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读书会总结.docx
- 文档编号:7381121
- 上传时间:2023-01-23
- 格式:DOCX
- 页数:4
- 大小:19.36KB
《乡土中国》读书会总结.docx
《《乡土中国》读书会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乡土中国》读书会总结.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乡土中国》读书会总结
《乡土中国》读书会总结
我们的”乡建”
——《乡土中国》读书会总结
本月十号下午四点到六点,我社在教学楼E区举行了本学期第一次读书活动,我们很荣幸地请到了辛林强老师为我们做读书指导。
《乡土中国》一书以14篇小论文的形式主要考察了中国乡村的社会结构,并以西方的社会形态和中国的社会形态相比较,阐释了中西方文化的异同。
而我们这次讨论的目的,不仅仅是研讨《乡土中国》中的书本内容,更想以书本关照、显示、思考我们现在的乡村建设工作。
辛林强老师,曾在西安求学,后赴外地参加工作,参与乡村建设工作,具有非常丰富的乡村建设的经验和独到的见解。
由于我们对具体的乡村建设工作缺乏清晰的认识,因此辛老师首先为我们介绍了”乡建”的前沿历史和现状。
历史上的乡村建设始于上世纪20-30年代。
救济农村即拯救国家的普遍认识,是知识界投身乡村建设运动的强大动力,当时一大批仁人志士从自身出发探索中国的出路。
梁漱溟在山东邹平,晏阳初在河北定县,卢作孚的北碚实践,陶行知的教育实践等都对现代的乡村建设起到了深远影响。
体系不全,活动不规范是目前”乡建”工作的弊病。
从2000年前的”支农调研”开始,乡村建设的志愿者队伍就开始慢慢壮大并进行着不同领域的实践探索。
在谈到自己的经历时,辛老师说,他在江苏的乡下放过一个月的电影,给儿童们免费上过课,他说,虽然是一些看起来简单的行为,但实质上却联系了人与人。
老师说,”乡建”工作中会有很多的阻力,比如说召集村民们开会的时候没有人来,于是就有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为什么在以前的农村,如果通知开会大家会立即放下手中的事情赶到开会的地点,而现在就算你发东西鼓励他们来开会却也不一定有人来?
老师认为,在苏南等富庶区域,乡村建设的脱贫价值在事实层面是微乎其微,更重要的是通过农民组织化等活动来联结乡村文化。
而农村的文化载体功能是城市所不具备的。
下面是本书社成员对《乡土中国》中若干个问题的感想:
郭嘉琪:
很多生活中的问题都可以用书中的观点,从社会的层面进行解释,如:
1.我们这一代,即90后,和父母之间的代沟尤其明显。
解释:
我们无法完全承认家长的”长老权力”.根因: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变迁速度快,无法吸收在社会继替之中。
2.中国目前的思想统治。
解释:
在时事权力中,中国共产党感到其它方案会分散群众对自己的方案的注意和拥护。
根因:
社会变化速率太高,时势权力过大。
程苗:
>
”土里土气”、”土头土脑”这些曾经用来形容农村人的贬义词,在费孝通老师的笔下似乎成为了褒义词。
这些词语意味着农村的生活习惯与价值取向。
中原农民喜欢把地分割成小块种植,适合游牧的内蒙地区依旧相同,甚至书中提到的远在西伯利亚的中国人也以同样的方式生存。
在城市化进程中很多农民进城务工,但他们很多都不是全家迁移,还是选择留些成员照顾土地,不让其荒废。
这也是导致养老问题与留守儿童问题的原因之一。
在第二部分,作者提到了:
”文字下乡”—”愚”.药家鑫在被问到为什么要在发生车祸后砍人的问题时讲到:
”我下车看到她在记我的车牌号,而且她是农村人,比较难缠。
”难缠我理解为愚的一种,我时常也会在自己的身边听到这样的评论。
他们中的有些人是会有些蛮横,但并不能以偏概全,而且他们很多都只是动作幅度大,嗓门高,这是农村符号,并不是蛮横。
环境对人的影响。
文化是他人经验的积累?
