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学设计.docx
- 文档编号:8634721
- 上传时间:2023-02-01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1.18KB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学设计.docx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学设计.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学设计
毕节地区第三批地级骨干教师培养对象
补充材料
教师:
李德杨
性别:
男
职务:
中学一级
学科:
语文
工作单位:
三塘中学
材料内容:
公开课
上报单位:
织金县三塘中心校
上报时间:
2007年8月10日
织金县三塘中学全校公开课
材料
学科:
初一语文
课题: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执教:
李德杨
时间:
2007年4月4日
地点:
织金县三塘中学多媒体教室
2007年4月5日
材料目录:
1、教务处公开课安排记录
2、参加人员签到册
3、教学设计
4、说课稿
5、公开课研讨活动记录
织金县三塘中学
语文公开课安排记录
时间:
2007年3月26日(星期一)
地点:
学校大会议室
目的:
践行新课标尝试
主持:
周明江
记录:
姜涛
参加人员:
全体语文老师
工作安排:
一、初一级语文公开课安排:
1、时间:
四月四日(星期三)上午第二节。
2、地点:
多媒体教室。
3、授课教师:
李德杨老师。
4、参加班级学生:
初一
(2)班,学生50名。
二、要求:
1、初一级语文老师全部参加,本节有课的注意调课。
2、语文组教研组机构成员全部参加。
3、其它年级(本节无课)的语文教师欢迎参与。
4、周三下午放学后在语文教研组研讨,并书面写出本次公开课小结。
签到册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教学设计
织金县三塘中学语文教师李德杨
执教时间:
2007年4月4日
执教教师:
李德杨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创作的时代背景,分清作者的说理层次。
2、理解比喻句所蕴含的哲理意味和浓厚的感情。
3、体会作者的革命乐观主义情怀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培养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文句所蕴含的哲理意味和浓厚的感情。
2、体会作者在文中抒发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难点:
理解比喻句所蕴含的哲理意味和浓厚的感情。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
1、请学生谈一谈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对文题的感受。
2、注音、释义,扫除阅读障碍。
【崎岖】 qíqū地面高低不平的样子。
例:
怕走崎岖路,莫想攀高峰。
走尽崎岖之路,自有平坦之途。
【坦荡】 tǎndàng 宽阔平坦。
形容心胸宽广;心地无私。
例:
说真话使我们心胸坦荡。
说真话是获得别人信任和尊敬的惟一方法。
【阻抑】zǔyì制止;遏止。
【魄】pò:
气魄
例:
体魄健全
组词:
[落魄] luòpò
二、作者简介:
李大钊(1889——1927),字守常,河北省乐亭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
现代诗人、学者,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之一,为新文化运动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其诗文被鲁迅誉为“革命史上的石碑”。
著作有《守常文集》《李大钊选集》等。
三、整体感知:
1、试阐释文中提倡的“雄健的精神”。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小结。
2、出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试举一句,并进行分析。
学生自己去找,回答后教师归纳,要注意鼓励,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怎样理解:
“……这种壮美的趣味,没有雄健的精神是不能够感觉得到的”这句话的深刻内涵?
(要注意给学生各持己见的机会,教师要进行合理的综合——哪怕与课文有偏差也应肯定)
关键词参考:
以积极、乐观的精神面对、培养积极乐观的精神。
4、全班朗读课文
教师巡视,认真听同学们的读音、节奏及阅读的感情,及时纠正、板书。
5、文中结尾说:
“要知在艰难的国运中建设国家,亦是人生中最有趣味的事……”这个看法对吗?
试说明之。
关键词参考:
不畏艰险、勇于在困境中磨砺自己、难能可贵、最能体现人生的价值。
6、发扬雄健的民族精神有什么现实意义?
