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清远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调研考试语文试题统编版高二docx.docx
- 文档编号:5053564
- 上传时间:2022-12-12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29.21KB
广东省清远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调研考试语文试题统编版高二docx.docx
《广东省清远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调研考试语文试题统编版高二docx.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清远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调研考试语文试题统编版高二docx.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东省清远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调研考试语文试题统编版高二docx
广东省清远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统编版高二
清远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调研考试
语文
2021.11
考生注意:
1.本试卷由四个部分组成。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本卷命题范围:
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苏轼作为诗文书画无所不能、异常聪明敏锐的文艺全才,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最喜爱的对象。
其实,苏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逊色一筹。
画的真迹不可复见。
就其他来说,则字不如诗文,诗文不如词,词的数量也并不算多。
然而他在中国文艺史上却有巨大影响,是美学史中重要人物,原因在哪里呢?
我认为,他的典型意义正在于,他是地主阶级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
他把中晚唐开其端的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
苏轼一方面是忠君爱国、学优而任、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的人物,无论是他的《上皇帝书》、熙宁变法的温和保守立场,以及其他许多言行,都充分表现出这一点。
这上与杜、白、韩,下与后代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无功/德妄诛杀/攘神器有之/不为子孙立长久/计淆置嫡/庶竞侈僭/相倾阅/终当内相诛夷/
B.上无功德/妄诛杀/攘神器有之/不为子孙立长久计/淆置嫡庶/竞侈僭/相倾阅/终当内相诛夷/
C.上无功/德妄诛杀/攘神器有之/不为子孙立长久计/淆置嫡庶/竞侈僭/相倾阅/终当内相诛夷/
D.上无功德/妄诛杀/攘神器有之/不为子孙立长久/计淆置嫡/庶竞侈僭/相倾阅/终当内相诛夷/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考试的人,即殿试及第者。
B.幕府,古代君王或军中将帅处理政务之地,用帐幕搭建,故称之,也泛指衙署。
C.刀笔吏,指文职官员或掌管文案的官吏,因为古代读书人常用刀和笔修改文字。
D.夷,古代泛指华夏民族以外的各族,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统称蛮夷或四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房玄龄深得太宗信任。
太宗巡行渭北时,房玄龄与太宗就一见如故;后来凡有战事房玄龄就一定跟随。
B.房玄龄为国尽心竭力。
他不爱奇珍异宝,一心广揽贤才,为国效力,即使病重,也不忘为国事上书进言。
C.房玄龄才能卓尔不群。
年轻时就被高孝基誉为国家的栋梁,在秦王府任职达十年之久,展现了他的才华。
D.房玄龄注重家风建设。
房玄龄注重自身修养,见贤思齐,宽以
待人,收集古今家训,警示诸子遵守法度。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若人机识,是宜委任。
每为吾儿陈事,千里外犹对面语。
(4分)
(2)留意于此,足以保躬矣!
汉袁氏累叶忠节,吾心所尚,尔宜师之。
(4分)
14.文中唐太宗两次把房玄龄比作汉朝名相萧何,各有怎样的目的?
(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悲秋①
群盗尚纵横。
秋来为客情。
老逐众人行。
何由见两京②。
杜甫
凉风动万里,
家远待书日,
愁窥高鸟过,
始欲投三峡,
[注]①此诗作于宝应元年(762)o当时蜀地发生多处叛乱,杜甫滞留梓州(今四川三台)。
②两京:
长安和洛阳,诗中代指朝廷。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句写秋景,点明时令,富有夸张意味,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B.“群盗尚纵横”叙写社会现实,“尚"字表达出作者对动乱的厌烦。
C.第三句承接第二句来写,家书迟迟不能到达,使作者心中悲情加重。
D.尾联用反诘的语气结句,写作者愁绪无法排解,打算以死报效朝廷。
16.本诗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悲情?
