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山东省高中语文优质课课堂实录资料.docx
- 文档编号:2901194
- 上传时间:2022-11-16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31.56KB
最新山东省高中语文优质课课堂实录资料.docx
《最新山东省高中语文优质课课堂实录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山东省高中语文优质课课堂实录资料.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山东省高中语文优质课课堂实录资料
2012山东省高中语文优质课
课堂实录
(吴萍整理)
第16节《氓》
授课时间:
2012年11月8日下午第一节
授课地点:
青岛市城阳一中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在初中学过《诗经》的两首诗,一首是——《蒹葭》,一首是——《关雎》,今天让我们穿越两千多年的时空,去认识一位卫国的女子,去聆听她的故事,去赴一个千年之约。
出示教学目标:
1.诵读体味,了解诗歌特点。
2.感知形象,把握人物情感。
从以前学过的《蒹葭》《关雎》直接导入本课。
快速导入。
下面我们积累《诗经》的相关知识。
二、积累(5分钟)
基本的《诗经》常识回顾,回答学生的两个问题。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
共305篇,也称《诗三百》。
内容分为“风、雅、颂”三类;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
合称“诗经六义”。
“风”是民间歌谣,“雅”是宫廷乐歌,“颂”是宗庙乐歌。
赋是铺陈叙述,比是比喻,兴是借其他事物引起所咏的事物。
昨天晚上,短短的十几分钟的时间,同学们提出了不少问题,非常好,在下面的时间内我们将选择相关的问题进行解答。
1、《诗经》一共多少篇?
都是与爱情有关吗?
(金奇东)
学生集体回答。
他的问题提醒我们要积累相关的文学常识。
2、为什么题目叫“氓”,而文中却主要写的是女子?
(赵鹤)
点拨:
想一想《蒹葭》的开头两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关雎》的前两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明确:
一般是用开头两个字来命名。
我们下面来读文章。
三、初读10分钟
1、找三个学生来读,每人两章,然后订正错误。
2、学生齐读一遍。
3、检查一下词义
第一章:
匪我愆期将子无怒
第二章:
不见复关体无咎言
第三章:
于嗟鸠兮犹可说也
第四章:
女也不爽士也罔极
第五章:
靡室劳矣夙兴夜寐
第六章:
隰则有泮言笑晏晏
每个学生读两行,解释红色的字。
如果回答得好:
同学们预习得非常好,保留这样良好的学习习惯。
如果回答得不好:
字词比较难,我们在品读诗歌的过程中再加强记忆。
(这些字确实有难度,我们通过反复诵读加强记忆吧。
)
四、品读(25分钟)
1.找出每一章中女子对男子的不同称呼
这个一个女子在回忆自己的感情生活,对一个曾经是自己丈夫的一个人,她在叙述的过程中采用了不同的称呼,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把它们找出来。
【请1位同学回答,其他同学补充】
Ppt出示:
⑴氓子⑵复关尔
⑶士⑷尔士
⑸⑹尔其
称呼有远有近,有亲有疏,每一种称呼的背后都代表不同的情感。
请分析这位女子的情感变化。
2、参照下列词语的基本义,分析每一种称呼背后的感情。
(析情感,小组讨论交流,边读)
Ppt出示:
氓:
民。
子:
古代对男子的敬称
复关:
地点,代指住在复关的那个人
尔:
你
士:
男子的统称。
其:
第三人称代词。
【这个过程老师共请:
8位同学回答】
生1:
氓——彼此间喜欢;子——尊敬
师:
他的理解大家都认可吗?
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2:
氓——彼此间不熟悉;子——爱慕
师:
大家体会一下是不是这样?
电视剧中常听到:
我第一次遇见他时……
生3:
复关——思念;尔——感动,高兴
师:
用你的感觉读一读,生3读
生4:
士——感情已慢慢疏远,不像原来那样亲切了。
生5:
士——男子统称,伤心、倾诉、指责
师:
3、4节都用了“士”,仔细体会一下感情一样吗?
读一读
生自由读
师:
3节“耽”——后悔。
对应的是交往的哪一阶段?
4节出现危机了,抱怨、指责。
大家齐读一下感悟感悟。
生齐读3、4节
生6:
第5节中没有对男子的称呼,说明女子死心了。
第6节彻底绝望了,决定放弃这段感情,不愿再提此人了。
生7:
第5节是对男子恶行的小结,为下文铺垫。
生8:
第5节还是对男子的诉苦
师:
读一读,全是诉苦吗?
