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学科示范稿14篇 逐字稿.docx
- 文档编号:8362583
- 上传时间:2023-01-30
- 格式:DOCX
- 页数:32
- 大小:78.10KB
高中语文学科示范稿14篇 逐字稿.docx
《高中语文学科示范稿14篇 逐字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学科示范稿14篇 逐字稿.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学科示范稿14篇逐字稿
一、滕王阁序
(一)常识导入,引出课题
教师通过对我国四大名楼的提问和学生的回答引出滕王阁,再由滕王阁引出千古名篇《滕王阁序》。
教师:
在我们的祖国这片神奇的大地上,积淀了五千年的文化遗产,宫殿园林、亭台楼阁比比皆是。
在众多的人文景观中,“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因其精美的建筑艺术而流传千古,更因名人的游历题诗而具有了特殊的含义。
那么有谁知道“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呢?
学生1:
岳阳楼位于湖南省岳阳市,毗邻君山与洞庭湖,自古就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的美誉。
学生2:
黄鹤楼位于武汉,历史上的黄鹤楼曾经屡建屡毁。
学生3:
鹳雀楼位于山西。
学生4:
滕王阁面临赣江,处于赣江和抚河交汇处。
唐高祖之子滕王李元婴任都督时,于公元653年下令在江西南昌修建。
以封号为名。
教师导入: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描写滕王阁的经典名作——《滕王阁序》。
(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教师通过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讲解《滕王阁序》的背景知识,并对作者王勃进行介绍。
教师:
通过大家的预习,谁能来讲讲与《滕王阁序》相关的文学常识呢?
学生1:
《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又名《滕王阁诗序》《宴滕王阁序》。
滕王阁因滕王李元婴得名。
李元婴是唐高祖李渊的幼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他骄奢淫逸,品行不端,毫无政绩可言。
但他精通歌舞,善画蝴蝶,很有艺术才情。
他修建滕王阁,也是出于歌舞享乐的需要。
学生2:
序是文体的一种,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
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本文是饯别序,即临别赠言,属于赠序类的文章。
学生3:
王勃,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
26岁时,王勃南下探亲,路过南昌,赴都督阎某在滕王阁的宴会,赋诗并作序。
后在赴探亲途中渡海溺水受惊而死。
《滕王阁序》遂成为他的“绝唱”。
2.教师播放朗读音频,提醒学生跟读。
教师:
学习古文,最重要的是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用来形容古文的学习是最恰当不过的了,接下来,请同学们仔细听朗读录音,把握文章的朗读节奏和情感……录音已经听完了,就请大家模仿录音再次有感情地朗读一遍。
(三)深入文本,探讨解析
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翻译文章第一段的内容。
教师:
接下来我们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对本诗第一段内容进行分析学习。
下面给大家15分钟准备时间,按照顺序,每个小组翻译一到两句,注意重点字词的解释要准确。
一组代表: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意思是说这里是汉代的豫章郡城,如今是洪州的都督府。
天上的方位属于翼、轸两星宿的分野,地上的位置连结着衡山和庐山。
教师补充:
大家需要重点注意对关键字的解释,“分”是属于的意思,“接”是连结的意思。
二组代表: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以三江为衣襟,以五湖为衣带,控制着楚地,连接着瓯越。
物类的精华是上天的珍宝,宝剑的光气直射(天上)牛、斗二星所在的区域;人中有英杰是因为大地有灵气,陈蕃专为徐孺设下几榻。
雄伟的洪州城,房屋像雾一般罗列,英俊的人才像繁星一样活跃。
教师补充:
这里大家需要注意的是用典,“徐孺下陈蕃之榻”是一个典故,也是形容当地人才众多。
三组代表:
“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
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
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洪郡处于要害之地,(来赴这次宴会的)客人和主人,都是东南一带的俊杰。
都督阎公享有崇高的名望,远道来到洪州坐镇;新州刺史宇文氏是美德的楷模,赴任途中在此地暂时停留。
恰好赶上十日休假的日子,才华出众的友人云集;高贵的宾客也都不远千里来到这里聚会。
四组代表: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
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文坛领袖孟学士,其文章的气势像腾起的蛟龙,飞舞的彩凤,王将军的武库里,藏有像紫电、青霜这样锋利的宝剑。
由于父亲在交趾做县令,我在探亲途中经过这个有名的地方;我年幼无知,竟有幸亲身参加了这盛大的宴会。
教师补充:
“紫电青霜”也是典故,大家在读文章的时候一定要分清什么是典故,这样理解文章的意思会更深刻。
2.教师指导学生结合文段内容来分析文章的文体。
教师:
疏通文意后,我们来看看这篇文章的行文特点,谁能来说一说这篇文章和我们之前学习过的古文有哪些不同?
