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号鸟.docx
- 文档编号:7040544
- 上传时间:2023-01-16
- 格式:DOCX
- 页数:43
- 大小:49.11KB
寒号鸟.docx
《寒号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寒号鸟.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寒号鸟
13寒号鸟
学习目标
1.认识1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号、当”;理解“晴朗、劝告、啰唆、冰窖、哀号、得过且过”等词语。
(重点)
2.分角色朗读课文。
(重点)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现在懒惰,将来难过”“得过且过”是没有好结果的和只有通过辛勤的劳动才能得到美好生活的道理。
课前准备
1.制作本课课件,准备生字新词卡片、关于寒号鸟的资料。
2.预习课文,尝试朗读。
(学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1.师:
小朋友,老师想给大家讲个小故事,故事里寒号鸟住在一堵石崖的一道缝里,如果你在冬天的夜晚从山脚下经过,你会听到它哀号的声音:
哆啰啰,哆啰啰……听到这里,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2.学生质疑。
3.板书课题。
4.指导学生认识多音字“号、当”,并组词。
5.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自读要求。
(1)一边读一边圈出课文中的生字,借助拼音把生字读准确。
(2)把课文读通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自读情况。
(1)课件出示生字组成的词语。
多种形式朗读:
开火车读、小组读、齐读。
教师相机正音:
“缝、当、朗、将、狂”是后鼻音;“面、衔、劝、趁、阵、纷”是前鼻音;注音区分“却”“劝”“且”的读音;“吼”不读kǒng,“复”不读fú。
(2)注意这些生字的字形了吗?
你会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呢?
如:
加一加 良+月=朗 木+古=枯
换一换 “芬”的草字头换成绞丝旁就是“纷”。
(3)学习多音字“号、当”。
用不同的读音组词。
(4)巩固识字:
老师读生字,学生快速找生字。
(5)课件出示词组,老师范读,学生跟读。
呼呼地刮着 冻得直打哆嗦
温暖的窝里 冷得像冰窖
3.小组合作,朗读课文,要求:
读正确,读流利。
教师相机正音。
三、再读课文,感知内容
1.老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
这个故事里有几个动物?
它们发生了什么事?
2.学生自由交流。
生1:
故事里有两个动物——寒号鸟和喜鹊。
生2:
冬天快要到了,喜鹊忙着做窝,准备过冬。
喜鹊让寒号鸟垒窝,寒号鸟一拖再拖,最后冻死了。
3.指导学生画出表示时间的语句。
(冬天快要到了、冬天说到就到、寒冬腊月)
4.指导学生了解课文中哪些自然段分别写了这三个时间里发生的事。
四、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生字,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字形,说说需要大家注意的地方。
生1:
“纷、阵、枯、将”这几个左右结构的字都是左窄右宽的。
生2:
“却”字左右大致一样宽。
生3:
“夜”和“衣”的字形相近。
生4:
“面”是独体字,里面是两个小横。
2.师着重指导书写“阵、却、纷”三个生字。
3.师范写,学生书空。
提醒学生注意“却”的最后一笔是竖。
“纷”字右上部是“八”,不是“人”;第五笔捺要写得舒展。
4.学生描红、临写。
第二课时
一、情境导入
1.课件出示寒号鸟和喜鹊各自的窝。
师范读第1自然段。
2.听了朗读,再观察插图,你知道了什么?
生1:
我知道了寒号鸟住在哪里。
它住在山脚下的一堵石崖的一道缝里。
生2:
我知道了喜鹊的窝在河边的大杨树上。
生3:
我知道了寒号鸟和喜鹊住得很近。
二、朗读品味,感受特点
1.自由读课文中描写天气的句子,思考:
从哪里可以看出天气越来越冷?
2.交流。
(1)“几阵秋风,树叶落尽。
”
“尽”字写出了冬天快要到了。
(2)“冬天说到就到,寒风呼呼地刮着。
”
“呼呼地”写出了风很大,寒风就是北风,吹到身上非常冷。
(3)“寒冬腊月,大雪纷飞。
北风像狮子一样狂吼,崖缝里冷得像冰窖。
”
①联系实际说一说大雪纷飞的天气是怎样的。
②听音频,理解北风像狮子一样狂吼,感受天气的寒冷。
③有多冷呢?
