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人才培养论文2篇.docx
- 文档编号:26382768
- 上传时间:2023-06-18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2.28KB
财务管理人才培养论文2篇.docx
《财务管理人才培养论文2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务管理人才培养论文2篇.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财务管理人才培养论文2篇
财务管理人才培养论文2篇
第一篇:
人才培养的财务管理教学改革
一、财务管理教学中存有的问题
1.教学方式单一
当前财务管理学科的教学方式仍然非常单一,普遍以教师的课堂讲授书本知识为主,最多再加点案例分析。
学生往往只能被动地接收知识,学习的主动性得不到调动,教学质量不高。
2.实训和毕业实习流于形式
各个院校的财务管理课程安排中虽然都明确要求要参加实训和毕业实习,并纳入了毕业考核中,但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往往大打折扣、流于形式,而学校和老师对这一现象也采取漠视甚至放任的态度。
二、财务管理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应用型专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财务管理专业教学必须改革
应用型专业最大的特点在于侧重对高素质应用人才的培养,强调实践性教学,注重的是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及其他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应用能力,并不要求学生们要建立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
2.经济社会发展形势要求财务管理教学必须改革
近些年来随着国内经济社会的发展,财务管理人才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青睐,很多院校虽然开设有财务管理方面的专业,每年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很多,但就业率却持续低迷。
原因在于传统的培养和教学模式下,财务管理的学生普遍存有知识结构陈旧,缺乏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弱,思维模式单一等诸多缺陷,使得他们没法满足这些单位对财务管理人才使用的要求。
3.就业形势需要财务管理教学必须改革
基础扎实,业务精通,应用能力强一直是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同时也是学生顺利就业的现实保障。
在目前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的社会大环境下,必须转变观念,以市场为导向来对财务管理教学进行改革,这样才能让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们毕业后能学以致用、顺利就业。
三、财务管理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
1.改革课程体系
财务管理作为一门应用型的学科,必须根据持续变化了的实际来持续地调整,才能跟得上社会发展的要求,具体而言要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习班一是通识教育基础课。
教育基础课程包括思想政治、哲学、伦理道德、语言学、计算机基础和网络知识、公共关系学、公文写作等。
这些基础课并不要求学生们门门精通,但至少要懂得基本的常识,这样可以在以后的工作中适应复杂的工作环境,胜任不同的任务。
二是夯实专业基础课。
财务管理专业的基础课包括金融学、统计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学、财政学、税法、市场营销学等,很多财务管理技能的掌握离不开这些专业基础课做保障,这些内容掌握扎实了,对其他更专业的课程的学习是非常有益的。
三是突出专业特色课。
财务管理专业的特色课比较广泛,包括财务报表分析、财务案例、国际财务管理、财务管理专题、财务软件应用、投资学等。
这些课程包含了很多以后进入公司企业工作的主要技能,极具实用价值。
四是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应用型学科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实践教学,财务管理专业也是如此。
学校应该转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真正把实践教学落到实处。
在保证必要的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多设置实践教学的课程,并且要给学生们创造实践的机会,增强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2.改革教学方法
要做到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同时要持续丰富教学方式,多应用案例教学法,引入真实案例及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引入课堂教学。
3.增强师资队伍建设
财务管理专业的应用性要求一线教学的老师不能光有满肚子的财务理论知识,更要有比较强的财务管理实践能力。
但目前很多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自身并没有充足的实践经验,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严重不适应财务管理这个应用型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针对这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在引进财务管理的教师时一定要注意选择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特别是有公司企业财务职位任职经历的专门人才来任教,另外增强对那些缺乏实践能力的青年教师的培养,多给他们创造实践学习的机会。
