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精神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docx
- 文档编号:5593062
- 上传时间:2022-12-28
- 格式:DOCX
- 页数:45
- 大小:101.11KB
当今社会精神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docx
《当今社会精神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今社会精神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当今社会精神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
前言
当今社会精神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已严重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和患者及其家人的生活质量,因此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国家也将中性精神疾病纳入公共卫生的范畴。
精神疾病的治疗模式从单纯的精神药物治疗,转变为药物、心理、康复于一体的综合治疗模式。
精神病专科医院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这种需要,而社区全科医生对精神卫生知识了解和掌握的相对薄弱。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满足精神疾病患者的需求,中国社区卫生协会通过考核,将济南市精神卫生中心承办的北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确定为中国社区精神卫生培训基地,这无疑将会给全科医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实践机会。
多年来,本中心致力于精神卫生工作的发展,在精神卫生社区管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为满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科医生需求,根据卫生部制定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服务规范》特编写本教材。
本教材主要介绍了《社区精神疾病患者管理流程》、《社区精神疾病患者的心理康复》、《社区精神疾病患者的家庭康复指导》、《精神疾病患者的社区康复措施》、《社区精神疾病患者的双向转诊》等与社区精神病患者管理密切相关的内容。
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中国社区卫生协会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由于编者水平有限,时间紧迫,难免有疏漏不到之处,敬请提出宝贵意见,批评指正,以便进一步完善提高。
北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济南市精神卫生中心
2009年10月
第一章社区精神疾病患者管理流程
第二章社区精神疾病患者管理常用知识与技能
第一节常见精神疾病症状概述
第二节精神分裂症概述
第二节心理康复
第三节家庭康复指导
第四节社区康复措施
第五节双向转诊
第三章社区精神疾病患者管理工作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
第一节患者及其家属拒绝接受社区精防服务的对策
第二节易肇事肇祸患者的处置和社区管理
附表
表1精神疾病患者评估表
表2精神疾病患者随访表
第一章社区精神疾病患者管理流程
服务对象诊断明确、在家居住的精神疾病患者。
社区精神疾病患者管理流程图
●继续现治疗方案
无其他异常●按时随访●指导患
稳者和家属
定初次出现●查找原因对症治疗如何配合
●检查有无危重情有药物不良反●两周时随访治疗
况发生应或躯体疾病●告诉家
●检查患者的精神基发生变化没有好转●转诊到上级医院属出现何
症状本●两周内随访种异常应
阳性症状稳好转●继续现治疗方案立即复诊
阴性症状定●两周时随访●有针对
自知力无药物不良反性的康复
●检查患者应或其他异常指导
