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社会心理学.docx
- 文档编号:6040107
- 上传时间:2023-01-03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32.66KB
第二章 社会心理学.docx
《第二章 社会心理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 社会心理学.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
心理咨询师
心理咨询师三级精讲班第13讲讲义
001研究对象和范围
《第二章 社会心理学》
第一节 概述
两个重要人物:
罗斯和麦独孤
第一单元研究对象和范围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社会心理学:
是研究社会情境中的人的心理过程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
1.侧重心理学的定义
2.侧重社会学的定义
3.介于心理学和社会学之间的定义:
社会心理学应着重对社会关系、社会情境、个体的心理反应以及个体内社会行为
●∙勒温提出著名的公式:
B=f(P,E) B—行为;P—个体;E—个体所处的情境;f—函数关系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1.微观的个体层面
2.中观的群体层面
3.宏观的社会层面
002社会心理学简史
第二单元社会心理学简史
美国学者霍兰德的“三阶段理论”
三阶段:
哲学思辨阶段、经验描述阶段、实证分析阶段
勒温:
社会心理学之父
第三单元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原则
1.价值中立性原则
2.系统性原则
3.伦理结合实际原则
要点:
伦理原则
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1.观察法:
2.调查法:
3.档案研究法
要点:
目标设计的原则:
目的性原则、全面性原则、非岐义性原则、非暗示性原则
心理咨询师
心理咨询师三级精讲班第14讲讲义
001社会学习论
第四单元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
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1.社会学习论
●∙巴甫洛夫学习三机制:
联(想)强(化)模(仿);班杜拉观察学习的四过程:
注(意)保(持)动(作)再(现)动(机)
2.社会交换论:
五个命题
●∙霍曼的社会交换理论:
五命题(成功、刺激、价值、剥夺与满足、侵犯与赞同)
3.符号互动论:
符号
●∙符号源于詹姆斯、米德,最早还是布鲁默
●∙符号:
语言、文字、记号、动作、姿势
002精神分析论
4.精神分析论
●早期精神分为五:
意识无意(识)、力必多;快乐和现实、生与死;本我自我还超我
本我、自我与超我:
本我--存在于无意识中的本能、冲动与欲望构成本我,是人格的生物面;自我--介于本我与外部世界之间,是人格的心理面。
超我--人格的社会面,是“道德化的自我”,由“良心”和“自我理想”组成。
超我的作用是指导自我、限制本我。
在正常情况下,三者相对平衡,个体能得以适应环境和现实。
●新精神霍妮“文”,沙利文的人际关系、
要点:
社会学习论和精神分析理论
心理咨询师
心理咨询师三级精讲班第15讲讲义
001社会化
第二节 社会化与自我
第一单元 社会化
社会化:
从社会视角看,社会化即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从个体视角看,社会化即个体与其它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再社会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
其中包括对早期社会化及继续社会化过程中没有取得合格社会成员资格的个体的再教化。
●∙∙∙∙∙∙∙∙生活依附期:
13至25年
●∙∙∙∙∙∙∙∙社会化的分类:
语言、性别角色、道德、政治
其他知识点:
再社会化、社会化的内容、社会化的载体
第二单元社会角色及其理论
社会角色:
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
它是对在特定地位的个体行为的期待,是社会群体得以形成的基础。
●∙∙∙∙∙∙∙∙角色失调形式:
角色冲突、不清、中断、失败
●∙∙∙∙∙∙∙∙角色扮演:
角色期待、角色领悟、角色实践
其他知识点:
社会角色的分类
002自我、身份和自尊
第三单元 自我、身份和自尊
自我:
亦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
包括对自己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
●∙自我的结构:
物质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理想自我、反思自我。
●∙镜我:
自我概念是他人判断的反映。
我们所隶属的社会群体是我们观察自己的一面镜子。
自我概念是个体认为他人
是如何“看”我的。
●∙身份:
身份是由个体的社会地位及处境地位决定的自我认同。
●自尊:
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结果。
自尊水平是个体对每一角色进行单独评价的总和。
●∙身份的特点:
客观性、主观性、多重性、稳定性、契约性
其他知识点:
1.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
2.自我概念的测量;
3、客我和镜我
4、影响自尊的因素
心理咨询师
心理咨询师三级精讲班第16讲讲义
001社会知觉
第三节 社会知觉与归因
第一单元 社会知觉
● 社会知觉:
指个体对直接作用于自己的客观刺激物整体属性的反映,不包括想象、判断等过程。
● 图式:
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网络。
个体进行社会认知时,它对新输入的信息起解释作用,如果脑中没有解释新信息的图式,则要形成另外图式
其他知识点:
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图式的作用
第二单元印象形成与整饰
知识点:
印象及其形成的概念
知识点:
印象形成的效应
要点:
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光环效应、刻版印象与定型、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
● 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在印象形成过程中,最初出现的信息影响最大,称为首因效应;最新获得的信息影响也较大,因为它在时间上离认知者最近故称近因效应。
● 光环效应:
在第一印象形成中,认知者的好恶评价是重要维度。
最初的倾向性印象好似一个光环套在其上,使他的其它品质也因光环影响反射出类似色彩。
如个体对他人的外表有良好印象,会对他的人格品质倾向于肯定评价。
这类现象叫光环效应。
● 刻版印象与定型:
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某类事较为固定的看法叫刻版印象。
如果刻板印象是针对某一群体成员则称定型。
● 印象整饰:
亦称印象管理。
个体以一定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
● 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
1.加法模式
2.平均模式
3.加权平均模式
其他知识点:
印象整饰
002归因
三单元 归因
知识点:
归因、行为原因的分类、控制点理论、归因原则、不变性原则、折扣原则、协变原则
● 归因:
即归结行为的原因。
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 控制点:
美国心理学家罗特提出的一种个体归因倾向的理论观点。
认为个体对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及其结果的控制源有不同的解释。
控制点在个人之内部,称为内控者,反之为外控者。
其他知识点:
凯利的归因三维理论、影响归因的因素
心理咨询师
心理咨询师三级精讲班第17讲讲义
001概述
第四节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
第一单元 概述
知识点:
社会动机的概念、动机过程、动机的功能、动机的分类、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的关系。
●社会动机:
动机是引起、推动、维持与调节个体行为,使之趋向一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由人的自然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为自然动机;由人的社会属性、社会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为社会动机。
人的社会动机是其社会行为的直接原因。
●动机过程:
人的某种需要从未满足状态转换到满足状态,并产生新的需要过程称为动机过程。
第二单元主要的社会动机
●成就动机:
个体追求自认为是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善状态的动机。
即个体在广泛背景下,追求成功与成就的动机。
●其他动机:
亲合动机、权利动机、侵犯动机、利他行为
●抱负水平:
代表个体的一种愿望,与个体实际成就可能有差距。
●利他:
个体有益于他人、公众和社会,又不期待任何回报的行为。
