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总体规划复习材料.docx
- 文档编号:7660406
- 上传时间:2023-01-25
- 格式:DOCX
- 页数:31
- 大小:45.39KB
城市总体规划复习材料.docx
《城市总体规划复习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总体规划复习材料.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城市总体规划复习材料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的发展
一、城市的概念
城市是是历史上形成的,以非农业人口为主体的,有高度密集的人口、经济、政治、文化活动的社会物质系统。
城市是产生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而出现的特殊居民点;城市是分工的结果;城市是一种新的社会结构。
二、城市的基本特征
①它占据整个地球的表面积很小,但高度积聚了大量的人口和社会经济活动②城市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干预最强烈的地方,是以人文要素为主的一种地理环境③城市是一种不完全的、脆弱的生态环境系统,是人类受自然环境的反馈作用最敏感的地方④城市是一个极为复杂而且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的巨系统
三、城市的实质
城市是人类聚居的形式之一;城市是一定区域的中心;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和藏库;城市是一种社会的活动方式
有别于乡村城市的特征:
非农业的(第二、三产业)职能;高度密集的生活居住空间;较为确定的领域界限;公共的人工环境和人工景观
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
一、田园城市
(一)历史背景:
霍华德(E.Howard1850—1928)在1898年发表《明天—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
1902年再版时更名为《明日的田园城市》(GardenCityofTomorrow)。
(二)理论内容
1、三磁力图解
Town:
远离自然富于机遇人们相互隔阂有娱乐场所高工资高物价就业机会多过多消耗时间失业大军烟雾和缺水排水代价高污浊的空气朦胧的天空照明良好的环境贫民窟与豪华酒家宏伟的大厦。
Country:
缺乏社会性具有自然美工作不足土地闲置要提防非法侵入树木草地森林工作时间长工资低空气新鲜低租金缺少排水设施丰富的水缺乏娱乐明亮的阳光没有集体精神需要革新拥挤的居住荒芜的村庄。
Town-Country:
具有自然美富于社会机遇接近田野和公园低租金高工资低税低物价有充裕的工作可做没有繁重劳动企业有发展场所明亮的住宅和花园无烟尘无贫民窟自由协作。
2、田园城市
城市规模为3.2万人,2400公顷。
其中城市居住3万人,城市用地400公顷;农村居住2000人,农业用地2000公顷。
3、田园城市群
当城市规模达到3万人以上时,则要新建设一个城市,形城市群:
中心城市5.8万人,总人口25万人。
城市间用快速交通联系。
二、卫星城市的规划理论与实践
(一)卫星城的理论基础
1.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其追随者恩维提出大城市疏散人口问题
2.反磁力理论
(二)卫星城的实践
①1912—1920年,巴黎规划在周边16公里范围内建设28座居住城市(含生活服务设施)“卧城”②1918年,沙里宁按照有机疏散理论制定大赫尔辛基规划,主张在卫星城镇中设置一定数量的就业岗位。
③1928年,在编制大伦敦规划时,翁文憬提出大城市人口疏散应与地区的工业与人口分布的规划相结合。
④二次大战后,欧洲重建时,普遍新建了一批卫星城,英国第一批建设了8座,如哈罗卫星城等⑤独立的卫星城。
英国60年代的米尔顿•凯恩斯。
在伦敦西北80公里,占地9000公顷,人口25万。
(三)卫星城的条件
①卫星城镇建立的时机问题,疏散大城市人口应该与生产力均衡不布局一同考虑②与母城有一定距离,但要有便捷的交通③要使区域内各个城镇有自己的区域分工,各居其位,各司其职;平衡发展④要有一定规模:
25~40万人⑤产业优惠政策:
地价低、税收低⑥居民优惠政策
三、现代建筑运动对城市规划的影响与《雅典宪章》
(一)柯布西埃与《明日的城市》
①1922年发表《明日的城市》。
假设300万人的城市,其中40万人居住在24座60层的摩天大楼中,60万人居住在多层连续板式楼中,200万人居住在花园住宅中。
