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第一轮 考点9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单元考点复习教案14 新人教版必修3.docx
- 文档编号:27269308
- 上传时间:2023-06-28
- 格式:DOCX
- 页数:33
- 大小:43.13KB
高考历史第一轮 考点9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单元考点复习教案14 新人教版必修3.docx
《高考历史第一轮 考点9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单元考点复习教案14 新人教版必修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第一轮 考点9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单元考点复习教案14 新人教版必修3.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第一轮考点9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单元考点复习教案14新人教版必修3
2019-2020年高考历史第一轮考点9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单元考点复习教案14新人教版必修3
课前自主学习
一、“开眼看世界”
1.代表人物及核心思想:
(地主阶级抵抗派)。
(1)林则徐:
设立译馆,编译《四洲志》、《各国律例》,成为中国近代 开眼看世界 的第一人。
(2)魏源:
编撰《海国图志》,阐述了“ 师夷长技以制夷 ”的思想。
2.概念:
先进的 地主 阶级知识分子,从封闭状态中走出来,摒弃传统的夷夏观念,率先提出向 西方 学习。
3.影响:
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解放 思想 。
【疑点1】为何称林则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指点迷津:
林则徐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带头起来反抗西方殖民主义的民族英雄,他打破以“天朝”自居的妄自尊大和闭关锁国的保守思想,了解外国情况,吸收新事物,他一面积极备战,增设西洋大炮,一面积极了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情况,设译馆,辑有《四洲志》等。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背景:
清政府面临 内忧外患 的形势。
2.主张:
他们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 自强 ”的思想。
3.目的:
挽救清朝封建统治。
4.概念:
封建纲常伦理为国家根本,用西方 科学技术 来挽救统治。
5.意义:
将地主阶级抵抗派的主张付诸实践,迈出中国 近代化 的第一步。
三、维新变法思想
1.早期维新派:
(1)背景:
洋务运动的开展,中国 民族资本主义 的发展。
(2)代表人物:
王韬 、 郑观应 。
(3)主张:
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科学知识;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 君主立宪制 。
(4)局限:
没有形成 完整理论 ;没有付诸 实践 。
2.晚期维新派:
(1)背景: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 民族危机 严重;早期维新思想的影响。
(2)代表人物:
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3)主张:
①康有为:
著作《 新学伪经考 》、《孔子改制考》,借用经学外衣,利用孔子权威来否定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为维新变法提供了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
②梁启超:
发表《 变法通议 》,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
③严复:
指出封建君主为“大盗窃国”,翻译《天演论》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4)实践:
1898年发动 戊戌变法 ,但最后结果失败。
(5)影响:
是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一次爱国运动,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疑点2】简述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及特点。
指点迷津:
学习西方经历了器物——制度——思想三个阶段的探索,呈现出逐步深入、由表及里、由浅到深的特点。
课堂精讲精练
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
(1)产生: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清政府内部出现了洋务派,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主张利用外国先进科学技术来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2)传播:
洋务派的观点遭到顽固派的坚决反对,双方展开激烈的辩论。
为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慈禧太后采取暂时支持洋务派的策略。
(3)实践:
洋务运动。
①19世纪60~90年代,兴起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
②洋务运动促进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对中国教育制度的改革起到了促进作用,但它并未使中国富强起来。
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使洋务派“自强”的迷梦彻底破灭,“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例1】“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其主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
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是零卖的,不是批发的。
”下列哪位历史人物的思想特点符合上述材料的描述()
A.林则徐B.曾国藩C.洪仁玕D.康有为
解析:
题中“主事者以新卫旧”,即只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而不改变封建制度,属于洋务运动时期“中体西用”的观点。
曾国藩是洋务派代表。
答案:
B
变式训练:
张之洞在《劝学篇》说:
“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文。
”下列主张已经突破张之洞观点的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师夷长技以自强”
C.“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
D.“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解析:
D项是维新派的主张,洋务派代表张之洞的主张与维新派有很大不同。
答案:
D
2.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思想各有何特点?
