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历史复习提纲.docx
- 文档编号:8575801
- 上传时间:2023-01-31
- 格式:DOCX
- 页数:26
- 大小:332.41KB
七下历史复习提纲.docx
《七下历史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下历史复习提纲.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下历史复习提纲
七年级下册历史要点
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第1课隋的统一与大运河
一、隋朝的统一
1、隋的建立:
(1)时间:
581年人物:
隋文帝(杨坚)
(2)都城:
长安
★2、隋的统一:
(1)时间:
589年人物:
隋文帝
(2)意义:
结束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裂割据局面;继秦汉之后中国
又一次实现了统一;为隋唐盛世的空前强盛奠定了坚实基础。
3、经济繁荣:
(1)原因:
国家统一,社会安定;隋文帝励精图治,实行改革;
人民辛勤劳动
(2)表现:
疆域辽阔,国力强盛,人口激增,垦田扩大,粮仓丰实
★二、贯通南北的动脉——大运河的开通
1、目的:
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根本目的)
2、条件:
隋朝完成统一;国力强盛;利用自然河道和以前的旧运河
3、人物:
隋炀帝
4、组成:
三点:
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北京),南至余杭(杭州)
四段:
由自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五水系:
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5、评价:
利:
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
促进沿岸城镇和工商业发展。
弊:
但开通大运河带来了沉重的徭役负担,导致了阶级矛盾的激化。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一、唐王朝的建立
1、隋的灭亡:
原因——隋炀帝的暴政
2、唐的建立:
时间:
618年人物:
唐高祖都城:
长安
★二、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
1、出现的原因:
(1)认真吸取隋朝兴亡的经验教训(根本原因)
(2)虚心纳谏(魏征),选贤用能,知人善用(马周)。
魏征被唐太宗比喻为可以“知得失”的一面镜子。
2、贞观新政的主要内容
(1)政治上:
沿袭和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职能:
中书省——起草政令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
作用:
既提高了效率,又加强了皇权
(2)经济上:
在赋役制度方面,减少百姓服劳役天数,并规定可用交纳实物的方式代替服役,使人身束缚逐渐松弛。
(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3)法律上:
编订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
《唐律疏议》
3、表现:
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
材料一:
秦始皇平六国,隋炀帝富有四海,既骄且逸,一朝而败,吾亦何得骄也?
言念于此,不觉惕焉震。
——吴兢《贞观政要》
材料二:
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唐太宗
材料三: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唐太宗
第3课气度恢宏的隆盛时代
一、女皇武则天
1、武则天统治:
(1)政治:
打击旧贵族,加强中央集权
A、重用酷吏,打击旧贵族
B、改《贞观氏族志》为《姓氏录》,崇尚新贵族
C、大力发展科举制,不拘一格提拔人才,扩大统治基础
(2)经济:
重视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
2、成就:
人口增长,边疆开拓,史称“贞观遗风”,为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二、开元盛世——唐朝鼎盛时期
1、原因:
唐玄宗任用贤能,整顿吏治,对军事制度、财政制度、漕运制度等进行改革。
2、表现:
唐玄宗统治前期,年号“开元”,政局稳定,经济繁荣,被誉为“开元盛世”。
材料:
开元初,上留心理道,革去弊讹,不六七年,天下大理。
河清海晏,物殷俗阜
——王谠《唐语林》
三、社会经济繁荣
1、原因:
安定的社会环境;开明的统治政策;富有成效的改革;人民的辛勤劳动;
先进的生产工具
2、表现:
(1)农业:
曲辕犁、筒车
(2)手工业:
制瓷业——白瓷(邢窑)、青瓷(越窑)、唐三彩
丝织业——蜀锦、双面锦
(3)人口繁多:
唐玄宗时达到1000多万户
(4)疆域辽阔:
东到安东,西到安西,北到蒙古高原,南到南海
第4课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
★一、科举制(以才选官的制度)
1、含义:
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的原则。
2、创立与完善:
隋创立,唐完善
4、影响:
①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为士子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
③给社会带来革新气象和创造精神。
材料一:
唐太宗在端门看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高兴地说: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
