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写作能力提升系列资料九共22页.docx
- 文档编号:8383240
- 上传时间:2023-01-30
- 格式:DOCX
- 页数:22
- 大小:47.25KB
届高考写作能力提升系列资料九共22页.docx
《届高考写作能力提升系列资料九共22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写作能力提升系列资料九共22页.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写作能力提升系列资料九共22页
2010高考写作能力提升系列资料(9)
话题作文发展等级之“丰富”解说示例及训练
一、材料丰富
【能力解说】
是指内容丰富,是在基础等级“内容充实”基础上的更高一层的评价标准。
高考作文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是内容单薄,内容单薄的主要原因是平时缺少甚至没有积累。
这个积累应当包括阅读积累、生活积累、审美积累等多个方面。
平时积累多,考场上自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这样,高考作文内容往往会呈现一种“丰富”的状态。
【策略解读】
1.要确立正确的写作观。
中学阶段的写作往往是被动的过程,同学们必须按照一定的指令,在一个固定的范围内思考问题、感受生活,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同学们思想感情的自由发挥。
但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高考题不可能等你来了真情实感才给你出,并且出的题目正好符合你此时此地的真情实感。
所以,同学们应该学会在特定的情境下,调动自己的思想与感情。
我们写文章时也可以这样:
我们平时忙于学习,很少有时间思考人生,思考社会,回忆亲情,感受友谊,借作文之机,整理一下自己的思绪,认真地想一想那些让我们感动、让我们觉醒的生活片断,这本身就是提高我们生命质量的一个过程,我们要珍惜这一次一次的写作机会。
2.要重视平时的积累。
高考作文尽管范围很广,但从大处来说,无非是自己、自己与他人、自己与社会、自己与自然等几方面话题,如果在乎时阅读时就这些方面多思考,积累一些有用的材料,考场上就不愁没有东西写了。
平时可以分门别类地收集、整理、归纳知识材料,构筑自己的知识仓库。
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八个方面加以积累,即“我与自我”、“我与他人”、“我与教育”、“我与哲学”、“我与历史”、“我与自然”、“我与社会”、“我与宇宙”等。
3.要学会多角度的思考问题。
最简单的,可以先从正面,再从反面;或先说必要性,再说可行性,最后说效果;还可以从结构、功能、过程的角度分层思考;还可以从个人、集体、社会这样的分层角度思考。
平时要练习自己多进行相似联想、相关联想、对比联想的练习,扩展自己的思考问题的角度。
比如关于“快乐”的话题,如果从多个角度思考,“快乐”的原因是很多的。
战胜自己是不是快乐?
拥有平静安宁的心境是不是快乐?
坦然地面对苦难是不是快乐?
坦然地面对荣誉是不是快乐?
……如果能多想几个角度,再从这些思考中总结出一些共性的东西,这个文章的内容就非常丰富。
4.要学会恰当的使用材料。
①采用不同分类标准选择论据。
通常说的论据有两类,一是事实,一是道理。
如果为了达到丰富就堆砌材料,会导致行文拖沓,臃肿不堪。
要避免这个毛病,要注意分类标准。
时间上从古到今,或由今到古;地域上从中到外,或从外到中;伟人如何说,科学家如何论,平凡人怎么看;正面论据有哪些,反面论据是什么。
这样一排列,行文有序,论据分别从不同角度证明论点,材料不是非常丰富吗?
②采用点面组合方式交代材料。
论据材料要丰富,涵盖面要宽,又不能罗列怎么办?
点面组合方式是通常采用的最佳方案。
点上详细交代主要材料,面上概述次要材料,一般来说是由“点”到“面”。
作“点”的论据避免了材料的空泛,具有典型可感性;作“面”的材料扩充了论据的容量,浓缩了文章的篇幅。
如果将面上的一系列材料用一个排比句表达,那效果会更好。
③采用假设方法补充所需材料。
有时会碰上这种情况,在阐述事理过程中一时难以找到恰当的论据,这时借助假设方式可以信手拈来。
有了正面事例,借助假设可以找到反面事实;只有现在的事例,借助假设方式可以推知未来可能产生的事实。
假设的空间不受任何限制,这样补充所需的材料,不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吗?
