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大丰市实验初级中学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
- 文档编号:9224534
- 上传时间:2023-02-03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139.52KB
江苏省大丰市实验初级中学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
《江苏省大丰市实验初级中学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大丰市实验初级中学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省大丰市实验初级中学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
江苏省大丰市实验初级中学2015-201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项共25题,每题1分,25分。
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正确)
1.恩格斯曾说过:
“就世界性的解放而言,人工取火的进步超过了蒸汽机。
”下列我国古人类中,最早取得这种进步的是
A.元谋人B.北京人C.山顶洞人D.半坡人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相关知识点。
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
人工取火,最早取得这种进步的,根据所学知识,山顶洞人和半坡人会人工取火,而其中山顶洞人又符合“最早”这个题意要求,选项中C符合题意,故选C。
考点:
人教版七年级上·中华文明的起源·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2.考古是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考古发现的遗迹、实物适合研究我国原始农耕居民生产状况的是
A.元谋人牙齿化石B.河姆渡出土的骨耜C.商朝虎耳鼎D.汉代牛耕画像石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原始的农耕生活相关知识点。
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
下列考古发现的遗迹、实物适合研究我国原始农耕居民生产状况的是,根据所学知识,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生动地展现了长江流域原始农耕的图景,ACD三项不符合原始农耕居民这个要求,选项中B符合题意,故选B。
考点:
人教版七年级上·中华文明的起源·原始的农耕生活
3.“在远古时代,人口稀少而禽兽众多,人们敌不过禽兽虫蛇。
有一位圣人起来,他教人们架起木头搭成像鸟窝一样的住处来避免各种禽兽的伤害,因而民众爱戴他,推举他统治天下……”该材料能与下列原始居民生活状况相互印证的是
A.元谋人B.北京人C.山顶洞人D.河姆渡人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原始的农耕生活相关知识点。
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
他教人们架起木头搭成像鸟窝一样的住处来避免各种禽兽的伤害,这指的是建造房屋,根据所学知识,原始农耕居民会建造房屋,过定居生活,选项中D符合题意,故选D。
考点:
人教版七年级上·中华文明的起源·原始的农耕生活
4.粟脱壳后的粮食因其粒小,故称小米,而小米粥是人们常吃的食品。
下列古人类中最早有可能享受到这种食物的是
A.北京人B.山顶洞人C.半坡居民D.河姆渡居民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原始的农耕生活相关知识点。
要求答出下列古人类中最早有可能享受到“粟”这种食物的是,根据所学知识,半坡居民的主要粮食作物是粟,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选项中C符合题意,故选C。
考点:
人教版七年级上·中华文明的起源·原始的农耕生活
5.“挖通大山,疏导河道,凿穿龙门……疏导三江五湖,使他们注入东海,以造福黔地(贵州)”下列事件与《吕氏春秋》这段记载有关的是
A.大禹治水B.黄帝造舟C.王景治黄D.李冰修建都江堰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华夏之祖的相关知识点。
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
“挖通大山,疏导河道,凿穿龙门……疏导三江五湖,使他们注入东海,以造福黔地(贵州)”,根据所学知识,禹吸取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采用疏导为主的方式来治水,他根据地势的高低,领导人民挖渠排水,把漫溢的洪水分别引入河道,使洪水最后东流入海,选项中A符合题意,故选A。
考点:
人教版七年级上·中华文明的起源·华夏之祖
6.“尧知子丹朱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
以上材料体现的制度是
A.等级制B.郡县制C.禅让制D.世袭制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华夏之祖的相关知识点。
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
“尧知子丹朱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根据所学知识,尧舜禹时期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历史上叫做“禅让”,选项中C符合题意,故选C。
考点:
人教版七年级上·中华文明的起源·华夏之祖
7.对于暴君的统治,人们往往会发出愤怒的呐喊。
《书·汤誓》上就有“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
”的记载。
人们反抗的这位暴君是
A.夏桀B.商纣C.周厉王D.周幽王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商汤灭夏的相关知识点。
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
《书·汤誓》上就有“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
”,根据所学知识,夏朝左后一个国王桀,自比为太阳,以为和太阳一样永世长存,老百姓恨死他了,咒骂他说:
你这个太阳啊,什么时候灭亡,我们愿意与你同归于尽,选项中A符合题意,故选A。
考点:
人教版七年级上·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夏、商、西周的兴亡
8.学者余秋雨说“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
读成了历史。
”站在右图“废墟”上,我们可以读到的“历史”是
A.禹建都阳城B.盘庚迁都安阳
C.发生“国人暴动”D.昏君“烽火戏诸侯”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夏、商、西周的兴亡相关知识点。
观察图片所给提示信息:
“殷墟”,根据所学知识,约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把都城迁到了殷(今河南安阳),商朝的都城从此稳定下来,人们因此称商朝为殷,选项中B符合题意,故选B。
考点:
人教版七年级上·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夏、商、西周的兴亡
9.20世纪70年代,在成都平原发现了一种与商周同期但风格独特的青铜文化,该文化是
A.“殷墟”文化B.河姆渡文化C.三星堆文化D.半坡文化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灿烂的青铜文明相关知识点。
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
“在成都平原发现”,“一种与商周同期但风格独特的青铜文化”,根据所学知识,该文化是指三星堆文化,选项中C符合题意,故选C。
考点:
人教版七年级上·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灿烂的青铜文明
10.“天子杀殉(杀人用于陪葬),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
”下列无法从该材料中得到的信息是
A.奴隶的社会地位低下B.奴隶像牲口一样随意被杀害
C.殉葬制度盛行D.奴隶社会经济十分繁荣
【答案】D
考点:
人教版七年级上·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灿烂的青铜文明
11.对内重用管仲整顿朝政,对外提出“尊王攘夷”,成为春秋第一个霸主的是
A.齐桓公B.晋文公C.周武王D.楚庄王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春秋五霸的相关知识点。
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
对内重用管仲整顿朝政,对外提出“尊王攘夷”,春秋第一个霸主,这是给出内外措施和该人物的历史地位,要求判断人物,根据所学知识,这是指齐桓公,选项中A符合题意,故选A。
考点:
人教版七年级上·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春秋战国的纷争
12.“王(周桓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朝觐周王)。
秋,王以(带领)诸侯伐(讨伐)郑,郑伯御(抵御)之。
”以上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周桓王权力强大B.诸侯争霸厉害C.周王室衰微D.郑伯已成为霸主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春秋战国的纷争相关知识点。
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
“王(周桓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朝觐周王)。
秋,王以(带领)诸侯伐(讨伐)郑,郑伯御(抵御)之。
”要求答出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根据所学知识,西周灭亡后,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出现了诸侯纷争的局面,选项中C符合题意,故选C。
考点:
人教版七年级上·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春秋战国的纷争
13.据史书记载,春秋初年有一百多个诸侯国,到战国时期只剩下十几个了。
这一现象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A.诸侯割据日益严重B.人民遭受灾难更加深重
C.封建制度已经确立D.统一趋势日益加强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春秋战国的纷争相关知识点。
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
春秋初年有一百多个诸侯国,到战国时期只剩下十几个了,根据所学知识,诸侯纷争在春秋时期主要表现为争霸,战国时期为兼并,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是统一趋势日益加强,选项中D符合题意,故选D。
考点:
人教版七年级上·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春秋战国的纷争
14.“可怜赵军作坑魂,自此群雄不敢西”。
与以上诗句有关的重大战役是
A.涿鹿之战B.城濮之战C.牧野之战D.长平之战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春秋战国的纷争相关知识点。
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
“可怜赵军作坑魂,自此群雄不敢西”,根据所学知识,公元前260年,秦赵长平之战,赵军大败,四十多万人被俘,绝大部分被坑杀,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选项中D符合题意,故选D。
考点:
人教版七年级上·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春秋战国的纷争
15.古币爱好者小张收集到一枚圆形方孔、篆刻“半两”的古钱(右图)。
该钱币应流通于战国时期的
A.秦B.齐C.赵D.楚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秦王扫六合的相关知识点。
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
圆形方孔、篆刻“半两”的古钱,根据所学知识,圆形方孔钱,小篆文字是秦国所流通,选项中A符合题意,故选A。
考点:
人教版七年级上·统一国家的建立·秦王扫六合
16.杨宽在《战国史》中写道:
“从山西出土的青铜牛尊看,春秋后期的牛都已穿有鼻环,说明牛已被牵引来从事劳动。
”从右图及材料中不能得到的信息有
A.青铜器设计渗入生活元素B.已经使用牛耕
