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虚词训练学案.docx
- 文档编号:6177027
- 上传时间:2023-01-04
- 格式:DOCX
- 页数:34
- 大小:39.23KB
高中文言虚词训练学案.docx
《高中文言虚词训练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文言虚词训练学案.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文言虚词训练学案
高中文言虚词训练学案
古典诗文
2014-07-080629
高中文言虚词训练学案
一、课后巩固促提升
1、指出下列句中与“若”有关的固定词组的用法和 意义。
①若夫霪 雨霏霏,连月不开。
(《岳阳楼记》)
②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
答案:
“若夫”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
近似“要说那”“像那”“至于说到”的意思。
③指挥若定。
(《赤壁之战》)
答案:
心中有数,从容不迫。
④以闲敝邑,若何?
(《崤之战》)
答案:
怎么样。
⑤车后若干递送夫。
答案:
约计之词,相当于“几许”、“多少”。
⑥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司马迁《史记·鸿门宴》)
答案:
“若辈、若属、若曹”相当于“你们”。
⑦寇深矣,若之何 ?
(《左传·僖公十五年》)
答案:
对待……怎么样、拿……怎么办。
2、指出下列句中与“且”有关的固定 词组的用法和意义。
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
②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赤壁赋》)
③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 报任安书》)
答案:
“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
④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兵车行》)
答案:
“且如”就像。
【学习目标】
掌握虚词“所、为”的用 法
【重点难点】
重点 :
重点掌握“所、为”字的基本用法。
难点 :
掌握“所”作名词、作助词的用法;“为”作动词、作介词的用法。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①要求学生完成知识梳理和基础自测题;限时完成预习案,识记基础知识;②课前只独立完成预习案,探究案和训练案留在课中完成)
预习案
一、 知识梳理
(一)所
【本义】用斧头伐木的声音——伐木声。
【假借义】
1.用作名词,“处所”“地方”“应有的归宿”。
2.用作助词,放在动词的前面,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
注意:
此处用法区分又分两种:
看所字结构在句中位置,判断作何成分——宾语还是定语
(1)所字结构做宾语的用法
(2)所字结构做定 语的用法:
“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3.用作助词,放在介词前面,组成介词结构短语,合起来作状语,说明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凭借的方法手段、产生的原因及其有关人物。
4.用作助词,与“为”合用,表示被动。
5.用在数量词后面,表示大概的数目,通“许”。
6.量词,房屋一栋、一处称一所。
【固定词组】
[所以]
1.表示原因。
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2.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等。
【所谓】所说的。
【所在】
1.到处。
2.所在之处,处所。
(二)为
【本义】古代的人们驱赶大象帮助劳作——劳作、制作、做。
【引申义】
1.治理(国家)
2.动词,可译为“充当、担任、作为、成为”
3.作为、作用
4.认为、是、算作
(1)判断词,是。
(2)以为,认为。
【假借义】
1.用作介词,表示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
2.句末语气助词,表示疑问或反诘,用于句子末尾译为“呢”
3.用作介词,介引对象、原因、目的等语义成分(以下义项读音为wei)。
①引进对象,可以翻译为“替”“给”。
②引进目的,可以翻译为“为了”。
③引进原因,可以翻译为“因为”。
④引进方位或方向,可以翻译为“向”“对”。
⑤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
可译为"当""等到"”当”等。
二、基础自测
1. 指出下列句中“所”的用法和意义。
①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陈涉世家》)
②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促织》)
③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
答案:
名词,处所,地方。
2、 指出下列句中“为”的用法和意义。
①此亡秦之续耳。
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②两小儿笑曰:
“孰为汝多知乎!
”(《两小儿辩日》)
答案:
以为,认为
③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非为织作迟,群家妇难为。
(《孔雀东南飞》)
答案:
判断词,是。
探究案
一、合作探究
1、指出下列句中“所”的用法和意义。
①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 而又无所赔偿(《促织》)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说》)
③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陈情表》)
④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答案:
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⑤夜则 以兵围所寓舍。
(《〈指南录〉后序》)
⑥臣所过屠者朱亥(《信陵君窃符救赵 》)
答案:
“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2.指出下列句中“所以”的用法和意义。
①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
答案:
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等。
③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鸿门宴》)
⑥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伶官传序》
答案:
表示原因。
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3、分别指出下列句中“所谓”“所在”的用法和意义。
①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师说》)
答案:
所说的。
③石之铿然有声音者,所在皆是也。
(《石钟山记》)
答案:
到处。
④原来有这等一个所在,且回衙去(《闺塾》)
⑤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
(《促织》)
答案:
所在之处,处所。
4、指出下列句中“为”的用法和意义。
①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过秦论》)
②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
(《过秦论》)
③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
⑤赵王窃闻秦王善为(演奏)秦声。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⑥今日嬴之为(帮助)公子亦足矣(《信陵君窃符救赵》)
⑦南取百越之地,以为(划为)桂林、象郡。
(《过秦论》)
⑧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
(《论语》);
⑨独其为(有)文犹可识曰“花山”
⑩制造、造成“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⑾凡长安豪富人为(做、干)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
答案:
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应该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判断。
二、 总结整理
训练案
一、课中训练与检测
判断“所”在文中的意义。
“吾1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蔺相如此言,足使之为天下2所钦。
以其3所居位,能如此,岂他人可及?