④尽量选择一些新鲜、生动的论据,这些新鲜的论据也不一定非得从电视新闻里找,也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只要没有被别人大量地重复过,给人的感觉都是新鲜的。
【例文解析】
话题:
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沧桑看云
看云,就是解读生活。
看那流云飘忽不定,苍穹底下立着小小的人影,每个人都在看云,每个人都在经历看得见摸不着的生活。
不同的人,看云看出不同的形状色彩;不同的人,对生活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答案。
答案千姿百态,人对生活的追求不一,于是生活便因为答案的丰富而多姿多彩了!
生活,一个多大的概念?
纵穿古今,横越中外。
总之,它无处不在无所不包。
花木兰的人生字典有孝勇二字,这便是她对生活的答案,于是身披战袍的她终于演绎了一首感古动今的千古绝唱!
古今中外,那难以计数永卧沙场的将士,与敌人殊死搏斗不言退缩,因为他们对生活的答案就是:
是军人,就要金戈铁马去,马革裹尸还!
生活便因此抹上了浓重的豪情壮志。
四百年前罗马鲜花广场上被熊熊烈火烧死的那个不屈的灵魂,毕生信守的人生答案便是坚持真理,几百年后的世人在仰望真理的同时,生活里又有了关于真理的动人色彩。
不甘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李白,在仕途不如人意的迷惘中,从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中得出了新的答案,于是在广阔山水中挥洒不羁情怀,挥毫成就一篇篇传世文章。
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的一生就是为人民服务的闪光历程,这也是他对生活惟一的答案,所以当他的骨灰撒向滚滚浪涛时,亿万人民痛哭失声,永远铭记这一伟大灵魂。
唐太宗的目光深远地看到了回纥的牙帐、吐蕃的城堡,他明白,统治的稳定首先要有民族的和睦:
他的答案不同于成吉思汗的继任者们。
于是,皇城的大门打开了,迎来了高原的气息、苍山的风、洱海的浪、东北的大风雪。
于是,这个封建君主的人生便以独特的姿态立于历史祠堂中。
不同的历史人物作出了不同的人生答案,演绎出的是一部丰富的历史。
而生活的丰富与美好,还在于有差别的创造,当然,它也源于对事物不同的答案。
一亩快要丰收的麦子,农人看到的是饱满的麦粒,凡高看到的是生命的激情,诗人看到的是色彩与海浪的组合……于是社会的物质大厦与精神大厦便拔地而起,生活便丰富坚实。
朋友,走过历史的烟云,你对生活有什么答案?
你将如何面对现实?
你将以什么姿态去面对未来生活的挑战?
别忘了,我们正年轻,“看云”的日子不要迷失在天真浪漫中,寻找一个理性的答案,让我们追,让我们飞。
生活要我们去创造,美好的未来是我们自己的!
解析:
这是一篇才情横溢的散文。
考生纵穿历史,说解古今。
通过自己独到、理性的目光,对不同历史人物的人生选择进行分析,从而传达出对主题的理解。
文章中选用的材料相当丰富,看得出考生平时就是—个有心人,非常善于将课本中学到的知识巧妙地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从而赋予了文章一种厚重的历史感。
文章的语言相当流畅,而且其中不乏一些富于深意的句子。
【请你试试】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波兰女孩多明尼卡?
芭兰,一名哈佛大学的学生,在完全不懂中文的情况下,独自由伊斯坦布尔经乌兹别克和哈萨克,向东,穿越天山、黄土高原和沙漠来到北京,再经深圳、香港转往台湾。
她能在夜幕中一个人骑车进入沙漠,到达阳关;她能挨着饥渴爬上司马台长城的最高点;她能忍着病痛玩遍紫禁城;她甚至能寻找到天山尽头的小教堂去住宿……
你是怎样认识多明尼卡?
芭兰这一举动的?
它引发你联想到些什么?
请就此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②立意自定。
③文体自选。
④题目自拟。
⑤不少于800字。
⑥不得抄袭。
提示:
在完全不懂中文的情况下,独自一人走过中国,试想,我们的学生敢做类似的事吗?