C.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D.青铜器广泛用于农业生产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大变革的时代相关知识点。
要求答出从右图及材料中不能得到的信息,看图及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
“从山西出土的青铜牛尊看,春秋后期的牛都已穿有鼻环,说明牛已被牵引来从事劳动。
”阅读选项可知ABC三项可从材料得出,D项史实错误,选项中D符合题意,故选D。
考点:
人教版七年级上·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大变革的时代
17.“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主要得益于
A.灵渠的开凿B.白渠的修建C.都江堰的修筑D.黄河的治理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大变革的时代相关知识点。
要求答出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主要得益于,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根据所学知识,都江堰的修筑,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选项中C符合题意,故选C。
考点:
人教版七年级上·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大变革的时代
18.“一位诗人,延续千载的爱国情怀;一样食物,属于中国人的温暖之味;一种文化,坚守的永恒纪念……”与以上材料有关的这位诗人应是
A.孔子B.屈原C.老子D.孟子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勃兴
(一)相关知识点。
要求答出与材料有关的诗人,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
“一位诗人,延续千载的爱国情怀;一样食物,属于中国人的温暖之味;一种文化,坚守的永恒纪念……”根据所学知识,屈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秦国都城被攻破后,他投江而死,端午节是为纪念他,选项中B符合题意,故选B。
考点:
人教版七年级上·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中华文化的勃兴
(一)
19.“全世界都在学中国话,孔夫子的话,越来越国际化;全世界都在讲中国话,我们说的话,让世界都认真听话。
”下列属于孔夫子话的是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C.无为而治D.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勃兴
(二)相关知识点。
要求答出属于孔夫子话的选项,阅读选项可知:
B项是商鞅的话,C项是老子的话,D项是孙武的话,以上三项可排除,选项中A符合题意,故选A。
考点:
人教版七年级上·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中华文化的勃兴
(二)
20.随着社会发展,权力行使日益受到有效监察。
秦始皇时,担负该职能的中央官职是
A.太尉B.御史大夫C.丞相D.郡守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秦王扫六合的相关知识点。
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
随着社会发展,权力行使日益受到有效监察。
秦始皇时,担负该职能的中央官职是,根据所学知识,秦朝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其中御史大夫分管监察,选项中B符合题意,故选B。
考点:
人教版七年级上·统一国家的建立·秦王扫六合
21.“天下六合铸就大秦瑞气,巨星陨落化为一声叹息。
你长袖一挥,胡人不敢南下牧马,士不敢弯弓报怨。
”上述材料中的“你”指的是
A.周武王B.秦始皇C.汉高祖D.汉武帝
【答案】B
考点:
人教版七年级上·统一国家的建立·秦王扫六合
22.“一夫作难,而七庙隳(灭亡),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在分析秦王朝过失的《过秦论》中“一夫作难”指的是
A.戎族攻灭西周B.武王伐纣C.大泽乡起义D.秦灭六国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伐无道,诛暴秦”的相关知识点。
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灭亡),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过秦论》,可知分析的是秦朝灭亡的相关史实,选项中C符合题意,故选C。
考点:
人教版七年级上·统一国家的建立·“伐无道,诛暴秦”
23.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有人提出“欲天下之治(太平),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减弱)其力”的建议。
汉武帝采取的与之相吻合的措施是
A.削夺王国封地 B.夺去王侯爵位C.颁布“推恩令” D.继承西周分封制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大一统的汉朝相关知识点。
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有人提出“欲天下之治(太平),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减弱)其力”的建议,要求答出汉武帝采取的与之相吻合的措施,根据所学知识,这是指颁布“推恩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以此加强中央集权,选项中C符合题意,故选C。
考点:
人教版七年级上·统一国家的建立·大一统的汉朝
24.2013年12月,在成都天回镇老官山清理出西汉时期土坑木椁墓4座,墓内出土的4台蜀锦提花机模型,填补了中国丝绸纺织技术的考古空白。
由此可得知,我国使用提花机最迟可能是在
A.春秋B.战国C.西汉D.东汉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两汉经济的发展相关知识点。
此题,要根据所给材料做出判断,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
在成都天回镇老官山清理出西汉时期土坑木椁墓4座,墓内出土的4台蜀锦提花机模型,填补了中国丝绸纺织技术的考古空白。
选项中C符合题意,故选C。
考点:
人教版七年级上·统一国家的建立·两汉经济的发展
