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期末专题复习文学常识训练及解析.docx
- 文档编号:27296067
- 上传时间:2023-06-28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199.28KB
新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期末专题复习文学常识训练及解析.docx
《新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期末专题复习文学常识训练及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期末专题复习文学常识训练及解析.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期末专题复习文学常识训练及解析
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
文学常识
1.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的片名取自我国古代一位词人词作中的句子。
这位词人是( )
A. 辛弃疾
B. 李煜
C. 宴殊
D. 李清照
【答案】B
【解析】【分析】“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出自五代李煜的《虞美人》。
故答案为:
B
【点评】《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绝命词,在写下这首《虞美人》后,宋太宗恨其“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词而毒死了他。
写的是处于“故国不堪回首”的境遇下,愁思难禁的痛苦。
全词不加藻饰,不用典故,纯以白描手法直接抒情,寓景抒情,通过意境的创造以感染读者,集中地体现了李煜词的艺术特色。
以“一江春水向东流”比愁思不尽,贴切感人。
2.下列文学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说”在古代是一种文体,它可以直接说明事物,阐述事理,也可以通过叙事,写人,咏物,议论说道理;也可以发表作者的感想。
如韩愈的《马说》,周敦顾的《爱莲说)。
B. 《答谢中书书》作者陶弘景,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书画家,人称山中宰相。
书即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C. 雨果,法国19世纪浪漫主义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九三年》《悲惨世界》等。
D. 《论语》记录孔子言行的书,由孔子弟子编纂而成,共20篇,是一部语录体散文,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答案】D
【解析】【分析】考查对文学常识的把握。
D.《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故选D。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辨析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等有关的内容。
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
考生要对选项逐项进行审读,仔细辨析其表达,判断正误。
3.下面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B. 老舍,现代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样子》,话剧《茶馆》《龙须沟》等。
C. 我国清代小说家吴承恩所著的《西游记》,被鲁迅先生称之为“神魔小说”。
D. 《变色龙》的作者是俄国作家、戏剧家契诃夫,其短篇小说往往带有讽刺意味。
【答案】C
【解析】【分析】ABD表述正确。
C吴承恩是明代著名小说家,不是清代的。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考查对作家作品常识的积累能力。
回答此类问题,主要看平时的积累情况。
学习中,要对重要作家作品和一些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加强记忆并做好积累,适当做一些强化练习。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济南的冬天》的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
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
B. 《雨的四季》一文写的不是某个特定地域、特定季节的雨,而是展现雨在春夏秋冬不同季节中的不同形象和特点,写四季的雨景和人的感受,表达了作者热爱雨、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C.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是后人加的。
乐府诗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D. 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形式固定。
一般每首八句,一,二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颈联,五,六句叫颔联,七,八句叫尾联。
颈联、颔联一般要对仗。
【答案】D
【解析】【分析】ABC说法正确。
D:
这句话把颔联和颈联搞反了,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积累能力。
文学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包括各种常见文体、史书体例、作家作品等。
学生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
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5.下列各句中,所引古诗文名句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
A. 儿子想踢足球,张华要他学钢琴,几番争执后,张华摇摇头说:
“这真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啊!
”
B. 人难免会遭受挫折,用刘桢的诗句“岂不罹凝寒?
松柏有本性”来激励人们,面对逆境,志向坚贞,顽强不屈,是恰当不过了。
C. 杭州西湖风景天下闻名。
在“曲院风荷”,我们吟诵着“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在“柳浪闻莺”,我们看到“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情景。
D.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中国要植根于历史与现实,坚定对自身发展道路、理论和制度的自信。
【答案】A
【解析】【分析】A项,“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指不要因为失去而伤心,要珍惜得到的东西,前后内容不对应。
故选A。
故答案为:
A.
