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题技巧.docx
- 文档编号:7624580
- 上传时间:2023-01-25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507.66KB
解题技巧.docx
《解题技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题技巧.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解题技巧
高考非选择题的分类及解题技巧
(一)文字材料型非选择题
1.题型特征
文字材料解析题基本结构一般是由文字材料和问题组成,是一种富有历史学科特色的非客观性试题。
它具有材料来源广、信息容量大、能力层次高、考查功能强等特点。
旨在考查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从未见过的文字材料中解读、汲取、整理出具有史学价值的信息,考查学生最大限度的获取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客观描述和阐释历史实物的规律、特征,分析、比较、归纳、评价论证历史问题,独立的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认识等学科能力。
2.高考例析
1.(2011·浙江文综38)(26分)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
……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
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寓封建(注:
即分封)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
……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
……有司之官……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民乌得而不穷,国乌得而不羁?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材料三
……直至近百年来,才发生新的变化。
……皇帝和贵族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代之而起的先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接着是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联盟的专政……伟大的近代和现代的中国革命,是在这些基本矛盾的基础之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
(着重号为本试卷所加)——毛泽东《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1939)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
分析说明周秦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别。
(8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其专在下”、“其专在上”各指什么。
材料中顾炎武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并予以简要评价。
(9分)
(3)材料三中“新的变化”指什么?
加着重号的文句分别指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政治变革的历史趋势。
(9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政治文明的演进,考查的政治制度内容从周秦——明清——近现代,时间跨度很大,阐释了中国政治制度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这样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
回答第⑴题,要在比较周秦政治制度时抓住各自最重要的特点:
西周政治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
从战国时期开始,中国出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随着秦朝大一统专制主义帝国的建立,以皇权独尊为核心的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
第⑵题关键是要理解顾炎武的话,根据所学知识疏通句意,排除文言文障碍。
顾炎武这段话的主旨是指出了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不足,并提出了“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的分权思想。
在评价顾炎武这一主张时要有辩证思维。
第⑶题回答“新的变化”时要注意“直至近百年来”这一时间限定,要在中国新旧民主革命的发展历程中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回答。
【参考答案】
(1)西周:
分封制、宗法制;秦朝: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秦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君主集权的官僚取代贵族政治。
(8分)
(2)地方权势过大;君主专制。
提出“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的分权思想。
批判君主专制,揭露官僚腐败,具有进步性;但还不具有近代的“民权”意识。
(9分)
(3)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民主革命时期。
清政府、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
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从主权沦丧到国家独立。
(9分)
3.解题技法
(1)一个前提:
读懂、弄通和透彻理解材料。
尤其是古文史料,必须明确其中的主题概念,说明的主要问题,而后弄清文字史料体现的历史主题。
(2)两个原则:
一是立足材料,二是联系课本。
首先是立足材料,材料所展示问题的角度不一定与课本完全相同;联系课本是必要的,应该把材料所反映的内容与课本所学的相关知识挂钩,运用所学的知识和观点进行评论和解析。
(3)两个充分:
一是充分获取有效信息,二是充分利用有效信息。
所谓有效信息是指回答问题、解析材料利用的信息,这是答好文字材料题的关键。
因此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去解答问题,同样是得分的保证。
(4)四个步骤:
读(审题)→找(关键信息)→接(嫁接相关知识)→转(转换文字材料信息和知识)→答(组织答案,要做到要点化、序号化、段落化、提示化)
具体方法:
(1)拿到试题首先关注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之前是否有句子,如果有,不管句子长短,首先关注它,因为这段话往往是下列几段材料的中心思想或命题立意,也是联系教材知识的切入点。
如高考例析中的“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这句话就指明了我们答题的方向,就联系必修一政治文明中的知识点即可,而且提示了“政治文明的演进”这个关键词,使我们想到必修一政治文明的演进趋势就是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
(2)其次,关注材料出处。
材料出处往往会提示我们很多信息,如时间、人物、该人物的派别立场等。
如高考例析中材料二顾炎武使我们联想到他是明清时期启蒙思想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主要观点:
经世致用、反对君主专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再回答如何评价时就可以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来思考。
再如高考例析中材料三出处中的1939年这一重要信息,如果同学没有注意到这一点,那就无法理解“新的变化”是指什么;相反,如果注意到这一重要信息,再回答这一问题相对就变得简单很多。
(3)再次,如何获取有效信息?
