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文化的特点.docx
- 文档编号:6710173
- 上传时间:2023-01-09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32.81KB
学校文化的特点.docx
《学校文化的特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校文化的特点.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校文化的特点
学校文化的特点
(1)选择性
学校担负着培养人的历史重任,学校文化必须符合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传播社会主义主流文化、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等,因此,学校文化必须对社会文化进行严格的整合和选择。
(2)熏陶性(渗透性)
学校文化往往以有形或者无形的方式,对置身其中的人施予影响,使人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润物无声”的熏陶。
学校文化正是通过这种渗透性,锚株积累,慢慢地滋润着人的心灵。
(3)传承性
学校文化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在继承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汲取各民族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形成的,是一代又一代教育工作者辛勤劳动的成果。
学校教育是传承人类文化的工具,人类文化是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同时也是通过学校教育实现代代相传的过程。
(4)正统性
学校文化传播占统治地位的统治阶层的文化,因此,学校文化服务的对象、服务的内容、服务的手段和方法,深受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学校文化的正统性,影响着学校的办学方向和学生的发展方向。
世界上从来就不存在孤立的文化,都反映一定社会阶层或团体的利益。
为此,学校文化的政治功能和教育功能是不言而喻的。
(5)自主性
学校文化虽然是社会文化的影子,对社会的依存度较大,社会对学校文化的决定性较强,但学校文化也有相对的自身规律。
学校文化可以按照规律发展其自主性,形成自己的特色。
学校文化不像茶楼酒店等社会俗文化那样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而是学 校紧紧围绕培养目标和规格,经过精心设计、严密组织而形成的系统文化。
5、学校文化的功能
(1)选择功能
从总体上说,人类文化来自于一个由少到多,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相似的积累过程,但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性。
为保持自身文化的纯洁性,每个文化圈子都有一个过滤网,对自身既有文化进行净化,对外来文化进行筛选和同化。
没有哪一种文化愿意毫无保留地接受异质文化。
从另外一个角度上说,个人认识的有限性与人类文化发展的无限性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矛盾。
为此,有必要在文化传递过程中进行整理和选择。
(2)浸润功能
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学校文化,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
学校文化所烘托的氛围,所创造的环境,往往使置身其中的所有人,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
成人的品格、素养,仍折射出儿童时代的影子,散发出学生时代的气息。
所以,人们在界定素质定义的时候,认为素质就是当人们把在学校里学过的东西都忘记了以后,所剩下的就是素质。
素质的形成,恰恰是学校文化长期熏染的结果。
(3)凝聚功能
学校文化能加强师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归属感、荣誉感,团结师生,凝聚师生,好好的工作、学习、发展,还可以把学校、家庭、社会凝为一体,形成办学的合力。
(4)导向功能
学校文化体现一种办学理念和学校精神,追求一种人生目标和社会理想,诉求一种教育责任和价值取向。
这些教育准则和道德规范,起到约束、规范思想和行为的作用,引导学校的办学方向和学生的发展方向,推动学校和人的发展。
(4)融合与传播功能
学校文化汇聚了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它取长补短、吐故纳新。
世界上没有哪一种文化是孤立存在的,各种文化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借鉴。
与此同时,各种文化在交流和碰撞的过程中,适应新的生存环境,形成新的地域文化。
如同深圳市作为一个移民城市,由于受多元文化的影响,在相互碰撞和相互融的合过程中,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的特区文化。
学校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亚文化,要传播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现代社会主流文化,有选择地传播大众文化、世界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促进文化的了解、交流、融合和发展。
二、学校文化的生成过程
现代学校文化与时俱进,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现代多元文化,以人为本,关注社会,服务大众,从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与个人全面发展。
“人是能孕育文化的动物。
”人既能创造文化,也为文化所塑造。
人不仅是创造文化的主体,同时还是接受文化塑造的客体。
而这种塑造首先是在学校文化的环境中进行的。
学校文化的性质、内容、方式、氛围,势必对处于学校文化中的人群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那么学校文化又是怎样生成的呢?
