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
- 文档编号:9270102
- 上传时间:2023-02-03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476.27KB
河北省衡水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
《河北省衡水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衡水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北省衡水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河北衡水中学2016-2017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
高三语文试卷
整理制作:
青峰弦月工作室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阅读题)两部分,共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在试卷后面的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
高考全部内容。
第Ⅰ卷(阅读题70分)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说“似”
杨铸
与西洋绘画一度发展到极致的科学写实精神不同,中国古代绘画开辟的是一条具象写意的创作道路。
所谓具象写意,非严格写实,亦非纯粹表现;不离物象,又不拘于物象;“造化”与“心源”化合为一,了无痕迹。
一个“似”字,其中潜存着厘清中国古代绘画具象写意传统的重要线索。
古代绘画理论言“似”,主旨乃是在标示绘画作品形象体系与外在世界之间的复杂对应关系。
一方面,古代绘画理论通过对“似”的肯定,实际上肯定了中国绘画艺术的具象特性。
“似”之本义即想像、近似。
宋代以前,绘画的题材一直“以人物居先”。
画人物,最基本的要求之一就是“似”。
在这里,“似”被理解为绘画的恒常追求。
宋代以后,山水画、花鸟画繁盛,“似”的意识则一直不断延展,有新变,但并未遭到过彻底的颠覆。
讲“似”,意味着绘画作品不是绝对独立自足的;讲“似”,强调了绘画作品需要以外在世界作为自身的基本参照系统;讲“似”,引导着画家超越对抗关系而去追求与外在世界的一致。
另一方面,古代绘画理论通过对“似”的具体界定和阐发,准确揭示了中国绘画艺术的写意趋势。
肯定绘画要“似”,并不等于倡导极端的写实。
在人物画占据中心位置的阶段,借着“传神”目标的确立,古代绘画理论适度地拉开了似同完全写实之间的距离。
谢赫称“画有六法”,居首者为“气韵生动”,而联系人物画的艺术实践可知,所谓“气韵生动”,强调的就是“传神”。
由强调“传神”延伸到厘分“神似”与“形似”,再延伸到重“神似”而轻“形似”,这一历程带给中国古代绘画的直接结果,就是对严格写实的艺术超越。
到山水画兴盛以后,古代绘画理论与时俱进,对“似”的阐发又出现了重要的衍变。
新变之一是推重“神似”的范围,由人物扩展到了山水景物。
所谓“物”之“神”,并非纯粹的客观存在,实乃画家对山水草木之生机天趣与文化底蕴的艺术掌握,是物理与人情的统一,自然与艺术的统一。
显然,这种为“物”“传神”的要求本身,即已经潜移默化地将写实与写意两极,均衡地融为了一体。
新变之二是“不似之似”意识的确立。
伴随着大写意技法的孕育和发展,明清之际一些在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画家,在继续贬抑“形似”的同时,高张起了“不似之似”的理论旗帜。
中国古代绘画作品自身的艺术形象体系,并不与外在世界的艺术掌握对象保持形态上的高度同一,故曰“不似”。
“不似”者,乃“形”“不似”,是对写意趋向的首肯,对执着于“形似”的极端写实艺术道路的否定或超越。
这“不似”,绝非造型能力低下,而是一种艺术自觉的标志。
同时,中国古代绘画创作又始终坚定不移地将追求同外在世界的深层一致,设定为终极的艺术目标,故曰“似”。
“似”者,乃“神”之“似”,理之“似”,自然之“似”,艺术之“似”,既是对具象方式的固守,更是对艺术与自然交融为一的理想境界的简明表述。