(冷得像冰窖)看图,老师介绍冰窖,让学生感受当时的寒冷。
④模仿“冷得像冰窖”,说说冷得怎样?
(冷得像在冰窟窿)
3.有感情地朗读句子,读出天气的寒冷。
4.默读课文,用“ ”画出描写喜鹊的做法的句子,用“____”画出描写寒号鸟的做法的句子。
5.交流一下。
说说你对喜鹊和寒号鸟的看法。
生1:
喜鹊很勤劳,看得远。
冬天快要到的时候,它就已经给自己做窝了。
我是从“一早、忙着”看出来的。
生2:
寒号鸟很懒惰。
它“只知道出去玩,累了就回来睡觉”。
生3:
寒号鸟很懒,还不听别人的劝告。
喜鹊让它做窝,它说喜鹊傻,而且还说太阳高照,正好睡觉。
生4:
寒号鸟不吸取教训,很懒。
已经挨了一次冻,嘴里也说要做窝,但第二天天气一好,又去玩了。
理解“得过且过”:
只要能够过得去,就这样过下去。
形容胸无大志;没有长远打算。
(2)寒号鸟说喜鹊傻,你怎么认为呢?
(喜鹊不傻,因为天一冷,喜鹊就住进了自己搭好的温暖的窝里。
)
6.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喜鹊和寒号鸟的对话。
(1)想想喜鹊会怎么说。
喜鹊热心帮助寒号鸟,语气诚恳。
喜鹊第二次劝寒号鸟,讲出了再不做窝的后果,语气加重。
换用句式:
“今天__________,__________。
”
“从小__________,__________。
”
(2)指导学生读寒号鸟说的话。
寒号鸟有没有接受喜鹊劝告?
为什么不做窝?
在冬天来到的夜晚,冻得受不了,说第二天就做窝,到了第二天为什么又不做窝?
(3)小结:
寒号鸟不仅懒惰,还非常糊涂。
“得过且过”的人往往是目光短浅,鼠目寸光。
读寒号鸟的话把它的糊涂、懒惰读出来。
三、课外拓展,总结回顾
1.读了这个故事,你想对寒号鸟说些什么?
2.把这个故事演一演,讲给别人听。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14我要的是葫芦
学习目标:
1、写好“言、每、棵、怪、慢”6个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悟,体会种葫芦人的心态。
体会反问句,感叹句及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2、学会带着问题读课文,读中感悟,看图与学文相结合。
3、懂得当自己做错事情时一定要听别人的劝告。
懂得做任何事
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
1、写好“言、每、棵、怪、慢”6个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悟,体会种葫芦人的心态。
体会反问句,感叹句及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2、学会带着问题读课文,读中感悟,看图与学文相结合。
教学重点:
懂得当自己做错事情时一定要听别人的劝告。
懂得做任何事
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激发兴趣。
1、课件出示找不同画面。
2、学生认真观察图片,找出不同。
3、请学生带着游戏中的仔细观察和认真思考开始我们今天的学习。
二、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4课《我要的是葫芦》。
2、学生齐读课题,教师质疑:
从课题中你们读懂了什么?
3、学生自主交流。
4、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读课题。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1、图文结合,体会葫芦的可爱。
(1)、出示葫芦图片,引导学生评价葫芦。
(可爱)的葫芦
(2)、出示:
(可爱)的葫芦多么可爱的葫芦哇!
(3)、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比较感叹句的语气。
(赞美)
过渡:
这么可爱的葫芦,书中是怎样描写的?
(4)、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体会葫芦的可爱。
(5)、指名朗读描写葫芦可爱的语句,抓住重点词语“细长的、满、雪白的、可爱”;齐读。
过渡:
这么可爱的葫芦,同学们喜欢吗?
种葫芦的人呢?