本题相对适宜于写成议论文,作文时可由赞叹多明尼卡不同凡响的探索精神起笔,进而联系个人行为背后的鼓励探索、创新的教育思想,展开有力的对比论证,剖析中国当前教育中存在的某些弊端。
二、形象丰满
【能力解说】
主要是就记叙性文章(包括散文、故事和小小说等)而言的。
形象丰满或是人物肖像、心理、语言、行动等描写比较齐全,人物丰满生动;或是叙事具体完整,情节曲折有致;或是细节描写细致逼真,有点有面。
这样写人就会有血有肉,有个性特点,有复杂的思想感情和丰富的精神世界;状物就会栩栩如生,有层次感,有立体感,有丰富的内涵。
【策略解读】
一人一物一场面都可以是形象。
形象丰满主要对人物而言,要能使人物从纸上站起来,有血有肉,栩栩如生,使读者把文中的人物当作实有的人来看待,从而引起读者的浮想、遐思,爱憎分明。
这就要求我们能够刻画出人物的个性特点,展现人物复杂的思想感情、丰富的精神世界,写出人物的复杂性,活泼地表现作品中的人物。
考生作文过程中常常存在三大问题。
一是以贴标签的形式进行议论抒情而不是让写作对象自己来说话;二是以叙事代替描写,往往流于空泛、抽象,人物只留下一个影子,不能给读者具体、形象的感受;三是即使抓住了人物的某一个特点来写,但没能把握主要特征,往往过于单一、平板,不能充分展示所写对象的变化和复杂性,不能给读者留下深切的感受。
1.以形传神,形神兼备。
要让形象丰满必须把握形象的特征以及作者通过这一形象来传达什么思想感受。
以形传神是连结“形”和“神”的桥梁,人物形象的丰满自然也离不开形貌逼真,而形貌逼真关键在于形神兼备。
2.尽可能多描写少叙述。
无论是考场作文还是平时习作,不少同学总习惯以叙述代描写,以说明代描写,像一个讲解员,干巴巴地介绍人物,说明形象。
这样的作文,形象自然乏味。
如果换一种方式,表述同一事实,介绍同一对象,描写同叙述相比效果要好得多。
如果我们尽可能采用描写手法,写好几件事,人物形象就会站起来。
同样,用描写手法介绍一个物体,赋予物体人的情态,物体一定会活灵活现。
例如,“一片树叶从枝头落下”,是叙述语,而“一片树叶绕树三匝,一步三回头,在树根脚下找到归宿”,则是描写抒情语,这就很有形象感,很有韵味。
特别要重视神情动作与个性化语言的描写。
要让形象本身来说话。
演员演戏要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靠的是演员具体入微的神情动作和个性化的语言,而不是让演员站在幕后,只凭导演向观众介绍剧情;要想使文章形象丰满就必须让文章的形象本身说话,不能仅凭在行文时贴标签,“这是一位热情的人”,“那是一个冷漠的人”。
这样的文章根本谈不上“形象丰满”。
同时描写人物的行为动作时,要有一定的选择,决不是全盘记录,要选择最有意义的行动,既有思想性又能显示性格的行动,还能最有效的反映出人物性格的行动,这才最好。
3.全方位表现描写对象。
人物形象是否丰满,与我们的表现角度有很大关系。
如果我们全方位思考,那么就有这样一些角度可以选择:
人物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人物的外貌有什么特征?
人物的动作在哪些方面与众不同?
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在什么地方?
别人是如何看这个人的?
如果能落实这些点,人物形象就会丰满起来。
如果是状物,抓住了物体的特点,多角度感受,这物体就有了质感。
4.编故事串连几个细节。
作文有故事情节,有精彩细节,人物就活了起来,形象就有立体感。
近年来,那些获得满分的考场记叙文在此都有突出的表现。
编织情节可采取误会法、巧合法、变形法等。
细节描写有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等。
我们为何不试一试?
即使是状物,也可采取拟人化方式,编织情节,描写细节,产生文学效果。
方法是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我们可以在写作过程中深入感受、不断总结、不断完善丰富。
【例文解析】
话题:
心灵的选择
选择生命的色彩
生命本没有色彩,但你的心灵会赋予它色彩。
你的生命之色是什么?
用心灵去细细选择,或绚烂,或清淡,或空灵,或凝重。
红
岳飞选择了红色,不是鲜艳的红,而是浓重带一丝悲凉,但他的心灵是艳红的,一生不变。
当年的汤阴少年,一杆红缨,扫遍南北,历经三十功名尘与土的磨难,那红一丝没变。
他用自己的生命洒下满江的红色,浓重的红。
也曾在梦中直捣黄龙与君痛饮,醒来却是十二道金牌的班师令。
无奈地离去,只留下夕阳晚霞映红天边,悲壮苍凉。
心动了吗?
用心灵选择。
白
不知屈原死时是否一身白衣。
我想是吧,白是他的颜色。
在那个斑驳陆离的时代,他是那样的清高。
披发行吟,形容枯槁,白袖飘飘游于江畔。
举世皆浊,而你独清,“终不能变心而从俗”。
你是时代的先行者,看透政治黑暗,宁可粉身碎骨亦不肯同流合污。
是呀,“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
”于是不甘与之俱黑的你选择了死亡,汨罗江的清流收纳了你,于是那白衣随着你高洁的灵魂徜徉在江上、天上。
心动了吗?
