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近现代史总结.docx
- 文档编号:8483656
- 上传时间:2023-01-31
- 格式:DOCX
- 页数:33
- 大小:2.43MB
大学近现代史总结.docx
《大学近现代史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近现代史总结.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学近现代史总结
近代史
一:
综述
上: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中:
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
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综述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
下:
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综述辉煌的历史征程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第十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一)中国灿烂的古代文明
(二)中国封建社会由昌盛到衰落
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经济特征: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绝对优势地位;
政治特征:
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社会特征:
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制度;
核心是:
宗族家长制,父权、夫权、君权
文化特征:
以儒家思想为正统。
(三纲五常)
讨论:
中国封建社会为何由盛转衰?
1.中国集权官僚制的消极影响;
2.晚清政治的衰败与晚清政府的贫困化;
3.中国文化传统的障碍:
中央帝国观念、重农抑商传统、重义轻利传统、崇古薄今取向。
4.西方列强的侵略;
二、西方列强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性质
(一)、.鸦片战争:
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战争前的中国:
◆1.落后的经济◆2.腐败的政治◆3.废弛的军事
◆4.沉闷的思想文化◆5.闭关自守的对外关系
1839年6月虎门禁烟
1840年4月英国国会决定对华战争
1840年4月鸦片战争爆发
1842年8月中英《南京条约》
1843年10月中英《虎门条约》
1844年7月中美《望厦条约》
1844年10月中法《黄埔条约》
(二)、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中国社会两个根本性变化:
1.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
①西方列强侵略,签订不平等条约,破坏领土、领海、关税、司法等主权,逐步控制中国的政治、经济、外交和军事。
中国丧失完全独立的地位,相当程度上被殖民地化。
②中国人民的反抗,西方列强间的矛盾等因素,无法征服和瓜分中国,实行间接统治。
中国维持着独立国家和政府的名义,拥有一定的主权。
2.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①大量外国商品倾销,破坏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和城市手工业、农村家庭手工业。
中国城乡商品经济发展,给资本住产生造成某些客观条件;地主、商人等投资兴办新式工业,中国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②西方对中国民族工业进行经济压迫,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到极大限制。
封建社会生产关系在农村的社会经济生活中依然占优势地位。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1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颇大的作用,但发展缓慢,力量软弱,而且大部分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2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极不平衡。
3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至大批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三)、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1.农民与地主的阶级矛盾激化;
(1)晚清时期,官僚地主兼并土地和剥削农民程度优胜一般地主;
(曾国藩—湘系集团、李鸿章—淮系集团)
(2)民国时代,各地军阀直接用武力兼并土地;
(3)乡村地主迁往城市成为城居地主,兼营土地、高利贷和工商业。
一部分地主投资于资本主义工商业,转为资本家;大部分依靠地租剥削生活。
2.中国工人阶级的产生及特点;
(1)来源:
城乡破产失业的农民、手工业者和城市贫民;
(2)时间、地点:
19世纪40至50年代外国资本主义在华企业;60年代后洋务派创办的军用和民用企业;70年代后中国民族企业。
(3)特点:
先于中国资产阶级的产生,早期人数少,身受帝国主义、封建势力、资产阶级的三重阶级压迫;工资低、劳动时间长、劳动条件恶劣,受剥削最深,革命性最强;组织纪律性强、集中、团结、与广大农民有着天然联系等优点,是近代中国最革命的阶级
3.中国资产阶级的产生及特点。
三、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一)、两对主要矛盾及其关系
1.基本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2.相互关系:
两大基本矛盾互相交织,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Ø当帝国主义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时,民族矛盾特别尖锐,阶级矛盾降到服从地位;
Ø当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勾结,尤其是封建主义压迫特别残酷时,阶级矛盾就上升为主要矛盾。
(二)、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
1.历史任务:
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
2.相互关系:
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有利维护民族独立、促进人民解放。
3.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必由之路:
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二:
孙中山
成年时代(革命生涯)
一、建立兴中会
兴中会:
1894.11.24.檀香山
纲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性质:
中国最早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二、伦敦蒙难三、成立并领导同盟会四、力排众议,确立同盟会宗旨
五、提出三民主义
六、领导并发动各地武装起义
1900年,孙中山派人到广东惠州发动起义,后兵败,大批将士流亡海外。
1907年,孙中山派人在广东、广西和云南三省发动潮州黄冈之役。
1907年,镇南关之役。
1907年,云南河口之役。
七、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总统
1912年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八、辞去大总统职位
1912.3.10,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孙中山辞去大总统职位,后于9月接受袁世凯任命,担任全国铁路督办,立志要在10年内修筑20万里公路,使中国“四通八达”,成为“全球第一强国。
”
九、领导二次革命
二次革命中,孙中山发次发表宣言和通电,向全国声讨袁世凯反对革命的种种罪行,阐明这次讨袁斗争的正义性,坚决要求袁立即引咎辞职。
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华革命党,继续准备武装讨袁。
十、与宋庆龄结婚
第一次护法运动的兴起(1917年)
一、领导护法运动
总统【黎元洪】总理【段祺瑞】【张勋】
二、非常会议
1917年7月,孙中山偕同部分国会议员率领起义的海军第一舰队从上海到达广州后,联合西南桂(广西)、滇(云南)系军阀,于8月至9月召开国会非常会议。
会议上,选举孙中山为大元帅,唐继尧、陆荣廷为元帅。
1918年,西南军阀和北洋军阀之间,公开勾结,推翻孙中山的护法军政府。
1918年4月,国会非常会议通过改组军政府的《中华民国军政府组织大纲修正案》,决定改组军政府,取消大元帅一长制,改为七总裁合议制。
稍后,选举唐绍仪、唐继尧、孙中山、伍廷芳、陆荣廷等7人为总裁,并以岑春煊为“主席总裁。
”
1918年5月,孙中山辞去大元帅职务,离开广州前往上海。
三、二次护法运动
1920年11月,孙中山重返广州,组成军政府,宣布继续执行护法职务。
1921年4月,孙中山当选非常大总统。
1921年6月,孙中山组织发动了讨桂战争,平定广西,统一两广。
1922年1月,孙中山开始北伐。
四、陈炯明叛变
1922年6月,陈炯明囚禁廖仲恺,于16日突然发动武装叛乱,以4000人围攻总统府,并炮轰孙中山住所。
他们先在全城密布岗哨,断绝交通,占领各要害机关然后将总统府团团围住,用大炮、机关枪一起攻击。
五、国共第一次合作
1924年1月20日,以改组为中心内容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
六、孙中山北上
七、孙中山病逝
思考
怎样理解孙中山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先行者?
三:
五四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二、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1、《新青年》杂志北迁
1916年,陈独秀引筹办《新青年》杂志来京,
1917年,陈独秀来到北大任教,全校学生震动,“青年学生无不热烈欢迎,奔走相告,而教师中的遗老遗少则窃窃私议,啧有烦言。
”
2、新文化运动:
思想启蒙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民主”与“科学”。
《新青年》提出的基本口号是民主和科学,即拥护“德先生”(Democracy)和“赛先生”(Science)。
陈独秀:
君为臣纲,则民于君为附属品,则妻于夫为附属品,而无独立人格矣。
率天下之男女,为臣、为子、为妻,而不见有一独立自主之人者,三纲之说为之也。
胡适:
反对封建主义,宣传个性自由、民主和科学,积极提倡“文学改良”和白话文学,成为当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
易白沙:
1916年,易白沙发表《孔子平议》说,“使国人知独夫民贼利用孔子,实大悼孔子精神。
孔子宏愿,诚欲统一学术,统一政治,不料独夫民贼作百世之傀儡,惜哉。
”
一、五四运动的爆发
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1919年1月18日,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
中国代表团,以战胜国身份参加和会,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的各项特权,取消日本帝国主义与袁世凯订立的“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归还大战期间日本从德国手中夺去的山东各项权利等要求。
巴黎和会在帝国主义列强操纵下,不但拒绝中国的要求,而且在对德合约上,明文规定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
