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cada设计师的景观手记.docx
- 文档编号:6325824
- 上传时间:2023-01-05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4.41KB
cicada设计师的景观手记.docx
《cicada设计师的景观手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cicada设计师的景观手记.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cicada设计师的景观手记
蝉.悟——一个cicada设计师的景观手记
空间感之所以把空间感放在第一部分是因为Cicada的设计最核心的诉求是空间感的体验,而所谓的风格和语言则往往要放在其次。
因此每一个项目的设计都是从如何营造高品质的空间开始的,之后再根据客户要求、地缘关系及周边环境等确定风格走向。
Cicada一直相信在在优良的空间架构下,无论是直线、曲线还是折线都可以形成良好的景观效果。
这里拿南京仁恒江湾城三期和四期举个例子。
整个江湾城项目,其实就空间架构而言是一脉相承的,就设计风格而言一期和二期其实是Cicada自己最擅长的直线条和曲线想结合的手法。
而三期和四期,由于开发时间较晚,更贴近Cicada最近几年追求的多变方向。
其中,三期是非常考验设计和施工工艺的圆形构图,大量弧线形切割和整石切割以及不锈钢收边的运用,对工艺和造价都是严峻的考验(这些可能出现的挑战也是为什么这种构图只出现和Cicada配合度最高的南京仁恒的原因)。
而和三期建筑布局类似的四期,则出于其与邻近河道的关系和其他因素的考量,改为了折线形布局。
两者由于基本构图上区别,在景观小品、立面元素、细节收边等各个方面都有差异。
但是如果你有机会亲自去这两个项目走一走,你会发现它们带给你的感官体验是一脉相承的。
这种以空间感作为出发点的设计,我个人认为对一个项目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帮助就是让设计调整和修改有据可循,而不需要在出现问题的时候另起炉灶,推倒重来。
以森兰雅苑一期的次入口为例,次入口在原本的设计中是有一个绵延的跌水,一直从项目内跌到入口(当然我所指的原设计是出图时的最后一版设计,实际上次入口的设计从概念到扩初再到深化扩初一直都在变化,关于这个问题我会在设计深化部分展开来讲),而后来由于成本的考量而需要删掉这部分水景时,相较于重新设计整个入口,设计师只是将水景部分替换成了草坪。
因为对于Cicada来说,水景和草坪的空间体验是相当的,纯净的草坪和水面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
当然,水的流动会进一步强化空间的韵律,但是退而求其次改成草坪,对整个次入口的观感并不会产生本质上的伤害。
其实对空间感追求,也是Cicada一直不喜欢用不同主题庭院分割项目地块的原因。
人对空间是有着多层次的需求的,在家里你说感受的是一个一两百平的空间,如果景观还是只提供一个四五百平的空间,那人还是在一个相对“小”的空间体验内局促着,因此景观所提供的空间体验要足够大而丰富才能满足人的需求。
当然Cicada的项目中是有所谓的不同主题区域的,只是这些区域和周边并没有明显的界线和分割。
即使是在一些以“庭院”理念作为出发点的项目中,这些主题庭院也至少有一或两个面是朝向主景区的,使主景区可以成为其天然的背景墙,而站在主景区内也很可能发现你的视线交点其实是“庭院”里的雕塑或是水景墙。
你既可以说庭院是项目的一部分,也可说它们自成一体。
这种模糊的边界,把项目的空间融合在一起,给人以丰富的感官享受。
然而这种以空间感为出发点的设计有时很难通过一张照片或是图片体现出来。
这也是在最近几年Cicada一致坚持在概念汇报中加入模型视频的原因,以便让客户可以体会空间的流动这一精髓。
而Cicada自己的心头好和外界普遍认为的好项目有时候不一致也很大程度是因为空间架构很优质的项目,有时候未必拍的出让人惊艳的照片,只有当你实际步入到项目中去才能体会其美感。