(1)抵抗派思想的特点:
①在西方坚船利炮的打击下萌生。
②以“向西方学习”为核心,以西方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为主要内容。
③以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探索为主,启迪人们新知和重新认识世界。
④这些先进思想和主张未能实施。
⑤有着深刻的时代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其思想从总体上仍属“经世致用”的封建思想体系。
他们不敢触及封建制度,其活动的基点是维护封建统治。
(2)洋务派思想的特点:
①由于清王朝面临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西学在较为广泛的层面传输开来,洋务派继承和发展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②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的主张,迈出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③这一思想冲击了传统“夷夏之辨”的保守观念,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④没有意识到中国传统的封建体制的落后,在不改变旧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注定要失败。
(3)维新思想的特点:
①早期维新思想的特点:
a.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提出一些具体的改革主张。
b.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没有付诸实践。
②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
a.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结合起来。
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是借历史考证向封建传统思想大胆挑战,有力地冲击了顽固守旧势力,奠定了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
b.把维新思想转变为维新变法活动,最终推动戊戌变法的实现。
康有为和梁启超创办学堂、创办报纸,宣传维新变法思想,领导“公车上书”,创办政治团体,上书光绪帝,与顽固派展开论战等,使维新运动在全国开展起来。
【例2】(xx·江苏单科)近代史上,顽固派“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的指责主要针对下列哪位人物的思想主张()
A.魏源B.李鸿章C.康有为D.孙中山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对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各派别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
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反映的是把宣传西方的政治学说和儒家思想相结合的维新派的观点。
答案:
C
变式训练:
维新派与洋务派的共同主张是()
①创办新式学校②建设海军
③鼓励建厂开矿④实行君主立宪
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
考查维新派与洋务派主张的异同,应注意两者阶级本质的对立,君主立宪属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资产阶级维新派才会有此主张,但都主张向西方学习。
答案:
B
特别提示
1.理解“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这是张之洞在《劝学篇》中提出的,“中学为体”,是强调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社会命运的根本;“西学为用”,是主张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学技术,效仿西方国家在教育、赋税、武备、律例等方面的一些具体措施,举办洋务新政,以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2.西学东渐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明末清初和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后。
明末清初主要以传教士和一些中国人对西方科学著作的翻译为主。
第二阶段的西学东渐则指从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到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和激进派向西方学习,在中国宣扬和发展资本主义的过程。
2019-2020年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政治文明历程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学案新课标必修1
【考点扫描】(特别说明:
﹡为选修部分考点)
考纲内容
课标要求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重大改革
商鞅变法﹡
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北魏孝文帝改革﹡
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单元导航】
本单元主要讲述了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可分两个时期来把握:
(1)奴隶社会的主要政治制度:
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
(2)封建社会的主要政治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战国萌芽,秦朝确立,两汉巩固,隋唐完善,宋元加强,明清空前强化达到顶峰。
)
【考点概要】
考点1: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
(1)背景:
①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东征,灭商建周,史称西周。
②内外服制度使中央与地方关系松散,加之西周建立后,经历了短期的社会动荡,周公执政后,修改了商王朝的内外服制度,大举实行分封。
(2)分封目的:
______________(“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3)内容:
①分封对象:
_____(主体)、功臣、姻亲、先代贵族(先代帝王后代和边远氏族部落首领)。
②分封核心内容:
分封王畿以外的______。
③主要诸侯国:
齐、鲁、燕、卫、晋、楚等。
④权利和义务:
各诸侯国必须服从____政令,承担镇守疆土、随从作战、定期朝贡、派服劳役、朝觐述职等____;受封诸侯在自己封疆内,又对_____实行再分封。
⑤等级序列:
周王——___——___——士。
(4)瓦解:
①事件:
楚王问鼎(诸侯对分封制的公开挑战)、周郑交质、射中王肩、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②原因:
____的发展(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___崩溃;___实力增强,周王室衰落。
(5)影响:
①积极影响:
前期巩固了周朝统治,扩大疆域;周王确立天下共主地位,政治秩序稳定。
②消极影响:
受封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有很大的_____,造成了周朝后期的_____局面。
2.宗法制(按照血缘关系来分配土地、财产、政治地位等政治权力)
(1)目的:
①巩固____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______________的矛盾。
②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地位,巩固王权。
(2)特点:
①以__________为核心(最大特点,嫡长子为大宗,其他兄弟为小宗);②_______________(家、国结合),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3)作用:
①巩固了_____,保障了贵族_____的特权,维护了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有利于_____、_____、_____。
②家、国结合,使_____成为传统思想内容之一,影响后世。
(4)维护工具:
_____(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其实质是:
___________。
(5)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关系:
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_____,分封制是宗法制在_____的体现,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
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2)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相结合,等级森严。
(3)形成了完备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其中_____是政治制度的核心。
(4)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考点2:
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开始)
1.变法大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处于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
商鞅变法的背景原因有:
①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需要调整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各国纷纷变法,以富国强兵,称霸诸侯。
②秦国落后于其他国家,客观要求通过变法以增强国力。
③秦孝公希望建立功业,广纳贤才,主观上要求变法图强。
④商鞅的变法宣传和改革精神。
2.目的/宗旨:
_____
3.性质:
一次较彻底的新兴地主阶级的_____改革运动。
4.内容:
(1)经济改革:
以农求富。
①_______。
以法律形式承认_____。
②奖励耕织,重农抑商:
对努力耕织的人进行奖励,对弃农经商或不事劳作者进行惩罚。
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
但也奠定了中国此后一千多年对商业发展抑制的总体趋势,成为以后商品经济发展的阻力。
③颁布标准器,统一度量衡:
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对秦国经济的发展和巩固中央集权制度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政治改革:
加强集权。
①普遍推行___:
全国划分为41个县,县的令、丞由___任免。
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
②制定秦律,严格刑罚:
在乡里和军队中推行连坐制度,并规定轻罪重刑。
强化了人民的法律意识,保证了变法的彻底执行,有利于加强统治,稳定社会秩序;但后来产生暴政。
③严格什伍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
保证了社会统治秩序,强化了对基层民众的管理和统治,使秦国在争霸战争中的兵源得到可靠保证。
(3)军事改革:
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树立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优势,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扩大了统治基础。
(4)文化改革:
加强思想控制。
“燔诗书而明法令”。
实质是文化专制。
(5)风俗改革:
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强行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
进一步发展了小家庭生产,有利于国家赋税、加强了秦国的集权统治;依照中原地区的风俗、风尚进行改革,不仅促进了秦国的发展,也有利于民族融合。
5.作用:
(1)积极:
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变法,收富国强兵之效,推进了秦国社会的发展,为秦后来统一六国、建立大一统帝国奠定了基础;对后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
(2)消极:
轻罪重罚,轻视教化,连坐法加重了对人民的压迫,法律的严酷,容易造成统治者的暴政;文化高压政策不利思想文化的发展;重农抑商,造成封建社会对商业和商人长期歧视,阻碍商品经济发展。
※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①顺应了封建制取代奴隶制的历史的发展趋势,符合地主阶级的要求并适合秦国国情(最主要);②措施全面,赏罚分明,百姓拥护;③法家思想的传播,秦孝公的重用,商鞅改革的坚毅精神等。
※商鞅死因:
触动旧贵族利益。
