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式学习对教学改革的启示.docx
- 文档编号:27227235
- 上传时间:2023-06-28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0.52KB
问题式学习对教学改革的启示.docx
《问题式学习对教学改革的启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问题式学习对教学改革的启示.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问题式学习对教学改革的启示
问题式学习对教学改革的启示
问题式学习这种模式的典型教学过程是: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始解决一个实际问题;为了解决问题,学生往往需要获得一些必要的专业知识,即所谓的学习议题,学生分头查找资料获取知识,然后相互交流所获得的知识,并讨论如何用所获得的知识来促进问题的解决;如果在讨论的过程中,小组发现还需要研究另外一些新的学习议题,学生们就需要反复循环地产生学习议题、分头查找资料、小组交流并讨论问题解答,直到问题得到解决;问题解决后,学生们还需要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自我反思和评价,总结所获得的知识和思维技能。
这种教学模式之所以越来越热,不仅在于其理论基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一种教育理论新思潮,更重要的是,它确实能够有助于促进学生打下灵活的知识基础,发展解决实际问题、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合作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这与信息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是完全一致的。
一、立足于灵活的知识基础与高层次思维能力
大凡一种教学模式都会对教学目标作出自己的定位。
传统教学模式十分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这固然没有错。
但如何在确保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又发展其解决问题、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等方面的能力呢?
要解决这一难题,首先要对“掌握基础知识”的内涵进行重新认识,并要明确学生的能力通过什么途径能得到发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可以分为初级知识学习与高级知识学习两个水平。
初级知识学习又称入门性学习,其方式主要是接受、理解和记忆,其内容是结构良好领域的学科知识,由事实、概念、原理或定律组成,彼此之间存在着严密的逻辑关系和层次结构。
但是,这些知识比较抽象,是对复杂的外在世界现实加以过分简化的产物,具有一定的片面性、机械性、静止性和孤立性。
学生仅仅学了这些入门性知识还不能灵活地综合地应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因此还需要进行高级知识学习。
高级知识学习的内容是结构不良领域的知识,即有关知识应用的知识,并不像书本知识那样意义分明、逻辑严明和组织良好。
知识被应用到每一个实例中时,具有一定的特定性、差异性和复杂性。
高级知识学习就是通过大量反复的案例分析和实际问题解决活动,来把握在同一案例中各知识之间关系的复杂性与在不同案例中同一知识的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性,从而达到灵活应用知识、推导新知识、广泛迁移知识的目的。
高级知识学习的理念与维特根斯坦和杜威等人对知识意义的理解是一脉相承的,在这些学者看来,知识的意义存在于对知识的用法之中。
知识是为问题解决服务的,它是活的,因不同问题而有所差异,而不是确定无疑的、一成不变的。
知识具有普遍性不是因为知识的成分(即是什么),而是因为知识怎么用(即为什么和怎么做)。
知识的应用无法通过抽象规则而学会,必须通过一个一个实际问题或案例的解决活动及其反思活动而逐渐掌握。
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正是在问题解决活动中不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如果站在传统意义上的“掌握基础知识”立场上,单纯从学生所获知识结果的量上看,有的人可能觉得基于问题效率较低,这就涉及教学的价值取向问题了。
如果教学就是为了教给学生知识结果,基于问题学习的效率确实不如直接的传递和指示。
但如果教学重在知识建构的过程,是为了发展学生的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学习能力,则实施基于问题学习所花的时间就是有价值的、有效率的。
这一问题是我们当前教学改革所必须深思一个问题。
二、正确处理问题与课程知识之间的辩证关系
对于问题与课程知识之间的关系,传统教学与基于问题学习采取了两条不同的途径。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围绕学科知识为切入点组织教学,让问题解决为学科知识服务。
那么,我们应当如何看待课本知识的系统性呢?
