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天柱民中锦屏中学黎平一中黄平民中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docx
- 文档编号:27360018
- 上传时间:2023-06-29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35.60KB
贵州省天柱民中锦屏中学黎平一中黄平民中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docx
《贵州省天柱民中锦屏中学黎平一中黄平民中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州省天柱民中锦屏中学黎平一中黄平民中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贵州省天柱民中锦屏中学黎平一中黄平民中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
贵州省天柱民中、锦屏中学、黎平一中、黄平民中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
高三
2013-01-2622:
34
贵州省天柱民中、锦屏中学、黎平一中、黄平民中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语文试题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论文化竞争力
全球化时代是一个大分化、大调整、大转折、大发展的时代,它深刻地改变着每个民族、群体、企业乃至每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和方式。
它所导致的一系列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环境问题,往往是关系到重新选择人类未来生产、交往、思维模式的综合性根本问题。
经典的思想资源和既有的文化模式都不能直接提供现成的答案、说明和导引。
面对如此深刻的现实生活的转型,必须把文化创造力当成每个国家、民族、企业能否顺利适应、能否作出正确选择、能否生存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来看待。
文化创造力充分体现了人的自由、能动的本质特征。
与文化生产不一样,文化生产往往是量的规模扩张,是一个标准化的重复性过程。
而文化创造是新质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是文化本性的自觉张扬;与文化消费不一样,文化消费往往是群体性的认同过程,而文化创造往往是个体性的求异过程;与文化传播也不一样,文化传播往往是对原有文化的强化,是文化空间的扩展和文化时间的延续。
而文化创造是原有文化的否定性环节,是文化时间上的非连续性,然而文化创造又不是孤立的过程,它渗透于文化的生产、消费和传播的各个方面,是文化生产、消费和传播的灵魂和动力。
如在文化生产过程中,人把文化作为劳动的对象,体现出人更多地从本能走向自觉;如文化消费过程,是人的审美过程,是价值评价的过程,是文化主体的再生产过程;又如文化传播,是文化的普遍性与不同地域和群体的亚文化的特殊性相结合的过程,是互动整合的过程。
文化创造力源于实践的创造力。
人的实践是文化的源泉和动力,实践的经验为思想文化发展和变革提供感性基础。
实践的需求激发文化的创造活力。
恩格斯说过,需要比十所大学更能推动科学的发展。
人的思维的最本质、最切近的基础,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和社会的变化,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己的环境而发展的。
人的社会实践的创造活动不仅增进人的思维能力,而且打破人的思想桎梏,激发文化创新的勇气和活力,如资产阶级革命在把巨大的生产力召唤出来的同时,也把人的思想文化创造力极大地解放出来。
由于资本主义社会自然科学和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使传统的中世纪思想方式的千年藩篱,同旧日的狭隘的故乡藩篱一起崩溃了。
在人的外界视线和内心视线前面,都展开了无限广大的视野。
文化创造渗透于人的文化活动的一切方面,集中体现为知识的创造和价值的创造。
知识的创造增进了人对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和思维规律的认识,而价值的创造增进了对自身存在和发展的意义的认识,文化创造力也就是人在创造新观念、新知识、新价值的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观察问题、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的总和。
(节选自《新华文摘》2006)
1.根据原文,下列真正属于“文化创造力”的一项是( )
A.渗透于文化生产、消费和传播等各个方面,不断产生和发展新质的动力的总和。
B.更多体现出从本质走向自觉、将文化的普遍性与亚文化的特殊性整合的力量。
C.增进人的思维能力,打破人的思想桎梏,激发文化创新的勇气和活力。
D.在创造新观念、新知识、新价值的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观察问题、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的总和。
