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交通大学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进展报告.docx
- 文档编号:4166822
- 上传时间:2022-11-28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3.95KB
大连交通大学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进展报告.docx
《大连交通大学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进展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连交通大学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进展报告.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连交通大学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进展报告
大连交通大学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进展报告
(车辆工程专业)
一、总体概况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战略部署,以及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的高等教育重大计划。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对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增强毕业生就业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2010年底,我校分别与唐山轨道客车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开展了校企联合培养本科生工作,经过四年制本科生“3.5+0.5”、“3+1”和五年制复合型人才本科生订单式培养模式摸索,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并于2011年10月成为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
2012年2月,车辆工程专业成为了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专业。
卓越计划实施两年来我校参加专业24个,其中:
四年制6个,分别是车辆工程、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焊接技术与工程、电气工程及自动化、自动化和测控技术与仪器,今年四年制本科生参加“3+1”签约培养学生约100人;五年制传统专业+软件工程的18个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专业,通过学校积极与国内各软件企业联系,先后与大连华信计算机技术有限公司、东软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中软国际集团和安博教育集团等10多家知名企业合作,五年制本科生每年选派近300人进入企业实训,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逐步扩大“3+1”和五年制复合型专业人才本科生订单式培养模式学生的参与数量,扩大与中国中铁、中铁建、铁科院、南北车集团其他下属企业的合作,将联合培养本科生规模逐步扩大,最终形成常规的一种培养模式。
全力培养一批能适应特定企业需要的站在行业技术前沿的未来卓越工程师;推动产学研的全面合作,创建具有中国特色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
当前,我国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体系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国内动车组、机车、车辆、城市轨道车辆等产品的设计制造及维护维修等能力发挥到了极限,使现场技术人才产生了巨大的需求。
反观我国高等院校与轨道车辆相关专业的教学体系表现出与现实产业的各种不适应和滞后。
轨道车辆是包含机械、材料、电气等多学科综合与大量技术集成的大型机械类产品,生产及运用单位均属大中型企业。
因此,(轨道)车辆工程专业具有很强的产业背景和专业特色。
我校车辆工程专业是东北地区唯一的面向培养轨道车辆设计、制造、检修及运用方面人才的本科专业,70%的毕业生在南北车集团、铁路局和城轨系统就业,根据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工程教育理念,为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以轨道车辆生产领域需求为导向,以高速、重载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建立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推进车辆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进一步实施。
配合我国教育强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国家发展战略,以及大连交通大学以“服务现代轨道交通业”为办学特色的理念,确立车辆工程专业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思路。
结合铁路行业背景和市场需求特点,以完善知识结构、强化综合能力和提高工程素质为培养核心,推进多方位、多层次、多模式的改革实践,进一步加强车辆工程专业的工程实践环节,为铁路工程领域培养创新型工程师。
二、组织管理
学校把“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作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形式,精心组织,高度重视。
