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读书笔记大全教育和美好的生活.docx
- 文档编号:27236044
- 上传时间:2023-06-28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1.70KB
教师读书笔记大全教育和美好的生活.docx
《教师读书笔记大全教育和美好的生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读书笔记大全教育和美好的生活.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读书笔记大全教育和美好的生活
教师读书笔记大全《教育和美好的生活》
教师读书笔记《教育和美好的生活》
(一)
于是,我知道了一般传统教学法的老师与蒙特梭利教学法的老师的根本不同:
一般传统的学校,老师只是认识小朋友的行为,知道要照顾他们,也知道为了教育他们应该做些什么;蒙特梭利的老师,眼前应是一位还没有被认识、完全有待于被了解的孩子。
站在孩子旁边,观察孩子。
让孩子在自理中获取生理的独立,在自由选择中获取意志的独立,在无止尽的独立工作中获取思想的独立。
也就是说,我们要追随儿童。
让“他们的生命自然地展现,就像莲花在散发出芬芳的花香时,伸展出百色花瓣以接受阳光的哺育。
读这本书之前找了很久,网上、书店……都没有找到,只是从书名中感受到教育肯定是和生活分不开的。
通过了解才知道:
为我们所熟知的罗素,不但在数理逻辑和哲学领域创获空前,同时也是一名人道主义者和自由思想的代言人,并且因其谈论婚姻与家庭的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对于其人其文,陈之藩在一篇文章中有着这样的评语,让人印象颇为深刻——“清彻如水,在人类迷惑的丛林的一角,闪着一片幽光。
”
钦佩之余,细细品读,唇齿留香。
也读懂了一些:
罗素对当时传统的公学教育很不满,认为在干涉儿童教育的各种力量中,没有一种是站在儿童自身幸福的立场上,而真正的教育者所做的应当是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一种真正的现代教育”。
这种教育既不训练儿童的偏见也不教条,而是“努力帮助儿童独立思考和独立活动,从而使他们能解决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这个变化着的世界的各种问题。
”为此他还身体力行地投身教育实践,于1927年创办灯塔山学校,并自任校长 。
罗素提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理想品性”。
理想品性有四种“根基”:
活力、勇敢、敏感以及智慧。
活力是一种生理素质,更是一种心理素质,它能使人快乐而明智,增强人们对外部世界的兴趣;勇敢对于克服种种阻力、蒙蔽,树立人的独立性,成就美好生活是不可或缺的;敏感对于匹夫之勇有补偏求弊之功,但是必须“适度”,敏感的理想发展形式是同情,虽然世上不乏纯自然的同情,但这还有待于进一步发展扩充到更高的层次和更大的范围。
罗素认为,当今世界存在的高比例灾祸大多是因为同一个事实,即在多数人中没有激起同情心,而只有抽象的刺激。
理想品性的最后一项是智力。
“没有智力,我们这个复杂的现代世界就无法继续存在下去,更不用说产生进步了”。
智力能使好奇心得到充分发展,但好奇心要转变为真正的智慧,要富有成效,就必须与正确的求知方法相结合,需要养成“观察的习惯、相信知识的可能性、耐心、勤勉”以及“虚心”、“勇敢”等品质。
我认为站在老师的角度要给学生以信心,让学生自信。
如何让学生产生自信心呢?