【点评】大家在学习中要理解诗句的意思,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要在阅读中培养语感,注意词语使用的语境。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钧,旧时对尊长或者上级用的敬词。
如“钧裁”,指对上级裁决的敬称,也指恭请作出决定。
B. 古代常用纪年法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千支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等,“天启壬戌”为年号千支兼用法。
C. 《诗经》收录了我国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关雎》选自“风”,《蒹葭》选自“雅”。
D. 《小石潭记》《醉翁亭记》均是我国古代文学游记类作品的经典之作,其作者都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答案】C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古代文化常识。
有敬辞和谦辞,古代纪年法,文学常识,涉及面广,是对学生的综合考查。
C项说法不正确。
《蒹葭》选自《诗经·秦风》。
不是选自“雅”。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古代文化常识。
答题时应注意,根据题目要求,提取选项中的关键词语比对相关知识,仔细字斟句酌,归纳辨析正误。
7.词,又称长短句。
人们为了便于记忆和使用,所以给它们起了一些名字。
这些名字就是词牌名。
阅读下面这首朱服的宋词,你认为最适合做这首词的词牌名的一项是( )
小雨纤纤风细细,万家杨柳青烟里。
恋树湿花飞不起,愁无比,和春付与东流水。
九十光阴能有几?
金龟解尽留无计。
寄语东阳活酒市,拼一醉,而今乐事他年泪。
A. 沁园春
B. 渔家傲
C. 破阵子
D. 浣溪沙
E. 江城子
F. 卜算子
【答案】B
【解析】【分析】这首词,双调六十二字,前后段各五句,五仄韵。
这是指渔家傲,作为曲调,原是用于佛曲、道曲。
故选B。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判断辨析词牌。
答题时应注意,词是一种诗的别体,萌芽于南朝,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
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到词的全盛时期。
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渔家傲,词牌名,又名“渔歌子”“渔父词”等,代表作有范仲淹《渔家傲·秋思》等。
8.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庄公十年》。
《左传》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
B.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开篇先写塞外雪景,再写天气奇寒,为送别渲染了特定环境,最后写送别朋友,山回路转中不见其踪影,隐含着对老朋友离去的不舍之情。
C. 成语“妄自菲薄”出自诸葛亮的《出师表》;“不求甚解”出自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峰回路转”出自欧阳修的《醉翁亭记》。
D. 《送东阳马生序》中,作者通过现身的说法表明:
知识的积累、精神的充实是学子读书的必备条件。
【答案】B
【解析】【分析】B项,“隐含着对老朋友离去的不舍之情”说法有误,是战友,不是老朋友。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学文化常识的理解。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作品。
此诗描写西域八月飞雪的壮丽景色,抒写塞外送别、雪中送客之情,表现离愁和乡思,却充满奇思异想,并不令人感到伤感。
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浪漫理想和壮逸情怀使人觉得塞外风雪变成了可玩味欣赏的对象。
9.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联从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成。
“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此联的上联概写岳阳楼的自然景观,下联暗引《岳阳楼记》中的名句,两两相对,整齐优美。
欣赏这样的对联,可以陶冶情操,学到推敲锤炼语言的方法。
B. 如果欧阳修想再收一位门生,从生活现实的角度他应该从“李清照、纳兰性德、元稹、黄庭坚”四人中找李清照。
C. 假如你的一首七言律诗被杂志社采用,按照正文部分每字5元来计算,你应得140元稿费。
D. “有一次我偷偷地看她,她把我的五戈比放在手掌上,瞅着它们,默默地哭了”。
《童年》中高尔基捡破烂换钱来给外祖母补贴家用,他的懂事能干让外祖母感动落泪又万般心疼。
【答案】A