学校成立了由主管教学工作的校长和企业主管人力资源工作的总经理为组长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领导组”,组织制定“卓越计划”工作方案,提供政策、人力、财力保障;成立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家工作组”,专家组成员由学校教学、科研及工程经验丰富的教授和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组成,负责卓越计划实施工作的研究、指导、评价;学院成立了由院长牵头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小组”,负责组织本学院“卓越计划”的实施工作。
学校-部门-学院三级管理机制的建立,确保了各项工作逐项落实。
同时,学校还设立了专项经费,为“卓越计划”实施提供保障。
针对轨道车辆产品复杂规模比较大,而且车辆工程四个专业方向都有某种程度的关联,我们改变过去以教研室为教学基层组织结构的模式,初步建立“课程组—院—学校”的教学管理结构,有利于促进各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和协作,推动学科优势的集成和实验室资源的共享。
更重要的是有利于与企业的对接,使教师进入企业变得更加流畅,保证了“卓越计划”的实施。
三、政策措施
1、深化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卓越计划”的关键和核心,为了落实学生企业学习经历,学校在前期建设实习基地与企业有良好合作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合作层次和水平,先后与“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签订了共建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协议。
在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建设工作中,学校注重发挥其在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中的作用。
通过加强和企业的沟通与协作,争取企业的支持,加强校企共赢意识,积极寻求学校与企业的结合点,深化双方在各个领域的合作。
(1)通过实施“签约式”培养,让学生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实际。
(2)依托“车辆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立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实训基地和大连交通大学车辆工程实训中心。
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实训基地以培养学生在轨道车辆设计、制造、工艺、装备等方面的综合能力为目标进行建设。
先期将建一个多媒体教室和一个实训车间。
大连交通大学车辆工程实训中心以培养学生轨道车辆运用、维护、检测方面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进行建设。
计划通过企业援助建一个站段运用维护的实训车间,同时将现有实验室重新布局改建。
(3)充分利用企业现有资源,为学生提供实际操作的机会。
利用企业暂时闲置不用的设备,由学校聘请企业人员任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设立专项经费,为“卓越计划”实施提供保障
学校还设立了专项经费,为“卓越计划”实施提供保障。
组织校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申报,对立项建设的校级专业,给予资金支持,2012年立项校级“卓越计划”专业13个。
积极组织我校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工程”专业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提升培训,提供经费支持。
3、加强教师实践能力培训
加强教师实践能力培训不但使教师全面了解和掌握专业当前发展状况、先进生产工艺与流程、先进设备与技术水平等,提高了教师知识和能力体系,更使最新的生产实际融入到课程教学中,从而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为加强教师实践能力,特别是全面提高工科骨干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学校出台了《大连交通大学关于加强教师实践能力的实施意见》,每年选派新引进教师和科研骨干教师到行业领先的大中型企业生产一线学习实践,2010年选派了36名教师到沈阳机车车辆有限公司和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选派了42名教师到唐山轨道客车有限责任公司进行实践能力培训,2012年选派了35名教师到齐齐哈尔轨道交通装备有限责任公司进行实践能力培训。
4.充分发挥教学单位作用,学院工作做到实处
(1)调查研究
学院积极组织相关教师,采取资料查询、网络调研和现场走访相结合的形式,对南北车集团所属轨道车辆制造企业和铁道部所属各铁路局车辆运用单位等进行了深入调研,取得了第一手资料。
用人单位的建议:
关于人才培养模式:
①铁路特色专业需扩大招生;②适当开展面向铁路沿线、特别是艰苦边远地区的定向培养;③采取“3+1”模式,用人单位给予一定数额的经济资助,并签订相应协议,学生毕业后到用人单位工作至服务期满;④希望学校输送品学兼优的铁路方面的专业人才。
关于人才培养内容:
①重点突出铁路专业的特色,加强专业课程建设;②课程结构应突出专业技能,在专业领域更能学有所用;③由于铁路行业的各专业特色比较鲜明,课程设置应向较强专业技能的倾斜;各专业方向要有特色、有重点、有深度。
④加强科学管理和公共关系等人文知识。
根据用人单位当前的人才状况及需求,针对车辆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征求了意见,并进行综合分析。
我们认为“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培养理念完全符合轨道车辆设计制造、运用维护领域的现状,必须把实践育人、实践成才、实践促进就业的观念引进落实到教学工作中去,建立符合轨道交通专业培养特色的实践教学制度,为更好地发挥我校轨道交通特色专业在中国铁路的影响力而服务,这是我们对当前实践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新思考。
本着这样的认识,我们对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都做了一定的改革和调整,贯穿校企共建的主线,实现优势互补,通过学生对用人单位的了解和认识,提高服务于社会的意识、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2)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