(一)学校文化生成的基本阶段
学校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播地。
一所学校的建立和发展,其过程本身就是一部文化史。
学校是教育的基地、文化的场所,是传播文化的教育机构。
学校文化的生成是一个过程,经历初始定位阶段、渐成雏形阶段、成熟稳定阶段和提高发展阶段。
至于每一阶段应该经历多长时间、达到多高水平,则因学校的具体情况而定。
(二)学校文化生成的运作机理
1.构成学校文化的要素
学校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种亚文化。
构成学校文化的基本要素一般有物质要素、行为要素、观念要素。
具体来说,物质要素包括环境、制度、科技、知识、经验等,行为要素包括传统、风俗、习惯、活动方式、实践模式、人际关系、校风、教风、学风、班风、领导作风等,观念要素包括行为准则、社会舆论、心理环境、道德规范、价值取向等。
在这些要素中,物质要素是学校文化的基础,行为要素是学校文化的载体,观念要素是学校文化的中心。
学校文化离不开科技、知识、经验、语言、符号、形象和习俗。
它们就像构筑文化大厦的一块块砖头,可以砌垒成形式各异、风格多样的建筑物。
可以说建筑材料是相同的,但因为不同的设计师和工程师,最终建筑物的风貌和质量也不同。
学校的属性大同小异,但学校的水准却不尽相同。
2、学校文化生成的条件
(1)遵循一定的文化规范
文化规范是一定社会的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
依据美国社会学家刘易斯·科塞的主张,它包括社会习俗和道德习俗两方面内容。
任何一所学校的创建都是有所追求的。
为了实现培养人才的目标,办学者遵循一定的文化规范行事,力求体现办学者的思想。
一定的文化规范,不仅包括社会约定俗成的规范,同时也包括办学者自己总结积累的教育经验。
(2)引导群体的文化共识
文化认同就是在文化筛选甄别的基础上,接受既已存在的文化体系,使之能够同化异质文化,形成同类文化意识,以期达到自我认同、自我约束、自我实践的目的。
教育是文化传递的主要途径,是文化选择和加工的重要工具。
学校是实现文化认同的重要手段。
通过学校文化的熏染,人类文化的成果成为个体及群体的精神财富,使人类创造的文化得以保存、继承和继续发展。
(3)科学有效的文化传播
在学校教育中,教学是进行文化传播的基本途径,它承担着文化移入、文化保存、和文化传递的任务。
文化知识是教学传播的主要内容。
知识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态,是人类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成果。
知识的作用不仅在于帮助人认识客观世界和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学校教育中,知识是老师教与学生学的依据。
在明确了文化传播的途径和传播的内容之后,还要有传播的手段。
学校文化传播手段先后经历了口耳相传、以身示范的言传身教阶段;粉笔黑板、模型挂图的手工劳动阶段;声光电磁、软硬件结合的多媒体电子教学阶段。
显然,传播手段的现代化、大众化,为文化的进一步推广普及和提高提供了有效的条件。
(4)积极参与的文化主体
文化主体既是文化影响的对象,又是影响文化生成的根本因素。
在学校教育中,校长、教师、学生、家长是学校文化的主体,尤其是校长、教师和学生。
学校因有师生而存在,师生因有学校而发展。
所以,教师、学生是学校的主人,学校是教师和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基地。
(5)自然状态的文化环境
任何一种文化的生成,都有与之相应的文化土壤和文化环境,学校文化的生成也是如此。
校园美化、净化的环境,有助于对人的感化、教化;校园温馨和谐、有序关爱的氛围,有助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和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校园开拓进取、创新高效的价值取向,有助于鼓舞人的士气和斗志。
(6)社会性遗传的文化行为
学校的文化行为,是学校理念文化的动态体现。
判断一所学校所奉行的文化理念,不是光看怎么说的,最终是要看怎么做的。
学校的一切行为都和文化相联系,无论是常规行为,还是创意行为;无论是对内行为,还是对外行为;无论是管理行为,还是教育、教学行为,都一一渗透着学校的文化理念,传承着社会性的文化遗传。
所以说,学校的文化行为,是衡量学校文化水准的试金石,是学校文化形象的重要标志。
四、学校文化的建设
学校的个性,是这个学校的文化个性,是这所学校文化的内涵,是这所学校的办学特色,是这所学校的精神积淀。
“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生命所在,学校文化是一棵生命树。
