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综合知识要点.docx
- 文档编号:26807227
- 上传时间:2023-06-22
- 格式:DOCX
- 页数:56
- 大小:48.74KB
教育综合知识要点.docx
《教育综合知识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综合知识要点.docx(5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综合知识要点
(一)教育学
1.教育
(1)教育的概念
:
在一定社会背景下的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2)教育的本质:
教育是人类持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是人类有意识的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2.教育与社会发展
(1)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社会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科学技术和人口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生产力制约着教育目的,制约着课程的设置与教育的内容,制约着教育的规模,速度。
政治经济制决定教育目的。
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决定受教育者的权利。
教育与文化是一种共生的关系。
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受到文化其他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科学影响教育者的教育观念,影响受教育者数量和教育质量,影响到方法,手段,内容。
(2)教育的社会功能
教育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和人口功能
政治,教育通过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来实验政治功能。
教育通过政治思想的“教化”来实现政治功能。
教育通过培养各类政治领导人才来实现政治功能。
科学技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1从可能生产力转化现实生产力。
2再生产科学技术。
经济,教育成为发展经济的人力基础。
教育自身成为社会的基础产业。
教育能为经济发展提供文化支撑。
文化,文化承递功能,文化传播功能,文化选择功能,文化创新功能。
人口,教育有助于控制人口增长。
教育有助于提升人口质量
教育有助于改善人口结构。
(3)当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与挑战
现代化、物质层面的现代化,社会关系社会结构的现代化,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
全球化、以经济全球化为核心。
多层次,多领域的联系和影响。
知识经济与教育变革、知识,经济,文化,科技,教育
信息社会与教育变革、现代化信息技术,资源全球化,环境虚拟化,管理自动化,多媒体化
多元文化与教育变革,多民族,多文化,理解,公平,共同发展。
3.教育与人的发展
(1)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特点:
不平衡性,差异性,顺序性,阶段性,互补性。
因素:
遗传,可能性,不能决定发展方向内容水平,成熟水平制约发展水平,差异制约差异
环境,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可能性转化现实性,决定发展方向。
教育,主导作用(影响力大,结果的结合),有目的的,遵循身心发展规律的。
主观能动性,内在动力,转化自身需求,自我控制和调节。
内发论:
孟子柏拉图,弗洛伊德,威尔逊,格塞尔
外铄论:
荀子,洛克,华生。
(2)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学校教育对人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具有规范化与自觉化的社会功能。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教育目标明确,专业教师指导。
3,学校教育使个体处于一定的学习群体中,发展水平有差异,有助于促进个体发展。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即时与延时的价值。
对人的发展来说,学习具有长远性。
5,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4.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及其功能、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概念:
人们预期的教育结果,是教育者在教育活动开始之前就已在头脑中存在着的教育结果,反映了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特点:
预设性,观念性,超前性,可能性。
结构层次:
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功能:
规范功能,规范了教育的方方面面活动都必须有利于指向教育目的的实现。
选择功能,集中体现在教育活动和教育内容的选择上。
激励功能,目的是一种指向,有着明确的方向和目标。
目标成为一种激励的力量。
评价功能,教育目的既是一个国家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同时也当然是衡量教育质量和效益的重要依据。
价值取向:
个人本位论:
卢梭,洛克,夸美纽斯,福禄贝尔,裴斯泰洛奇,孟子,康德,马斯洛。
社会本位论:
斯宾塞,涂尔干,孔德,孔子。
文化本位论:
用“文化”来统筹教育、社会、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其最终目的在于唤醒人们意识,使其具有自动追求理想目标价值的意志,并使文化有所创造,形成与发展新的文化。
辩证统一:
(2)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
