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落体运动.docx
- 文档编号:5956619
- 上传时间:2023-01-02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24.66KB
自由落体运动.docx
《自由落体运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由落体运动.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由落体运动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人教材版第二章第五节自由落体运动
作者及工作单位
王建秋河北省乐亭县第一中学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将自己在本节课教学中的亮点设计所依据的指导思想或者核心教育教学理论简述即可,指导思想和依据的教育理论应该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明确体现出来。
本部分内容必须和实际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避免出现照搬课标中整个模块的教学指导思想等情况
现代学习理论认为学生进入课堂学习之前对世界和事物有先入为主的认识,教师的教学要引导学生阐发他们已有的理解,激起新旧知识的矛盾,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为了全面完成各项教学目标,本节教学设计以实验探索为主线,充分展现隐含在本节内容中的科学探究方法和科学思维方式。
首先,通过“测反应时间”的实验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出研究的问题——落体运动,接着从生活经验和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出发进行巧妙的推理,使亚里士多德的理论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在此基础上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探究,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得出初步结论,提出物体下落快慢与质量无关的设想;再进一步通过教师演示“毛钱管”实验进一步验证设想。
最后再由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探究,利用打点计时器,记录自由落体运动的信息,为下一节定量地探究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做好准备。
由于本节课学生自主实验探究的活动较多,故采用学生分组实验模式进行课堂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教师引导下的科学探究,加强小组同学间的讨论与交流,师生间的相互反馈,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
课堂以问题和小组交流贯穿教学的始终,不断提出新问题,不断解决新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材分析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不必面面俱到)
● 课标中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本节内容的知识体系;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前后教材内容的逻辑关系。
● 本节核心内容的功能和价值(为什么学本节内容),不仅要思考其他内容对本节内容学习的帮助,本节内容的学习对学科体系的建立、其他学科内容学习的帮助;还应该思考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对学生学科能力甚至综合素质的帮助,以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影响等。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1)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第五节《自由落体运动》。
落体运动是一种常见的运动,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意义重大。
关于自由落体运动的学习分成两节来讲授。
本节按照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过程和科学思维过程,使学生认识自由落体运动。
下一节通过演示、实验、分析得出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明确重力加速度的意义,使学生对自由落体运动规律有具体、深入的认识。
学情分析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但不需要格式化,不必面面俱到)
教师主观分析、师生访谈、学生作业或试题分析反馈、问卷调查等是比较有效的学习者分析的测量手段。
● 学生认知发展分析:
主要分析学生现在的认知基础(包括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要形成本节内容应该要走的认知发展线,即从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经过哪几个环节,最终形成本节课要达到的知识。
● 学生认知障碍点:
学生形成本节课知识时最主要的障碍点,可能是知识基础不足、旧的概念或者能力方法不够、思维方式变化等。
在前面的教学中,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加速度的概念,并用电磁打点计时器研究过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直线运动,同时对物理学中的理想模型有了一定的认识,具备了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用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
凭学生的生活经验会认为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的快。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应注意按照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系进行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自由落体运动,知道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理解自由落体运动是在理想条件下的运动。
(2)能用打点计时器得到相关的运动轨迹,并能自主分析纸带上记录的位移与时间等运动信息。
(3)初步了解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落体运动的实验探究,初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落体运动的规律,激发学习兴趣,增强求知的欲望。
(2)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的兴趣,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及表述能力。
(3)渗透物理方法的教育,在研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抽象出一种物理模型——自由落体。
(4)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积极参与、勇于探索的精神。
(5)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通过实验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过程
2、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和自由落体加速度
3、自由落体运动的运动规律
教学流程示意
(按课时设计教学流程,教学流程应能清晰准确的表述本节课的教学环节,以及教学环节的核心活动内容。
因此既要避免只有简单的环节,而没有环节实施的具体内容;还要避免把环节细化,一般来说,一节课的主要环节最好控制在4~6个之间,这样比较有利于教学环节的实施。
)
(一)引入新课
(二)进行新课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的表述不必详细到将教师、学生的所有对话、活动逐字记录,但是应该把主要环节的实施过程很清楚地再现。
)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1、活动设计:
测“反应时间”
2、引入课题
3.关于落体运动的进一步思考
4.进一步探究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
5.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
6.学生自主实验探究自由落体
7.引导思考讨论
课堂练习
课堂小结
课前设计制作好“测反应时间尺”(在一约50cm长的尺的一面标记上自由下落对应长度所用的时间,以一面朝向学生)
引出问题:
“一般刻度尺是用来测量什么的?
”
老师手中的这把尺很神奇,它不仅能测量长度,还能测量时间,并且能测出同学们的大脑反应时间,谁想知道自己的大脑反应时间是多少?
可以用我的这把尺来测量。
(选3~4名学生上来玩“测反应时间”的游戏。
)
同学们一定想知道这把尺为什么能测出你的反应时间。
它的“奥秘”与我们今天要认识和研究的一种运动密切相关。
录像演示:
a.石头从空中落下
b.重力使屋檐下的雨滴下落
c.树叶从树上竖直飘落
教师引问:
观察并指出以上物理情景中物体相似的运动特点。
教师在学生表述的基础上总结:
画面中的物体都是从高处落到地处,这类下落的运动称为落体运动,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落体运动是否具有一定的规律。
A.提出问题
落体运动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可以用观看赛跑的生活情景来说明我们研究物体运动往往首先关心的是物体运动的快慢,从而直接引入该问题)
(1)提示学生想象生活中经常见到的落体运动(或具体举例)。
提出疑问:
以经验来看是否重的物体一定下落得快?
