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五重境界》读书笔记.docx
- 文档编号:5526858
- 上传时间:2022-12-18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6.89KB
《教师的五重境界》读书笔记.docx
《《教师的五重境界》读书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的五重境界》读书笔记.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的五重境界》读书笔记
教师的五重境界》读书笔记
如果一件事短期看来有价值,中期不明朗,长期有害,这件事绝不能做;如果一件事短期看不到价值,中期不清楚,长期有益,这件事一定得去做。
教育应当关注的正是长期价值。
探索哪些有益、哪些无益应当成为教育者的追求。
教育不能短视,因为人生不是短跑。
教育工作者不能各管一段。
好的教育应当对人的影响积极而久远。
“45岁以后的人,如果到了年底,能说这一年没有虚度,已经是了不起的成绩了。
”可见作者对教师现状多么悲观。
别说正确的废话,别净说些没用的!
尤其是升旗仪式和班会课上。
人们不能用嘴投票就会用脚投票,一定倒逼着教育进行改革。
人类社会几千年来有两样东西始终没有进步,那就是道德与智慧。
而这两样,正是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
什么是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一家人近在咫尺,却都在沉默地玩电脑、手机。
一位男生对他的父母说:
你们是第一次做父母,而我是第一次做儿子,大家都没经验,为什么不能相互宽容、相互谅解,而非要苦苦相逼呢?
孩子是无辜的,他们的任何观点都是其人生经验的产物,而
根源常常在我们教育者身上。
当我们不停地抱怨孩子不可理喻、无法沟通时,问题可能恰恰出在我们身上。
一个成功的教育者,能洞察经验的规律,理性地创设教育情境以实现理想的教育结果。
如果永远都以成绩来评价学生,那么学生的个性永远都得不到张扬。
教师的真性情往往是学生最好的个性催化剂。
现在很多的学校阴气太重,培养不出男子汉。
教育要顺势而为,不能硬来。
教师的任务不是让学生学习,而是让学生热爱学习。
当学生热爱学习了,还有什么学不好呢?
没有触动学生,即使你把遥控器按坏,他的频道也无法切换。
在惩罚中,我们慢慢成长。
因为偏爱你,所以才让你疼得厉害,才会更加严厉地惩罚你。
学校本该给家长指点迷津,可有的学校、有的领导、有的老师却让家长误入歧途。
关注知识技能之外的学生发展领域,才是教育的本质。
一位教师如果学生毕业之后仍然尊重他,那才是真的尊重。
有一些学校,有一些老师,把所有的工作都金钱化,却忘记了教育乃是一项讲良心的事业,根本没办法用金钱和工作量来衡量。
如果孩子没有觉醒,你硬裹挟着他走你要他走的路,无论它跟不跟你走,结果都是两败俱伤。
那些强迫孩子放弃兴趣爱好的父母,要多愚昧就有多愚昧附录:
自序
微信上一位外地的教师朋友给我发消息请我支招。
因为工作出色,县教育局请她在全县教师大会上做一个30分钟的发言。
她“想了三天,慌了三天,混乱依旧”,于是向我求助。
我们成为微信好友纯属偶然。
她在不经意间进入我的博客,然后很勤奋地读我的每一篇博文并坚持留言。
今年春节期间更是达到顶峰,她在去亲友家拜年回来后就上网读我的文章,每天读好几个小时,还不时地跟我交流读后感,让我很感动。
我对她说:
“就谈谈你有关教育阅读的故事吧,跟大家介绍你是如何废寝忘食地读博客、读文章、读书的,重点讲一讲这其中的心路历程。
要想脉络更清楚的话,可以分几个阶段来谈,通常分三个阶段比较合适。
”“如何划分这三个阶段呢?
只说读书吗?
”她很疑惑。
“读书是开阔眼界、反思否定自己从而进入新境界的过程,三个阶段可以根据自己对教育理解的不断深入来划分。
你有过自我否定的经历吗?