德育:
狭义道德教育,广义思品教育。
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
智育:
发展学生智力,能力的教育,主要是发展学生的科学素质。
一般能力,特殊能力。
体育:
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掌握体育活动知识技能,培养学生意志品质道德品质。
原则是,经常性,全面性,差异性,适量性。
美育:
任务是,培养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
特点是,形象性,情感性,愉悦性。
原则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情绪体验和逻辑思维的结合。
掌握艺术内容和艺术方法的统一,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
(3)当代中国的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5.课程
(1)课程、课程类型及其特征
广义课程:
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全部经验,包括有目的有计划的学科设置、教学活动、课外活动、学校环境一级气氛的影响。
(制度与非制度)(物质与精神)
狭义课程:
为实现培养目标,按教育科学要求安排的教学内容体系,
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
课程意义:
课程是实现社会传承的重要机制
课程是国家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课程是学校办学的主要依据、
课程是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核心问题。
课程结构:
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
课程类型:
课程形态划分:
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核心课程
课程表现形式:
显性课程潜课程
课程编制管理: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学科课程:
强调学科逻辑组织,较少考虑学科联系。
终结性评价。
以教师为主导。
活动课程:
以儿童活动为中心,活动多,科目少,教材无年级顺序,内容取决于学生需要。
直接经验。
缺乏系统连贯性。
过程性评价。
综合课程:
打破了传统分科课程的领域。
减少课程门类,减轻学业负担,有利于个性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
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研究性课程:
培养穿心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种课程。
对以往课程管理体制和编制模式的突破。
目的:
让学生体验过程的快乐,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养成良好习惯。
尝试加强学科联系,尝试知识综合。
加强学生自主意识。
促进掌握现代工具。
校本课程:
以校为本,学校是课程开发的主体,在学校中实施。
与国家课程标准一致,又能形成学校特色。
考虑全体学生的发展,又能满足个体学生发展的需求。
课程评价模式:
泰勒的目标评价模式。
斯克里文的目标游离评价模式。
CIPP评价模式。
(2)布卢姆、加涅的目标分类理论
布卢姆以教育目标和教育任务为出发点,将目标分为:
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
认知目标:
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
情感目标:
接受,反应,价值化,组织,价值性格化。
动作技能目标:
知觉,定向,有指导的反应,机械动作,复杂的外显动作,适应,创新。
加涅对学习结果的分类:
智力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运动技能,态度。
(3)课程开发及其影响因素
课程开发是指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影响因素:
学生要求:
学生的年龄特称,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知识要求:
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社会要求:
一定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趋势,以及对人的要求。
6.教学
(1)教学的意义与任务
意义:
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教学是促进学生发展最有效的形式。
教学是贯彻教育方针,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任务:
传授和学习科学文化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完善个性。
增强体质
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原则:
科学性与思想性结合,直观性,启发性,巩固性,
循序渐进性,因材施教,理论联系实际。
(2)教学过程的本质和基本规律、基本阶段。
本质:
教学过程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教学过程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具有间接性指导性巩固性发展性的特点
规律: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性的结合。
教学与发展相互促进的发展性规律(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相统一)
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传授知识与思品教育相统一)。
阶段:
组织学生感知教材。
引导学生理解教材。
组织学生巩固知识。
知道学生运用知识。