学校中具体的物质、行为、制度、精神的状态是生命之树的叶子;学校中大多数人对待物质、行为、制度、精神的态度和方式是生命之树的主干;学校所在地的本土文化是学校文化的土壤。
学校的核心优势是学校文化,它体现为一种学校品牌,要打造学校的品牌,品牌是一种象征,一种归属感,一种认同感;品牌是一种文化标志,是一种办学模式,是学校最重要的“资产”。
品牌学校需要准确的自身定位,因而必须首先发现和科学定位自己的核心价值,为谁办学,我们的教育哲学思想、价值取向是什么,培养什么样的人。
价值思想是学校文化的根本所在,是学校办学的灵魂。
从哪里寻找价值学校也罢,在其发展的关键时期,总是要追寻自身的历史,要寻根,要在它的历史深处找寻文化生存与发展的内核。
学校不能忘了自己的文化身份,文化身份来自历史,来自经历,来自土地。
忘了身份,等于没了“魂”,丢了“根”。
寻根就是聆听,聆听学校在其发展历程中留下的声音。
历史不仅是一种知识,而且是一种智慧。
历史虽无言,但它却会说话。
能够听见历史说话需要一种智慧,能够听懂历史说话更需要自身有巨大的才智,这需要懂得历史,懂得当下,懂得历史与当下的血脉关联,必须学历史读当下,在静静的聆听中听懂历史的教诲。
自立精神是指学生所具有的自主自立的精神,学会生存,学会学习,自理,自治,自信,自强。
所谓共生意识是指学生具有与他人合作共事的意识,有与自然、社会合作共生的意识,具有全球视野、历史视野,包括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与历史、理解多元文化的素质态度。
所谓科学态度是指具有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情感,具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具有批判精神。
所谓人文情怀是指对人的深厚情感,积极向善,理解他人,同情弱者,既关爱身边的人,又关爱民族,关爱人类。
所谓领袖气质是指具有创业的意识、组织的才能、领导的艺术,具有包容性和高度的团队责任感以及自我牺牲精神。
“领袖气质”是当下学生比较稀缺、又是现在社会非常需要的一种气质,各个层面都需要团队精神,而团队当中的核心人物就是领袖。
学校文化建设至少要从学校物质文化、学校制度文化、学校精神文化、学校师生文化四个方面来考虑。
(1)学校物质文化建设
学校物质文化是学校在其发展过程中,由学校师生员工创造的各种物质设施,通过它们给人以一种感情熏陶和启迪。
学校物质文化是表层的外显的学校文化,是学校的外在体现。
学校物质文化建设一般包括:
学校建筑文化、设施设备文化、环境文化、标志文化等。
学校建筑文化、设备设施文化包括图书馆、阅览室、校园网络、宣传标语、宣传栏等,是学生文化活动的场所。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
学校里可能什么都很充裕,但倘若没有为人的全面发展和为其丰富的精神生活所需要的书籍,那就还不算是学校;相反,学校可能是许多东西都缺,许多方面都可能是微不足道的、简陋的,但如果有永远为我们打开知识世界之窗的书籍,这就是学校了。
这充分道出了图书馆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校园网络成为学校物质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校园网络在促进师生的个性化自主学习、网络资源的共享和利用以及网络文化的创建中,在加快学校现代化的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学校物质文化建设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是最为显现的,比较容易实施,但并不是有了标识、建了图书馆和网络就有了物质文化,必须注意开发物质中的“文化”精髓,做到两个统一:
即外显的物质和内隐的价值观的统一;直观冲击力和教育人文内涵的统一。
环境文化是指学校师生员工工作学习的外部环境场所,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师生员工的工作效率和情绪,优雅清新,园林式的校园可以安定情绪、放松心境,高雅舒适的场所可以启迪思想,陶冶情趣。
因此,优化学校环境,为师生员工提供良好的教育教学氛围,是体现学校以人为本思想的重要途径。
学校标志是一种浓缩了的富有特色的或者典型的学校实体的表现形式。
一般包括基本要素系列表现为:
校名、校徽、校旗、校歌、校花、校报、校色、典型建筑物等;应用要素系列表现为:
办公用品系列、宣传制品系列、环境装饰系列、人员服饰系:
列、事物用品系列等等。
如清华大学的石门坊、上海建平中学的走廊内玉制的中国古代人物故事壁挂等等,都是学校的典型标志。
正是这些不同风格与内容的标志物,使得这些学校与其他学校区分开来。
(2)学校制度文化建设
学校制度文化是相对于学校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而言的。
钟启泉先生指出:
“制度文化是作为一种制度的学校组织的基本构成要素。
