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7年级优秀教案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第一节 血液.docx
- 文档编号:7095538
- 上传时间:2023-01-17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1.95MB
生物7年级优秀教案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第一节 血液.docx
《生物7年级优秀教案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第一节 血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7年级优秀教案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第一节 血液.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物7年级优秀教案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第一节血液
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
优秀教案
整体设计
教材分析
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以学生既熟悉又陌生的血液为主线,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促进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和探究,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获得知识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科学思维方法的过程,同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断得到升华,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
血液对于每个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学生熟悉血液,是因为每个学生几乎都有流血、抽血和验血的经历,对血液的颜色等有一些感性的认识,还可以从报刊、杂志、电视和广播中获取到有关血液的信息;学生对血液陌生,是因为学生大都不知道血液里到底含有哪些成分,以及每种成分各有什么功能。
因此,教材在开始设计了几个思考题,旨在引导学生思考,加深对血液的认识,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材中还设计了血液的分层现象和血液化验单的资料,目的是使学生对血液的成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把此资料改成演示实验,使学生更明确了解血液的分层现象。
关于血浆,教材中展示了血浆的成分示意图,使学生直观地了解构成血浆的主要成分是
水分,为后面介绍无偿献血作铺垫。
关于血细胞,教材的意图是让学生先通过显微铙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从感性上认识红
细胞、白细胞的形态以及数量多少,然后从理性的角度进行学习,这样做可以激发学生自主
学习、积极开动脑筋和主动求知的学习热情。
在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教师介绍红细胞、
白细胞和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时,应该特别注意与生活实际中的一些问题相联系,如贫血、化
脓和伤口处血液逐渐凝固等,这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
解和记忆。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血样标本,解读血常规化验单,知道血液的组成。
2.通过观察人血永久涂片、观看视频资料,了解血浆和血细胞的形态、数量和主要功能。
3.通过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4.通过解读血常规化验单,进一步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通过小组成员关于白血病、骨髓移植的汇报,提高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血液分层现象和血常规化验单,了解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两大部分组成的。
2.通过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了解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结构特点,并阅读教材,了解三种血细胞的主要功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献血和骨髓捐献对于挽救生命的意义,认同义务献血和骨髓捐献,关注生命,关爱他人。
教学重点
1.血浆和血细胞的形态、数量和主要功能。
2.解读血常规化验单,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
教学难点
小组成员关于白血病、骨髓移植的汇报,提高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相关的资料。
教师准备血液分层的实验、人血的永久图片、显微镜等,并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人们义务献血的视频资料,指导学生分析下面的问题:
(1)你知道人们无偿捐献血液有什么意义吗?
(2)对于失血过多的病人为什么要及时输血而不是及时输液呢?
学生讨论、交流,达成共识:
(1)入们无偿捐献的血液可以挽救因为失血过多而面临失去生命的人。
(2)由于某种原因而失血过多的人要及时输血而不能仅输液体。
因为失去的血液里包含各种血细胞,是液体所不能补充的,只有进行输血才能挽救病人的生命。
学生质疑:
(1)血液由哪些成分组成?
(2)血液的主要功能有哪些?
由学生的疑问导入新课。
2.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思考题:
(1)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主要有哪些?
(2)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主要在消化道的哪个结构被消化并被吸收?
(3)外界的气体进入体内,在哪个结构与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
此结构的哪些特点适于进行气体交换?
学生思考后在小组内展示:
(1)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主要有糖类、蛋白质、脂肪、水、无机盐和维生素等。
(2)糖类、脂肪和蛋白质主要是在小肠内被彻底分解成可以直接被吸收的物质,水、无机盐和维生素不需要消化就可以直接被吸收。
这些物质主要是在小肠内被吸收。
(3)外界的气体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在肺中进行气体交换。
肺泡是构成肺的基本单位,也是进行气体交换的基本单位。
肺泡的外面包绕着大量的毛细血管,肺泡壁和毛细血管的壁都很薄,适于进行气体交换,肺泡中的氧气进入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
学生质疑:
各种营养物质在小肠内被吸收,外界空气中的氧气进入体内,营养物质和氧气是怎样被输送到全身各处的呢?