”我问。
“有。
”她回答。
她发来一个困惑的表情,我只好进一步举例:
“电影《一代
宗师》里,章子扮演的宫二对梁朝伟扮演的叶问说:
‘我爹
告诉我,学武之人通常会经历三个阶段一一见自己、见天地、
见众生,我见到了自己,也算见了天地,却见不到众生。
'
她仍旧疑惑,问:
“教育阅读的三境界是否可以理解为‘开阔眼界、反思否定自己、进入新境界’这三个阶段?
”然后自己很不好意思地补充说:
“不学习,不成长,真可怕。
”《一代宗师》里有很多这样的台词,我看得有滋有味,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确实太文艺,不好理解。
我决定还是说点儿接地气的话。
我思考了一会儿,将自己这些年从教的经历回顾了一遍,根据我对教师职业的理解将其划分成五个不同的阶段。
第一个阶段:
教知识
我初上讲台时,教初中数学。
我满脑子想的都是教材教法,想着怎么样把每节课的知识点落实。
教学目标是什么?
教学重点、难点是什么?
如何引入?
如何设计变式训练?
单元测试结果出来后,学生成绩在年级里名列前茅我就欢欣鼓舞,平均分不佳就急火攻心,然后花更多的时间去练习、讲解。
那时候,年级里教我班的平行班的是另一位老教师,也是学校安排给我的带教教师。
我使出浑身解数,所教班级的平均分居然与她的班级不相上下,算是初步站稳脚跟。
第二个阶段:
教方法
教了几年之后,我逐渐把关注点从教转移到学生的学。
同样在一个课堂里听课,每个学生的学习结果却迥异。
于是我开始尝试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把自己放到学生的位置上,想象他们在学习时会遇到什么问题。
我领悟到数学与数学教育是完全不同的两个领域,自己在大学里学到的那些数学知识并不能保证我成为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
在这个阶段,我逐渐减少自己讲课的比重,而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预习、探究、试错乃至请学生上台讲题。
总之,一切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方法我都愿意去尝试。
这一阶段的成果是,我教得不累,基本上不需要再占用数学课之外的时间,学生成绩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第三个阶段:
教状态
再后来,我注意到一个现象,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哪怕数学学习能力并不突出,但通常都态度端正、学习认真;而那些看起来很聪明的学生,如果学习马虎,成绩就很可能不理想。
有时候,你准备了一节课,设计很精彩,课上得也很顺利,为学生铺设的路径很巧妙,可有些学生根本就没听,对他来说效果等于零。
于是,我开始用更多的时间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判断哪些学生是真心喜爱学习,哪些是在被动应付,哪些学生悟性强,哪些学生虽然勤奋却学得吃力。
在课上,我发现学生听课状态不理想时甚至会停下来给学生讲一个小故事以集中他们的注意力。
课后也更加频繁地与学生谈心、沟通,对学生取得的点滴进步及时进行鼓励在我发现学生的学习成绩基本上与其学习状态成正比后,我便更执着于发掘学生的内驱力,而慢慢放弃外在的推、拉乃至拖、拽,也变得更加有耐心。
第四个阶段:
教人生
在前面三个阶段奋斗了十多年后,我的教育视野有一天突然打开。
回顾自己以往的努力,总还是离不开分数二字。
无论是关注知识、方法还是状态,最终的目标还是指向学生的学习成绩。
要完成这样一种顿悟并不容易,我经历了漫长的渐悟过程。
我带过的第一届学生在工作之后回学校看望我,聊到他们当年的学习点滴,还聊到现在工作了才发现在学校里学到的哪些东西是有用的、哪些是没有用的,在那一刻我豁然开朗。
我作为老师,看到那些曾经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长大之后很平庸而调皮的孩子却大有作为的时候,不由自主地去反思教育的价值到底是什么,辛辛苦苦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付出了那么多努力到底有什么意义。
当我将视野从学生的学习扩大到他们的兴趣、气质、品性之后,教育的世界就更加宽广了。
这个时候,我不再只是一名学科教师,而成为了一名真正的教育工作者。
第五个阶段:
教自己
学生在学校里除了要学会学习,还要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教师的职责不仅是教书,还要育人。
而我,也的确朝着育人的目标努力了好几年。
然而,在做人这件事上,我慢慢意识到教师相对于学生,没有任何优势可言。
甚至,学生的心灵更为单纯,品格更为高尚,在学生面前教师有时甚至会自惭形秽。
有时候,我不禁问自己,我有什么资格去教学生做人?