还有——抱怨。
请大家齐读5-6小节,第6节还有一个字:
其
生:
以前还有怨气,现在已形同陌路。
师小结:
根据文中的情感变化,这是一个怎样的女子?
用哪些词语概括?
原文有哪些依据?
生1:
善良、勤劳
生2:
用情专一、痴情
生3:
对未来生活有美好憧憬
生4:
勇敢
五、研读(5分钟)
探究:
女主人公的悲剧结局是哪些因素共同造成的?
(张健、方涛、牛佳欣、朱海雯等课前提问的问题)
5个学生回答
1、男子的二三其德
v2、女子温顺的性格
v3、当时的社会环境
v春秋时期,随着私有财产的形成和父系社会的确立,爱情的不自由和男女的不平等逐渐产生。
当时妇女在社会上和家庭中都没有地位,只是丈夫的附庸。
v《乐记》中说“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
卫国国风反映了当时卫国的社会道德风气。
这种整体不好的道德风气必然会对个人的选择产生重要影响。
师:
在那样的年代遇到了那样一个人,这是个案吗?
生回答,师总结:
这是一个当时的社会现实。
Ppt出示时代背景
六、作业:
女子后来的命运如何?
(韩乐乐等七位同学)
【评述】
这堂课有三大看点:
1、重视教学预设。
如,教学设计以人称变化切入,根据称呼背后代表的不同情感来分析这位女子的情感变化。
这是这堂课最大的亮点,充分表现出讲课教师的匠心独运,也表现出老师对文本理解的深刻。
2、以学生为本
本堂课基本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
对于学生难以弄懂的问题,老师安排了一些质疑环节,启发学生共同探讨。
有基础知识方面的,有理解方面的,数量不是太多,但有深度,质疑问难中,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探讨。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也不是由教师一人直接作答,而是引导学生或者鼓励学生去分析。
3、重视诵读
本文是一首古代诗歌,这个体裁就决定决定了它是最适宜用诵读法进行教学的课文。
在整堂课中,齐读、抽读交替出现,边读边议,议后再读,学生们就在一次次的讨论与诵读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缩短了与作者心灵上的距离。
第17节《蜀道难》
授课时间:
2012年11月8日下午第二节
授课地点:
青岛市城阳一中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在初中学过李白的很多诗句,有——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蜀道难》。
师:
课文大家已经课前预习了,预习之后,不懂的字音字义交流一下。
(生没有出声交流)
师:
看来大家没什么问题。
那老师检测一下
二、预习检测(10分钟)
预习检测一读准字音
一生说,另一生纠错,生齐读
Ppt出示:
1、不与秦塞通人烟2、猿猱欲度愁攀援3、砯崖转石万壑雷4、飞湍瀑流争喧豗
5、胡为乎来哉?
6、但见悲鸟号古木7、磨牙吮血,杀人如麻8、侧身西望长咨嗟
预习检测二解释词语
一生说,另一生纠错。
师提示积累方法:
借助注释,圈点法。
师生齐读
Ppt出示:
1、危乎高哉2、畏途巉岩不可攀3、扪参历井仰胁息4、剑阁峥嵘而崔嵬
三、出示教学目标:
1、借助诵读,明确主旨,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借助诵读,涵咏语言,体悟文本丰富的意蕴。
生齐读目标
四、诵读(20分钟)
1、齐读,要求:
读准字音、句读
师评:
字音准,语速稍快。
《蜀道难》本为乐府旧题,应用“咏叹调”,读时要“咏叹”。
Ppt出示:
大声诵读全文,试着圈画出本诗的主旨句和能够表现蜀道之难的关键词。
生1读,师指导读:
危乎高哉上青天
生齐读,师打手势再次指导“上青天”的诵读。
师:
哪句是表现“高”的诗句?
生2读
师:
非读不能明其志。
有两种读书方法——把书读厚,把书读薄。
现在我们用这两种方法,借助想象,再次诵读。
Ppt出示:
把书读厚——大声诵读,找出具体表现蜀道其“高”和“险”的语句,然后选出你喜欢的一处,和大家分享一下喜欢的理由。
师提示:
我喜欢:
喜欢的理由是:
共5生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做分析,老师指导诵读。
(10分钟)
Ppt出示:
把书读薄——请结合原文语句思考:
作者反复吟咏蜀道之难,其写作目的是什么?
