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材料.docx
- 文档编号:2901184
- 上传时间:2022-11-16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1.15MB
最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材料.docx
《最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材料.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材料
最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材料
一、八年级下册全册材料辨析综合题
1.观察图片及阅读文字,回答问题
图一:
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开始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文章尖锐地指出、“四人帮”加在人们身上的精神枷锁还没有完全解脱,对“四人帮”设置的禁区“要敢于去触及,敢于去弄清是非”邓小平、叶剑英、胡耀邦等中央领导同志和大多数地方领导人都支持这篇文章的观点。
12月,邓小平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
他指出:
“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
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
”邓小平的讲话,实际上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基本的指导思想。
图二:
1978年12月18日2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
出席会议的中央委员169人,候补中央委员112人。
会议由时任中共中央主席华国锋主持。
全会的中心议题是根据邓小平同志的指示讨论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1)两幅图片属于史料类别中的哪一类?
A.第一手资料
B.第二手资料
(2)根据图片及解说文字你可以获得哪些历史信息点?
(写出三点即可)
信息点一:
信息点二:
信息点三:
(3)根据图片及解说文字写出图一和图二有什么关系?
【答案】
(1)A。
(2)可以从文章(会议)内容、(文章)会议名称、(发表)召开时间、召开地点、主持人等符合题意即可。
(3)图一是图二的思想基础。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的两幅图片属于史料类别中的第一手资料,故选A。
(2)依据图片及解说文字我可以获得的历史信息:
信息点一:
十一届三中全会会议时间:
1978年12月18日22日;信息点二:
十一届三中全会会议地点:
北京;信息点三:
十一届三中全会会议中心议题:
根据邓小平同志的指示讨论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3)依据图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图一反映的是关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图二反映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
图一和图二思想基础。
2.融入情境,解决问题。
材料一:
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国内国际反动气焰增高,则对各方都不利,…总之,我们认为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
——毛泽东
材料二: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
——节选《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
(1)你认为材料一中的“敌人”、“各方”具体指谁?
(2)材料二中揭示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主要目的词句是什么?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参战的极大“利益”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
(1)敌人:
美国;各方:
中国;朝鲜等。
(2)保和平,卫祖国,保家乡。
(3)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打击了美国等西方侵略势力;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等。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国内国际反动气焰增高,则对各方都不利……总之,我们认为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
”可知反映了抗美援朝。
结合课本所学,1950年朝鲜内战爆发,美国趁机出兵朝鲜,一直打到中国边境,严重威胁我国的安全;美国第七舰队开进中国台湾海峡,企图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干涉我国内政,中朝唇齿相依,唇亡齿寒。
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彭德怀司令员率领下,开赴朝鲜战场,同朝鲜军民一起,抗击美国侵略者。
抗美援朝是一场保家卫国的正义战争。
“敌人”是指美国;“各方”具体又指朝鲜、中国两国。
(2)依据材料二“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
……”是抗美援朝的是战歌。
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主要目的词句是“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
(3)依据材料一、二内容可知反映的是抗美援朝。
结合课本所学,抗美援朝的胜利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打击了美国等西方侵略势力;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等。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9年9月21日,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说:
“诸位代表先生们,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
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
材料二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明确规定:
“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卖国条约的继续存在,取消一切帝国主义在中国开办的宣传机关,立即统制对外贸易,改革海关制度。
”
(1)材料一中会议通过的什么文件起到了临时宪法作用?
(2)材料一中“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根据材料二,说说“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的具体含义。
【答案】
(1)文件:
《共同纲领》。
(2)标志:
开国大典(或新中国成立)。
含义:
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废除了历史上的不平等条约,实现了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完整,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会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作用。
规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
规定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规定以北平为首都,并改名为北京。
采用公元纪年,决定在首都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以表示对革命先烈的无限崇敬和缅怀。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的标志性事件是开国大典,根据“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卖国条约的继续存在,取消一切帝国主义在中国开办的宣传机关,立即统制对外贸易,改革海关制度。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废除了历史上的不平等条约,实现了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完整,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所以说“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市场日益繁荣,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表现明显。
”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就业制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与此同时,人们的就业观念也发生了变化。
”
材料三:
“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逐步开展了对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
(1)根据材料一,改革开放后,我国城乡居民在饮食、穿着方面有什么变化?
(2)根据材料二,在就业方面,从前的铁饭碗被打破,出现了哪些新的就业模式?
(3)根据材料三,我国建立起哪些社会保障体系?
【答案】
(1)不但能吃饱,而且能吃好,讲究营养均衡。
(2)铁饭碗,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
(3)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城市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市场日益繁荣,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表现明显。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后,我国城乡居民在食方面的变化体现在不但能吃饱,而且能吃好,讲究营养均衡。
(2)根据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就业制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与此同时,人们的就业观念也发生了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就业方面,从前的铁饭碗被打破;增加了
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等新的就业模式。
(3)根据材料三“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逐步开展了对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建立起的社会保障体系有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城市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点睛】
解答材料解析题需要首先读懂材料,然后结合问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据所学和材料有效信息组织答案。
5.改革开放,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国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到城市逐步展开。
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从哪里开始?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城市经济体制的重点和中心环节分别是什么?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后,所有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材料二他和同事们找到了一条强国富民的道路。
在达成这个目标的过程中,邓小平也引领了中国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型(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不论在它与世界的关系方面,还是它本身的治理结构和社会。
在邓小平领导下出现的这种结构性转变,确实可以称为自两千多年前汉帝国形成以来,中国最根本的变化。
——傅高义《邓小平时代》
(2)请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二中“强国富民”道路的名称。
并回答邓小平引领的中国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型”指的是什么?
材料三某县1992年~2012年GDP增长示意图
(3)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如图中1992年以来经济迅速增长的主要推动因素,至少写出两点。
材料四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改革开放的意义。
【答案】
(1)农村;国有企业的改革,增强企业的活力;单一的公有制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制度。
(2)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国有企业的改革。
(4)中国的改革开放使得农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发展,国民生产总值大幅度提高,提高了中国的综合国力,增强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到城市逐步展开”的信息可知,第一小问: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开始;第二小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城市经济体制的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的活力;第三小问: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后,所有制发生的变化是单一的公有制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制度。
(2)第一小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强国富民”的道路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第二小问:
邓小平引领的中国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型”指的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1992年以来经济迅速增长的主要推动因素是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国有企业的改革。
(4)根据材料四的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的改革开放使得农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发展,国民生产总值大幅度提高,提高了中国的综合国力,增强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6.交通·进步
材料一1906年京汉铁路通车,在铁路沿线地区,过去成年男子多穿着长袍马褂,妇女穿宽肥衣裳,无论款式还是颜色均较单一。
京汉铁路开通后,外地流行的服饰很快就传到沿线地区。
各种西式衣帽开始受到青年男子的青睐。
妇女衣着更是异彩纷呈,旗袍、长裙、连衣裙,花样繁多。
由于铁路沿线形成了大量的商贸集散中心,便捷的铁路运输使输入本地的菜、蛋、肉、禽及各种时令水果数量和种类大为增加。
京汉铁路改变了沿线人们外出步行为主,远距离依靠马车的习惯。
人们逐渐被这种新式交通工具所吸引,时间缩短,乘坐火车的人数逐年增加。
以车站为中心的城市与周边各县公路交通也日益发达,外出旅行的铁路和公路等道路条件更为方便。
——摘编自都震生《京汉铁路对直隶沿线的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八年级历史下册 新人 教部编版 年级 历史 下册 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