躯体疾病●咨询精神科医生●填写相
饮食情况初次出现●调整药物剂量应健康档
睡眠情况●两周时随访案
社会功能状况稳定或显好●继续现治疗方案
相关实验室检查不●两周时随访
稳恶化或无效如有危险
定●转诊到上级医院体征,须
有药物不良反●两周内随访立即转诊
应或躯体疾病,两周内
发生变化随访
一、建立健康档案:
精神疾病患者在纳入社区管理的时候,需要原承担治疗任务的专业医疗机构提供疾病档案信息,社区全科医生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后,为其建立健康档案,档案登记的内容包括患者及监护人的姓名、联系方式等基本情况,患者精神疾病家族史、初次发病时间、既往诊断和治疗情况、既往主要症状、生活和劳动能力、目前症状、服药依从性、自知力、社会功能情况、康复措施、总体评价及后续治疗康复意见等。
纳入管理后每年至少随访4次,随访的目的是提供精神卫生、用药和家庭护理理念等方面的信息,督导患者服药,防止复发。
每次都要进行评估,进行分类干预并填写随访表(见附表2)。
每年对患者做一次较全面的评估并填写评估表(见附表1)。
二、评估
在社区接受管理的精神疾病患者应已在精神病专科确诊并得到治疗,急性期症状已经被控制,目前处于较稳定状态。
一般精神疾病患者在家属陪同下就诊,患者信息可以由陪同者提供。
每次就诊时应按照如下步骤对患者进行评估。
(一)、检查危险体征:
目的是明确患者有无病情复发或变化的危险并及时处理
对所有的患者都要检查危险体征。
若近期有以下情况之一,说明患者有急性发作的危险,应立即转诊。
兴奋或冲动
消极自杀
言语行为怪异
睡眠障碍
意识障碍
进食困难
呼吸困难
心慌气短
抽搐
高热伴肌强直
有上述危险体征的患者多数是由于精神疾病复发或躯体疾病导致的,也可能是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所致,鉴于疾病的处理难度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治疗条件有限,有上述危险体征的患者视情况需要紧急转诊到上级综合医院或者精神病专科医院。
(二)、精神状况检查:
包括感觉、知觉、思维、情感、注意、意志行为、自知力等。
将精神疾病的常见症状按照阳性、阴性进行分类,并对患者自知力进行判断。
1、阳性症状:
指精神功能的亢进
如幻觉妄想被动体验思维联想障碍行为障碍
2、阴性症状:
指精神功能的减退或缺失
如情感平淡思维贫乏意志缺乏无快感体验注意障碍
精神疾病患者的症状表现很多,判定时需要比较和分析,其中包括“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
纵向比较是指将病人的目前表现与其既往的一贯表现相比较;横向比较,是指与同类人进行比较。
如果发现被比较者有明显的异常,用其他原因不能解释其异常的表现,才可以认定是精神异常的表现。
另外,由于正常人在特定的环境下有时也可以表现出某些短暂的精神异常,而精神疾病患者除了表现有精神病态的一面,往往也可以同时保存部分正常的精神活动,因此,还要结合对方的人格特征、一贯表现、病因、病史等,才能加以准确判断。
3、自知力
自知力是指病人对其自身精神状态的认识能力。
一般精神疾病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自知力障碍,分类如下:
自知力缺失:
患者在疾病状态下,通常都否认自己有病,这就是自知力缺失。
自知力不全:
患者经过治疗,也可能有些“病感”,承认有病,但又缺乏正确认识和分析自己病态表现的能力,这种情况即为自知力不全。
自知力完全:
一般以患者精神症状消失,真正认识到自己有病,并能透彻地认识到哪些是病态表现,才能认为其自知力恢复完全。
(三)、询问患者的躯体疾病、饮食、睡眠情况、社会功能状况及各项检查结果
对初次进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接受病例管理的患者,要查看其病历记录,特别是要患者(家属)提供专科医院的出院后治疗方案,如有不清楚的地方,可以直接与患者的主管医生联系。
1、躯体疾病
患者在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时,要特别注意躯体疾病对相关器官和系统的损害和功能影响可能会加重抗精神病药物的不良反应,同时需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
初诊时要详细询问并记录患者是否患有以下躯体疾病,在每次的随访中,社区医生要注意患者是否有新出现的躯体疾病或原有的躯体疾病变化:
心脏疾病
肝脏疾病
肾脏疾病
呼吸疾病