与其教学生,还不如教自己。
所有那些对学生提出的要求,都首先是对自己的要求。
自己做到了,才有可能要求学生去做。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教育不是说教,而是影响,是感染,是熏陶。
教师这个职业不是教,而是学,教师自己首先要成为终身学习者。
本来是帮助别人梳理思路,却在这一过程中梳理了自己的思
路。
所以说,教就是学,学就是悟。
“您阐述的这五个阶段让我的思路一下子清晰了很多,谢谢您!
”这位优秀的班主任很兴奋地回复说:
“我自己也有类似
的经历,却很少像您这样分析总结。
”
几分钟之后,她理了一个思路给我:
“带第一届学生是为了
证明自己可以当好班主任;带第二届学生是为了学校给的承诺一一班级带好了就让我带奥赛班;带第三届学生是为了职称,为了荣誉;现在当班主任,是为了让学生遇见最好的自己,也为了自己的成长。
”
“为了让学生遇见最好的自己,为了自己的成长。
”多高的
境界!
我情不自禁地为她击节赞赏!
她感谢我帮她理清思路,然而她不知道的是,这段时间我正处在一段情绪的低谷中。
我常常为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而懊恼,自己跟自己生闷气。
这个过程虽然痛苦,不过我并不沮丧,因为我知道做教师是在教自己,对自己的认识越清晰,才能更好地悦纳自己,进而在工作中将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出来,让包括学生在内的所有人遇见更好的自己。
本书中收录的文章写作时间跨度近10年。
根据五重境界的划分,文章大致分为五个部分。
这些文章有针对教育事件写的评论,有在一些教育杂志上写的专栏,有回答网友或教师的提问,有在工作中各个场合的发言,也有身为一名教育者在生活中的感悟。
总体而言,我不能算是一个十分勤奋的写作者,做不到像李镇西老师那样每天坚持写几千字。
我只在有感而发时写,但又怕人性懒惰,长时间无感而发,于是折中一下,规定自己平均每周要写一篇。
平时工作中头脑里灵光乍现时便把要点马上记录下来,晚上或周末再补充成文。
寒暑假时间相对宽松,平时若有欠债便可一并补上,往往还能超额完成。
回顾过去的十年,我对自己仍在教育的道路上不断前进感觉很欣慰。
随时留下文字的好处之一便是能看到自己在不同阶段的心路历程。
本书最后两辑“教人生”和“教自己”中的文章绝大部分都是最近两三年所写,反映出我在教育思考方
向上的转型。
《班主任兵法》把“术”做到了一定的高度,
我现在的角色不同,因此更关注教育之“道”。
这五重境界并无绝对的高下之分,只是代表了教师工作五个不同的方面。
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探索、掌握不同的教育方法是所有科目教师的基本功,回避不了。
与此同时,心里面有对世界、对人生和对自己的理想,才会看见不同的教育气象,即便与别人做着同样的事情,结果也会更加理想。
况且,这五个境界也很难清晰地划分,有的时候,你以为自己在教知识,其实也在不知不觉地教人生。
作为一名基础教育的实践者,我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也激励自己不断努力更早更快地拨云见日、看清未来。
即便我对人生、对自我做了一些思索,仍旧有不少困惑,和其他同行一样,我依然是一个教育的寻道、悟道者。
囿于本人的学识见解所限,书中文章难免有粗鄙浅薄之处,恳请批评指正。
没谈过恋爱的孩子长不大
“早恋”一词大约是中国人的发明吧,西方人是不大有早恋一说的。
不但没有,还视男女生的交往为正常。
我认识的一位美国教授的儿子下棋有天赋,已经拿过好几个全国冠军,读高中之后突然发现高中的女生不喜欢下棋的男孩儿,于是放弃象棋,改练吉他。
在我们看来,这几乎就是玩物丧志,是要痛加贬斥的。
这位美国教授倒好,一点儿也不干涉。
儿子在棋艺上没有任何进展,却追到了自己喜欢的女孩儿,后来考上了很好的大学,还拿到了全额奖学金。
教授为此很自豪。
还有在我们看来更“过分”的。
一个十四岁的男孩儿约了同班一名女生周末去看电影,因为地方比较远又没有到驾车的年龄,男孩儿的父亲竟开车送他去,完事了再开车接他回来。
经常看美剧的朋友,对这样的情节应该不觉得陌生。
美国人为什么这么做?