四、结语
总之,财务管理教学的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必然要经历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同时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压力。
但它同时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过程,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财务管理专业的优势会越来越凸现出来,以前存有的弊端和问题也会随着改革的发展而一步步得到解决,相信财务管理专业在改革后将会迎来它的又一次新生。
第二篇:
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一、定位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高等学校办学的根本性问题,对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内容的安排以及教学过程的实施具有决定性作用。
因此,构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基础是对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要遵循学科特点
首先,财务管理专业是一个强调执业能力的应用性学科。
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也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塑造与培养。
其次,财务管理专业是一个后继发展而来的综合性学科。
其起源于西方的金融学,脱胎于我国的会计学,与工商管理、经济学、统计学等学科存有知识上的交叉与共享。
财务管理专业要求学生在掌握金融、管理、会计等方面知识的基础上,侧重于把握理财工具、理财技术,特别是熟悉资本市场的规律与规则。
(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要满足社会需求
后金融危机时代,在国际化、市场化、信息化的背景下,社会对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求从业者不但拥有基本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更应具备控制企业成本、管理资金运营、熟识金融工具、进行高效融资、洞察市场信息、合理规划投资的高级理财能力。
现在市场上普通财务工作者数量众多,且趋于饱和,而高素质的综合性创新人才却严重不足。
这就要求高校在财务管理专业建设中,立足当地经济和人才需求现状,进行更具针对性的人才培养。
(三)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要树立学校特色
教育部对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在工商、金融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金融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
教育部的专业培养目标是高度内含和概括的,既包括综合实力较强的研究型高校,也包括为地方输送技能人才的应用型高校。
例如,淮北师范大学为省属普通本科院校,是一所拥有15个学院、65个专业的综合性大学,财务管理专业的生源属于省内二本招生中的高分优质生源,学生的整体素质较高。
因此其财务管理专业的定位,要明显区别于“211”、“985”高校的研究型人才培养,以及高职高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
考虑学校自身特色和发展情况,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
因此,普通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应为培养以“会计”为基础,以“财务”为核心,集理性思维能力、应用能力、学习能力和业务综合能力为一体,能够立足地方、服务社会、创造价值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二、优化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体系
(一)教学体系结构
优化课程教学体系,在课程设置上应充分体现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特色。
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可以将课程体系细分为平台、模块、方向等三个层面。
淮北师范大学的课程平台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和核心专业课程两个基础平台,分别体现了本校的人才综合培养特色、本专业的知识结构和职业能力特色。
在课程平台之上,设立为公共必修课程、公共选修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四大课程模块。
课程模块设置中遵循以通识教育为根、以职业需求为本、以够用为度、开设时间有序、内容衔接得当、理论实践匹配、学生素质逐步提升的原则。
其中,专业选修课程模块又按照财务管理的学科特性设置不同的专业方向。
(二)教学课程设置
按照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和专业核心课程的要求,保证专业核心课程设置稳定(达到教育部标准)的前提下,在公共选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的设置中体现改革重点。
1.加大通识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的比例。
适当加大公共基础课程,旨在提升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厚基础”的综合人才。
公共必修课主要包含大学语文、大学外语、中国近代史纲要、大学体育、计算机基础、思想道德修养等。
