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物理教学论中学物理教学的目的和要求.docx
- 文档编号:5807795
- 上传时间:2023-01-01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139.82KB
中学物理教学论中学物理教学的目的和要求.docx
《中学物理教学论中学物理教学的目的和要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物理教学论中学物理教学的目的和要求.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学物理教学论中学物理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第一章中学物理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关于物理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内涵是随着时代而不断发展的。
作为一个即将走上讲坛的物理教师,需要考虑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为什么教物理?
",是培养未来的物理学家?
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
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
物理教学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确定教学目的的依据是什么?
几种依据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第一节上世纪90年代我国学者对中学物理教学的目的和任务的论述
一、中学教育的性质和任务
教育的基本职能是培养人。
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而社会的进步又要通过人的发展来实现。
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就人作为有生命的实体来说,他要求社会满足他生活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包括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社会应当为人的发展创造各种条件;就人作为社会成员来说,又要求每个人要为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要为社会、为人类服务。
因此,我们为了培养新的一代人,既要创设条件使其具有为了适应现代生活、工作所需的科学文化知识,不断追求新知、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又要使其具有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
一句话,社会主义教育应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的。
中学教育包括初级中学教育和高级中学教育。
初级中学教育是普通教育中的义务教育阶段,是每个适龄少年必须接受的培养基本素质的教育;高级中学教育是经过初级中学分流后进一步打好基础的普通教育,在全面提高素质的同时,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和特长。
总之,中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其任务是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并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奠定基础。
其中关键是以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为目的,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任务。
这两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只有全民族的素质提高了,才有可能使整个社会面貌、社会风气焕然一新,才有可能使我国老一辈革命家开创的社会主义事业向着共产主义的方向衍演繁荣地发展,为每个人的全面发展铺平道路。
反过来说,只有每个人积极投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业,又具有全面发展的才能并能充分施展,全民族的素质才能逐步提高;没有个人的全面发展和一系列切实提高的措施,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就是一句空话。
这正说明了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的重要性:
要为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创造社会条件,否则个人的努力就缺乏保证,教师水平、教学过程与教材的质量也难以一代一代地稳步提高。
总之,个人的全面发展和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是互为因果互为条件的两个方面。
这里的"全",既是指教育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在各方面得到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发展,又是指教育的对象要面对全体学生,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导致全民族素质的提高。
一句话,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基础,而提高全民族素质又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条件和归宿。
只有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素质这一根本目的,才有可能制定出一整套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有力措施。
素质,是有机体具有的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是能力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在学习和社会实践中逐渐发育和成熟起来的。
某些素质上的缺陷,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获得不同程度的弥补。
人的素质是历史的产物,又给历史以巨大影响。
全民族的素质不单单是全体公民素质的简单总和,它是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民族昨天的历史和今天的面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综合反映,对每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起着重大的影响。
提高全民族素质,分为提高整个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四个方面:
1、思想道德素质
思想道德素质主要体现在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树立道德观念,分辨是非、善恶和美丑,养成实事求是,言行一致,爱人民、爱科学,勇于献身,奋力开拓的行为和习惯,其核心是有民族自尊心,有社会责任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能自觉地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奋斗的志向。
2。