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十二章》中反映了君子与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的句子是“,二
(2)《大学之道》中,用“,”两句强调家庭经营有序与国家治理上轨道的重要性。
(3)《四章》中强调积累的重要性时,先用“合抱之木”来阐述,接着又以“,"来形象说理,最后阐明走一千里路要从脚下的第一步开始的道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如今,汉服剧本杀、古风宴饮、国风走秀等以汉服为核心元素的沉浸式体验。
从年初的《唐宫夜宴》到端午节推出的《洛神水赋》,河南电视台“出圈"的系列节目采用大量的汉服元素营造出的盛景,让国人领略了中华传统服饰之美,也为“活''用传统元素提供了好范式。
越来越多的人也选择在平日里身着汉服出行。
汉服兴起也带动了传统文化对年轻人的热爱,发扬了大家“古为今用"的精神。
汉服爱好者通过举办雅集、非遗体验、国风展演等活动推动汉服文化新发展。
汉服“出圈”,实为传统文化回归。
汉服从一个的模糊概念,变成如今有严谨定义、有典籍研究、有理论支撑、有实践队伍、有媒体关注、有较为广泛的人参与的一种文化现象,体现了当下国人重建文化自尊的初衷和对传统文化的敬意。
只有坚守文化初心,汉服文化才能。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方兴未艾完美无缺鲜为人知挫而弥坚
B.东山再起美轮美奂屡见不鲜挫而弥坚
C.方兴未艾美轮美奂鲜为人知历久弥新
D.东山再起完美无缺屡见不鲜历久弥新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激发了大家“古
汉服兴起也带动了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为今用"的精神。
B.
激励了大家“古
汉服的兴起也推动了年轻人热爱的传统文化,为今用"的精神。
C.
激励了“古为今
汉服兴起也激发了传统文化对年轻人的热爱,用”精神的发扬。
D.
激发了大家“古
年轻人带动了对传统文化中汉服兴起的热爱,为今用"的精神。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11(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伴随着“西北暖湿化”等话题再次成为公众讨论的焦点,关于气候变化“利大于弊",西北地区“大漠变良田",气候变化让“西北地区再回大唐盛世"话题也一度火热。
气候变化真的能为西北地区带来更多益处么?
实际上,以“暖湿化"为基础理解西北地区现在和未来生态的变化远远不够。
在看似“繁荣兴盛”的表象之下,()。
值得注意的是,除“暖湿化"以外,冰川融化也是导致西北一些地区水资源增多、湖泊“复活"、绿洲面积扩大的重要原因。
长期来看,冰川融水量会①。
冰川覆盖率低、以小冰川为主的流域,冰川融水量的拐点已经出现。
当冰川消融越过拐点,将不再具备水资源调节的功能,②,西北干旱区将会出现区域性的水资源短缺危机,加剧主要依赖冰川融水供水地区的干旱风险,甚至引发生态乃至社会经济危机。
由此可见,仅用“暖湿化”这一简化的概念无法全面地描述西北地区正在发生的变化以及未来将面临的气候风险和潜在危机。
沙漠遭遇洪水之后,不能只一心期待“西北暖湿化,荒漠变良田”,理性、科学地正视气候变化带来的当前危机,积极为下一次极端事件做好准备,③。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有些现象值得深入探讨
B.需要更理性地看待“西北暖湿化”的概念
C.“西北暖湿化"值得引起大家的重视
D.冰川融化的问题不可小视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材料一:
第32届东京奥运会上,33岁乒乓老将马龙夺得男单金牌,成为奥运历史上第一个乒乓球男单连冠的运动员,书写了人生的另一篇章。
27岁的游泳队队员汪顺奋力拼搏三届奥运会,终于实现金牌突破,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辉煌时刻。
苏炳添在男子百米比赛中打破亚洲纪录,大幅提高中国短跑竞技水平,挺进决赛,展现了中国速度,成为第一个冲进10秒大关的黄种人。
材料二:
中国跳水梦之队新面孔层出不穷,年仅14岁的全红婵在女子单人10米跳台的比赛中以五跳三个满分的骄人成绩夺得冠军,一跳成名,给全世界留下一个大大的惊叹号,也给后来的跳水运动员树立了一个更高的标杆。
陈芋汐、王宗源、管晨辰、唐茜靖、孙颖莎等一大批00后都走上了领奖台,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新生力量。
材料三:
1895年,亨利•马丁•迪东在他创办的体育学校确立下“更快、更高、更强”的校训,“更快、更高、更强"也成为奥林匹克的格言。
多年来,奥运健儿不断拼搏,向着这样的目标前进。
材料四:
8月8日晚,东京奥运会顺利闭幕,而无论是我们的日常生活还是这个世界,都将一如既往地“前进”。
阅读以上材料,你有什么联想和感悟?