中国的天塌了:
巴黎和会失利消息传入国内
许德珩回忆:
“5月2日,我从蔡校长那里听到了这个晴天霹雳的消息,便约集参加国民杂志社的各校学生代表,当天下午在北大西斋饭厅召开了一个紧急会议,讨论办法。
高工的一位学生代表夏秀峰当场破手指,写血书,大家激动得眼里要冒出火来。
”
张国焘回忆说:
5月3日下午,······后来一些同学由于这次演说,常亲切的笑我‘群众运动’这四个字的发音,‘群众运动’四字,几乎称为我的诨名。
继我上台演说的是有名的“大炮”许德珩,他的讲话具有甚大的鼓动力量。
还有同学谢绍敏的当场啮破中指,在一块白手巾上血书“还我青岛”四个大字,更激起全场的愤慨。
二、五四运动的过程
1、1919年5月4日—6月3日
运动中心在北京,运动主体是学生。
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北京十几所学校的学生三千余人在天安门前集会,随后举行示威游行。
①五四运动的口号
②、卖国贼三剑客
曹汝霖1917年7月任交通总长。
次年3月兼任财政总长。
1919年初任交通总长。
章宗祥1914年任司法总长。
1916年任驻日特命全权公使。
陆宗舆1913年任驻日全权公使。
1917年任中日合办的中华汇业银行总理。
③、五四运动:
火烧赵家楼
④、痛打章宗祥的情形
⑤、部分学生被捕
1919年5月4日,下午5时45分,待学生逐渐撤离曹宅时,军警逮捕了32名北大、北京高师、中国大学等高校学生。
⑥、总罢课与大逮捕
1919年5月19日,“北京学生联合会”以全体学生的名义,发给“各省省议会、教育会、商会、农会、工会、各学校、各公团、各报馆”《罢课宣言》,北京18所中等以上学校2.5万名学生拒绝上课。
第二天,全市所有中学学生也参加了罢课。
2、1919年6月3日—6月10日
①、罢工罢课罢市
从6月5日起,上海六七万工人为声援学生先后自动举行罢工。
工人罢工推动了商人罢市、学生罢课。
随后,这场反帝爱国运动扩展到了20多个省区、100多个城市。
②、罢免卖国三剑客
3、1919年6月10日—6月28日
运动中心在巴黎,运动主体是留学生。
6月28日,中国代表陆征祥拒签《巴黎和约》。
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巴黎和会对德和约签字后,集体向总统递交了辞呈,并发表了一个宣言,称“与其承认违悖正义公道之第一百五十六、七、八三条款,莫不如不签字。
中国全权之此举,实出于不得已,唯于联合国团结上有所损失,殊觉遗憾。
”
(五四运动分3个时间段,2个阶段(即1;2、3))
三、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
在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显示了伟大的力量,工人在斗争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这个事实,给予先进的知识分子以真切的教育。
那些接触了社会主义思潮、初步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开始到工人中去宣传和组织工作,并发挥了某种先锋和桥梁的作用。
而先进知识分子和工人群众相结合的过程,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
因此,五四运动就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好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第一、五四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第二、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
第三、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五四运动: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五四运动时中国无产阶级开始有了觉悟,五四运动发生在1919年,1921年便产生了中国共产党。
”
五四运动是近代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
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四:
戊戌变法
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一、戊戌维新派的核心人物
维新派倡导救亡和变法的早期运动
1876年,康有为乡试失败,对其打击很大,师从朱次琦,粗通公羊之学。
1879年,康有为首次游览香港,发出“览西人宫室之环丽,道路之整洁,巡捕之严密,乃始知西人治国有法度,不得以古之夷狄视之”的感慨。
1888年,康有为第一次上书给光绪帝,虽有翁同和等人赞赏,但没有人将它递给皇帝。
维新派倡导救亡和变法运动
公车上书——维新变法的序幕
1895年5月1日,康有为邀各省举人集会于北京,宣读了由他起草的上皇帝书,共有1300人签名,次日康有为将联名上书递呈都察院。
汉代用公家车马送应举之人进京,故以公车为应考人代称,康有为等联名上书之事被称为“公车上书”。
介绍外国变法经验
《日本变政考》、《俄彼得变政纪》、《波兰分灭纪》
昙花一现的百日维新
(1898.6.11-9.21,共103天)
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
论战焦点:
第一,要不要变法。
第二,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第三,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
地主豪强极力反对戊戌维新。
地主豪绅极力攻击维新思想是“无父无君之邪说,广诱人心,为乱臣贼子布置党徒,以遂其私图,……悖评之言,不一而足”。
大学士徐桐声称:
“宁可亡国,不可变法。
”
李鸿章向慈禧说:
“此曹皆书院经生,市井讼师之流,缺乏畏也。
”
太监李莲英“日进谗言于面(太后),言皇上有怨望之心,”致使“西后(慈禧)废立之谋日蓄于胸。
”
任用袁世凯
受康有为推荐,被光绪召见进京,破格提拔袁世凯为候补侍郎,继续办练兵事宜
戊戌政变爆发
•七月三十日,光绪帝颁密诏给杨锐,嘱维新派妥筹良策,推进变法。
密诏中说:
“朕位且不能保,何况其他?