2、朗读体会种葫芦的人对葫芦的喜爱。
(1)、出示:
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
引导学生体会“每天、几次”这两个词语的表达效果。
(2)、引导学生感情朗读。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出示:
小葫芦变黄了落了。
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
2、学生读中比较句子意思的不同。
3、引导学生感情朗读第四自然段,体会种葫芦人的心情。
(伤心)
4、多媒体出示文中两幅图进行比较,找出不同之处。
①人的表情不一样:
一是面带微笑,一是满脸惊讶。
②葫芦的叶子不一样:
一是绿绿的叶子,一是枯黄的叶子,有的还有小孔。
③葫芦不一样:
一是挂在藤上,一是掉在地上。
过渡:
找出了这么多的不同,同学门脑子里有什么疑问吗?
指名交流。
(“这么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全落了呢?
”)让我们带着这样的问题朗读课文的2、3自然段。
五、学习第二、三自然段,探究葫芦落地之谜。
(一)学习第二段
1、种葫芦的人看到叶子上长了一些蚜虫,那个人是怎么想的
(板书:
一些蚜虫变黄了)
多媒体出示:
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有几个虫子不用怕。
师:
谁知道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
(指名)这两个句子的意思是一样的,你觉哪一句更能说明不可怕呢?
请大家把这两句读一读。
2、是的,他要的是什么?
不要什么?
(要葫芦不要叶子)我们来听听他是怎么说的?
朗读指导。
(理解“盯着、自言自语”)
3、是啊,他多希望葫芦长得快些,长得大些呀,根本不管叶子上长虫了。
你听了他的话,想对他说什么呢?
(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
(二)学习第三段
1、种葫芦的人这样做,难怪他的邻居也实在看不下去了,来劝他。
请大家读第三段。
画出他不要叶子的句子。
2、多媒体出示:
叶子上的虫还用治?
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知道这话的意思吗?
这两句的意思也是一样的,你觉得哪个句子更加肯定地说叶子上的虫子不用治呢?
再读读这两句。
3、如果你是那个邻居,接下去还会怎么劝告他呢?
(指名)
是啊,这么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全落了呢?
任何植物的生长都要经历生根、发芽、长叶、开花、结果,每一个环节都会互相影响。
要想得到好果实,就要细心呵护每部分的生长。
我们做事情也一样,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不能只注重结果。
板书:
叶和果有联系。
4、全班齐读二、三段。
5、分角色朗读对话,说说你喜欢谁?
为什么?
6、朗读全文。
六、拓展延伸。
1、想一想:
学了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
种葫芦的人看到葫芦都落了,他会想些什么?
2、编一编:
第二年,那个人又种了一些葫芦……
3、画一画:
你能画出长大后的葫芦吗?
七、写字指导
1、出示“言、每、棵、怪、慢”6个字
2、指导学生观察发现:
言和每为独体字,后3个字为左右结构的字。
结合“母”字指导“每”字的笔画顺序,师范写
“言”字第一横长,下面两横短。
复习“忄”的写法,师范写“慢”
3、生描红书写
4、点评
八、板书设计:
14我要的是葫芦
教学后记:
15大禹治水
学习目标
1.初读课文,认识本课8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继续培养独立识字、合作识字的能力。
2.熟读课文,理解“倒塌、堵塞、叮嘱、开凿、垒、长年、欣欣向荣、敬仰、爱戴、英雄”等词语,了解大禹治水的故事,理清作者思路。
3.自主阅读课文,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使学生学会在课文情景和语言文字中受到熏陶。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大禹为什么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感受大禹的奉献精神,培养学生的奉献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大禹治水的故事,通过重点词句感受大禹的奉献精神。
教学难点
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引导学生学会在课文情景和语言文字中受到熏陶。
课前准备
1.教师查阅有关大禹治水的资料,制作有关课件。
2.学生预习课文,自学字词,查阅相关资料
第一课时
一、了解预习,导入课题
1.同学们,你们课前都读过那些古代的神话故事呢?
2.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篇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题目就叫《大禹治水》(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3.读完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提炼:
大禹为什么要治水?
怎样治水的?
结果如何?
)
二、自主读文,独立识字
1.大禹为什么要治水?
怎样治水的?
结果如何?
请同学们走进课文,边读边想,遇到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词划出来,先自己解决。
2.有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吗?