学生:
这篇课文,每句话的字数几乎一样,音韵似乎也有一定的规律,读起来朗朗上口,气势磅礴。
里面还运用了非常多的典故,显得意义十分深刻。
教师:
说得不错,看来这位同学的语感很棒。
本文的文体是骈文,是魏晋以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
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
骈体文的表达方式与一般的散文有所不同,语言上有三方面的特点:
(1)语句方面的特点,即骈偶和“四六”,又称“四六文”;
(2)语音方面的特点,即平仄相对;(3)行文又多喜欢用典,辞藻华丽。
教师:
那么在了解了文体之后,我们再用小组齐读的方式朗读课文,注意要读出韵律和节奏。
3.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抓住重点词句来品读文章中蕴含的情感。
教师:
接下来请大家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且说一说,文段中的哪部分打动了你呢?
又蕴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呢?
学生:
我最喜欢“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
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
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这几句话。
把滕王阁周边的人以及在座的主人和宾客都夸了一个遍,显得王勃的情商特别高,也说明了王勃因能来参加这次的宴会,心里十分开心。
教师追问:
为什么他会觉得十分开心?
学生:
因为这里来了很多政治上有作为的大人物,如果王勃表现得好,就有入仕途的机会,那可是古代文人光宗耀祖的唯一途径。
教师:
非常好。
那么你觉得这里体现了王勃什么样的精神呢?
学生:
有上进心。
教师:
不错,正是有上进心的年轻人才愿意表现自己,这样充满信心地展示自己。
这里有着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同学们也要学习这种精神。
4.教师相机说出该文章的写作背景,增添课堂趣味。
教师总结:
这位同学赏析得不错,但其实相传在当时,“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
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
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
‘天才也!
’请遂成文,极欢罢”。
就是说原本都督是想让其女婿在人们面前表现的,却让王勃大放异彩,真是是金子到哪里都会发光呀。
(四)情感总结,延伸课题
本课只讲了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后面还有很多内容,教师从情感方面入手,巩固本课所学内容,同时启迪学生思考后面的内容。
教师:
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我们已经学完了,接下来请同学们再一次大声朗读该自然段。
嗯,大家读得非常有气势,把一位正在等待机会为国尽忠的少年郎形象读得十分生动。
其实我们只学习了第一自然段,后面还有其他的内容。
本文主要表达的是作者怀才不遇的情感,他年岁已大,事业无成,仕途不顺……
(五)作业布置
1.课下请同学们背诵本篇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2.预习课文剩下的部分,并试着找一找剩下的部分运用了哪些典故。
五、板书设计
滕王阁序
王勃
骈文:
辞藻华丽、善于用典
四六式
平仄相对
二、《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一)谈话导入,引发共鸣
教师走进教室,在黑板上直接写出“人间地狱”四个字,接着提问:
“同学们,当你们看到这几个字的时候会想到什么呢?
”
生:
低头沉默。
师:
请同学们抬起头,看一个短片《辛德勒的名单》。
师:
好,同学们,看完了电影片段,你们能够告诉老师什么是“人间地狱”了吗?
生:
生命被摧残,充满恐怖、血腥的地方。
师:
没错,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它出现在电影里,它是否会出现在现实世界的某个地方呢?
生:
(预设)抗日战争时期的日本人对中国人的残害,就是把中国变成了一座“人间地狱”……
师:
你说得很深刻。
在世界上还有一个地方,它跟影片里一样阴森、恐怖和残忍,一样是一座“人间地狱”,这就是著名的波兰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建立的最大的集中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最大的“杀人工厂”,有400多万人在这里遭到了杀害。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罗森塔尔的著名新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二)整体感知,把握要点
1.新闻我会读
师:
老师现在要挑选一位同学充当小老师,由这位小老师组织我们自主合作学习本则新闻的结构要素。
师(学生充当):
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本则新闻,找出这篇新闻的标题、导语、背景、主体和结语。
生1:
标题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生2:
导语为第1~3自然段,布热金卡阳光明媚,但曾是人间地狱。
生3:
背景为第4~6自然段,引入奥斯维辛背景材料,介绍奥斯维辛可怕的历史。
生4:
主体为第7~15自然段,随参观者脚步而行。
生5:
结语为第16自然段,再次强调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2.慧眼识标题
师:
同学们通过自主合作学习已经很好地掌握了本则新闻的结构要素,而我们都知道,新闻的标题是新闻的眼睛,我们先来读读它的标题,看看从它的眼睛里,我们读到了哪些内容。
生:
(齐答)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师:
这个标题是一个充满悬念的否定句,同学们对这个标题有疑惑吗?