由学生的疑问导入新课。
推进新课
学习目标一:
血液的组成
方案一:
教师课前指导学生准备新鲜的动物的血(如:
鸡血、猪血等),将一定量的动物的血液放入装有抗凝剂的试管中静置一段时间后观察:
(如右图)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准备实验材料,并分析实验现象:
加入抗凝剂的血液静置一段时间后出现分层现象,上面一层淡黄色透明的液体是血浆,下面暗红色不透明的是红细胞,两层之间白色的一薄层是白细胞和血小板。
教师对学生的分析情况给予充分的肯定,并迸一步强调:
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两部分组成的,血细胞包括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
教师对学生在上述过程中的表现给予肯定,并激励学生积极发扬在学习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方案二: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资料,并指导学生分析:
资料1:
血液是存在于心血管系统内的流动组织,它包括细胞和液体两部分。
细胞部分是指血液的有形成分,总称为血细胞。
液体部分称为血浆。
人体内的血液总量约占体重的7%~8%,在正常情况下,每千克体重的血量,男性多于女性,幼儿多于成年人。
资料2:
下列是某人在医院做的一张血常规化验单:
(1)通过分析上面的资料,你认为血液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2)常规化验单上列举的血液成分分别是哪些成分?
学生分析、交流,并查找相关的资料,达成共识:
(1)通过上述资料可以看出,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
(2)血常规化验单上列举的血液成分有红细胞(RBC)、白细胞(WBC)、血小板(PLT)等。
学生质疑:
血常规化验单上的Hb表示什么?
学生思考后回答:
血常规化验单上的Hb表示血红蛋白。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
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从血常规化验单上可以看出红细胞的数量是血细胞中最多的。
学习目标二:
血浆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资料,并引导学生分析下列问题:
资料1:
血浆是血液的液体成分,约占全血的50%~60%,血浆中除含水分外,还有血浆蛋白、无机盐、葡萄糖、激素等物质。
血浆的主要作用是运载血细胞,运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体内产生的废物等。
资料2:
血浆相当于细胞间质,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呈淡黄色。
血浆的化学成分中,水分占90%~92%,溶质以血浆蛋白为主。
血浆蛋白分解产生的氨基酸,可用于合成组织蛋白质或氧化分解供应能量,参与凝血和免疫作用。
血浆的无机盐主要以离子状态存在,正负离子总量相等,保持电中性。
血浆的各种化学成分常在一定范围内不断地变动,其中以葡萄糖、蛋白质、脂肪和激素等的浓度最易受营养状况和机体活动情况的影响,而无机盐浓度的变动范围较小。
(1)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血浆主要由哪些成分组成?
(2)血浆的主要功能有哪些?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达成共识,并在班级内展示:
(1)从上面的资料可以看出血浆是由水、血浆蛋白、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等物质组成。
其中,水分是血浆的主要成分。
蛋白质、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需的重要物质。
另外,血浆中还含有一些人体内产生的代谢废物(如尿素等)。
(2)从上述资料中可以看出:
血浆的主要作用是运载血细胞,运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如:
氨基酸、葡萄糖等)和体内产生的代谢废物(如尿素、尿酸等)。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
血液中有大量的血细胞,这些细胞与血浆共同构成血液,完成物质运输等功能,因此,血液是一种组织,属于结缔组织。
血液可以流动,因此被称做“流动的组织”。
学习目标三:
血细胞
1.用显微镜观察人血永久涂片
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根据拟订的方案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对学生的疑问及时进行点拨。
例如:
实验目的:
(1)在显微镜下认识红细胞和白细胞。
(2)练习使用显微镜。
材料用具:
人血的永久涂片、显微镜。
方法步骤:
(1)将显微镜对光,找到白亮昀圆形视野。
(2)将人血永久涂片放在低倍镜下进行观察。
(3)对照下图,在显微镜下认识红细胞、白细胞,并比较它们的形态和数量。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观察结果思考下面的问题:
(1)在显微镜下看到的数量最多的细胞是哪一种?