结合学校2010版培养计划的制订工作,完成了车辆工程专业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培养方案的制订工作,并修订了相应的课程、实验、实践教学大纲。
该培养方案在“3+1”培养模式的基础上重点加强了试验教学和实践训练的协调,学校资源和企业资源的配合,体现了具有学科基础齐全、专业特色鲜明、反映车辆工程专业科学内涵和发展趋势的特点。
四、培养模式
1.学校培养标准和专业培养方案。
学校培养阶段,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素养;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技术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力学、机械学、电工与电子技术、轨道车辆工程等基础知识;具有本专业必需的制图、计算、测试等基本技能;掌握一门外语,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并能够在本专业学习中熟练地应用;具有一定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理论基础、基本知识;具有一定的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强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精神。
企业培养阶段,掌握扎实的工程基础知识和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拥有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操作技能,了解本专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了解市场、用户的需求变化以及技术发展,能够编制支持产品形成过程的策划和改进方案;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进行产品开发和设计、技术改造与创新的初步能力;具有跟踪轨道车辆技术前沿的能力,具有工程应用创新能力;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一些重要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质和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具有国际视野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团队合作意识、独立工作能力、撰写工程技术和设计文档的能力。
详细的培养标准和培养方案见附件。
2.教学方法改革
以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为出发点,校企共同制定学生培养方案,共同组织实施。
将原来本科学制四年全部在校培养改为“学校培养阶段3年,企业培养阶段1年”的“3+1”模式,将工程教育理念贯穿培养方案的各个教学环节,实行校企双导师制,大力开展实训,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
企业培养阶段根据企业需求实施“定点式”和“签约式”两种模式。
(1)定点式
配合“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选择有条件的企业进一步提升合作层次和水平。
充分利用企业现有资源,经过校企双方共同投入为学生建设实习场所、技能训练场地和必要的学习生活条件。
聘请企业人员任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通过合作方式进行产品开发和试制,使学生切身体验到企业的设计开发和管理过程,提高学生职业适应性和企业适应能力。
对学生这一阶段的考核由双方综合确定,不拘泥于形式,侧重综合创新能力、技术技能,尤其是企业适应能力等方面给出评价。
(2)签约式
针对重点用人单位采取提前签定就业协议的方式,这些已经签约毕业生直接进入工作单位,将这一阶段的教学任务与企业的入厂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打破企业生产繁忙、技术保密等限制。
使学生了解自己工作单位的产品、工序流程、技术环境、质量规范和管理方式,甚至了解企业文化,参与各类活动,提前进入工作状态。
校企双方合作派出师资,结合本企业具体情况完成这个阶段的课程讲授,指导实习和实践训练,结合具体岗位完成来自现场的毕业设计题目。
对学生这一阶段的考核采取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的方式,不拘泥于形式,允许学生发挥所长,侧重在道德、责任意识、综合创新能力及技术技能方面给出评价。
五、师资队伍
为顺利实施“卓越计划”对现有的师资队伍进行整合,提供了师资保障。
1、对现有的师资队伍进行整合。
近年来,我校在专业教师引进中,注重工程背景的考核,把工程背景作为引进人才的重要参考条件,吸引了一批具有企业实际工作经验的高水平高职称技术人员来学校任教。
这部分教师既具有工程实践经验,又具有高校从教经验,完全符合“3+1”人才培养模式对教师的要求。
对这部分教师的整合使用,为我校“卓越计划”的实施提供了师资保障。
2、加大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工程背景的培养力度。
现有专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很多是毕业后就从事教学工作,没有企业工作的经历,有些教师虽然有短期企业培训的经历,但对企业生产生活的认知还停留在表面,对这部分教师,学校计划每年每个专业选派1-2名,送到企业工程岗位工作一年,积累工程实践经验;同时,继续分期、分批实行青年教师工程实践的短期培训,扩大教师工程实践的受益面。
3、鼓励具备条件的专业教师到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工作学习,了解行业的前沿信息,掌握企业的先进技术,在提升自身工程能力的同时,为企业的技术攻关献计献策,实现校企互助互动。
4、从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程教学任务,指导学生毕业设计。
5、每学期,学校组织学生校内指导教师到企业访问,和企业指导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在沟通学生的学习情况的同时,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使各自的工程教育教学水平和理论水平得到了提升。
