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诊疗常规.docx
- 文档编号:27030635
- 上传时间:2023-06-25
- 格式:DOCX
- 页数:28
- 大小:109.77KB
儿科诊疗常规.docx
《儿科诊疗常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科诊疗常规.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儿科诊疗常规
儿科诊疗、操作规范
2019.7
第一次修订(医务科审核)
第一部份 儿科常见病的诊疗规范
一、小儿腹泻病
小儿腹泻是由多种病原、多种因索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
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一组消化道疾病。
本病是儿科的常见病、多发病,2岁以下婴幼儿多见。
本病以夏秋季多见。
由轮状病毒感染所致,多见于秋冬季节,大肠埃希菌感染等引起者以夏季多见。
根据病因,小儿腹泻可分为:
①感染性腹泻:
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感染所致;②非感染性腹泻:
包括饮食性、症状性、过敏性和其他原因所致。
【病史采集】
1.入院24小时内完成病历。
2.大便性状、次数及病程。
3.有无脱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表现。
4.有无中毒症状。
5.有无明显病因及诱因。
【检查】
1.全身体检,注意生命体征及脱水情况。
2.血常规、大便常规,电解质及肾功能检查。
3.病毒学检查,大便细菌培养。
【诊断】
1.根据大便性状、次数即可诊断,病因未明确之前,统称腹泻病。
2.尽可能找出腹泻的病因以鉴别诊断。
【治疗原则】
1.合理饮食。
2.控制感染。
3.消化道粘膜保护剂,微生态疗法。
4.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5.脱水程度、中毒症状严重又缺乏相应检查及治疗手段者需送上级医院治疗。
【疗效标准】
1.治愈:
大便次数、性状恢复正常,脱水纠正。
2.好转:
大便次数减少,性状明显好转,脱水基本纠正。
3.未愈:
未达到上述标准者。
【出院标准】
凡达到临床治愈或好转、病情稳定者可出院。
二、急性喉炎
急性感染性喉炎是由于病毒、细菌感染所致的喉部黏膜急性弥漫性炎症。
常见病毒为副流感病毒、流感病毒和腺病毒,常见细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和链球菌。
本病大多为上呼吸道感染的一部分,也在麻疹、流感、百日咳、肺炎等病程中并发。
冬春季节多发,多见于6个月至3岁的婴幼儿。
【病史采集】
1.入院24小时内完成病历。
2.2.发热、咳嗽、声嘶、喉鸣及吸气性呼吸困难。
3.3.治疗经过及反应。
【检查】
1.入院后15分钟必须完成体格检查。
2.2.应作血象检查,必要时可作直接喉镜检查,但对有严重呼吸困难者要慎用。
有条件者可作分泌物培养,严重喉梗阻者应作血气分析。
【诊断】
1.根据急性起病、犬吠样咳嗽、声嘶、喉鸣、吸气性呼吸困难等典型表现,可作出诊断。
但注意与咽后壁脓肿等疾病相鉴别。
2.按呼吸困难的程度,将喉梗阻分为4度,可据此掌握气管切开的时机。
【治疗原则】
1.保持呼吸道通畅,纠正低氧血症,雾化吸入以利分泌物排出。
2.控制感染,及时静脉输入足量抗生素。
3.肾上腺皮质激素:
常用制剂有氢化可的松、甲基强的松龙或地塞米松等,宜与抗生素并使用。
4.对症治疗,烦燥不安宜用镇静剂。
5.Ⅳ度喉梗阻,或Ⅲ度喉梗阻经治疗无缓解者,应及时作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术。
6.病情严重,处理困难者,应请上级医师或相应专科会诊。
【疗效标准】
1.治愈:
体温正常、喉炎症状和体征消失。
2.好转:
体温正常,气促及犬吠样咳嗽和喉鸣减轻。
3.未愈:
症状及体征无好转或有加重。
三、支气管肺炎
支气管肺炎是累及支气管壁和肺泡的炎症,为儿童时期最常见的肺炎,2岁以内儿童多发。
以发热、咳嗽、气促、呼吸困难及肺部固定中细湿罗音为共同临床表现。
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冬春季节发病率高。
