中国资本全球试水.docx
- 文档编号:26105871
- 上传时间:2023-06-17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1.18KB
中国资本全球试水.docx
《中国资本全球试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资本全球试水.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资本全球试水
中国资本全球试水
今年5月份,中国从1.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中拿出近30亿美元,投资美国黑石私募基金,一些中资银行也纷纷在海外展开收购或设立分支机构,中资企业的海外并购也同样阔绰大方。
一些接受《华人世界》记者专访的海内外专家认为,这些活动给世界金融资本贴上了中国标签,中国参与国际资本市场是中国与世界的良性融合。
老子曰:
上善若水。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金融是一座水库,它将社会闲置资金储存起来再重新进行配置。
金融资产,这座中国金融“水库”的蓄水标志,改革开放之初仅为2000亿元,如今已达到60万亿元。
这是金融的“蓄水效应”,它也为中国融合世界打开了方便之门。
外储摸着黑石过河
美国金融名书《门口的野蛮人》将私募基金称为“野蛮人”。
此书的主人公,HenryKravis是私募基金KohlbergKravisRoberts(KKR)的创始人,今年4月他在纽约百人会年会演讲时被问到,中国那么多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正在积极寻找出口,你建议该怎么办?
Kravis的回答是,投给KKR。
大家都认为Kravis巧妙地用一个笑话,避开了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
没想到短短一个月后,中国真的把30亿美元投给了他们,在美国私人直接投资公司黑石集团首次公开发行之前,收购了其9.9%的股权。
成立于1985年的黑石集团,目前掌控着280亿美元的自有资金,已向100多个公司进行了投资,交易额达1580亿美元。
此前中国政府允许外国投资人通过战略投资的形式参股中国银行和工商银行等大型国有银行,使得这些投资者赚得丰厚利润,招致国内舆论认为中国政府贱卖国有资产的批评。
黑石等私人资本运营公司正在筹备公开上市以筹集永久资本,中国可以从黑石对其投资收取的高额费用中获益。
这标志着人们期待已久的中国外汇储备多元化计划迈出了不同寻常的一大步。
黑石集团6月22日挂牌上市,成为美国五年来最大的IPO,将履行与中国国家外汇投资公司签署的协议,向后者出售价格30亿美元的股权,每单位的购买价格将会是黑石集团公开价格的95.5%,上市当天获得5.5亿美元的账面获利。
近年来中国外汇储备余额增长迅猛,中国人民银行早在4月12日发布的一季度金融运行报告显示,3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达到12020亿美元,同比增长37.36%。
这一数字比去年底再增高了1357亿美元。
“中国外汇储备持续创出新高,近年来已成为常态。
”北京大学国民经济核算研究中心蔡志洲研究员说,这主要是因为外贸顺差不断增长。
目前中国1.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资金量,相当于近6个月的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外汇储备超过了900美元。
西方国家通常有一个说法,就是外汇储备至少要能够应付3个月或半年的进口量。
按照这样的标准,中国的外汇储备其实有3600亿美元就足矣。
中国外汇储备流回地方金融系统,助长了经济结构的扭曲。
如何让外汇储备保值和增值,让中国资本更大程度参加国际资本市场,是中国和世界的共同需要。
“全球房东”还是“全球证券”
前摩根士丹利首席经济学家谢国忠6月14日在上海接受《华人世界》记者专访时认为,中国国家外汇投资公司入股美国黑石集团,意在投石问路。
其目的主要是将一些资产打包让海外资产管理公司经营管理,从中学习海外资产管理公司的经验。
在谢国忠看来,中国十分缺少能在国际市场进行交易、信息收集、市场分析和风险控制等方面的、具有国际视野的专业人才。
“因为中国参与国际金融资本市场的经验太少,而中国市场经济体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人才和机制都需与国际接轨。
”谢国忠建议,国家外汇投资公司当务之急,应该公开在国际市场上招聘人才,特别是可以考虑从一些国际级的大基金公司中挖人才。
中国可以借鉴新加坡淡马锡的经验,把少量的外汇资产外包给有经验的国际著名基金公司,让它们负责“保值增值”。
中国证监会6月20日公布《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境外证券投资管理试行办法》和相关通知,意味着基金管理公司、证券公司等为境内居民提供境外理财服务的业务即将展开。
业内人士认为,此举具有里程碑意义,标志着中国资本市场开放更上一层楼。
RAND亚太政策中心主管WilliamOverholt称,中国青睐大牌公司。
如2005年中国联想集团以12.5亿美元购入IBM个人电脑(PC)业务,中国希望能通过与美国公司联姻获得分销网络,店铺和品牌。
据路透社的数据,自2002年来,数家中国公司已向全球各种能源公司和项目中投入逾150亿美元。
近年来,欧美投资者源源不断地将手中资金投向中国房地产市场,但他们更期望中国投资者投桃报李,成为“全球房东”。
如果中国借鉴新加坡政府所设立的投资机构──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该机构有大量资金投资于全球范围内的房地产行业。
这种预测验证了英国房地产咨询公司DTZHoldingsPLC5月份发表的一份报告,该报告中特别强调了中国资本有望在全球房地产市场中扮演更加活跃的角色。
该公司北亚业务董事长大卫?