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
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文体不限(诗歌除外),题目自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二级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调研考试•语文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B(B项,“苏轼之所以成为苏轼的关键,是因为苏轼是忠君爱国……人物"错误,材料一表述为“这后一面才是苏之所以为苏的关键所在”,“后一面''是指苏轼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人生空漠之感。
)
2.A(B项,“在中国文艺史上的影响却略胜一筹”错误,材料一只表述苏轼的文艺成就比屈、陶、李、杜要逊色一筹,没有将他们在中国文艺史上的影响进行比较。
C项,“这些都不妨碍人们在人生道路上所持有的积极态度”错误,根据材料二“无奈也罢,旷达也罢,对苏轼来说,这些都不妨碍在人生道路上总须有所努力的积极态度”,只是“对苏轼来说”。
D项,“是不可能统一在一个人身上的”错误,根据材料二“我们看苏轼的一生,一方面喜好老庄与佛禅,能够以超越的眼光看待世事的变幻,但作为一个官员,他却始终是正直和富于责任感的”可知,二者是可以统一在一个人身上的。
)
3.D(D项,“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是说不能主观臆断,表现的是苏轼不迷信古人、不轻信旧说、不主观臆断的实事求是的精神,不能表现出“人生空漠之感"。
)
4.材料一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论证思路展开。
(1分)首先提出观点,指出苏轼之所以在文艺史上有巨大影响,是因为他把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1分)接着论述苏轼诗文中表现出来的人生空漠之感(退隐心理)比前人更深刻更沉重;(1分)最后指出这一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对后世的影响。
(1分)
5.①材料一提到“飞鸿雪爪”是为了论证苏轼之所以成为苏轼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是因为他的诗文中总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即人生空漠之感。
②材料二提到“飞鸿雪爪”是为了论证苏轼有着佛禅的无常观,为后文阐述这一无常观不影响苏轼积极的人生态度作铺垫。
(每点3分)
6.CCC项,“说明她对敌作战经验丰富”错误,应是说明吴召儿勇敢无畏。
发现敌人,让“我”去集合人员,自己只身跑去截击敌人,这应是说明吴召儿勇敢无畏,而把自己伪装起来应是体现她的机灵,文章无法看出她对敌作战经验丰富。
)
7.CCC项,“从侧面表现了老百姓对党领导的抗战的支持"错误,从文中来看,村主任给我们的队伍找向导,吴召儿的姑给我们的队伍煮饭,这些都是“从正面表现了老百姓对党领导的抗战的支持”。
)
8.①烘托吴召儿活泼、率真、机智、勇敢的人物形象;②给?