6、定期组织专、兼职教师,到其他“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高校学习和观摩,学习其他学校的建设经验,使师资队伍水平不断提高。
六、校企合作
1.校企合作共同实施卓越计划的总体情况
2010年至2011年,我校分别与唐山轨道客车有限责任公司和沈阳机车车辆有限责任公司开展了校企联合培养本科生工作,经过“3.5+0.5”和“3+1”两种模式摸索,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
首届大连交通大学与唐山轨道客车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培养本科生工作于2011年6月结束。
第二届大连交通大学与唐山轨道客车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培养本科生工作和首届大连交通大学与沈阳机车车辆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培养本科生工作已于2011年9月开始,本次开展的联合培养工作为期一年,即学生在企业完成最后一年的学习任务。
目前涉及4个专业,35名学生。
在进一步巩固与唐山轨道客车有限责任公司、沈阳机车车辆有限责任公司的校企联合培养本科生的基础上,我校还将扩大“3+1”、“4+1”培养模式的学生参与数量,并深化国与中国中铁、中铁建、铁科院、南北车集团其他下属企业的合作,将联合培养本科生规模逐步扩大到十个班,最终形成常规的一种培养模式。
2012年我校分别与唐山轨道客车有限责任公司、沈阳机车车辆有限责任公司、北京铁路局和大连中软卓越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展了校企联合培养本科生工作。
与北京铁路局动车段开展的联合培养本科生工作,将校企联合培养本科生工作进一步深化。
北京铁路局与大连交通大学“3+1”联合培养的本科生进行四个步骤的培养,第一阶段是在学校期间进行为期30天的集中培训;第二阶段是在北京局动车段进行30天的入段教育培训,使大学生对全段概况及重点检修任务进行了解;第三阶段是在长春客车轨道有限公司进行为期60天的专业技术培训;第四个阶段回到北京动车段车间进行检修作业实习,为期60天。
2010年至2012年我校参加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24个,其中:
四年制6个,分别是车辆工程、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焊接技术与工程、电气工程及自动化、自动化和测控技术与仪器;五年制传统专业+软件工程的18个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2.校外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或基地建设的情况
我校于2010年分别与中国北车集团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中国北车集团齐齐哈尔轨道交通装备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北车集团唐山轨道客车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和大连中软卓越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签订了共建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协议,2010年12月和2011年6月我校分别联合中国北车集团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中国北车集团齐齐哈尔轨道交通装备有限责任公司、北车集团唐山轨道客车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和大连中软卓越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向教育部申报了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并获得了批准,成为第一批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单位。
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中心设主任一名,副主任二名,中心主任由公司主管人力资源的副总经理担任,副主任分别由公司人力资源部部长和学校教务处处长担任,下设三个室,规划与发展办公室、教务室和综合办公室。
我校与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联合成立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目前,已经全面开展建设和组织工作。
主要内容如下:
(1)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生产的产品有内燃机车、电力机车、城市轨道车辆、大功率中速柴油机和各种机车车辆配件产品。
具有各种加工设备、检测仪器和装备。
公司保证提供足够的时间、充足的生产现场空间和设备条件,满足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日常运行要求。
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校外实践基地建设。
根据“以服务求支持,以双赢求发展”的原则,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主线,以“3+1”、“订单培养”、“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形式,与企业签订协议,建设长效、稳定、运行良好的工学结合校外实践基地或实习就业双基地。
(2)大连交通大学车辆工程实训基地建设
由于现场机车车辆设备体积大、零部件多、观察难,学生动手操作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实训成本也较高,并且运用单位对机车车辆立足于管、用、修的特点,按计划状态检修不能与教学计划同步,因此将机车车辆总体、转向架及关键零部件按功能、比例缩放搬进教室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因此,辽宁省车辆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将建设大连交通大学实训基地,采购机车车辆、动车组、城市轨道车辆的比例模型,其中机车、铁道车辆、城市轨道车辆、动车组的总体模型可以全方位观察到车厢内布局及基本配套设施,给学生全面了解车体结构和布局;各种转向架、制动系统等可以分解拆装实训,可根据铁道部的检修作业标准,按计划、按标准、按作业程序检修作业。