最常见为细菌和病毒感染,细菌性肺炎以肺实质受累为主,而病毒性肺炎则以间质性受累为主,易可累及肺泡。
【病史采集】
1.入院24小时内完成病历。
2.发热,咳嗽、气促及并发症的表现。
3.治疗经过及其疗效。
【检查】
1.体检注意呼吸频率,有否鼻扇、紫绀、三凹征,肺部细湿罗音及合并的气胸、脓胸体征。
须注意有否呼吸衰竭、心功能不全及其它脏器功能受累而出现的症状。
2.入院后应作血象及胸部X线检查,有条件者应作病原学检查,中性粒细胞硷性磷酸酶积分等。
危重病例应作血气分析。
【诊断】
1.典型的支气管肺炎有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紫绀、肺部有较固定的细湿性罗音,结合X线检查结果,可作出诊断。
同时辨别病情轻重,及有无心衰、呼衰等并发症和脓气胸等合并症。
2.可疑病例应与急性支气管炎、肺结核、支气管异物等鉴别。
【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患儿宜减少活动,室内空气清新,饮食宜清淡。
重症病例可酌情应用血浆或新鲜全血等。
2.病原治疗:
根据病情或病原学检查结果,合理选用抗生素。
3.对症治疗:
(1)保持呼吸道通畅,包括祛痰剂,雾化治疗等。
(2)氧疗。
(3)防治水、电解质失衡。
4.重症患儿宜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如酚妥拉明,酌情加用阿拉明或多巴胺。
严重肺炎,喘憋不能缓解者,可短期应用皮质激素。
5.防治并发症及合并症:
及时纠正心衰、呼衰、胃肠功能衰竭、脓胸及脓气胸等。
【疗效标准】
1.治愈:
体温正常,呼吸平稳,喘息消失或偶有咳嗽,精神及食欲改善,肺部体征消失,X线检查炎症吸收。
2.好转:
体温正常,精神食欲改善,气促好转,紫绀消失,有轻、中度咳嗽,肺部罗音明显减少,X线检查炎症部分吸收。
3.未愈:
症状及体征无好转。
四、急性支气管炎
急性支气管炎又称为急性气管支气管炎,主要是由病毒、细菌、肺炎支原体等病原体引起的气管、支气管黏膜的急性炎症性疾病。
多见于婴幼儿,常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以及麻疹、百日咳、伤寒等急性传染病后。
免疫力低下、营养不良、佝偻病、特应性体质、慢性鼻炎、鼻窦炎、咽炎等是本病的诱因。
【病史采集】
1.入院24小时内完成病历。
2.咳嗽、咳痰、喘息、气促及并发症的表现。
3.发病来体温变化情况。
3.治疗经过及其疗效。
【检查】
1.体检注意两肺呼吸音。
可闻及干啰音、痰鸣音和不固定的大中水泡音。
3.胸部X线检查有肺纹理增粗,或肺门阴影增深,亦可正常。
4.血常规检查如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增高,提示有细菌感染。
病毒感染时血白细胞计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正常或相对增加。
5.咽拭子或喉气管吸出物做细菌培养可阳性。
鼻咽脱落细胞涂片做免疫荧光检查,可确定病毒感染。
【诊断】
1.典型的咳嗽症状及肺部体征及胸片情况可明确诊断。
2.对检查第4、5项可作为病原学诊断的参考条件。
【治疗原则】
(一)一般治疗
发热期宜给流质或软食,多饮水。
给予易消化食物,吃奶要儿应少量多次喂奶,以免导致吐泻等消化不良症状。
卧室温度、湿度要适宜。
注意经常变换体位及拍背,以促进排痰。
有缺氧者吸氧。
(二)药物治疗
1.控制感染针对病原学使用抗感染药物。
2.对症治疗:
退热、化痰止咳、喘息性支气管炎的治疗
3.物理治疗:
迁延性支气管炎可加用超短波治疗。
【疗效标准】
治愈:
如体温正常,咳嗽消失,说明已治愈。
五、热性惊厥
热性惊厥(FS),患病率约为2%~5%,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惊厥性疾病,儿童期患病率3%~4%。
FS是指发生在生后3个月~5岁,发热初起或体温快速上升期出现的惊厥,排除了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以及引发惊厥的任何其他急性病,既往也没有无热惊厥史。
国际抗癫痫联盟的最新分类已经将FS不再列为癫痫的一种类型。
【病史采集】
1.入院24小时内完成病历。
2.发病季节、接触史、预防接种史、既往史
3.惊厥表现、持续时间。
4.发热时间、热型、热峰。
