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岁两次改变世界像扎克伯格但有性格.docx
- 文档编号:4907656
- 上传时间:2022-12-11
- 格式:DOCX
- 页数:5
- 大小:22.77KB
20多岁两次改变世界像扎克伯格但有性格.docx
《20多岁两次改变世界像扎克伯格但有性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多岁两次改变世界像扎克伯格但有性格.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0多岁两次改变世界像扎克伯格但有性格
20多岁两次改变世界像扎克伯格但有性格
本文来自品玩中文光谱文章较长,但值得一读
20多岁的时候,他已经创立了两家世界级公司,当然第二家是被迫创立的。
以为年轻就取得巨大的成就,还是纯白手起家,所以人们把他称作是俄罗斯的“扎克伯格”。
不过他比小扎更有性格,因为他从不与权贵合作,同时还帮很多人远离查水表。
在遥远的北方,占据欧亚大陆上大片土地的俄罗斯,也有一位世界级的知名互联网创业者。
他被称为“俄罗斯版扎克伯格”,因为他在俄罗斯的第一个(可能也是最后一个)创业项目,社交网站VKontakte,跟扎克伯格创立的Facebook如出一辙。
今天,我想跟你讲述的就是这位帕沃尔·杜罗夫:
Telegram和VKontakte的创始人,一位连续两次创业都只用一年就让用户量突破千万的创业奇才,未曾从政却在25岁的年纪就经历了生死攸关的权力斗争洗礼,仍然能挺直腰板、伸出中指的科技新贵。
如果你没听说过他,这次千万不要再错过了。
1984年10月,帕沃尔·瓦勒耶维奇·杜罗夫(PavelVeleryevichDurov)出生于前苏联列宁格勒,现在俄罗斯的第二大城市圣彼得堡,父母亲分别来自俄罗斯和乌克兰。
他的父亲是苏联一位有名的拉丁语学家,家里还有一个大他四岁的哥哥尼克莱·杜罗夫。
小时候的帕沃尔·杜罗夫。
图片来自他的Instagram
小杜罗夫的大部分童年时光,在父亲任教的意大利城市都灵度过。
后来,他遵从父亲的意志回到俄罗斯,并在18岁时考取了圣彼得堡国立大学的语言学专业。
在校期间,杜罗夫开始自学编程。
和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的黑客经验几乎完全相同,他黑掉了学校网站之后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把首页换成自己最讨厌老师的照片,旁边配上“MustDie”(去死吧)的字样……尽管学校很快会更换管理员密码,但他每次都能再度破解掉。
在他的传记《杜罗夫密码》中曾经有这样的描述:
在校期间,杜罗夫已经不满足于自己的专业和还凑合的编程/黑客技术,而是想成为像扎克伯格那样的“互联网偶像”(interneticon)。
2006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却没有延续父亲的事业,而是很快创立了社交网站VKontakte(简称VK)。
俄语VKontakte,翻译成英语是“incontactwith”的意思
当时,还在德国波恩大学攻读第二个博士学位的哥哥尼克莱·杜罗夫,每天都会抽时间给VK写代码,在国际长途电话上跟弟弟沟通VK的开发工作。
很快,以俄语作为第一语言的VK获得了大量用户。
不断走高的公司前景,显著增大的开发压力,促使尼克莱回到了圣彼得堡,开始担任VK的首席技术官。
VK经常被质疑为对Facebook的抄袭,而杜罗夫一直借用苹果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的经验来解释:
“苹果不也是抄袭索尼来的吗?