3.企业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情况
2010年至2012年,分别与唐山轨道客车有限责任公司、沈阳机车车辆有限责任公司和北京铁路局动车段等企业开展了校企联合培养本科生工作,经过“3.5+0.5”和“3+1”两种模式摸索,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学校多次组织相关教研室研讨,专门制定了车辆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方案,并选派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赴相关企业授课及指导毕业设计。
一年的企业培养方案如下:
(1)校企联合培养专业课程
车辆制造(运用)综合,2学分,32学时,企业培养;
专业技术(系列)讲座,2学分,32学时,企业培养;
专业限选课程,2学分,32学时,校企联合培养。
(2)生产实践
学生可分阶段到不同的企业或者企业的不同部门,根据企业安排进行12-20周的生产实践,企业为学生配备企业导师,指导学生的学习与实践。
(3)毕业设计
由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共同为学生确定研发方向或课题,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
校企共同组织答辩评审小组在企业或者学校进行毕业设计答辩。
2011年,我校与沈车公司联合培养的首批实施“3+1”培养模式学生及与唐车公司联合培养的首批实施“3+0.5”培养模式学生学习结束,全部顺利毕业进入工作单位。
我们对企业指导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分别召开了企业人员和学生座谈会,这种培养模式得到了企业和学生的充分肯定,企业指导教师还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提出了有效的建议。
2012年,与北京铁路局北京动车段签约式培养车辆工程专业动车组方向的2009级本科学生,北京铁路局与大连交通大学联合制定了“3+1”定向培养方案。
七、国际化
2012年9月,学校从12级新生中选拔了35名优秀学生组成了“国际班”,按国际化视野和标准进行培养。
以创新型、国际化人才培养为目标,引入国外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理念,选用优秀原版教材,英语授课。
用国际通用的先进教育教学方式,强调工程理论和工程实践相结合,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国际班学制4年,采用专门培养方案,以现代机械工程专业人才的知识需求为前提,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采用英文原版教材,用英语授课,任课教师由外籍教师和本校具有国际留学经历的教师出任。
培养过程主要在国内完成。
“国际班”的成立是我校开展“卓越工程教育培养计划”迈向国际化的重要举措。
八、其他(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决定具体填报内容)
我校通过“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形成整套针对(轨道)车辆工程专业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体系,合作单位属大中型企业,结合“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建设,将工程教育理念贯穿培养方案的各个教学环节,注重学生工程意识、现场解决实际问题和应用设计能力的培养,注重校内校外教学的统一性、连贯性。
建立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新机制。
实行“签约式”培养,合作单位属于重点用人单位。
学校和企业根据学生的培养目标和企业需求,共同制定学生企业学习阶段的培养方案,共同组织实施。
九、下一步工作计划与建议
车辆工程专业通过“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取得丰硕成果和经验,受到相关企业的好评,得到了主管部门认可。
2011年,我校被教育部批准为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教养计划”实施高校;2012年,教育部批准我校成为首批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单位,车辆工程专业分别与中国北车集团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齐齐哈尔轨道交通装备有限责任公司和唐山轨道客车有限责任公司建设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通过“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形成了国内首个从培养目标、培养方案、管理体系、实验室建设、实践基地建设等一整套轨道车辆工程专业培养体系。
不但适用国内的相同专业,还可供具有大型机械类产品背景的相近专业参考。
下一步计划:
1、进一步扩大参加“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学生人数。
我院计划2013年以车辆工程专业机车方向为试点,全面开展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并逐步向其他专业方向扩展。
2、进一步完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培养方案。
根据各专业、各方向的专业特点,灵活制定培养方案,与企业的人才需求,产品研发,科学研究密切结合起来,形成学生、学校、企业互利共赢的新体制。
3、加强“卓越教师”的培养
教师教育和培养是教育事业的基础,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对教育质量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希望在卓越教师培养的过程中,能够给予相应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大连 交通大学 大学 卓越 工程师 教育 培养 计划 工作 进展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