科学文化素质
科学文化素质不仅体现在了解和掌握知识的多少和水平上,而且体现在科学的求实精神、运用和探索知识的能力,以及现代社会物质与精神生活所必需的一般文化知识与修养上。
例如,在观察事物、现象或实验事实时,能够找出其特征,了解它出现的条件,在一些典型情境中,能分析、概括出共性的东西,从而了解知识的内容,认识其本质,甚至对新的情境能进行分析、整理,作出判断和推理等等。
3、身体心理素质
身体心理素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身体形态发育水平。
主要指发育是否正常,体型是否匀称,姿势是否正确。
主要指标有身高、体重、肺活量、胸围,以及它们之间的比例。
(2)生理机能水平。
主要指新陈代谢的功能,各种器官系统的工作效能是否正常。
其中主要指标是:
视力是否正常、抗病能力的强弱。
(3)身体素质水平。
主要指动作的速度、耐力、灵活程度等。
(4)心理发育水平。
主要指身体感知能力、意志、个性,以及对外界刺激的适应能力。
4、劳动技能素质
劳动技能素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劳动观点。
社会主义公民对待劳动、劳动果实和劳动人民应有的正确态度。
其核心内容是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果实和尊重劳动人民。
(2)劳动习惯。
社会主义公民应以劳动为荣,养成为他人服务及自我服务的劳动习惯。
(3)劳动知识。
劳动知识主要指工业、农业和服务性行业方面的一般劳动知识和技能,如木工、金工、电工、种植、饲养、栽培、裁剪、缝纫等。
(4)劳动专长。
由于各个地区条件的不同和每个人的兴趣和爱好的差异,某些人可以在劳动工种的某一方面有所专长。
最后,应当指出:
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并不是所有的学校都做到了把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放在首位。
例如,片面追求升学率问题,重视智育,忽略德育、体育、美育和适当的劳动教育等偏向。
而且,在智育中,也往往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等等。
这些影响学生全面发展的现象,由来已久,其主客观原因也比较复杂。
但无论如何,我们要努力改变这种和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大相径庭的状况,否则很难谈得上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全面理解和认真贯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提高全民族素质,为二十一世纪培育出一代代优秀人才,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包括中学物理教师在内的光荣任务。
二、中学物理教学的目的和任务
中学物理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一样,都应体现中学教育的总目标,并为总目标的实现作出应有的贡献。
根据中学教育(基础教育)的目的、物理学科的特点,结合考虑中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关于物理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将在第二章、第三章分述),中学物理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可概括为:
掌握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培养高尚品德。
正如《全日制中学物理教学大纲》(1990年修订本)中所规定的:
“中学物理教学必须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学习现代科学技术和从事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物理基础知识以及这些知识的实际应用;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要重视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要鼓励独立思考和创造精神;要结合物理教学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
关于知识、能力、兴趣、品格这四个方面的任务,实际上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它们彼此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掌握基础知识是向学生进行教育的前提,也是完成后三个任务的出发点。
培养能力是目标,只有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得到预期的发展,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激发兴趣和求知欲,通过教育形成高尚的品格。
对中学生学习物理来说,培养兴趣使之转为强烈的求知欲望,更是中学物理教育成败的关键和主要标志。
而兴趣的培养和优良品格的形成,作为非智力因素不仅能促成前两个任务的顺利完成,而且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所不可缺少的内容。
下面作一简要分述。
(一)掌握基础知识
阅读 我国高中物理教学大纲的演变
中学物理教学应该帮助学生掌握物理学中学生能接受的最常用、最基础的知识,为进一步学习(包括升学和就业两方面的需要)和参与现代生活打下基础。
确定中学物理的基础知识,不能以高一级学校的教材为依据;也不能把那些就业需要的职业技术性的课题都放进来。
作为一种基础教育,在知识选择上必须坚持少而精的原则,选择那些最普遍、最基本、最有代表性和学生可以接受的知识,例如科技与现代生活所需要的预备知识,形象生动的感性内容,能理解的理性知识,按照学生的现有基础、智力发展水平和潜力加以组织,确定中学物理教学的结构体系,包括教学内容的深广度与具体要求。
在处理物理基础知识时有三点值得注意:
第一,不要把知识单纯看作物理科学的现成结论,而应该把它看作认识过程的结晶,是人类历代无数次探索的结果。
为此,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科学的结论,而且要让学生学习探索的过程,掌握科学的方法。
第二,重视物理知识与生活、社会实际的联系,例如生活中的常见现象,生产中的应用,与能源、环境保护等重要社会问题有关的新成就,了解物理知识对提高人民生活,促进科学技术发展以及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等等。
第三,教给学生的物理学基础知识,要分清主次,掌握重点,突破关键,千万不要平均使用力量。
基础知识一般分为三类:
重点知识;重要知识;一般常识。
1、重点知识
重点知识是在物理学知识体系中占有最重要地位、在进一步学习或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必需、而且学生能够接受的那些基本的物理概念和规律。
例如,初中阶段学习的二力平衡、密度、压强、电功率等概念,液体内部压强规律、欧姆定律、焦耳定律等规律;高中阶段学习的力、加速度、功、能、电场强度、电势、电流、电压、电阻等概念,牛顿运动定律、动量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功能关系、楞次定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等规律,都属于重点知识。
对于重点知识,要求学生掌握,实际上包括领会、巩固和运用三个环节。
所谓领会,就是比较深入的理解,即对知识由不知到知,由知之甚少到知之较深,由了解、理解到确认的过程。
所谓巩固,是保持理解、防止遗忘、强化记忆的过程。
所谓运用,是把理解了的知识通过不同方式转化为学生的实际行动(实验、观察或观测、实习、练习、操作、计算、简单设计、小制作、小发明等),解决难易程度不同的典型问题或实际问题。
如何衡量学生是否掌握了某一物理概念或规律呢?