应该学会赏识学生,经常称赞和鼓励学生,在指出他的错误之前,首先表扬他好的方面。
当学生出现了错误,不应一味地责骂,而应该告诉他们下次怎样做得更好。
其次,要相信学生的能力。
学生总喜欢做些自己力所能及的甚至超过自己能力的事情,因此老师不要轻率地加以拒绝或制止,这样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也限制了学生的行动。
老师应该按学生的意愿和方式去做一些事情,虽然他们不一定会做得很好,但是如果老师适时地加以称赞,必要时给予指导,就会增加学生的一份自信心。
老师在课堂上要多给学生送去一个信任,在每位学生的心底里种下一颗自信的种子,让他们成为自信的人,也就是有勇气的人。
教师读书笔记《教育和美好的生活》
(二)
《教育和美好的生活》一书,作者罗素为我们所熟知大多因其在数理和哲学领域的才能,所以当我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就比较好奇,这位数学家眼中的教育究竟是什么样的。
读完这本书后很是钦佩,也读懂了一些:
罗素认为,最好的教育是挖掘人的潜能的教育。
通过对儿童的身体、感情和智力上的“恰当的处理”,可以使这些品质得到普遍的培养。
但这种处理不是强制性的,而是一种“自由教育”——在必要的权威与纪律的伴随下,尽可能多地给予儿童个人发展的自由,并按照自由的精神来行使权威与运用纪律。
不管是学习内容还是纪律的培养,在开始都要以游戏的形式,使儿童在不知不觉中接受。
这是罗素提倡的“自由教育”所反复强调的。
教师应该“主要从孩子身上感觉到一些神圣、模糊、无限的东西,一些个别的特别宝贵的东西”,并对这些宝贵的东西给予挖掘与引导,使其达到教育的最美好境界。
我想,如果我们能够做到循循善诱,对待每一个学生,每一件事情,每一堂课都认真地、巧妙地设计,使学生们在游戏中,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那才是真正的教育啊。
文中有一些话语我记得尤其深刻:
教育工作者是文化的传承与引领者,读书不仅是提升自我的需求,也是职业的要求。
一位教师只要愿意与书为伴,坚持“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态度,就能寻觅到心中的清风明月,就能塑造出有品质的生活姿态
(1)即使是对待最小的婴儿,也要像对待将在世上占有其地位的一个人那样予以尊重。
对我们而言工作就意味着责任,无论在什么样工作岗位上都要高度负责,不要用任何借口来为自己开脱或搪塞,愉快接受和完美执行我们唯一选择,因为工作中没有借口,人生中没有借口,责任更不能讲任何借口,成功属于那些不找借口的人!
(2)儿童不是通过痛苦的经历,而是通过幸福和健康的体验去掌握美德的。
(3)回答有关问题乃是性教育的主要部分。
有两条规则须贯彻其中:
第一,永远要真实地回答问题;第二,要完全像对待其他知识一样对待性知识。
(4)缺乏科学,爱是软弱无力的;缺乏爱,科学是充满破坏性的。
读这本书,就象是找了个指南针,认准了努力方向。
实现教育和生活完美的结合,我们着实要为这一天的最终到来而不懈努力!
教师读书笔记《教育和美好的生活》(三)
寒假里,我拜读了《教育与美好生活》。
看了书之后,引起了我的深思。
罗素,一个20世纪享誉世界的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他对教育的观察、思考和实践经验均浓缩在《教育与美好生活》一书中。
罗素说,有些品性只能为具有某些特点的人群所拥有,还有一些品行则应为所有人所具备。
我们不能着眼于让每个人都具有诗人气质来构筑我们的教育。
以下4种特征便可奠定理想品格的根基:
活力、勇敢、敏感、智慧。
我们中国的教育往往是求全的教育。
我们总是在经意与不经意之间要求所有学生达到教育的所有目标。
这便使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矛盾不断升级,也使相当一部分学生一直处在学业无法优秀的焦灼感中。
君不见,有多少三四岁的孩子因为钢琴热的不断升温而早早地就被父母赶到了钢琴上。
有多少满脸哀怨的琴童,就有多少惟恐孩子在某一方面落后的家长。
“求全心理”已成为中国教师和家长(其实是中国教育)的一种无法摆脱的“隐痛”,这里面既有应试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有中国传统文化留下的痕迹。
罗素说,儿童的生活原本是充满期盼的,他总是指向将来的可能目标。
这是促使儿童上进的动力之一。
但是,如果总告诉儿童将来会比过去更糟,这不啻会令儿童的生命之源干涸。
我们不是经常这样来吓唬我们的孩子吗?
你再不努力,就考不上舟山中学;你现在这个样子,长大只有去擦皮鞋。
这就是我们为孩子描述的未来生活。
如此赤裸裸的描绘和启发,我们在善意地提醒孩子的同时,又暗示给了孩子们一些什么?