关键词参考:
不畏艰险,勇于克服困难,在困境中奋斗,以蓬勃向上、充满乐观主义的精神对待。
四、结构层次分析(板书设计):
人类历史道路
民族生命过程
人类历史生活
中华民族史路
中华民族精神
艰难国运
雄健精神
壮美趣味
范围逐渐缩小
雄健
国民
以情行文以理服人
五、小结:
高尔基说过: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
”革命先行者李大钊烈士为我们作了一个极好的榜样,他的精神到到天仍有浓烈的现实意义:
不畏艰险、勇于克服困难,在困境中奋斗,以蓬勃向上、积极乐观精神的对待我们在学习中的困难,对于我们走出困境、迎接胜利的曙光,仍不失为一剂良方。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说课稿
织金县三塘中学语文教师李德杨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是一篇用散文形式写的“黄河颂”,歌颂了我们民族在艰难险阻中劈波斩浪,奋勇向前的精神。
作者在文中运用了生动贴切的比喻,在形象的比喻中讲述自己的观点,抒发出浓烈的爱国之情,使得文章极富趣味性。
不过,这种情理并茂的文章,对于刚上初中的学生,尤其是阅读面很不广的农村学生来说,要上好这一堂课,让学生明白其中的情怀和道理,引起共鸣,这是一个很大的难点。
抓住文中的比喻句来讲解,可为一个重要的突破口。
因此,在安排本节课的预习时,我让学生阅读本文后,让他们初步了解本文的写作内容,找出他们所喜爱的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并要求学生写出读后感。
通过学生初步的思考后,教学难度是会减轻的。
另外,本文产生于特殊的历史时期——国运艰难的时代。
20世纪初期的旧中国,虽然是军阀统治,可各种思想都涌向国内。
先进的中国人为寻找救国救民的良方,一方面要同守旧的思想决裂和斗争,另一方面还要担负唤醒民众的重任。
李大钊先生正是肩负这种特殊使命的人,在讲述自己的观点时,必定深深地打上时代的烙印。
所以,为了有助于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思想,对其写作背景的介绍应须细致。
由于是在新课标指导下的实践,课堂上的应变尤为重要,对本文教学设计(教案)的拟写上不能太“实”,只能在备课、备学生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参考关键词,以作为引导学生的备用准则,因而教案写得较略。
在教学过程中,特地设计了“让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句子”的题目,让他们说出喜欢的理由,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
同时也设计了“民族精神的时代意义”的思考题,以培养他们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感悟课文,走出书本,向灵活运用知识的方向发展。
通过上面几方面的处理,学生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对全文有了一个比较深入的理解,并能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这是可以做到的。
公开课活动记录
时间:
2007年4月4日(星期三)
地点:
多媒体教室
目的:
全校语文公开课教学研讨
主持:
周明江
记录:
姜涛
参加人员:
周明江李杰秦磊吴维贤王文张琛
王顶乾姜涛张显龙李德杨
活动研讨记录:
一、学校教务教务主任周明江老师讲公开课的目的及意义:
为了探索语文新教学法的路子,近半年来,我们三次学习和讨论了新课标的上法。
我们的探索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前面李老师(李启华)、王老师(王顶乾)的上课赢得了听课者的一致好评,他们上课的方式和方法,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今天再听李老师的公开课,也让我们受益匪浅。
李老师勇于探索,积极实践,走出一条在新课标指引下的上课路径。
以后类似的活动我们还在继续开展,以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法更加灵活,素质教育已不再是一句空话——大家的行动就是最好的证明。
二、教研组组织讨论:
1、李德杨老师对本节课作概况分析:
今天的这节课是不算成功的。
文章的内容比较深奥,还有很多比喻也很抽象,仅安排一堂课完成,所以讲得不太透彻。
因为安排学生下去预习过,并写过读后感,才使该节课不至于太糟糕。
在实际上课的过程中,有些力不从心——应该让学生在感受的过程中就可以抓住关键的重点词句来讲解。
2、研讨交流
(1)李杰:
我个人的理解和见解有两点,这是值得借鉴的地方:
第一、李老师能大胆地让学生去思考,按新课标以人为本的要求去育人,学生的个人见解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这种大胆的尝试是成功的。
第二、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既让学生熟悉课文,又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和语言(口语)表达能力。
不足之处:
在检查预习的时候,还应多花点时间来介绍时代背景,加深学生的理解。
另外,在字、词、句的理解上,应针对大多数学生的发展。
学生的发言和老师的纠正宜在黑板上板书以强调。
其次,在揭示文章的题目和文章的主题时,应举出历史的演变与更替(的例子)以充实学生的思路。
(2)秦磊:
该节课是成功的。
首先,目标明确,如果我上,我觉得很空洞。
但李老师能从各方面来揭示主题。