血液疾病
内分泌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疾病
2、询问患者睡眠情况
精神疾病患者常伴有失眠或嗜睡,若睡眠情况改变,往往提示病情的变化。
3、询问患者饮食情况
饮食的规律性、量的变化等
4、社会功能状况
此项目包括五个方面,分别划分为良好、一般、较差三个等级,判定方法为:
(1)、个人生活料理
良好:
患者料理个人的起居、饮食、卫生等,基本如病前或正常人那样,没有明显的差距;
一般:
患者料理个人的起居、饮食、卫生等,虽不如其病前或正常人,但在别人督促下仍可以自己完成;
较差:
患者不能自己料理个人的起居、饮食、卫生等,需要别人反复督促,甚至在别人的帮助下才能完成。
(2)、家务劳动
良好:
患者在参加家务劳动中能接近病前水平或如正常人;
一般:
虽然比病前稍差,但尚能独立完成简单的家务;
较差:
基本不能参与家务劳动,或在别人的反复督促下,才能从事很简单的家务,或完成的质量不能令人满意。
(3)、生产劳动及工作
生产劳动及工作是指患者从事社会性劳动的能力。
良好:
患者从事社会性劳动的能力接近病前水平或如正常人;
一般:
与病前相比,从事社会性劳动的能力下降,但仍能坚持从事原来的劳动/工作,或能较好地完成比原来简单的劳动/工作;
较差:
完全不能从事原来的劳动/工作,或对于比原来的劳动/工作更为简单的劳动/工作也不能完成。
(4)、学习新知识及技能
良好:
能接近病前水平或如正常人;
一般:
学习效果下降,但尚能坚持:
较差:
不能学习或者学习效果甚差。
(5)、社会人际交往
良好:
患者在与外界的接触和人际交往上,接近病前水平或如正常人;
一般:
比病前能力下降,但尚能与外界和别人保持一定联系;
较差:
很少与外界联系,也很少或基本不与别人交往。
5、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对于确定患者是否患有躯体方面的疾病以及抗精神病药物副作用,可以提供重要的依据,如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包括利培酮、奥氮平、奎硫平、氯氮平等)很容易导致血糖升高和血脂升高。
如果患者的血、尿常规检查和生化检查等项目在治疗前是正常的,而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了异常,往往是由于抗精神病药物的副作用引起的。
实验室检查项目包括:
血常规:
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其它
尿常规:
尿蛋白尿糖尿酮体尿潜血其它
肝肾功能:
ALTASTTBiLDBiLCrBUNKCaCINa其他
血糖:
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
血脂:
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
心电图:
记录异常改变
说明:
关于实验室检查项目的检查频率,一般在开始药物治疗前查,以后每月一次,半年后可改为两个月到三个月一次,对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无条件进行的部分检查、躯体疾病诊断,应要求患者每年到上级医院做一次全面体检,社区卫生服务及机构工作人员将相关检查结果、疾病诊断结果记录在患者的健康档案中。
三、分类
根据精神疾病症状是否消失、自知力是否完全恢复和工作、社会功能是否恢复以及是否存在药物不良反应或躯体疾病情况,对患者进行分类。
1、精神症状是否已经消失
精神疾病患者的症状主要表现在言语、行为、情绪等方面,其中,有的症状比较明显,有的则比较隐蔽。
因此,在对患者进行分类时,不能只注意阳性症状,而忽视阴性症状,只有将其康复过程中的各种表现与病前表现认真加以比较,才能看出其症状是否真正消失。
2、自知力是否全部恢复
临床上将有无自知力及自知力恢复的程度作为判定精神疾病患者病情轻重和疾病好转程度的重要指标。
自知力完全恢复是病情痊愈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社区病例管理中我们也将其作为对患者的分类指标之一。
3、社会功能状况是否改善
工作、生活能力及人际交往即患者的社会功能状况。
患精神疾病后,患者的工作、生活能力及人际交往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随着疾病的康复,其社会功能也会相应地恢复。
假如患者病情稳定,但仍不能适应原来的工作与生活环境,不能与别人正常交往,则不能认为其是真正的恢复。