”我们并不记取一切的过去,只记取一切过去中极小的一部分。
”《精神分析引论》中也曾提到这样的观点。
选择性的记忆,部分潜在记忆会出现在自己的梦里。
在12章提到”血缘和地缘”,一叶知秋,不仅中国农村是呈这样的现象,整个中国其实都是”关系社会”.现阶段的中国虽说金钱至上,只不过是关系通过金钱进一步扩大化而已。
正如书中所言,家族的大小取决于一个人事业的大小。
刘宇:
读完《乡土中国》这本书后感触颇深,也终于理解它为什么可以列入我们书社的精品书目的书单中了。
因为它真的是一本值得阅读,并且值得反复阅读的好书。
首先它的语言虽不能简单地说成通俗易懂,但也并不是一堆专业名词的各种堆砌,尤其是许多举例生动形象,让人印象深刻。
刚开始读时,我以为乡土社会它仅仅指的就是下乡人社会的方方面面,它与所谓的”城里人”是毫不搭边的,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渐渐发现,它的主线一直描述着农村生活里的各方面,但有些方面对于城市仍然适用。
比如文中对于差序格局的描述,从己向外一层层推,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而我们每一个网络都有个”己”作为中心。
还有其实现在很多”城里人”都看不起农村人,觉得他们穿着土气,说话大嗓门,没有文化,没有品位。
但是我赞成文里所说的坏境的影响,他们并不”愚”,只是他们所处的坏境没有给他们一个修炼自己”高雅品位”的机会罢了。
城里人固然有城里人的优点,但乡下人也不是一无是处,他们懂得的一些传统,一些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关于农时、生活等等的窍门和方法,城里人都并不了解。
()两种不同的生活或许只
是因为两种不同的熟悉的坏境,而这环境并没有优劣之分,也没有聪明和愚蠢的区别。
在横暴权利和同意权利里,一个社区的权力机构必须要从两种权利怎样配合上去分析,所以说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合作与冲突其实就是这两种权利偏重的不同所导致的。
田卓文:
读过书后,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对文字下乡的理解,不知道自己是否理解有误,但我从书里面读出来的观点就是作者认为文字在乡下是不需要的。
书中列举了种种乡下人的生活状态来印证这一观点,用费孝通的观点来说,在空间上,乡土社会中的人都是在面对面的熟人堆里长大的,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接触,文字与语言相比,显然是多余的;在时间上,语言没有阻隔,世世代代拉得非常紧,而文字反而有所阻隔。
如果按照作者的观点,用语言足够能传递世代间的经验,那么我们如何印证经别人口口相传而得到的经验的真实性?
而且所谓的”口口相传”是属于言语层面的,也就是说只是个人讲话的行为和结果,语言则是人们用以说和存在于所说中的音义结合的词汇系统和语法系统,而这种音义结合的系统是抽象的,必须借助文字这个记录符号才能记录并传承下来。
可见,作者对语言、言语、文字的概念和关系的理解太过片面。
书中提到”如果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了变化后,文字才能下乡。
”这个”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指的是什么?
关于”血缘和地缘”
看到书中对血缘关系的描写,实在是感同身受,尤其是谈到血缘关系对社会地位的决定作用,”谁当你的父母,在你说,完全是机会。
”眼下就是这样,所谓的富二代、官二代就是凭借着这样的血缘关系横行霸道。
”社会用这个无法竞争,又不易藏没、歪曲的事实来作分配个人的职业、身份、财产的标准,似乎是最没有理由的了。
”但是这没有理由的规矩还是在千百年来的中国社会中运转着。
马银珍:
提到乡土中国,我脑子里一直有一句焦雄斌老师说过的话,具体的记不得了,但是大概的意思是说,中国的农民其实是很可爱的,乡土社会也很可爱。
但当时的我很……惊奇,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我在听他说这句话之前,几乎从来没有听到过有人用’可爱’来形容我们的人民,大都是其他中性也或褒或贬的词,比如淳朴实在再比如书中所提到的”愚”,还有一般人常挂嘴上的没文化呀土气呀,没品味呀没素质之类的吧。
突然听到有人用了另外的至少我觉得是褒义的词,对我来说是个不小的震动吧算是,因为可爱这个词在我的理解中,意味着包容,当我们自以为是的用文化人的身份来看乡土看中国的老儿女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应该用包容和理解的态度去看待乡土社会中发生的一切,她的历史,她的发展,她的文化,以及她的可爱
的老儿女们?
正如书中所说的,每个社会每种文化自有其生长和发展的环境,都市文明有现代工业及市民文化支撑,乡土社会则有其可爱的传统经验累积做为依托。
我们不应该用社会已强加给我们的所谓的”知识分子或是城里人的身份”并且抱着对这个”身份”的维护和理解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局外人”的态度去看待所谓的”另外的”“不同于己”的事物,比如乡土中国,这句话看起来有点拗口。
崔倩:
看乡土中国,直接就会在脑海里想到画面,青山绿水一个老者背着小孩在乡间路上越走越远。
办红白喜事,要吹两天喇叭,流水席,来人的名字要用毛笔写好挂在墙上,整个家族的人要彻夜守灵,哭丧,嗑瓜子交谈。
现在渐渐这样的场景变少了,农村不象农村,城市不象城市。
例如大规模实行火葬,生长于斯却不能死于斯,这个社会变的不能容纳老人词语里原有的故乡。
看完乡土中国,再去观察乡土中国,反思乡土中国,其实也是回归自己本身,对乡土的情结也等于要去反思生命的贫瘠
作者提到的中国传统感情定向,因为男女有别,乡土社会中结义性的组织,这多少表示感情有向同性发展的趋势。
农村青年出走乡村,在缺少中青年的情况下乡建变的多少有些异质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乡土中国 乡土 中国 读书会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