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题演练跟踪检测 选修4 1.docx
- 文档编号:7045988
- 上传时间:2023-01-16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3.17KB
考题演练跟踪检测 选修4 1.docx
《考题演练跟踪检测 选修4 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题演练跟踪检测 选修4 1.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考题演练跟踪检测选修41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考题演练·跟踪检测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
——摘自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材料二 古往今来,人们却津津乐道于诸葛亮未出草庐已三分天下的史话,殊不知,“三分天下”的实质就是分裂。
诸葛亮“联吴抗曹”,亲自导演的赤壁大战最终烧出了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但蜀汉在与曹魏长期的对抗中,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还是综合国力都显得力不从心。
诸葛亮为执行以分裂为宗旨的三国鼎立,在蜀汉实行的是“全民皆兵”的战争经济政策,对蜀汉百姓进行了残酷的压榨,特别是对少数民族的剥削更是空前残酷,这一切最终使得蜀汉经济崩溃,人口锐减不足原来的十分之一,并导致了蜀汉仅有42年的短命历史。
——摘自范文琼《重评诸葛亮的历史功过》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诸葛亮在历史上赢得普遍赞誉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诸葛亮的过失。
【解析】第
(1)题根据材料一得出诸葛亮本身具备的卓著政治、军事才干;封建正史和历代统治者的褒扬;《三国演义》和民间故事、戏剧等的渲染;“尊刘抑曹”的封建正统思想影响。
第
(2)题结合材料二得出诸葛亮制定并积极实施“联吴抗曹”“三分天下”的战略,延缓了国家统一的进程等。
答案:
(1)原因:
诸葛亮本身具备的卓著政治、军事才干;封建正史和历代统治者的褒扬;《三国演义》和民间故事、戏剧等的渲染;“尊刘抑曹”的封建正统思想影响。
(2)过失:
诸葛亮制定并积极实施“联吴抗曹”“三分天下”的战略,延缓了国家统一的进程;为支持分裂战争,实行战争经济政策,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长期的战争也加速了蜀汉的灭亡。
2.(2016·赣州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李觏是北宋杰出的思想家和誉满东南的著名学者。
他生活的时代,变革成为当时士人的共同认识和追求。
一生著述颇丰,涉及儒家思想的方方面面,而贯穿其全部学术思想的鲜明特色,是他在《上孙寺丞书》中所说的“以康国济民为意”。
他在《潜书》《礼论》《平土书》《富国策》《强兵策》《安民策》《庆历民言》《周礼致太平论》等系列文章中,首次系统提出变革社会、富国强兵的主张。
这些主张与后来王安石变法思想的诸多方面都不谋而合,若单就理论论说而言,李觏的思想则更加系统而有条理。
——摘编自李华瑞《北宋改革的先行者》
材料二 时人余靖说:
“李觏,博学通识,包括古今。
潜心著书,研极治乱,江南儒士,共所师法。
”这个评价看到了李觏对现实政治生活的关注。
时人祖无择说:
“《庆历民言》皆极当时之病,真医国之书耳。
”“真医国之书”道出了李觏救治时弊、经世致用的思想特点。
——摘编自王国轩《李觏的历史及思想定位》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觏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2)依据材料概括指出李觏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
【解析】第
(1)题结合所学知识中王安石变法的背景,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概括北宋中期的基本情况即可。
第