公共选修课主要包括人文社科类、自然科学类、艺术类,并鼓励学生跨学科选择。
专业必修课的设置需要贴合财务管理的学科范畴,突出本专业的职业特点与应用特色,并以理论分析、研究工具的教学来补充。
具体的说,财务管理专业应以金融学为理论基石,以会计学为信息工具,融合管理学的知识与方法,构建满足社会执业需要的课程体系。
其中学科基础课主要包括:
财务会计、财务管理、资本市场、财务分析、投资学、管理学、经济学、金融学、经济法、统计学、高级财务管理、管理信息系统、财务管理综合实验等。
加大专业选修课的学习力度,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在课程设置上更能够体现“学科本位”的特点和“能力本位”的需要的融合,专业选修课程设置既要考虑不同课程的相互渗透,又要根据不同的执业要求设计不同的模块课程,使课程设置在整体上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同时也满足不同个性学生因为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及学习方式方面的差异所提出的特殊需要。
在“会计”选修方向,主要开设会计信息系统、国际会计、审计学、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纳税筹划、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等课程;在“金融”选修方向,主要包括跨国公司财务、金融企业会计、国际金融、保险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金融风险管理等课程。
2.课程设置建设与市场需求和职业发展接轨。
首先,在课程设置上要征询专业相关的各职业界的意见,使社会需求从教学源头得到满足。
其次,将学生的职业成长规划与本科人才培养过程相衔接。
鼓励学生在校期间考取职业相关资格认证,并将相关职业考试的内容嵌入到课程体系中。
应避免简单的授课内容照搬和课堂成为辅导班的现象,需要考虑学科知识、专业技能、职业素养与职业成长的相互作用,做到融会贯通。
但这种嵌入职业资格考试内容不是简单的照搬,而是在考虑学科知识、能力形成与职业成长三者相互作用规律的基础上的有机融合,从而真正做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三、构建财务管理专业综合实践平台
重视财务管理实践教学,体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特色,应构建专业综合实践平台。
财务管理专业实践平台是综合立体结构,涉及课程实践、综合应用实践、社会实践、创新实践等四大模块。
(一)课堂实践模块
理论学习是专业实践的基础,课堂授课则是实践教学的首要环节。
课堂实践教学,又可以分为案例授课与课程实验两种类型。
案例授课,主要是常规课堂教学中采用启发式的案例教学方法,将财务管理的理论学习与企业的实际应用互相关联。
例如财务管理、财务分析、资本市场、金融会计等专业课授课环节,引入现实企业操作案例,进行知识点解析和理论运用;课程实验,是指划入专业课程、与理论授课相配套,但又相对独立的课程内容理论检验与应用实验,如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实验和统计学课程实验。
课程实验与案例教学相比,更能够增加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做到知识掌握与实践应用并重。
(二)综合实践模块
财务综合模拟实验是第四学年开设,在主要专业理论学习后,在课程实践模块之上,将财务会计、公司理财、成本会计、审计、税收、统计等相关内容有效引入实验。
在强调多类别知识综合运用的同时,考虑模拟企业的背景资料和实际运营,要求学生分组进行、互相配合、分工协作,得出结论、撰写文案,进行答辩。
通过实验答辩,重点在于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考察组织能力、表达能力、职业判断能力等。
(三)社会实践模块
社会实践模块有专业实习、认知实习和职业资格认证等多种形式。
专业实习要求高年级学生深入企业、政府机构、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会计师事务所,以及银行、证券公司、投资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一线,实际参与实习单位的日常财务工作。
通过专业实习能够使学生熟悉公司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锻炼并提升实务操作技能,学习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制度,对财务管理实务工作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知。
了解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实际运作过程,掌握证券投资的方法与技巧。
在实习中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进一步消化和深化已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培养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踏踏实实的工作态度。
实习通常集中安排专门实习时间,需要学生亲自参与现场工作,是社会实践模块最重要的形式。
认知实习,是指通过社会调研、实地参观、讲座座谈的方式,使学生获得直接或间接的专业方面客观认知。
组织学生进到工作现场或邀请财务经理等实务人员来到讲堂的认识实习,可以让学生直观了解财务管理和会计岗位的职责、权限和操作流程,认识财务管理工作中面临的现实难题,获得解决之道、职场经验和发展规划。
认识实习,可以贯穿于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形式较专业实习也更为灵活,更能够突显学校自身的办学特色,是专业实习的有益补充。
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参加“会计从业资格”、“初级会计师”、“银行从业资格”、“内部审计师”、“注册会计师”等专业相关的资格认证考试。
通过各种职业考试,来夯实就业基础,提升工作起点,增加个人竞争力。