包括学校教育目标、课程、课时表、教科书与教材等,它们集中体现了社会对于新生代必须习得的文化内容、文化价值的要求。
”肖川在《办好学校的策略》强调:
“制度是一种正式组织必不可少的联结纽带,组织缺少了制度,就好像人缺少了精神思想,散乱而盲目。
”可见,学校制度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一般包括学校在日常管理要求或规范中长期逐步形成的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
制度文化建设从另一个角度也可说是管理制度文化建设,管理制度文化的建设主要从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两个方面来培育:
学校管理机构及其培育学校管理机构是学校为了有效实现学校目标而建立的内部各组成部分及其关系的形式,这种形式是否适应学校管理的要求,直接影响学校的生存和发展。
为此,在学校管理机构的建设中力求做到:
第一、学校管理机构的建设,必须有利于学校目标的建设。
学校办学目标是学校价值观的综合体现,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学校管理机构建设的目的是为实现学校的目标做机构上的保证,为此,学校管理机构的设置要围绕学校办学目标,可在参考古典组织理论的创始人之一马克思·韦伯提出的科层制组织机构的基础上进行选择和设计(马克思.韦伯提出的理想的组织结构有以下六个特征:
a专业化:
将常规性的工作以固定的方式分配员工,而因此促成员工工作技巧、熟练程度的提高,达成专业能力的形成,以便产生良好的效率;b职业评级与奖惩:
员工按能力自立确定升迁,也依据此标准确定人员的雇佣、奖惩:
c等级体系:
级别分明、上下有别。
上级管理下级,下级向上级负责的垂直成员关系;d规章制度:
清楚明确的工作规则,让员工按章办事,并依此为准则协调彼此之间的关系;e管理权与所有权分离:
组织的投资人员与组织的行政管理人员分离,让管理者能够理性地发挥其作用;f纯粹人事关系:
组织成员间,除了工作目的以外,不存在任何的个人关系,公事公办,不感情用事,保证行政管理人员能够例行公事,发挥效率)确定学校管理组织的基本原则,确定承担各项管理和业务的各个管理层次、部门、岗位及其职责等。
第二、学校管理机构的建设,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要在建构的过程中根据学校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和完善。
学校管理机构要根据自身内、外环境和条件,确定基本思路,要在分析组织职能的前提下,设计各职能部门及其职责、考核和评价,还要将运行中出现的各种信息及时反馈、修正,使之不断完善。
第三、学校管理机构的建设,要充分了解并重视非正式组织,因势利导,发挥其在学校工作中的正向功能。
任何团队中都存在着因爱好、性格和利益等因素一致而自发形成的非正式组织,这种非正式组织一经形成便逐渐产生特定的行为规范,它们与正式组织的目标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甚至相抵触。
因此,学校管理机构的建设,要利用非正式组织成员之间的特出关系,巩固正式组织机构,促进管理任务的完成。
学校管理制度及其培育
学校管理制度是学校在教育实践中制定的各种带有强制性的规定和条例,包括学校的教师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人事聘任制度、后勤保障制度、学生教育管理制度及班级管理制度、对外宣传、外事工作、档案管理制度、奖金分配制度等。
作为师生员工行为规范的模式,学校管理制度在保证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和维护师生员工的共同利益中发挥重要作用。
学校制度文化的形成一般经过四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
萌发期。
始于学校成立 之初,在这一时期学校领导的主观意志起决定性的作用,大多效仿和参考他校的制度和经验。
第二个时期:
成长期。
在学校现有规章制度的前提下,逐步吸收师生员工意见改善现有制度,试图形成适应自身发展的模式。
第三个时期:
成熟期。
学校在建立了基本的制度保障机制基础上,将学校特有的习惯礼俗、学校价值观融于其中,最终形成富有特色的学校制度文化,此时,校领导的主观影响退居次席,学校制度文化更多地体现出对师生主体的尊重。
第四个时期:
发扬期。
亦可称为“后制度文化”。
是学校制度文化形成后,根据实际变化和需求不断完善和创新的时期。
学校制度文化建设在其成长期和成熟期,应特别注意两点:
一要在各具体条文中突出学校的目标追求,价值观念、作风态度等精神文化方面的内容,赋予制度以学校精神文化的色彩。
因为“从更深的意义上讲,学校组织制度是一个学校在长期的管理实践中摸索、选择、积淀下来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