“不似之似”,可以说是对“似”的最为切当的解释和说明,是对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具象与写意特征的最为精辟的概括和揭示。
中国古代绘画为创造“不似之似”的具象与写意的形象体系,开辟了一条个性化的艺术道路。
在这里,师法自然与抒写性灵之间达成了完美的平衡。
古代画家极为重视对外在世界的接触、观察、把握,视其为作画的前提条件。
对于古代画家来说,用以审视的“目”,固然不可忽视;用以感受的“心”,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以心灵去师法自然,将心灵与自然化合为一,这样重新熔铸而创造出的绘画形象体系,既保留着自然的大体形貌,又艺术地超越了细节的精确一致,正所谓“不似之似”。
(节选自《文史知识》,2010年第1期)
1.下面对“不似之似”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似”是绘画的恒常追求,指所绘人物、花鸟等与客观实际相像。
B.“不似”是指不与外在世界的艺术掌握对象保持形态上的高度统一。
C.“不似之似”是指绘画作品有像又不像,是造型能力低下的一种表现。
D.“不似之似”是既“形似”又“神似”,是艺术与自然交融为一的理想境界。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我国古代绘画强调具象与写意,而西洋绘画则追求科学与写实。
B.我国古代绘画理论通过对“似”的肯定、界定和阐发,既肯定了中国绘画艺术的具象特性,又揭示了中国绘画艺术的写意趋势。
C.我国古代绘画中“似”的意识一直不断延展,却并未遭到彻底的颠覆,例如:
人物画强调神似,而花鸟画、山水画则只求形似。
D.“不似之似”,是对“似”的最为恰当的解释,是对我国古代绘画艺术具象写意特征的最为精辟的概括。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具象写意”的绘画传统指的是:
既不离物象,又不拘泥于物象;既不写实,也不纯粹表现心灵感受。
B.中国古代绘画作品形象体系与外在世界之间的复杂对应关系存在三种情形:
一曰“似”,二曰“不似”,三曰“不似之似”。
C.对于画家来说,用心灵感受与用眼睛观察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
D.“文同画竹,早已胸有成竹”,说的是北宋画家文同画竹子根本用不着画草图。
这说明绘画并不一定要师法自然,而完全可以想象创造。
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题。
揭秘城市生活成本:
孩子教育占大头
上周,“中国十大城市生育成本排行榜”和“进口车国内售价远高于海外市场”引发广泛关注。
“算账”一时成为热词。
大城市生养一个孩子动辄需花费数百万元;一款同品牌、同款型的汽车在国内买要多掏几十上百万元——触目惊心的账本背后,是众说纷纭的观点对立。
有人有切肤之痛,有人觉得言过其实。
看来看去,都成了一本糊涂账。
在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城市生活,都需要支付成本。
不同的是,有的很透明,有的很朦胧。
养育一个孩子、买一辆汽车,要求不同、标准不一自然会导致成本差异,尤其是在市场化的商品时代。
但这不应该是生活成本糊涂化的理由。
真正值得追问的,是我们为尚不富足的生活支付了多少不透明或半透明的“隐性成本”。
最近,网络上流行了一个“中国十大城市生育成本排行榜”,广州生育成本高达201.4万元。
该排行榜说,按家庭年收入12万元计算,需要夫妻二人不吃不喝工作16.78年。
这201.4万元的账,是怎么算出来的呢?
包括怀孕时的营养成本,一年2万元左右;产前产后及月子费用,1.4万元;学前日常用品成本,6年18万元;学前教育成本及学前其他成本,6年60万元;7岁到大学毕业的教育费用,如学校常规收费、择校费、补习家教费等,16年95万元;人情送礼花费及生活费,16年35万元。
即便如此,广州仅能名列第四。
“最贵”的北京生育成本竟然高达276万元。
上海生育成本达247万元,深圳达216.1万元,杭州183.2万元,南京170.1万元,武汉160.6万元,青岛152.6万元、西安142.5万元,长春131.5万元。
该榜单发出后,引发了网民大讨论。
意见则呈现两极化。
有网友说:
“谁家养孩子这样养的?
这不鬼扯吗?