当然,这几年Cicada也注意到这个问题,所以会在项目内的几处视觉焦点特别设计一些“拍照点”。
设计深化当空间关系确定后,才来确定这样的空间关系更适合哪一种布局和语言,当然有些项目的布局是受到周边地理环境的影响,比如万科的重庆悦湾的早期概念就是希望在项目中再现重庆这座山城与山水文脉之间的关系(后来由于在扩初阶段整体报规没用通过,项目从高层住宅变更为连排项目,这个方案最后未能实现)。
而另外一些则是单纯的应甲方的要求,比如上海仁恒森兰雅苑的曲线布局就是仁恒在历经河滨花园及滨河城等项目以直线为主的布局后,向Cicada提出“尝试新风格”的结果。
而当布局和设计语言确定后,一个项目的设计发展方向也就逐渐清晰了,步道、景墙、景亭及其他景观元素也都会在这一基础上不断衍生和发展出来。
这也直接导致了Cicada的每一个项目都需要大量的定制化设计元素,很难有一劳永逸的模块化设计。
(当然由于在细节处理层面上,由于Cicada有一套比较严谨的逻辑体系,使得即使看起来截然不同的项目,熟悉Cicada设计风格的人也大概能看出一二,这个我在下一章节会展开来谈谈。
)
Cicada一直认为设计是一个演进过程,它从概念设计开始到施工配合阶段在不停的发展和变化。
这中间既有设计师主观意识上进行的设计提升以及随着设计尺度逐渐缩小而对出现的新问题的新解答,也有甲方要求和现场施工情况等因素的影响。
举个简单的例子,在第一章节中我提到的森兰雅苑次入口,其实在概念阶段和扩初阶段的时候和现在的设计布局并不一样,现在的布局是在深化扩初开始阶段的设计讨论中调整为类似现在布局的大框架的,之后因为造价问题取消的主水景,又在施工配合阶段根据甲方提供的环评要求、管线问题、种植调整等等原因,前后修改了六七次才最终形成现在的布局。
当然最终施工完成的一稿并不是设计上最理想的一稿,但是和概念甚至是扩初阶段相比对我个人而言却是一次设计上进化。
而次入口的修改又不是孤立的,其首次尝试加入的叶片形起伏种植池也在后期深化中成为了整个北区景观的重要元素之一,甚至成为了种植林带和草坪区之间的轮廓线。
这个不断演化的设计过程,其实对设计工作小时数有着极高的要求。
Cicada所要求的设计周期其实相对于很多国内公司已经是相当宽裕了(初步和最终概念阶段一共约12周、扩初阶段8周、深化扩初阶段8周)。
但是就内部而言这个时间其实往往是不够的,尤其是在扩初和深化扩初阶段,一般75%的时间还是在讨论设计优化的问题,只有25%甚至更少的时间来绘制图纸。
即便是这样,很多时候时间还是不够用。
因此Cicada内部是有所谓的“未完成深化清单”的-在提交深化扩初后,利用国内设计院绘制施工图的时间差甚至是施工周期内的时间,对局部设计进行进一步的细化和设计,这些图纸达到施工图深度,这样施工图院的负担不会增加。
如果你认为到这里设计优化就停止了的话,那么我就只能告诉你这离结束还很遥远。
Cicada很多后来被认为比较经典的设计其实都是在施工配合阶段,甚至是完工前的现场指导中提出的。
比如上海仁恒河滨花园的太湖石就是其中一个例子,泳池边的石头是总设计师Swe在现场临时提出增加的,去现场的时候,Swe经常根据空间,要求加一些小品,这个也考验甲方的配合度。
在这里我其实特别想提一下施工配合阶段的重要性。
其一是虽然Cicada这几年来一直在调整图纸的表现方式,比如增加大量轴测图来表现接缝和收边处理,但是很多时候图纸其实并不能传达出完整的设计意图和对细节的把控要求,尤其是整体的设计逻辑,如果不花费大量时间研究图纸的,很难理解里面隐含信息;
其二是由于Cicada在挑选项目时对设计周期往往咬得很死,不会轻易缩短设计周期,就导致甲方往往需要压缩国内设计院绘制施工图的时间,使得很多时候设计院只能机械的照搬图纸,而没有时间理解图纸之间的关系。
再加上国内出图的逻辑顺序和Cicada的出图逻辑有时候不太一样,有时侯还会出现丢图和漏图的现象(有时候施工图册打印出来还没有我们给的深化图纸厚,也是让我们很无语)。
使得设计理念往往无法顺畅的传达给施工队,并最终表现在施工成品中。
这就让施工配合阶段显得十分重要,双方在这个阶段沟通的越顺畅往往意味着最终成品的效果越好。
而Cicada也一致认为每一次设计修改的要求,其实都是一次设计提升的机会.