②1925年巴黎中心区改建规划,16栋60层的办公大楼,地面开敞。
③1933年设计《光明城》,城市中心为容纳2700人的居民联合体。
④1951年,柯布西埃受聘负责制定印度昌迪加尔市总体规划,市中心的建筑全由他设计,阔大空旷的城市广场上点缀着纪念碑般的公共建筑,他们虽然顾及了当地的气候特征,却是为自行车的城市建造了汽车城市的乌托邦。
⑤1956年,巴西政府决定在戈亚斯州海拔1100米的高原上建设新都,定名为巴西利亚,其翼状的城市布局和未来意味浓厚的广场建筑群,轰动了当时的世界建筑界。
城市规划观:
技术功能、高密度、不同建筑形式、高效交通
(二)赖特与《广亩城市》
1935年赖特发表的《广亩城市:
一个新的社区规划》,强调城市中的人的个性,反对集体主义,呼吁家庭与家庭之间要有足够的距离,以减少接触来保持家庭内部的稳定。
柯布西埃与赖特的共性:
都有大量的绿地;都考虑到新技术(电话、汽车)对城市产生的影响。
(三)雅典宪章《城市规划大纲》
20世纪20末,新建筑运动走向高潮。
1928年成立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
1933年,在雅典召开建筑师大会,商讨城市规划问题。
提出城市四大功能:
居住、工作、游憩、交通
提出城市规划应与周围地区整体考虑
提出居住为城市的主要因素
四、马丘比丘宪章
1977年,世界建筑师大会在秘鲁讨论城市问题。
把城市与区域联系在一起研究,有效使用人力、土地和资源;生活环境与自然环境应和谐,应重视历史文化和地区特色;指出过分追求功能分区,牺牲了城市的有机联系、忽视了人与人的多方面联系。
应努力创造综合性的多功能的生活环境。
五、邻里单位、小区规划与社区规划
(一)邻里单位理论
1、邻里单位产生的背景:
道路密集,街坊地块小;机动车发展,速度增加,车祸较多;居住方式不适应,临街住宅不安宁
2、邻里单位理论的主要内容
要求在较大的范围内统一规划居住区,使每个“邻里单位”成为组成居住区的“细胞”。
邻里单位内设置小学、幼托以及为居民服务的日常使用的公共设施,以控制邻里单位的规模。
邻里单位内外部的道路有一定分工,防止外部交通由邻里单位内部穿越。
并提出不同阶层居民居住在一起,把居住的安静、朝向、卫生、安全放在重要地位。
邻里单位为小区的“细胞”。
(二)小区规划
范围扩大,把居住建筑、公共建筑、绿地等予以综合解决,使小区内部的道路系统与四周的城市干道有明显的划分;一般生活服务可在小区内解决,即服务标准提高。
六、有极疏散理论
1934年,伊利尔·沙里宁,《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
理论要点:
认为有有机疏散理论就是把扩大的城市范围划分为不同的集中点所使用的区域,这种区域内有可分成不同活动所需要的地段,把无秩序的集中变为有秩序的分散,把密集地区分裂成为一个个的集镇和地区,它们彼此间用绿化带分割开来。
第三章城市规划的工作内容和编制程序
一、城市规划
(一)、城市规划的任务
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状态,统筹安排各项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处理好远期发展与近期建设的关系,指导城市合理发展。
(二)、编制城市规划的原则
①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向和谐的原则②历史环境与未来环境向和谐的原则③城市环境中各社会集团之间社会生活和谐的原则
(三)、城市规划的期限
总体规划期限一般为20年:
同时对城市远景发展做出轮廓性的安排;根据城市发展的资源及其他条件,做出城市终极规模的预测。
一般不设年限。
近期规划期限一般为5年
建制镇总体规划期限为10—20年,近期规划期限为3—5年
(四)、城市规划的工作特点
综合性;政策性;地方性;长期性;实践性(可操作性)
二、城市总体规划
(一)、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主要调查方法
①现场踏勘调查或观察调查②抽样调查或问卷调查③访谈和座谈会调查
(二)、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
1、主要任务
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空间发展状态,统筹安排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处理好远期发展与近期建设的关西,指导城市合理发展。
2、规划期限
一般为20年,近期建设规划为5年,同时对城市远景发展做出轮廓性的安排。