用心灵选择。
青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没有蓝的张扬却比蓝更空灵更忧郁,也更无奈。
哦,是你吗?
青莲居士?
他们说你是最伟大的浪漫诗人,拥有无数妙怪的思想,奇特的行为。
但我却看到了“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你与那杜姓兄弟拥有相同的感触,但你不羁的性格决定了你将成为“谪仙人”。
“仰天长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在千古天地间,总有一枝随风摇荡的青莲。
心动了吗?
用心灵选择。
黑
黑暗中你诞生,你觉醒,你战斗不休。
伟大的鲁迅先生,在那风雨如晦的年代,你忍受着“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苦痛。
黑夜给了你黑色的眼睛,你却用它寻找光明!
你用战斗的文字唤醒愚昧的国人,撕破黑暗的统治。
黑色决定了您凝重的性格,黑暗中永远亮着您点燃的那一盏灯。
心动了吗?
用心灵选择。
生命的色彩,红色的为国奋斗不计后果,白色的独善其身不同流合污,青色的不羁与忧郁的艺术家气质,黑色的担负沉重压力的战士之心,多姿多彩,请你用心灵去细细选择。
解析:
作者一开篇便画出了四幅图景:
或绚烂,或清淡,或空灵,或凝重。
接着以红、白、青、黑这四种主体色彩为小标题,形象地说明了生命的不同色彩,可谓意境深远。
然后作者推出了岳飞、屈原、李白、鲁迅等典型形象,边叙边析,展示了这四个历史人物心灵的选择。
岳飞鲜红的生命之色,是那样悲壮苍凉,今天中华大地上空回荡的爱国之歌中不正有他一个强烈的音符?
屈原洁白的生命之色,是那样的高洁,“宁可粉身碎骨亦不肯同流合污”,今天中华传统美德中不正有他的精髓?
李白青蓝的生命之色,是那样的充满了想像,充满了浪漫,今天中华灿烂文学的宝库中不正有他一颗璀璨的明珠?
鲁迅“黑色”的生命之色,是那样的凝重,今天中华民族之“魂”中不正有他的一面旗帜?
作者在叙析这些丰满形象时,用语亦非常形象,如“一杆红缨,扫遍南北,历经三十功名尘与土的磨难,那红一丝没变”,“黑夜给了你黑色的眼睛,你却用它寻找光明”,使文章的意境显得非常深远。
【请你试试】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当人类砍倒第一棵树的时候,文明就宣告开始了;当人类砍倒最后一棵树的时候,文明就宣告结束了。
——环保主义者的警世通言
爷爷以打猎为生,爸爸以伐木为生,儿子以卖菜墩子为生,孙子以卖根雕为生。
——一个家族的兴衰印证了环境的破坏
阅读上面《树的故事》,请就“保护我们的绿色家园”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试题引用的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
②立意自定。
③文体自选。
④题目自拟。
⑤不少于800字。
⑥不得抄袭。
提示:
这是一则颇为耐人寻味的超短文,富有哲理,发人深省。
以简洁的语言,形象生动地展示了随着人类文明的开始.我们的绿色家园也渐渐遭到破坏,“文明”也随之走向它的反面的演进过程。
这则材料的主旨是不难把握的,但在写作这篇作文时应注意,不可泛化主旨,搞空洞说教,要选准切入点,以点带面,体现文章主旨。
可从自己的身边小事,或看到、听到的破坏或危害环境的事切入,结合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看法,也可以由材料所体现的话题进行合理的联想和想像。
总之,只要体现、围绕“话题”即可。
话题作文发展等级之深刻解说示例及训练
一、话题作文之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能力解说】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事物的本质往往通过表象反映出来。
每一个客观事物,都是多种规定的复杂的统一体,这些复杂的规定通过丰富多彩的现象表现出来。
人们接触一个事物,总是先认识到它丰富多彩的现象,由感觉、知觉而到表象,取得关于这个事物的整体的感性的认识。
通过分析事物的现象,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事物的本质。
【策略解读】
事物的本质是蕴含在事物的现象之中的,往往很难一眼看出;同时,其本质也有层次深浅或主次的区别,不易一下抓准。
因此,动笔写作前须仔细审度,深入探究,不可贸然做出判断。
1.要独具慧眼,认真细致地观察事物。
对阅历尚浅的高中生来说,观察时不放过生活中那些“不起眼儿”的凡人小事,如果能开动脑筋,透过那些“芝麻绿豆”的小问题去发现蕴含的深刻含意,同样可以得到“寻常中显本质,微尘中见大千”的卓尔不群的立意。
2.掌握把握本质的一些方法。
要用理性的睿智之光,对观察到的表象下一番“振叶以寻根,观澜而溯源”的功夫。
