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六 单 元doc新.docx
- 文档编号:26750798
- 上传时间:2023-06-22
- 格式:DOCX
- 页数:21
- 大小:27.66KB
第 六 单 元doc新.docx
《第 六 单 元doc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 六 单 元doc新.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六单元doc新
第六单元
课标解读
在本组教材的教学中,要紧紧扣住“父母之爱”这一专题,整合全组教学资源,把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等语文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学习课文,应引导学生重点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品读文本,再现情境并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文本,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口语交际要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父母的爱。
习作应在联系生活,表达真情上下功夫,让习作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通过习作加强与父母的沟通。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教学目标:
认识9个生字,学会11个词语。
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等词语。
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词语。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从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爱的伟大。
2.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板书“地震”
师:
同学们,看到“地震”这个词,你会想到什么?
(5.12四川地震)
师: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大地震,使得6万9千多个可爱的生命过早地凋谢了,使得3000多孩子瞬间成为了孤儿。
地震是残酷的。
在1994年美国洛杉矶也发生了一场地震。
在这次地震中,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个传奇故事。
今天,我们就一起去了解这个故事,认识这对父子吧。
板书课题: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2、学生汇报搜集的有关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的资料。
(学生自由汇报)
二、初读课文,读通课文,感知大意。
1、学生“自主学习”自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本课的生字和新词把课文中的句子读流畅。
(2)明确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用圈点批注的方法画出使你深受感动的句子,在小组内交流。
(4)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注明自己不懂的问题。
2、小组展示
3、生自读使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
三、小组合作探究。
1、这是一场什么样的地震?
(大地震,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内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变成一片废墟。
)
①指导朗读:
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突出“大”)
②出示“大地震图片”
2、地震中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事情是怎样发生的,经过怎样,结果如何?
3、汇报交流读书情况,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又可以强化对词语的积累。
同时,又寻找到阅读本文的突破口。
)
4、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能体现父亲心理变化的重点句子,并体会父亲当时的心理。
(1)冲向废墟(第3自然段),抓住”眼前一片漆黑”“大喊”“大哭”,体会父亲的悲痛和绝望。
(2)寻找儿子(第5──10段),抓住父亲与其他父母的对比和父亲与救火队长、警察的对话,体会父亲的悲伤和坚定。
(3)发现儿子(第12──19段),抓住父亲与儿子的对话,体会父亲的欣喜。
(4)父子相见(第22──24段),抓住“颤抖”“了不起”“紧紧拥抱”,体会父亲的幸福和自豪。
四、指导学生进行“归纳整理”
这对父与子留给我的初步印象是:
(各组指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五、学生独立完成“课堂目标达成”
板书设计: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了不起
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第二课时
一、激情导入
1、回顾课文内容。
(学生说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2、1994年1月17日凌晨美国洛杉矶西北部发生的这次地震造成62人死亡,9000多人受伤,25000人无家可归,桥梁坍塌,公路断裂。
繁华的城市瞬间变成一片荒原。
是父亲的坚定与绝不放弃,在儿子生命遇到突如其来的灾难时,创造出了惊人的奇迹。
(板书课题)
二、小组合作探究
品读体验
1、读文章最后一自然段“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说一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2、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包含了几层意思?
从哪里可以看出这对父子了不起,找到相关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读懂了什么?
把自己的感受写在书的旁边。
3、汇报交流:
重点引导学生从下面句子中理解和感悟父亲和儿子的了不起,并带着自己的感受练习朗读。
父亲的了不起:
(1)他猛然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过的一句话:
“不论发生了什么事,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指导学生读出坚定的语气。
)
(2)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
“谁愿意帮助我?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这位父亲“直直”的双眼中,你看出他在想什么?
)
(3)“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
“……”(作者不厌其详地把表示时间的词罗列起来,从中你读懂了什么?
)
儿子的了不起:
(1)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
“爸,是你吗?
”(儿子凭什么认为来救他们的人是他的爸爸?
)
(2)父亲声音颤抖地说:
“出来吧!