【解析】【分析】B项,欧阳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约1155年),他们没有同时在世的时间,所以B项说法有误。
C项,七言律诗共七句,每句八个字,计算结果应该是280元。
所以C项说法有误。
D项,《童年》中高尔基捡破烂,说法有误,应该是阿廖沙捡破烂。
故答案为:
A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学、文化常识的理解能力。
逐项阅读分析其中涉及的作家作品,或者是故事情节等内容,紧扣字眼,不要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比如年代、流派等,因为有些题目的错误之处很隐蔽,根据平时的积累回忆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进行对照即可。
10.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战国策》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一部纪传体史书,共三十三篇。
B. 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收录了《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五猖会》《藤野先生》等作品。
C.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是用韵的。
D. 《威尼斯商人》是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的代表作。
作品塑造了夏洛克这一唯利是图、冷酷无情的高利贷者的典型形象。
【答案】A
【解析】【分析】A项有误,“纪传体史书”错误,《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
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
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
《战国策》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游说之士的实战演习手册。
故答案为:
A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掌握。
答题时应注意,名著知识关键在平时的积累,注意掌握作者、生活时代、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尤其注意掌握具体的情节内容。
11.请仔细观察下面这幅书画作品《松鹤延年》,回答问题。
(1)请用说明性语言简要介绍图画画面的内容。
(2)请从修辞角度赏析对联“东海白鹤千秋寿,南岭青松万古春”。
【答案】
(1)整幅《松鹤延年》的画面是由图案和文字构成的,画面的主体是中间的图案部分,从近及远分别是是仙鹤,青松和高山。
画面的两侧有一副对联,上联是“东海白鹤千秋寿”,下联是“南岭青松万古春”。
画面的最左侧有作画时间和作者。
(2)对联使用了用典的修辞手法,“东海白鹤”和“南岭青松”都是来自于历史典故,都是长寿的象征。
而且“千秋寿”和“万古春”也都表达了长寿的意思,表达了对老人身体健康,延年益寿的美好祝愿。
【解析】【分析】⑴整幅图画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两边是文字,中间是图案,中间的图案部分是画面的主体,由远及近分别是高山、青松、白鹤三种事物,两边是一副对联,上联写的是“东海白鹤千秋寿”,下联写的是“南岭青松万古春”,下联的最左侧有作画的时间和作者。
据此作答即可。
注意在介绍图画内容时要求观察仔细,不能漏掉图画的一些小细节,表述要准确,明了。
⑵对联中的“东海白鹤”和“南岭青松”都是来自于历史典故,都是长寿的象征,故在修辞上用典;接着“千秋”和“万古”也都表示长久的意思,这些一般用于对老人的祝福之中,因此这幅对联表达的是对老人的美好祝愿。
故答案为:
⑴整幅《松鹤延年》的画面是由图案和文字构成的,画面的主体是中间的图案部分,从近及远分别是是仙鹤,青松和高山。
画面的两侧有一副对联,上联是“东海白鹤千秋寿”,下联是“南岭青松万古春”。
画面的最左侧有作画时间和作者。
⑵对联使用了用典的修辞手法,“东海白鹤”和“南岭青松”都是来自于历史典故,都是长寿的象征。
而且“千秋寿”和“万古春”也都表达了长寿的意思,表达了对老人身体健康,延年益寿的美好祝愿。
【点评】⑴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
答题时应注意,仔细观察图画上的内容,各个部分都是什么内容,然后用简洁、准确的语言加以概括即可。
⑵本题考查对对联的赏析能力。
答题时应注意,根据题干要求需要从修辞的角度去赏析,就是分析对联的对仗特点,结合图画内容赏析。
12.“汗流浃背”的典故出自西汉周勃,他“汗流浃背”的原因是( )
A. 衣服穿得太多 B. 劳动太卖力气 C. 打仗拼死厮杀 D. 答不出皇帝的问题
【答案】D
【解析】【分析】出自《史记·陈丞相世家》:
“勃又谢不知,汗出沾背,愧不能对。
”典故:
有一天汉文帝想了解一下国家与人民百姓的事情,于是他就把右丞相周勃找来,问他:
“全国一年之中要审理、判决的大大小小案件一共有多少件?
”周勃一听愣了一下,低着头,回答汉文帝说不知道。
文帝又问:
“那么全国上下每年收入和支出的金钱又是多少?