首先根据开头结尾法,找到并概括出这段材料的中心思想。
然后再先分层(常以句号、分号、省略号为单位),依次归纳各层的中心意思(依据关键词)。
针对较长的句子甚至可采取语文中的划分句子成分的办法,先分解该词、句,逐一解释(进行理解)后再综合。
(4)第四,关注问题的设问:
审提示语,确定答题思路:
“依据或根据材料”,答案就在材料中;“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答案为材料加教材知识;“结合所学知识或直接问问题”答案在教材中。
在组织答案时,将教材中关于该知识点的关键表述写入答案,如高考例析中的“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等。
审限定词:
注意时间、空间、角度、程度等限定。
审中心词:
指出、概述、简述、列举等要求答案不需要太多;分析、说明、论述、评价等要求答案相对较多。
审求答词:
找出要求回答的具体方面,并注意固定思维模式(原因背景类注意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考虑;评价、影响类注意从积极、消极方面考虑;比较类题注意从相同点、不同点方面考虑)。
审设问内部的关系,如并列、递进、因果等。
提示:
高考阅卷是不倒扣分的,换句话说是阅卷老师从错误中找正确答案,所以,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多角度、更全面把与该知识点相关的知识答上,即注意答案的覆盖面要广,但每个要点不必过于深入分析(除非题目要求)。
关注问题赋分,高考评分标准一个得分点要么是1分,要么是2分,这样我们可以根据分值确定有几个要点(山东历史题一个得分点最少2分)。
把你认为最重要的得分点(你认为最有可能的得分点)写在第一个!
高考阅卷工作量很大,在阅卷老师疲惫的时候如何吸引他的眼球?
那就是让他第一眼就看到你的得分点!
4.应用体验
1.(2015.全国新课标II卷)(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
学生问:
“舜做了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
”孟子回答:
“抓起来就行了。
”学生又问:
“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
”孟子说:
“舜怎么能阻止呢?
法官是按职责办事。
”学生问:
“那舜又该怎么办呢?
”孟子说:
“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
然后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
——据《孟子》
材料二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以亵渎神明和蛊惑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
他与他的弟子们都认为判决不公。
当弟子们安排苏格拉底逃走时,他却认为,虽然逃走是一种正义,但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义,因为如果他不服从判决,就等于践踏法律,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
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药,从容赴死。
——摘编自(古希腊)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和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
(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
(15分)
【解析】
(1)第一小问孟子法制观念,从材料一中“孟子说:
“舜怎么能阻止呢?
法官是按职责办事。
”,可概括孟子的法制观念是治国需要法制,权力不能干预执法,从“孟子说:
“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
然后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可知孟子的观念是当法律与人伦冲突时,维护人伦;第二小问苏格拉底法制观念,从材料二“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可概括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是守法是正义行为,从“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可概括苏格拉底的观念是法制关乎城邦存亡,从“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药,从容赴死”,可概括苏格拉底的观点是法律至上,严格守法。
(2)第一小问背景,结合孟子生活的战国时期和苏格拉底生活的古希腊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史实,分别总结二者法制观念形成的背景;第二小问价值,总结二者法制观念对当时和后世的共同作用即可。
【答案】
(1)孟子:
治国需要法制;权力不能干预执法;当法律与人伦冲突时,维护人伦。
(5分)
苏格拉底:
守法是正义行为;法制关乎城邦存亡;法律至上,严格守法。
(5分)
(2)背景: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图强,法律的权威地位逐渐确立;宗法观念的影响;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
(6分)
古希腊工商业相对繁荣;城邦民主政治高度发达;各种社会思潮活跃;法律作用突出。
(6分)
价值:
他们的法制观念分别对中国和西方法制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宝贵遗产。
(3分)
2.(2015年全国新课标I卷)(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
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
他在《原道》中说:
“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
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
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
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
——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
材料二19世纪末,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二书,认为汉代以来儒者奉为经典的《周礼》《左传》等书,是汉代学者为王莽篡汉而伪造的,影响恶劣,导致“中国之民,遂二千年被(遭受)暴主夷狄之酷政”。
他主张回归孔子所编定的《诗经》《礼记》等原典,理解真正的儒学精神。
在他看来,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春秋》便是孔子为“改制”而创作的。
他甚至用西学来解释《春秋》,认为《春秋公羊传》中的“三世”说为:
“始于据乱(世),立君主;中于升平(世),为立宪,君民共主;终至太平(世),为民主。
”
——摘编自张海鹏等编《中国近代史》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
(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康有为关于儒学认识的共通之处。
(8分)
(3)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孔子与儒学?