其他知识点:
培养成就动机应注意的问题、侵犯的构成、侵犯的原因
要点:
挫折——侵犯学说、去个性化。
第三单元 社交情绪
基本的社交情绪:
社交焦虑、妒嫉、羞耻和内疚
社交焦虑的成因、症状、危害。
心理咨询师
心理咨询师三级精讲班第18讲讲义
001态度形成
第五节态度
第一单元态度形成
知识点:
态度的概念、态度的成分、态度的功能、态度的维度、态度的形成
态度:
个体对某一特定的客体做出反应时所持有的稳定性的心理倾向,它具有评价性。
● 态度的特点:
内在性、对象性、稳定性
● 态度的成分:
认知、情感、行为倾向成分,ABC模型
● 态度的属性:
方向、强度、深度、向中度、外显度
● 态度的功能:
工具性、自我防御、价值表现、认知功能
● 态度的形成:
依从、认同、内化
002态度转变
第二单元态度转变
知识点:
态度转变模型、态度转变理论
(一)海德的平衡理论
(二)认知失调论
(三)社会交换论
第三单元态度测量
量表法:
投射法:
行为反应测量法:
心理咨询师
心理咨询师三级精讲班第19讲讲义
001沟通的结构与功能
第一单元沟通的结构与功能
沟通:
沟通是信息传递和交流的过程,包括人际沟通和大众沟通。
● 人际沟通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信息交流以及情感、需要、态度等心理因素的传递与交流,是一种面对面的直接沟通形式。
● 大众沟通,亦称传媒沟通,是一种通过媒体(影视、报刊、网络)中介的沟通过程。
● 沟通的结构:
七要素:
信息源、信息、通道、接受者、反馈、障碍、背景
● 正式沟通网络:
链式、轮式、园周式、全通道式、Y式
● 非正式沟通网络:
流言式、集束式、偶然式
002体语沟通
第二单元体语沟通
知识点:
体语、目光与面部表情、身体运动和触摸、姿势、人际距离
● 人际距离:
公众(12-25)
社交(4-12)
个人(1。
5-4)
亲密(0——18英寸)
心理咨询师
心理咨询师三级精讲班第20讲讲义
001人际关系的原则和理论
第三单元人际关系的原则和理论
● 人际关系:
人与人在人际交往中建立的直接心理上的关系。
个体性、直接性、情感性
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经过定向、探索、情感交流和稳定交往四个阶段。
● 人际关系的原则
1.相互性原则
2.交换性原则
3.自我价值保护原则
● 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
1.包容需要
2.支配需要
3.感情需要
自我暴露的四个程度:
情趣爱好、态度、自我概念和人际关系、隐私
002人际吸引
第四单元人际吸引
人际吸引:
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的相互亲密的状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
● 人际吸引的因素:
熟悉与邻近、相似性、互补、外貌、才能、人格品质
第五单元人际互动
人际互动:
指人际相互作用。
● 合作:
是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之间为达到共同目的,彼此互相配合的一种行为。
● 竞争:
是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之间争夺一个共同目标的行为。
要点:
合作及其基本条件和目标手段相互依赖理论
心理咨询师
心理咨询师三级精讲班第21讲讲义
001从众
第七节社会影响
第一单元从众
从众:
个体在群体压力下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
俗称“随大流”,即个体的意见与行为与群体中多种人相符合。
● 从众的类型:
真从众、权宜从众、反从众
知识点:
从众的功能、从众行为的原因、影响从众的因素
第二单元社会促进与社会惰化
社会促进:
个体完成某种活动时,由于他人在场而提高了绩效的现象,也称社会助长。
他人在场的形式有实际在场、隐含在场、想象在场。
社会干扰:
与社会促进相反,有他人在场,其效率比单独活动时更为低下的现象,也称社会抑制。
● 结拌效应
● 观众效应
● 优势反应强化说
社会惰化:
个体与他人一起完成一件任务时,其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活动时偏少的现象,也称社会逍遥。
知识点:
优势反应强化——对社会促进和惰化的理论解释
002模仿、暗示和社会感染
第三单元模仿、暗示和社会感染
模仿:
没有外在压力条件下,个体受他人影响仿照他人,使自己与之相同或相似。
模仿是人们相互影响的一种重要方式。
暗示:
在非对抗的条件下,通过语言、表情及体语以及符号对他人的心理与行为发生影响,使之接受暗示者的意见和观点或者按所暗示的方式去活动。
● 暗示的分类:
他人和自我暗示;无意和有意;直接和间接;暗示和反暗示
● 影响暗示的因素:
权力、威望、地位、魅力;独立性差和缺乏自信心;客观环境;
社会感染:
是一种较大范围内的信息与情绪的传递过程,即通过语言、表情、动作及其它方式引起众人相同的情绪和行为,