”周勃急出一身冷汗,汗水多得把脊背的衣服都弄湿了,因为他还是回答不出来。
汉文帝又问左丞相陈平,陈平说:
“这些事情都分别有掌管的人,问审理案子的事,有廷尉;问财务的事,有内史,只要把他们都找来,一问就知道了。
”汉文帝听了点点头,对陈平的回答十分满意。
事后周勃感到非常羞愧,觉得自己反应、机智都不如陈平,于是借着生病想回家乡养老的理由,辞去右丞相的官职。
故答案为:
D
【点评】汗流浃背意思是汗水流得满背都是,形容非常恐惧或惭愧,现也形容流汗很多,衣服都湿透了。
13.下列说法无误的一项是( )
A.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B. 《智取生辰纲》节选自元末明初人罗贯中所著长篇白话小说《水浒》。
C. 爱国之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的作者是俄国诗人莱蒙托夫。
D. 英国思想家弗兰西斯·培根有句遐迩远扬的名言:
“知识就是力量。
”
【答案】D
【解析】【分析】A.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B.《智取生辰纲》节选自元末明初人施耐庵所著长篇白话小说《水浒》;
C.爱国之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的作者是舒婷。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家作品的识记能力。
解答此类题,关键在于平时的识记与积累。
这类题的判断点是:
作者的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的名称、体裁、出处、人物、内容(情节)、主题、风格、流派等。
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根据积累的知识判断正误即可。
14.下列关于名著知识及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简·爱》中,简·爱的经历是:
在舅妈家,简·爱直斥骄横凶暴的表哥,她的刚烈令人敬佩;在慈善学校,简·爱深夜去看望病重的海伦,她的善良令人感动;在桑菲尔德庄园,简·爱大胆表白自己的爱恋,她的勇敢令人赞叹。
B. 宋词代表了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分婉约和豪放两大派别,其中豪放派代表人物是苏轼和辛弃疾。
C. 古代有很多运用借代的词语,如:
“桃李”指学生,“烽烟”指战争,“丝竹”指音乐,“婵娟”“嫦娥”指月亮,“汗青”指历史,“须眉”指男子,“手足”指同学,“伉俪”指夫妻等。
D. 《战国策》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一部国别体史书,用寓言阐述道理是其一大特色。
《唐雎不辱使命》、《邹忌讽齐王纳谏》都选自此书。
【答案】C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文学和文化知识的掌握能力。
其中C项是考查古代的一些运用借代修辞手法的词,现在一般变成一种特殊称谓,“手足”应该指“兄弟”,不是指同学。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文学和文化知识的掌握能力。
解答此题时,要求学生把握作品的人物及故事情节;对一些文学及文化常识要了解。
如:
宋词的按照词风分的派别豪放派、婉约派;古代因运用借代而逐渐演化而来的一些特殊称谓等。
15.下列有关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西游记》是一部章回体神魔小说,全书以丰富的想象描写了师徒四人在取经途中历经磨难的过程,歌颂了取经人百折不挠的精神。
B. 格列佛为利立浦特王国立下了大功,但后来得罪了皇帝,皇帝坚持要将他砍头,还对他用可耻手段扑灭寝宫大火的事怀恨在心。
C. 宋江怒杀阎婆惜之后,被发配到江州,一日乘酒兴写下“反诗”,因此被抓,下到死囚牢中,最后梁山好汉劫了法场,救出宋江。
D. 鲁达打死镇关西后东奔西逃,智真长老收留了他,赐他法名“智深”,为了更好地保护他,智真长老又将他介绍到东京大相国寺。
【答案】D
【解析】【分析】D项中智真长老将智深介绍到东京大相国寺,不是为了更好地保护他,而是因为他大闹了五台山,没办法再收留了。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情节的辨析。
除了认真阅读原著熟悉主要情节外,考生还应有自己对人物优缺点的分析,并能用简洁流畅的语言进行概括表述。
16.1978年以后,艾青的诗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下面不属于他这一时期诗歌特点的一项是( )
A. 诗句由原先的长短错落,不求整齐划一变得比较整齐。
B. 诗情由原先的总是充满“土地的忧郁”变得比较深沉。
C. 写法由原先的尽情的呼告、肆意的排叙变得口语化、散文化。
D. 诗意由原先的凝重、深厚变得比较警策,充满哲思。
【答案】C
【解析】【分析】《艾青诗选》里面专门介绍艾青“归来”后诗风的变化,根据平时阅读和积累可知:
ABD说法正确,C说法错误。
【点评】本题考察艾青“归来”后诗歌的特点,只要认真阅读并积累这段文字的要点即可正确答题。
这也提示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注意积累课本上介绍的名著知识。
17.下列文学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是儒家经典之一,又称为“诗三百”。
B. 冰心和巴金都是现代诗人,代表作分别为《繁星》和《我爱这土地》。
C. 戏剧往往在矛盾冲突中展现人物性格,以个性化的语言塑造形象。