4、是否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或躯体疾病
要正确判断是药物不良反应还是出现躯体疾病。
依据上述四个方面的情况,将社区的精神疾病患者分成三类。
一、病情不稳定
精神症状明显,自知力缺失,社会功能较差、服药依从性差。
二、病情基本稳定
精神症状、自知力、社会功能状况任一方面有改善,服药依从性良好、处于“病情不稳定”和“病情稳定”之间。
三、病情稳定
精神症状基本消失,自知力恢复完全,社会功能处于一般或良好状态、服药依从性良好。
四、干预
对精神疾病患者的处理包括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对家属的心理支持等,需要注意的是社区医生需要根据上级医院的治疗方案对患者进行药物治疗,如果患者提供的方案不够清晰或未进行全面检查,要告诉患者到上级医院进行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和治疗方案反馈给社区医生。
(一)、病情稳定
1、患者病情稳定,也没有出现药物副作用或躯体疾病的恶化,继续执行上级医院制定的治疗方案,按时随访。
2、若患者出现初次出现药物副作用或躯体疾病恶化,要查找原因对症治疗,两周时进行随访。
3、社区医生进行对症治疗后,若药物副作用或躯体疾病有所好转,可继续现方案治疗,但需密切观察,两周时随访。
4、若社区医生已经对患者出现的药物副作用或躯体疾病进行了对症治疗,但此次随访没有好转,需转诊到上级医院。
两周内随访。
(二)、病情基本稳定
1、若患者规律服药,无药物副作用,躯体疾病也保持稳定,可继续现治疗方案。
但由于此阶段患者病情还不稳定,需两周时随访。
2、若患者出现初次出现药物副作用或躯体疾病恶化,要查找原因对症治疗,两周时进行随访。
4、社区医生对患者进行对症治疗后,若药物副作用或躯体疾病有所好转,可继续现方案治疗,但需密切观察,两周时随访。
5、若社区医生已经对患者出现的药物副作用或躯体疾病进行了对症治疗,但此次随访没有好转,需转诊到上级医院。
两周内随访。
(三)、病情不稳定
1、若患者规律服药,第一次出现症状明显情况,社区医生可在现用药物基础上加大药物剂量(有必要时与患者原主管医生取得联系),两周时随访。
2、患者规律服药,调整过剂量后,患者症状稳定或虽然明显但比上次已有好转,可维持目前治疗方案,两周时随访。
3、患者规律服药,调整过一次剂量后,可连续观察4一6周,若仍无效果,转诊到上级医院。
两周内随访。
4、患者未规律服药,仔细询问患者或家属,若原因为药物副作用大,对此类症状明显又伴有药物副作用的患者,要将患者转诊到上级医院,两周内随访。
5、在仔细询问患者或家属后,发现患者未规律服药导致症状明显是因为患者藏药或拒绝服药,一定要与家属强调规律服药的重要性,督促患者按医嘱服药。
两周时随访。
6、症状明显同时伴有躯体症状恶化的患者需转诊到上级医院,两周内随访
五、在随访中的注意事项
1、每次随访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控制情况,指导家属如何配合治疗,对
患者及其家属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生活技能的训练等方面的康复指导。
告诉家属,患者如有嗜睡或昏迷、进食困难、呼吸困难、心慌气短、抽搐、高热伴肌强直、兴奋、冲动、有伤人和自伤行为、有自杀观念和行为、出现严重的躯体疾病立即复诊、
2、年度全面评价包括患者家族成员中新发精神疾病情况,诊断和治疗调整、患者一年中的主要症状表现、生活和劳动能力、服药依从性、自知力、社会功能情况、康复措施、总体评价、后续治疗康复意见等。
3、随访后填写相应健康档案,
六、服务要求及考核指标
1.配备接受过精神疾病管理相关培训的专(兼)职人员开展相关管理工作。
2.与相关部门加强联系,及时为辖区内新发现的精神疾病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并按时更新。
3.随访管理包括预约患者到门诊就诊、电话追踪和家庭访视等方式。
4.加强宣传,鼓励和帮助病人进行生活功能康复训练,指导病人参与社会活动,接受职业训练。
考核指标:
1.精神疾病患者服药依从率=最近一次随访医生判断能够遵医嘱按时服药的患者例数/机构当月管理的患者数×100%。
2.精神疾病患者复发率=最近一次随访时分类为病情不稳定的病例数/按照规范要求进行管理的确诊精神疾病患者数×lOO%。
3.精神疾病患者管理率=每年完成4次随访的患者/所有登记在册的确诊精神疾病患者数×1OO%。
第二章社区精神疾病患者管理常用知识与技能