(7分)
【解析】
(1)第一小问不同点,分别归纳孔孟的儒学思想和汉代董仲舒的儒学思想,孔孟思想要求统治者施行仁政,以民为本,以道德教化民众;汉代董仲舒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提供理论依据。
第二小问发展,宋明理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更加重视《论语》《孟子》;宋明理学吸收佛道思想,更加重视思辨,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
(2)从理论来源看,他们都主张回归孔子孟子所编定原典,从中探寻儒学的精神实质,都认为后人的附会、杜撰之说导致儒学传道的断绝;从目的看,他们的认识都是为现实服务,韩愈是为了复兴儒学,康有为是为变法制造理论依据。
(3)对待孔子与儒学的态度,应该历史的、辩证的看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答案】
(1)不同:
孔孟思想是仁政、民本、教化,而汉儒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
(5分)
发展:
更加重视《论语》《孟子》,重视思辨,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
(5分)
(2)共通:
回归原典、回归孔孟,否定后人的附会、杜撰之说,主张探寻儒学的精神实质,借助儒学为现实服务。
(8分)
(3)态度:
应历史地看待孔子与儒学,不应盲目地肯定或否定;将真实的孔子与神圣化的孔子区别开来;借鉴其精华,摒弃其糟粕。
(7分)
3.(2014年全国新课标II卷)(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朝建都北京后,原居住于白山黑水间的各民族人口大量内迁,东北地区出现“沃野千里,有土无人”的状况。
清廷把东北地区视为“龙兴之地”,在此设盛京。
吉林、黑龙江将军,实施军事化管辖,设置关口,长期禁止关内人口迁居。
往来须持有官方颁发的路票。
“移民之居住有禁,田地之垦辟有禁,森林矿产之采伐有禁,人参东珠之掘捕有禁”。
从乾隆年间开始,山东、河北等地“闯关东”者日盛,“每查办一次,辄增出新来流民”。
他们“不但不肯回籍,抑且呼朋引类,日积日多”。
清廷对东北地区时开时禁。
——摘编自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等
材料二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了清朝与俄国的东段边界,但直至19世纪初,黑龙江以北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民不足1万人。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政府被迫与俄国签订《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清政府随即开放了哈尔滨以北的呼兰河平原和吉林西北平原。
新来移民与当地满、蒙古等族通婚、建庙、演戏、立会、设学堂、建市镇。
仅十余年,呼兰地区已是“三城相望,粮产富饶,商贾因之糜(群)集,流民居户不下十有余万”。
1904年,清政府全面开放东北各边荒地;1907年,设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
1908年,仅奉天一省人口已达1100万人。
1911年,清政府制定了东三省移民安边章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东北地区移民过程的特点。
(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移民东北的历史作用。
(13分)
【解析】
(1)从材料一“吉林、黑龙江将军,实施军事化管辖,设置关口,长期禁止关内人口迁居”和“清廷对东北地区时开时禁”及材料二“清政府随即开放了哈尔滨以北的呼兰河平原和吉林西北平原”可知清政府对东北地区的政策由由禁止到时开时禁再到鼓励;从材料一“从乾隆年间开始,山东、河北等地“闯关东”者日盛,“每查办一次,辄增出新来流民”。
他们“不但不肯回籍,抑且呼朋引类,日积日多””可知开放之前的移民特点是移民禁而不止,规模逐渐扩大;结合材料一、二总结移民的特点是由自发移民为主到政府主导为主;从非法移居到合法定居、生产;移民主要来自邻近省份;结合材料二清政府开放东北的原因可总结特点是移民政策受外来侵略影响。
(2)结合东北地理位置、人口来源及东北人口增加的影响等相关史实总结移民东北的作用
【答案】
(1)特点:
清政府由禁止到时开时禁再到鼓励;由自发移民为主到政府主导为主;移民政策受外来侵略影响;移民主要来自邻近省份;移民禁而不止,规模逐渐扩大;从非法移居到合法定居、生产。
(12分)
(2)作用:
缓解关内人口压力;增加政府收入;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管理;促进民族融合、文化交流和先进技术的传播;有助于抵御列强侵略;促进东北开发。
(13分)
4.(2014年全国新课标I卷)(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应星(1587~约1666年)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六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