瓦特指出,考虑到分散风险和回报最大化的需要,中国资本进入国际市场只是时间问题,而中国庞大的资本规模将使它日后组建的投资机构能够轻而易举地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全球性投资机构之一。
谢国忠认为,中国热钱应在全球股票市场上有所作为,中国上海和深圳应允许外国股票在本地挂牌上市,扩大政府和普通民众的投资受益面。
中资银行瞄准海外并购
“假如你有一万美元,会存在哪家银行?
”
这个问题的提出与2006年12月11日有关――这一天,中国入世5年保护期结束,中国金融业全面开放,中国向外资银行全面开放人民币零售业务。
这标志着中国对WTO承诺的全面兑现,也代表平等国民待遇下的中国后金融时代已经到来。
6月13日,《华人世界》记者来到上海浦东巴黎私人银行,优雅宜人的单间,画界大师的名作,舒适高贵的沙发,浓香扑鼻的咖啡,气质端庄的柜员小姐以及随手可得的糖果和日报――客户们品着咖啡或香茶,享受着一对一式的服务。
这就是外资银行的真实写照。
在中资银行的营业网点里,客户们有的在拿号排队,有的坐在椅子上漫无目的地攀谈,还有的在柜台前焦急踱步。
柜台里面,几张冰冷的脸。
好在这种变化并没有让中资银行“后院起火”。
法国巴黎银行高级副总裁王刚有多家外资银行的管理经验,他在接受《华人世界》记者专访时指出,其实中国对于外资银行管制很严格,去年,交行、建行海外上市,中行、工行引入战略投资者,农行也进行了财务重组,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进入了高潮。
2006年,中国银行业进入了高估值时代。
“工行市值超花旗?
”一度曾是各类财经和证券类媒体津津乐道的话题。
截至2007年3月23日,中国A股上市银行的平均市净率为4.45倍:
工商银行的市净率为4.6倍,民生银行的市净率更是高达6.13倍,深圳发展银行也在5.8倍,均显著高于同期国际上银行同业的估值。
而“花旗”、“汇丰”等,市净率一般在2-3倍。
即使是在美国上市的境外银行,2005年的平均市净率也仅为2.7倍,而在其他新兴市场上市的银行平均估值只有3.3倍左右。
目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集团等都已在香港设立分行或拥有全资子公司。
如工商银行旗下的工银亚洲,中国银行旗下的中银香港、中银国际,以及建设银行旗下的中金香港等。
其实,中资银行的海外之路也曾令人惊叹。
1998年,工行曾与香港东亚银行共同收购国民西敏银行下属的西敏证券亚洲有限公司,并将其建为“工商东亚金融控股公司”;2000年,工行曾以1.8亿港元成功收购香港友联银行,并通过注入工行香港分行的资金,将其改建为“中国工商银行亚洲有限公司”。
被纳入摩根士丹利国际资本指数和香港恒生指数的“中银香港”也是在经过一系列并购后,改组成为中银香港,并最终在香港成功上市,成为中国银行在海外布局的一个重要棋子,也成为国有商业银行资本运作的一个成功典范。
中国建设银行2002年2月也曾通过收购,在香港建立了建行的全资子机构――香港建新银行。
2003年,中资银行海外扩张步伐大大加快。
2月上旬起短短的十几天里,中国银行在中东欧地区开设了我国第一家营业性银行机构――匈牙利分行,中国建设银行则成立了东京支行……
2006年初,建设银行就曾参与标购香港亚洲银行,尽管最终亚洲银行被马来西亚大众银行以45亿港元的高价买走,但这是中资银行境外并购趋势的开始。
2006年12月18日,中国银行以9.65亿美元现金收购新加坡飞机租赁公司100%已发行股本。
2006年12月29日,建设银行正式完成对于对美国银行(亚洲)100%股权的收购,收购总金额接近100亿港元。
收购完成后,建设银行在香港的业务规模扩大为原来的两倍,客户贷款从原来的第16位飙升至第9位。
2006年12月30日,工商银行与印尼Halim银行的股东签署收购协议,收购Halim银行90%的股份;另外10%的股份,3年后由工商银行进行选择性收购。
该银行目前总资产为5000万美元。
2007年,民生银行也计划赴香港上市,拟以募集资金收购工商银行在香港的子公司工商国际。