临床常见精神疾病有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偏执性精神障碍、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碍、神经症性障碍、分离性障碍、应激相关障碍、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等,其中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障碍、偏执性精神障碍、分裂情感性性精神障碍为重性精神病。
要判断一个人有无精神疾病,主要依据外在表现及精神病性症状。
掌握常见精神病性症状是社区全科医生的基本功。
各种精神疾病临床表现、诊断、治疗等不同,但在心理康复、家庭康复、社区康复等方面存在共同之处。
精神分裂症因其发病率高、病因不明、病程持续、治疗难度大、社会功能损害严重等特点,特作重点介绍。
第一节常见精神疾病症状概述
一、感知觉障碍
(一)、感觉障碍
1、感觉过敏:
是对外界一般强度的刺激感到非常强烈,难以忍受。
如感到阳光特别刺眼,声音特别刺耳,轻微的触摸皮肤感到疼痛难忍等。
2、感觉减退:
是对强烈的刺激感觉轻微或完全不能感知(后者称为
感觉缺失)。
3、内感性不适(体感异常):
患者体内有某种不愉快的异常感觉
如牵拉、挤压、游走、蚁爬感等。
(二)知觉障碍
1、错觉:
对客观事物的不正确感知,是一种被歪曲了的知觉。
正常人在光线暗淡、恐惧、紧张和期待等心理状态下可产生错觉,经验证后可以认识纠正。
临床上多见于错听和错视,如把地上一条绳索看成一条蛇。
2、幻觉:
没有现实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而出现的知觉体验,这是一种虚幻的知觉。
根据所涉及的感官分为幻听、幻视、幻嗅、幻味、幻触、内脏性幻
觉。
幻听:
最常见,患者可听到单调的或复杂的声音。
最常见的是言语
性幻听(包括评论性幻听、议论性幻听、命令性幻听)
幻视:
为常见的幻觉形式。
内容丰富多样,从单调的光、色、各种形
象到人物、景象、任务场面等。
幻嗅:
患者闻到一些不愉快的气味,如腐臭、血腥气……等。
因而
以手捂鼻,或有厌恶表情。
幻味:
患者尝到有某种特殊的怪味道,因而拒食,
幻触:
也称为皮肤粘膜幻觉。
患者感到皮肤或粘膜上有某种异常的
感觉。
如虫爬感、针刺感,也可有性接触感。
内脏幻觉:
患者的内脏器官产生异常感觉,可清楚地加以描述,如
肠扭转、肺扇动、心压缩等等。
3、感知综合障碍:
指患者对客观事物能感知,但对某些个别属性如
大小、形状、颜色、距离、空间位置等产生错误的感知。
常见:
视物变形症:
患者感到周围的人或物体在大小、形状、体积等发生了变化。
看到物体的形象比实际增大称作视物显大症,如看到他的父亲变成了巨人,头顶着房顶;比实际缩小称为视物显小症,如:
一成年男性患者感到自己睡的床只有童床那么大小,认为容纳不下自己的身体而坐着睡觉。
空间知觉障碍:
患者感到周围事物的距离发生改变,如候车时汽车
已驶进站台,而患者仍感觉汽车离自己很远。
时间感知综合障碍:
患者对时间的快慢出现不正确的知觉体验。
如
感到时间在飞逝,似乎身处于“时空隧道”之中,外界事物的变化异乎寻常的快;或者感到时间凝固了,岁月不再流逝,外界事物停滞不前。
非真实感:
患者感到周围事物和环境发生了变化,变得不真实,视
物如隔一层帷幔,像是一个舞台布景,周围的房屋、树木等象是纸板糊成的,毫无生气;周围人似没有生命的木偶等。
对此患者具有自知力。
二、思维障碍
(一)思维形式障碍:
包括联想障碍以及思维逻辑障碍。
常见的症状如下:
1、思维奔逸(观念飘忽):
联想速度加快、数量增多、内容丰富生动。
表现为语流增速、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出口成章。
诉述脑子反应快,特别灵活,好像机器加了“润滑油”,思维敏捷,概念一个接一个地不断涌现出来。
说话增多,语速加快,说话的主题极易随环境而改变(随境转移),也可由音韵联想(音联),或字意联想(意联)。
2、思维迟缓(联想抑制):
联想速度减慢、数量减少和困难。
表现为言语缓慢、语量减少、语音甚低,反应迟钝。
患者自觉脑子变笨,反应慢,感到“脑子不灵了”、“脑子迟钝了”。
3、思维贫乏:
联想缺乏,思想内容空洞,概念与词汇贫乏。
患者常默默少语。
与他交谈,茫无所措,脑子好像很空虚。
4、思维散漫:
指思维的目的性、连贯性和逻辑性障碍。
表现为联想松散,缺乏主题,一个问题与另外一个问题之间缺乏联系。
说话东拉西扯,以至于别人弄不懂她要阐述的是什么主题思想。
对问话的回答不切题,是检查者感到交谈困难。
