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复习要点补充1.docx
- 文档编号:6501704
- 上传时间:2023-01-07
- 格式:DOCX
- 页数:31
- 大小:214.45KB
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复习要点补充1.docx
《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复习要点补充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复习要点补充1.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复习要点补充1
心理学复习提纲(补充)
第一章概论
第一节心理学的概念
P45
三、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或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一)心理过程
它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方面。
其中认识过程是基本的心理过程,情感和意志是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
1、认识过程
这是指人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为了弄清客观事物的性质和规律而产生的心理现象。
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等心理活动,在心理学中统称为认识过程。
2、情感过程
这是指人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所引起的人对客观事物的某种态度的体验或感受。
3、意志过程
这是指由认识的支持与情感的推动,使人有意识地克服内心障碍与外部困难而坚持实现目标的过程。
认识、情感和意志都有其自身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但是,它们不是彼此独立的过程。
情感和意志过程中含有认识的成分,它们都是由认识过程派生出来的;情感与意志又对认识过程发生影响,它们是统一的心理活动中的不同方面。
认识、情感、意志过程作为心理学研究对象的一部分,被统称为心理过程。
(二)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就是指,一个人在心理过程的发展和进程中,经常表现出来的那些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点。
在复杂的现实生活中,由于人的环境和教育的差异,以及自身各种因素的不同,人们在形成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理想和价值观等方面,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个别差异。
上述这些差异,就是人们经常表现出来的不同的个性倾向性。
人们在能力、气质和性格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这些差异,心理学统称为个性心理特点。
(三)心理状态
在心理活动的进程中,或从心理过程到个性心理特点形成的过渡阶段,常常会出现一种相对持续的状态。
这类心理现象,称之为心理状态。
根据以上对人的心理活动系统的描述,可以把人的心理现象大致分类,概括列表如下:
以上所述,就是心理学研究对象的主要内容。
必须指出,上面对心理现象的分类,只为读者便于了解和掌握。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所表现的各种心理现象都是密切联系,交互影响,具有高度的整合性。
P49
第五节心理学研究的意义
(一)心理学的理论意义
心理学的研究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提供科学依据,心理学的研究对邻近的社会科学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有助于人的科学世界的形成。
(二)心理学的实践意义
高等师范院校学生研究心理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实践任务:
1、为搞好教学改革服务。
2、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学习心理及规律,提高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掌握了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就能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年龄特征,因材施教。
3、为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个性服务。
4、为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
5、掌握了心理健康的标准,以及增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各方法,有助于预测学生的心理和行为趋向,积极引导学生心理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4、为提高自己的心理修养服务。
心理的实质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的反映。
一、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一)人脑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
1.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是神经细胞
2.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3.大脑皮层的机能定位
大脑皮层表面的重要沟、裂有:
大脑外侧裂、顶枕裂和中央沟。
4、大脑左右两半球功能的单侧化
(二)人的心理是高级神经系统活动的产物
1.高级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