它的形态具有什么特点?
(2)在显微镜下看到的体积最大的细胞是哪一种?
它的形态具有哪些特点?
(3)在低倍显微镜下看不到的血细胞是什么?
学生利用显微镜观察血细胞,并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最后达成共识,并在班级内展示:
(1)在显微镜下观察到数量最多的细胞是红细胞,其形态呈两面凹的圆饼状。
(2)体积最大的细胞是白细胞,它的个体比较大,颜色比较浅,其形态有多种。
(3)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不到的血细胞是血小板。
学生质疑:
(1)红细胞为什么呈现红色?
(2)在显微镜下怎样才能快速观察到白细胞?
(3)为什么在显微镜下观察不到血小板?
(4)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生理功能有哪些?
学生分组讨论,有些同学快速浏览教材,从教材中获取信息,有些同学展示自己在课下收集的资料供同学们参考:
资料1:
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富含血红蛋白,血红蛋白呈红色。
它在氧含量高的地方容易与氧结合,在氧含量低的地方容易与氧分离。
资料2:
白细胞是机体防御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通过吞噬和产生抗体等方式来抵御和消灭入侵的病原微生物。
白细胞可以通过毛细血管昀内皮间隙,从血管内渗出,在组织间隙中游走。
它们吞噬侵入的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体和一些坏死的组织碎片。
一般认为,白细胞能向异物处聚集,并将其吞噬,这是因为白细胞有趋化性。
中性粒细胞内的颗粒为溶酶体,内含多种水解酶,能消化其所摄取的病原体或其他异物。
一般一个白细胞处理5~25个细菌后,本身也会死亡。
死亡的白细胞集团和细菌分解产物构成脓液。
资料3:
血小板为圆盘形,直径1~4微米到7~8微米不等,没有细胞核。
当血小板受到损伤部位激活因素刺激出现血小板的聚集,成为血小板凝块,起到初级止血作用,接着血小板又经过复杂的变化产生凝血酶,使邻近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互相交织的纤维蛋白使血小板凝块与血细胞缠结成血凝块。
同时血小板的突起伸入纤维蛋白网内,随着血小板微丝(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的收缩,使血凝块收缩,血栓变得更坚实,能更有效地起止血作用。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教材信息,并结合学生展示的资料进行分析、讨论、交流,最后达成共识:
(1)红细胞呈现红色的原因是含有血红蛋白,这是一种含铁的蛋白质,呈红色。
学生进一步质疑:
血红蛋白具有哪些特点呢?
学生快速交流后回答:
血红蛋白在氧含量高的地方容易与氧缩合,在氧含量低的地方容易与氧分离。
教师强调:
血红蛋白的这一特性使红细胞具有运输氧的功能。
所以,如果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含量低于正常值,输送氧的能力就会降低,就会影响正常的生理活动,侧如:
身体疲乏无力等。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贫血。
(2)白细胞的颜色比较浅,数量比较少,所以,要想快速观察到白细胞可以把显微镜的视野调得暗一些,并在观察的过程中不断移动玻片标本。
学生进一步质疑:
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白细胞的形态有多种,那么,它们对人体有哪些重要的生理作用呢?
学生交流后回答:
白细胞可以发生变形,穿过毛细血管壁,集中到病菌入侵部位,将病菌包围、吞噬。
所以,白细胞对人体具有防御和保护作用(并展示收集的图片资料加以说明)。
教师强调:
如果进行血检时,白细胞的数目过多,说明身体某部位可能有炎症。
(3)血小板是最小的血细胞,形状不规则,没有细胞核。
所以,在显微镜下观察不到血小板。
学生质疑:
血小板对人体有什么重要的生理作用呢?