45岁以后,面对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宋应星不再追求科举功名,转而探求“致富”之术。
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一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之义。
正如宋应星在该书的序言中所说,“是书与科举功名毫无关系”,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
后来乾隆时编《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
这部书在19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是我们今天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
——摘编自潘吉星《宋应星评传》等
材料二牛顿(1643~1722年)自幼喜欢钻研科学。
1687年,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阐述了其后被视作真理的物体运动三大定律。
该书受到学术界的赞颂,很快销售一空。
同年,牛顿被选为国会议员,后被封为爵士,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和法国皇家学会会员。
当时他被公认为活着的最伟大的科学家,英国有学识的人都把牛顿“奉为他们的首领,承认他是他们的主帅和大师”。
伏尔泰全面接受了牛顿的自然哲学,并与人合作发表一本关于牛顿力学体系的通俗著作。
18世纪中期,牛顿的理论体系在欧洲各国得到广泛的认可,对整个欧洲和世界的科学与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詹姆斯•格雷克《牛顿传》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及它们出现的背景。
(15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二人科技成果命运不同的原因。
(10分)
【解析】
(1)第一小问中宋应星科技成果的特点依据材料一中“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和“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是我们今天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古代中国科技的特点来分析,可归纳出注重传统经验技术的总结,缺乏创造,是传统科技的集大成;牛顿科技成果的特点结合近代科技的特点和牛顿力学的意义来分析,可概括出长期实验基础上的理性探讨,突破性的科学成果;第二小问中宋应星科技成果背景从材料一中“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六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概括出科举失利后的发愤之作,从“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的信息,可归纳出中国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发达;牛顿科技成果出现的背景从材料二中“自幼喜欢钻研科学”的信息可概括出长期从事科学研究,再结合所学知识从近代科技的产生来分析,可归纳出近代科学研究方法形成,科学冲破了中世纪神学的束缚。
(2)宋应星的原因从材料一中“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
后来乾隆时编《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的信息可概括出士大夫热衷于科举功名、轻视农业手工业活动;再结合所学知识从明清固守农耕文明的生产方式、文化氛围等角度来分析即可;牛顿的原因可从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牛顿力学体系的意义来分析。
【答案】
(1)特点:
传统科技的集大成;多总结,少创造。
长期实验基础上的理性探讨;突破性的科学成果。
背景:
中国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发达;科举失利后的发愤之作。
科学冲破了中世纪神学的束缚;近代科学研究方法形成;长期从事科学研究。
(2)原因:
士大夫热衷于科举功名、轻视农业手工业活动;生产方式没有质的变化;文化专制,重视科学的社会氛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提供了认识世界的新方法。
(二)图文混合型材料解析题
1.题型特征
图文材料型材料解析题是高考命题的主要题型之一,分为纯文字材料和图文结合两种类型。
所谓图文材料型材料解析题就是指以历史文字材料、图片、表格作为题目材料主体的非选择题。
这种试题引用古今中外的历史史料或当今的历史评论、丰富多彩的历史图片、表格等,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解读历史图片、表格,获取有效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的能力。