D. 海伦·凯勒是美国女作家、教育家,著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
【答案】B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识记和把握。
ACD三项正确。
B项,《我爱这土地》的作者是艾青。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家作品的识记与辨析能力。
解答文学文化常识类试题,关键在平时的识记与积累。
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
这类题的判断点是:
作者的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的名称、体裁、人物、内容(情节)、主题、风格、流派等。
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根据知识积累判断正误即可。
18.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伯”“仲”“叔”“季”表示兄弟之间的排序。
“谥号”是古代王侯、名臣、将相高级官吏、文士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生前的德行给予的称号。
B. 新闻结构的五部分,分别是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其中标题、主体、结语是必不可少的三部分。
C. 科举时代,一般童生先在县或府里参加院试,考取了叫“进学”,也就是中了秀才,秀才再到省会参加三年一次的乡试,考中的为“举人”。
D. 《最后一课》《昆虫记》《我的叔叔于勒》都是法国作家的作品。
【答案】B
【解析】【分析】文学常识包括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B项“标题、主体、结语是必不可少的三部分”说法错误。
标题,导语、主体是新闻必不可少的三部分。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古代文化常识。
答题时应注意,根据平时积累的文学常识和古代文化常识,对各个选项字斟句酌,仔细辨析正误作答。
19.学校本月校园文化宣传主题为“和文化”。
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小题。
(1)结合“和”字字源的解说及配图,用自己的话说说“和”字的本义,补全下面的板报内容。
“和”字由“禾”与“口”组成。
“禾”是“龢”的省略,表示用编钟和排箫共同演奏乐曲时,各声部的乐音虽各有不同,但主调协调一致;“口”则表示人们发表言论。
《说文解字》对“和”的解释为“相应也”。
由此可知,“和”的本义为:
________
(2)宣传组的同学撰写了一篇介绍“和文化”的短文。
请你阅读短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CCTV曾举办主题为(甲)“汇聚力量,传播文明”的公益广告征集活动。
其中有一则广告让人倍感亲切(乙)——一个稚气敦实的泥塑娃娃拱手道(丙):
“和谐中国,雨露滋润,和为贵。
”与此同时,屏幕上现出一个苍劲有力的“和”字。
②“和”体现了我国古人对宇宙万物的深刻认识。
早在西周时期,周太史便有“ ”的观点,认为宇宙万物都是不同成分依一定秩序组成的共同体。
“和”尊重万物之间的差异性,旨在使万物之间互相配合,相辅相成,最终达到和谐的状态。
③中华民族是名fù其实的礼仪之邦。
有子曰“ ”,讲的就是人与人之间若能按照礼的规范和谐相处,就会有和睦的人际关系(丁)、良好的公共秩序,从而形成强大的社会凝聚力。
④“和”中还蕴含着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民族精神。
“ ”的主张以治理好本国为前提,通过协调异邦,达到化解冲突、和平共处的目的。
“和”不仅体现出我国古人处理邦国关系的智慧,也表现出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维护和平。
Ⅰ对文中加下划线字注音和字形的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苍劲jìn 名副其实 B.苍劲jìn 名幅其实
C.苍劲jìng名副其实 D.苍劲jìng 名幅其实
Ⅱ在文中第②③④段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协和万邦 ②和实生物 ③礼之用,和为贵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①③ D.②③①
Ⅲ下面对短文中标点符号用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处使用双引号,表明“汇聚力量,传播文明”是特定主题而需要特别指出。
B.(乙)处使用破折号,表明破折号前后的话题发生了转换。
C.(丙)处使用冒号,用在提示性词语“道”的后面,对下文的具体内容进行提示。
D.(丁)处使用顿号,说明“和睦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公共秩序”是并列关系。
Ⅳ第④段结尾画线语句有一处表达欠妥,请你加以修改。
(3)同学们在收集“和文化”资料时,发现传统对联常以“和”为主题。
北京孔庙大成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部编人教版 中考 语文期末 专题 复习 文学 常识 训练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