5.伴随症状。
【检查】
1.监测生命体征、瞳孔变化,仔细检查有无疱疹、水痘、腮腺肿大。
2.神经专科检查:
意识状态、前囟张力、运动感觉系统、颅神经及各种深、浅及病理反射,了解眼底情况。
3.辅助检查:
脑脊液生化、常规及病原学检查、脑电图,必要时进行头颅CT检查。
【诊断】
1.好发年龄6个月-6岁。
2.发热24小时内、体温突然升高时出现惊厥,发作后不遗留任何神经系统症状、体征。
3.多为上呼吸道感染诱发,少数为消化道感染或出疹性疾病所引起。
4.除外其他惊厥性疾病。
5.若有热型惊厥既往史更支持本病诊断。
【治疗原则】
1.发作急性期处理:
热性惊厥多短暂且为自限性,发作超过10分钟应送急诊。
(1)一般治疗:
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监护生命体征,建立静脉输液通路。
(2)对症治疗:
退热药退热,物理降温,维持内环境稳定。
(3)止惊治疗。
2.预防复发
【疗效标准】
1.治愈:
临床症状及体症消失,辅助检查正常。
2.好转:
临床症状及体征部分消失,各种辅助检查未完全恢复正常。
【出院标准】
凡治愈或好转,病情稳定者可出院。
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简称“上感”或“感冒”,是由于病毒、细菌等病原体侵犯鼻咽部、腭扁桃体而引起的急性上呼吸道炎症性疾病。
本病90%以上的病原体为病毒,少数是细菌,病程长者可在病毒感染基础上继发细菌感染。
常见的并发症有鼻窦炎、中耳炎、眼结合膜炎、颈淋巴结炎、咽后壁脓肿、肠系膜淋巴结炎等。
本病全年皆可发病,但以冬春季节高发。
流行性感冒系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所致。
【病史采集】
1.入院24小时内完成病历。
2.详细询问患儿的病史及症状,如:
发热、咳嗽、流涕、咽痛及其他伴随症状等。
3.治疗经过及其疗效。
【检查】
1.体查注意患者咽部、扁桃体、鼻部、颈部及颌下淋巴结情况,心肺听诊一般无异常。
2.入院后应作血象检查,有条件者应作病原学检查。
【诊断】
根据病史及临床表现不难诊断,需注意与流行性感冒、传染病(如麻疹、流脑、猩红热、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出血热、流脑等)早期、过敏性必要等鉴别。
【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充分休息,多饮水、给与有营养而易消化的食物,增加维生素。
加强护理,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和适当的温度和湿度。
2.对症治疗。
3.抗病毒治疗
4.抗生素治疗:
根据临床症状使用抗生素。
【疗效标准】
体温平稳,呼吸道症状消失,可出院。
七、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
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包括急性滤泡性扁桃体炎和急性隐窝性扁桃体炎,是由于病原体引起的腭扁桃体急性化脓性炎症性疾病。
腭扁兆体的炎症往往伴有程度不等的咽黏膜和其他邻近淋巴组织炎症。
本病主要致病菌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其他病原体如非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肺炎链球菌、流感杆菌等也可引起。
本病多在春秋两季的气温变化时容易发病。
抵抗力降低如受凉、劳累,或有害气体刺激等情况可诱发本病。
【病史采集】
1.入院24小时内完成病历。
2.详细询问患儿的病史及症状,如:
发热、咳嗽、流涕、咽痛及其他伴随症状等。
3.治疗经过及其疗效。
【检查】
1.体查注意患者咽部、扁桃体、颈部及颌下淋巴结情况,心肺听诊一般无异常。
2.入院后应作血象检查,有条件者应作病原学检查。
【诊断】
1.急性起病,发热、畏寒、头痛、食欲下降、咽痛、吞咽困难。
幼儿可拒食、呕吐、高热惊厥、呼吸困难。
体检发现咽部充血,腭扁桃体肿大,表面有黄白色脓点,或在隐窝口处有灰白色豆渣样渗出物。
常伴下颌角淋巴结肿痛。
2.排除咽白喉、疱疹咽峡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
具备上述两项可诊断为本病。