察其言,观其行,可见其4所言非伪饰耳。
与之相伯仲者,信陵君也,其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5所过之时,前访朱亥,其度岂常人哉?
此二人皆6所以教人向上者也。
答案:
1、可译为……的原因 2、表示被动 3、“所+动词”后面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作用 4、“所+动词”构成所字结构 5、“所+动词”构成所字结构
6、可译为用来……,靠他来……,……的方法(途径、手段)
二、课后巩固促提升
1、指出下列句中与“为”的用法和意义。
①吾属今为之虏矣。
(《鸿门宴》)
②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促织》)
③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过秦论》)
④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
⑤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
(《赤壁之战》)
答案:
表被动,读wéi,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
2、指出下列句中与“为”的用法和意义。
①慎勿为妇死,贵贱轻何薄(《孔雀东南飞》)
②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庄暴见孟子》)
③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庄暴见孟子》)
④《荀子·天论》: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
答案:
介绍原因或目的。
为了,因为。
3、指出下列句中与“为”的用法和意义。
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请以赵十五城为秦 王寿。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臣请为王言乐。
(《庄暴见孟子》)
答案:
介绍涉及的对象。
给,替。
④为之奈何?
(《鸿门宴》)
⑤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窃符救赵》)
⑥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答案:
对,向。
⑦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晏子使楚》)
答案:
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
可译为“当”“等到”等。
⑧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⑨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
(《季氏将伐颛臾》)
⑩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屈原列传》)
答案:
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
呢。
【学习目标】
掌握虚词“与、则”的用法
【重点难点】
重点 :
重点掌握“与、则” 字的基本用法。
难点 :
掌握“与”作名词、作助词的用法;“则”作动词、作介词的用法。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①要求学生完成知识梳理和基础自测题;限时完成预习案,识记基础知识;②课前只独立完成预习案,探究案和训练案留在课中完成)
预习案
三、 知识梳理
与
【本义】动词,赐予别人一勺饭食——赐予、给予。
【引申义】
1.给予别人东西是为了和别人——结交、亲附
2.与之亲近则容易赞成他的观点——赞成、赞许、援助
3、对付。
①庞煖易与耳。
【假借义】
1、 介词。
(1)比,和……比较。
(2)给,替。
(3)介词。
和,跟,同。
2. 连词,相当于“和”“同”“跟”。
注意:
此用法与介词用法要分清,义同而在句中所做成分不同,所以用法不同。
3.句末语气词,表示反问、疑问或感叹,后作“欤”,此义项读音为yú。
4.动词,可译为“参加、参与”,此义项读音为yù。
【固定词组】
【孰与】【与……孰】表示比较与选择,译为:
“跟……比较,哪一个……”
【孰若】【与其……孰若】表示选择(舍前取后),译为:
“哪如”“与其……哪如……”
则
【本义】古代以贝类和刀形金属作为货币——货币。
【引申义】
1.货币的轻重各有等差,需要制定法则加以衡量——法则、准则
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
动词。
效法
2.副词,是、就是。
3.副词,就、立即。
【假借义】
1.用作连词,表示多种语法关系。
①连接前后相承接的语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就”“便”“那么”。
表示承接关系。
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
②连接折关系的语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却”“但”。
表示折、让步关系。
表示折时,用在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却";表示让步时,用在前一分句,译为"虽然""倒是"。
③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那么”。
表示条件、假设关系。
译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
④表示并列关系,不用翻译。
表示并列关系。
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
可译为"就",或不译。
⑤表对已然或发现的强调。
可译为“已经”“原来”“原来已经”。
⑥表示选择关系。
常和“非”“不”呼应着用,译为“就是”“不是……就是”。
2.助词,无实际意义。
【固定词组】
[然则]指示代词“然”和连词“则”的连用,意思是“既然如此,那么”。
【则是】只当是。
【则则】赞叹的声音。
二、基础自测
1. 指出下列句中“与”的用法和意义。
①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②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答案:
介词。
和,跟,同。
③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陈涉世家》)
④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伶官传序》)
答案:
给,替。