生1:
对朋友的嘱托
生齐读“问君西游何时还”句
师:
咏叹调该如何读?
生再读(师读上句,生齐读下句)
五、探究(5分钟)
师:
是人反复强调蜀道之难,目的何在?
生:
不如早还家。
师:
整首诗348字,经过大家的梳理,变成简简单单2个字——还家。
Ppt出示:
观点之一:
一般认为,这首诗作于公元742年至744年。
当时李白身在长安,为送友人王炎入蜀而作。
观点之二:
李白二十六岁时只身出蜀,四十二岁才被召入长安,供奉翰林,但并无实职。
唐玄宗沉迷于声色,任用奸臣。
李白气质傲岸,桀骜不驯,蔑视权贵。
不久,得罪权贵,而被谗言毁谤,排挤出京。
作者在写这首诗时融入了身世之感,故此诗是为自身而作。
师:
为什么为自身而作?
交流讨论一下。
生短暂交流讨论
生1:
政治仕途凶险,想早日回家
师:
蜀道之难,比不上政治凶险,《梦游天姥吟留别》最后他怎么说?
生:
安能……
师做结:
他要回到他的浪漫中去,回到他浪漫的山水中区。
从大家的交流中,我感受到大家正逐步走进李白的内心世界,李白是豪放的,李白也是孤独的。
既是送友人而作,也是借助诗文抒胸中块垒。
师生齐读全诗,再读“剑阁”几句。
【评述】
1、整体设计不错。
老师以“把书读厚——把书读薄”为主线,串起整节课堂,在诵读中感悟诗歌中体现的感情和诗歌主旨,做到了“读思结合”,非常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
2、诵读环节
这堂课,老师同样重视了对文本的诵读,有齐读,单个读,还有师生互读,形式多样,而且,老师的指导也非常好,尤其是关于“上青天”处的重音指导非常出彩。
但是我个人认为,老师一上来就让学生齐读不太好,不如单个读然后纠错,老师明确强调诵读重点后再齐读,效果可能更好。
学生在后面的诵读中有误读的字音证明上来就齐读确实不太好。
第18节《登高》
授课时间:
2012年11月8日下午第三节
授课地点:
青岛市城阳一中
【教学过程】
一、由杜甫诗句导入
有人说唐朝时李白用歌声无限放大之后,又被杜甫还原的。
请大家说一下所学杜甫的诗句——
二、出示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感受诗人的情怀。
2、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下面我们积累《诗经》的相关知识。
三、初读
Ppt出示:
读
1.一生读,他生评价,纠错
2.齐读,要求:
读准字音、句读
四、品读
1.师:
打击对这首诗歌的感受怎样?
用一个字概括出来就是——生答“悲”,师板书“悲”
2.师:
悲从何来?
请大家自由朗读,找出悲的原因,从诗中找答案。
生自由朗读
生1:
3、4两句,看到秋景,想到了身世,心中所想的只有悲哀了。
师:
什么样的身世?
现在怎样?
为何看到落叶就悲?
生回答:
命运多舛的身世,现在已经老了,此时可能重病在身。
师:
再读一下!
为何见到长江而悲?
生再读
生:
因为时光飞逝,生命流逝。
师结:
他看到了秋之悲,身世之悲,时光流逝之悲。
生2:
1、2两句,由景及情,悲凉的景情,全是冷色调。
师:
带着这种感觉读一下。
生读
3.师:
其他同学也选了这句吗?
(无人回答)那大家再读一下1、2句,思考一下,这两句写了什么秋景?
生3:
“万里”让我想到了他萧瑟的身影,久久不能忘怀。
(鼓掌)
师:
什么身影?
你抓住了哪个词?
生:
孤独的身影。
多病
生4:
天才的孤独的心声。
4.师:
还有哪里体现了悲?
从原诗中找。
生5:
“艰难”句
师:
重音是突出感情,拖音也是突出感情,再读一下。
生再读
生6:
“艰难”指生活上的苦,成为老年人的悲;也是身体上的病,无法借酒浇愁的悲。
饱经沧桑。
师:
只有一己之沧桑吗?
生:
还有国家。
师板书:
家国之悲
生齐读
5.师小结。
Ppt出示:
品
6.师:
再齐读,思考“悲”借助什么手法表现的。
师提示:
看看目标
生答:
借景抒情
配乐师朗诵,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最新 山东省 高中语文 优质课 课堂实录 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