●特点:
双向性、爆发性、接受的迅速性
心理咨询师
心理咨询师三级精讲班第22讲讲义
001爱情
第一单元从众
从众:
个体在群体压力下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
俗称“随大流”,即个体的意见与行为与群体中多种人相符合。
● 从众的类型:
真从众、权宜从众、反从众
知识点:
从众的功能、从众行为的原因、影响从众的因素
第二单元社会促进与社会惰化
社会促进:
个体完成某种活动时,由于他人在场而提高了绩效的现象,也称社会助长。
他人在场的形式有实际在场、隐含在场、想象在场。
社会干扰:
与社会促进相反,有他人在场,其效率比单独活动时更为低下的现象,也称社会抑制。
● 结拌效应
● 观众效应
● 优势反应强化说
社会惰化:
个体与他人一起完成一件任务时,其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活动时偏少的现象,也称社会逍遥。
知识点:
优势反应强化——对社会促进和惰化的理论解释
002婚姻
第三单元模仿、暗示和社会感染
模仿:
没有外在压力条件下,个体受他人影响仿照他人,使自己与之相同或相似。
模仿是人们相互影响的一种重要方式。
暗示:
在非对抗的条件下,通过语言、表情及体语以及符号对他人的心理与行为发生影响,使之接受暗示者的意见和观点或者按所暗示的方式去活动。
● 暗示的分类:
他人和自我暗示;无意和有意;直接和间接;暗示和反暗示
● 影响暗示的因素:
权力、威望、地位、魅力;独立性差和缺乏自信心;客观环境;
社会感染:
是一种较大范围内的信息与情绪的传递过程,即通过语言、表情、动作及其它方式引起众人相同的情绪和行为,
●特点:
双向性、爆发性、接受的迅速性
心理咨询师
心理咨询师三级精讲班第22讲讲义
001爱情
第一单元从众
从众:
个体在群体压力下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
俗称“随大流”,即个体的意见与行为与群体中多种人相符合。
● 从众的类型:
真从众、权宜从众、反从众
知识点:
从众的功能、从众行为的原因、影响从众的因素
第二单元社会促进与社会惰化
社会促进:
个体完成某种活动时,由于他人在场而提高了绩效的现象,也称社会助长。
他人在场的形式有实际在场、隐含在场、想象在场。
社会干扰:
与社会促进相反,有他人在场,其效率比单独活动时更为低下的现象,也称社会抑制。
● 结拌效应
● 观众效应
● 优势反应强化说
社会惰化:
个体与他人一起完成一件任务时,其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活动时偏少的现象,也称社会逍遥。
知识点:
优势反应强化——对社会促进和惰化的理论解释
002婚姻
第三单元模仿、暗示和社会感染
模仿:
没有外在压力条件下,个体受他人影响仿照他人,使自己与之相同或相似。
模仿是人们相互影响的一种重要方式。
暗示:
在非对抗的条件下,通过语言、表情及体语以及符号对他人的心理与行为发生影响,使之接受暗示者的意见和观点或者按所暗示的方式去活动。
● 暗示的分类:
他人和自我暗示;无意和有意;直接和间接;暗示和反暗示
● 影响暗示的因素:
权力、威望、地位、魅力;独立性差和缺乏自信心;客观环境;
社会感染:
是一种较大范围内的信息与情绪的传递过程,即通过语言、表情、动作及其它方式引起众人相同的情绪和行为,
● 特点:
双向性、爆发性、接受的迅速性
心理咨询师
心理咨询师三级精讲班第24讲讲义
001单项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科学,以群体生活的心理学为基础。
这是测重于( )的定义。
A.心理学 B.文化人类学
C.群体心理学 D.社会学
2. 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 )。
A.反映系统 B.反应系统
C.刺激系统 D.中枢系统
3. 勒温1936年提出的公式B=f(P,E),含义是“行为是( )及其情境的函数。
A.群体 B.社会 C.个体 D.他人
4. 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 ),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
A.中介过程 B.直接过程 C.结果 D.开始
5. 美国学者( )在1976年的研究中,将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划分为哲学思辨,经验描述与实证分析三个阶段。
A.艾宾浩斯 B.冯特 C.列朋 D.霍兰德
6. 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和柏拉图认为,人类行为及人性深受( )的影响。
A.教育和环境 B.生物或本能 C.社会动机 D.社会态度
7. 哲学思辨阶段对人性的假说,不能用( )获得证明,因而不具有科学形态,但对后来的社会心理学具有启蒙作用。
A.实验方法 B.经验方法 C.调查方法 D.访谈方法