这首先涉及到我们对教学目标的定位问题。
如果我们的教学目标是给学生传递系统的知识,那么,课本知识的客观性和系统结构性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如果我们的教学目标是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及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那仅凭教学传递课本知识是无法实现的。
这时,大纲和课本将被看作是学生展开思维过程所凭借的话题内容或范例,学生通过这些话题或范例来组织相关的知识技能,学习人类文化的成果。
更为重要的是,根据建构主义学习观,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形态与书本上的学科知识结构的形态不是完全同一的,也不能把二者的复制作为教学的目标。
教学大纲及其课本的变更本身说明了大纲和课程本身(包括新大纲和新课本在内)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东西,它们必须因人、因时、因地而异。
如果大纲和课本只是话题、题材或范例,那意味着,由学科教育专家们总结出来的学科知识结构只是学生学习人类文化的手段而已,决不是目的本身。
因此,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必须为教学目标服务,只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当我们为了更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时,我们是可以适当地打破学科知识的系统性的。
基于问题学习模式直接从实际问题入手来组织教学,将学科知识隐含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科知识服务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问题是基于问题学习模式的核心,所有学习活动都是围绕问题而展开的,当然,基于问题学习并不是为了问题而设置问题的,设置问题的目的是为了完成课程目标,如培养学生的知识基础与各种能力等。
概括地说,问题是纲,知识是目,纲举目张。
学生要直接接触原始问题,知识是解决问题的工具和手段,因具体问题不同而产生变异,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将藉学生获取知识并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而得到发展。
三、切实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教师的促进作用
基于问题学习确实可以给我们很好的启示。
(1)在基于问题学习中,对学生所从事的活动和所处理的信息,教师的权威相对下降。
因为,学生们是从开放性的问题入手开始学习的,教师对这些问题也没有现成的惟一的标准答案,而且,查询资料与动手做事等活动又是学生们所不难胜任的,位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因此,教师与学生站在同等的位置上,学生们不必必须听从老师的指示和解答。
(2)从知识的获得途径看,学生们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查询资料、动手做事、相互讨论以及自我反思而获得和理解知识,不是直接从教师和课本中获得知识,而且,知识的意义和价值依赖于他们自己所建构的知识之间的一致性、依赖于解决问题的成效,而不是依赖于与权威观点之间的一致性。
这意味着,学生们所需要的知识并不完全掌握在教师和课本之中,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大大减小,教师不再是惟一的知识库,而是知识建构的促进者,对学生起点拨和帮衬的作用。
(3)学生拥有自主性,其重要条件是学生真正有一种主人翁感。
在基于问题学习中,学生获得知识主要靠自己,这自然而然地会使他们感到学习知识是自己的事,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因此,必须发挥自己的自主性、主动性和独创性,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不断反思以及批判性地思考知识。
否则,将一无所获,甚至还不如在传统的讲授教学中的效果,因为,连现成的知识结果也没有人会直接灌输了。
(4)学生不仅要发挥各自的主体性,而且还要充分发挥小组的社会性,学生作为一个学习共同体,共同承担责任和任务,同时,各自分配一定的认知工作,彼此在知识建构上是紧密相连的,在这里,小组内的合作具有实质性的作用,学生不再像以往那样只重视自己与教师的交流而不重视与同学的交流。
因此,学习不再只是自己一个人的事,而是大家的事。
(5)在基于问题学习中,贯穿学习活动始终的问题解决活动是促使学生持续付出努力的最佳途径。
这正是自主学习的动力所在。
总之,基于问题学习确实为我们当前教学改革开启了一条新路子。
从教学目标的定位、学习的切入点、师生关系及课堂组织形式等方面给我们以诸多启示。
值得强调的是,在基于问题学习中,学习目标、教学的切入点以及师生的角色等问题是相互联系的。
正是基于问题学习对高级知识学习的偏重决定它采取这样一条途径来学习知识:
从问题入手获取知识,并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如此反复循环,不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并提高对知识的灵活应用。
也正是这样一条学习途径自然而然地影响了师生地位关系的变化,学生的自主性得以切实地发挥出来,教师的促进作用才能真正到位。
信息技术课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随着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和互联网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逐步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
信息素养作为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公民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和重视。
那么,什么是信息素养,信息素养的内容是什么,怎样对高中学生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呢?