”二要提高人在制度体系中的主体性,学校各种组织机构与规章制度中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要突出以人为本,重点是尊重人、发展人,突出尊重与参与、学习与创新,以激活教职工个体工作主动性、创造性,形成富有人文情怀、创新活力与团队精神的学校管理制度,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3)学校精神文化建设
学校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深层表现形式,是指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并为全部或大多数师生员工接收、认同、遵循的精神成果与文化观念。
表现为学校的校风、传统和全体成员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是学校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
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主要从学校价值观、学校团队精神、校风培养几个方面来建设。
第一:
学校价值观及其培育
马克思曾指出:
价值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
一事物是否有价值,不仅取决于他对什么人有意义,还取决于谁在作判断。
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完全可以有不同的判断。
基于此,学校价值观是学校大多数师生员工所推崇和遵循的基本信念和目标。
学校价值观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支柱,决定着学校的基本特征,规定着学校的发展方向,对师生员工的行为具有规范和导向作用。
学校在价值观的培育上,并不是千篇一律的,应突出学校特色,从学校自身的教育实践和师生员工的教育实践中提炼出来,决不能生搬硬套。
一般而言,学校价值观的培育注意做好以下三点:
第一、充分发挥学校教职员工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参与到学校价值观的选择、定义和建构中来,教职工参与的过程也是不断提升其对学校价值观的认同感的过程。
第二、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机,借助一切可利用媒介,坚持不懈地宣传学校价值观,使学校价值观深入人心,特别是学校领导应该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第三、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
通过塑造标兵、楷模,带动师生员工,以求学校价值观最大限度的内化为全体师生员工个体的价值观。
第二:
学校团队精神及其培育
学校团队精神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学校主导意识。
通常在学校的校歌、校训、办学理念、办学思想和目标及其他活动中表现出来。
学校团队精神的形成如同价值观一样,都经历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而一旦形成便具有相对稳定性,并且可以形成“文化磁力场”,对师生员工产生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培育团队精神已被看作是一种重要的管理理念。
魏杰从《企业文化塑造》中进行了解析,其中强调:
团队精神理念最充分地反映了现代生产力的内在需求;团队精神理念以充分发挥人们的比较优势为核心;团队精神理念是协调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
因此,培育学校团队精神应做到:
第一、精心设计,注重方式上的有效性、整体性和反复性。
切忌“说在嘴上、写在纸上、贴在墙上”,切忌简单化搞形式主义。
要通过师生常规定期的和不定期的创造性的活动营造氛围,引导和培育学校团队精神。
第二、培育学校团队精神应注重从培养凝聚力入手。
凝聚力“就是成员愿意留在团队中,并对它承诺的一种引力。
” “凝聚力受团队目标和个人目标相融度的影响。
那些非常愿意留在团队中并真心接纳其目标的成员组成了高凝聚力的团队。
”“低的凝聚力与低的遵守相联系,然而高的凝聚力并不仅仅存在于高遵守的团队中。
高效率的团队有高度的成员承诺感和在一起工作的强烈愿望,同时彼此尊敬和鼓励个体差异。
当凝聚力产生于信任的人际关系并对行动目标共同承诺,高效团队就可能发展起来。
”
第三:
校风建设与培养