”
经过早期的快速发展,2007年2月VK的用户数就超过了10万,同年七月超过了100万,次年四月则暴增至1000万,很快就击败了本国的竞争对手Odnoklassniki,成为了俄罗斯最受欢迎的社交网站。
作为最主要创始人的杜罗夫,拥有VK20%的股权。
他中学同学的父亲,俄罗斯犹太人社群领袖米哈伊尔·米利拉什维利(MikhailMirilashivili),以及另一位联合创始人列夫·列维夫(LevLeviev)等其他投资人,共同拥有剩下的80%。
但杜罗夫拥有绝大多数的投票权,这一设计和Facebook创立时几乎是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
从创立VK开始,杜罗夫整个人的行事风格变得愈发神秘。
他极少出现在公开场合,不接受采访,反倒是他的公司在俄罗斯高调到无以复加,租下了圣彼得堡最著名的胜家大楼(SingerHouse)的五层和六层,就在圣彼得堡最大的书店楼上。
VK在俄罗斯的如日中天,让杜罗夫尝尽了甜头——然而好景不长,在创立4年之后,它终于“被盯上”了。
盯上VK的,是在俄罗斯半公开存在的“强力集团”(Siloviki),一支主要由政府、军方和情报方面的高级官员、财阀的实际控制人组成的政治力量。
随着俄罗斯政局的变换,VK上开始出现了更多的反对当局的声音。
而杜罗夫对这些内容和活动的放任不管,加剧了由寡头统治的当局在互联网上面临的舆论压力。
相信到了这里,大家都能理解为什么“强力集团”需要加强对VK的控制了。
“强力集团”的主要成员大多来自原“克格勃”。
图为该机构的办公大楼
他们首先派出了钢铁大亨爱丽舍·乌斯马诺夫,他控制的Mail.ru是俄罗斯和东欧地区最大的电子邮件服务商,类似“俄罗斯版雅虎”。
(对了,Mail.ru还是Facebook的投资方哟。
)
2011年,Mail.ru成功收购了VK39.99%的股份,稀释了杜罗夫所持的股份,并计划进行更多收购,全面控制VK,并剔除掉杜罗夫。
而杜罗夫在Instagram上发布了一张照片,作为对试图吞并VK行为的回应。
有性格,我喜欢。
当然现在,这张照片已经被删除了:
遗憾的是,杜罗夫一个人的坚定,无法逆转自己对VK控制权正在流失的现实。
2011年12月,出于对俄罗斯国家杜马选举遭人操纵的质疑,俄罗斯抗议者在VK上组织了一次活动。
此事成为了克林姆林宫出面对杜罗夫实施打压的导火索。
然而,面对删除账号和页面的命令,杜罗夫依旧没有执行,而是把自己的VK页面、Twitter和Instagram账号变成了战场,用可笑的萌宠图片来表达自己的异见:
穿着帽衫、吐着舌头的小狗,代表了一个年轻人、互联网创业者的态度
随着杜罗夫一次又一次反抗政府的审查要求,即便在俄罗斯国内已经如愿成为互联网偶像的他,也不再能够因为名声而免受责罚。
就在他发布这张照片的当晚,一支身着迷彩军装的武装部队造访了他在圣彼得堡的家,敲门试图进入,但遭到了他的拒绝。
这些人一个小时左右后离去。
杜罗夫对传记作者表示,关于那天发生的事,他“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心中有个声音告诉他,要拒绝(政府的要求)。
”
可能是由于察觉到,自己失去公司控制权的情况已经无法挽回,杜罗夫的心情反而更好了。
2012年有一天,他和公司的几位同事用5000卢布的纸币折成纸飞机,从位于圣彼得堡最繁华地区的胜家大楼办公室的窗口往下扔(5000卢布是俄罗斯最大面值货币,约为等于500元人民币)当天,他们一共扔了超过价值1万元人民币的纸飞机。
哥哥尼克莱·杜罗夫、弟弟帕沃尔·杜罗夫,和用5000卢布折成的纸飞机下次心情不好,请提前通知我们好吗2013年有一次,VK公司被警察清查,杜罗夫本人被指控开车碾压了一名交警的脚,却因为“失联”而未遭逮捕——现实是,杜罗夫根本不会开车,连驾照都没有……
在他失联的这段时间里,“强力集团”完成了对VK的“接收工作”:
1)2013年4月,基金公司UnitedCapitalPartners收购了VK的另外两名大股东米利拉什维利和列维夫所持有的48%的VK股权。
UCP的管理人是俄罗斯政商大亨伊利亚·谢尔波维奇,而他在情报机构克格勃工作时是伊戈尔·谢钦的下级。
后者现在是俄罗斯石油公司董事长,也是当时俄罗斯政府重要的商业亲信。