”光绪帝意识到将有变故,自己处在危险地位,流露出焦急心情,要维新派筹商对策。
•八月初二日又由林旭带出第二次密诏,令康有为"汝可迅速出外,不可迟延。
"康有为、梁启超、林旭、谭嗣同等维新派的核心人物跪诵密诏,痛哭失声,誓死搭救皇帝,不得已铤而走险,决定实行兵变,包围颐和园,迫使慈禧太后交权。
戊戌六君子
戊戌维新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
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
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维新派自身的局限性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
维新派自身的局限性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维新派缺乏行政管理经验。
第二,不敢否定封建主义。
第三,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第四,惧怕人民群众。
五: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
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黄花岗之役
三、.武昌起义爆发的外部氛围
1、保路风潮
2、宣布“铁路国有政策”
3、保路同志会的成立
4、保路同志会演变成保路同志军
5、四川风云再起
四、.武昌起义前期准备
1、革命组织的形成
共进会1907年8月,共进会在日本东京成立,参加者有川、鄂、湘、赣、皖、浙、粤、桂、滇等省人士百余人,以结纳会党为主,谋在长江发难。
1909年以后同盟会和共进会之间再度多次接触,包括孙武访问香港并加入同盟会,以及同盟会谭人凤访问武昌,提供共进会一些资金,并商讨彼此合作的可能,但革命中心点之争(以长江流域或南方为主)仍使二者不易达成共识,最后仍决定双方保持各自的起事活动。
五.武昌起义的爆发
1911年10月9日正午,孙武在汉口俄租界宝善里14号机关装配炸弹,不慎爆炸。
孙武受伤。
俄国巡捕闻声赶至,把炸药、旗帜、符号、文告、印信全部抄走,拘捕刘同、李淑卿等6人,随即引渡湖北当局。
武昌起义第一枪打响
10月10日傍晚6点左右,驻守武昌城北门外塘角的第21混成协炮11营辎重队士兵李鹏升,点燃草料库,举火为号,发动起义,临近的工程队也点火响应,起义士兵向武昌城内楚望台军械库进发。
任用黎元洪的优势
1.黎元洪素有煦煦之仁的长者风度,平素对部下尚知爱护,论学识与经验,他进过海军学校,参加过甲午中日海战(于战败时跳水自杀时获救),帮过张之洞在湖北创立新军。
论地位,他官居第二十一混成协的统领(相当旅长),高过了当时参加武昌起义的革命同志。
2.在安定当地民心,收用军事干部与号召各省响应等方面,获利不少;
任用黎元洪的弊处
黎元洪不是革命分子,其后向袁世凯投靠,摧残革命势力,屠杀革命同志,破坏二次革命,依违于北洋军阀段祺瑞和冯国璋之间,使得中华民国的政治基础根本动摇,此计策可谓失策。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颁布:
1912.3
2.性质:
近代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3.内容:
国体(共和制)、政体(三权分立)
4.意义:
废除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认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一是帝国主义不允许中国称为独立的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他们扶植清政府、袁世凯,而去破坏、绞杀辛亥革命;二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上成长的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软弱动摇的阶级,无力承担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三是世界进入了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的时代,时势变了。
六:
义和团
一、1、义和团的成员
主要成员:
农民
其他成员:
木匠等手工业者、车夫等交通运输者、走江湖的、学徒、和尚、道士、妓女、贵族、王公、贝勒
2、组织架构
3、义和团神秘主义:
杂拜乱神
偶像
宗教:
释迦、如来、观音、玉皇大帝、鸿钧老祖、无极仙翁;
小说戏曲:
黄飞虎、樊梨花、穆桂英、鲁智深、武松、黄天霸;
统治阶级:
周成王、姜太公、孔丘、关羽、张飞、赵云、刘伯温、岳飞;
思考:
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是偶然的吗?
为什么?
当然不是偶然的。
首先,它是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重大变化的产物。
其次,它是农民阶级进行反帝斗争的必然产物。
第三,由于近代政治上的各种原因,使清政府对早期的义和团运动施行了“招抚”政策,这是“扶清灭洋”口号产生并流行的又一重要原因。
二、义和团的兴起与发展
1、历史背景
民生困苦:
自南京条约后,外国货品倾销中国,使中国农村经济破产;多次战败,赔偿巨大,清廷于是向人民征收重税;新式运输工具如铁路的输入,外国商船可以在内河航行,使大量船夫、挑夫失业。
在严峻的经济困境之下,人民转而仇恨外人,引发排外思想.