考点3: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
1.背景或条件
(1)政治前提:
秦王赢政灭六国,建立秦朝,实现了国家统一。
(2)经济根源:
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土地私有制的形成(小农经济分散性,需要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保证国统一)。
(3)政治根源:
地主阶级需要借助强大的政权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及镇压人民反抗。
(4)思想来源:
法家思想的形成和传播。
(5)实践条件:
_____增强了秦国实力,并证明_____思想的可行性。
2.目的:
_________________。
3.中央集权制的主要内容:
_____;中央:
__________;地方:
_____。
(1)皇帝制度的建立
①“始皇帝”来历:
先秦时期最高统治者一般称“王”,秦王嬴政统一中国后首创“__”称号(“德高三皇,功过五帝”,自称“始皇帝”),从此,“__”成为我国历代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称谓被沿用。
②内涵及特点:
皇帝独尊、_____(集行政、司法、军事指挥等大权于一身)、_____。
其中,_____是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
(2)中央:
三公九卿制
①三公:
指_____、_____和_____。
左右_____为“百官之首”,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_____是副丞相,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_____协助皇帝管理军务。
三方_______________。
②九卿:
三公之下,秦朝中央政府还有很多重要官职,合称九卿。
他们分管着国家和皇帝的各种事务。
③三公九卿制的特点:
以三公九卿为主的中央政府各级官员,在地位、职责和权力等方面都处于互相配合、互相牵制的状态,任何人都无法独揽朝政,军国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一人之手。
(3)地方:
郡县制
①起源:
源于战国。
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
②建立:
秦统一后,实行_____。
全国始设36郡,后增至40余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
“郡”设郡守、郡丞和郡尉,郡守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郡下设县,县置县令、县丞和县尉;县级以下设“乡”、“里”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郡守和县令都由_____直接任免。
③特点:
与分封制相比较,特点有:
①中央垂直管理地方;②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
④意义:
a.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有效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安定和发展;b.从根本上否定了_____,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区别
①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郡县制是按地域划分的。
②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官位不世袭,官员只有俸禄没有封地。
③诸侯国的独立性很大,容易发展成割据势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归纳总结】秦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主体措施:
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2)配套措施或巩固集权和统一的措施:
选拔、考察官吏的制度;制定秦律。
统一货币和度量衡,车同轨;建长城,修弛道、直道,开灵渠;移民。
统一文字;焚书坑儒。
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影响
(1)积极:
①彻底打破了贵族分封制,初步奠定了祖国疆域,奠定了两千多年的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历代沿用。
②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发展。
(2)消极:
①导致暴政,是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
②高度的中央集权,造成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地方的政治自主性和能动性越来越受到压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自由发展。
考点4: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汉朝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
1.七国之乱:
西汉初年,中央沿用______,地方实行_____,导致王国势力对抗中央。
_____削藩,引发七国之乱;平定后,把王国__________权收归中央。
2.汉武帝的集权措施:
(1)政治措施:
①建立中朝:
中朝,任用布衣为相,为决策机构;外朝,即原来的三公九卿,执行。
相权受限,皇权加强。
②设置_____:
全国分13州,各置刺史一人。
中央特派,监察地方(包括诸侯和地方高官),位卑权重,无固定治所;到了东汉,刺史逐渐演变成郡县之上的地方行政长官,治所为州。
③实行_____(推恩分化,削弱王国)、附益法(严禁官僚为诸侯王聚敛财富,严禁官僚与诸侯王勾结,为诸侯王谋取利益)、酎金夺爵(剥夺列侯爵位)等措施。
加强中央集权,解决了王国的威胁。
④选官制度:
加强对官吏的考核任用。
实行_____和_____。
前者是让各郡国每年向国家推荐人才,后者是中央和地方官府向社会征聘人才。
注重人才道德(“举孝廉”)。
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官僚队伍的需要,但容易任人唯亲,荐举人与被荐举人容易形成小集团。
(2)经济措施:
改革币制,盐铁官营,平抑物价。
(3)军事措施:
出击匈奴。
(4)文化措施:
①思想上:
_____,_____,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②教育上:
创办太学,建立地方教育体系。
3.汉武帝加强集权的影响:
①巩固和发展大一统的局面,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②但权力的过于集中也带来一些弊端,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专权,政局动荡。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公元471~499年)
1.背景:
①北魏崛起并统一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趋势,实质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趋势。
②社会危机空前严重,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尖锐,各地人民起义不断,改革迫在眉睫。
2.改革的过程及内容
(1)前期(471~490年):
冯太后主持,重点:
建新制。
主要措施:
①整顿吏治,制定官吏俸禄制:
官吏的俸禄由国家征收和发放。
②推行_____。
作用:
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得到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恢复和发展了北方经济;推动北魏政权封建化,加强民族融合。
③设立_____:
邻长、里长、党长,直属州郡,负责清理户口,征徭役和兵役。
④推行租调制:
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粟二石,帛或布一匹。
(2)后期(490~499年):
孝文帝主持,重点:
汉化。
主要措施:
①迁都洛阳。
原因:
平城保守势力强大,民族隔阂深,气候恶劣,位置偏,受柔然骚扰,不安全。
作用:
打击了保守势力,保证了改革的深入;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
②移风易俗:
易服装、说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学。
3.性质:
少数民族自上而下的____改革运动。
4.改革作用:
①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复苏繁荣,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②有利于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为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③为隋唐时期国家重新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
※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
①改革顺应了民族融合的历史潮流和封建化趋势。
②措施得当,从整顿吏治入手,使改革有一个良好的前提环境。
③不仅进行经济改革,而且重视文化习俗上的改革。
④成功的关键原因在于改革能从实际出发,切实可行,并且取得了广泛的社会支持。
⑤孝文帝个人的胆略和卓识使得改革可以顺利推进。
(三)隋唐时期:
三省六部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
1.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内容:
_____——起草诏令,决策机构;_____——封驳审议,审核机构;_____——负责执行,下设:
吏(官吏的任免和考核)、户(户籍、土地和赋税)、礼(礼仪、科举)、兵(军政)、刑(刑狱)、工(国家工程建设)六部,行政机构。
2.作用:
①三省之间相互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办事效率;②相权一分为三,加强__。
(四)宋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注意从中央分割相权、地方削弱地方权力两方面把握)
1.背景:
960年,陈桥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宋朝;为消除唐末以来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巩固统治。
2.主要措施:
(1)收精兵——集中军权:
①杯酒释兵权:
和平削权,集中统兵大将和地方_____的兵权;②中央:
将禁军统领权归_____,设_____行使调兵权。
兵权互牵制,有利于皇帝控制军权;③禁军一半驻京师,一半分守各地,强干弱枝,保证中央对地方军事优势。
(2)削实权——集中行政权:
①中央:
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政事,另设_____为宰相办公机构,但相权被三分:
设_____分割行政权,_____分割军政权,设_____(盐铁、户部、度支)分割财政权,_____被称为“计相”。
(中书门下、枢密院和三司合称“二府三司”)
②地方:
规定所有州郡____中央,派____做州郡长官,设_____监督,直接向朝廷奏报。
(3)制钱谷——集中财政权:
①中央:
设___分割宰相财政权。
②地方:
派_____将地方财政收归中央。
3.影响:
①积极:
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____的局面,基本解决了_________的矛盾,加强_____,巩固封建统治,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②消极:
形成“冗官”、“冗兵”、“冗费”局面,造成国家积贫、积弱(即“三冗二积”)。
③教训:
改革必须结合实际,精兵简政,等。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
①重文轻武,文人治国;②分割相权,加强皇权;分割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③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五)元加强中央集权
1.中央:
①一省制:
即___,设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六部归中书省。
相权反弹,严重威胁皇权。
②枢密院:
最高军事管理机关。
③御史台:
最高监察机关。
④宣政院:
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2.地方:
_____制度
(1)目的:
吸取宋朝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教训,加强对辽阔疆域的有效控制。
(2)内容:
山东、山西、河北由_____直辖,其他地方设_____,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历史第一轮 考点9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单元考点复习教案14 新人教版必修3 高考 历史 第一轮 考点 从师 夷长技到 维新 变法 单元 复习 教案 14 新人 必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