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在全球化时代,经典的思想资源和既有的文化模式都不起作用了。
B.文化创造与文化生产、文化消费、文化传播不一样,但又渗透在这些过程中。
渗透于人的文化活动的一切方面,集中体现为知识的创造和价值的创造。
C.文化创造力充分体现了人的自由、能动的本质特征,是新质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是文化本性的自觉张扬。
D.文化创造力来源于人的文化活动实践,文化活动实践决定了人的创造力。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的自由、能动的求异动力是一种文化创造力的本质源泉。
B.深刻的现实生活的转型,必将给人类带来巨大的文化创造力
C.实践的能动性和思想的能动性是文化创造力勃发的源泉。
D.社会的变革,一方面解放了社会生产力,另一方面也解放了文化创造力。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姚柬之,字伯山,安徽桐城人。
柬之少负异才,从族祖鼐学,道光二年成进士,授河南临漳知县,屡决疑狱。
县民张鸣武控贼杀妻,称贼攀二窗櫺入室。
柬之勘窗櫺窄,且夫未远出。
诘之,果夫因逐贼,误斫杀妻。
又常姚氏被杀,罪人不得。
柬之察其时为县试招覆之前夜,所取第一名杨某不赴试,疑之。
召至,神色惶惑,询其居,与常邻。
乃夜至城隍庙,命妇人以血污面,与杨语,遂得图奸不从强杀状。
每巡行乡曲,劝民息讼,有诉曲直者即平之。
漳水溢,赍粮赴灾区,且勘且赈,全活者众。
境与直隶大名毗连,多贼巢,掘地为窟,积匪聚赌,排枪手为拒捕计。
柬之约大名会捕,赌窟除而盗风息。
母忧去。
十二年,服阕,补广东揭阳。
濒海民悍,械斗掳掠,抗赋戕官,习以为常。
柬之训练壮勇,谕以保护善良。
最顽梗之区曰下滩,盗贼、土豪相勾结,柬之会营往捕,拒者或死或擒。
一盗积犯十八案,召被害者环观,僇之,境内称快。
有凶盗居钱坑,其地四面皆山,不可攻。
潮州故事,凡捕匪不得,则爇其庐,空其积聚。
柬之戒勿焚烧,召耆老,谕交犯,不敢出。
乃乘舆张盖入村,从仅数人,见耆老一一慰劳,皆感泣。
民在四山高望者,咸呼“好官”,次日遂交犯。
自下滩示威,钱坑示德,恩信大著。
兴复书院,厚待诸生,回乡以新政告乡人,有变则密以闻,官民无隔阂,县大治。
迁连州绥瑶厅同知,民、瑶构讼,判决时必使相安,遂无事。
普宁县匪徒戕官肆劫,奉檄从镇道往捕治。
匪以涂祥为巢穴,磨盘山为声援,地皆险。
乃设方略,正军攻涂祥,调揭阳壮勇自磨盘岭突进破贼巢,获六百馀人。
十七年,署肇庆府。
十九年,擢贵州大定知府,俗好讼,柬之速讯速结,不能售其欺,期年而讼稀。
大定民、苗杂居,宜治以安静。
大吏下令,柬之必酌地方之宜,不使累民。
见多不合,遂引疾归。
数年始卒。
选自《清史稿·姚柬之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县民张鸣武控贼杀妻 抓捕
B、十二年,服阕 朝廷
C、署肇庆府 部署
D、不能售其欺 施展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说明姚柬之办案会用权谋的一组是( )
①乃夜至城隍庙,命妇人以血污面,与杨语②柬之约大名会捕,赌窟除而盗风息③柬之训练壮勇,谕以保护善良④回乡以新政告乡人,有变则密以闻⑤正军攻涂祥,调揭阳壮勇自磨盘岭突进破贼巢⑥柬之速讯速结,不能售其欺
A、①④⑤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②③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姚柬之出任河南临漳知县时,多次判决疑难案件,查出县民张鸣武因追杀强盗而误杀自己妻子的案子,还让一妇女装扮乘女鬼去诱骗犯罪嫌疑人的怪异手法破获了常姚氏被杀一案。
他母亲因此为他担忧,叫他辞官离开。
B、姚柬之面对依仗有利地势盘踞在钱坑的凶盗,不能强攻,只能以身犯险仅带几个随从亲自进入村里,去慰劳老者,用恩德去感动老者。
在四面山上远望的百姓,都高喊“好官”,他们第二天就交出案犯。
C、普宁县匪徒杀害官员肆意抢劫,姚柬之奉命从镇道前往抓捕处治。
匪徒以涂祥为巢穴,磨盘山为声援,这些地方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姚柬之采用了强攻正面突袭侧翼的策略,捣毁了盗贼巢穴,一举擒获六百多名匪徒。
D、道光十九年,姚柬之升任贵州大定知府,此地风俗喜欢打官司,他快速审讯快速结案,没有发生变故,一年后诉讼就少了。
他认为因为大定汉苗杂居,治理少数民族应以稳定压倒一切为原则。
7.把第一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召至,神色惶惑,询其居,与常邻。
(3分)
(2)潮州故事,凡捕匪不得,则爇其庐,空其积聚。
(4分)
(3)大吏下令,柬之必酌地方之宜,不使累民。
(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8——9题。
宿甘露寺
曾公亮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
要看银海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8.前人评价这首诗“放入”一词最显气魄,你同意吗?