解答图文材料型解析题关键在于对文字材料、历史图片、表格的有效解读。
所谓有效解读,就是能够准确地把握文字、图片、表格蕴含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解答问题。
从文字材料、历史图片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可以参照文字材料型选择题、图片型选择题、表格数据型选择题的方法。
所不同的是,图文型非选择题要求把所获得的信息转化成文字答案,因此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更高。
2.高考例析
1.(2011•天津文综卷13)(21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493年5月,为解决对外探险中国家之间的争执,教皇亚历山大六世规定,以佛得角群岛之西约500公里的大西洋上划界(史称“教皇子午线”),线东新“发现”的土地属于一国,线西的归另一国。
1494年,两国又签订了托得西拉斯条约,将这条线向西移动了约1300公里。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所涉及的两个国家及各自的扩张方向,并概述两国扩张对世界产生的直接影响。
(6分)
材料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口商品分类比重(%)
年份类别
原料
手工制品
机器产品
1893
15.6
81.8
2.6
1910
39.8
41.4
18.8
1920
40.1
39.4
20.5
资料来源:
张东刚等《世界经济体制下的民国时期经济》
(2)材料二中,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各类商品出口比重出现了怎样的变化?
(3分)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这些变化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之间的关系。
(6分)
材料三右图为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中有关经济全球化的一幅漫画。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漫画的寓意。
(2分)根据你的认识,谈谈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对经济全球化应采取的态度。
(4分)【解析】本题考查世界政治经济发展历程,意在考查考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综合分析把握问题的能力。
第
(1)问,首先依据材料信息,判断出这两个国家是葡萄牙和西班牙,然后说明其对外扩张客观上有利于全球一体化进程;第
(2)问,依据材料信息可知,中国原料出口上升、手工制品出口下降、机器出口上升,原料出口上升是因为中国沦为外国的原料产地,手工制品下降是由于列强侵华导致传统手工业纷纷破产,机器出口上升是由于外来技术和海外市场刺激;第(3)问,从图片不难看出世界经济的危险性,发展中国家的态度应该是趋利避害等。
【答案】
(1)国家:
葡萄牙、西班牙;方向:
葡萄牙向“教皇子午线”以东;西班牙向“教皇子午线”以西。
直接影响:
在地理上将世界连成一片,促使世界由分散向整体发展。
(2)变化:
原料出口比重增加;手工制品出口比较减少;机器产品出口比重增加。
原因:
中国进一步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原料产地;中国手工业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入侵的进一步冲击;中国近代工业在外来技术的影响和海外市场的刺激下进一步发展。
(3)寓意:
经济全球化也有一定的危险性。
态度:
抓住机遇,积极参与;保持清醒头脑,迎接挑战;根据本国国情制定合理对策;在融合与交流中坚持自主发展。
3.解题技法
解题步骤:
第一,最基本的前提是读懂题意,在审明题意的基础上阅读文字材料或图表材料体现的历史主题。
第二,审读设问的前提条件、求答的限定语、回答的目标等。
第三,在对材料和设问明确的基础上,迁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思考。
第四,根据设问表述成文,注意史论结合、言简意赅。
提示:
数据表格题一般会问变化及变化的原因或影响,答变化时,要对表格横看纵比再综合,不要只看数字,要弄清其变化的趋势(上升、下降、持平、曲折发展{尤其在表述时要表述清楚在哪个时间段什么变化});答原因时,关注表格时间,联系在这一时间段中发生过的重大事件、政策等历史要素;答影响时,也要注意表格的时间(更关注这个事件之后发生了什么)分积极消极两方面回答影响。
4.应用体验
1.(2015年全国新课标II卷)(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表21950~2008年我国部分节假日一览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解题 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