教案频发:
部分外国传教士恃条约及炮舰为后盾,于是横行霸道,强占农产;清廷因怕引起列国入侵,每每偏袒教士,百姓有怨难伸,伺机报复。
山东天灾:
1898年,黄河改道,淹侵山东大部分土地,百姓流离失所,无以为生,故响应义和团起事。
三、八国联军入侵与义和团运动失败
1、八国联军入侵
英、俄、美、日、法、意、德、奥地利八国联军
2、攻打东交民巷
从6月20日至8月14日,围攻使馆历时56天,仅击毙联军43人,击伤联军及使馆人员152人,但清军付出惨痛的代价,成千上百的义和团被杀。
3、攻打西什库教堂
西什库教堂,又称北堂,是法国天主教在北京的最大教堂。
它是天主教会在直隶北部的总堂。
西什库教堂总计有法、意海军陆战队40人,法国教士、修女33人,中国教徒3200人.
4、慈禧西逃
四、八国联军侵略后的中国政局
《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
1、中国向各国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9.8亿两。
2、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3、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由各国派兵保护。
4、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反帝性质的组织,对反帝运动镇压不力的官吏,“即行革职,记不叙用”。
5、总理衙门必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首。
七:
洋务运动
洋务事业的兴办
时间:
19世纪60~90年代。
目的:
挽救清政府危机;镇压人民反抗;稍分洋商之利。
代表人物:
中央有恭亲王奕訢和军机大臣文祥、桂良,地方大吏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
宗旨: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一、兴办军事工业
江南制造总局,李鸿章于1865年创办,为当时洋务派的军工业中规模最大者。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机器厂房设备被日军拆毁。
金陵制造局,李鸿章于1865年创办。
1928年被国民政府并入上海兵工厂。
福州船政局
1866年左宗棠(1812~1885)任闽浙总督时创建,船政局主要由铁厂、船厂和船政学堂三部分组成。
总计从1866~1907年,船局共造成各种船舶40艘。
1866~1874年,造成15艘大小不同的木质轮船。
1895年继续造成船只19艘,其中有铁胁兵船和铁胁巡海快船(巡洋舰),并自造复式轮机。
甲午战争后到1907年又先后造成7艘。
天津机器局:
天津机器局,崇厚于1867年创办。
1870年由李鸿章接办。
1895年该局改称“北洋机器制造局”。
1900年,遭八国联军焚毁。
湖北枪炮厂,张之洞在汉阳创办。
该厂设备新,规模也比较可观。
1893年厂房落成,1908年改称“汉阳兵工厂”,抗日战争时内迁。
二、兴办民用工业
洋务派在创办军事工业过程中,深感资金奇缺,原料和燃料供应不足,以及交通运输落后,故从70年代始洋务派在继续“求强”的同时,又兴办以“求富”为目的的民用企业。
从70年代到90年代,共创办了民用企业20多个。
其中最主要的有四大厂家:
①轮船招商局。
②开平矿务局。
③电报总局。
④上海机器织布局。
洋务派办民用工业有三种方式:
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
•
官商合办企业
中国最早的钢铁联合企业。
由汉阳铁厂、大冶铁矿和江西萍乡煤矿三部分组成,是中国第一代新式钢铁联合企业。
1908年,盛宣怀奏请清政府批准合并汉阳铁厂、大冶铁矿、萍乡煤矿而成立。
同时由官督商办转为完全商办。
到辛亥革命前夕,该公司员工7000多人,年产钢近7万吨、铁矿50万吨、煤60万吨,占清政府全年钢产量90%以上。
“官督”埋下了失败的伏线:
其最大的问题是“所有制”问题,即“产权不明”,究竟是官府所有,还是民间所有许多人都是亦官亦商,具有“官”、“商”双重身份。
如果管理者按商场规则经营,则企业发展顺利;如果以官场逻辑行事,企业很快衰败。
官场的任人唯亲、贪污腐败在这些企业迅速蔓延,安排的许多“总”“皆不在其事,但挂名分肥而已”。
清政府从上到下都将其视为己产,予取予夺,经常无偿征索。
如1894年为庆祝慈禧六十大寿,清政府命令招商局“报效”55000余两、开平矿务局“报”30000两。
据统计,从1884年到1911年的二十七年间,轮船招商局和电报局这两个企业给政府的报效共350万两,相当于两局股本总额的60%。
三、建立新式海陆军
从70年代开始,至1894年,清政府分别建成福建水师、南洋水师和北洋水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大学 近现代史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