根据城市发展的资源及其他条件,做出城市终极规模的预测。
一般不设年限;
建制镇总体规划可以是10~20年,近期建设规划可以为3~5年。
(三)成果
1.规划文件——文本、附件(说明书和基础料汇编)
规划文本是对城市规划各项目标和内容的规定性要求
规划说明是对规划文本的具体解释
规划文本包括:
(1)前言:
说明本规划编制的依据;
(2)城市规划基本对策概述;
(3)市(县)域的城镇发展包括:
城镇发展战略及总体目标;预测城市化水平;城镇职能分工、发展规模等级、空间布局,重点发展;区域性交通设施、基础设施、环境保护、风景旅游区的总体布局;有关城镇发展的技术政策。
(4)城市性质、城市规模期限、城市规划区范围、城市发展方针与战略、城市人口现状及发展规模;
(5)城市土地利用和空间布局
①确定人均用地和其他有关技术经济指标,注明现状建成区面积,确定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和面积,列出用地平衡表②城市各类用地布局,不同区位土地使用原则及地价等级的划分,市、区级中心及主要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③重要地段的高度控制,文物古迹、历史地段、风景名胜的保护,城市风貌和特色④旧区改建原则,用地结构调整及环境综合整治⑤郊区主要乡镇企业、村镇居民点以及农地和副食基地的布局,禁止建设的绿色空间控制范围。
(6)城市环境质量建议指标,改善或保护环境的措施;
(7)各项专业规划;
(8)3~5年内的近期建设规划,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开发投放、住宅建设等;
(9)实施规划的措施。
(四)、城市总体规划的调整和修改
1、调整:
指城市人民政府根据城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情况,按照实际需要对已经批准的总体规划作局部性变更。
局部调整的决定由城市人民政府作出,并报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原批准机关备案。
2、修改:
指城市人民政府在实施总体规划的过程中,发现总体规划的某些基本原则已经不能适应城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必需作出重大变更。
修改总体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组织进行,并须经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审查同意后,报原批准机关审批。
(五)城市总体规划的审批
1、直辖市的城市总体规划,由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国务院审批。
2、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城市、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国务院制定城市的总体规划,由所在地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国务院审批;
3、其他设市城市,报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批;
4、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批。
其中市管辖的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报所在地市人民政府审批。
其他建制镇报县(市)人民政府审批。
城市人民政府和县人民政府再向上级报请审批前,须经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常务委员会审查同意。
第四章城市构成与用地规划
一、城市构成
(一)、城市社会系统的构成
1、政治系统
政治团体:
代表不同阶级、或阶层利益,或者特别集团利益的集体组织;
市民之间的政治关系
2、人口系统
涉及不同的文化背景、收入阶层、不同的民族、宗教信仰、不同性别、受教育水平等等
(二)、城市产业系统的构成
1、三次产业分类法
第一产业:
城郊的大农业,为城市供应农副产品。
城市的经济发达水平与第一产业呈负相关,第一产业比重下降;
第二产业:
产业革命后成为城市发展的动力;
第三产业:
在城市中的地位逐渐提高,成为主导产业;
2、功能分类法
主导产业:
决定城市形成、发展、性质以及规模;
配套产业:
围绕主导产业发展起来,规模上受主导产业制约;
一般服务性产业:
为城市社会经济活动和市民提供一般性服务的部门,基础产业。
(三)、城市空间系统的构成
城市构成要素的选址:
从总体上决定了城市内部的空间布局和结构;
城市的空间集聚程度
城市空间形态:
城市平面和高度等三维形态,综合反映城市总体布局形式和分布密度;
二、城市用地
(一)城市用地概述
1、城市用地概念
用于城市建设和满足城市机能运转所需要的土地。
包括已经建设利用的土地,以及已列入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尚待开发建设的土地。
2、城市用地的属性
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经济属性;法律属性
3、城市用地的价值
使用价值;经济价值
4、城市用地的区划
行政区划;用途区划;房地产权属区划;地价区划
5、城市用地的归属与管理
所有权归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使用权可以分离,归单位、个人所有
(二)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
1、城市自然环境条件分析
(1)地质条件
工程地质条件:
地耐力(土地承载力)
地质构造:
冲沟、崩塌、滑波;沙土液化、地质断裂带;地下矿藏
(2)水文与水资源条件
①水文与水文地质
水体的作用:
有利因素:
水源、水运、改善气候、泄洪、排水、稀释污水、美化;不利因素:
洪水(城市防洪设防准)、淤积(河床高于城市)、污染。
水文条件:
地表水——流量、流速、水位、水质、埋深
水文地质条件:
地下水的存在方式、水深、水位、含水层的厚度、矿化度、硬度、水温等
②水资源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流域规划中水系统、节约用水
解决北方城市缺水的措施:
节约农用水、南水北调
城市对水文环境的影响:
地面径流比例增加:
渗透、蒸发比例减少,地下水补给少;地面径流峰值增高:
排水不畅,城市受淹。
③地震
了解大断裂带分布,新构造运动
确定建设地区的地震烈度(基本烈度、设计烈度),以便制定各项工程的设防标准
避免再强震区建设城市7度9度
在城市规划时,应按照设计烈度及地质、地形情况安排相宜的城市设施。
3、地形地貌条件
地形地貌分类:
山地(高、中、低山)、丘陵、平原(高原);台地、阶地、盆地、冲积平原、水系、河漫滩、沙洲、礁石、沟坳等。
地形地貌与城市规划建设
①高程、高差与城市规划建设
高程:
高原城市的高山反应,滨海(江河)城市的防洪
高差:
城市道路系统、竖向规划、建筑布置、城市形象
②坡度与城市规划建设
有利于城市排水;影响城市道路、铁路、机场等;建设适宜坡度
③地形地貌与城市布局形态:
平原城市规矩,山区城市自由,水乡城市活泼,威尼斯2000多桥。
4、气候条件
①太阳辐射
日照标准:
日照小时数、无日照日数、卫生条件
建筑间距
影响到技术经济指标:
容积率、建筑密度、用地
建筑朝向
主要能源
②温度
温度对城市的影响:
南方与北方、建筑、采暖、地下管道;热岛效应;逆温层;对流和城市大气污染
③风象
风力(风速);风向;玫瑰图;与城市布局的关系
④降水与湿度:
雨、雪、冰雹等的总称
对城市防洪、排涝、排水及用地有直接影响
(三)、城市用地的选择
1、城市用地适用性的评价
城市用地评价要求:
①用地评价是城市规划的一项基础工作②要注意用地所在区域的环境背景的可能影响③用地评价要因地制宜④用地评价要从环境的整体意义上考察它们相互作用及其后果
城市用地的评定结果:
一类用地适于城市建设的用地
二类用地需要采取一定工程措施,才能建设的用地
三类用地不宜进行城市建设的用地
2、城市用地的选择
用地选择的影响因素:
建设现状;基础设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环境;文化遗存社会问题
用地选择的原则:
①遵守法律的有关规定及相关法律中有关土地利用的规定②空间与环境、旧城的基础设施的作用③工程地质条件作出评价④保护环境
用地选择考虑的问题:
①选择利用有利自然条件:
平坦、地耐力高、不受淹、投资少②尽量少占农田,尤其保护农田区③保护文物和矿藏④满足建设要求,充分利用地形条件⑤可持续发展⑥酸雨
(四)、城市用地分类
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绿地;特殊用地;水域和其他用地
三、城市性质
(一)城市性质概念
城市性质:
是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所担负的任务和作用,在城市网络中的分工和主要职能。
反映城市的主要职能和主导作用,体现城市基本特征和发展方向,以及城市特色
城市职能:
城市在区域或国家中所起的作用,所承当的分工。