——《唐摭言》
材料二:
科第之设,草泽望之起家,簪绂望之继世。
孤寒失之,族馁矣,世禄失之,其族绝矣。
——王定保:
《唐摭言》
二、衣食住行风尚
1、饮食
(1)饮茶风俗风靡全国
(2)喜食胡食
(3)中原地区的饺子、点心在边疆也很流行
2、服饰
(1)喜穿胡服,模仿少数民族打扮成为时尚
(2)民间流行幞头、类似今天“马甲”的“半臂”
(3)中原地区的双面锦等丝织品也流传到边疆
3、居行
(1)居住条件大大改善
(2)骑马出行变得普遍而富有情趣
三、博大宏放的精神风貌
1、原因政局安定,国运鼎盛,科举选官的一系列的制度创新
2、表现及特点胡汉交融;中西贯通
博大开放、会纳百川、充满创新活力的时代精神
为国建功立业的进取精神
“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迷而处于蒙昧黑暗之中时,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求的。
”——韦尔斯《世界史纲》
第5课“和同为一家”(唐代民族关系)
一、“天可汗”
1、唐对东突厥的开明政策:
在当地设立都护府,任用突厥贵族进行管理
2、唐太宗被尊为“天可汗”:
开明的民族政策,使西北各部拥戴唐太宗为他们共同的君主,称为“天可汗”
★二、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唐蕃“和同为一家”
吐蕃是藏族的祖先。
松赞干布基本统一各部落。
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奠定了汉藏密切交往的基础。
材料一:
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唐中宗时),遂和同为一家
——吐蕃赞普尺带珠丹上书唐玄宗
材料二:
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唐陈陶《陇两行》
三、点苍山会盟
1、南诏的统一(云南)
南诏首领皮罗阁统一六诏,被唐玄宗封为云南王,定都太和城
2、点苍山会盟
794年,南诏与唐在点苍山会盟。
南诏积极学习中原先进技术与文化,社会迅速发展,对我国西南地区的开发做出了很大贡献。
第6课开放与交流(唐代对外关系)
一、遣唐使
含义:
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
代表人物:
阿倍仲麻吕
影响:
共13次。
遣唐使把唐朝的典章制度、天文历法、书法艺术、建筑技术以及生
活习俗带回本国,对日本的生产、生活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日本晁衡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
——李白《哭晁卿衡》
★二、鉴真东渡——“唐风洋溢奈良城”
时间:
唐玄宗时目的:
弘扬佛法目的地:
日本
交流活动:
六次东渡,第六次成功;定居日本奈良,讲授佛经、介绍中国的医药、建筑、雕塑、文学、书法、绘画等知识。
意义:
对中日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日本唐招提寺内安放着鉴真的坐像。
★三、玄奘西行——唐朝与天竺的友好交往
时间:
贞观初年目的:
求取佛经精义目的地:
天竺。
意义:
玄奘是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
《大唐西域记》
大雁塔:
长安城南,最上层为玄奘藏经之所
四、唐都长安——国际性大都会
地位:
唐都长安不仅是国内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当时国际性的大都市,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概况:
分为宫城、皇城、外廓城三部分
东市与西市是长安城两大商业区
到处可见外交使节和常年聚居的外国客商
第7课重大发明与科技创新
★一、雕版印刷
1、唐朝初年,发明了雕版印刷术
2、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明确时间记载的印刷品是唐咸通九年(868年)印制的《金刚经》
3、成都、洛阳等地是著名的印刷业中心
4、印刷术的发明,有利于文化传播。
★二、火药
1、发明时间:
唐朝初年
2、唐初孙思邈在《丹经》中第一次把火药的配方记载下来。
3、唐朝末年,火药开始运用于军事。
最初火药制造的武器叫“火箭”(“飞火”)
三、赵州桥
1、设计者:
隋朝李春
2、地位:
开创了世界平拱桥建筑的先河;是世界上保存完好、最古老的一座弹孔大石桥,被誉为“世界建桥史上的一个奇迹”。
第8课璀璨的文学艺术
一、唐诗
1、唐朝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
2、唐代影响最大、成就最高的诗人当推李白和杜甫。
李白——“诗仙”特点:
雄奇飘逸,想象丰富,激昂奔放,富有浪漫主义精神。
名句: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杜甫——“诗圣”特点:
沉郁顿挫,语言精练细腻,感情真挚动人,是现实主义诗篇的代表。
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
代表作:
“三吏”、“三别”
名句: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韩愈
“吟咏流千古,声名动四夷”——白居易
二、乐舞
唐太宗《秦王破阵乐》唐玄宗《霓裳羽衣舞》
三、敦煌艺术
敦煌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镇。
敦煌莫高窟所藏艺术珍品是中外文交流的瑰宝。
主要以佛教故事为主。
象征:
飞天图案,被赞誉为“天衣飞扬,满壁风动”
第二单元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与社会经济高度发展
第10课辽、西夏与北宋并立
一、澶渊之盟
1、辽、北宋、西夏政权的建立
政权
时间
人物
都城
民族
北宋
960年
赵匡胤
(宋太祖)
汴京
汉
辽
916年
耶律阿保机(辽太祖)
上京
契丹
西夏
1038年
元昊
兴庆
党项
