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病科中医特色疗法.docx
- 文档编号:7632977
- 上传时间:2023-01-25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20.06KB
脑病科中医特色疗法.docx
《脑病科中医特色疗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脑病科中医特色疗法.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脑病科中医特色疗法
脑病科中医特色疗法
灸法
灸法是以艾绒为主要原料,制成艾条或艾炷,点燃后在人体某穴位或患处熏灸的一种技术操作。
一、适应症
脑病科口僻(面神经麻痹),中风病口角歪斜、肢体瘫痪者。
二、操作方法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
2、取合理体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
3、施灸部位,宜先上后下,先灸头顶、胸背,后灸腹部、四肢。
4、在施灸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调整距离,防止烧伤,观察病情变化及有无不适。
5、施灸中应及时将艾灰弹入弯盘,防止灼伤皮肤。
6、施灸完毕,立即将艾条插入小口瓶,熄灭艾火。
7、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安置舒适卧位,酌情开窗通风。
8、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
三、禁忌证
1、凡属实热证或阴虚发热者,不宜施灸。
2、颜面部、大血管处、孕妇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
四、注意事项
1、采用艾柱灸时,针柄上的艾绒团必须捻紧,防止艾灰脱落灼伤皮肤或烧毁衣物。
2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
如灸后出现小水疱时,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
如水疱较大时,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疱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耳穴压豆法
一、适应症
失眠、郁证及中风病并发失眠、郁证、呃逆患者。
二、操作方法
1、物品:
治疗盘,针盒,皮肤消毒液,棉球,探棒,棉签,镊子,胶布,弯盘。
2、穴位选择:
1)失眠:
皮质下、神门、交感。
2)郁证:
内关、太冲、神门。
3)呃逆:
胃穴、内关。
3、定穴:
术者一手持耳轮后上方。
另一手持探棒由上而下在选区内找敏感点。
皮肤消毒再次核对穴位后,用皮肤消毒液擦拭(其范围视耳廓大小而定)。
4、埋豆:
采用王不留行籽,附在选定的耳穴部位,以小方块胶布固定,俗称“埋豆”。
留埋期间,嘱患者用手定时按压,进行压迫刺激,以加强疗效。
5、操作完毕,安排舒适体位,整理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洗手。
三、禁忌症
耳部炎症、冻伤禁忌应用此法。
四、注意事项
埋豆后待耳廓充血具有发热感觉时,嘱患者适当活动患部,
并配合患部按摩、艾条灸等,以提高疗效。
拔罐法
拔罐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热力,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使罐吸附在皮肤穴位上,造成局部瘀血现象的一种技术操作。
此法具有温通经络、驱风散寒、消肿止痛、吸毒排脓等作用。
一、适应症
中风后遗症期腰背、肢体疼痛不适者。
二、操作程序
1、物品准备:
治疗盘、火罐(玻璃罐)、止血钳、95%酒精棉球、火柴、小口瓶等。
2、备齐物品,携至床旁,做好解释。
3、取合理体位,暴露拔罐部位,注意保暖。
4、根据部位不同,选用合适火罐,并检查罐口边缘是否光滑。
5、用止血钳夹住酒精棉球,点燃后在罐内中段烧1-2圈后(切勿将罐口烧热以免烫伤皮肤),迅速退出,立即将罐扣在所选部位,将酒精棉球放小口瓶灭火,留罐10分钟。
6、拔罐过程中要随时观察火罐吸附情况和皮肤颜色。