阿曼达。
”(指导学生读出兴奋的语气。
)
“不!
爸爸。
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
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学生的个人阅读,用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读书,让学生的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
三、指导学生进行“归纳整理”
感悟写法,读写结合
1.引导:
这篇课文生动感人。
那么,你认为哪里写得好呢?
课文是怎样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歌颂伟大的父爱,赞扬深厚的父子之情的。
让学生抓住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具体句子感悟。
(在学生感悟了课文内容,体会了文章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让学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式是重要的教学目标。
)
2、今天我们从课文中体会到了伟大无私的父爱,可是生活中不是每个人都能经历这种惊心动魄的事。
父母的爱啊就是早起为我们热好的牛奶,就是上学路上一声声的叮咛,就是牺牲休息时间陪我们并辅导我们完成作业,就是风雨中加在我们身上的棉衣……每一天我们都感受着父母那种无微不至、体贴入微的深深的爱,浓浓的情。
请把这些生活中的凝聚着爱的小事选一件写下来,送给你的父母吧!
(学习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学生把握了内容、体会了感情、领悟了写法,再动笔写一写,可谓情动而辞发,水到渠成。
)
四、学生独立完成“课堂目标达成”
用自己喜欢的一种方式来表达一下你对父母的爱!
板书设计: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亲
了不起爱
儿子
教学反思:
18*慈母情深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
理解词语“失魂落魄、震耳欲聋、龟裂”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教学重难点:
体会母亲的善良、慈祥和我对母亲的感激和热爱。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
同学们,学完了《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后,我们深受感动。
一位父亲经过38小时挖掘终于救出了遇险的儿子。
这件事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父爱所迸发出来的力量是巨大的。
这种爱是伟大、无私的。
那么,母爱又是怎样的呢?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慈母情深》,将让我们深深地感受一番母爱。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组织学生自主学习交流
要求: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自学交流,小组展示
1、学生自读。
(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生字要多读几遍。
(2)思考: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同桌相互读课文,相互正音。
3、汇报自主学习情况。
(1)出示生字“陷、碌、攥”,学生认读。
(2)交流: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
要求:
再读课文,体会感情
(一)感悟慈母对孩子深沉的爱。
1、根据“提示”要求,自学课文。
画出描写母亲外貌、语言、动作等语句,联系上下文,说说这是一位_________的母亲,有理由即可。
2、小组交流。
3、分组汇报展示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只作适当点拨。
如,这是一位瘦弱的母亲。
从“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
”可以体会出来。
这是一位贫苦的母亲。
从“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可以看出来,这是一位辛劳的母亲。
从“有事快说,别耽误干活。
”“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了背……”可以看出来。
这是一位善良、关爱孩子的母亲。
从母亲的同事认为“我”是要钱买闲书,劝阻她给“我”钱时,母亲却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这位母亲家境这么贫寒,挣钱又这么艰辛,却慷慨地给“我”钱买书,形成鲜明的对比,其中包含着深沉的母爱。
再如,这是一位勤劳的母亲,这是一位慈祥的母亲,这是一位无私的母亲,这是一位伟大的母亲……
小结:
通过对文中描写母亲的外貌、语言、动作等句段的读悟,我们深深地感受到这位母亲的慈祥与善良,这位母亲对孩子深沉的爱。
(二)体会“我”对母亲的感激、崇敬与热爱之情。
读完课文,谁都会被慈母情深深打动,更何况是文中的“我”。
请找出“我”深受感动的语句,如,“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
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
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
”“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那一天,我用那一元五角钱给母亲买了一听水果罐头。
”引导学生用学过的阅读方法──联系上下文,反复读读,边读边想,体会“我”对母亲的感激、崇敬与热爱之情。
(母子连心。
这其中的感情不须分析,不用讲解,学生一读就懂。
这个环节就是让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用心去感受课文中深深的情感,边读边写出感受,在交流中丰富对课文的理解。
)
四、指导学生归纳整理
感情朗读,升华情感
1、选取自己感受深的语句读,读出对伟大母爱的赞颂以及对母亲的热爱和感激。