另外,李老师能抓住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提问学生,设置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他们的思维,这是迎合了先进的教学模式。
但也有弊端,学生回答时较烦琐,其他学生易开小差,纪律就显得松散。
(3)吴维贤:
我认为很成功。
紧紧围绕新课标的要求上课,学生思维得到发挥,教学环节严谨。
学生回答后,老师点评很到位。
建议:
在设置问题的过程中应有明确的方向,让学生能抓住重点去发挥。
(4)王文:
在教学环节上很严谨,新课标要求体现向很突出,驾驭课堂能力较强,语文表达较到位。
普通话很好,在历史背景介绍的环节不佳,学生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有些难度。
(5)张琛:
该节课是成功的。
能用新的教学方法进行点拨,让学生大量捕捉课文中的知识点。
上课的方法较为灵活,能激励学生,课堂气氛不至于出现冷场。
不足之处:
在教育学生热爱祖国,勇于献身这方面,德育灌输较差。
(6)王顶乾:
此文较难懂,不好讲,李老师能让学生下去阅读后写出读后感,让学生先熟悉课文,很好。
其次,在授课的方法方面做到了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组成小组进行讨论。
这些方面做得很是到位。
不足之处:
问题的设置上应符合学生的实际,备课不只备书本,还应备学生。
我认为问题的提出有些深奥。
另外,教师对提出的问题处理得仓促,大部分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
其次,在了解祖国大好河山、培养学生爱情怀方面不到位——如果不是仅安排一节课,我想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
(7)周明江:
能让学生写读后感,这一点很值得借鉴,至少能让学生下去查阅一些资料,拓宽学生思路和积累写作素材。
建议:
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来读全文。
这样学生易于理解,也体现人文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要求。
三、学校副校长张显友同志总结:
通过这半年来的实践,我们已初步掌握了新课标的上法,我们的探索是成功的。
李老师给我们带来这节充满清新空气的控究课,正如各位发言中强调的那样,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念在我们身边已“摸得见,看得着”。
本期我们还要继续举行三次语文公开课,让全校老师都来评点,都来出谋划策。
有了大家的共同努力,相信我们的前面会是一条光明的教学之路。
附:
什么是说课稿
所谓说课是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面对评委、同行、系统地口头表述自己的教学设计及其理论依据,然后由听者评说,达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的一种教学研究形式。
说课的内容包括四个方面:
一、说教材
主要说明“教什么”的问题和“为什么要教这些”的道理。
即在个人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说清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的主要特点,它在整个教材中的位置,作用和前后联系并说出教者是如何根据大纲和教材内容的要求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的、目标、重点、难点和关键的。
二、说教法
主要是说明“怎样教”和“为什么这样教”的道理。
在确定教学目的要求后,恰当地选择先进的教学方法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要解释教者是用的什么方法落实“双基”、渗透德育、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还要说出教者在教学中是如何发挥主导作用的,在精华要害的知识上进行点拨,在能力生长点上强化训练,以及如何处理教与学,讲与练的关系;同时说该课时如何使用教具、学具或电教手段。
三、说学法
主要说明学生要“怎样学”的问题和“为什么这样学”的道理。
要讲清教者是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思维、强化学生主动意识的;还要讲出教者是怎样根据年级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运用哪些学习规律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
四、说课堂教学秩序
主要说明教学设计的具体思路,课堂教学的结构安排和优化过程,以及教学层衔接与教学环节转换之间的逻辑关系。
说课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在个人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写成说课稿。
说课稿不宣过长,时间应控制在10—20分钟之内为宜。
第二,说课与授课,说课稿与教案有一定的联系,但又有明显的区别,不应混为一谈。
教案多是教学具体过程的罗列,而说课稿侧重于有针对性的理论指导的阐述;教案只说“怎样教”,而说课稿重点说清“为什么要这样教”。
说课稿是教案的深化,扩展与完善。
第三,说课的理论依据,要随说课的步骤提出,使教例与教理水乳交融,有机结合;要避免穿靴戴帽式的集中“说理”,造成教例与教理油水分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艰难 国运 雄健 国民 教学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