我们经常斥责年轻一代冷漠自私,甚至还常常感叹孩子们的早熟与叛逆。
可我们想过没有,这些观念的始作俑者是谁?
在这汲汲于功名利禄而无济世之心的熏陶中成长起来的孩子,除了对未来的学习生活充满了恐惧之外,还有的便是自私和冷漠了。
罗素说,对于一个快乐的儿童,激发豪爽慷慨的性格并不困难。
但是对于一个终日被愁云惨雾笼罩着的孩子,他自然会固守所能得到的物品不放。
儿童不是通过痛苦的经历,而是通过幸福和健康的体验去掌握美德的。
“儿童不是通过痛苦的经历,而是通过幸福和健康的体验去掌握美德的。
”这真是一个无比伟大的提醒!
在我们的教育中,不是更习惯于通过训斥与惩罚来让孩子记住美德吗?
罚跑步,罚写作业,罚站……想起来我们是多么的愚蠢啊!
我们越是希望孩子们能热爱的东西,我们越要把它们作为惩罚的手段。
我们为什么就没有想到,这样的行为反而会使孩子离这些东西越来越远呢?
罗素还有一句名言:
惩罚应该是你希望过失者感到厌恶之事,而不是你希望他感到欢喜之事。
你看,辛辛苦苦地实施教育的我们往往是多么的荒谬啊!
当惩罚充斥着我们的教育,甚至成为教育的主要表现方式的时候(事实上教育技巧的缺乏经常让我们的教师不由自主地陷入了这个怪圈),孩子们会离“幸福和健康的体验”越来越远,而我们教育的内在的成功也就离“幸福与健康”越来越远了。
记得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最重要的东西,就是要给予儿童丰富而充实的精神生活。
让学生拥有幸福和健康的体验,是教育改革所要关注的核心,也是教育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目标。
“我说:
‘阿婆,谢谢你’”,改为“我谢了阿婆”。
说话句改为转述句,简洁,干净。
什么时候用直接的说话句,什么时候用转述的说话句,有讲究。
我们还必须承认:
没有幸福体验的教育,也许能够培养出高分的学生,但绝对培养不出能够让幸福良性循环的人生。
本书作者从三大方面作了详细地阐述,有“修炼教师形象”、“精炼教师生活”、“锤炼教师专业”等三方面的内容。
其中“修炼教师形象”共有8项内容,有“教师的服饰——服饰是信任的外衣,有调查研究表明60%的人认为得体漂亮的服装能够增加自信;教师的微笑——身体的教育意义,我们何不对学生多一点微笑,对同事多一点微笑,对家长对一点微笑呢;教师的语言——沟通无限,教师的语言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思想;教师的习惯——习惯成就人生,无论好习惯还是坏习惯都需要改良与更新、发展和进步;教师的宽容——用德性育人,教育中没有了关爱、挚爱、热爱,便没有了教育激情;教师的智慧——成为一个大智的人,教师工作是充满创造的劳动;教师的情感——做一个多情善感的人,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是一种等待的艺术。
教师读书笔记《教育和美好的生活》(四)
假期里我拜读了《教育与美好生活》这本书,书中的内容引起了我的深思。
对于一个快乐的儿童,激发豪爽慷慨的性格并不困难。
但是对于一个终日被愁云惨雾笼罩着的孩子,他自然会固守所能得到的物品不放。
儿童不是通过痛苦的经历,而是通过幸福和健康的体验去掌握美德的。
——罗素
这段话让我有诸多感慨,幸福是什么?
幸福在于自我满足,在于自我人生价值的实现。
学生的幸福在于教师给学生一片自主发展的土壤,从内心感到满足,幸福。
作为教书育人者,我们不能苛求学生千人一面,要用心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尽可能帮助他,给他们一片自主发展的土壤,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的引导。
流淌潺潺的小溪流,碧草青青的草地上,硕果累累的果园里,芳香四溢的花园中,……多么富有诗意的地方,多么激发灵感的地方,这就是苏霍姆林斯基精心选用的“课堂”。
我也向往这样的课堂,假如我也能每天带着我的学生徜徉在那种“课堂”,那么,我和我的学生将会品得出愉悦的滋味。
善待每一个儿童,发挥每个儿童的优点,让他们自豪地说:
“我是最棒的!