注意运用比较的方法,对事物的现象进行概括,去伪存真,去粗存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进而“上升”“飞跃”,形成对事物理性化的认识。
同时,注意对事物发展过程进行动态分析,探求事物在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上的特殊性。
如1995年高考作文题中的寓言诗《鸟的评说》,描述了一群鸟互相揭短、互相攻击的怪现象,在审题立意时,首先必须揭示出这一群鸟的本质特征:
不能正确地、全面地、辩证地看待自己和别人。
否则,议论就无从谈起。
在探究事物的本质特征的时候,一定要特别注意:
相同、相似的现象可能反映不同的本质,不同的现象也可能反映相同的本质。
再如,1997年高考大作文,要求把试题提供的两则材料结合起来思考,联系实际展开议论。
第一则材料讲的是大多数青少年最赞赏“助人为乐”的品格,第二则材料讲的是不少人碰到别人有麻烦时会“悄悄走开”。
粗看起来,这两则材料反映的现象截然相反,然而,透过现象作仔细的分析,我们就会发现,这两种不同现象的本质恰恰是相同的:
那就是自私心理在作怪,不少人总是希望别人帮助自己,而当别人有困难时却不肯伸出援助之手。
3.把握一些“理论武器”。
事物的现象是错综复杂的,往往真假交织,鱼龙混杂,不易分辨,同时事物的本质往往也有个逐步暴露、逐渐展开的过程,因而,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并非易事。
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多积累,政治课本里的一些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要注意吸收消化,其他一些理论书籍和文章里的精彩论析,也得时时留意。
这样,带一点“理论武器”走进考场,根据需要,适当地、妥帖地加以运用,往往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4.文体不同,把握本质的方法不同。
记叙文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现方法的,在文章中一般是通过议论与抒情来体现“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记叙中的议论和抒情,虽然篇幅一般都比较短,但在体现“透过现象深入本质”上有其独特的作用。
比如通过它可以深化叙事的内容,可以在篇末出现,也可以在文章中或是开头出现。
通过它还可以让情感得以升华,无论是饱含哲理的抒情还是与抒情相结合的议论,还是赋予议论以形象化、情感化的色彩,这些都能透过所叙内容揭示这些内容的本质意义。
议论文中议论本身就必须“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才能“深刻透彻”。
因此具体要求为:
议论文要有深刻的哲理性,它是诉诸理性的,议论文不仅要有正确、科学的理,而且这个理还要尽量讲得深入、切实,能真正揭示事物的本质;还要有周密的论辩性,理应是正确的、科学的,但理不能自明,不能自现,要明理、阐理和扬理,就要论辩、阐发和证明,读者通过作者周密地论辩,道理的深度、广度和力度才能被发掘出来,才能够体现“透过现象深入本质”;还要有强烈的说服力,这是“透过现象深入本质”的本质目标,以理取胜,以理服人,循循善诱,让读者真正能够接受作者所揭示的“本质”。
说到底,事物“本质”的核心是“人心”,即人们的思想根源。
任何不良的社会现象,追来追去,最后—定能追到“私心”上;任何好的社会现象,追来追去,一定能追赶到“公心”上。
比如环境问题,似乎是与“私心”没什么联系,是人类的共性的问题,如果刨根问底地问几个“为什么”,就会发现问题的根源。
草原为什么会衰退?
是因为过度放牧?
人们为什么要过度放牧?
是为为了满足人们对牛奶、牛皮、羊毛越来越大的需求,是为了多赚钱。
所以问题的关键,在于人们越来越大的贪欲。
由此推想,所有破坏环境的行为,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各种贪婪的欲望。
所以,每个人对环境的破坏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人类把本属于这个地球所有生命的环境当成了只供自己消费的资源。
如果能分析到这一点,就是找到了问题的本质,文章就很深刻了。
【例文解析】
话题:
诚信(2001年全国高考作文题)
似曾相识燕归来
正如现代人越来越远离了泥土的芳香森林的清爽,而在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城市匆匆穿行一样,人们也似乎越来越远离了诚信。
不说大街上竖着的将产品吹得天花乱坠的广告牌,也不说报纸上为博人一笑而恣意编造的花边新闻,就看看我们自己,戴着虚伪的面具,企图让自己像一条滑溜的鱼游弋于这个花花世界。
为了金钱,可以抛弃诚信,于是“无奸不商”;为了荣誉,可以抛弃诚信,于是“卖友求荣”……诚信,难道真的那么不值钱吗?