学生回答:
当人受伤时,血小板会在伤口处聚集,释放与血液凝固有关的物质,形成凝血块堵塞伤口而止血。
所以,血小板有止血和加速凝血的作用(并展示收集的图片资料加以说明)。
教师强调:
如果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过少,一有伤口就会血流不止。
(4)血细胞主要有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三种。
红细胞能够运输氧气和部分二氧化碳,白细胞具有防御和保护作用,血小板具有止血和加速凝血的作用。
教师对学生独立实验、勇于质凝的态度进行肯定和鼓励,并引导学生归纳、整理(此表格仅供参考):
拓展延伸:
正常人的红细胞的数目是:
男性(4.0~5.5)×1012个/升,女性为(3.5~5.0)×1012个/升,正常人的血红蛋白的数值是:
男性120~160克/升,女性110~150克/升。
正常人的白细胞的数值是(4~10)×109个/升。
正常人的血小板的数值是:
(100~300)×109个/升。
学习目标四:
造血于细胞和干细胞研究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结合课下收集的骨髓移植的相关资料,尝试完成下面的问题:
(1)为什么进行骨髓移植能够挽救白血病患者的生命?
(2)治疗白血病,除了进行骨髓移植,还可以从哪里获得造血干细胞?
学生讨论、交流后回答:
(1)骨髓中有具有造血功能的干细胞,这些干细胞能够分化为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健康入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到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白血病患者的体内,可以给患者不断补充血细胞,从而挽救病人的生命。
(2)除了骨髓中含有造血干细胞外,新生儿的脐带血中也含有造血干细胞。
教师强调:
干细胞生物工程是我国同发达国家研究水平最接近的重大科学领域之一。
这些科学技术同应用技术紧密结合,一定会造福我国人民,进而造福全人类。
课堂小结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思考题:
(1)通过观察血液分层实验,你认为血液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2)血浆是由哪些成分组成的?
主要功能有哪些?
(3)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数量最多的血细胞是什么?
数目最少的血细胞是什么?
成熟后,细胞中没有细胞核的血细胞是什幺?
(4)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分别具有怎样的生理功能?
学生回忆、思考,在小组内展示:
(1)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2)血浆的主要成分包括水、血浆蛋白、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等。
具有运载血细胞,运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物质及废物的作用。
(3)在显微镜下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数量最多的血细胞是红细胞,数目最少的血细胞是白细胞,成熟后细胞中没有细胞核的血细胞是红细胞和血小板。
(4)红细胞具有运输氧和部分二氧化碳的作用;白细胞具有防御和保护的作用;血小板具有止血和加速凝血的作用。
教师进一步强调:
血液具有运输、防御等作用。
典例精析
1.从家畜体内取10ml。
血液,放入盛有少量抗凝剂的试管里,静置一段时间后,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上面的部分是血浆,下面的部分是血细胞
B.血浆和血细胞的容积大约各占一半
C.血细胞部分绝大多数是红细胞
D.白细胞和血小板漂浮在血浆的上面
答案:
D
详解:
加入抗凝剂的血液静置一段时间后出现分层现象,上面一层淡黄色透明的液体是血浆,下面部分是血细胞,血浆和血细胞的容积大约各占一半。
血细胞部分绝大多数是暗红色不透明的,这是红细胞,红细胞和血浆之间白色的一薄层是白细胞和血小板。
2.在什么条件下血红蛋白与氧结合或者分离()
A.血红蛋白在氧含量低的地方与氧结合,在氧含量高的地方与氧分离
B.血红蛋白在氧含量高的地方与氧结合,在氧含量低的地方与氧分离
C.血红蛋白与氧结合或分离不受条件的限制
D.以上说法都有道理
答案:
B
详解:
血红蛋白是一种含铁的蛋白质,与氧结合或者分离取决于氧的浓度高低。
在浓度
高的地方血红蛋白与氧结合,在浓度低的地方与氧分离。
所以,红细胞具有运输氧的功能。
3.有关红细胞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红细胞体积较小,能运输一部分二氧化碳
B.红细胞中含血红蛋白,其主要功能是运榆氧气
C.在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最多
D.成熟的红细胞呈两面凹的圆饼状,由细胞膜、细胞核和细胞质构成
答案:
D
详解:
红细胞是血细胞中数量最多的,体积比白细胞小,成熟的红细胞呈两面凹的圆饼状,没有细胞核。
红细胞呈红色,因为红细胞中含有血红蛋白(这是一种含铁的蛋白质,呈红色)。
血红蛋白在氧含量多的地方与氧结合,在氧含量低的地方与氧分离,所以,红细胞具有运输氧的功能,并且能够运输部分二氧化碳。
4.炎热的夏天,某同学面部长了一个疖子,疖子顶端出现了一“脓头”,这个“脓头”主要是由什么构成的()
A.红细胞B.死亡的白细胞C.白细胞D.血细胞和死细胞
答案:
B
详解:
白细胞能够发生变形,当病菌侵入人体内时,它们能够穿过毛细血管壁,集中到病菌入侵部位,将病菌包围、吞噬。
在将病菌消灭的同时,白细胞也死亡。
所以,脓头里主要是死亡的白细胞。
5.将A、B、C、D四支试管加等量的新鲜的家兔血,其中向A、B中加入等量的抗凝剂,向C、D中加入等量的生理盐水,静置一段时间,下列结果正确的是()
答案:
A
详解:
向血液中加入抗凝剂,一段时间后血液出现分层现象。
上面的是血浆,下面的是血细胞。
不加抗凝剂的血液出现凝固现象,血凝块周围的液体是血清。
教材习题答案详解
1.大量出汗时,血液主要丢失水分和一部分无机盐。
通常采用喝水和适量补充无机盐的方法来补充血液中丢失的这些成分。
严重腹泻时,人体主要丢失水分、一部分无机盐和葡萄糖等营养物质。
通常采用喝水、适量补充无机盐以及静脉滴注(或口服)葡萄糖溶液等方法来补充血液中丢失的这些成分。
2.贫血患者的症状是:
面色苍白并有头昏、乏力、心悸、气急等症状。
血红蛋白是一种含铁的蛋白质,一般地说,贫血患者应当多吃一些含铁的食物和蛋白质丰富的食物。
3.昆明属于高原地区,同平原地区相比,空气中氧的含量比较少。
在这种环境下集训,可以增加足球运动员血液中血红蛋白的含量,从而增强足球运动员血液的供氧能力。
4.白细胞吞噬了病菌和死亡的细胞后,自己也会死亡,所以白细胞的寿命比较短。
活动设计
活动题目:
探究血红蛋白的特性
活动目的:
(1)了解血红蛋白的主要特性。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勤于动手的习惯。
活动过程:
(1)学生分组准备新鲜的动物血液(如鸡血、猪血等)10毫升,试管等材料、用具。
(2)取一支试管,加入抗凝剂,并注入10毫升新鲜的动物血液。
(3)静置一段时间后,将淡黄色和白色部分倒掉,只保留暗红色的红细胞。
(4)放置10分钟后再观察,发现表面部分呈现鲜红色,而底部仍为暗红色。
结论:
血红蛋白在氧浓度高的地方与氧结合,在氧浓度低的地方与氧分离。
参考资料
1.贫血的原因
贫血分缺铁性贫血和营养不良性贫血两种。
缺铁性贫血缺铁性贫血是由于人体内缺少铁元素,使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含量减少而造成的一种贫血症。
贫血时,患者表现出面色苍白,头晕,精神不振,身体消瘦,肌肉软弱无力,抗病能力差等症状。
引起这类贫血有三方面原因:
(1)生长快,对铁的需求量猛增。
据估计,3~10岁的儿童需铁10mg/日,而到了青春期就高达15~18mg/日,比成人需要量高几倍。
一旦铁的摄人量不足,就会引起缺铁;
(2)因外伤而大量失血,或因钩虫病、肠息肉而慢性失血,以及女孩青春期出现月经初潮等,都会使体内贮铁量下降而缺铁;(3)因缺乏营养知识,膳食中铁的摄入量不足而缺铁。