因为他们觉得孩子到了跟异性交往的年龄就应该放手让他们去。
一位美国母亲说得更直接,一个孩子如果被别人甩过,又甩过别人,情感上多半就成熟了。
这个时候让他独立生活,父母亲绝对可以放心了。
中国的父母可能会对这样的观点目瞪口呆。
这里面有文化的差异,究竟是别人太开放还是我们太保守?
中国古代大多数年代结婚年龄都很早,《红楼梦》里那些爱
情故事的主人公大都是十五六岁的少年,换到今天都还没上高中。
《诗经》里那些脍炙人口的诗句,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等,描述的正是少年男女“早恋”的场景。
古人尚且如此开明,我们为什么如此封闭?
还是教育观念的问题。
在文学作品中,早恋很美好,在教育中,早恋很让人头疼。
教育者首先担心早恋会影响学习。
这个其实很容易被否定,成年人是否因为谈恋爱而影响工作?
有人会,但从来没有人会认为两者之间有必然的联系。
反对早恋,希望孩子一心一意学习,这是第一种态度;控制早恋,最好使其能促进学习,这是第二种态度。
两种态度其实都很功利,目标指向都是学习。
如果目标指向变为孩子的成长,就会有第三种态度:
理性看待孩子的“早恋”,将其视为“早练”。
“早练”一说来自于著名的性教育专家陈一筠。
陈一筠认为,现在孩子性成熟较早,在成年前有很长一段时间处于“性待业期”。
在此期间,有一些与异性交往的经验其实对孩子今后的婚姻生活大有帮助。
我们教育孩子,不就是希望他们未来有幸福的人生吗?
所以,小的时候让他们操练起来,其实是有益的体验。
否则,就会有从没有谈过恋爱的“乖”孩子成年之后不知道怎么追求心仪的异性,屡次失去机会,到时着急的还是家长。
幸运的是,在我认识的家长中有越来越多的人对此持开放的态度。
我们学校的一名学生会主席品学兼优,却有一名外校的男朋友。
有一天我问她这件事,她也并没有否认,只告诉我:
“老师,我已经17岁了,我爸爸说,没有谈过恋爱的女孩儿长不大。
”弗洛伊德不是说过,女儿是父亲的情人吗?
我只能赞叹,这位爸爸够睿智的。
当然,和西方人相比,东方人表达感情的方式要显得含蓄一些,在公开场合有亲昵行为在我们的文化中并不被广泛接
受,这是我们需要跟孩子说明的。
学校的管理者需要在尊重学生异性交往自由的基础上给学生设置一定的规则,如:
在公共场所不可以有亲昵行为,不能在校园里成双入对,等等
毕竟,学校不能成为学生谈情说爱的场所,这是底线。
大家将心比心便会相互理解。
早恋并不是问题,如果我们将之视为问题才是真正的问题。
反之,心平气和地跟孩子沟通,不越权,不篡权,尊重孩子的想法,恪守自己的参谋身份,早恋可能带来的所有不良结果便根本不会发生。
至于小学生谈恋爱,也许顺其自然结果更好,因为那根本就是一种虚无缥缈的关系,昨天两人还好着,后天可能就散了。
教师需要做的是对学生的引导:
不要瞎起哄,不要低级趣味。
我不知道多少人曾有过小学时期的“恋情”,如果有,那还
真如同冰山上的雪莲一样珍贵。
这一生,至少当一次教育的傻瓜
朋友推荐我读一本书,讲一位叫木村秋则的日本果农坚持二十年种苹果的故事。
这当然不是一本有关农林的技术书籍,准确地说,这是一本励志书。
因为很多人读完之后都想哭,其中也包括我。
书名叫作《这一生,至少当一次傻瓜》
“傻瓜”木村秋则是一个普通的日本农民,当了上门女婿之后,因为妻子对农药过敏,又偶然接触了一本名为“自然农法”的书,于是下决心不用化肥和农药栽种苹果树。
现代农业对农药已是非常依赖,苹果尤甚。
在近代农业引入农药之后,所有的苹果品种都是人工培育的结果,一旦停止施农药,对苹果树而言就是灭顶之灾。
木村的苹果树也不例外,从他开始尝试做实验到他在整个果园里看到7朵苹果花并最终采摘到2个苹果,足足用了10年。
这十年里他穷困潦倒,好几次都坚持不下去了,唯一的稻田也被拿去抵债。
他不得不数次到城市里打工。
他的女儿在作文中写道:
“我的爸爸是农夫,但是我从来没有吃过家里种出的果实。
”
想要放弃时,女儿给他打气:
“爸爸,一定要坚持下去,否则我们不就白穷了吗?