数士大夫知识分子,均无不同,甚至有时还带着似乎难以想象的正统迂腐气(例如责备李白参加永王出兵事等)。
但要注意的是,苏东坡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并不是这一面,而恰好是他的另一面。
这后一面才是苏之所以为苏的关键所在。
苏轼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
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这种“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还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它不是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已不是“一为黄雀哀,涕下谁能禁”(阮籍),“荣华诚足贵,亦复可怜伤”(陶潜)那种具体的政治哀伤(尽管苏也有这种哀伤),而是对整个人生、世上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
这当然比前者又要深刻一层了。
前者(对政治的退避)是可能做到的,后者(对社会的退避)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除了出家做和尚。
然而做和尚也仍要穿衣吃饭,仍有苦恼,也仍然逃不出社会。
这便成了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感伤。
如果说,《春江花月夜》之类的对人生的自我意识只是少年时代的喟叹,虽说感伤,并不觉重压;那么,这里的情况就刚好相反,尽管没多谈,却更感沉重,正是“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然而就在强颜欢笑中,不更透出那无可如何、黄昏日暮的沉重伤感么?
这种整个人生空漠之感,这种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尽管不是那么非常自觉,却是苏轼最早在文艺领域中把它充分透露出来的。
“人生到处知何似?
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苏轼传达的就是这种携带某种禅意玄思的人生空漠的感喟。
尽管苏轼不断地进行自我安慰,时时现出随遇而安的“乐观”情绪,“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鬓微霜,又何妨”……但与陶渊明、白居易等人毕竟不同,其中总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
无怪乎具有同样敏锐眼光的朱熹最不满意苏轼了,他宁肯赞扬王安石,也决不喜欢苏东坡。
王船山也是如此。
他们都感受到苏轼这一套对当时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
苏东坡生得太早,他没法做封建社会的否定者,但他的这种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却对从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起了重要的先驱作用。
直到《红楼梦》中的“悲凉之雾,遍被华林'',更是这一因素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成果。
苏轼在后期封建美学上的深远的典型意义,其实就在这里。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材料二:
人生到底是什么呢?
苏轼在想:
就像鸿雁飞在茫茫的天空中,偶然在雪地上停息,留下一些印迹,而后鸿飞雪化,一切又都不复存在。
生命只是一种偶然吗?
走过的路上那些模糊的印痕,星星点点,似断似连,又能够说明什么?
冥冥之中有什么力量在支配着这一切呢?
年轻的苏轼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和感喟。
但不管怎样,人总还是要辛勤地努力吧!
当年父子三人走在靖山道上,风雪交加,路途崎岖,蹇驴在颠簸中发出长长的嘶喊。
这就是路。
如今兄弟俩都考上了进士,从小官做起,跟各样的人打交道,疲惫、厌倦总是难免,但总还要努力走下去,这就是路。
在苏轼的诗中,“飞鸿雪爪”的比喻从情感上说带有惆怅的意味,不像“雁无遗踪之意,水无留影之心”那样表现得洒脱。
但在哲理上,它也体现着佛禅的无常观。
人世无常,虽然也可以导出某种无可奈何的心情,但若是以“无所住"的态度去应对无常,也可以引导出超越的旷达。
在这首诗里,两种情绪同时存在。
正像前面说过的,无奈也罢,旷达也罢,对苏轼来说,这些都不妨碍在人生道路上总须有所努力的积极态度。
我们看苏轼的一生,一方面喜好老庄与佛禅,能够以超越的眼光看待世事的变幻,但作为一个官员,他却始终是正直和富于责任感的。
他任徐州太守时,黄河决堤,大水围城数十天,徐州城岌岌可危。