这主要是考察学生是否明确它是从哪些客观事实或现象中抽象、概括出来的;是否理解它的确切含义;是否能用它说明和解释一些有关的物理现象,比较熟练和灵活地分析和解决一些有关的实际问题。
一句话,在中学物理教学的整个知识结构体系中,学生能否理论结合实际地正确理解这些概念或规律本身的含义及其来龙(基础)去脉(应用与延伸)。
2、重要知识
重要知识是为了掌握重点知识而铺设的台阶,是必须学习的过渡性或预备性知识,也包括一部分鉴于中学生基础不足而适当降低要求的知识。
例如:
初中阶段学习的力、重力、惯性、滑动摩擦、浮力、功、功率;熔点、沸点;电流、电压、电阻等概念,阿基米德定律、物体沉浮条件、功的原理、光的直线传播等规律;高中阶段学习的速度、向心加速度、振动和波动的有关概念,理想气体及其状态方程,电容、电感、交流电的有效值、干涉、衍射、光电效应、核能、质能关系等,都属于重要知识。
对于重要知识,要求学生理解它的确切含义,会运用它判断一些问题,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如解释简单的物理现象,进行简单的计算。
3、一般常识。
一般常识的作用是扩大学生眼界,奠定广泛基础,也包括一些在物理学中地位重要、富有生命力而因中学生接受能力有限不得不降低要求只作一般性介绍的知识。
例如,初中阶段学习的机械运动、机械效率、乐音、噪声、球面镜、透镜、热机、电动机、发电机、家庭电话、安全用电、原子、原子核、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等,高中阶段学习的超声波、静电的防止和应用、电磁波、波粒二象性、天然放射现象、放射性同位素及其应用等,都属于一般常识。
这类知识一般只要求学生对事物和现象留下初步印象,知道其要点或大意,在再次相遇时可以加以识别,一般不需要给出定义,更勿须进行推理和论证。
(二)培养学生能力
1、能力与智力的关系,能力的含义
当前能力问题已成为人们注意的中心,但什么是能力,什么是智力,目前人们的理解很不一致。
大体说来有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能力(ability)一般指具体能力或称为特殊能力。
而智力(intelligence)就是能力的综合,或者说智力就是一般能力。
例如桑代克(E。
L。
Thorndike)和苏联波果斯洛夫斯基等的《普通心理学》[1]。
但这种区分比较简单,粗糙。
另一种观点是从智力与能力的主要来源来加以区别的。
较多的人在教学论中持这种观点。
智力是人的大脑功能的表现,是人的先天生理素质、社会历史条件、教育和本人努力相互作用的产物。
智力的强弱或发展得充分与否,主要反映在人脑的功能(如感知、记忆、思维、想象)上,反映在人脑活动的效果(如认识事物的正确性、敏捷性、条理性等)上。
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需的那些个体心理特征,是探索与运用知识的本领,是决定人的活动成效的决定性因素。
由此可见,能力是整体的人从事某项社会实践活动时心理功能的表现,它是个人智力和知识技能通过实践转化而成为个体素质的。
因此,能力来源于智力而又高于智力。
智力主要的基础是先天的脑的生理功能,而能力主要的基础在于人的社会实践即后天形成的心理特征。
两者又是密切联系的,孤立地强调先天的智力或后天环境的决定性都是片面的。
目前,能力的含义还在发展中,例如,有人主张,把某一活动推广为某一特定职业活动,能力就更广泛地指整体的人从事该职业应具有的各种基本索质与专业特长①。
合国亚太地区科教文组织1981年还提出了扩展能力(Opencompetence)的概念,即主张在基本能力之外,目前还应更多考虑到信息社会或开放型社会生活的需要,一个人还应具有某些应变能力、价值观、态度等。
能力的分类:
一般可大体将能力划分为认识能力与活动能力两大类。
例如斯皮尔曼(C。
Spearman)认为可分为认知性能力与非认知性能力(如意志、兴趣等)两大类。
而认识能力有人又将其分为感知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而以思维力为中心②,其他的分类甚多,这里不再列举。
2、能力、知识、方法的关系,能力的特征
我们知道,知识是人们在长期实践活动中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经验的结晶。
它包括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
感性知识所反映的是关于事物的外表属性或外部联系。
表现的心理形式是感知和表象;理性知识所反映的是关于事物的本质属性或内部联系。
表现的心理形式是概念和原理。
因此,知识广义说来是理论知识、技能和方法的总称。
例如物理学知识除概念、规律、原理、推论等外,理所当然地应该包括实验基础、数学表述和物理学方法。
但技能与方法往往具有相对独立性和较大的实践性,因此有时狭义的知识往往指世代流传下来的理论知识体系。
这里要着重谈一下方法。
事实上,每一门学科的方法就是该学科的逻辑语言或符号规则,是使本学科多种事实和原则互相联系起来、使本学科理论动作起来的手段和桥梁。
各种方法综合起来就形成了探讨本门学科有效途径的方法论。
经验证明,掌握了某一领域的研究方法,就能使学习者在这一领域内的能力按一定的程式不断增长。
对于物理学来说,物理学的思想和方法是物理学发展中的灵魂。
教学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是否使学生学到物理学的思想与方法。
知识和能力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只有在掌握知识与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才得以发展,离开了知识的学习和运用,能力的培养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时,能力的高低又反过来制约着知识掌握过程(包括摄取、领会、巩固、运用)的速度、深浅和成效,因此,知识掌握的过程特别是运用的过程,往往是以能力的增长为结局的。