一、信息素养的定义
信息素养概念是从图书检索技能演变而来的。
1998年美国图书馆协会下属的“信息素养总统委员会”正式给信息素养下的定义为“要成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他必须能够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已具有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所需信息的能力。
”最基本的信息素养是信息能力。
二、信息素养的内容
信息素养主要由信息意识、信息品质、信息知识以及信息能力四部分构成。
信息素养这四个方面的内涵存在由一般到特殊,由低级到高级的内在联系;同时,这四部分又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信息意识在信息素养结构中起着先导的作用,信息知识是基础,信息能力是核心,信息品质是保证信息素养发展方向的指示器和调节器。
三、高中学生信息素养的表现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
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从信息素养的表现,可以将对中学生信息培养的要求总结为三点:
(1)知识与技能的培养;
(2)过程与方法的培养;(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四、高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措施
1、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
培养学生素养的关键是提高教师的素养。
教师集体的信息素养状况对学生的信息意识的启发和学习热情有直接的影响。
在网络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与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是不一样的。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并使学生对所讲的知识感兴趣。
而在网络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更像一个教练、指导者而不是呈现者、表演者。
学生自主性学习的程度提高了,需要教师提高他们学习兴趣的程度降低了。
信息可来源于数据库或协作学习,指导者不必要成为知识专家。
另外,网络课程给教师协作提供了许多机会,小组教学正成为网络教学课程中的一个通用形式。
只有老师们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网络操作技能,学会使用常用的工具性软件,更重要的是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和强化信息意识,开发和利用网上信息为教学服务,才能努力创设培养信息素养的学习环境,组织引导学生使用多媒体手段,全方位地感知,认识学习对象,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2、注意培养学生信内容息能力
信息能力是人们成功地进行信息活动所必须具有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是构成信息素质的核心。
在教育环境逐渐信息化的趋势下,需要学生具有很好的信息能力去实现知识的探索、发现与运用。
学习者的信息能力,按应用途径及方式可分为如下八个方面:
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创新信息的能力、表达信息的能力、发挥信息作用的能力、信息协作意识与能力、信息免疫能力。
其中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表达信息的能力是个人信息的一般能力;而创新信息的能力、发挥信息作用的能力、信息协作意识与能力、信息免疫能力是个人信息的综合能力。
高中信息技术学科在对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主要侧重学生个人信息的一般能力,同时关注学生的部分信息综合能力,即操作计算机的能力、运用计算机网络获取信息的能力与意识、表达发布信息的能力、利用应用软件进行信息的加工与处理能力等。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活动对学生信息能力的形成、发展起到主导的作用。
3、培养学生动手处理信息、形成创造能力和发散性思维
高中学生的信息学习比传统课程更注重实践和动手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要让全体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多视角观察和多方位探讨,进而形成创造能力和发散性思维。
这些能力是学生接受信息技术文化后并形成意识和自然需求在学习实践中表现,是信息素养形成的质标志。
把信息技术融入到学生学习生活中,化为学习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素养。
4、把信息教育整和到各科学科中
课堂教学作为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方面同样具有"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把信息素养的精神、意图整合到课程和教学的要求中去,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使学生从小受到信息知识的熏陶和信息能力的培养。
现代教育需要学生有良好的信息素养,而良好的信息素养的形成需要其他学科知识做基础,离开基础的知识,信息素养的形成就会变为空谈。
反过来,信息素养在学生各科学习中和全面发展中的作用将会越来越重要,它慢慢地影响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同时不可忽视基础文化的学习。
5、客观评价,正确引导
老师的评价和引导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发展。
课上让同学们把收集到的信息进行交流,同学的赞扬、老师及时的肯定会使其更加自信,对收集信息、选择信息、使用信息更有兴趣。
学校、年级、班里,少先队各级组织不断组织各种活动,加强网络道德教育,为同学们搭建展示自己信息能力的舞台,有利于将信息活动迁移到同学们的各类学习活动中去,有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个体,每个个体之间有很多个性化的地方,信息素养形成应该有广阔的个性空间,多开展一些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信息技术兴趣小组和课外活动,组织各项信息技术竞赛活动,推动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走上信息技术专业之路。
总之,信息素养是信息社会人的整体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培养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需要大量的时间以及人力物力。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随着信息的增大,信息渠道的拓宽,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需要通过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为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奠定前进的方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问题 学习 教学改革 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