苏轼住在城墙上的小棚子里,有家不回,以安定民心,终于率士民顶住了洪水的侵袭,赢得了极大的声誉。
任杭州太守时,他为了兴修水利而疏浚西湖,留下了一条风光绮丽的苏公堤。
他绝不会把自己“空"成一个对现实世界毫无意义的虚壳。
(摘编自骆玉明《诗里特别有禅》)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轼的诗文最早在文艺领域中充分透露了人生空漠之感,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还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
B.苏轼之所以成为苏轼的关键,是因为苏轼是忠君爱国、学优而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的人物。
C.阮籍、陶潜对政治杀戮都感到恐惧哀伤,但并没有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
D.朱熹、王船山宁肯赞扬王安石,也决不喜欢苏东坡,因为他们觉得苏轼对当时的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红楼梦》中“悲凉之雾,遍被华林”,这种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了苏轼的影响。
B.苏轼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逊色一些,但在中国文艺史上的影响却略胜一筹。
C.人世无常,可以生发出无可奈何的心情,也可以生发出超越的旷达,这些都不妨碍人们在人生道路上所持有的积极态度。
D.喜欢老庄与佛禅,以超越的眼光看待世事的变幻与始终正直和富于责任感是不可能统一在一个人身上的。
3.下列诗文中不能透露出人生空漠之感的一项是(3分)
A.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B.寄蜉蟾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C.不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
D.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4分)
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提到“飞鸿雪爪",但作用并不相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6分)
(二)现代文阅读11(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吴召儿
孙犁
我们机关搬到三将台,是个秋天,枣儿正红,芦苇正吐花。
我们来了一群人,不管牛棚马圈全住上,当天就劈柴做饭,上山唱歌,一下就和老乡生活在一块儿了。
我组织民校妇女识字班,课程第一是唱歌,歌唱会了,剩下的时间就碰球。
山沟的青年妇女们,碰起球来,真是热烈,整个村子被欢笑声浮了起来。
一天,我翻着点名册,随便叫了个名字:
“吴召儿!
"
我听见嗤的一声笑了。
抬头一看,在人群末尾,靠着一根白杨木柱子,站起一个女孩。
她正在背后掩藏一件什么东西,好像是个假手榴弹,坐在一处的女孩子们望着她笑。
她红着脸转过身来,笑着问我:
“念书吗?
"
“对!
你念念头一段,声音大点儿。
大家注意!
"
她端正地立起来,两手捧着书,低下头去,就念开了,书念得非常熟快动听。
就是她这认真的念书态度和声音,不知怎的一下就印进了我的记忆。
下课回来,走过那条小河,我听到了只有在阜平才能听见的那激动的水流的声响,听到在这山草衰白柿叶霜红的山地,还没有飞走的一只黄鹏的叫唤。
十一月“反扫荡我当了一个小组长,我们的向导老不来。
我跑到村长家里去找,村长散披着黑羊皮袄,见我就笑着说:
“男的分配完了,给你找了一个女的!
”
“女的就女的吧,在哪里呀?
”我说。
—个女孩子跑出来,穿着一件红棉袄,一个新鲜的白色挂包,斜在她的腰里,装着三颗手榴弹。
“真是,”村长也在抱怨,“这是'反扫荡'呀,又不是到区里验操,也要换换衣裳!
红的目标大呀!
"
“尽是夜间活动,红不红怕什么呀,我没有别的衣服,就这一件。
”女孩子笑着,“走吧,同志!
"说着就跑下坡去。
在路上,她走得很快,我跑上前去问她:
“我们先到哪里?
"
“先到神仙山!
”她回过头来一笑,这时我才认出她就是那个吴召儿。
“到了神仙山,我有亲戚。
”她说,“我姑住在山上,她家的倭瓜又大又甜。
今天晚上,我们到了,我叫她给你们熬着吃个饱吧!
”
天黑的时候,我们才到了神仙山的脚下。
她爬得很快,走一截就坐在石头上望着我们笑,像是在这乱石山中,突然开出一朵红花,浮起一片彩云来。
北斗星转下山去,我们才到了她姑的家。
“这都是我们的同志。
”吴召儿大声对她姑说,“快给他们点火做饭吧!
”老婆子拿了一根麻秸,在灯上取着火,就往锅里添水。
吴召儿和她姑有说不完的话。
“你爹给你买的新袄?
"姑问。
“他哪里有钱?