生:
新闻内容的首要特点是“新鲜”,要求报道最新发生的事,而标题却说“没有什么新闻”,这是让人非常疑惑的地方。
师:
谁可以帮这位同学解开他的疑惑呢?
生:
从读者的心理上来讲,其实,这是欲擒故纵,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此外,标题还突出了文章主题,意思是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鲜东西了,因为每一个参观者都会看到同样的东西,也都会有同样的感受,那就是震惊,甚至窒息,从而深刻地揭露了纳粹的罪恶。
(三)深入剖析,品悟新闻
1.导语诉心情
教师用幻灯片展示新闻导语部分的内容,并提出问题:
阳光明媚,绿树成荫,孩子们高兴地嬉戏——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和平景象!
然而作者却说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像一场噩梦”。
这是为什么呢?
难道作者不喜欢这一切?
这样写又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完成:
以前后桌四人为一小组,自行挑选本小组的两名记录员、一名计时员、一名发言人。
四位同学一起讨论交流,时间为3分钟。
讨论结束之后,请各小组发言人自由发言,教师做总结。
生:
这里使用了反语。
因为景象虽然很美好,却与布热金卡的历史格格不入。
布热金卡曾经是一座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这里应该“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色调才是与它最相配的景象。
两种不相配的东西组合在一起,让读者感到一种莫名的压抑。
2.背景解缘由
师:
(过渡)在导语中,我们读懂了作者压抑的心情,沉重的思绪。
在一个没有什么新闻的地方,为什么作者还可以写出新闻?
作者在背景部分悄悄告诉了我们答案,你们发现了吗?
生:
“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
”
师:
作者为什么要这么说呢?
生:
强调法西斯犯下的滔天罪行罄竹难书。
出于记者职业的神圣使命感,出于对遇难者在天之灵的告慰,他不能不向世人报道他所见到的一切。
这就再次拉近了记者与受众的心理距离。
3.细节知情感
教师指导学生抓住新闻主体部分的细节描写,来体会纳粹法西斯的残暴,理解作者在这些细节描写背后所隐藏的感情倾向,具体教学流程如下:
(1)对参观者表情的细节描写。
师:
(过渡)当我们怀着压抑的心情,走进这座“人间地狱”时,你会看到什么?
生:
毒气室、焚尸炉、牢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
师:
人们在这里经受过怎样生不如死的苦难啊,看着这些令人毛骨悚然的地方,参观者都有什么反应呢?
教师鼓励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参观者的反应,然后继续追问:
从参观者的表情变化中我们读出了什么?
生:
人们的表情变化,从侧面说明了集中营的恐怖,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都无法想象的,纳粹法西斯的暴行惨绝人寰,灭绝人性,令人发指。
(2)对历史遗迹、遗物的细节特征的描写。
师:
(过渡)除了对参观者表情的细节刻画,作者还对历史遗迹、遗物的细节特征进行了描写。
同学们,你们找到了吗?
这些细节描写的背后又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倾向呢?
学生独立思考,思考完毕之后,与同桌进行交流讨论,时间为两分钟。
交流结束之后,学生与教师合作学习,采用互问互答的方式进行,答对问题的学生可以向教师提问,其他同学做补充。
师生互动学习的内容:
找出句子,并分析作者的感情倾向。
①“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
②“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
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
”
4.结语隐深意
师:
(过渡)每一处细节描写无不在控诉着纳粹法西斯的罪恶行径,这种控诉直到结尾仍在继续。
请同学们再仔细地读一读新闻的结尾,想一想这篇新闻的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生:
“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一句再次点题,呼应第6自然段首句,这不仅使全文结构收尾圆满,而且令读者旧事重拾,温故知新。
“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在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在追逐游戏”呼应首段,反复展现今天布热金卡的安谧、秀丽的风景,这是用乐景寄托对遇难者的哀悼,同时提醒人们“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要百倍珍惜今天的自由与幸福。
(四)巩固提高,拓展延伸
1.我想对你说……
面对惨遭纳粹法西斯残害的遇难者们,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
思考一分钟,把想说的话分享给全班同学听。
2.写颁奖词
我们知道这篇文章获得了美国新闻界最高荣誉——普利策奖,如果你是这篇作品的颁奖嘉宾,请你为它写一段简短的颁奖词。
写好之后,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
(五)布置作业
模仿本篇新闻,结合南京大屠杀的史实,写一篇新闻稿。
五、板书设计
三、《拿来主义》
一、导入
上课,同学们好!