【治疗原则】
1.急性起病,发热、畏寒、头痛、食欲下降、咽痛、吞咽困难。
幼儿可拒食、呕吐、高热惊厥、呼吸困难。
体检发现咽部充血,腭扁桃体肿大,表面有黄白色脓点,或在隐窝口处有灰白色豆渣样渗出物。
常伴下颌角淋巴结肿痛。
2.排除咽白喉、疱疹咽峡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
具备上述两项可诊断为本病。
【治疗方案】
1.一般治疗:
本病具有传染性,故患者要适当隔离。
卧床休息,进流质饮食及多饮水,加强营养及疏通大便。
1.药物治疗,选用适用抗生素。
3.并发症治疗出现腭扁桃体周围脓肿、咽旁脓肿、咽后脓肿、急性中耳炎、急性喉炎等局部并发症时,或出现风湿热、急性心肌炎、心内膜炎、急性肾小球肾炎、脓毒败血症等,按相应疾病进行治疗。
4.手术治疗:
对有腭扁桃体切除术指征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
【疗效标准】
体温平稳,呼吸道症状消失,复查血液指标正常,可出院。
八、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新生儿黄疸是指一组由于新生儿期各种原因导致的、以结合胆红素在体内积聚为主,当血中总胆红素>85.5μmol/L(成人>34.2μmol/L)时,引起肉眼可见的皮肤黏膜黄染及其他器官黄染的临床症候群。
如果仅是血中总胆红素>17.1μmol/L,即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过去将足月儿血清胆红素浓度220.5μmol/L(12.9mg/dl),早产儿257μmol/L(15mg/dl)作为区分生理性黄疸与病理性黄疸的界限,但调查表明34.4%正常足月新生儿血清胆红素浓度>220.5μmol/L,并非是病理性黄疸,说明病理性黄疸这一名称已不合适。
此外,虽然一般认为足月儿血清胆红素>342μmol/L(20mg/dl),早产儿血清胆红素>257μmol/L可导致胆红素脑病,但在小早产儿血清胆红素浓度<171μmol/L(10mg/dl)也可发生胆红素脑病,并非是生理性黄疸,说明生理性黄疸这一名称也不合适。
由于“黄疸”一词指“肉眼可见的黄染”,而早产儿光疗干预标准中包括“肉眼不可见的黄染”,即血中总胆红素≥17.1μmol/L,因此,黄疸这一名称也不合适。
区分血清胆红素浓度是暂时性增高(传统称为生理性黄疸)还是非生理性增高(传统称为病理性黄疸),须考虑小时胆红素值、日龄胆红素值、本地区正常新生儿胆红素值的流行病学资料,以光疗标准作为判断暂时性(生理性)高胆红素血症与非生理性高胆红素血症较为合理。
【病史采集】
1.入院24小时内完成病历。
2.患儿父母有黄疸、遗传代谢病家族史,患儿父母血型。
3.孕母既往有原因不明的死胎、流产史、输血史、分娩过黄疽新生儿病史。
4.患儿有窒息、缺氧史。
5.患儿有宫内感染史或感染性疾病患病史。
6.患儿有内出血病史。
7.黄疸出现在生后24小时内、进展快,或消退延迟,伴吃奶差、呕吐、腹泻、体温波动等。
8.黄疸退而复现。
【检查】
1.体格检查:
黄疸的分布、程度、颜色,有无贫血、肝脾肿大及核黄疸的神经系统体征。
2.血常规、血型、网织红细胞、总胆红素、未结合胆红素、结合胆红素检测。
3.抗人球蛋白试验、游离抗体、抗体释放试验、抗体效价测定。
4.G-6-PD活性测定、血红蛋白电泳。
5.血培养、肝功能、转氨酶、乙肝病毒血清学检测、TORCH血清学检测及基因诊断(PCR)。
6.碱性磷酸酶、B型超声、同位素扫描、CT等。
【诊断】
1.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可确诊为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高结合胆红素血症、混合性高胆红索血症及黄疸的致病原因。
2.需与生理性黄疸鉴别,以及引起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高结合胆红素血症及混合性高胆红素血症之间的病因鉴别。
【治疗方案】
1.光照疗法。
2.药物治疗:
酶诱导剂:
苯巴比妥。
输白蛋白、血浆、纠正酸中毒。
肾上腺皮质激素。
治疗原发病。
肝泰乐、胆酸钠保肝、利胆。
中药退黄。
3.一般治疗:
保温、供氧,尽早开奶,尽快排出胎便,避免使用与胆红素竟争葡萄糖醛酰转移酶或白蛋白竞争结合位点的药物。
4.胆道闭锁确诊后手术治疗。
九、支原体肺炎