2、指名有感情朗读,教师相机指导。
(将理解和感受融会贯通,将文章的形象再一次整体显现,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
五、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1、联系生活实际,讲述自己亲身经历母爱的故事。
2、自由朗读课后的“阅读链接”《纸船──寄母亲》,感受冰心奶奶热爱母亲,怀念母亲的思想感情。
3、写几句话或编一首诗,抒发你对母亲的热爱和感激之情。
(诗中的情感与文中的真情形成共鸣,激发学生对母爱的认识和思考。
)
六、精要总结,歌曲结束
教师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母爱是慈祥的,母爱是深沉的,母爱也是伟大、无私的。
这种爱,作为子女永远也报答不了,正如唐代诗人孟郊所写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
七、学生完成学生独立完成“课堂目标达成”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9“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
正确认读“糟糕”、“确实”、“自豪”、“誊写”、“敬仰”、“判断”、“出版”、“戏剧”、“严厉”、“灵感”、“创作”、“源泉”、“警告”、“提醒”、“把握”、“谨慎”、“极端”等词语。
理解“一如既往”、“得意扬扬”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父亲和母亲对巴迪的诗为什么有不同看法。
3、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的语句,体会作者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
教学重点:
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从父母亲对孩子的评价中体会到父母对孩子的爱。
教学难点:
对文章重点语句的感悟,理解为什么同一首诗,父母评价完全相反。
教学准备:
拓展阅读《我的母亲》(节选)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自己受到过的表扬语批评,想一想自己当时的心情和感受。
2、是啊,一个人能成为一个怎样的人,童年所受的教育起着很大作用。
一个小朋友童年就听到了这样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出示课题,齐读)给他带来了哪些影响呢?
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十九课。
二、组织学生自主学习交流
(一)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要求:
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争取读得正确、流利并自学生字。
1、读课文前,先琢磨琢磨题目的意思,“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从文题入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
2、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要求会认的6个生字和要求会写的14个生字。
读一读、记一记、写一写,并把自己的识字方法和同桌进行交流。
3、小组汇报交流识字成果。
4、教师出示词语卡片帮助学生巩固识字成果。
糟糕确实自豪誊写敬仰判断出版戏剧严厉
灵感创作源泉警告提醒把握谨慎极端
5、指名分段读课文,看看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顺。
(二)了解内容,理清脉络。
1、认真读、认真想是一种很好的读书习惯。
带着问题走进课文,更是一种会学习的表现。
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这个故事可以分为几部分来理解?
现在,我们就去书中寻找问题的答案。
2、学生默读课文。
(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
3、指导学生概括课文内容。
(从整体入手,引导学生通过读,扫除阅读障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并通过概括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
4、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层次:
课文中讲了作者成长过程中的哪几个阶段?
(即把课文分成童年的故事和后来的认识两部分来理解。
)
三、小组合作探究
精读课文,朗读感悟。
精读童年的故事这部分内容。
1、默读课文。
读一读、想一想、画一画,当“我”写了第一首诗后,母亲是怎样评价的?
“我”的表现怎么样?
父亲是怎么评价的?
我有什么反应?
画出自己感受深的句子,画出表现表现父母的外貌、动作、语言的句子。
(学生默读,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自读情况,鼓励学生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
)
2、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找到相关的段落和句子进行汇报并相机指导朗读。
指导学生读出母亲慈祥、和蔼、亲切的语气;父亲的话读出严厉的语气;“我”的话内容活泼,读出平缓的语气。
四、指导学生归纳整理
五、学生完成学生独立完成“课堂目标达成”
1、抄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为什么面对“我”童年写的一首诗父亲和母亲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
1、复习新词。
2、回顾课文内容,当“我”写了第一首诗后,母亲和父亲分别是怎样的评价。
二、小组合作探究
以读悟情,体会情感
精读“我”后来的认识这部分内容:
1、过渡:
我”在很小的时候还不能正确对待父母不同教育方法的良苦
用心。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越来越能体会到父母不同的爱使他最终走向成功。
2、默读课文:
思考自己提出的不懂或感兴趣的问题。
(比如:
“我”为什么越来越体会到儿时是“多么幸运?