”也有网友认为“一点都不夸张”。
《人民日报》日前就此撰文,援引相关专家的说法称:
“生育成本的下限是比较容易算出来的,就是考虑一些基本的需要,而生育成本的上限是无止境的,可以无穷大,不宜做此类比较。
”
对于此榜单的科学性,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李丁博士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质疑:
“网络上并没有给出计算的具体方法,不知道是调查而来,还是粗略的估测?
该排行榜,不是很严肃。
”
不过,研究人口与社会问题的李丁也提出,中国生育成本尤其是城市居民生育成本确实在上升。
“我们统计发现,不管是高收入家庭还是低收入家庭,孩子教育支出都占据了很大的比例。
更关键的是,有些成本是隐性的,无法量化衡量”。
公务员林女士的儿子今年7岁,下半年就要开始上小学。
她看到这份榜单时笑了,觉得不可信,但也道出她的苦水,养儿不易、开销很大。
“我们都说义务教育是免费的,可实际开销是多少呢?
”
“我一朋友小孩,幼儿园就上好的,一年要好几万元。
我儿子上的幼儿园只是小区的,已经让我觉得他输了,小学不能再输了。
”她结婚时房子买在广州番禺区,为了儿子上学,把番禺的房子卖了,跑到越秀区买房子。
“我问了中介,我们那房子光学位费就值30万元。
”
专家们说,养育孩子不应该攀比。
但林女士说,现在生育一个孩子,不仅仅是养活他,还要养好他。
我们要算出养一个孩子需要花多少钱,那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父母对孩子的投入,很多难以量化。
但一个基本判断大致是准确的:
要想养好一个孩子,需要付出越来越高的成本。
这源于教育这种社会性资源也是分配不均的,是一种变相的“垄断”,迫使人们不得不花更大的力气去获取这些资源。
我们的“衣食住行”,已经基本市场化,但要算出生活成本,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专栏作家李俊就曾写道,有一些东西表面看起来便宜,但是我们要获得它,付出隐性成本却是非常高的。
导致这些隐性成本的重要原因就是垄断,这也是反垄断的意旨所在。
要破解垄断转嫁的成本,在于我们让社会一些并不是透明、开放的领域,变得开放透明。
(1)下列对报告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3分)
A.大城市生养孩子的成本达数百万元,进口车国内售价远高于海外市场,表明我们为生活支付了许多“隐性成本”。
B.从怀孕时的营养成本到大学毕业的教育费用,中国十大城市生育成本均在百万以上,对此,绝大多数网友表示认同。
C.对于“中国十大城市生育成本排行榜”专家认为生育成本难以量化,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孩子的教育支出占很大的比例。
D.养育孩子不应该攀比,我们无法算出生养一个孩子要花多少钱,好在义务教育阶段是免费的,能为家庭节约一定的教育成本。
E.我们的“衣食住行”已经基本市场化,许多东西看起来很便宜,但生活成本既零碎又复杂,所以很难算出来,成了一本糊涂账。
(2)大城市的生育成本包括哪些方面?
请结合文本,分条简括说明。
(4分)
(3)本篇报告揭秘城市生活成本中孩子教育占大头,实质要谈的是什么问题?