纠正缺铁性贫血除应及时彻底治愈造成失血的疾病以外,还应该增加铁的摄入量。
增加铁的摄入量的关键在于饮食,贫血患者应该多吃一些含铁丰富的食物,如肝脏、动物血、瘦肉、豆腐、木耳、虾皮、海带等,这些食物都有助于治愈贫血症。
营养不良性贫血营养不良性贫血是由于人体内缺乏维生素B1和叶酸引起的。
患者的血红蛋白浓度往往正常,但是红细胞的数量少,红细胞的体积比正常大。
此病的主要症状是:
口唇、指甲等处明显苍白,皮肤蜡黄,颜面浮肿,精神状态差,反应迟钝,患者还常常合并缺铁性贫血。
纠芷营养不良性贫血的方法是:
一旦确诊,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口服叶酸、维生素C,并且肌肉注射维生素B,。
,同时改善饮食,多吃牛肉、猪肝、绿叶蔬菜和水果等。
还应该配合治疗缺铁性贫血,否则不会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2.干细胞研究及其意义
分化后的细胞,往往由于高度分化而完全丧失了再分化的能力,这样的细胞最终将衰老和死亡。
然而,动物体在发育的过程中,体内却始终保留了一部分未分化的细胞,这就是干细胞。
干细胞又叫做起源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潜能的细胞。
可以这样说,动物体就是通过干细胞的分裂来实现细胞的更新,从而保证动物体持续生长发育的。
干细胞根据其分化潜能的大小,可以分为两类:
全能干细胞和组织干细胞。
前者可以分化、发育成完整的动物个体,后者则是一种或多种组织器官的起源细胞。
人的胚胎干细胞可以发育成完整的人,所以属于全能干细胞。
早在19世纪,发育生物学家就知道,卵细胞受精后很快就开始分裂,先是1个受精卵分裂成2个细胞,然后继续分裂,直至分裂成有16至32个细胞的细胞团,叫做桑椹胚。
这时如果将组成桑椹胚的细胞一一分开,并分别植入到母体的子宫内,则每个细胞都可以发育成一个完整的胚胎。
这种细胞就是胚胎干细飑,属于全能干细胞。
骨髓、脐带、胎盘和脂肪中则可以获取组织干细胞。
每个人的体内都有一些终生与自己相伴的干细胞。
但是,人的年龄越大,干细胞就越少。
为了弥补干细胞的不足,一些科学家建议从胚胎或胎儿以及其他动物身上获取干细胞进行培养和研究。
干细胞的用途非常广泛,涉及医学的多个领域。
目前,科学家已经能够在体外鉴别、分离、纯化、扩增和培养人体胚胎干细胞,并以这样的干细胞为“种子”,培育出一些人的组织器官。
干细胞及其衍生组织器官的广泛临床应用,将产生一种全新的医疗技术,也就是再造人体正常的甚至年轻的组织器官,从而使人能够用上自己的或他人的干细胞或由干细胞所衍生出的新的组织器官,来替换自身病变的或衰老的组织器官。
假如某位老年人能够使用上自己或他人婴幼儿时期或青年时期保存起来的干细胞及其衍生组织器官,那么,这位老年人的寿命就可以得到明显的延长。
美国《科学》杂志于1999年将干细胞研究列为世界十大科学成就的第一位,排在人类基因组测序和克隆技术之前。
新加坡国立大学医院和中央医院通过脐带血干细胞移植手术,根治了一名因家族遗传而患上严重的地中海贫血症的男童,这是世界上第一例移植非亲属的脐带血干细胞而使患者痊愈昀手术。
医生们认为,脐带血干细胞移植手术并不复杂,就像给患者输血一样。
由于脐带血自身固有的特性,使得用脐带血干细胞进行移植比用骨髓进行移植更加有效。
现在,利用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已经逐渐成为治疗白血病、各种恶性肿瘤放化疗后引起的造血系统和免疫系统功能障碍等疾病的一种重要手段。
科学家预言,用神经干细胞替代已被破坏的神经细胞,有望使因脊髓损伤而瘫痪的病人重新站立起来;不久的将来,失明、帕金森氏综合征、艾滋病、老年性痴呆、心肌梗塞和糖尿病等绝大多数疾病的患者,都可望借助干细胞移植手术获得康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生物7年级优秀教案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第一节 血液 生物 年级 优秀 教案 第四 人体内 物质 运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