⑤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⑥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六国论》
答案:
答案:
比,和……比较。
2、 指出下列句中“与”的用法和意义。
①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②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③然则废衅钟与(《齐桓晋文之事》)
答案:
通假。
通“欤”。
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
③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勾践灭吴》)
④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
(《勾践灭吴》)
答案:
连词。
和 ,跟,同。
探究案
一、合作探究
1、指出下列句中“与”的用法和意义。
①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子,公与之饩。
(《勾践灭吴》)
②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
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伶官传序》)
答案:
动词。
给予,授予。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⑤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
⑥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
答案:
结交,亲附。
⑦庞煖易与耳。
答案:
对付。
⑧骞叔之子与师。
(《骞叔哭师》)
答案:
参加,参与。
⑨吾与点也。
⑩朝过夕改,君子与之。
答案:
赞许,同意。
2.指出下列句中与“与”字有关的固定词组的用法和意义。
①谓其妻曰: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沛公曰:
“孰与君少长?
”(《鸿门宴》)
③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答案:
【孰与】【 与……孰】表示比较与选择,译为:
“跟……比较,哪一个……”
⑤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
⑥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童区寄传》)
答案:
【孰若 】【与其……孰若】表示选择(舍前取后),译为:
“哪如”“与其……哪如……”
3、分别指出下列句中“则”的用法和意义。
①项王曰:
“壮士!
赐之卮酒。
”则与斗卮酒。
(《鸿门宴》)
②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劝学》)
③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石 钟山记》)
④临视,则虫集冠上(《促织》)
答案:
连词。
表承接。
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
⑤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⑥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捕蛇者说》)
答案:
连词。
表条件、假设。
译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
⑦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师说》)
⑧入则孝,出则弟。
(《论语·学而》)
⑨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⑩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答案:
连词。
表并列。
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
可译为”就”,或不译。
4、指出下列句中“则”的用法和意义。
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师说》)
②手裁举,则双超忽而跃(《促织》)
③其室则迩,其人甚远。
(《诗经》)
答案:
表折、让步。
表示折时,用在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却”;表示让步时,用在前一分句,译为“虽然”“倒是”。
④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⑤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勾践灭吴》)
答案:
表选择。
常和“非”“不”呼应着用,译为“就是”“不是……就是”。
⑥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岳阳楼记》)
答案:
副词。
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
⑦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殽之战》
四、 总结整理
训练案
一、课中训练与检测
①《论语》六则。
答案:
名词。
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
②以身作则。
答案:
准则,法则。
③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
答案:
动词。
效法。
④居则曰:
“不吾知也!
”
答案:
通假。
同“辄”,总是,常常。
⑤与窦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
(《窦娥冤》)
答案:
【则是】只当是。
⑥连呼则则。
答案:
【则则】赞叹的声音。
二、课后巩固促提升
1、判断“与”在文中的意义。
朝过夕改,君子1与之,吾亦赞同。
今将他人2与之璧上交,足见其悔过之意,何其坚3与!
其4与吾等之约,当亦守之。
以吾等之力,寇尚难5与也,应使众6与其事,7与慷慨之君子,离奸佞之小人,事乃成。
且其雄才伟略,天下无双,若其助寇而不我8与,如之奈何?
若弃之,此城能为我有9与?
答案:
1、动词,可译为赞许 2、动词,可译为给予 3、句末语气助词,表感叹
4、介词,可译为和 5、动词,可译为对付 6、动词,可译为参与
7、动词,可译为结交 8、动词,可译为帮助 9、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
2、判断“则”在文中的意义。
“此1则岳阳楼之大观也”,道出岳阳楼之美,美2则美矣,然岳阳楼之闻名,非徒借此也;若如此,3则天下如岳阳楼者多矣,何独显其名?