请作简要分析。
(5分)
9.这首诗在表达技巧的运用上很有特色,请就感受最深的一点作出评价。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①《诗经·邶风·静女》中“ , ”两句,描写了一对青年男女约会逗趣的生动细节。
②汉代五言诗《迢迢牵牛星》“ , ”,写出近在咫尺,若隔天涯,难以排遣的离别之苦。
③李白《将进酒》说:
“ , 。
”这两句诗运用夸张手法极写人生的短暂,真是妙笔生花。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短中选定共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
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
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I)~(4)题。
(25分)
做 客
游睿
左青青坐在山头一块大石头上,一阵风缓缓吹过来,柔柔地抚摸着她的头发她的脸。
今天放学后,左青青并没有像往常一样上山砍柴。
奶奶说了,今天左青青可以不砍柴。
早上起床后,奶奶给她煮了碗荷包蛋,然后绽开核桃壳一样的脸笑着对左青青说:
“青青啊,今天你就满十岁了。
”奶奶站起身,一只手扶着腰,另一只手擦拭了一下眼角说,“一晃啊,就十年。
”
十岁的左青青是奶奶一手带大的。
左青青甚至怀疑自己是个孤儿。
左青青生下来不久,爸爸和妈妈就外出打工。
除了不断寄回家的汇款单外,几年来左青青只和妈妈通过几次电话。
妈妈的声音很圆润,但每次通话都很短暂,妈妈总会在电话那头哭,爸爸总会抢过电话,说青青乖,打长途贵,过年的时候我和妈妈回家看你。
说完,就挂了电话。
但是过了一年又一年,爸爸妈妈谁也没有回来。
说不出为什么,今天左青青特别想爸爸妈妈。
整整一天她的脑子里全是照片上爸爸妈妈的笑容。
左青青想,要是爸爸妈妈回来陪我过生日多好啊。
可是爸爸妈妈为什么都不回来呢?
此刻,左青青坐在山头上,眼前是一座又一座的山,层层叠叠,高低起伏。
奶奶说过,山的尽头,就是爸爸妈妈打工的地方。
如果自己现在用力喊,爸爸妈妈会不会听见呢?
左青青站了起来,把手罩在嘴前,试着喊了一声:
“爸爸,妈妈!
”很快左青青就听见对面的山上传来自己的回音:
爸爸,妈妈。
左青青有些高兴了,赶紧又喊了一声,山上又传来了一阵回音。
“爸爸,妈妈!
爸爸,妈妈,你们回来吧!
”左青青使出全身力气喊了起来。
左青青听见,自己的声音不断地在山谷里回荡,一声接着一声,一层连着一层,一直传到看不见的地方。
她看到,层层叠叠的山很快都变成了爸爸妈妈的脸。
爸爸妈妈说:
“青青乖!
我们过年就回家看你。
”左青青的声音就小了下来,她哭了。
“爸爸,妈妈!