请组长组织小组同学互相学习。
3.在刚才小组学习中,还有那些字你们觉得容易读错和写错呢?
根据学生的情况重点指导:
“丘、禹、野”几个难检字的读音和写法和妻、凿、雄的部首、写法;会通过词语辨别多音字“处”与“塞”
4.学会了生字,小组比赛读课文达到熟读课文。
三、解决问题,理清层次
1.同学们,通过刚才的阅读,你一定知道了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故事,请你们用自己的话说说。
2.上古时代禹率领民众治理洪水的故事印在了人们心里。
对于这个故事,你们刚才提出了自己的问题还记得吗?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一找课文那些地方写了大禹为什么要之水?
那些地方写了大禹怎样治水的?
那些地方又写了结果如何呢?
引导学生学会默读,解决问题。
3.根据学生的回答,理出文章的层次,第一部分
(1)描写了洪水肆虐的危害;第二部分(2-4)主要写大禹率领民众治水的过程;第三部分(5)些治水的结果——洪水终于退了,大地又恢复了欣欣向荣的景象。
四、回归整体,朗读检测
1.请同学们分段读文,熟读课文。
2.检测学生本节课所学的重点字词,学生交流、改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导入学习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大禹治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文章主要讲什么内容呢?
作者先写什么?
再写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
二、自主读文,捕捉信息
1.今天让我们再次沿着时间的隧道,走进这个远古时代的动人故事。
请同学们自己认真地读课文,看看你能从中读懂什么?
能获得那些信息?
一会儿要通过抢答题接受检查,引导学生自主读文,捕捉信息。
2.出示抢答题,检测学生自渎情况:
(1)从那些词语可看出洪水对人们的危害大?
(2)文中出现两个人物分别是谁?
他们什么关系?
(3)鲧和禹分别用什么办法治水,请概括回答。
(4)鲧临死前对儿子禹说了一句什么话?
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4)鲧和禹治水的结果如何?
3.根据学生的回答,指导朗读有关对应的文字。
三、走进文字,自主学习
1.刚才我们大家说了,禹治水和他父亲不同,他父亲主要采取堵的方法,禹主要采取疏通的方法,那么,禹具体是怎么做的呢?
请同学们走进课文第二部分,一边默读一边画出描写禹做法的词语,写写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2.先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提升:
(1)引导学生抓“开凿、挖通、垒起、引到”体会禹的卓越的战略眼光和超群的智慧,相机指导朗读。
(2)引导学生从“常常、泡在、只好、才、仅仅、就、却”等词语体会大禹抛家舍业的奉献精神,相机指导朗读。
4.创设情境,引导想象。
(出示图画、配音乐)同学们,大禹为了治水曾经三过家门而不入,请你们想想大禹每次都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请写下来。
5.引导交流所想的内容,进一步感受大禹的奉献精神。
三、 讨论探究,升华情感
1.孩子们,大禹为什么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呢?
”请同学们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明白:
大禹卓越的战略眼光、超群的智慧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四、 拓展延伸,升华感情
1.请同学们自读补充的有关大禹治水的小故事。
2.读后交流体会。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16朱德的扁担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本课18个生字,其中10个一类字能在田字格中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8个二类字能熟练认读。
理解“坚守”“围攻”“会师”等词语。
3、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初步尝试把握课文大意,了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4、了解朱德同志和红军战士一起挑粮的生动事迹,体会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群众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培养热爱革命领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品读语言文字,从字里行间体会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群众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培养热爱革命领袖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1、谈话导入
在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吃水不忘挖井人》,在这篇课文中,你认识了谁?
这感人的故事让我们对关心人民疾苦的革命领袖毛主席产生了敬爱之情,今天我们要认识另一位和毛主席同时代的伟大领袖。
2、课件出示朱德像。
小朋友们,认识他是谁吗?
(板书:
“朱德”边写边讲解朱的演化过程)指名认读指导
3、关于朱德,你知道些什么呢?