金
1115年
完颜阿骨打(金太祖)
会宁
女真
2、澶渊之盟
1004年秋,辽军进攻北宋,寇准坚决主张抵抗,宋真宗亲征,在澶州打退辽军。
1005年,辽宋达成和议,双方撤兵,北宋答应送辽岁币银10万两,绢10万两,双方为兄弟之国,这就是历史上的“澶渊之盟”。
3、宋夏和战
元昊称帝后,西夏军队不断向北宋边境大举进攻。
1044年,宋夏订立和约:
夏对送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银、绢、茶叶等“岁币”银5 万两,绢13 万匹,茶2 万斤。
。
4、宋与辽西夏议和作用
议和是双方实力均衡的产物;
加重了北宋人民负担;
使南北贯通,互市不绝,有利于经济贸易往来;
促进了民族融合。
(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苏辙《栾城集》
自契丹取燕蓟以北,拓拔(党项)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英豪,皆为其用。
得中国(中原)领土,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署,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刊,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皆与中国等。
——李焘:
《续资治通鉴长编》
二、碰撞中的交融
1、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关系:
双方之间有战争,但以“和”为主
2、表现:
;辽和西夏的统治者鼓励垦荒,迁移大批汉族人口北上,促进了经济交流和民族融合,并在农耕文化的影响下仿效中原王朝建立政治制度,还模仿汉字创造文字,学习汉人的生活习俗等。
第11课宋金南北对峙
一、靖康之变
1、金的建立时间:
1115年
(女真)建立者:
完颜阿骨打
都城:
会宁
2、金灭辽时间:
1125年
3、金灭北宋1127年金人将宋徽宗、宋钦宗及大量金银财宝押回金朝,北宋灭亡,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靖康之变”。
二、南宋军民的抗金斗争
1、南宋建立:
时间:
1127年
建立者:
赵构(宋高宗)
都城:
临安(1038年)
2、北方军民抗金斗争代表:
王彦八字军
3、岳飞抗金郾城大捷
作用:
岳飞等人领导的抗金斗争,有效地遏制了金统治者发动的掠夺性战争,使南方地区相对稳定,维护了广大人民的利益。
4、宋金议和1141年议和:
南宋对金称臣,割让部分土地,向金送交岁币,宋金南北对峙局面形成
评价:
虽是南宋以屈辱的条件换来的和平,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但使社会较为安定,南、北方交流密切,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南方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民族的融合和社会的进步。
宋金之间,有战争有和,战是短暂的,和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三、金朝变革女真习俗
1、目的:
为了适应对高度发展的农耕地区的管理
2、措施:
仿照南宋改革官制,建立起一整套中央集权行政机构。
大规模迁移女真人至中原地区,积极发展农业生产。
鼓励女真族与汉族通婚,学习汉族风俗。
第12课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
★一、经济重心南移
1、时间:
魏晋南北朝以来,经济重心出现南移的趋势。
两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2、原因:
南方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的环境,南方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3、区域:
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4、表现:
“苏湖熟,天下足”表明太湖流域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北宋时国家财政收入的80%来自淮河以南地区
二、农业和手工业
1、农业:
原因——劳动力大量增加;生产工具(秧马)和耕作技术改进;农田水利发展
表现——越南占城稻种植推广,水稻种植逐渐跃居粮食首位
2、手工业:
煤开采量居世界第一;铁、铜产量、质量世界最高;
瓷器畅销世界;已有商标、广告意识。
都城汴京,“数百万家,尽仰石炭,无一燃薪者”。
——庄绰:
《鸡肋编》
三、商业繁荣和海外贸易兴盛
1、城镇的兴起
★2、交子——宋代商业繁荣的表现
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南宋时通行“会子”、“关子”等纸币
3、海外贸易的繁荣。
(1)在广州、杭州等地设置市舶机构管理海外贸易;
(2)重要港口设专供外商居住的“蕃坊”,并设有“蕃市”“蕃学”;
(3)海外贸易范围广,东到朝鲜、日本,西至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4)南宋时泉州成为全国第一大港。
第13课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一、士农工商
士:
主要来自科举考试,受到社会普遍尊重,可以享有丰厚的俸禄,生活优裕。
农:
地主占有大量土地,有自耕农、半自耕农和无地的农民。
工:
各种手工业者,相对自由
商:
行商坐铺之人,地位开始提高。
二、乡村生活
农民占人口多数,基本维持温饱生活
文化生活不断丰富:
传统节日多,最重视元旦(新年)、寒食、冬至
三、城市风貌
★瓦舍——宋代城市中固定的娱乐场所
原因:
社会经济的发展(根本原因),城镇大量涌现,城市人口增加
概况:
瓦舍中有看棚,勾栏,大的可以容纳数千人。
经常通宵达旦地上演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节目。
意义:
瓦舍的出现,意味着都市的文化生活愈加丰富多彩,反映了市民阶层的欣赏趣味。
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数里。
——吴自牧《梦梁录》
第14课元帝国拓展统一多民族国家基业
一、“一代天骄”的崛起
1206年,蒙古贵族在斡难河源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蒙古族的最高首领,尊称为“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定都和林,他在位时创制了蒙古族通行的文字。
二、忽必烈改制
★1、行省制——元朝时的地方行政制度
目的:
为加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
内容:
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地方设“行中书省”。
★元朝设宣政院管理西藏,西藏开始归属中央政权的管辖。
2、推行重农政策
措施:
恢复牧场为农田,禁止掠夺人口为奴;设专门管理弄孤儿的机构“司农司”;诏令编写《农桑辑要》
(忽必烈劝课农桑)行之五六年,民间垦辟种艺之业,增前数倍。
——《农桑辑要·序》
★三、回族形成(元朝时民族融合的表现)
元朝时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迁入中国,与汉、蒙等族互相融合,形成回族。
第15课推动社会进步的科技成就
★一、活字印刷
北宋时,毕昇发明
优点:
既经济,又省时,可重复使用,保存比较方便。
意义:
比欧洲要早四百多年。
为近代印刷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对传播知识和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后来东传到朝鲜、日本,向西传播到欧洲。
★二、指南针与火药的应用
指南针:
战国时期,制成“司南”,宋代发明指南针,也叫罗盘针。
南宋时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为环球航行和新大陆的发现提供了重要条件。
火药:
唐代发明,宋代改进,制成大量的火药和火器,广泛用于军事战争。
后传入欧洲,对欧洲社会产生了巨大的震动
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
——北宋朱彧《萍州可谈》
三、棉纺织技术革新
黄道婆革新棉纺织技术,松江成为江南棉纺织业中心,棉布逐步取代丝麻成为人民普遍使用的衣被原料。
第16课繁荣的宋元文化
一、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司马光北宋史学家,主持编写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内容:
记述从战国时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到五代末年共1362年的历史。
记事准确可靠,文字简洁生动对中国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也。
”——(清)王鸣盛《十七史商榷》
★二、意境悠远的宋词
北宋苏轼:
开创一代词风,达到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境界,他的词豪迈奔放,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
两宋之交李清照:
词风委婉含蓄,清新淡雅,
代表作《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声声慢·寻寻觅觅》
莫通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李清照
南宋辛弃疾:
词风慷慨激昂,豪迈悲凉,充满忧国忧民的爱国豪情,
代表作《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辛弃疾
★三、“感天动地”的元杂剧(元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
元杂剧,标志着我国戏曲艺术的成熟。
元杂剧代表人物:
关汉卿《窦娥冤》
第三单元明清帝国的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
第18课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
★一、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废除宰相制度、八股取士)
1、废除宰相制度
朱元璋废除实行了一千五百多年的宰相制度,使六部直接受皇帝指挥。
2、八股取士
目的:
加强君主专制
内容:
明清时朝,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答题必须按照八个连续的部分进行。
这种形式的文章叫做“八股文”。
影响:
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故吾以为明太祖制义取士,与秦焚书无异,特明巧而秦拙耳,其欲愚天下之心则一也。
——廖燕:
《明太祖论》
3、文字狱
★二、清朝加强君权的措施
1、设立军机处
目的:
加强皇权人物:
雍正帝职能:
上传下达,跪受笔录
影响:
是皇权高度膨胀的产物,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已发展到了高峰。
清代史学家赵翼说:
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
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顾炎武抨击八股文说:
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
第19课明清抗击外国侵略的英勇斗争
★一、戚继光抗倭(日本)
1.背景:
明代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中国沿海地区,