7、起罐时一手扶住罐体,另一手以拇指或食指按压罐口皮肤,待空气进入罐内即可起去。
起罐后,如局部出现小水泡,可不必处理,待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应消毒局部皮肤后,用注射器吸出液体,覆盖消毒敷料。
8、操作完毕,协助患者衣着,整理床单位,安排舒适体位,
清理用物,洗手、记录。
三、禁忌证
1、高热抽搐及凝血机制障碍者。
2、皮肤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处。
四、注意事项
1、拔罐时应采取合理体位,选择肌肉较厚的部位。
骨骼凹凸不平和毛发较多处不宜拔罐。
2、操作前一定要检查罐口周围是否光滑,有无裂痕。
3、防止烫伤。
拔罐时动作要稳、准、快,起罐时切勿强拉。
熏洗法
熏洗法是将药物煎汤,趁热在患处熏腾、淋洗或浸浴,以达到疏通腠理、祛风除湿、清热解毒、杀虫止痒作用的一种治疗方法。
一、适应症
中风病肢体拘挛、麻木疼痛患者。
二、操作方法
1、物品准备:
治疗盘、药液、熏洗盆、水温计,必要时备屏风及换药用品。
2、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
3、根据熏洗部位安排患者体位,暴露熏洗部位,必要时用屏风遮挡,冬季注意保暖。
4、、四肢熏洗时,将药物趁热倒入盆内,患肢架于盆上,用浴巾或布单围盖后熏腾。
待温度适宜时,将患肢浸泡于药液中泡洗。
5、熏洗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协助衣着,安置舒适卧位。
三、中药熏洗方
1、药物组成:
桑枝30g红花20g赤芍30g白芍30
伸筋草30g川椒20g
2、熏洗方法:
一剂水煎2000毫升,熏洗肢体局部,一日一次,每次熏洗20分钟(2000毫升可分为4人次)
四、禁忌症
皮肤炎症、破损者禁忌。
五、注意事项
熏洗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了解其生理及心理感受。
若感到不适,应立即停止,协助患者卧床休息。
注意药液温度,防止烫伤。
中药灌肠法
一、适应症
中风病意识障碍属于痰热腑实证、高热、大便不通者。
1、将药物自肛门灌入,保留在肠道内,通过肠粘膜吸收,达到治疗目的。
2、鲜竹沥水,中药汤剂可用于脑中风急性期及恢复期,后遗症期的各种并发症。
二、操作手法
1、备齐用物携至病人床旁,做好解释以取得配合,嘱病人排便,以利于药物吸收。
2、根据病情协助病人取合适卧位,抬高臀部10cm有利于药物吸收。
3、润滑肛管,自肛门插入肛管15-20cm,液面距肛门小于30cm,缓慢注入药液,便于药物保留。
4、药液注入完毕后,反折肛管,用卫生纸包裹肛管前端,拔出肛管,用卫生纸在肛门处轻轻按柔,嘱病人尽可能忍耐,使药液保留1h以上,便于药物吸收。
5、整理用物,用物按消毒原则处理,做好记录。
三、中药灌肠方
大黄10g枳实10g厚朴10g
四、禁忌症
肛门、直肠、结肠手术后及大便失禁者不宜做保留灌肠。
五、注意事项
1、根据灌肠目的和病变部位,采取合适的卧位。
2、灌肠前应将药液摇匀。
中药雾化吸入操作规程
一、适应症
中风病并发肺内感染者。
二、操作方法
1、向雾化机内加水使小浮标浮起;
2、按医嘱将药液倒入药杯;
3、检查机器性能是否完好;
4、连接雾化吸入管。
5、携雾化机至患者床旁为患者说明治疗方法及目的。
6、接通电源线。
7、打开电源开关。
8、定时30分钟。
9、调节雾化强度。
10、巡视病房,询问患者有无不适。
11、治疗完毕后,取下雾化吸入管。
12、关闭电源开关。
13、拔掉电源线。
14、清洗雾化机,将雾化机送回治疗室。
15、用1:
10084液浸泡消毒吸入管备用。
三、中药雾化吸入方
组成:
鱼腥草30浙贝12黄芩12桑白皮15竹沥12桔梗10半夏10陈皮12
功效:
清热、化痰、宣肺
适用范围:
痰热阻肺、咳嗽痰多、粘稠难出。
使用方法:
上方清水煎三十分钟,取汁200ml,分两次雾化吸入。
四、禁忌症
急性肺水肿,此外,支气管哮喘患者不宜提倡用超声雾化,因颗粒过小,较多雾点进入肺泡,过饱和的雾液可引起支气管痉挛而使哮喘症状加重。
五、注意事项
1、每次雾化吸入时间不应超过20min。
2、预防呼吸道再感染,加强口、鼻、咽的护理,注意雾化器、室内空气和各种医疗器械的消毒。
3、在氧气雾化吸入过程中,注意严禁接触烟火及易燃品。
毫针法
毫针法是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一种针刺技术
一、适应症
中风病肢体瘫痪者。
二、操作程序
1、物品准备:
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皮肤消毒液、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等。
2、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
3、协助患者松开衣着,按针刺部位,取合理体位。
4、选择腧穴,先用拇指按压穴位,并询问患者的感觉。
5、消毒进针部位后,按腧穴深浅和患者胖瘦,选取合适的毫针;同时检查针柄是否松动、针身和针尖是否弯曲带钩;术者消毒手指。
6、根据针刺部位,选择相应进针方法,正确进针。
7、当刺入一定深度时,患者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或向远处传导,即为“得气”。
得气后调节针感,留针。
8、起针时一手按压针刺周围皮肤处,一手持针柄慢慢捻动将针尖退至皮下,迅速拔出。
随即用无菌干棉球轻压针孔片刻,防止出血。
检查针数,以防遗漏。
9、操作完毕,协助患者穿衣,安置舒适卧位。
整理床铺,清理用物,做好记录。
三、穴位选择
1、中经络:
肩髃、曲池、外关、合谷、环跳、足三里、阳陵泉、绝骨。
随证配穴:
语言謇涩,配廉泉、通理;口角歪斜,配地仓、颊车。
2、中脏腑:
内关、人中、三阴交。
四、禁忌证
1、疲乏、饥饿或精神高度紧张时。
2、皮肤有感染、瘢痕或肿痛部位。
3、出血倾向及高度水肿。
五、注意事项
1、操作前检查用物是否齐备,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2、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紧张情绪,选择合理体位,暴露腧穴,方便操作,注意保暖。
3、准确取穴,正确运用进针方法、进针角度和深度,勿将针身全部刺入,以防折针。
刺激强度因人而异,急性病、体质强者宜强刺激;慢性病、体质弱者宜弱刺激。
4、针刺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发现病情变化,及时处理。
5、起针时要核对穴位及针数,以免毫针遗留在患者身上。
6、用过的针具,经灭菌处理后再进行检查和修理,经再次灭菌处理后备用,有条件者使用一次性针具。
7、对胸胁、腰背部位的腧穴,不宜直刺、深刺,以免刺伤内脏。
康复训练
1、语言训练。
中风病或脑外伤等导致的语言失和,可先行单纯语言训练,先由读数开始,应反复由对口形发音开始进行训练,然后再进行单词语言与朗读或书定训练。
2、肢体功能训练。
上肢以伸展为主,下肢以屈曲为主,上肢指、腕、肘、肩关节,下肢趾、踝、膝、髋关节,每天可早、晚活动一次,每次每个关节屈伸活动5次,可在床上由他人辅助进行被动活动,也可由病人自己主动活动,能下床活动者,亦可下床进行站立、行走等活动,以促进肢体功能恢复。
3、每位需要康复训练的患者,由主管医师制定计划并按计划完成。
中风病早期康复方法操作规程
一、康复原则
1、提倡早期开始,病情稳定后一般在24至48小时即开始治疗。
2、假如病人因病情需卧床,则应从预防并发症、继发性损害,为功能训练作好准备为原则,并保持正确的功能位置,作肢体按摩及被动运动等。
3、系统化、分阶段化、并有针对性,家属应积极参入。
4、以从翻身—坐立—坐位平衡—坐到站—站立平衡—步行为顺序进行。
5、以恢复神经功能、争取步行、生活自理、恢复日常生活
能力,回归社会为目的。
二、正常功能位置
患者在床上肢体宜置于抗痉挛体位:
1、仰卧位时,上肢应采取:
肩上抬前挺,上臂外旋稍外展,肘与腕均伸直,掌心向上,手指伸直并分开,整个上肢可放在枕头上。
下肢采取:
骨盆和髋前挺,大腿稍向内夹紧并稍内旋,患腿下放置枕头或沙袋,其长度要足以支撑整个大腿外侧以防下肢外旋。
为避免伸肌痉挛,膝关节稍垫起使微曲并向内,踝呈90o,足尖向上。
多数患者的痉挛模式为上肢屈曲和下肢伸展,足下垂内翻,故不宜长时间仰卧,应学会与健侧或患侧卧位交替。
2、健侧卧时,在患者的胸前放一枕头,使患肩前伸,肘伸直,腕、指关节伸展放枕头上,不能垂腕,大拇指与其余四指用布卷或纸卷隔开:
患腿屈曲向内放在身前另一支撑枕上,髋膝自然屈曲,下肢不能外旋。
踝关节尽量保持90o。
健腿自然放置。
3、患侧卧时,患肩前伸,肘伸直,前臂旋后,将患肩拉出,避免受压和后缩,手指张开,掌面朝上,健腿屈曲向前置于体前支撑枕上。
患腿在后,膝微屈,踝关节尽量保持90o。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脑病科 中医 特色 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