是我给军队上纳鞋底换的。
"
第二天,我们在这高山顶上休息了一天。
以后每天黎明,吴召儿就把我唤醒,一同到那大黑山的顶上去放哨。
山顶不好爬,又危险,她先爬到上面,再把我拉上去。
山顶上有一丈见方的一块平石,长年承受雨水,被冲洗得光亮又滑润。
我们坐在那平石上,月亮和星星都落到下面去,我们觉得飘忽不定,像活在天空里。
这一夜下起大雨来,雨下得那样暴。
在这样高的山上,我们觉得不是在下雨,倒像是沉落在波浪滔天的海洋里。
风狂吹着,那块大平石也像要被风吹走。
吴召儿紧拉着我爬到大石的下面,不知道是人还是野兽在那里铺好了一层软软的白草。
听到四下里山洪暴发的声音,雨水像瀑布一样,从平石上流下,我们像钻进了水帘洞。
一清早放晴,我们就看见从邓家店起,一路的村庄,都在着火冒烟。
我们看见敌人像一条虫,在山脊梁上往这里爬行。
一路不断响枪,那是各村伏在山沟里的游击组。
吴召儿说:
“今年,敌人不敢走山沟了,怕游击队。
可是走山梁,你就算保险了?
兔崽子们!
”
敌人的目标,显然是在这个山上。
吴召儿把身上的手榴弹全拉开弦,跳起来说:
“你去集合人,我去截兔崽子们。
”她在那乱石堆中,跳上跳下奔着敌人的进路跑去。
我喊:
“红棉袄不行啊!
”
“我要伪装起来!
”吴召儿笑着,一转眼的工夫,她已经把棉袄翻过来。
棉袄是白里子,这样一来,她就活像一只逃散的黑头的小白山羊了。
一只聪明的、热情的、勇敢的小白山羊啊!
她登在乱石尖上跳跃着前进。
那翻在里面的红棉袄,还不断被风吹卷,像从她的身上撒出的一朵朵的火花,落在她的身后。
当我们集合起来,从后山上跑下,来不及脱鞋袜,就跳入山下那条激荡的大河的时候,听到了吴召儿在山前连续投击的手榴弹爆炸的声音。
不知她现在怎样了。
我能断定,她的生活和历史会在我们这一代生活里放光的。
1949年11月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写“我们"组织民校妇女识字、唱歌、碰球,既表现了我党主张男女平等的思想,对群众的文化教育,更表现出融洽的军民鱼水之情。
B.“我听到了只有在阜平……一只黄鹏的叫唤''表明吴召儿认真动听的读书声给“我”留下了深刻美好的印象。
C.吴召儿发现敌人的行动轨迹后,立即让“我"去集合人员,自己只身跑去截击敌人,还不忘记把自己伪装起来,这说明她对敌作战经验丰富。
D.小说结尾给“我”也给读者留下了悬念和无尽牵挂,但“我"坚信革命志士以及广大群众为民族解放事业英勇奋斗、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会被永远铭记。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写吴召儿出场时在背后掩藏东西,这为后文写她勇敢杀敌埋下了伏笔。
B.小说写“我”与吴召儿第二次见面时,她穿着红棉袄,挎着白挂包,包里装着三颗手榴弹,运用白描手法,刻画出了一个英姿飒爽、时刻准备战斗的战士形象。
C.小说对“村长"和“姑"这两个次要人物的描写着墨不多,但动作、语言等相关描写均富有个性,其行为也从侧面表现了老百姓对党领导的抗战的支持。
D.小说中画横线处描写了雨之“暴",风之“狂",凸显了山顶环境的恶劣,为下文表现吴召儿不怕暴雨、不畏困难的形象作铺垫。
8.小说为什么要多次描写“红棉袄"?
请简要分析。
(4分)
9.孙犁的“荷花淀派”作品,一般都充满乐观主义精神和浪漫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广东省清远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统编版高二docx 广东省 清远市 学年 高二上 学期 期中 调研 考试 语文试题 统编 版高二 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