(2)直接经验:
重得物体下落快——也是历史上亚里士多德认可的观点(简介亚里士多德)。
B.引导学生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进行逻辑推理,得出矛盾。
C.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1)引问:
既然物体下落快慢与其质量没有必然联系,实际生活中物体下落快慢不同可能是受什么因素的影响。
学生从实验现象和生活经验可以猜想到是空气阻力影响。
(2)猜想:
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是空气阻力吗?
教师演示实验,验证猜想:
毛钱管实验。
(可考虑用电脑课件,老师同步讲解。
)
(3)引导学生从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猜想、观察、思考、理解、体会。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从实验中得出结论:
物体下落受到空气阻力的影响。
没有空气阻力时,物体下落过程中运动快慢与质量无关。
(1).概念引入
引问:
由于落体运动受到空气阻力影响,要想研究落体运动就必须排除空气阻力,那么,如果物体在下落过程中忽略空气阻力,物体的受力有什么特征。
学生以原有的力学基础可以很快答出:
忽略空气阻力,则物体只受重力作用。
(2).自由落体运动
物体仅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即初速度为零)开始竖直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1).引问:
若要研究某种运动规律,我们可以采用怎样的方法和器材?
学会回顾前面学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体验,可想到:
利用打点计时器采用示踪(轨迹记录)法研究。
(2)组织学生分组实验:
利用打点计时器记录重物的下落过程。
(提醒学生操作注意事项)
(3)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如何合理利用纸带记录的信息作初步分析:
A.轨迹——直线 方向——竖直向下
B.变速——速度越来越大——比较相等时间内发生的位移。
引导学生认识到研究运动规律的方法之一为寻找位移与时间的关系,故可以想到做s-t图象,分析推测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基于本实验的特点,不容易确定起始点,故不方便准确测出s,从而给s-t图象的得出带来一定难度,这一点可在下一节课探究自由落体运动规律时解决。
让学生概括总结本节的内容。
请一个同学到黑板上总结,其他同学在笔记本上总结,然后请同学评价黑板上的小结内容。
学生活动:
学生习惯性回答:
测长度。
学生抓住尺的同时就报出其反应时间,可采用“比比谁的反应时间短”的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
学生活动:
观察,思考,总结
学生小组内相互交流对落体运动快慢的经验感受。
学生准备材料:
硬币、纸片。
课前要求学生准备材料时并没有告知学生具体用途,学生对此充满好奇,这也从一个侧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进行实验与探究,小组成员分工进行实验操作、观察记录,在实验现象的基础上进行分析、讨论,得出本小组的结论。
学生讨论思考回答
学生思考,联想,答问。
概念认识强调自由落体运动实际上是一种理想条件下的运动,实际生活中物体受到空气阻力,但一般重力大于空气阻力。
小组实验、操作、记录、思考、交流讨论。
认真总结概括本节内容,并把自己这节课的体会写下来、比较黑板上的小结和自己的小结,看谁的更好,好在什么地方。
在此将教材中的“做一做”栏目中的“测定反应时间”改为放在课前引入,目的是通过这一游戏产生“惊奇”效果,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从生活中构建物理情景或模型,以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联系物理知识的好习惯。
此环节将对落体运动的研究落实在其运动的快慢上,直接问“是否重的物体一定下落得快”是为了更易进入主题
学生实验过程中教师在各个小组间巡视,收集学生实验过程中会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实验操作时如何创设实验条件(如怎样保证等高同时释放等);启发学生注意总结实验现象中两物体下落快慢与物体轻重进行关联比较。
教学的重心应放在精心准备的语言讲解上,归纳、认识、分析、发现。
作出科学猜想,然后验证猜想,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教育,强化学生对自行探究问题的过程与方法的理解。
此处由学生做结论时可以的,但学生的结论不应是最后结论,最后结论应是教师给出的,以加深学生的认识。
(1)探究现象背后的实质原因必须考虑或排除外界因素干扰。
(2)科学实验是科学探究的有效方法。
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协作能力
总结课堂内容,培养学生概括总结能力。
让学生自己总结所学内容,允许内容的顺序不同,从而构建他们自己的知识框架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平抛运动
问题:
测“反应时间”,关于落体运动的进一步思考;探究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
一、自由落体运动:
二、探究自由落体三、总结
1、定义
2、自由落体加速度
3、运动规律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的撰写应避免对教学设计思路、指导思想的再次重复。
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不必面面俱到):
● 反思在备课过程中对教材内容、教学理论、学习方法的认知变化。
● 反思教学设计的落实情况,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出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等,避免空谈出现的问题而不思考出现的原因,也不思考解决方案。
● 对教学设计中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尤其是对以前教学方式进行的改进,通过设计教学反馈,实际的改进效果如何。
● 如果让你重新上这节课,你会怎样上?
有什么新想法吗?
或当时听课的老师或者专家对你这节课有什么评价?
对你有什么启发?
本节课从学生的“测反应时间游戏”引入,来创设问题情景,建立问题期待,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从生活情景中构建物理情景或模型,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科学知识与社会,生活实际相联系;在教学中,学生经历的实验探究全过程就是一个学生充满兴趣和动力去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从中能体会逐步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小组内的讨论与交流活动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有利于达到教学的三维目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自由落体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