5、思维破裂:
联想断裂,思想内容缺乏内在联系,以致病人的言语,单独就每一句话听来,语法结构正确,意义可以理解,但整段谈话中,句与句之间却无任何联系,往往是一些语句的堆集,缺乏中心思想。
6、思维中断(思维阻滞):
联想间断,患者无意识障碍,也无外界干扰等原因,思维过程突然出现中断。
表现为谈话时突然停顿,片刻之后又重新说话,但所说内容不是原来的话题。
如果患者有当时的思维被某种外力抽走的感觉,称作思维被夺。
7、病理性赘述:
思维活动停滞不前迂回曲折,联想枝节过多,做不必要的过份详尽的累赘的描述,无法使他讲的扼要一点,一定要按他原来的方式讲完。
8、思维插入和强制性思维:
思维插入指患者感到有某种思想不是属于自己的,不受自己的意志所支配,是别人强行塞入其脑中。
若患者体验到强行性地涌现大量无现实意义的联想,称为强制性思维。
两症状往往突然出现,迅速消失。
9、思维化声:
患者思考时体验到自己的思想同时变成了言语声,自己和他人均能听到。
10、思维扩散和思维被广播:
患者体验到自己的思想一出现,即为尽人皆知,感到自己的思想与人共享,毫无隐私而言,为思维扩散。
如果患者认为自己的思想是通过广播而扩散出去,为思维被广播。
11、象征性思维:
属于概念转换,以无关的具体概念代替某以抽象概念,不经患者解释,旁人无法理解。
(正常人的象征性思维以传统和习惯为基础,彼此能够理解,而且不会把象征当作现实的东西)。
12、词语新作:
自创新词或新字,或用图形和符号代替某些概念,其特殊意义只有他自己才能了解。
13、逻辑倒错:
患者的推理缺乏逻辑性,即无根据也无前提,或因果倒置,推断离奇古怪,不可理解。
(如丁某是死人,我把他救活了,所以他害我)
(二)思维内容障碍
妄想:
是一种病理性的歪曲信念,是病态推理和判断,有以下特征:
①其内容与事实不符,没有客观现实基础,但患者坚信不疑;②妄想内容均涉及患者本人,总是与个人利害有关;③妄想具有个人独特性;④内容因文化背景和个人经历而有所差异,但常有时代色彩。
常见有:
(1)被害妄想:
最常见的一种妄想。
患者坚信他被跟踪、被监视、被诽谤、被隔离等。
(2)关系妄想:
患者将环境中与他无关的事情都认为是与他有关的。
如认为周围人的谈话是在议论他,别人吐痰实在蔑视他,人们的一举一动都与他有一定关系。
(3)物理影响妄想:
又称被控制感。
患者觉得她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意志行为都受到外界某种力量的控制。
如患者觉得自己的大脑已被电脑控制,自己已是机器人。
(4)夸大妄想:
患者认为自己有非凡的才智、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地位,大量的财富和发明创造,或是名人的后裔。
(5)罪恶妄想:
又称自罪妄想。
患者毫无根据地坚信自己犯了严重错误、不可宽恕的罪恶,应受严厉的惩罚,认为自己罪大恶极死有余辜,以致坐以待毙或拒食自杀;患者要求劳动改造以赎罪。
(6)疑病妄想:
患者毫无根据地坚信自己患了某种严重躯体疾病或不治之症,因而到处求医,即使通过一系列详细检查和多次反复的医学验证都不能纠正。
严重时患者认为“自己内脏腐烂了”、“血液停滞了”等,称之为虚无妄想。
(7)钟情妄想:
患者坚信自己被异性钟情。
因此,患者采取相应的行为去追求对方,即使遭到对方严词拒绝,仍毫不置疑,而认为对方在考验自己对爱情的忠诚,仍反复纠缠不休。
(8)嫉妒妄想:
患者无中生有地坚信自己的配偶对自己不忠实,另有外遇。
为此患者跟踪监视配偶的日常活动或截留拆阅别人写给配偶的信件,检查配偶的衣服等日常生活用品,以寻觅私通情人的证据。
(9)被洞悉感:
又称内心被揭露。
患者认为其内心所想的事,未经语言文字表达就被别人知道了,但是通过什么方式被人知道的则不一定能描述清楚。
三、注意障碍
(一)注意增强
为主动注意的增强。
如有妄想观念的患者,对环境保持高度的警惕,过分的注意别人的一举一动是针对它的;有疑病观念的患者注意增强,指向身体的各种细微变化,过分的注意自己的健康状态。
(二)注意减退
主动及被动注意兴奋性减弱,注意的广度缩小,注意的稳定性向也显著下降。
(三)注意转移
主要表现为主动注意不能持久,注意稳定性降低,很容易受外界环境到影响而注意的对象不断转换。
四、记忆障碍
(一)记忆增强
病态的记忆增强,对病前不能够且不重要的事情都能回忆起来。
(二)记忆减退
轻者表现为近记忆的减弱,如记不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当今社会 精神疾病 发病率 逐年 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