”)
3、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结合理解重点词、句,深刻理解巴迪成功的原因――正确理解父母的爱意并带着自己的情感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重点引导学生重点体会以下句子的深刻含义:
(1)我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
(2)一个作家,应该说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来自母亲的力量,这种爱的力量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
但是仅有这个是不全面的,它可能会把人引入歧途。
所以还需要警告的力量来平衡,需要有人提醒你:
“小心。
注意、总结、提高。
”
(3)“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与感悟,读懂文章的深刻含义,母亲的鼓励,父亲的严格要求都是爱。
)
4、总结提升:
母亲的爱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而父亲的“警告”则时常提醒自己“小心,注意,总结,提高”。
他既拥有母亲慈祥的爱,激励他满怀信心地前进;又拥有父亲严厉的爱,使他不至于被一时的成功冲昏头脑。
“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是作者长大后体会到的,说明作者体会到了父母不同的爱。
5、分角色朗读全文。
三、拓展延伸
1、说说自己喜欢哪种评价,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并谈谈自己都有遇到哪些这样的评价,当时有何想法,现在又是怎样认识的?
2、联系自己的感受写想一想自己曾受过的爱,你从中汲取了怎样的力量?
写下来。
四、学生完成学生独立完成“课堂目标达成”
板书设计
19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母亲:
鼓励、赞扬满怀信心地前进
爱
父亲:
警告、教育不被一时的成功冲昏头脑
教学反思:
20*学会看病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残忍、喋喋不休、雪上加霜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人物,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
3、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特殊的母爱方式,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人物,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
贫穷的母亲可以坦然从容地让儿子去买自己心爱的小说,慈祥的母亲鼓励儿子满怀信心地写作,母爱是无私的,是无微不至的。
然而却有这样一位母亲在儿子生病发烧的时候,做过多年医生的她不但不在家里给儿子找药治病,反而逼儿子独自去医院看病。
这位母亲到底爱不爱自己的儿子?
她当时又是怎么想的呢?
她是怎样的一位母亲呢?
我们一起来学习《学会看病》这篇课文。
板书课题:
二、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展示
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每一个字音,把课文读通顺,记一记不认识的生字,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重点理解“打蔫、艰涩、残忍、喋喋不休、雪上加霜、按图索骥、忐忑不安”等词语。
2、小组交流自己记生字的办法,并互相读一读课文。
3、指名分段读课文,看看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顺。
4、简要复述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5、分组汇报自己读懂的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
三、组织学生合作探究
再读课文,体会情感
1、再读课文,画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
并把自己的感受写在书的空白处。
2、 小组交流读书的体会。
3、 小组汇报交流读书体会:
从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中知道了什么?
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重点引导学生从以下句子进行汇报并相机指导朗读:
(1)“时间艰涩地流动,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疼痛地收缩成一团。
”
(因为担心孩子,心疼孩子,所以觉得时间的流动艰难缓慢。
母亲等待独自看病的儿子归来,“度日如年”,足见爱子真情。
)
(2)“我知道应该不断地磨练他,在这个过程中,也磨练自己。
”
(让孩子独自去看病,是对孩子的考验。
在这个过程中,母亲饱受着担心与痛苦的折磨,所以说也是对母亲自己的考验。
)
(3)孩子,不要埋怨我在你生病时的冷漠。
总有一天,你要离我远去,独自面对生活。
我预先能帮助你的,就是向你口授一张路线图,它也许不那么准确,但这是我的责任。
” (这段话讲的是母亲这样做的目的,即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学会生活。
“口授一张路线图”,文中指告诉儿子看病的程序。
我们可以进一步体会到,作为父母,应该对孩子“口授”更多的“路线图”,并有意识地锻炼他们生存的能力,这是父母的责任。
)
4、从课文中,你体会到母亲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5、分角色朗读全文。
四、指导学生归纳整理。
1、说一说自己读了这篇课文的感受。
(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说,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
2、写一写自己在读这篇课文过程中的收获。
五、拓展延伸,读写结合
六、学生完成“课堂目标达成”
母亲对儿女的爱的表达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同样我们对“母爱”的报答也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想一想自己报答母爱的方式,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做一做。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口语交际·习作六
教学目标
1.围绕“父母的爱”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听他人说话时,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2.根据习作提示,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习作,能写出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表达自己真情实感。
3.能感受父母的爱,与同学、父母沟通情感,建立良好的关系。
课前准备:
回忆自己生活中父母对自己关爱的事例。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谈话导入,再现情境
1.谈话导入。
我们在父母的爱中长大,每位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爱的方式却不尽相同,今天我们就谈谈父母的爱。
(板书:
父母的爱)
2.再现情境。
多媒体出示“口语交际”中的三个生活中的小故事。
二、创设情境,展开讨论
1.提出问题:
你怎样看待上述故事中爸爸妈妈的做法?