8. 社会心理学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描述阶段是社会心理学的( )。
A.启蒙时期 B.形成时期 C.发展时期 D.巩固时期
9. 我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由孟子的“性善说”和( )的“性恶说”构成的人性善恶的争辨,说明了中华民族是最早注意到人类社会心理现象并给予阐述的民族之一。
A.孔子 B.告子 C.荀子 D.老子
10. ( )被学者们认为是社会心理学之父。
A.勒温 B.谢里夫 C.瑟斯顿 D.莫里诺
11. 研究者要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客观事实不能歪曲和臆测。
这是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 )。
A.价值中立原则 B.系统性原则 C.动态原则 D.伦理原则
12. 研究者通过感官或仪器搜索资料的方法叫( )。
A.调查法 B.档案法 C.行动研究法 D.观察法
13. 通过对( )进行适当的安排可使某种行为出现或不出现,不同的强化可塑造不同的行为。
A.强化 B.正强化 C.强化物 D.负强化
14. 人的言语习得过程是通过( )进行社会学习的典型事例。
A.模仿 B.感染 C.注意 D.联想
15. 个体的某种行为能得到相应奖赏,他就会重复这种行为。
这是社会交换论的( )。
A.侵犯—赞同命题 B.剥夺—满足命题
C.价值命题 D.成功命题
16. ( )主张在与他人处于互动关系的个体的日常情境中研究人类群体生活。
特别重视与强调事物的意义在社会行为中的作用。
A.社会交换论 B.社会学习论 C.符号互动论 D.精神分析论
17.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论认为,在正常情况下,人格结构中的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方面( ),个体得以适应环境与现实。
A.产生冲突 B.相对平衡 C.无序 D.有序
18. 社会化的基本条件不包括( )。
A. 人类有3—5年较短的生活依附期
B. 人类有13—25年较长的生活依附期
C. 人脑是自然界最神奇最完备的信息加工系统
D. 人类具有超越本能的能力
19. ( )是社会化的关键时期。
A.婴儿期 B.幼儿期 C.童年期 D.青少年期
20. 学校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向个体系统社会化的机构,其特点是( )。
A.提供行为参照 B.言传身教、潜移默化
C.开阔视野 D.地位的正式性和管理的严格性
21. 表示男女在人格特征方面的差异是指( )。
A.性 B.性别 C.性别角色 D.角色
22. 道德观念与道德判断是道德中的( )。
A.行为成分 B.行为倾向成分
C.情感成分 D.认知成分
23. 培养公民的( )是政治社会化的核心内容。
A.爱己意识 B.爱家意识 C.爱民意识 D.爱国意识
24. 银行家、企业家、商人等以追求实际利益为目标,是( )。
A.成就角色 B.开放型角色
C.功利型角色 D.表现型角色
25. 在角色期待与( )的基础上,个体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社会角色。
A.角色领悟 B.角色实践 C.角色教育 D.角色换位
26. 在角色失调的四种形式中,最严重的角色失调是( )。
A.角色冲突 B.角色不清 C.角色中断 D.角色失败
27. 罗杰斯认为,( )比真实自我对个体的行为及人格有更为重要的作用。
A.自我价值 B.自我概念 C.心理自我 D.社会自我
28. 当说到某人的身份的时候,实际上是指其社会地位、社会角色与其( )三者之间的关系。
A.生理自我 B.社会自我 C.心理自我 D.自我概念
29. 现在一般主张,社会知觉过程实际上是社会认知过程,它是一种( )社会心理活动。
人的所有的社会心理和行为的发生都离不开社会知觉。
A.主体的 B.客体的 C.基础的 D.本位的
30. 个体过去的经验不同,对相同的对象的认知也会有不同的结果。
现代社会心理学用( )概念解释这一现象。
A.主观经验 B.客观经验 C.意识 D.图式
31. ( )一经建立,对其后的信息的组织、理解有较强的定向作用,这一作用称为首因效应。
A.经验 B.第一印象 C.总体印象 D.倾向性印象
32. ( )好似一个光环,使其他品质也因此罩上类似的色彩,这类现象称之为光环效应,这是一种以偏概全的现象。
A.经验 B.第一印象 C.总体印象 D.倾向性印象
33. 人们通过自己的( )形成对某类人较为固定的看法,就像刻在木板上的图形那样难以更改,这种现象称之为刻板印象。
A.经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二章 社会心理学 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