(四)创新实践模块
创新实践模块能够凸显各校实践特色和专业办学思路。
首先,通过竞赛教育,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
在专业课堂基础之上,举办“财经论文大赛”、“财会技能大赛”等竞赛,利于学生知识的拓展、能力的锻炼和信心的树立。
从执业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综合素养优化本科生的知识结构。
其次,为本科生指派专业指导教师,建立“零距离育人”的导师制。
确立“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的教育教学理念,增强师生交流,促进教学相长,深化教学改革。
第三,多种形式鼓励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培养。
建立大学生创业导师团,积极搭建创业教育平台。
举办大学生SYB创业培训、大学生创业模拟实训,鼓励学生参加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通过多形式创业培训活动,培养学生自力更生、自我创业的能力。
四、建立财务管理专业复合保障机制
财务管理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顺利实施,需要依赖于良好的保障机制。
保障机制,是指各保障要素的职能以及各主体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方式,寓于模式的运行,又决定其发展方向与运行状态。
具体分为物质方面的基建保障与软件方面的师资保障两个层次。
(一)基设保障
1.实验室建设。
财务管理实验室建设,可以分为手工实验室和信息化实验室建设。
其中信息化实验室是建设的重点。
进入21世纪后,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推动了教育教学手段的进步。
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高等教育传统教学手段,推动高校教学信息化进程,是高等教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变革发展的客观需要。
以信息化实验基本设施建设为基础,统筹规划、多层互动、加大投入、创新制度、分步实施等措施,将有效地促进财务管理实验室实验手段的信息化建设。
2.基地建设。
建设财务管理专业实习基地,不仅能为学生提供实践场所,更是建立学生接触职业、进入社会、学习经验的制度化路径。
本专业实习基地可以是大型企业、政府机关、事业单位、金融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但其中以上市公司和加工型工业企业为优。
大型企业业务复杂,管理规范,能够使学生在应用课本知识的同时,从实习中学习到较为先进的内部控制制度和财务治理经验。
面对企业基地建设动力不足的问题,应借助政府部门的影响力,建立高校和企业的合作共赢机制。
学校为企业提供智囊服务和储备人才,企业为学校提供实习场所,寻求共同发展。
(二)师资保障
1.团队建设。
首先,应该重视校内专职教师的梯队建设。
建立以学科带头人为龙头,以教授、博士和骨干教师为核心,以青年讲师、助教为基础的教学团队与科研团队。
校内专职授课教师是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主体,是影响教学目标实现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其次,利用校外多类型的教师资源。
一方面,增强校际间的合作,采用外聘教授或兼职教师的形式,利用外校的优势教师资源,在某些新设课程或学术科研上弥补校内教师资源的不足;另一方面,利用企业、政府、金融机构的专业财务人员的实践优势,以校外导师或讲座报告人的身份,参与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活动,更好地让学生接触会计实务,获得第一手的职业经验。
2.职业道德与专业胜任能力。
教师的职业操守和胜任能力,会影响教学活动和科研活动的行为方向、投入水准和工作质量,是保证教学顺利进行、实现教学计划、完成培养目标的基础保障。
提升职业道德和胜任能力,首先,要把握教师招聘环节,实现源头控制。
招聘时不但重视对教师科研能力、授课能力的考核,更要重视对其德行、心理方面的把控,应设置一定的实习观察期,以供学院对招聘教师进行全面了解。
其次,重视教师的岗前培训工作。
在工作之初为青年教师树立良好的职业价值取向,并在备课、授课、学生辅导、科研等方面进行技能培训与辅导。
岗前培训应该按照学校层、学院层、系部层和导师个人层,统分结合、逐步深入,在学校和学院层面更重视一般性教学经验和原则性的职业规律的培训,而系部层面更加结合财务管理的专业特色和已有的研究条件,教师导师则更加关注青年教师的自身特质和个人需求。
各个层面的岗前培训互相配合,力求在短时间内迅速提升师德修养与业务能力等综合素质,掌握教学的基本业务知识。
最后,要增强教师的后续教育和在岗培训。
五、结论
财务管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有知识、有能力、有创造、有潜力的理财人才。
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经济环境,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并不仅仅局限于学生掌握了多少理财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是否具有较强的职业判断能力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这就需要从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教学体系、构建综合实践平台、建立复合保障机制等四个层面,进一步构建财务管理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综合组织财务管理教学活动,在重视知识传授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财务管理人才培养论文2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财务管理 人才培养 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