(2)题第一问主要内容,由材料一得出主张社会改革,理财富国强兵等。
答案:
(1)背景:
北宋中期,统治危机严重,社会矛盾丛生,内忧外患严重;社会经济文化正逐步走向繁荣;变革成为当时士人的共同认识和追求。
(2)内容:
主张社会改革,理财富国强兵;以儒家思想在其学术思想中占重要地位;强调“安民”和“济民”;反对(或主张抑制)土地兼并。
地位:
是北宋改革的先行者;著名的思想家,思想系统而有条理;学术探索同社会实践相结合;为后来的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其思想对社会问题具有敏锐的洞察力。
3.(2015·武昌调研)张载(1020—1078年),北宋哲学家,理学创始人之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他的名言。
材料一 他(张载)提倡“民胞物与”思想:
“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
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
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
——摘自XX百科
材料二 天地之性是至善至美的圣人之性,气质之性受人们禀气条件的限制,包含饮食男女的自然本性,故而有善有恶。
“为学大益,在自能变化气质。
”(通过学习,明了物性,通晓人性,通达天性。
)“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
”
——摘编自刘泽华、葛荃主编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张载“民胞物与”的核心思想,并对此作出简要评价。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载思想对儒学发展的作用。
【解析】第
(1)题第一问思想,材料一中张载提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因此要爱人爱物。
第二问评价,对张载的核心思想一分为二的评价,虽然有其历史局限性,但也要肯定这一观点在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方面的积极作用。
第
(2)题张载提出性善说,认为通过学习,明了物性,最终可以通晓人性,通达天性;张载论述了“性”与“心”的关系,吸收佛道思想,推动了儒学哲理化,对二程、朱熹构建理学体系产生重要影响;张载强调“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以纲常伦理强化了封建统治。
答案:
(1)思想:
爱人爱物。
评价:
这种思想在我国哲学思想史上占有一定地位。
虽然它不可避免地具有历史局限性,但辩证分析,其合理内涵在当今时代也有积极意义。
有助于我们今天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价值取向。
(2)作用:
继承了孟子的性善说;吸收佛道思想,将儒学哲理化;强化了儒学中的道德内涵,维护纲常伦理;对二程、朱熹构建理学体系产生重要影响。
4.(2016·荆门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从顺治至康熙初年,黄宗羲对清统治者怀着强烈的民族仇恨,不仅在行动上进行武装反抗,而且在《留书》《明夷待访录》等著作中还进行激烈的批判。
康熙十七年(1678年),清廷议修《明史》,特开“博学鸿儒科”,以延揽人才。
叶方蔼向康熙帝推荐黄宗羲。
黄宗羲的弟子陈锡嘏当时在北京任职,代为力辞。
黄宗羲闻知后即致书陈锡嘏表示感谢,说如果让他“待诏金马”,无异于“断送老头皮也”。
康熙十九年,黄宗羲年已七十一岁,徐元文(顺治十六年状元,官至户部尚书)在康熙帝面前举荐黄宗羲参与修史,康熙帝下旨浙江督抚“以礼敦请”,黄宗羲仍然托病力辞,却派遣自己的儿子黄百家到徐元文主持的明史馆去修史了。
康熙二十六年,黄宗羲在写给徐乾学(康熙九年探花,官至刑部尚书)的一封信中写道:
今圣主持召,入参密务,古今儒者遭遇之隆,盖未有两。
五百年名世,于今见之……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从顺治至康熙年间,黄宗羲对清廷的态度逐步发生了什么变化?
(2)根据材料,分析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从中国历史的发展来看,黄宗羲对清廷态度的变化有什么现实意义?