”就在擦眼泪的时候,左青青突然听见身后传来一阵喊声。
她扭过来,不知什么时候村里的几个伙伴站在了自己身后。
这些伙伴和左青青一样,好几年没有见到自己的父母了。
他们说,青青,我们一起喊吧。
顿时,山谷里“爸爸、妈妈”的呼唤声一片,整齐悠长。
“孩子们,先停一停好吗?
”正在大家喊得起劲的时候,应声走出来一个背着包、扛着摄像机的叔叔。
左青青认识这个戴眼镜的叔叔,今天在学校,左青青看见这个叔叔和老师在说话。
后来叔叔还和老师一起到教室做了个调查,大致是问哪些同学的父母不在家,结果全班同学都举了手。
“我是电视台的记者。
”眼镜叔叔自我介绍说,“刚才你们的喊声吸引了我。
我知道你们都想自己的父母了。
我可以帮你们把一些愿望带给他们。
”
“真的吗?
怎么帮我们?
”左青青和伙伴们一起围了上去。
眼镜叔叔指了指摄像机说:
“我可以用它把你们要说的话录下来,然后在电视上播放,你们的爸爸妈妈就能在远方看见了。
”
“太好了!
我要录,我要录。
”孩子们马上争先恐后地往镜头前拱。
眼镜叔叔说:
“你们别急,一个一个来。
”接着他将摄像机固定在一个架子上,然后说:
“你们每个人对着镜头说一句话,说的时候想象着父母就在你面前,说想对他们说的话。
”
第一个伙伴说:
“爸爸妈妈,你们回家过年吧!
”
第二个伙伴说:
“爸爸妈妈,我数学考了一百分。
”
第三个伙伴说:
“你们放心挣钱吧,我已经很听话了。
”
在场的几个伙伴都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只剩下了左青青。
眼镜叔叔把镜头对着左青青,示意她说话。
左青青看着乌黑的镜头,双手在胸前绞动,嘴唇动了几动,却一直没说出话来。
“小朋友,别怕,你就想着眼前就是你爸爸妈妈,见到他们,你最想说的是什么?
”眼镜叔叔引导她说。
“说吧,不怕!
”伙伴们也为她加油。
左青青狠狠地咬了一下自己的牙,之后,终于小心翼翼地探出头,轻轻地对着摄像机问了一句话:
“爸爸妈妈,今年……今年我可以到你们家做客吗?
”
左青青看见,眼镜叔叔的眼睛瞬间就湿润了。
选自《2011年中国年度小小说》
(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同学们都来上山来喊爸爸妈妈,是出于小伙伴之间的感情,体现了左青青和小伙伴之间的深厚友情。
B.三个小伙伴许下的心愿独立成段就是为了更清晰地展示小伙伴的内心,也能最大限度地让读者感同身受,更真切地体会理解这些留守儿童他们内心的渴求。
C.小说中写那群小伙伴,其作用是对比,通过小伙伴们也想念爸爸妈妈和青青想念爸爸妈妈进行对比,更加广泛、深刻地反映主题,提醒人们关注“留守儿童”现象。
D.“青青狠狠地咬了一下牙,之后,终于小心翼翼地探出头,轻轻地对着摄影机问了一句话:
爸爸妈妈,今年……今年我可以到你们家做客吗?
”一句运用了动作和心理描写。
E.小说以“做客”为标题,谁做客?
到谁家做客?
设置悬念,引人入胜;家人做客,反映社会现象,引起读者思考。
(2)小说为什么要叙写“同学们和左青青一起上山喊爸爸妈妈”这一情节?
(6分)
(3)结合文章,简要分析左青青这一人物形象(6分)
(4)小说在左青青小心翼翼地说出一句“今年我可以到你们家做客吗”中结束,这样安排好吗?