”
20年后,木村的苹果成了全世界最神奇的水果。
他的苹果切成两半放在空气中两年不腐烂,只是如枯萎般越缩越小,最后变成淡红色的干果,散发出淡淡的果香,对此专家连连摇头称不可思议。
而东京[转载]寒假阅读推荐!
《教师的五重境界》出版啦!
的法国餐厅主厨则说,用木村苹果做的料理订位已经排到一年之后。
他的苹果太好吃了,全日本的人都在疯抢,“一生能吃到一次就好”。
木村一辈子就做了一件事一种苹果。
他所谓的只傻一次,其实是傻了一辈子。
不用农药化肥不除草,这样种苹果树本身就是不切实际的想法。
更傻的是,他还把苹果当成自己的孩子,经常跟苹果树
“交流”。
“我是靠种苹果生活的,我之所以这么穷困是因为我让苹果痛苦,是我在折磨这些苹果。
”木村说。
因此,木村时常轻抚这些果树,向它们道歉,“让你们这么辛苦,我真的很抱歉。
就算不开花也没有关系,不结果实也无所谓,千万不要死去。
”
果树长不出苹果他总觉得是他自己的错。
那十年里,他不知道向苹果树道了多少次歉。
当然,有时也会有鼓励,“实在
太了不起了,我知道你很努力。
”
而在苹果树开花的第一年,喜极而泣的木村带着烧酒来到果
园里,浇了些到地上,跟苹果树对饮起来。
在成功之后,面对铺天盖地的赞扬,木村却自嘲:
“可能是
因为我太笨了,苹果树也受不了我,只好结出苹果了。
”
四
木村种苹果的诀窍到底是什么?
我觉得因为他是把苹果树
真正地当生命来看待。
木村从始至终信奉的观点是,苹果是主角,我只是帮助它生长,毕竟人再怎么努力也无法自己开出一朵苹果花。
若为了让苹果树开花结果而采用各种手段,除草、施肥、洒药,如此功利的结果便是结出的并不是自然的苹果,切开后遇风即烂。
这活脱脱就是当今教育生态的写照。
家长与教师费尽心机为学生营造好的学习环境。
除草—没收电脑,禁止读课外书,取消运动,总之,一切与学习无关的活动全部禁止;施肥—各种大大小小的补课班,无论是学校科任教师的小灶还是外面补习机构的大班,乃至请到家里一对一的家教,中国家长的焦虑直接催生并壮大了这个全中国最有“钱途”的行业;洒药—各种说教、德育、励志故事、心灵鸡汤、野外培训、心理辅导等,皆是帮助孩子排除干扰,扫除杂念,集中精力,走向考场。
如果说木村的苹果园与普通苹果园有什么不同,那便是普通苹果树的根系也就长到两三米左右,木村的苹果树则会长到地下二十米。
根深了,苹果与枝叶之间的联结也更有力。
一次遇到台风,别人家的苹果基本全被吹落,木村的果园里80%的苹果仍在枝头摇曳。
这是多么旺盛的生命力!