请坐。
今天我们先来聊聊你最喜欢的节日。
小A说,刚刚过去的圣诞节,他很喜欢,因为圣诞节有五彩缤纷的圣诞树,上面挂着彩灯和各种礼物,还有圣诞老人。
小B说,他喜欢即将来临的元旦。
还有人说到,中秋节、万圣节等等
看来,有同学喜欢中国的节日,还有同学喜欢外国的节日,那么,面对外来节日、外国文化,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看看鲁迅先生是如何对待这一问题的。
二、整体感知
说到鲁迅,大家从小学就学习了他的文章,哪位同学来说说你眼中的鲁迅呀?
小E说,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
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坟》、《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等。
小E说的很好,你对鲁迅有很深了解。
上节课下课前老师让大家进行预习,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
谁能说说鲁迅先生写作本文的背景呢?
小H说,清朝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结果是落后挨打;鸦片战争后,清朝政府和北洋军阀奉行卖国政策即“送去主义”:
国民党反动派政治上投靠帝国主义,经济上以至文化上继续实行“送去主义”。
小H说的非常好,你预习的很全面。
接下来,请同学们听名家范读,注意在听的过程中进行圈点勾画,勾画出自己不认识的生字。
现在请同学们根据标注出的生字词,前后四个人为一个小组朗读课文,读完之后思考一下这篇文章讲了几方面的内容?
老师看到同学们都讨论好了,哪个小组的同学先来说说你们的想法呀,三组的同学最先举手了。
他们说,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
为什么要拿来,怎样拿来以及总结全文。
三组的同学概括的既完整又准确。
三、深入研读:
作者是怎么表述为什么要拿来这一问题的呢?
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的1-7自然段,思考这个问题。
小G说,作者先指出了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的表现和危害,通过这两个方面表述了为什么要拿来?
小G说的真好,声音洪亮。
其他人还有补充吗?
小K说作者还从送来主义的危害和表现表述了拿来主义。
是的,作者就是从这三个方面引出了拿来主义。
在1-7自然段中,作者运用了一种特殊的写作手法。
我们一起来看看,“总之,活人代替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大家想想,在这儿,作者真的是说这是一种进步嘛?
老师看到同学们都摇了摇头,有同学说,这是反语,表现了作者对“送去主义”的嘲讽。
那么,大家还能找到哪些地方运用了反语吗?
一组的同学说,“大师”、“捧着”、“几张”、“一路挂过去”、“发扬光大”、“传道”等都运用了反语,表现出嘲讽的感觉。
你们组找的真全面。
学习了第一部分,我们再来看看作者是如何论述怎样拿来的?
请同学们小组内读课文的7-8自然段,并且讨论一下这个问题,5分钟的时间开始吧。
老师听到大家讨论的声音渐渐小了。
四组的同学,你们先来说说。
四组的同学说,作者首先说了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的态度。
紧接着,指出了怎样拿来。
那你们具体说说作者提出了哪三种错误的态度吧?
一组的同学说,第一种态度是,怕被污染徘徊不敢走进门;第二种是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第三种态度是欣欣然蹩进卧室。
作者在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分别比喻:
害怕继承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割断历史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者以及崇洋媚外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者。
这也是作者从三方面指出错误的做法。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正确的做法:
在第九段中,作者把鱼翅、鸦片和烟枪烟灯、姨太太比作什么?
有同学说,鱼翅就是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鸦片是精华与糟粕并存部分,烟枪和烟灯是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姨太太是糟粕。
那么,我们对于这些文化遗产应该是不同的态度。
请同学们现在看黑板上老师画出的表格,想想针对每一个本体的做法是什么?
把表格补充完整。
老师看到大家都补充完整了,分别是吸收;适当保存;批判地吸收;坚决抛弃。
总的来说,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是什么?