25.汉朝的法律规定,商人禁止穿丝绸和乘车骑马,不许他们及其子孙当官,向他们加倍征税。
据以上材料能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该政策有利于商业的发展B.汉朝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C.该政策导致更多人弃农经商D.该政策导致人们不再经商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两汉经济的发展相关知识点。
要求选出从材料中能得出的正确结论,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
汉朝的法律规定,商人禁止穿丝绸和乘车骑马,不许他们及其子孙当官,向他们加倍征税。
分析可知这是对商业、对商人的限制,反映了汉朝重农抑商政策,选项中B符合题意,故选B。
考点:
人教版七年级上·统一国家的建立·两汉经济的发展
二、材料分析和问答题(本题3小题,26题10分,27题6分,28题9分,共25分)
26.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10分)
材料一:
周人以西方的一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镇压东方各族人民,于是大封同姓、异姓及古帝王之后于东方,以为周室的“藩屏”。
——赵光贤《周代社会辨析》
材料二:
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联系的加强,民族联系的加强,“四海之内若一家”,为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基础。
另一方面,秦国变法比较彻底,政权巩固,经济发展,国富兵强,在实力对比上较之山东六国有着明显的优势,已经有了进行统一战争的可能性。
充分运用这些有利条件,秦王嬴政“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果断地发动大规模的兼并战争。
……前后只用了十年时间,便“初并天下”,统一了六国。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三:
中国几千年来一直采用君主制,政权归皇帝一人掌握。
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表现为高度的中央集权,这是占主导地位的制度。
——张岂之《中国文明史十五讲》
请回答:
⑴材料一反映了西周初期为巩固统治采取了什么措施?
有何作用?
(3分)
⑵据材料二概括秦始皇完成统一的历史条件。
(2分)
⑶材料三中“占主导地位的制度”是指什么制度?
(2分)简述其主要内容?
(3分)
【答案】⑴分封制。
(1分)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2分)
⑵经济的发展和联系的加强;变法增强了秦国实力;秦王的雄才大略。
(2分,任意两点)
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分)
内容:
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地方上推行郡县制。
(3分)
【解析】
试题分析:
此题为材料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通过三则材料分设三个问题来考察。
(1)此题考查西周分封制的相关知识点。
要求答出材料一反映了西周初期为巩固统治采取了什么措施,有何作用,阅读材料提示信息:
大封同姓、异姓及古帝王之后于东方,以为周室的“藩屏”。
结合材料提示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这是西周的分封制,其作用为:
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所以答案为:
分封制。
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2)此题考查秦王扫六合的相关知识点。
要求答出秦始皇完成统一的历史条件,题目中限定语为:
据材料二概括,阅读材料并加以概括:
“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联系的加强,民族联系的加强,“四海之内若一家”,为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基础。
”可概括为:
经济的发展和联系的加强;“另一方面,秦国变法比较彻底,政权巩固,经济发展,国富兵强,在实力对比上较之山东六国有着明显的优势,已经有了进行统一战争的可能性。
”可概括为:
变法增强了秦国实力;“秦王嬴政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果断地发动大规模的兼并战争。
”可概括为:
秦王的雄才大略。
故答案为经济的发展和联系的加强;变法增强了秦国实力;秦王的雄才大略。
(3)此题考查秦王扫六合的相关知识点。
阅读材料提示信息:
中国几千年来一直采用君主制,政权归皇帝一人掌握。
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表现为高度的中央集权,可知应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根据所学知识其内容为:
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地方上推行郡县制。
故答案应为: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内容:
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地方上推行郡县制。
考点:
人教版七年级上·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夏、商、西周的兴亡;人教版七年级上·统一国家的建立·秦王扫六合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6分)
材料一: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巡礼者不足多。
——商鞅
材料二:
乃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
材料三:
秦孝公用商鞅变法,使邻国倾覆而使自己的国家强大起来。
但是这样做后,先王的制度被毁灭了,身份等级的划分乱了法度;平民之中富的人积累了万贯家财,而穷的人却只能吃糟糠;强国兼并地盘,弱国丧失江山。
请回答:
⑴商鞅变法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据材料一、二说明变法法令得以推行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2分)
⑵材料二中讲的是商鞅变法中哪两项措施?