这里我想说明一下,这种对设计的修改并不是因为设计伊始没有想清楚而导致的反复(Cicada为每个项目架设的空间逻辑体系、设计语言体系和细节处理体系,其实避免了这种情况的发生)。
而是随着设计的深入,尺度不断的缩小(从1:
500、1:
200深入到1:
10、1:
5),一些在大尺度上没法察觉的问题会一一暴露出来。
同时“还有没有更好设计的可能?
”这个问题会一致存在于整个设计深化过程中。
而这个问题往往不只会被问一次,所以设计不断更替就成为了一个常态。
细节Cicada一直认为一个项目的品质很多时候是从细节上体现出来的——收边如何处理、铺装是否对缝、管井的位置尺寸是否符合铺装模数等等都是决定一个项目品质的重要因素。
这一理念其实在很多情况下引导了设计走向,也促使设计体系的形成。
同时,Cicada也相信只有由数学逻辑引导下的设计才是真正优秀的设计。
模数化
模数是Cicada的细节处理体系中的重中之重,无论是铺装、景墙还是坐凳、景亭,贯穿始终的都是不可以动摇的同一套数学逻辑。
这样的好处是设计师不需要特别留意,就可以保证各个景观元素之间是对缝的,而且主次级关系可以很容易的整合。
这里我以Cicada最常用的“3”的基数举一个例子:
我们假设项目主铺装道路为900X300的石材(Cicada比较倾向于用3:
1的比例来规定石材尺寸,因为这是最接近黄金分割的整数比例);那么次级步道就可以使用600X300或是450X150;景墙尺寸就会被定在900一个单元;坐凳宽度就是450或者600;景亭长度就回以2700为一个模块延伸。
这样只要你注意景观元素的起始点对缝,那它们中间的单元和结点就一定是对缝的。
而如果甲方出于造价需要要求缩减规格时,只要还在这个体系内(比如主铺装改为600X300)修改后的尺寸还是会自动对缝,不需要重新审核。
模块化
这里指的模块化有两个概念。
第一个是指某些景观元素的标准化,可以在不同项目中重复使用。
不过由于Cicada每个项目的设计理念不太一样,主要景观元素比如景墙、景亭等一般都需要定制设计,所以这种模块化其实很少出现在Cicada的设计中出现。
这种模块化的存在主要是方便设计师在设计不同尺度的同一景观元素时可以保证细节收边处理的统一,比如下沉坐凳区,根据项目尺度的不同,大小可能不太一样,但是下沉的台阶数、排水盖板的样式和位置、座椅的高度、椅背的坡度都可以统一。
第二种模块化则是对项目中不可控的景观元素进行模块,比如随机拼贴、异形景墙等等。
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如果设计师自己都画不出随机拼贴的图样,就不要期待施工队的现场发挥了。
所以,Cicada的图纸中一般都会就随机拼贴提供一个大致的图样,有些比较复杂的或面积比较大的还要提供单元模块的排列顺序,保证用数学的方式来指导拼贴。
而关于异形景观元素,理想状态下也应该有一套完整的模块把不同的异形设计统一起来。
只有这样才能控制施工质量和降低造价。
但是这需要大量的设计深化才能实现,有时候考虑到时间进度问题,并不是每一个项目都可以做到。
举个例子,仁恒森兰雅苑一期有大量叶片形广场,当时按照总监的要求,是希望统一所有的叶片弧度的,后来由于交图时间的考量,没有实现。
不过,由于吸取了一期的经验,也加上设计时间比较充裕,二期的花瓣形广场和步道实现了仅由四个单元段演化而来的形式。
收边设计
收边在很多时候是最容易看出一个项目品质,也是最考验施工队水平的地方。
Cicada最常用的收边形式其实是不锈钢收边(估计也是被甲方批评最多的地方,认为花钱看不出效果,不过对设计师来说收边处理才是分辨项目品质的重要结点)。
因为不锈钢收边没有接缝,不需要考虑很多细节处理,也容易隐藏一些施工问题,还可以防止泛碱。
当回到石材收边上,Cicada内部在经过多年和甲方沟通之后衍生出了按造价和景观效果来区分几个层级。
以水池收边为例,理想状态是用整块石材来做溢水池壁;退而求其次是保证主观赏面也就是正立面无收边缝(这个也是Cicada处理收边问题的大原则)。
这里面我想提个特例,就是森兰雅苑的收边,森兰最早图纸中使用的是整石,后来改成了45度切角(这个做法因为边缘过薄,在施工中容易造成损害,已经不再使用了),最后依靠森兰设计语言体系中50mm分隔线藏掉了边缝。