学生具备了某些必要的能力(如感知能力,判断能力乃至鉴赏能力),就给进一步的学习创造了条件,使他们能主动自觉地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遨游。
总之,必须寓能力培养于知识传授之中,而知识的传授又必须着眼于培养能力。
知识、方法、能力的三者关系还有待于深入探讨。
人类在知识(来源于实践与实验的感性知识和包括定性与定量分析的理性知识)取得的长过程中积累了许多有效的、成文或不成文的方法,能力则是从多次运用知识和逐渐掌握方法后形成的在某一活动领域内若干稳固的心理特征的综合。
由此可见,知识和取得与运用这些知识的典型的有效的方法是形成能力的基础,而能力一旦形成以后就具有了开发新知识、创造新方法的本领。
从培养能力的过程来看,能力至少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①实践性:
一切间接知识和方法只有通过本人的直接实践活动经验才能转化为能力。
换句话说,能力是本人直接实践经验的产物,任何他人的好经验只有经过本人的重新掌握才能转化为本人的精神财富。
②综合性:
任何能力(如思维能力、运算能力)都不是靠单项的知识和方法取得的,反之,任何一种知识、一项活动或一项方法光靠一种能力也不能完成,无论是绘画、实验、设计或理解一个概念与定律。
可见知识、方法和能力之间并不是简单的一对一的关系;③渐进性:
上面两个特点决定了能力培养过程不可能一蹴而成,一次完成,只有通过多次实践和综合训练,才能在学习者本身的认知结构和实践活动中形成稳固的能力。
由此可见,能力是比智力活动(取得知识与方法)含义更广泛的概念,能力还包括从实践到思维到实践过程中非智力活动的因素(如组织能力、时代精神、忍耐力、专心致志等)。
因此,能力来源于知识和方法而又高于知识和方法。
3、中学物理教学中应培养的能力
学习物理必须从观察、实验出发,对观察、实验的结果进行分析、概括,或运用数学工具建立概念体系及有关物理量之间的定量关系,从而得到反映客观事物性质的基本规律。
最后运用它们说明、解释现象,分析和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这就是说,学习物理要强调观察,实验,思维,运用。
因此,中学物理教学中应培养观察、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观察、实验能力
观察能力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或借助于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客观现象,从而获得科学事实的能力。
实验能力是指了解实验的目的、会正确使用仪器、会记录必要数据、会分析整理实验数据得出必要的结论、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等一系列能力。
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必须通过长期的实践。
既要从实际出发,又要严格要求,使学生初步养成良好的观察、实验的习惯。
中学物理教学中应充分发挥观察的作用,特别在缺乏实验条件的情况下更是如此,运用得当,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因此有必要重点研究一下观察能力的培养问题。
人们天天在观察,但观察的结果和能力却很不相同。
这里首先有一个观察的目的性问题。
物理教学中的观察,目的有三:
一是了解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和发生发展的条件,认识事物的某些属性和特点。
这就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仔细观察,从平常的现象中捕捉不平常的东西,从表面上彼此无关的东西中发现它们的共同点、相似点或因果联系。
二是取得可靠资料(如记录观察结果、测量数据等),以备进一步研究之用。
资料或数据的可靠性要求多人或多次反复进行。
三是善于发现或提出问题,有些表面上看来十分细微的问题,有时就很有意义。
这对于培养观察的习惯或者说提出问题的习惯是至关重要的。
观察大体有自然观察与实验观察(主要通过演示实验)两种。
带有定量性质的观察叫做观测(例如温度,方位角等),人为地创造条件、控制现象发生与发展过程而进行的实验观察(测量)在物理教学中占大多数。
为区别起见,着重定性讨论的属于观察,着重定量记录的属于实验,此外还有定期或长期观察(例如系统观察每天日出时刻)等。
为了有计划地培养观察能力,教师在中学物理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明确每次观察的目的、任务、重点。
由于客观现象往往稍纵即逝,因此事前要做好充分准备,例如观察哈雷彗星或某颗人造卫星,可以事先分配给学生不同的任务(记录方位,拍照,观察颜色与形状、速度等等)。
②观察训练中要严格要求,注意观察得全面、准确、细致、敏锐、教给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
通常有重点观察法(即重点观察与目的性直接有关的现象及其特征),对比观察法(两种事物发生前后的对比,如沸腾前后的温度、熔解前后的体积等),归纳观察法(就个别现象分别观察后加以归纳,例如虹的产生要求雨珠、光照、角度等条件齐备,归纳后可以创造人造虹彩的条件)。
③鼓励学生养成课内外随时观察的习惯,鼓励他们多看、多想、多问,提出各种"荒诞不经"的问题,这里往往蕴育着青少年的创造才能的萌芽。
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提出各种启发性问题,如:
喝汽水时为什么要用小管子?