(3)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及实施要求
基本环节:
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实施要求:
备课:
钻研教材:
钻研课程标准,钻研教科书,阅读教学参考书。
了解学生:
知识基础,能力基础,学习方法与习惯,学生兴趣爱好价值观。
研究教法:
制定教学进度计划,是备课的最终环节。
学期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
上课:
目的明确,内容正确,方法恰当,结构紧凑,学生主动参与。
组成部分(基本结构):
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
课堂结构改革:
打破僵化,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关注教学目标多元化,建立对话教学关系。
作业布置:
目的明确,内容科学合理,具有典型性,启发性。
分量适当,难易适度,作业不是手段,不要搞题海战术。
提出明确要求,规定完成时间,对难点疑点进行指导。
体现因材施教和学生自主性。
及时检查和批改,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作业检查与批改:
方式多样,互批,自批,老师批改,有全批改,部分批改,轮流批改。
力争做到全批全改,精批细改,当面批改。
批改要分析错误原因。
并解决。
课外辅导:
是课堂教学的补充,解答疑难问题,指导课外作业,给差生缺课生补课,
做好困难学生的帮助工作,做好思想教育工作,掌握正确方法,养成良好习惯。
形式分为个别辅导,小组辅导,集体辅导。
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是了解教学效果,调控教学过程,掌握教学平衡的重要手段。
激发学习动机,巩固所学知识技能,及时获得反馈,明确努力方向,及时调整学习状态。
对家长来说,及时了解子女情况,以便更好配好。
考察+考试。
(4)小学教学组织形式与课堂管理
分组教学:
根据学生能力,成绩分组进行编班。
外部分组与内部分组,作业分组与能力分组。
道尔顿制:
美国教育家伯克赫斯特。
学生自学为主,主动学习,不利于系统掌握。
特朗普制:
美国教育家,特朗普。
形式:
大班教学,小班研究,个别教学。
班级授课制:
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和达到一定质量
以课为单位进行教学比较科学。
学生以年龄和程度编成班级,水平接近,有利于交流和启发。
便于系统的传授各科知识。
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局限:
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接受教师传授的现成知识。
实践性学习,探索性学习的机会较少,不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不能很好的适应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多样化,形式较为固定,缺乏灵活性。
强调统一性,不利于因材施教。
学生分别为教师负责,彼此之间缺乏分工和合作。
课堂管理:
教学之前的管理:
备教法,备学生,备教材。
形成规定,树立威信。
教学环节的管理:
关心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发表意见,创造和谐气氛。
注重交流。
教学行为的管理:
暗示控制,创设情境,教育机智,幽默语言,正面教育。
教学结束的管理:
重视课程结尾设计与管理,系统归纳法,铺垫法,巩固练习法。
(5)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语言性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
体验性教学方法:
参观法,演示法。
欣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
实践性教学方法:
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
研究性教学方法:
讨论法,发现法。
(6)教学评价的作用、类型、原则和方法
功能(作用):
诊断教学问题。
提供反馈信息。
调控教学方向。
检验教学结果。
类型:
根据作用分类:
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根据标准分类:
相对性评价,绝对性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
根据主体分类:
内部评价(自我评价),外部评价。
根据范式分类:
定量评价,定性评价。
原则:
整体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指导性原则,发展性原则,
方法:
1.观察法
2.测验法
3.调查法
4.自我评价法
(7)教学模式的概念、国内外主要教学模式
概念:
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国外教学模式:
探究式教学:
皮亚杰布鲁纳建构主义理论。
以问题解决为中心。
程序:
问题——假设——推理——验证——总结提高
优点:
有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
缺点:
需要的时间长,需要较好的教学支持系统。
布鲁纳:
三个表征:
知识的行为方式,图像表征,符号表征。
四个原则:
动机结构序列反馈
抛锚式教学:
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问题的基础上,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
程序是:
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优点:
具有真实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有利于培养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合作能力。
范例教学模式:
德国瓦跟舍因。
特点:
体现基本型,基础性,范例性,四个统一。
程序:
范例性的阐明“个”案——范例性的阐明“类”案——掌握规律原理——掌握方法论意义——规律原理的运用训练
我国教学模式:
自学辅导式:
教为主导,学位主体。
独立性与依赖性相统一。
学会学习的学习观。