2.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人的反射分为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种
3.经典性条件反射
4.操作性条件反射
二、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一)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活动内容的源泉
(二)社会生活实践对人的心理起制约作用
(三)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
(四)心理是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
(五)心理的社会文化制约性
人对客观现实能动的反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通过实践,人能够把现实中所获得的直接印象,通过词的概括,同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把感性材料加工改造,以提示其本质和规律。
2.可以自觉地调节和支配实践活动,并通过实践反作用于客观世界,即按照人的意志去改造客观世界。
第二章注意
第一节注意的概述
注意的种类
根据心理活动的有意性和无意性的规律把注意分为:
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三种。
一、无意注意:
没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来自两个方面:
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
(一)客观原因
1.刺激物的强度
2.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
3.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
4.刺激物的新异性
(二)主观原因
1.人对事物的需要和兴趣
2.人的情绪状态和精神状态
3.知识经验
4.期待的事物
二、有意注意:
有预定目的的,需要作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引起与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1.加深对活动的目的、任务的理解
2.培养间接兴趣
3.合理地组织活动
4.用坚强意志与干扰作斗争
5.丰富的知识经验
三、有意后注意:
有明确的目的而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
它一方面类似于有意注意,因为它和目的、任务联系着;另一方面类似于无意注意,因为它不需要人的意志努力。
有意后注意个人的心理活动对有意义、有价值的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有意后注意是一种高级类型的注意,具有高度的稳定性,是人类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必要条件。
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在实践种紧密联系、协同作用。
有意注意可以发展为有意后注意,而无意注意在一定条件小也可以转化为有意注意。
注意的特征
注意的品质即平时所指的注意力,包括注意的范围、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和注意的转移。
注意的品质(注意力)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人学习、工作和生活。
一、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在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上注意所能持续的时间。
注意的稳定性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注意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同一对象上的时间。
广义的注意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同一活动上的时间。
二、注意的广度
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的范围,是指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
影响注意广度的重要因素有两个:
1.知觉对象的特点
2.个人知觉活动的任务和知识经验
三、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
注意的分配对人的实践活动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注意的分配是有条件的。
首先,同时并进的两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是熟练的。
其次,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之间的关系也很重要。
四、注意的转移
注意的转移是指注意的中心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从一个对象或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对象或另一活动上去。
注意的转移的快慢和难易取决于原来注意的紧张程度和引起注意转移的新对象(新活动)的性质。
注意的转移不同于注意的分散。
注意的转移和注意的分配彼此密切联系着。
注意转移了,注意的分配也必然发生变化。
每当注意中心的对象转换后,必然出现新的注意分配。
教学中组课堂织学生注意的基本策略
(一)无意注意规律应用的策略
教学活动中无意注意规律的应用一方面应充分发挥其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应避免减少其消极影响,使学生的注意保持在学习活动上。
1.新颖充实的教学内容
2.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3.生动、准确的教学语言