谢国忠指出,无论是出于中国银行业自身发展的需求,还是出于服务中国企业海外发展的需求,尤其是在国内金融服务市场开放已经迈出了决定性步伐、国内市场的国际化竞争已经相当激烈并将日趋激烈的背景下,中国银行业必须走上国际化的经营战略,分散业务风险,实现海外业务与国内业务的互补,并借助海外金融中心的低税负提高收益。
据统计数据,截至2006年底,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海外机构的总资产为2268亿元。
这一数字已占到2006年国有商业银行总资产225390.4亿元的1%。
而按照资产分布来看,基本集中在美国、日本、英国、德国、中国香港、新加坡、意大利、俄罗斯、澳大利亚、巴西、韩国等29个国家和地区,共开设47家分行、31家附属机构和12家代表处。
相形之下,全球10家最大跨国银行的海外收益通常占其总收益的50%左右,以花旗银行为例,其海外收益通常占其总收益的60%~80%,甚至更高。
中国工商董事会秘书、股改办主任潘功胜8日在接受《华人世界》记者采访时说,工行去年10月进行了首次公开募股(IPO)工作,这一交易高达219亿美元的筹资额创下了全球之最,完成IPO只是中国最大的这家银行走向海外市场的起点。
工行正在将目光投向东南亚、非洲、北美和欧洲,投向所有中国企业已涉足的市场。
潘功胜表示,为实现国际化经营的目标,工行将在“合适的时机以合适的价格”展开收购。
潘功胜说,目前中国银行有1万亿元人民币资产在外国,工商位于第二约2000亿元,海外资产占整个银行的3%左右。
随着中国这些国有银行的坏账被逐步清除,全球投资者在过去5年半中共买入了价值423亿美元的中资银行股票,他们将这类投资看作是搭上中国经济顺风船的最佳途径,中国2006年的经济增长率高达10.7%。
银行贷款的增长速度通常可以达到经济增长速度的两倍,这意味着在经济蓬勃发展时,几乎没有哪个行业的赚钱速度能够赶上银行业。
有关专家表示,中资银行频频发起并购战役,实际上最看重的是进入当地市场股市、保险、银行的“混业牌照”,以及直接拥有的营业网点和当地运作经验。
中企海外淘金连锁效应
银行与企业之间是共生共荣的关系,跨国银行与其跨国公司客户的国际扩张往往如影随形。
据商务部统计,2006年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达到了161亿美元;而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中国国际投资头寸表》,2005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为645亿美元。
由于许多投资者并未经过官方规定的登记程序,可以肯定,中国实际对外投资规模远远超过官方统计。
银行业海外拓展历来与企业“走出去”相伴相生,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中国对外贸易理事长副会长郭栋在接受《华人世界》记者采访时表示,国有商业银行的海外步伐加快。
近几年,轰轰烈烈的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系列剧不断上演,彰显了中国企业在海外的强势出击,但中资银行在国外很难开展本地业务,受管理水平和高风险双重考验。
最近,中国进出口银行分别与北京建工集团、北大方正集团、中地海外建设有限责任公司签署了总额为103亿元人民币的合作协议,用于支持这几家企业拓展海外市场;在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竞购美国优尼科石油公司时,工商银行也曾表示将向中海油提供60亿美元(占比达1/3)的过桥贷款。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实业资本尚处于“走出去”的初级阶段,中国银行业的海外战略同样,也处于初级阶段――海外网点和业务还不能完全满足中国企业的需求。
为中国内地企业提供咨询的银行家预计,中国领先的电信和金融服务公司将领导这股收购热潮。
瑞银(UBS)亚洲区主席贺利华表示:
“中国企业将继续寻求海外收购,以发掘规模效应。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 资本 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