他的着眼点是城市的基本活动部分
(二)确定城市性质的依据与方法
1.依据
根本依据:
国家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对城市规划建设的任务和要求
基本依据:
城市区域基础及其本身所具有的条件和特点
城市区域因素:
影响城市区域范围的确定;影响城市区域在全国或地区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区域资源条件是确定城市性质强有力的因素
城市本身具有的各项条件:
地理位置;建设条件;历史条件;现状条件
2.确定城市性质的方法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为主
定性分析是全面分析城市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
定量分析是对城市职能,特别是经济职能采用一定的技术指标,从数量上确定主导的生产部门。
主要生产部门在全国或地区的地位和作用
主要部门经济结构的主次(职工、产值、产量)
主要部门用地结构的比重
3.分析变化因素预测发展趋势
自然资源的发现、开发利用,或某些资源(主要是矿产资源)的枯竭
城市地理位置优越性的充分发挥和水、电、交通运输等城市建设条件的改善与改变
相邻城市在同一城市区域范围内的地位和分工协作关系的改变
新的科技因素的出现,常会引起新的工艺方法、新的工业组织形式,以至新的工业部门的出现
四、城市规模
(一)城市人口的含义
城市人口:
那些与城市的活动有密切关系的人口。
即居住在城市并使用城市基础设施的人口。
(二)城市人口调查研究的意义
城市人口调查分析和预测是一项既重要又复杂的工作。
它既是城市总体规划的目标,又是制定一系列具体技术指标与布局的依据。
做好这项工作对于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有着很大的影响。
(三)城市人口构成
1、年龄构成
了解年龄构成的意义
影响年龄构成特点的因素:
计划生育工作的成效;城市的不同发展阶段;城市的性质与规模
2、性别构成
3、家庭构成
4、劳动构成
劳动构成分类:
劳动人口(包括基本人口和服务人口);非劳动人口即被抚养人口
影响劳动构成因素:
城市性质;城市规模;人口的自然增长率;社会闲散劳动力就业情况;城市建设的阶段
5、产业与职业构成
产业结构与职业构成的分析可以反映城市的性质、经济结构、现代化水平、城市设施社会化程度、社会结构的合理协调程度,是制定城市发展政策与调整规划定额指标的重要依据。
6、文化构成
(四)城市的流动人口
流动人口+暂住人口
(五)城市人口的变化
自然增长(指人口再生产的变化量,即出生人数与死亡人数的净差值);机械增长(人口迁移所形成的变化量,即一定时期内,迁入城市的人口与迁出城市的人口的净差值);人口平均增长速度:
(人口平均发展速度-1)*100%
(六)城市人口规模
1、劳动平衡法
2、职工带眷系数法
规划期末人口数=带眷职工人数×(1+带眷系数)+单身职工
=职工总数×居民系数
居民系数=带眷比×(1-同地双职工百分比/2)×平均每户人数+单身职工百分比
3、递推法(统计分析法)
规划期末人口数=现状人口×(1+自然增长率)规划年限+机械增长人口数
=现状人口×(1+自然增长率+机械增长率)规划年限
4、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法:
以未来市域内农村劳动力减去从事种植业的人数,即得到农村剩余劳动力,作为了转移的农村人口数;
把转移到城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考虑带眷因素后,与城区原有人口增长后的人口数相加,作为规划期末的总人口。
P=P0(1+J0)n+[P2(1+J2)n*B-S/U]*X*L
P—规划期末人口数;P0—现状建成区人口数;J0—市区人口自然增长率;n—规划年限;
P2—市域范围农业人口数;J2—规划市域农业人口自然增长率;B—农业人口中劳动力比例;S—规划期末耕地面积;U—人均负耕面积;X—带眷系数;L—农村劳动力向市区转移的比重;
5、经济发展预测
根据城市经济发展可预测出规划期内基础设施投资总额,除以人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费,即得出城市发展规模
P=P0+G×S[(1+R)n-1]/m
G—现状GDP总量;S—基础设施建设费占GDP比例;R—GDP增长率;m—每新增一个城市人口所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费用;
6、用人口环境容量校核规划期末人口规模
P=Q(1-KH)/L