请谈谈你的看法。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工程与赈灾
林语堂
苏东坡在元佑四年(一0八九)七月到达杭州,任浙西军区钤辖兼杭州太守,时年五十二岁。
苏东坡全心全力从事工作。
杭州城有五十万人,却没有一家公立医院。
杭州位于钱塘江口,海陆行旅辐臻云集,往往有病疫流行。
苏东坡从公款里拨出两千缗,自己捐出五十两黄金,在杭州城中心众安桥,建立了一家公立医院。
据我所知,这个“安乐坊”是中国最早的公立医院。
三年之内治疗了一千个病人。
主办此医院的道士,由朝廷酬以紫袍和金钱。
不过苏东坡最关心的是杭州居民的用水问题,还有清除杭州城的运河淤泥。
城内有两道运河,以南北方向穿过城市,直接在闸口连接钱塘湾,与钱塘湾的水相混合,所以有好多淤泥,每四五年,运河河床就需要疏浚一次。
苏东坡向专家请教,把运河的高度测量过,拟好一项计划,以防淤泥沉淀,才能保持运河地区的清洁。
这是他在杭州第一次的工程,始于十月,那是他到任后三个月,次年四月竣工。
和运河交通同样重要的,则是供水问题。
城中有六个水库,分散在各处,但是淡水干线管道常常损坏。
苏东坡与曾经监督修理那些输水管的和尚商量,输水管是用大竹管子做成,经时不久,苏东坡乃用坚固的胶泥烧成的陶瓦管子代替,上下用石板保护。
据说,那些水库完工之后,杭州城中家家都有西湖的淡水喝。
从六个小水库供给杭州用水的工程成功之后,苏东坡自然进而想整理一个大水库,那就是西湖。
苏东坡在湖上动工之前,西湖一直在日渐缩小,湖面蔓草丛生,日形繁殖,野草已经将湖面遮盖了一半。
从工程方面看,只是件简单事,只在清除水草而已。
这种改善工程,岂不是轻而易举吗?
但是以前的主政者都没想到去做。
此项计划蒙朝廷批准,苏东坡开始和数千工人和船夫一起活动起来,费时四个月,工程完毕。
剩下的问题是如何处理堆积如山的水草和淤泥?
苏东坡计上心来,用以建筑湖上的长堤。
一条湖上的直堤,除去可以供人步行外,也可以增加湖面的美丽,亦大为缩短往返的距离。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使湖中的恶草不再滋生。
苏东坡想到一个办法,就是把沿岸部分开垦出来让农人种菱角。
农人必须注意将自己地段按期除草。
除去增加西湖的实用价值之外,不管是有意也罢,无意也罢,苏东坡也增加了西湖的美。
但是这种德政后来也遭致政敌的攻击,说他“虐使捍江厢卒,为长堤于湖中,以事游观”。
苏东坡又试验更庞大的计划,要扩展江苏的运河系统;这是苏州城外一项拖船驳运计划。
这些计划有些没能实现,但是附有地图的详密计划,足以证明他在工程方面的想象力。
同时,他也正在为另一项更迫切的问题忙得要命,那就是饥谨的威胁即将来临。
他到任的那一年,就已收成不佳。
米价七月间六十文一斗,到九月间涨到九十五文一斗。
幸而平仓里还有存粮,他又筹划到二十万石,卖出了十八万石,才算稳住米价,在元佑五年(一O九0)正月,使米价跌到七十五文一石。
在那年春季多雨,看来年成有望。
农人借钱施肥勤耕,满希望夏季丰收。
在五月六日,杭州一带大雨滂沦,
多日不止,民家积水将及一尺。
农人的盼望眼看悉成泡影,随便有点儿常识之人,都能看出来,一已存粮吃光,势将挨饿。
苏东坡派人到苏州常州去视察,接到的报告是该两地全境淹水。
虽然不需大才方可预知,苏东坡却在事前早有准备。
他一向相信常平仓制度远胜过饥荒之后的救济,所以他早就不断购买谷子存满粮仓,好来应付荒年。
后又霍雨连绵不绝,他为之奋战不懈。
在半年之内,自七月开始,他给皇太后和朝廷上表七次,陈述实情,吁请急速设法。
七个表章合成一个情急的呼吁。
他呼救不停,直到朝廷人人觉厌烦了。
他那种急躁是太背乎中国人的习惯。
若干朝廷的特使也在当地,人家一言不发。
但是他深信一分预防胜过十分救济。