校风就是学校的风气,是学校成员共同具有或应该共同具有的思想行为作风,是一所学校区别与其他学校的独特风气,校风的形成离不开校训的指导,校训是校训以优美的语言文字和深刻的文化内涵,简洁形象的表达出该校的指导思想、教育目标、学校特色和精神风貌。
校风的建设一是加强校训的制定,校训是培养校风的基础,制定不同的校训,意味着期望形成相应不同的校风,校训的形成也是在学校办学过程中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认真思考与研究,不断修改而最终确定的。
二是校风建设要加强领导作风、教风和学风的培养。
领导作风:
即学校各级领导管理者的思想行为作风。
它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学校风气的发展。
一所学校要有好的校风必须要有好的领导作风。
教风:
就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思想行为作风,它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最集中体现。
学风:
是师生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是校风的核心,是校风水平的主要标志,良好的校风应是学习型的。
(4)学校师生文化的建设
学校师生文化的建设是从实施主体上来讲的,教师与学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体,是人的因素,是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最生动的表现,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师生文化建设包括校长文化建设、教师文化建设、学生文化建设、其他教育管理和辅助人员的建设。
校长文化建设
校长文化建设之所以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地位重要,是与校长在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分不开的,特别是中小学校长,地位尤其重要。
在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中,校长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传承者、学校文化建设的发展者、学校文化建设的践行者。
正因为此,很有必要加强校长的建设。
第一:
加强校长建设需要有一个稳定的环境。
我们知道学校文化的建设不可能一朝一夕形成,它是全体师生员工长期共同努力的结果,是一个逐步汇聚的过程,只有在不断超越别人和自己的同时,才能完成量的积累而走向质的变化,一个稳定的学校环境是传承和发展学校文化的前提。
讲稳定首先是学校从事文化建设人员的稳定,人员的稳定中校长的稳定是很重要的。
有的地方把学校作为行政单位,把校长看作行政官员,校长像走马灯似地换,校长没有长远的打算,学校没有长期规划,搞形象工程,追求短期效应。
这对传承学校文化是不利的,学校文化得不到系统的发展。
其次是校园内外环境的稳定,这是学校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只有在和谐、支持性的校园环境中,学校文化才能得到发展,校长才能把握学校文化建设的一般规律,对学校文化耐心的培育、创造,才能继承学校发展历史,提炼以领导作风、教风、学风、校训、校风为代表的学校精神,从而解决学校文化建设中的核心问题—学校精神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
第二:
加强校长建设还需要校长加强自我建设。
有人说学校文化即是“校长文化”是有道理的,因为从根本上说学校文化总是反映了校长本人的价值观念和领导风格。
从校长的角度说,学校文化是一个学校校长在长期经营中形成、积淀、倡导的作风、行为方式及价值观念。
校长的学识、胆略、人格和办学理念往往决定着学校文化品位的高低,校长的精神状态、人格魅力和工作作风往往决定着学校文化根基的深浅,校长是学校文化的引领者。
校长要真正成为学校文化的引领者,就必须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品味的文化人,这是加强校长自我建设的首要要求。
有品味的文化人就要求校长要成为一个“学习者”“、思想者”和“研究者”“学习者”是指校长要是一个善于学习的人,要爱好读书,要博览群书,要有广博的知识,要有一定的艺术修养,有一颗充实而又空灵的心,识得书中真味,不被红尘万丈的世俗欲望所充塞。
读书、思考,才会有知识的丰富、思想的深邃,才会铸造高尚的灵魂和学校精神。
在校长得引导下让读书成为教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学校 文化 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