支原体肺炎是儿童和青少年时期最常见的肺炎,由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
其患病率占小儿肺类的10%~30%。
近年发现婴幼儿发病的并不少见,该病四季均有发病,以秋冬季多见,每隔3~6年出现一次小流行。
【病史采集】
1.入院24小时内完成病历。
2.发热,咳嗽、气促及并发症的表现。
3.治疗经过及其疗效。
【检查】
1.体检注意呼吸频率,有否鼻扇、紫绀、三凹征,肺部细湿罗音及合并的气胸、脓胸体征。
须注意有否呼吸衰竭、心功能不全及其它脏器功能受累而出现的症状。
2.入院后应作血象及胸部X线检查、肺炎支原体抗体,肝肾功能等检查。
危重病例应作血气分析。
【诊断】
临床上有肺炎的表现和/或影像学改变,结合肺炎支原体病原学检查即可诊断为支原体肺炎。
支原体肺炎需要与细菌性肺炎、肺结核、支气管异物、衣原体肺炎、病毒性肺炎等疾病鉴别。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支原体肺炎可以混合细菌和病毒性感染。
【治疗原则】
1.治疗原则
支原体肺炎一般治疗和对症治疗同儿童CAP。
普通支原体肺炎采用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治疗,对于难治性支原体肺炎耐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者,可以考虑其他抗菌药物。
对难治性支原体肺炎和重症支原体肺炎,可能需要加用糖皮质激素及支气管镜治疗。
2.抗肺炎支原体治疗
(1)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
(2)非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
(3)混合感染的治疗:
MP对呼吸道黏膜上皮完整性的破坏可能为其他病原的继发感染创造条件。
若有合并其他病原微生物的证据,则参照CAP指南选择联用其他抗菌药物。
3.糖皮质激素
普通支原体肺炎无需常规使用糖皮质激素。
但对急性起病、发展迅速且病情严重的支原体肺炎,尤其是难治性支原体肺炎可考虑使用全身糖皮质激素。
4.丙种球蛋白
丙种球蛋白不常规推荐用于普通支原体肺炎的治疗,但如果合并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时,可考虑应用丙种球蛋白。
5.儿科软式支气管镜术:
支原体肺炎患儿常有呼吸道黏液阻塞,甚至较大的支气管塑形分泌物栓塞,少数可有支气管炎症性狭窄甚至肉芽增生,及时解除呼吸道阻塞对减轻高热等症状、促进肺复张、减少后遗症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6.并发症的治疗:
如患儿合并肺内外并发症,给予相应对症治疗。
【疗效标准】
体温正常,呼吸平稳,喘息消失或偶有咳嗽,精神及食欲改善,肺部体征消失,X
线检查炎症吸收,符合上述患者可出院。
十、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以下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在世界范围内引起暴发和流行。
流感起病急,虽然大多为自限性,但部分因出现肺炎等并发症可发展至重症流感,少数重症病例病情进展快,可因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和/或多脏器衰竭而死亡。
重症流感主要发生在老年人、年幼儿童、孕产妇或有慢性基础疾病者等高危人群,亦可发生在一般人群。
【病史采集】
1.入院24小时内完成病历。
2.发病季节、接触史、预防接种史。
3.临床症状如:
发热、头痛、肌痛和全身不适。
4.发热时间、热型、热峰。
5.伴随症状如咽喉痛、干咳,可有鼻塞、流涕、胸骨后不适等。
颜面潮红,眼结膜充血等
【检查】
1.监测一般情况,仔细检查呼吸道体征。
2.辅助检查:
外周血常规、血生化、病原学相关检查、影像学表现。
【诊断】
诊断主要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病原学检查。
(1)临床诊断病例
出现上述流感临床表现,有流行病学证据或流感快速抗原检测阳性,且排除其他引起流感样症状的疾病。
(2)确定诊断病例
有上述流感临床表现,具有一种或以上病原学检测结果阳性。
【治疗原则】
(一)基本原则