指导者。
目标导控式:
学习是按由低到高的水平递进的。
提供者,组织者。
传递接受式:
最传统的教学模式。
以传授系统知识,培养基本技能为目标。
程序:
复习旧课,激发动机,教授新课,巩固练习,检查评价,间隔性复习。
引导发现式:
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着眼于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意志力培养的教学模式
程序:
提出问题——做出假设——拟定计划——验证假设——总结归纳
情境陶冶式:
创设情感和认知相结合的教学环境。
适用于思品课,外语课,语文课及课外。
示范模仿式:
训练技能为目的。
定向,参与性联系,自主练习,迁移。
7.德育
(1)德育及其意义
德育:
广义德育:
所有有目的有加护的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和道德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
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狭义),家庭德育。
意义:
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德育是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德育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和保障。
特点:
社会性历史性阶级性民族性继承性。
(2)品德发展的基本理论
1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认知发展论行为主义学说观察学习。
理论假设——围绕社会学习论的道德教育。
榜样示范,环境、行为与人的交互作用。
自我评价能力。
理论实践结合。
2柯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模式:
以公正观发展为主线的的德育发展阶段理论
道德两难法建构了科学的道德发展观,提出智力和道德判断力关系的观点
三阶段六水平通过实验建立了崭新的学校德育模式。
前习俗道德水平:
惩罚与服从,个人工具主义目的与交换。
习俗道德水平:
人际期望,人际关系人际协调。
社会制度和良心维持。
后习俗道德水平:
至上的权利,社会契约或功利,普遍性伦理原则。
3皮亚杰道德认知论:
对偶故事法:
他律水平。
儿童的自律水平。
道德教育的方法和策略:
了解学生当前的道德判断发展水平
运用道德难题引起学生的意见分歧和认知失衡
向学生揭示比他们高一阶段的道德推理方式
引导学生在比较重自动接受更为合理的推理方式
鼓励学生把自己的道德判断付诸行动。
4体谅模式麦克费尔把道德情感的培养放在中心位置。
理论假设:
友好相处,增强人际关系,学会关心,学会体谅。
鼓励试验不同角色
围绕人际-社会情境问题的道德教育:
设身处地,证明规则,付诸行动。
(3)小学德育目标和内容
目标概念:
德育目标是教育目标在受教育者思品方面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
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决定了德育的内容,形式,方法,制约着过程。
目标依据:
青少年思品形成发展的规律和心理特征
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
民族文化和道德传统
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
目标:
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初步形成科学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观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认识和行为习惯
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和道德评价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内容:
马列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环境教育,人道主义社会公德教育,法纪教育,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4)小学德育的基本原则、方法和途径
原则:
知行统一原则,疏导原则,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结合,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结合
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对学生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结合,言教与身教结合。
教育影响的连贯性一致性。
因材施教原则。
方法:
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实际训练法,情感陶冶法,生活指导法,品的评价法,
心理咨询法。
角色扮演法
途径:
思想政治课,各科教学,班主任工作,共青团少先队活动,劳动与社会实践
课外活动,校外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8.班主任工作
(1)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意义和作用
意义与作用:
班主任是班级的教育者和组织者,是学校领导教导工作的得力助手。
班主任是实现教育目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骨干力量。
班主任对班级发展起主导作用,组织学生活动,协调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要求。
班主任是沟通学校,家庭,社会的桥梁,是形成教育合力的重要中介。
班级的组织管理只有在班主任与班集体成员的几级活动中才能实现。
(2)小学班集体建设和班级管理
班级:
埃斯拉莫斯提出,教学体系中最基层的正式组织,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
建设班集体:
确定班级的集体目标
建立班委会,培养班干部。