4.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5.安静的教学环境
6.善于处理偶发事件
(二)有意注意规律应用的策略
1.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的目的
2.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3.利用间接兴趣
4.组织学生实际操作
(三)两种注意交替规律应用的策略
教学活动中学生完全依靠有意注意学习,大脑皮层长时间地处于兴奋状态,容易产生疲劳和注意的涣散,学生难以长时间的坚持学习。
但学生也不能单凭无意注意来学习,因为任何学科的内容
不可能都是有趣和吸引人的,不是轻而易举就能掌握的。
因此,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两种注意有节奏的交替轮换。
P59
第一节记忆概述
一、记忆的概念及分类
(一)什么是记忆
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记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从“记”到“忆”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基本环节。
从信息加工观点来看,记忆就是对输入信息的编码、贮存和提取的过程。
(二)、记忆的分类
1、按记忆的内容分类
形象记忆:
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逻辑记忆:
以概念、公式和规律等的逻辑思维过程为内容的记忆
情绪记忆:
以体验过的某种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运动记忆:
以做过的运动或动作为内容的记忆
在实际生活中,上述四种记忆是相互联系着的,只是为了研究的需要,才作这样的分类。
2、按记忆活动特点分类
根据记忆活动的特点,可以将记忆分为三个储存系统,每个系统又是对信息进行加工的一个阶段。
感觉记忆:
又叫瞬时记忆,在感觉记忆中材料保持的时间很短,约为0.25~2秒
短时记忆:
是记忆信息保持的时间在一分钟以内的记忆
长时记忆:
是指记忆信息的保持从一分钟以上直到许多年甚至保持终身的记忆
长时记忆是一个真正的信息库,记忆容量极大,保持的时间长。
1、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情节记忆和语义记忆
内隐记忆是在不需要意识或有意会议的情况下,个体的经验自动对当前任务产生影响而表现出来的记忆。
这种记忆的特点是人们并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也没有有意识地去提取,但它在完成具体操作任务中发挥作用。
外显记忆是个体需要有意识地或主动地收集某些经验用以完成当前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记忆,其特点是强调信息提取过程的有意识性。
情节记忆是对亲身经历的、发生在特定时间和地点的事件的记忆;这种记忆的特点是具有情境性,与自我体验密切相关,储存的是自传式的信息。
这种记忆容易受各种因素的干扰,不易储存和提取。
语义记忆是对各种有组织的知识的记忆。
这种记忆的特点是记忆的信息以语言的意义为参照,与特定的时空无关,受外界的干扰少,稳定性强,易存易取。
二、记忆规律及在学习中的应用
识记是记忆过程的开端,是保持的必要前提。
要提高记忆效果,首先必须有良好的识记。
(一)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1、无意识记
无意识记是没有预定目的,也不用任何有助于识记的方法的识记。
无意识记具有很大的选择性。
无意识记不需要意志努力,消耗精力少。
但由于它缺乏目的性,因此识记的内容往往带有偶然性和片断性,仅靠无意识记不能系统的科学知识。
2、有意识记
有意识记是明确了识记目的,并运用一定方法的识记。
有意识记有时和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
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主要依靠有意识记。
在有意识记中,记忆的持久性与识记任务对记忆保持时间的要求有关,凡需长期保持的材料,记忆保持的时间就长一些;只需短期保持的材料,记忆保持的时间就短一些。
3、意义识记和机械识记
识记又可根据实际材料有无意义或学习者是否了解其意义,分为意义识记和机械识记。
意义识记是主要通过对材料的理解而进行的识记。
在意义识记时,学习者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积极地进行思维,弄清材料的意义及其内在联系,从而将它记住。
机械识记是主要依靠机械重复而进行的识记。
在机械识记时,学习者只按材料的表现形式去识记,而不了解材料的意义及其关系。
意义识记和机械识记是人民识记的两种基本方法。
意义识记要有机械识记作基础,而机械识记也要靠意义识记来帮助,因为意义识记效果好,费力小。
(二)依据遗忘规律有效防止遗忘
保持是记忆的重要环节。
保持不仅是巩固识记,也是实现再认或回忆的重要保证。
经验在头脑中保持并不是静止的,它会发生质和量的变化。
数量上的变化表现为保存量的减少,出现遗忘。
质量的变化可表现为记忆内容的简化、概括,或者详细、合理,也可以表现为歪曲、替代等。
1、遗忘及其特点
遗忘是对识记过的内容不能再认和回忆,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再认和回忆。
遗忘发展的规律:
遗忘进程不是均衡的,在识记的最初时间遗忘很快,后来逐渐缓慢,而一段时间过后,几乎不再遗忘了。
A、识记材料的意义和作用对遗忘进程的影响
B、识记材料的性质对遗忘进程的影响
一般地说,熟练的动作遗忘最慢;形象的材料也比较容易记住;有意义的材料比无意义的材料遗忘得慢。
C、识记材料的数量对遗忘进程的影响
一般地说,要达到同样识记水平,材料趆多,平均用时或诵读次数越多。
D、学习程度对遗忘进程的影响
学习一种材料,达到一次完全正确背诵后仍继续学习,称为过度学习。
学习程度100%是指被试学习达到首次完全正确的背诵;学习程度150%是指原学习1小时后恰能正确背诵一次,再用半小时进行过度学习;一般地说,学习程度在150%时,记忆效果最好;超过150%,效果不再有显著提高。
E、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对遗忘进程的影响
一般是系列性材料开始部分最容易记住,其次是末尾部分,中间偏后一点的项目则容易遗忘。
2、遗忘的原因
心理学家研究了遗忘的原因,形成了各种不同的遗忘学说。
主要有:
A、干扰说:
干扰说认为遗忘是由于记忆材料之间的干扰,产生相互抑制,使所需要的材料不能提取。
B、消退说:
消退说认为遗忘是由于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至最后消退。
C、压抑说:
压抑引起的遗忘乃是由于某种动机所引起的遗忘,通过催眠或自由联想等方式往往能够恢复被压制的记忆。
D、认知理论:
认知理论认为,感觉记忆的遗忘是由于记忆痕迹的消退;适时记忆的遗忘是由于痕迹消退和干扰;长时间记忆的遗忘主要是由于干扰作用。
3、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在无意义材料的记忆中,前摄抑制是造成大量遗忘的重要原因之一。
有意义的材料,由于联系较多,较易分化,受前摄抑制的影响可能较少。
4、复习
为了提高记忆的效果,避免或减少遗忘,必须根据心理活动规律,正确地组织复习。
A、及时复习:
及时复习可以阻止通常在学习后立即发生的急速遗忘。
B、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复习时间的合理分配是复习获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条件。
相对集中一段时间学习同一个内容,识记的效果好。
复习也要适当分散
C、反复阅读和试图回忆相结合
在材料还没有完全记住前就要积极地试图回忆,回忆不起来再阅读,这样容易记住,保持的时间长,错误也少。
D、采用多样化的复习方法,动员多种感官参加复习
采用多样化的、新颖的复习方法,能够引起和加强学习者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兴趣,调动积极性,从而提高复习效果。
E、活动有助于记忆
在教学过程中,把识记的对象作为活动的对象或活动的结果,能使学生积极地参加活动,记忆效果就会明显地提高。
(三)提高再认和回忆质量
1、再认
再认是指经验过事物再度出现时,能把它认出来。
再认的速度和确定性主要取决于下述两个条件:
A、对旧事物识记的巩固程度。
B、当前出现的事物与以前识记过的有关事物的相似程度。
2、回忆
回忆是指经验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能把它重新回想起来。
根据回忆是否有预定的目的的任务,可以把回忆分为有意回忆和无意回忆。
根据回忆是否需要中介,可以把回忆分为直接回忆和间接回忆。
3、再认和回忆的关系
再认和回忆是过去经验的恢复,即提取信息的两种形式。
再认是比较简单的记忆现象,回忆包括从长时记忆存储中对信息的搜索和再认两个阶段。
能回忆的,一般都能再认;能再认的,不一定能回忆。
要达到回忆程度,一般先要能再认,但又不能停留在再认的水平上,回忆是记忆效果的更有力的证明。
P73第七章
第一节需要
一.需要的概念
(一)需要的概念
需要是人脑对生理需求和社会需求的反映。
需要是个体行为积极性的源泉,是个体认识过程的内部动力。
(二)需要的特点
二.需要的分类
(一)生理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
1、生理性需要
2、社会性需要
(二)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1、物质需要
2、精神需要
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类有5种基本需要: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后来,他又补充了认知需要和审美需要。
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要具有层次性,人类的各种基本需要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和彼此重叠的,是一个按层次组织起来的系统。
他指出,只有低级需要基本满足后,才会出现高一级的需要;只有所以的需要相继满足后,才会出现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还认为,每一时刻最占优势的需要支配着一个人的意识,成为组织行为的核心力量,已经满足了的需要,就不再是行为的积极推动力量。
第二节动机
一、动机的概念
(一)动机的概念
动机是为实现一定目的而行动的原因。
动机是个体的内在过程,行为是这种内在过程的表现。
引起动机的内在条件是需要,引起动机的外在条件是诱因。
驱使有机体产生一定行为的外部因素称为诱因。
凡是个体趋向诱因而得到满足时,这种诱因称为正诱因;凡是个体因逃离或躲避诱因而得到满足时,这种诱因称为负诱因。
(二)动机的功能
人类动机对活动具有引发、指引和激励的功能。
1、引发功能
2、指引功能
3、激励功能
二、动机的分类
(一)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生理性动机源于生理需要,如饥、渴、性、睡眠、母性等动机。
社会性动机又称心理性动机,它源于社会性需要。
成就动机和交往动机被认为是两种主要的社会性动机。
1、成就动机指个体在完成某种任务时力图取得成功的动机。
2、交往动机指个体愿意与他人接近、合作、互惠,并发展友谊的动机。
(二)主导动机与从属性动机
(三)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
三、动机与活动效率
(一)动机的水平活动效率之间的关系
动机的水平和活动效率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呈倒U型的函数关系。
动机水平太低,会影响行为的效率;动机水平过高,行为就会发生紊乱,缺乏效率,所以动机的激发应保持适当的水平。
(二)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
2、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
3、适当的开展竞赛
3、知道学生对学习结果正确归因
P75情绪情感的分类
一、情绪的分类
(一)心境是一种比较持久的、微弱的、影响人的整个精神活动的情绪状态。
(二)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爆发式的情绪状态。
激情通常是由一个人生活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引起的。
对立意向的冲突或过度的抑制也很容易引起激情。
激愤、暴怒、恐惧、狂喜、剧烈的悲痛、绝望等都是激情的表现。
(三)应激是人在某种特殊环境的作用下所产生的一种适应环境的情绪反应。
应激反应可能是适宜的、积极的、也可能是不适宜的、消极的。