1.对临床诊断病例和确诊病例应尽早隔离治疗。
2.流感病毒感染高危人群容易引发重症流感,尽早抗病毒治疗可减轻流感症状,缩短流感病程,降低重症流感的病死率。
3.避免盲目或不恰当使用抗菌药物。
仅在流感继发细菌性肺炎、中耳炎和鼻窦炎等时才有使用抗生素的指征。
4.儿童忌用阿司匹林或含阿司匹林药物以及其他水杨酸制剂。
(二)对症治疗
高热者可进行物理降温,或应用解热药物。
咳嗽咳痰严重者给予止咳祛痰药物。
根据缺氧程度可采用鼻导管、开放面罩及储氧面罩进行氧疗。
(三)抗病毒治疗
2.抗流感病毒药物
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奥司他韦、扎那米韦、帕拉米韦)对甲型、乙型流感均有效。
离子通道M2阻滞剂金刚烷胺和金刚乙胺仅对甲型流感病毒有效,但目前监测资料显示甲型流感病毒对其耐药,不建议使用。
(四)重症病例的治疗
治疗原则:
积极治疗原发病,防治并发症,并进行有效的器官功能支持。
1.如出现低氧血症或呼吸衰竭,应及时给予相应的治疗措施,包括氧疗或机械通气等。
2.合并休克时给予相应抗休克治疗。
3.出现其他脏器功能损害时,给予相应支持治疗。
4.出现继发感染时,给予相应抗感染治疗。
【疗效标准】
1.治愈:
临床症状及体症消失。
2.好转:
临床症状及体征部分消失,各种辅助检查未完全恢复正常。
【出院标准】
凡治愈或好转,病情稳定者可出院。
第二部份 儿科技术操作规范
一、气管插管术
【适应症】
1.窒息或心跳呼吸骤停。
2.呼吸衰竭:
任何原因,如肺炎、肺水肿、脓胸、血胸、气胸等,当吸入50%氧后PaO2<50mmHg,PaCO2>60mmHg时。
3.任何原因引起的自主呼吸障碍:
包括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高位脊髓损伤,延髓麻痹。
4.严重的外伤、电击伤、严重的中毒、反复惊厥发作,癫痫持续状态等引起的长时间意识障碍,当患者Glasgow评分<7分时。
5.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如脑炎、脑膜炎、中毒性脑病、颅内出血、严重的颅脑外伤。
6.气道梗阻。
7.严重的气道感染造成气道分泌物过多,过于粘稠或气管内液态异物吸入,需做气道冲洗时。
【器械】
1.直接喉镜:
分为直叶片及弯叶片两种,直叶片主要用于新生儿及幼婴,弯叶片适用于新生儿外的任何年龄。
2.气管导管:
分为有套导管及无套导管两种。
无套导管主要用于新生儿及幼婴,有套导管用于成人及年长儿。
3.其它:
Magill钳、铜丝、牙垫、胶布、吸引器、注射器等。
2岁以上患儿所需导管型号可按以下公式:
导管型号(内径)=4+年龄/4
在紧急情况下亦可用估计法选择导管,即导管的外径约等于患儿小指粗细。
常用导管型号
年龄
导管内镜(mm)
从口插入长度(cm)
未成熟儿
2.5
8
新生儿
3.0
9
6个月
3.5
10
1岁
4.0~4.5
12
2岁
5.0~5.5
14
2~4岁
5.5~6.0
15
4~7岁
6.0~6.5
16
7~10岁
6.5~7.0
17
10~12岁
7.0~7.5
20
12~16岁
7.5~8.0
21
成年女性
8.0~8.5
22
成年男性
8.5~9.0
22
【方法】经口明视插管法
1.用吸引器吸净鼻、咽部分泌物。
2.安装好喉镜片、检查电池、灯泡及喉镜各部位以确保其性能良好。
3.将铜丝插入气管导管内并在导管外涂以含利多卡因的水溶性润滑剂。
对于新生儿及幼婴、导管内径<4mm时,不可插入铜丝以免阻塞导管内腔。
4.吸入100%氧约数分钟,对无自主呼吸的患者则应以复苏器及纯氧做人工呼吸数分钟。
5.对意识清醒的患者,可给予地西泮0.25mg~0.50mg/kg或咪达唑仑0.1~0.3mg/kg缓慢静推。
6.术者位于患者头侧,令其仰卧,肩下垫一小枕使头略向后仰,但不可过度,否则舌后坠妨碍视线。
7.左手持喉镜镜柄,右手拇指与示指用力将患者下颌撑开,或以右手小指及无名指将下颌向上托起,用拇指将下颌撑开。
8.左手将喉镜叶片从患者右侧口角插入,用喉镜叶片将舌推向左侧,同时将镜片前进至悬雍垂处,此时即可见到会厌襞。
在见到会厌襞后,对成人及年长儿,可将弯喉镜片向前推至会厌前方的会厌窝处;对新生儿及幼婴则将直喉镜片跨过会厌下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儿科 诊疗 常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