在当地买,或是由外地进口,这样不断存粮,以防食粮短缺,并随时卖出以平定粮价,饥荒是可以防止的。
但奇怪的是,除去苏东坡一个人外,别人都是无动于衷。
他一看朝廷公报,不觉大怒。
好多浙江和邻近的地方官都在春天奏报丰收有望,但无一人陈明新近的暴雨和水灾。
苏东坡奏准以修缮官衙的款项购买食米,因为救饥荒第一。
六个月以前,他请拨给五万贯购买食米,杭州当分得三分之一。
朝廷是把钱拨下来了,但邻省一个名叶温举的税吏,却把苏东坡应得的款额剥夺了。
钱一到,人人都想分润,但是目前却无人肯陈报灾情。
苏东坡的计划是在那年冬天出卖官米。
果不出他所料,米价飞涨。
冬季一到,他开始出卖官仓存米。
但是在元佑六年(一0九一)二月,他被调离杭州,又被召至京都充任翰林学士。
苏东坡去了,饥荒来了,人民多病饿而死。
真难以令人相信,苏东坡到达京都后,竟遭弹劾,说他夸大灾情,“论浙西灾伤不实。
”
节选自《苏东坡传》有改动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作者认为,“安乐坊”是苏东坡拨公款和捐款建立的中国最早的公立医院,由此可知苏东坡是兴办医院的第一人。
B林语堂先生自是喜爱和推崇苏东坡,全文随处可见赞美之意,“他那种急躁是太背乎中国人的习惯。
”此句亦是似贬实褒,正体现了苏东坡济民心切、刚正直率的个性。
C苏东坡到任的那一年,春季多雨,本来年成有望,可因在五月六日,杭州一带大雨滂沦,后又霍雨连绵不绝,致使收成不佳。
D西湖畔,两条堤坝横卧,一条是苏东坡用整理西湖水库而得的水草和淤泥主持修筑而成的长堤,这便是人们常说的“苏堤”,另一条则被称为“白堤”的,得名与唐代诗人白居易有关。
E苏东坡任浙西军区钤辖兼杭州太守时,为当地老百姓办了许多实事,如:
兴建了西湖大水库、赈灾等
(2)传记中从哪些方面写了苏东坡全心全力从事工作?
请简要分析。
(6分)
(3)“除去增加西湖的实用价值之外,不管是有意也罢,无意也罢,苏东坡也增加了西湖的美。
”传记中苏东坡是如何增加西湖的实用价值?
(6分)
(4)林语堂说:
“苏轼坡以‘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精神,开展工作。
”请理解这句话,并结合全文谈谈苏东坡的这种勇气与精神。
(8分)
第II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进入雷公山,古木参天,雨雾缭绕,极目远眺,翠竹林海,群山起伏,一直延伸到与蓝天相接处,顿时你会产生一种歧路亡羊的感觉。
B、“全能神”邪教组织提出的世界末日是甚嚣尘上的阴谋论,他们企图以此颠覆社会主义国家,广大群众不要轻易上当受骗。
C、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教师,必须努力贯彻新的教学理念,坚决摒弃那种不尊重学生的耳提面命式的教学方法。
D、漫步镇远青龙洞景区,石林、溶洞、飞瀑显露出大自然独特的魅力,浓郁纯朴的苗家风情及风姿绰约的民族歌舞增添了人文情趣。
1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漂流黄平野洞河时,我们从倾泻而下的水帘中穿过,尖叫声、嬉笑声响成一片,那真是充满刺激的难忘体验。
B、林书豪在短短的时间里,连续掀起了篮球场上的传奇,在对阵猛龙的比赛中得到27分,连美国总统奥巴马也成了他的粉丝。
C、在张承志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贵州省 天柱 锦屏 中学 黎平 一中 平民 中届高三上 学期 期末 联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