(2分)
⑶材料三是怎样评价商鞅变法的?
(不得摘抄原文)(2分)
【答案】⑴法家,(1分)秦孝公的支持(1分)
⑵废除井田制,(1分)奖励耕战。
(1分)
⑶认为变法使得秦国成为实力最强的国家;(1分)但也破坏了原有的制度,造成了贫富差距和国力强弱悬殊。
(1分)
【解析】
试题分析:
此题为材料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和分析概括的能力,通过三则材料分设三个问题来考察。
(1)此题考查百家争鸣和商鞅变法的相关知识点。
第一小问要求答出商鞅变法的理论依据,根据所学知识,法家思想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通过改革可以推动历史前进;第二小问要求据材料一、二说明变法法令得以推行的最主要原因,阅读材料中的提示信息: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乃秦孝公用商君,可概括最主要原因为国君的支持,故答案为法家,秦孝公的支持。
(2)此题考查商鞅变法的相关知识点。
要求答出材料二中讲的是商鞅变法中哪两项措施,阅读材料中提示信息“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根据所学知识,商鞅变法的内容中有:
废除井田制,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还有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劳役,在战争中立了功的人,按照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土地和住宅,故答案应为:
废除井田制,奖励耕战。
(3)此题考查商鞅变法的相关知识点。
此题考查学生的分析问题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要求答出材料三是怎样评价商鞅变法的,同时要求不得摘抄原文,阅读材料可知有两层意思,第一:
“秦孝公用商鞅变法,使邻国倾覆而使自己的国家强大起来。
”可概括为:
变法使得秦国成为实力最强的国家;第二:
“但是这样做后,先王的制度被毁灭了,身份等级的划分乱了法度;平民之中富的人积累了万贯家财,而穷的人却只能吃糟糠;强国兼并地盘,弱国丧失江山。
”可概括为:
但也破坏了原有的制度,造成了贫富差距和国力强弱悬殊。
故答案应为:
变法使得秦国成为实力最强的国家;但也破坏了原有的制度,造成了贫富差距和国力强弱悬殊。
考点:
人教版七年级上·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中华文化的勃兴
(二);人教版七年级上·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大变革的时代
28.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9分)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词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
——摘自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材料二:
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制裁;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引诱。
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
——顾颉刚《秦汉的方士与儒生》
请回答:
⑴材料一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学术领域出现了怎样的局面?
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局面的原因。
(3分)
⑵材料二中秦始皇“不要人民读书”和汉武帝“要人民只读一种书”分别指什么历史事件?
(4分)
⑶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从战国到秦汉我国思想领域出现了怎样的发展趋势?
(2分)
【答案】⑴百家争鸣(2分)。
春秋战国时期经济迅速发展;新旧制度交替的社会大变革;私学的兴盛等。
(1分,任答一点即可)
⑵秦始皇“焚书坑儒”。
(2分)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分)
⑶由思想自由到思想专制。
(2分)
【解析】
试题分析:
此题为材料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和分析概括的能力,通过三则材料分设三个问题来考察。
(1)此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勃兴
(二)相关知识点。
第一小问要求答出材料一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学术领域出现了怎样的局面,阅读材料提示信息:
“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词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可知反映的是百家争鸣的局面。
第二小问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局面的原因,要知道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原因自然要从这些方面思考,根据所学知识:
春秋战国时期经济迅速发展,新旧制度交替的社会大变革,还有私学的兴盛等都是原因,故答案为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经济迅速发展;新旧制度交替的社会大变革;私学的兴盛等(任答一点即可)。
(2)此题考查秦王扫六合和大一统的汉朝相关知识点。
要求答出材料二中讲的是秦皇、汉武统一思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江苏省 大丰市 实验 初级中学 学年 年级 上学 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