五
在苹果树不开花的日子里,木村曾带着全家一起捉虫。
虫子无穷无尽,每天捉了成百上千,果园里虫子的数量却丝毫没有减少。
直到有一天木村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
苹果树也想活下去!
虫子到处都有,只有让苹果树自己变坚强了才能真正抵御那些害虫。
木村的果园是一个丰富的昆虫世界,各种微生物、蚯蚓、蝴蝶、飞虫,应有尽有。
在不结果的时候,果园更像是一个植物园,各种杂草滋生,当然还有木村特意种植的黄豆。
木村种植黄豆十分偶然。
在他最困难的时候,他决定爬到山上去寻死。
到了山顶之后,却意外地发现一棵茂盛的榛子树,树上结满了果实。
山上也有害虫,为什么榛子树却能长得这么好?
木村通过观察发现,原来是因为泥土不一样,泥土的松软度、气味、温度乃至味道都不同。
他豁然开朗,土壤才是种植苹果的重点,苹果树应当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愚蠢的人类却用农药将树与自然隔绝开来。
通过不断研究与实验,他在果园中种植了大量的黄豆,改善了土壤中氮肥的含量,并让土壤中的微生物变得丰富起来。
“没有任何生命是孤立的”,木村说。
苹果树不能,人也不能。
同样,如果将校园与社会隔离开来,这样的教育是注定没有生命力的。
教育即生活,社会即学校。
现代教育制度岂不是跟人类使用并依赖农药一样的愚昧?
木村成了种植果树的专家。
虽然他在果园里任由各种植物生
长,但在秋天会割草来降低土壤温度,“这是要告诉苹果秋天来了”。
他不用肥料,土壤仍旧能保持充足的肥力。
即便是连修剪树枝这样看似不起眼的细节,他都有自己的理论。
当今的世界充满着浅薄、功利的论调,有多少人会坚持10年等那7朵苹果花的盛开?
这便是木村的意志。
日本的脑科学家茂木健一郎这样形容:
他们拥有相信眼睛看不到的东西的力量。
这一生,至少当一次傻瓜,那便是用心专注地做一件事。
种苹果如此,做教育也是如此,做任何事皆是如此。
在读这本书时,我在手机的备忘录里写下一行字:
做事就是在做自己。
在无数次强调客观困难后,我们更要静下来反观自己的内心,就像木村与苹果树之间的对话一样:
“实在太了不起了,我知道你很努力。
”
七这个世界最需要与培育对象建立情感联结的职业是教育。
我们承认种苹果是一个技术活,但投入情感有必要吗?
在最初的四五年间,木村几乎每天都会逐个抚摸他那四个果园的800多棵苹果树,并和它们说话。
那是苹果树情况最糟糕的时候,有些树已经开始摇晃,甚至一推就倒。
有人取笑他,有人说,木村终于疯了。
对此木村充耳不闻。
木村的心里满怀愧疚,他觉得是他把那些苹果树推入谷底。
当木村摸着苹果树并对它们说话时,明明没有风他却感觉小树枝正微微地摇晃,似乎是苹果树在对他说,我知道了,我
知道了。
有一个现象可能需要科学家来解释,木村道过歉、恳求好好活下去的苹果树中,有相当一部分最终存活了下来。
有一片区域共82棵树,他没有说过话,那些树全部枯萎了。
八什么是专业?
木村的回答是:
心和技术的结合才是真正的专业。
有人比较木村苹果与普通苹果的不同,认为前者是有情感的。
或者,像很多评论所说的那样,那是富含“生命”的苹果。
它不仅仅是苹果的生命,也是木村的生命。
现在去木村的苹果园会看到一块木牌,上面写着:
“警告虫子!
如果你们继续在此肆虐,我将使用烈性农药!
”虫子看得懂这句话吗?
我觉得能。
苹果树看得懂,虫子会看不懂?
虫子看得懂,人会看不懂?
在木村面前,那些抱怨学生难教的教师该有多么惭愧!
我们用心了吗?
我们专注了吗?
我们尽力了吗?
我们坚持了吗?
我们自以为聪明,且慢,还是尝试做一回傻瓜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师的五重境界 教师 境界 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