请你简单地介绍介绍。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谈谈对朱德的了解,一到两句话就可以了。
)
教师相机简介朱德:
朱德爷爷与毛主席、周总理一样,是我们老一辈的革命家。
他当过红军军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总司令,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深受人民的爱戴。
大家亲切地称他为“朱德同志”。
教学同志。
记住“志”:
红军战士心连心,大家互相称同志。
连起来读:
朱德同志。
4、(出示:
扁担图片)认识这是什么吗?
(板书:
扁担)指名读
(1)“担”在这里是轻声(板书dan)谁来准确地读一读?
(2)人们常常用扁担来干什么?
对,人们用扁担挑水、挑粮食,所以可以说挑“一担粮食”“一担水”。
(3)(出示朱德挑粮的图片)人们可以把很多的,很重的东西装在箩筐或桶里,挂在扁担的两头,把扁担的中间挑在肩上,这样行走起来就比较——方便
5、这根扁担可不是普通的扁担,现在珍藏在军事博物馆里呢。
为什么呢?
仔细看看,上面写了什么?
(朱德记),看看这个“记”怎么写的,你有什么办法记住吗?
“记”在这里是作记号,标志的意思。
现在你知道这根扁担的主人是谁吗?
6、指名读课题
课文写了朱德的什么?
谁来读课题告诉老师?
课文介绍了谁的扁担?
课文介绍了谁的什么?
(齐读课题)
朱德和扁担之间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个感人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读要求:
自由轻声读课文2遍,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标好自然段序号。
想一想,课文讲了朱德的什么事情?
2、用手势告诉老师,这课有几个自然段。
3、请四小组学生读课文,每组读一个自然段,三组读到爬山,四组读完。
边读边思考,这课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朱德和大家(一起挑粮)。
战士把他的扁担(藏起来),后来朱德在扁担上写了(“朱德记”)三个字,大家就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
三、再读课文,随文识字
1、这个故事发生在江西的“井冈山”。
(课件出示,教学“冈”)井冈山周围500多里都是高山,地势险要。
(简笔画)1927年,毛主席带领红军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革命根据地。
1928年4月,朱德同志带领一支红军上井冈山,与毛主席的部队会合了。
看,两支部队会合在一起了,战士们是多么高兴啊,他们跳啊,叫啊……多么兴奋!
(课件出示会师图)就是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哪个词语?
(“会师”)指导读好会师。
(革命的力量壮大了,大家多么高兴啊!
)
2、指导看图:
现在这儿这儿有了两支部队,人数——增多了;力量更——强大了;
大家心情怎么心情怎么样?
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大家很高兴,有一个战士都举起了手中的枪。
○他们在挥舞着红旗。
○他们都笑了,露出了牙齿。
○毛泽东和朱德同志紧紧地握住了手。
是呀,大家多开心啊!
让我们也高兴地读出这句话。
(出示,指导读好)
“1928年,朱德同志带领队伍到井冈山,跟毛泽东同志会师了。
”
会师后不久就把这两支队伍整编成立了“红军”,朱德任红军最高指挥官——军长。
2、引读第一自然段第二句。
此时,红军在山上,山下不远处(就是敌人)。
红军在山上,山下不远处就是敌人。
敌人离我们这么近,他们想干什么呀?
想攻打我们敌人可狡猾了,他们分布在山下的好几个地方把红军团团围住,这就叫“围攻”(板书)。
(出示词语,指导读好)敌人要围攻,红军就要“守”住井冈山,而且要牢牢地守住,这就叫“坚守”(板书)。
(出示词语,指导读好。
解说守的演化)指出“攻”“守”是一组反义词。
敌人把我们红军紧紧围住,就想把我军困死,饿死,冻死。
红军要坚守根据地,就必须有粮食。
读好第二自然段第一句话。
“红军要坚守井冈山根据地,粉碎敌人的围攻,必须储备足够的粮食。
”(指名读,齐读)
教学生字“必”(必的汉字演化过程)
谁能用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为)来说说这句话。
3、当时,井冈山上生产粮食不多,所以常常要抽出一些人到山下的茅坪去挑粮。
那么,红军战士在挑粮的过程中又遇到了哪些困难?
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四、指导写字,课堂作业,巩固学习成果
1、出示本课生字,分类重点指导
2、重点学写“志”
你是怎么记住这个字的?