【解析】第
(1)题,据材料可知由武装反抗、著书批评到不仕清廷等。
第
(2)题第一问,据材料可知清廷统治日益巩固,民族矛盾相对缓和,同时说明黄宗羲对清朝统治的逐渐认可等;第二问,意义从有利于维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方面回答。
答案:
(1)变化:
由武装反抗、著书批评;到不仕清廷;再到托病力辞,派子替之;最后到认可、赞誉清廷统治。
(2)原因:
清廷统治日益巩固,民族矛盾相对缓和;康熙采取笼络汉族知识分子的政策;黄宗羲对清朝统治的认可。
意义:
有利于维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5.(2015·全国卷Ⅰ·T4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丘处机(1148-1227年),登州(今属山东)人,19岁时投入道教全真派。
全真派是当时新出现的一个道教派别,主张兼修儒、释。
丘处机潜心研习,成为一方道教领袖。
其时黄河南北陷于战乱,全真派徒众剧增,成为蒙古、金、宋竞相争取的对象。
1220年,应成吉思汗之召,丘处机偕弟子西行,历时四年,行程万余里,到达成吉思汗驻跸的雪山(在今中亚地区)。
成吉思汗常与他交谈,丘处机“每言欲一天下者,必在乎不嗜杀人。
及问为治之方,则对以敬天爱民为本”。
成吉思汗深为认同,“命左右书之,且以训诸子”。
史载:
某日暴雷异常,成吉思汗询问是何预兆,丘处机借此回答说:
“人罪莫大于不孝,不孝则不顺乎天,故天威震动以警之。
似闻境内不孝者多,陛下宜明天威,以导有众。
”成吉思汗采纳了他的建议。
丘处机的弟子李志常撰写了《长春真人西游记》一书,记录了丘处机西行谒见成吉思汗的经历与见闻,流传至今。
——据《元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丘处机的意见被成吉思汗接受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丘处机西行的意义。
【解析】第
(1)题,从丘处机和成吉思汗两方面分析原因。
第
(2)题,从中原文化的传播、对元朝统治的作用和对研究西域历史的贡献等角度,说明丘处机西行的意义。
答案:
(1)成吉思汗需要为庞大的统治区域寻求治理方法;丘处机学识广博;善于选择劝谏的方式与时机。
(2)使蒙古最高统治者较为深入地接触到中原的思想文化;对后来元朝的统治起了一定作用;留下了关于当时西域地区重要的文献记录。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知识不能单从经验中得出,而只能从理智的发现与观察到的事实两者的比较中得出。
一个人对社会的价值,首先取决于他的感情、思想和行动对增进人类利益有多大作用。
谁要是把自己标榜为真理和知识领域里的裁判官,他就会被神的笑声所覆灭。
一个人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走过弯路、犯过错误并不是坏事,更不是什么耻辱,要在实践中勇于承认和改正错误。
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理想,这种理想决定着他的努力和判断的方向。
就在这个意义上,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作是生活目的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
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
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着别人(包括生者和死者)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分量来报偿我所领受了的和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
我强烈地向往着俭朴生活,并且时常为发觉自己占有了同胞的过多劳动而难以忍受。
——爱因斯坦语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爱因斯坦的科学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爱因斯坦的伟大精神。
【解析】第
(1)题,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爱因斯坦的科学贡献即可。
第
(2)题,根据材料中“要在实践中勇于承认和改正错误”可分析其精神为勇于创新的科学探索精神;根据材料中“谁要是把自己标榜为真理和知识领域里的裁判官,他就会被神的笑声所覆灭”可分析其精神为大胆质疑、挑战权威、追求真理;根据材料中“我强烈地向往着俭朴生活”可分析其精神为崇尚节俭。
答案:
(1)贡献:
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光量子理论;宇宙论和统一场论。
(2)精神:
勇于创新的科学探索精神;大胆质疑、挑战权威、追求真理的战斗精神;胸怀天下的社会责任感;自我批判的精神;淡泊名利、崇尚节俭的精神等。
【备选习题】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柏拉图认为各个阶层对待财富的态度应该不同。
在理想国中,统治阶级即国王和护卫者“除了绝对的必需品之外”不得有任何财产,而对被统治阶级来说,却并不要求其放弃私人财产。
他的理由是“统治阶级如果嗜好金钱与财产,他们必将腐败。
而生产阶级成员就其本性而言必然有此嗜好,将不会急于篡夺统治者的位置,因为这会妨碍他们积累财富”。
被统治阶级的责任和价值就在于供应统治阶级以生活资料,使这些人专心治国,这样才能达致城邦的最大善。
与柏拉图类似,孔子对各个阶层财富观的具体要求是不同的。
就国君而言,孔子认为应该只“言义而不言利,为人君,止于仁”。
国君乃天下财富的最高所有者,“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所以“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
国君的利就是义。
就各级官吏而言,孔子主张不仅言义,而且言利。
因为“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
官吏需要依靠俸禄来养家糊口。
然而,官吏求“利”必须合乎道义,即君子“仕则不稼”“不尽利以遗民”。
就一般的平民而言,孔子主张求利、致富,但同时又要为他人着想,“富而好礼,富而好仁”。
依据材料概括柏拉图和孔子的财富分配观异同。
依据所学说明其成因。
【解析】首先归纳总结两位哲人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追求财富的态度是相同的;然后分析柏拉图从理想政治秩序构建角度勾画不同阶层对财富的态度;而孔子从仁义利的道德伦理角度要求不同阶层在财富态度上遵守礼的规定;最后分析原因:
柏拉图不满于当时城邦政治,着力构建理性的政治蓝图;孔子生活在没落的西周时期,礼乐制度崩溃,孔子意图恢复西周的社会制度。
答案:
相同:
不同阶层对待财富态度不同。
统治者应以维护国家秩序而不是积累财富为目的。
承认被统治者追求财富的正当性。
不同:
柏拉图从理想政治秩序构建角度勾画不同阶层对财富的态度。
孔子从道德伦理角度要求不同阶层在财富态度上遵守礼的规定。
成因:
柏拉图不满于城邦政治,构建理性的理想国。
孔子意图恢复西周的社会制度。
【拓展延伸】孔子与柏拉图思想的比较
孔 子
柏拉图
不
同
点
时代背景
奴隶社会的衰落时期
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
核心内容
仁、礼、中庸思想
理念论和理想国
政治主张
“贤人”治国
“哲学王”治国
政治理想
建立统一开明的贵族统治的国家
狭隘的城邦主义,不追求希腊统一
相
同
点
时代背景
奴隶社会
个人活动
游历、从教
根本目的
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政治思想
重视统治者的作用,体现“人治”
教育思想
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
历史影响
政治理想都未成功,对后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古希腊)民主制中……领袖人物取决于人民的喜好,因此,他们的行动在于维护他们自己的名誉和地位。
默许人民的要求,以及把政治策略建立在可“销售”的东西之上,这就使政治领导能力受到了削弱。
对于种种慎重的判断、艰难的决定、令人不悦的选择、以及使人难堪的事实,人民一定会尽力回避。
民主使智慧边际化。
材料二 ……除非哲学家成为我们这些国家的国王,或者那些我们现在称之为国王和统治者的人能够用严肃认真的态度去研究哲学,使政治权力与哲学理智结合起来,而把那些现在只搞政治而不研究哲学或者只研究哲学而不搞政治的碌碌无为之辈排斥出去,否则……我们的国家就永远不会得到安宁,全人类也不能免于灾难。
——以上均引自《柏拉图全集》
(1)依据材料指出,柏拉图对古希腊的民主制持何种看法?
为此,柏拉图设计了一个怎样的理想国?
(2)你如何看待柏拉图设计的理想国?
【解析】第
(1)题,结合材料中“民主制中……领袖人物取决于人民的喜好”“民主使智慧边际化”“这就使政治领导能力受到了削弱”归纳即可;柏拉图设计的理想国应该由哲学家来治理。
第
(2)题,对柏拉图方案的评价要一分为二,要客观全面。
答案:
(1)看法:
柏拉图认为希腊领袖人物的产生过于随意;民主政治使领袖的政治领导能力受到了削弱;民主使智慧边缘化。
理想国:
应该由哲学家来治理国家。
(2)看待:
带有很大的空想性,过于理想化,是一种乌托邦设想;柏拉图的理想国又并非纯粹的空想,而是针对当时希腊各种政体的弊端提出的,给人以一定的启发。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题演练跟踪检测 选修4 考题 演练 跟踪 检测 选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