自行车为什么骑起来不会倒?
为什么晚上星星多,第二天天气晴?
并鼓励学生在观察中提出各种问题,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进一步观察的兴趣。
(2)思维能力
思维是人脑将观察、实验所取得的感知材料进行加工,上升为理性认识的过程。
思维过程主要有:
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思维形式有概念、判断、推理想象等。
推理一般可分为归纳推理、演绎推理、类比推理等。
分析是在头脑中把某一事物的整体分解为部分,从而把个别的方面与特性分解出来加以认识的过程。
在分析中常用到比较。
综合是分析的逆过程,即在头脑中把整体的各个部分与各种特性和方面联系与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比分解前对整体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分析与综合有初、高级之分。
可以对具体事物与现象从表面上进行初步的分析与综合,这一般属于认识的初级阶段,或者说大体上仍是感性阶段,即认识了事物的表面;高级的分析与综合则是对事物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的认识,已进入理性认识的范畴,当然,由于人们感性与理性认识的不断深化与螺旋上升,这种划分也不是绝对的。
抽象是头脑中将事物的一般与本质属性抽出来,从而与其它属性区分开来。
概括是头脑中对抽象出来的某些现象之间的共同属性结合起来,并且推广到同类事物上去。
抽象与概括是在分析与综合大量事物或现象基础上进行的,由此可以总结出适用范围较为广泛的结论,从而建立模型、概念、规律与理论。
想象是在原有表象的基础上,构想新的图景的心理过程。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重点是指导学生从认识大量的物理现象或科学事实开始,在此基础上学会初步的分析,初步的概括,并且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换句话说,并不要求对全面的思维能力进行训练,只是对个别重点知识进一步要求应用(简单计算或解释简单现象)。
这里要注意避免让学生进行单纯的强化记忆而不求理解,不会进行初步思维,要知道单纯记忆是学不好物理的。
但要防止要求过高,过分追求严谨。
所谓初步的分析概括,基本上是从物理事实的分析中直接进行概括,例如会区分有关与无关因素,会找出共同特征,能从大量物理事实的共同特征中概括出概念与规律等等。
对于高中学生而言,应当在初中学生已有的初步分析、概括能力的基础上,突出抽象和概括,以及科学的推理。
客观存在的事物、现象,往往是错综复杂的,由于它们处于多种条件下因而具有多方面的特性。
然而,在一定的现象中,并不是所有的条件、所有的性质都起着同等重要的作用,因此,为了便于研究,采取暂时舍去个别的、非本质的因素,突出主要因素,这种科学的处理方法,叫做科学的理想化。
这是根据大量的物理现象和实验事实,经过分析、综合等思维过程,对现实进行的一种高度抽象和概括。
所谓推理是根据一个或一些已知的事实或结论,得出另一个新的结论的思维形式。
其中归纳推理是由一些个别性的结论,推出一般性规律的方法;演绎推理是从一般性的结论推出个别性的结论;类比推理是从个别的结论推出个别的结论。
总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通过概念的形成、模型的建立、规律的得出,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理、想象等思维能力,并通过有计划的训练,逐步发展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①。
(3)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学物理教学论 中学物理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中学物理 教学 目的 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