算是取得了一个效果和造价之间的平衡。
1.水池喷头和射灯位置是否和池底铺装对缝(或者居中)。
2.池底铺装和池壁是否对缝。
3.水池的出水口和入水口是否可以隐藏,如果不可以则要注意盖板颜色应和池底铺装同色。
4.井盖是否可以和铺装对缝,如果不可以能不能通过假井盖来解决。
5.排水沟盖板是否可以隐藏。
6.卵石排水沟底部的隔栅颜色应为深色。
7.景墙是否和铺装对缝。
8.景亭的支撑柱是否和铺装对缝。
9.壁灯位置是否和台阶及景墙模式由逻辑关系。
10.种植树穴的盖板是否和铺装对齐。
种植种植对于景观的重要性,在Cicada的理解中其实更多的是从空间感的层面出发。
种植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作为景观空间构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存在。
所以在Cicada的种植设计中,刚开始并没有季象也没有主题,而是与硬质景观弥合的空间分析图,清晰划分出开放空间和闭合空间区。
同时种植的线条也会和硬景设计保持统一,从而进一步强调空间层次。
这种以空间感为出发点的种植设计手法在和国内很多公司合作时都会有一定的阻力。
因为有时候为了空间的纯净感,设计师有可能在很大一个区域内种植同一个品种的乔木或灌木,这往往不符合国内种植的普遍操作模式。
而甲方一旦放弃Cicada种植设计构架,就会有可能打断原本构建的空间序列,使整个项目显得支离破碎。
开敞空间这里所指的开敞空间,一般就是项目的核心区。
在这些区域,Cicada一般倾向于使用单一树种以树阵或成排种植出现来支撑空间骨架,形成纯净的空间效果。
因为这些区域往往有重要的硬性元素作为视觉中心,种植需要作为背景来衬托,而不需要过分强调导致从“画面”中跳脱出来。
在灌木层次上,也会基本以单一品种为主。
这也是和甲方需要进行最多沟通的部分。
丰富的灌木层次,单从图面上的确比单一品种来的精彩。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我看到了太多情况是这样的种植方式会导致软景完全跳脱出硬景的控制,让整个空间显得杂乱不堪。
(后面我会单独解释原因)
围合空间在建筑周边Cicada一般倾向于使用密植的手法。
这样做在我看来有两个主要的作用,其一是形成围合感,和开敞空间形成对比,加强整个项目的空间感;其二是由于Cicada的设计偏向于简洁的风格,有时候和建筑风格会有差异(主要指住宅区),这时候会适当通过种植来缓冲一下。
Cicada建议的密植手法大概可以归纳为“五个层次”的种植-两个层次的乔木(大乔和小乔),两个层次的灌木(人视线和低于人视线),一个层次的地被。
每个层次又根据叶形的不同有3到6种不同的选择。
由于Cicada在这个层次中不太建议使用彩叶植物(原因下面我会单独讲),为了避免整个画面“糊”在一起,一般会建议通过叶形对比来增加一定的层次感和变化。
但整体而言,这个区域的种植可以越丰满越好,甲方增加或替换品种也都无伤大雅。
因为这个区域就是要营造一种“柔软的体积感”。
整体关系前面说的两种种植方式其实区别较大,而为了弥合两种之间的差别,在两种种植区的边缘一般会通过1或2个品种的乔木在两个区域内“跳跃”出现来整合视觉效果。
在以上这些大的指导方针根据项目的情况确定后,真正落实到树种上时Cicada会比较灵活一些,只要树形类似一般都可以根据场地情况更换,因为这对空间感的影响不大。
这里只有两个特例:
一个是柳树的运用,一个是水杉的运用。
Cicada一般倾向于在大水面附近使用柳树,柳枝随风浮动的效果会柔和线条感十足的水景设计,形成独特的诗意感。
因此,虽然柳树种在水面附近会有一些维护问题,Cicada一般都会坚持保留柳树。
而水杉则是因为其天生具有结构性优势(这个其实类似建筑设计师很喜欢在项目中使用小叶榄仁一样,其结构特点非常符合建筑师的审美理念),密植时可以形成很好的空间感,因此在需要一些空间体块的区域,Cicada一般都会坚持保持水杉林的感觉。
这两个品种的使用一般都是项目中和甲方分歧最多的地方,双方在不同的项目上也算是互有“胜负”。