只因范希文应邀作赋,文播寰宇,于是岳阳楼4则天下名扬。
当世之风,位卑5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范氏6则不然,高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调。
友人被贬,未别离去,众人避之惟恐不及;及其得知,赶至河边,7则友人已在舟中矣,足见其性情之笃。
答案:
1、主谓之间,起强调、确认作用,可译为“就是”,“是”
2、连词,表让步关系,可译为“倒是”
3、连词,假设,用在后一句句首,表示叙述的事、理中是一种假设或推断,可译为“那么”“那就”“就”
4、连词,表承接,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或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
5、连词,并列,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中,表示各分句之间是并列关 系。
6、连词,折,可译为却
7、连词,表承接,第一件事不发生在第二件事之前,只是有了第一件事之后才发生第二件事,译为“原来是”“原来已经”
【学习目标】
掌握虚词“以”的用法
【重点难点】
重点 :
重点掌握“以”字的基本用法。
难点 :
掌握“以”作动词、介词、连词的用法。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①要求学生完成知识梳理和基础自测题;限时完成预习案,识记基础知识;②课前只独立完成预习案,探究案和训练案留在课中完成)
预习案
五、 知识梳理
以【本义】古代的一种农具,形状类似现在的锄头——耜、锄。
【引伸义】
1.
(1)动词:
用、使用、任用。
(2 )认为、以为
(3)让。
2.词义虚化成为介词,表示词语间的各种语法关系。
(1)介词,表示方式、凭借或手段,可以视情况翻译为“用”“拿”“凭借”“依靠”“按照”等。
(2)介词,表示目的或原因,相当于“因为”“由于”。
(3)介词,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
(4)介词,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5)介词,表示带领,率领。
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3.连词,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来”“用来”“以便”。
4.连词,相当于“而”,但不用于折关系。
5.连词,表示因果。
6.【固定词组】
以是、是以:
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以为:
1.认为 。
2.使……成为。
3.把……当作
无以:
(以,用。
用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
何以:
凭什么
二、基础自测
1. 指出下列句中“以”的用法和意义。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 舟夜泊绝璧之下。
(《石钟山记》)
③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庖丁解牛》
答案:
介词,表示工具。
译为:
拿,用,凭着。
④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项脊轩志》)
⑥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屈原列传》)
⑦以资政殿学士行《指南录后序》。
答案:
表示凭借。
译为:
凭,靠。
2.指出下列句中“以”的用法和意义。
①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赤壁之战》)
②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先以书遗操,诈云欲降《赤壁之战》。
答案:
表示所处置的对象。
译为:
把。
④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⑤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游褒禅山记》)
⑥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信陵君窃符救赵》)
答案:
连词,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⑦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陶渊明《归去来辞》)
答案:
连词,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不译。
探究案
一、合作探究
1、指出下列句 中“以”的用法和意义。
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②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③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答案:
表示时间、处所。
译为:
于,在,从。
④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五人墓碑记》)
⑥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屈原列传》)
答案:
表示原因。
译为:
因为,由于。
⑦今以实校之。
(《赤壁之战》)
⑧余船以次俱进。
(《赤壁之战》)
答案:
表示依据。
译为:
按照,依照,根据。
2.指出下列句中“以”的用法和意义。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游褒禅山记》)
②忽魂悸以魄动。
(《梦游天姥吟留别》)
答案:
连词,表示并列或递 进关系。
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③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石钟山记》)
④樊哙侧其盾以撞。
(《鸿门宴》)
⑤各各竦立以听。
(《促织》)
答案:
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
可译为“而”或省去。
⑥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⑦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 吾子与汝子(《祭十二郎文》)
⑧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答案:
连词,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
可译“ 而”“来”“用来”“以致”等。
3、分别指出下列句中“以”的用法和意义。
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以:
表时间)(《出师表》)
②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以:
方位)(《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以:
表范围)
答案:
助词。
作语助, 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
④逆以煎我怀。
(《孔雀东南飞》)
答案:
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
4、分别指出下列句中“以”的用法和意义。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触龙说赵太后》)
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
答案:
动词,以为,认为。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涉江》)
答案:
动词,用,任用。
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 宴桃李园序》)
答案:
名词。
译为:
缘由 ,原因。
六、 总结整理
训练案
一、课中训练与检测
1、指出下列句中“以”的用法和意义。
①固以怪之矣。
②日以尽矣。
答案:
通假,通“已”,已经。
③无以,则王乎?
答案:
通“已”,止。
2、下列句中“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
A.赵亦盛设兵以待 B.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C.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D.余与四人拥火以人
E.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F.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G.今以钟馨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H.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
答案:
BG(A目的连词 B把 C并列连词 D顺承连词 E因为 F凭借 G把 H在)
二、课后巩固促提升
1、指出下列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 文言 虚词 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