P—人口环境容量;Q—每日可采集的地下水量;K—工业用地量占城市用水量比例;H—工业用水中地下水所占比例;L—城市人均生活用水
五、城市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的形成
200年前,英.马尔萨斯《人口学》1972年罗马俱乐部《增长的极限》1972年6月联合国《只有一个地球》报告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和行为计划》1976年,联合国第一次人类居住大会1981年,国际建筑师协会,华沙宣言1984年,成立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年,布朗特兰《我们共同的未来》1992,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其战略意义
概念:
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要求,又不影响子孙后代的需求能力的发展,包含三个内涵①要发展②要有限度的发展③公平发展(代际、区际)
战略意义:
城市是人类经济、社会活动最为集中的地域。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对实现全人类可持续发展关系重大。
城市规划着眼于长远,从全局利益出发,全面地、综合权衡于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工作。
因此在城市规划中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
(三)生态城市、园林城市的概念
生态城市的概念是人们在寻求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诞生的,它代表了国际城市的发展方向。
生态城市规划可以看作是复合生态系统观念在各层次的城市及其区域规划中的体现。
Yanitsky(1984)认为生态城市是一种理想城市模式,其中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一种理想栖境,并将生态城市的设计与实施分成3种知识层次(时空层次、社会—功能层次、文化—历史层次)和5个行动阶段。
Register(1987)则认为生态城市即生态健康的城市,是紧凑、充满活力、节能并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聚居地,追求人和自然的健康和活力。
现阶段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的特点可概括为:
(1)制定明确的生态城市建设目标和指导原则;
(2)强调生产资源再利用、生活消费减量和垃圾循环利用原则;(3)促进地方社区的参与。
在中国20世纪80年代初,马世俊提出了复合生态系统理论,认为区域和城市是由自然、社会、经济3个亚系统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并倡导进行了大量生态城镇、生态村的建设和研究。
目前威海市、上海市、广州市、昆明市、长沙市、扬州市等许多城市都先后提出建设生态城市的宏伟目标。
园林城市,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园林城市标准》评选出的分布均衡、结构合理、功能完善、景观优美,人居生态环境清新舒适、安全宜人的城市。
(四)城市环境容量、合理规模和门槛理论
城市环境容量:
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文化水平下的一个相对量;
城市合理规模:
是与国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有着密切关系。
门槛理论的基本思想:
城市的发展和城市建设的投资之间不是一个线性的函数关系,而是跳跃式的。
第六章不同用途的城市用地
一、居住用地
(一)居住用地的指标
1.影响因素:
城市规模、城市性质、自然条件、城市用地标准
2.用地指标:
居住用地的比重;居住用地人均指标
(二)城市居住用地的规划布置
1.理论发展
坊里—霍华德—邻里单位—小区规划
2.居住用地的选择
(1)自然地质条件
不能存在地震、洪水、滑坡、崩塌、沙土液化等自然灾害的隐患
在山区或丘陵地区,应尽量选择通风和向阳的坡面
应当尽量少占高产农田和不占基本农田保护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城市 总体规划 复习 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