”其实,我们没有必要让每个学生在学习成绩上都拿满分,但我们可以给学生播种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到愉悦。
其实真实、平凡的课堂,作为教育只要动一番脑筋,努力让孩子心里的诗的琴弦响起来,打开他们愉悦的源泉,让他们在感到自尊的前提下自愿创造劳动,那么这愉悦的滋味将一直陪伴孩子们成长。
孩子们的学习生活应该是丰富多彩的,能让孩子经常感觉到新鲜、兴奋。
那么引人入胜的中队活动可以给孩子营造一个美妙的天地,掀起孩子情绪的波澜,因为自主、自信、自强而使学习生活充满神奇的魅力,进而辨得出心跳的节律。
孩子们拥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能力、自己的选择,怎会不从学校飞向自己生命的梦想?
怎么不会辨得出心跳的节律呢?
看到孩子们收获成功幸福的笑脸,我会欣慰,似乎看到一朵朵向着阳光绽放的花朵,听到他们花开的声音!
“儿童不是通过痛苦的经历,而是通过幸福和健康的体验去掌握美德的。
”这真是一个无比伟大的提醒!
在我们的教育中,不是更习惯于通过训斥与惩罚来让孩子记住美德吗?
想起来我们是多么的愚蠢啊!
我们越是希望孩子们能热爱的东西,我们越要把它们作为惩罚的手段。
我们为什么就没有想到,这样的行为反而会使孩子离这些东西越来越远呢?
罗素还有一句名言:
惩罚应该是你希望过失者感到厌恶之事,而不是你希望他感到欢喜之事。
你看,辛辛苦苦地实施教育的我们往往是多么的荒谬啊!
其实惩罚也是需要艺术的。
记得我刚走上讲台时,作为一名年轻老师,对班上调皮的学生十分头疼。
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之后,也不见有什么效果。
无意之间,我看到了的一篇文章《为这样的“惩罚”叫好》,心中不禁一亮。
文中讲到5条罚于教育之中的“惩罚”方式:
①作业不按时完成者,第二天晨会课上罚讲一个3分钟的古人勤学的小故事。
②上课不遵守纪律的学生,课后进办公室读5遍《我的战友邱少云》,回家写一点读后感,第二天张贴在教室黑板报上。
③相互打骂者,罚整理对方的书包。
④自身卫生缺乏,随地乱扔者罚在校园内捡纸屑。
⑤作业字迹潦草者罚回家临一页帖。
看完上述文字之后,我感慨很多:
班级管理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上面的几个教育办法,不仅让学生明确自己的过失,也知道不遵守纪律或不完成作业会受到“制裁”,更受到了一次心灵的教育,从而让学生明白该把自己管好。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更何况是正在成长的学生。
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可能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吃一堑,长一智”,犯错误是人在成长中走向成熟中的表现。
惩罚不是教育的目的,带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善的教育。
教师爱学生,是一种信任,是一种鞭策,是一种激情,更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
在班级管理中,对学生的管理不能牢牢地固守着“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信念,而应该根据个体差异,在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上,建立良好的班级常规。
事实证明,我采用了以上措施,对那些调皮的学生的教育非常明显。
让我感受到了作为教师的成就和自豪。
卢梭说过:
“我们不能为了惩罚学生而惩罚学生,应该使他们觉得这些惩罚正是他们不良行为的自然结果。
”新课程主张“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但是小学生,大多数自控力不强,不能准确辨别是非,一旦犯了错误,教师运用的方式是怎样呢?
现代教育呼唤更艺术的“惩罚”,于潜移默化中巧妙地引导和改变学生,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我们要追求良药"甜"口.这就是一个惩罚的艺术。
他爷爷来接他了。
只见他一声不响地从我面前走过,径直到走廊上,看他没有丝毫认错的意思,我故意不把衣服还给他,看他回家如何交代。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师 读书笔记 大全 教育 和美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