对,同学们都说是取其精华、去其糟怕!
这就是作者写作本文想要表达的、论述的观点,也是拿来主义的核心。
四、巩固总结
同学们,我们的课堂即将到尾声了。
谁来总结一下,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小Y说,通过学习,理解了“拿来主义”的含义,学到了作者反讽的写作手法。
小Y总结的很到位,看来这节课你学习的很认真呀。
同学们,最后,就请大家带着作者批判的、理性的思维、思想感情朗读全文。
五、布置作业:
课下,请大家完成两个作业:
1.本文是一篇议论文,想想这篇文章有哪些论证方法,下节课我们再一起学习。
2.学完本文,你对“拿来主义”有怎样的看法和理解?
请写一篇500字左右的小短文。
好的,同学们。
下课!
六、板书设计:
拿来主义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反语)
四、《劝学》
1、导入:
大家提到终身学习都能够想到什么呢?
我们经常说的“活到老,学到老”还有呢?
我们现在提倡的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其实学习一直贯穿在我们的生活之中,我们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够不断地进步,不仅学业知识需要学习,生活也是需要我们静下心,沉住气慢慢去品味,去学习的。
那既然提到了学习,大家都知道学习的方法也是很重要的,好的学习方法可以让我们事半功倍,那大家有没有想和大家分享的学习方法呢?
恩,我听到了互相督促,形成学习小组、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学习、借助工具培养兴趣等等。
其实,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早就提出了终身学习的这个概念,我们一起来看看先人的智慧是如何指引我们在学习上有所进步的吧,打开书本,我们一起来学习《劝学》
二、整体感知
首先大家有感情的朗读全文,思考一下,文章论述了一件什么事情,大家声音渐渐小了,小A举手了,小A找到了
《劝学》的“劝”字,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那大家看黑板,这个劝字是什么意思?
我听到了“劝告”“劝说”。
那我加上一个“学”字呢?
、对了,这里就是“劝勉”的意思。
那我们就知道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好,那我们明白了文章的大意,我们再读课文,看看文章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呢?
大家可以小组合作讨论找出答案,在读的过程中,注意正字正音,有不理解的记得圈画出来,大家讨论结束,哪个小组有答案了?
来,第三小组的代表,你来说说:
他说作者按照段落主要介绍了学习的重要性、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习的内容以及学习的方法。
很好,非常准确简洁,请坐,还有其他小组补充吗?
第二小组,他们说作者还在文末呼吁了大家学习要善始善终,不能停止。
很好,补充的很全面具体。
看来大家对于文章的大意和结构理顺的差不多了。
那我们再一次大声地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和停顿。
大家读的很流畅,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劝学。
三、研读课文。
教师设置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到文章中寻找答案
师:
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
作者是怎样阐述自己的观点的?
生:
本文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学不可以已。
接着围绕这个中心论点分三段从三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述:
第一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
第一个比喻“青出于蓝”,不能认为它的意思是比喻学生超过老师。
这是它作为成语后新产生的意思。
本文中这个比喻和“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
“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
这样,三个比喻分了两层意思。
作者在这基础上,用“故”归纳上文,又用厂“木
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作为事例,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
后面两个比喻并列说明:
肯下功夫。
必见成效。
它们是对后面推论的有力衬托。
综上所述,本段是从总论学习的重要性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第二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
开头作者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听学”光来阐说,接着就用“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喻.形象说明只有摆正“学”
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
为了把道理说得更透辟,作者顺势而下,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
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最后由此得出结论,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
综上所述,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第三段作者用了十个比喻。
作者先用两个比喻,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
接着又用“不积跌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
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
下面就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
作者用四个比喻正反对照:
先用“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又用“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
这是本段第二个层次,说明做到积
累就要坚持不懈。
最后一个层次,作者用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
后面两个层次说明:
做到积累的两点保证,两者缺一不可。
综上所述,作者在本段中又分三个层次,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师:
本文是阐述学习道理的议论文,通篇设喻,使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眼力又有感染力。
本文的设喻特点:
(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
如说明“学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色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充分表达了“学不可以已”而必须有所造就的道理。
这样化深奥为浅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悦诚服。
(2)设喻方式多样:
①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
“冰寒于水”、“輮木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
。
②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
③反复设喻,如“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连用几个不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语文学科示范稿14篇 逐字稿 高中语文 学科 示范 14 逐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