大家有机会可以去项目中对比感受一下。
(柳树:
上海仁恒河滨花园;水杉:
南京仁恒G53和成都仁恒滨河湾)
1.彩叶植物(花叶植物不在讨论范围内,Cicada的设计压根就不适用它们)
Cicada的设计中不太常出现彩叶植物,主要原因是色彩上的变化,会导致彩叶植物从原本设计好画面和空间感中跳脱出来,扰乱原本规划好的空间流线。
而如果要使用彩叶植物,那就要大量的使用(单一品种),使彩叶植物本身成为构图中的亮点。
2.绿篱球
Cicada的设计中其实一直避免使用球状植物,因为从空间层次上球形会形成一个视觉断点从而阻碍空间流动,这和Cicada倡导的流动的空间感理念相冲突。
因此虽然甲方都会增加一些球类,但多数情况下都会和设计构图相悖。
这里我想说并不是球类本身有什么问题,只是其先天与Cicada的设计理念有冲突。
当然和彩叶植物一样,如果球类植物大量延绵出现,成为区域的景观焦点则一样可以弥合进景观构图中。
3.水中种植池
水中种植池在Cicada的设计中一般都会以单一品种(包括灌木)出现,甲方有时候会为了开盘效果等等原因更换,效果往往会有问题(至少就设计师的观点来说)。
原因我认为是就设计角度而言,整个水景的整体构图在Cicada的设计中天生就适合纯净的种植手法,从设计“基因”层面就排斥多层次。
因此,我个人认为不能孤立的去强调种植的层次,而需要和设计意图相配合。
4.季象变化
作为一个身处热带地区的设计公司,甲方常常会因为担心Cicada对季象变化拿捏不准而对常绿和落叶植物的比例进行调整。
关于这件事情Swe曾经分享给我一个小故事:
有一次她在做概念回报,甲方老板看着植物概念部分说:
“你们这个种植里面常绿植物这么少怎么保证冬季景观啊,要注意四季景观的效果?
”Swe在那一刻突然意识到这种冬天也要看见大量绿色的想法,其实不是“四季景观”,而是把四季都当夏季来设计的“一季景观”。
Cicada自己在项目中一直遵循的常绿和落叶乔木比例一般是3:
7,而国内基本上要求是正好反过来(考虑到接受程度,一般项目大概会妥协到5:
5,部分合作比较好的项目可以做到4:
6)。
这主要是因为Cicada的美学理念中,冬季景观不同于另外三季的美感恰恰是可以欣赏树木的枝干——大自然出手雕琢的一件件雕塑作品。
5.灌木层次
这个问题其实我在上面稍微提到过一些。
Cicada对于灌木层次是区别对待的,在作为背景的区域中层次可以多一些(这部分Cicada一般愿意交给当地的设计公司自由发挥,多层次种植一直算是国内公司的强项)。
但主景区的灌木层次却要尽量纯粹一点。
这一点原则可以说在各个项目中屡试不爽,只要甲方增加中心区的灌木层次,项目就会开始显得杂乱无张。
原因我认为主要是Cicada设计中对简约的追求已经深入骨髓,很难和过于丰富的灌木层次想契合,简约的硬景线条根本控制不住多层次的种植,而线条一旦被淹没在种植内,空间感就会彻底丧失。
这里我举个特别的例子,就是巴厘岛的Alilavillasuluwatu。
这个项目由于在规划阶段就提出了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因此原场地所有乔木均在酒店部分完成后移栽回了项目内部。
可以说树种即混杂,规格也比较参差。
然而,如果亲自去过的人一定都会注意到其设计上的简约和纯净,丝毫不会觉得杂乱。
这就是因为在灌木的选择上,Cicada使用了非常单一的品种,简单到几乎只有两三种。
这两三种植物和硬景相结合非常好的把整个项目同意在一个框架之内,没有丝毫的杂乱感。
就我个人的经验,越是小的空间Cicada的设计对多层次种植的“宽容度”就越低,这种表现最明显的应该就是样板区的设计了,而越是样板区的设计甲方越是希望种植层次丰富。
所以,Cicada每次去看样板区势必要做减法,这种“博弈”也算是互有胜负。
但是大家如果仔细去研究就会发现大众普遍认可,口碑也比较好的样板区,种植层次尤其是灌木层次都很简单————上海万科翡翠滨江、重庆万科悦湾、南京江湾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cicada 设计师 景观 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