在这笔交易完成之前,杜罗夫一直不知情。
早在失联之前,他和这两位公司创始股东的关系已经交恶,还一度删除了他们在VK的页面。
2)几个月后,杜罗夫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表示“刚刚和朋友度假回来”。
这年十二月,他被迫出售自己所持的12%VK股份给俄罗斯电信运营商MegaFon的CEO伊万·塔弗林。
塔弗林随后很快将这些股份又转手给了Mail.ru。
3)加上刚拿到的12%,Mail.ru一共持有VK52%的股份,实际控制了这家社交网站。
在2014年9月,Mail.ru从UCP手中收购了该基金持有的全部VK股份,相当于全资控股了VK。
至此,VK在两个大股东Mail.ru和UCP的运作下,正式完成了“国有化”。
帕沃尔·杜罗夫一直保护俄罗斯反对派领袖阿列克谢·那瓦尼(图左)的VK页面。
这种行为给杜罗夫招来了执政者的敌意。
曾几何时,习惯了对抗审查的杜罗夫,对扎克伯格配合俄罗斯政府的行为深恶痛绝。
然而在2014年,VK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公开审查并删除亲伊斯兰国账号和页面的社交网站,远早于2015、2016年才开始行动的Facebook和Twitter。
截至VK数据的最新一次披露,它的用户数突破了3.5亿,比全世界讲俄语的人口的总数还要多;月活跃用户高达4600万,达到Facebook在俄罗斯的四倍水平;公司估值也突破30亿美元。
杜罗夫缔造了VK,但VK的成功已经不属于他。
显然这就是对抗的后果
失去了一切的他会一蹶不振吗?
别以为这位年少成名的创业者会被这点儿挫折影响。
杜罗夫没有时间黯然神伤,还有新的机遇在等待着他。
帕沃尔·杜罗夫在Instagram上发布的一张照片,附注为:
顺其自然得天下。
你可能想知道,在2013年失联“度假”的那几个月里,帕沃尔·杜罗夫去哪儿了?
其实早在警察闯进VK办公室清查公司的几天前,消息灵通的杜罗夫就带着自己的哥哥,以及少数几个在公司里信任的同事,从圣彼得堡搭乘飞机离开了俄罗斯。
他们来到美国东北部美加边境上的水牛城(Buffalo)。
就在这里,他们创立了Telegram,一款用户增长速度之快与VK比肩,仅仅三年不到就火遍全球的加密聊天服务。
彼时的杜罗夫已经适应甚至开始享受四处漂泊的理想生活。
他卖掉了自己在圣彼得堡和俄罗斯其他地方的固定资产,换得了一大笔钱。
向塔弗林出售12%VK股份之后,杜罗夫已经成为了一位名副其实的流放者——俄罗斯不再是欢迎他的祖国。
早在第一次被警察上门查水表时,杜罗夫已经开始察觉到自己的电话、电子邮件,甚至VK都有可能被监听。
而这次的自我流放,给他带来了一次全新的机会。
身为数学和计算机天才的哥哥尼克莱主导了Telegram加密协议、应用架构的设计。
在回到俄罗斯之后,杜罗夫正式发布了Telegram的第一个版本。
就在2013年8月Telegram发布不久后,UCP基金宣布由于该项目使用了VK的资产(开发人员),项目应该属于VK。
结果,当然是没让UCP得逞了……
Telegram跟欧美用户已经非常熟悉的WhatsApp、FacebookMessenger没什么不同,可以发文字、语音,也可以用各种各样的表情贴纸进行聊天。
Telegram用户的账户名和手机号绑定,登录没有固定的密码而是完全依靠随机生成的短信密码登录。
2013年10月,Telegram的日活跃用户已经超过了10万人。
而次年1月Facebook收购WhatsApp的消息,让人们开始担心大型互联网公司最终会成为用户隐私的突破者,间接导致当时已经小有名气的Telegram用户暴增。
在这一消息传出后的几天内,Telegram就增加了超过800万的用户……Telegram的增长曲线。
图表来自《财富》
2014年4月,杜罗夫通过一封搞笑的辞职信促使VK董事会解雇了他。
他很快离开了俄罗斯,来到了大西洋岛国圣基茨和尼维斯,给该国的糖业协会捐了一笔钱,从而给自己搞到了一本新的护照……瑞士银行也提供了3亿美元的现金给他,现在,他终于可以全身心放在Telegram上了。
到了2014年底,Telegram宣布它的活跃用户数已经超过了5000万,每天发送的信息数量超过了10亿条,每星期的新用户注册数超过100万——而且还在增加!