2.明朝中期,“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迅速荡平浙江境内的倭寇。
3.评价:
戚继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戚继光
★二、郑成功收复台湾(荷兰)
1.背景:
明末,荷兰殖民者侵占了我国台湾
2.过程:
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
3.意义:
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给荷兰殖民者以沉重打击。
“开辟荆榛逐荷夷”(郑成功收复台湾)
“台湾者,中国之土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珍瑶不急之物,悉听而归”(这是郑成功至荷兰总督信中的一段话)
三、雅克萨反击战
1、原因:
17世纪40年代,沙俄强占了雅克萨和尼布楚。
2、康熙帝组织两次雅克萨反击战。
3、结果:
1689年,中俄签订了第一个平等的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
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第20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一、平定准噶尔部、回部贵族叛乱
1、平定准噶尔部叛乱
准噶尔部是蒙古族的一支。
噶尔丹接任汗位后,在沙俄的支持下进攻内蒙古。
为维护国家统一,康熙帝御驾亲征,在乌来布通大败噶尔丹。
此后,经过近七十年的斗争,终于粉碎了准噶尔割据势力。
2、平定回部贵族叛乱
18世纪中期,清军平定了大小和卓叛乱,重新统一新疆,促进了维吾尔族同中原地区的交流,对巩固西北边疆起到重大作用。
二、清对西藏管辖的加强
1、册封制度
顺治帝赐五世达赖“达赖喇嘛”的封号,康熙帝赐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称号,确定了以后历代达赖和班禅的继位须经中央政权册封的制度。
2、1727年,清朝设立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管西藏
3、建立金瓶掣签制度
乾隆皇帝制定“金瓶掣签”制度。
规定喇嘛活佛转世的人选,必须用中央颁布的金奔巴瓶抽签决定,由驻藏大臣监督。
三、多伦会盟与避暑山庄
1、清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
在坚决镇压分裂活动的同时,还采取减免赋税,会盟、联姻等方式加强联系。
2、多伦会盟加强了清朝与蒙古的联系
3、避暑山庄定期召见蒙古王公和其他少数民族首领,对加强中央与边疆少数民族的联系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21课大一统气派与中华民族的象征
一、明清皇宫
1、故宫由明成祖所建,它是明清时期的皇宫。
2、特点:
故宫建筑形式雄伟、庄严,布局严禁,色彩金碧辉煌,前朝后寝。
故宫布局沿一条南北向中轴线排列,南北取直,左右对称。
几乎所有的数字都和九有关,紫禁城之名等都体现了王权至上的观念。
3、地位:
故宫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体现了我国古代城市建筑与宫殿建筑的典型风格,是东方建筑艺术的结晶。
1987年被评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二、明长城
1、目的:
防范蒙古骑兵南下。
2、起止点:
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全长六千多千米。
3、作用:
军事上提高了整体防御功能,经济上促进北疆经济开发,政治上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纽带。
4、象征意义:
是中华民族聪明智慧、艰苦勤奋、坚韧刚毅和充满向心凝聚力的精神象征。
第22课科学技术与世俗文学
一、《本草纲目》与《天工开物》
姓名
类别
著作
具体内容
价值与影响
李时珍
医学
药物学
《本草纲目》
共收1892种药物,附药方11000多则,附插图1160幅
“东方医学巨典”
宋应星
科技
《天工开物》
记载了各种农作物和工业原料的种类、产地、种植加工和生产技术,提供了大量确切和数据和插图
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
明清时期的科技成就有什么特点?
优势:
1.科学家重视实验,注重运用数理方法。
2.已开始显露出一些近代科学研究的特点。
劣势:
1.明清科学技术与西方近代科技相比,已远为逊色。
2.明清实行文化专制,闭关锁国,使中国和西方科技水平的差距越拉越大。
二、明清小说
小说名称
作者
内容
价值
《三国演义》
罗贯中
展示东汉末年及三国时期各政治集团间军事、政治、外交的巨幅画卷,宣扬“拥刘反曹”的正统观念与忠义思想,反映元末社会动荡中民众渴望统一的愿望
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
《水浒传》
施耐庵
根据北宋末年宋江起义创作,围绕“官逼民反”的主题,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
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西游记》
吴承恩
取材民间玄奘取经的故事,运用轻松明快、幽默诙谐的语言塑造出孙悟空的形象,反映民众要求挣脱人身束缚、追求自由的愿望
长篇神话小说
《红楼梦》
曹雪芹
以贾府的兴衰为背景,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广泛触及清朝中期的社会生活,揭示清王朝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
古典小说的颠峰
第23课从郑和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历史 复习 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