2.小组交流,形成观点。
3.全班交际,模拟交际情境。
让学生充分展开讨论,让不同观点进行辩论,在观点的碰撞中形成正确的观点。
三 联系实际,感悟父母之爱
1.联系实际。
你在生活中有过类似的事吗?
给同学讲讲你和父母之间的故事,在谈谈自己的想法。
2.小组合作,互说互评。
3.全班交流,互为补充、质疑。
教师注意交际时的习惯的培养。
四、拓展延伸,沟通情感
1.模拟场景。
如果我是你的爸爸,你给怎么把这三个故事讲给我听,并请我谈谈看法。
(师生模拟交际)如果我是妈妈呢?
2.拓展延伸。
今天回去我们将这三个小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并请他们谈谈看法。
五、表扬激励,课堂总结
第二课时习作指导
一、创设情境,诱发动机
1.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交流了父母的爱以及对父母爱的看法,知道世上最爱你的人就是你的父母。
可是,在生活中,有没有你不理解父母或者父母不理解你的时候呢?
让我们借这次习作的机会,和他们交流、沟通一下吧。
2.创设情境。
出示话题:
(1)曾经有过不理解父母的时候,但通过一些事情,体会到了父母的爱;
(2)对父母提出一些建议,比如,请他们改进教育方法,或劝说他们改掉不好的习惯;(3)你想和父母说的其他心里话。
3.诱发动机。
针对这些话题,你准备选择什么话题来与自己的父母沟通呢?
二、自主选择,小组合作
1.自主选择。
各自思考选择适合自己的话题,准备写什么内容。
2.汇报话题。
请一小组开火车,说说自己选择什么话题,了解话题选择情况,鼓励每个话题都有人选择。
3.小组合作。
请前后四个同学组成一个小组,说说自己习作内容,互相评议一下,看看需要哪些改进的地方,并推选代表准备全班交流。
三、全班交流,师生互动
1.小组派代表交流。
每个话题选择一个小组代表交流,要求把内容尽量说具体。
2.师生评议。
要点:
(1)是否自己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
(2)是否表达出自己真情实感;(3)是否有具体事例,或事例是否具体;等等。
四、明确要求,学生写作
1.明确要求。
读读“习作”提示的最后一段话,说说给我们作了哪些提醒?
(写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完后读给爸爸妈妈听,和他们交流意见。
)
2.各自习作。
3.修改草稿。
各自或者互相修改习作草稿。
4.誊写习作。
第三课时习作讲评
一、小结习作,提出任务
1.小结习作情况。
运用激励机制,总结这次习作情况,并表扬习作优秀、进步的同学。
2.提出任务。
这次习作评讲的重点是:
(1)是不是自己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
(2)是不是表达了真情实感。
二、欣赏佳作,师生互动
1.欣赏佳作片断,共同评议。
(选择3-4位学生习作片断,进行欣赏,说说值得学习的地方,指出其中的不足。
)
2.赏析两篇学生整篇佳作,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元doc新 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