形成班集体制度规范。
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组织开展班级活动。
班级管理:
班级组织管理:
建立良好班集体,指导班级建设。
班级制度管理:
成文制度和非成文制度。
班级教学管理:
教学质量管理。
明确目标。
建立秩序。
建立管理系统。
指导学习。
班级活动管理:
弥补课程教育不足的教学活动,也可以是开发智力或发展能力。
正式群体管理:
确定管理目标,形式组织体系及核心,制定制度秩序,形成班风。
非正式群体管理:
支持保护积极性,正面引导中间性,努力教育改造消极性。
班级冲突管理:
承认和接受,界定问题,给出可能的解决办法,评价解决办法,
选定最好的解决办法,实施行动,评估这一办法的实施效果。
班级个体管理:
矫正问题行为:
塑造,小腿,强化不相容的反应,模仿,惩罚
管理模式:
常规管理,平行管理,民主管理,目标管理。
(3)小学班主任工作的原则、方法与艺术
原则:
学生主体原则,民主平等原则,公平公正原则,实践活动原则,
启发疏导原则,集体教育原则,以身作则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内容与方法:
了解和研究学生。
学习指导,活动管理,生活指导,生活管理。
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组织课外,校外活动和课余生活
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建立学生档案
营造优雅的班级环境。
操行评定。
协调好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班主任工作计划和总结。
艺术:
树立新观念,讲究方法和艺术。
超越传统工作形式,由纯粹教学工作升华为艺术。
班主任在从事创造性工作时创造出美的形式,并使之成为师生共同的审美对象,从而达到师生互动的理想境界。
艺术前提:
熟知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理论,具有丰富的处理个案的经验,
健全的审美意识,审美情感和审美评价。
艺术特点:
机智性创造性审美性。
艺术观念:
开放意识,求变意识
艺术目标:
注入美的内涵,提升人的品格,是教育工作者努力践行的最高目标。
艺术内容:
引导的艺术性——因人而异
批判的艺术性——事不在理
交往的艺术性——冷静恰当
转化的艺术性——相容梯度
惩罚的艺术性——适度有情
评价的艺术性——多元肯定。
(4)小学班级队活动的策划与组织、管理
策划组织:
选择活动主题。
寻找素材。
选择活动内容:
求“近”求“新”求“小”
选择活动形式:
考虑小学生特点,为内容服务,形式新颖多样便于操作。
设计活动名称:
集思广益。
文字简洁,语言形象。
揭示活动主题。
要求与问题:
精心设计主题,要有针对性,能切实解决问题。
善于开拓创新,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生动活泼,具有趣味性。
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调动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需要班主任认真导演和精心设计。
(5)学校与课外教育活动、家庭联系及协调
教育合力:
互相联系互相协调,沟通,统一教育方向,保持目标一致。
以学校教育为主题,家庭教育为基础,课外教育活动为依托的共同育人力量。
途径:
家访,家长会,组织家长委员会。
鼓励支持学生参加校外教育活动。
鼓励去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所。
与社会教育结合起来。
9.学生
(1)小学生的年龄特征
感知的特征:
从不精确感知事物整体到较精确感知事物各部分,并能发现特征和关系。
观察事物从兴趣出发,之后渐渐按照学习任务的需要感知事物。
空间知觉从直观向抽象过度。
时间感知能掌握经验范围内的概念。
记忆的特征:
从无意识记,具体识记,机械识记到有意识记,抽象识记,意义识记。
想象的特征:
从片面模糊向完整正确的方向发展。
从模仿再现向创造想象发展。
思维的特征:
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抽象思维仍与感性经验联系。
不平衡
情感的特征:
控制情感的能力不稳定。
自我尊重并获得他人尊重的需要强烈。
道德情感,情感内容不断丰富。
求知欲增强。
深刻性,稳定性,可控性增强,
意志的特征:
自制力薄弱,意志力较差,易冲动,自觉性持久性较差。
克服困难的能力不断增强。
情绪的特征:
情绪易冲动,自控能力有发展,但仍较差,容易受影响和暗示。
性格的特征:
可塑性较高,但随着增长,行为形成习惯,性格就越来越稳定。
评价的特征:
自我评价几乎完全依赖老师,易看到优点。
较多评价他人。
随着增长,会独立做出评价,用道德观点和社会准则来评价别人和自己。
注意的特征:
有意注意逐渐发展,稳定性自觉性较差,注意范围有限,转移分配较差
观察的特征:
目的性较差,缺乏精确性,缺乏顺序性,缺乏深刻性。
自我意识特征:
自我意识不断发展,发展速度不同,成分不同。
稳定性增强,
小学生年龄特征:
6~12岁
生理发展:
相对稳定与平衡,身高、体重、肌肉的强度和耐力、肺活量的整张都相对均匀
心理发展:
认知,记忆,思维……
情感发展:
学校向儿童提出新的要求,使学生情感倾向性,深度,稳定性,效能发生变化
个体发展任务:
根本任务是打好基础,基本只是,基本技能。
(2)小学生认知发展、学习方式的特点与教育
皮亚杰:
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感知运动阶段0~2客体永久性
“发生认识论”前运算阶段2~7自我中心。
具体运算阶段7~11去自我中心。
可逆性。
守恒。
形式运算阶段11~成人抽象推理。
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关键期内化说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8阶段小学6~12岁勤奋自卑。
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体验能力。
(3)小学生个体差异(认知差异、性格差异等)与教育
认知能力差异:
智力类型差异,发展水平差异,变现早晚差异,群体差异,性别差异
认知方式差异:
场依存型与场独立型,冲动型与沉思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育 综合 知识 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