在VK之后,杜罗夫再次创造了一个互联网神话……这时候他还不到30岁
充分理解了什么叫树大招风的杜罗夫,决定在Telegram上采用一种非常大胆的运作方式。
Telegram完全由杜罗夫(和他的亲人、亲信)私人拥有,不引入其他投资人,并且号称绝不出售。
维持着Telegram软件日常运营的,是规模极为精简,但开发实力世界一流的一支技术团队。
软件工程师,微信公众号“歪理邪说”的作者霍炬在读过尼克莱·杜罗夫给Telegram编写的代码后给出评价:
“它的协议MTProto极其优秀,兼具数学和工程之美,它的加密基础非常完善,同时又在工程上很出色,Telegram传递的消息实际是函数,可扩展性相当强。
”Telegram采用的MTProto加密协议,由尼克莱·杜罗夫亲自编写
当然,杜罗夫用个人存款为Telegram运作所需的服务器资源买单,并且给背后的团队支付薪水。
到今年二月时,Telegram的月活跃用户已经突破了1亿,每天产生150亿条信息,每天有超过35万新用户注册到上面。
根据莫斯科时报报道,为了维持如此庞大而又成功的项目,杜罗夫每个月要支付100万美元。
依靠一群优秀的工程师和白花花的银子,Telegram成为了好用的聊天软件里最安全的、安全的聊天软件当中最好用的那个——它在电子前线基金会对聊天软件安全性的评测中满足了所有的标准。
帕沃尔·杜罗夫在他的Instagram上建议大家都去下载Telegram
尽管黑客生涯并不长,也没有什么经典的案例,杜罗夫和这个世界上最知名的硬核黑客们,比如肖恩·帕克、亚伦·施沃茨等人之间仍然有很多共同点。
杜罗夫崇尚开放资源共享,曾经允许VK用户免费上传和下载音乐文件,把网站变成了继Napster和XXMP3之后世界上最大的一个盗版音乐库。
Telegram也是市场上不多的代码完全开源的聊天软件,你可以在它的GitHub空间里看到它的全部代码。
Telegram的管理方还开放用户和开发者对软件进行不同程度定制的权力,小到自行添加的表情包,大到独立开发的第三方Telegram客户端等等都被允许。
对抗审查和监听就不详细说了,在《金融时报》邀请他“共进午餐”时,他还公开表达过对斯诺登的支持。
因为泄露美国海量重要情报,目前斯诺登被迫在俄罗斯避难。
根据报道和他的Instagram账号,杜罗夫和他四个最关键的同事每隔一段时间(短则几天,长则几个月)就会更换居住地址,每到一个地方都会用Airbnb找房间。
这让人们永远也找不到Telegram的办公地址在哪,徒增了这家公司的神秘性。
最近一次杜罗夫发Instagram是在这个月初,当时他身处迪拜的海滩。
当然,他也是《黑客帝国》的死忠粉丝,像里面的男主人公尼奥(Neo)一样总是一袭黑衣,近年来几乎从来没有被人看见过别的颜色的衣服……图片来自Mashable
没有了祖国的杜罗夫,终于过上了他一直向往的自由散漫的数字游牧生活。
在已经弃他而去的俄罗斯,杜罗夫却已经成为了一个符号式的人物。
这是因为,他创立的第一家公司让俄罗斯和更多俄语人口用上了社交网络,而他创立的第二家公司则冲出俄国,走向世界,让人们重获在这个社交网络时代早已丢失的隐私和自由。
不到30岁的时候,杜罗夫已经创立了两家世界级的公司,当然也许要感谢夺走VK的那些人,要不然后来也不会出现Telegram这样强悍的工具。
虽然有点宿命论,但有些人生下来就是要改变规则的谁能帮我问问他结婚了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 两次 改变 世界 像扎克伯格 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