适宜的反应能使人集中注意力,提高思想敏捷性和反应速度,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
不适宜的反应则会分散注意力,引起思维迟钝、动作反应减慢,降低工作和学习的效率。
二、情感的分类
(一)道德感是关于人的行为、举止、思想、意图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行为准则而产生的情绪体验,是由那些能满足人的社会道德行为准则的需要而产生的。
(二)理智感是在人的智力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情感体验,是和人的认识活动、求知欲、认识兴趣的满足、对真理的探求相联系的。
(三)美感是对事物的美的体验,是根据美的需要,按照个人所掌握的美的标准,对客观事物(包括内容和形式)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情绪体验。
第六节意志
一、意志的概念
(一)什么是意志
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为,从而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意志对行动的调节有发动和抑制两方面,发动表现在为推动人去从事达到一定目的所必需的行动,抑制表现为制止于预定目的相矛盾的愿望和行动。
(二)意志的特征
意志的特征可概括为:
1、意志行动有明确的预定目的
2、随意运动是意志行动的基础
3、意志行动往往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二、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
(一)动机斗争
(二)确定行动的目的
(三)选择达到目的方法和策略
(四)作出实现意志行动的决定
(五)实现所作出的决定
三、意志的品质
(一)自觉性
自觉性是指个体在行动中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并充分认识行动的社会意义,使自己的行动服从于社会的要求。
(二)果断性
果断性是一种明辨是非,迅速而合理采取决定,并实现所作决定的品质。
(三)坚韧性
坚韧性是指个体在执行决定时能坚持到底,在行动中能长期保持充沛的精力、坚韧的毅力,勇往直前,顽强地克服达到目标过程中的重重困难方面的品质。
(四)自制力
自制力是指能够自觉、灵活的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行动和语言方面的品质。
三、意志的培养
(一)加强目的性教育,注意培养道德情感
(二)组织实践活动,使学生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
(三)针对学生的意志类型,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
(四)启发学生加强自我锻炼
(五)学校的纪律对于培养意志有重大的作用
P68能力差异的表现
(一)一般能力、特殊能力的差异
一般能力的类型差异表现在知觉、记忆、言语和思维几个方面。
特殊能力的类型差异特殊能力的类型差异是指完成同一活动可以由能力的不同结合来保证。
(一)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二)能力表现的早晚差异
1、能力的早期表现
2、中年成材
3、大器晚成
第八章人格
P78气质、性格
一、气质
(一)什么是气质
气质是指人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二)气质类型和特征
心理学界对人们的气质类型的划分一般沿用公元前五世纪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和罗马医生盖伦所提出的气质类型。
1、胆汁质
这属于性情急躁、动作迅猛的气质。
特点是:
精力旺盛,性情直率、待人热情、反应迅速、办事果断、朴实真诚、表里如一、争强好胜。
但脾气暴躁、冲动,心境变化大,鲁莽冒失、刚愎自用。
在思维活动中粗枝大叶、不求甚解。
类似于张飞、李逵式的气质。
胆汁质的男生更多的表现为热情、坚毅、情绪反应强烈而难以自制;女生则表现为热情肯干、积极主动、思维敏捷、精力充沛,但易感情用事,不善于考虑前进道路上的重重困难和障碍。
2、多血质
这属于动作灵敏、情绪活跃的气质。
特点是:
富有朝气、活泼好动、反应迅速、情绪情感丰富而且外露、善于交往、对人热情而亲切、兴趣广泛、适应环境的能力强。
但浮躁、坚持性差缺乏耐心和毅力、见异思迁、少知己。
在思维活动中表现灵活、肯动脑筋、主意多。
类似于王熙凤、燕青式的气质。
多血质的男生表现出敏捷好动,适应能力强,工作效率高;女生更突出的表现出热情活泼,容易受感情支配且感情也不深刻,兴趣和意向也不稳定。
男生更易显示出轻率,不员从事耐心和具有平凡性质的工作;女生则较任性,从事要煞费心思的工作难以坚持到底。
3、粘液质
这属于性情沉静、动作迟缓的气质。
特点是:
行为表现迟缓、情绪的兴奋性低、沉着、镇静、踏实、遇事谨慎、交际适度、脾气柔和、不善空谈、具有实干精神。
但固执、冷漠、缺少灵活性、刻板、内向、不能迅速地适应变化了环境。
在思维活动中表现观察、记忆都慢,灵活性差,考虑问题细致。
类似于林冲式的气质。
粘液质的男生更多表现为沉着坚定,态度持重,善于忍耐,恪守纪律,行为刻板,有惰性;女生则表现为冷静稳健,善于克制,埋头苦干,执拗,因循守旧。
4、抑郁质
这属于呆板羞涩、动作迟钝的类型。
特点是:
耐心细致、一丝不苟、能胜任别人的委托、具有高度的情绪易感性、体验深刻、多愁善感、表情腼腆。
但忸怩、怯懦、孤僻、处理问题优柔寡断、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差。
在思维活动中,观察仔细、想象丰富。
类似于林黛玉式的气质。
抑郁质的男生行为更多的表现为孤僻、迟缓、善于观察,处世谨慎,情绪深刻持久。
态度平稳坚定,但遇事容易惊慌失措;女生则更多的表现出迟疑、柔弱、情感体验细腻,多愁善感,耐受力差、易疲劳。
(三)气质的意义
1气质对智力活动的影响。
许多的研究表明,气质对智力有影响。
林崇德教授在《学习与发展》中指出:
“气质作为一种非智力因素,对能力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气质影响心理活动的速度和灵活性。
如:
多血质的学生在做题时,解题速度、解题的灵活性明显超过黏液质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师 招聘 考试 心理学 复习 要点 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