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教师范写,强调上面是“士”。
这个字真有趣,红军战士心连心,大家互相称同志。
3、学生在习字册上把本节课学的生字描一个写一个。
第二课时
一、民谣导入:
1、出示歌谣
同学们,在当年的井冈山地区,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
朱德挑谷上山,
粮食绝对可靠。
大家齐心协力,
粉碎敌人围剿。
(范读,指名读,齐读)
知道这首民谣是讲什么吗?
(朱德挑粮)
2、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3课朱德的扁担(齐读课题)
二、精读课文,感悟人物品质
1、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找一找描写朱德挑粮的句子,用横线画下来。
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点击出示:
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着满满的一担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
)
从“满满”这个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指导读好这句话。
2、是啊,当时井冈山上缺粮,朱德和战士们一起去挑粮,多好啊!
可是,战士们为什么要藏他的扁担呢?
认真读读二、三自然段,边读边找一找原因,用波浪线画下来。
(1)战士们想,朱德同志工作那么忙,还要翻山越岭去挑粮,累坏了怎么办?
①“那么忙”,当时朱德是一位军长,请你猜一猜,他要忙些什么?
你觉得朱德怎么样?
②是呀,作为军长,朱德比战士们更辛苦,他要做的事情真是太多了,尽管这样忙,他还要————翻山越岭去挑粮。
朱德翻山越岭走的是一条怎样的路啊?
(2)从井冈山到茅坪,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
①五六十里:
一来一回就要100多里啊,我们步行一小时大约可以走10里,100多里要走十多个小时啊!
何况挑着满满的一担粮食,真远哪。
——读好这个词语
②是啊,这么远的路,而朱德他们是走的我们这样的路吗?
那是什么路?
(山高路陡)(板书)什么是“山高路陡”?
指导读好这个词
③就是因为路太远了,所以每次挑粮战士们都要起早赶路,摸黑回家,多么辛苦呀。
谁再来读读这句话。
④从井冈山上到茅坪,有五六十里路,山高路陡,非常难走,要是遇到刮风下雨,————
(那就更艰难,常常走一步,滑两步,)但是朱德同时还要————翻山越岭去挑粮。
这时你觉得朱德同志怎么样?
⑤离敌人这么近,随时可能遇到敌人的偷袭,随时有生命危险,尽管如此,朱德同志还要————翻山越岭去挑粮。
你觉得此时的朱德同志又怎么样?
一起读好这句话。
(3)大家劝他不要去挑,他不肯。
大家劝朱德同志不要去挑,他不肯。
你就是战士,你来劝劝?
试着结合前面的课文,想想用上文中的哪些话来劝才能让朱德同志同意不去挑粮。
是啊,他和红军战士打成一片,没有区别,这样一位可亲可敬与战士同甘共苦的司令,怎么能不让红军战士敬佩,怎么能不让红军战士感动,怎么能不让红军战士心疼呢。
看到朱德同志这么辛苦,难怪战士们要把他的扁担藏起来呢。
一个“藏”字,让你体会到了什么呢?
3、过渡:
战士们认为只要朱德同志没有扁担了,就不能再挑粮食了,让红军战士们没有料到的是,朱德同志连夜在赶做扁担,夜那么深了,可他还在煤油灯下用力的劈,认真的削,仔细的磨,花了很多精力,做了整整一个晚上,赶做了这样一根扁担,当第二天早晨,他拿着扁担走出来时,战士们还忍心再把他的扁担藏起来吗?
因为大家知道,他们藏了,朱德还会再做,这样只会让他更累,战士们不忍心啊!
而且扁担上写了“朱德记”三个字,大家就是藏也藏不住啊,大家是不忍心再藏,不能再藏了。
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句话。
(齐读)不料,朱德……三个字。
所以大家见了(引读)越发敬爱……他的扁担了。
因为大家知道,他就是一个和战士们(板书)同甘共苦的人,他就是再苦再累也要和战士们一块儿苦,一块儿乐!
三、拓展延伸,感悟深情
1、看(课件出示图片),这是1958年,72岁的朱德同志还亲临十三陵水库劳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寒号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