诚信之花在渐渐枯萎,似乎不久就要“无可奈何花落去”了。
然而丢弃诚信,就真的能得到我们想要的吗?
当我们丢弃了诚信而赢来金钱,我们发现这些金钱赚来了一次再赚不来第二次,没有信誉的商人永远无法在市场上立足;当我们丢弃了诚信而赢来了荣誉,我们会发现这些荣誉单薄得不堪一击,还时时刺痛着我们的心灵;在虚伪的心灵的辐射下,再美的容颜也会憔悴、枯萎。
没有了诚信,我们似乎能够得到一点,但其实呢?
我们失去的更多!
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呼唤诚信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懂得诚信了。
诚信是一种责任,就如当年的孔子怀着一颗诚心周游列国希望“入世”,那是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责任;诚信是一种理解,是真心地面对面时紧握的两手,是风中雨中两人共撑的一把伞……诚信永远是最好的交际手段。
诚信渐渐地又回到了我们的身边,就如同越来越多的现代人离开钢筋水泥大厦,重回自然的怀抱,去嗅一嗅泥土的芬芳,望一望天空的清朗,感受一下流水的凉爽,并拈起自己曾丢弃过的落花:
“哦,它曾经那么美丽!
”
于是我们惊喜地发现,身边处处都有了诚信:
商场对自己的承诺样样都认真地履行,报纸通过舆论实事求是地解决老百姓的问题。
而我们,也摘下虚伪的面具——面具做得再漂亮也还是害怕面对诚信的镜子。
丢弃了诚信,我们失去的太多,现在要重新找回来。
伴随诚信回来的,有温馨的关爱,有甜蜜的希望,有纯真的友谊……汇成一条爱的清泉,流淌到曾经冷漠的世间,流淌到每个人的心里,激起一道道暖暖的涟漪……
诚信,又回来了……不再是“无可奈何花落去”,而是“似曾相识燕归来”。
燕子,希望你不再离去,就留在这个温暖如春的世界!
解析:
本文从负面现象“入”,从正面现象“出”,在现象的比照中现出要表达的“本质”,那就是“诚信”的“燕子”飞去又飞回对社会、对每个人的影响。
也就在对于现象的描述中,寄寓了自己的感慨和议论,而正反对照的结构虽然简单,却便于展开思索,并使文章的观点表达得更加鲜明、突出。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对现象的勾勒颇为准确,且富有感受,浓于情意,增添了文章的魅力。
【请你试试】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名利是场,名利是网,几多较量,几多迷茫。
名利是帆,名利是墙,几多奋斗,几多沮丧。
一个古老的哲理,一个常新的命题,世上没有不闻名利的超人,只有善待名利的智者。
假如人人都清心寡欲,那将是怎样一个世界?
假如人人都利欲熏心,那又将是怎样一种情景?
请就“善待名利”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
提示:
话题材料以一段提示语,简洁而辩证地揭示了怎样看待名利的问题。
我们若选写议论文,也应运用辩证的眼光,一分为二、恰如其分地展开剖析,不能片面化、绝对化。
当然,本题要写出新意与个性,还可在文体与写法上多动脑筋。
比如,大胆想像,虚构一个“名利”飞上天空,到上帝跟前“喊冤”的故事。
又如,将“名利”虚拟成被告,写一场“心灵的审判”的故事,都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二、话题作文之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
【能力解说】“原因”是造成某种结果或引起另一事件发生的条件。
“原因”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内因和外因,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等等。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事物间的因果联系是普遍存在的,任何一种现象都不可能平白无故地产生,也不可能不产生一定的结果。
因果关系是复杂多样的,大致有这么几种:
一因多果、一因一果、同因异果、多因一果、异因同果。
【策略解读】
“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就是要求行文中能运用辩证思维,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去分析问题,考察事物之间普遍的、必然的联系,从而由此及彼,追根溯源,找到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解决方法。
①追因问果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写作能力 提升 系列 资料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