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5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题。
忠诚
闫岩
奶奶年纪大了,逐渐变得痴呆,为了方便照顾,我们终于说通了她到城里来生活,还专门为她请了护工。
可不到一个月时间,我们就换了三个护工,且三个护工都是为同一个原由辞职的。
奶奶不是不好伺候,而是不听话,谁敲门都给开,有时还会趁人家干活注意不到她时把防盗门打开也不记得关。
人家都怕万一有坏人进来家里有个什么闪失担待不起。
尽管我们和每一个护工都讲了很多好话,也给奶奶一次次灌输在城里不能随便开门的道理,可奶奶还是“屡教不改”,最终三个护工都走得义无反顾。
爸爸怕妈妈着急生气,一直解释奶奶是在农村里生活习惯了的缘故,村里人纯朴,无论谁家,出门都是不关门的,也不会出什么事。
爸爸还会对妈妈一遍遍地讲奶奶一个人把他带大以及供他上学的不容易,又说人老了毛病多了,希望妈妈多担待一些。
妈妈虽在城里长大,也是个通情达理的人,叹口气后,该怎么做还怎么做,在请不到护工的情况下,请假在家里照顾奶奶。
奶奶也不是经常糊涂,在她不糊涂的时候很喜欢和我说话,我下班玩儿电脑时他还会守在我身边默不作声地看着我打游戏。
于是,我趁机给她讲在城里不能乱开门的道理。
奶奶说她知道,她不会随便开门的。
我很兴奋,以为我的话起作用了,赶紧跑到爸妈面前炫功。
妈妈说,奶奶清楚的时候对谁都说她知道,可糊涂起来根本就不知道。
我们曾经带奶奶到市里的大医院检查过多次,也按医嘱让奶奶按时吃药,却并没什么效果。
一次,我在电脑上玩儿“血战上海滩”的游戏,奶奶看着我打鬼子,情绪很激动,竟然拿起拐杖在我的电脑屏幕上狠狠地敲了一棍子。
幸亏她力气不大,电脑显示器才免受断命的灾难。
当时我也很激动,大喊一声,奶奶你想干嘛?
奶奶举起拐杖又要敲屏幕,还振振有词地说,我要打死这些日本鬼子。
我这才明白奶奶一激动又犯糊涂了,游戏让她还原到了战争年代,她可能又想到了死在战场上的爷爷。
可见奶奶恨日本鬼子真是恨得咬牙切齿。
我把电脑关上后,安慰了奶奶一番,就把奶奶送到了她的卧室让她休息。
可她却不肯躺下,又在她带来的箱子里不知道翻腾什么东西。
不一会儿,我看见她翻出来一个老相册。
奶奶拿着相册翻开了第一页,还把我叫到跟前指着一张黑白照片对我说,这是你爷爷。
照片是五寸的,已经发黄,但爷爷穿着军装的样子很帅气。
奶奶盯着爷爷的照片看了好半天,絮絮叨叨地讲起了她和爷爷的故事。
奶奶说,爷爷那时候在部队当八路军,还是老家一带的地下党,她就在家当爷爷的联络员,在家乡一带搜集情报再传达给爷爷。
奶奶说,她也想入党,可是爷爷不让,说是做党员太危险,但是共产党利用她提供的情报消灭了好多鬼子。
说起这些,奶奶很骄傲很自豪的样子,奶奶说,她虽然不是党员,但对党却像爷爷一样忠诚,从不干出卖党的事。
奶奶还说,那时候爷爷像只猴子一样,不知什么时候就会出现在她身后,能把她吓一跳。
所以,她总是喜欢开门看外面有没有爷爷的身影,她期盼爷爷能经常回来看她……
听了奶奶讲了她和爷爷的故事,我很感动。
原以为奶奶只是一个农村妇女,什么都不懂,没想到她竟然也有着如此不平凡的经历,不仅和爷爷有着深厚的感情,还为党做过这么大的贡献。
那次,妈妈说她有事,让我在家照顾奶奶。
偏偏这时奶奶又犯糊涂了,不时地去开门在门口张望,口中还胡乱唠叨着:
怎么这么久了也看不到人,不会出什么事了吧?
我想,奶奶有可能又穿越到了战争年代,她在等爷爷回来呢。
于是,我没急于拉她回来,而是问,奶奶,你又在等爷爷吧。
奶奶点点头说,是呀,你爷爷都好几个月不回家了,是不是被日本鬼子打死了?
我笑着对她说,不会的,奶奶,你快关上门吧,爷爷回来会敲门的。
咱家里藏着共产党的
重要情报,万一让鬼子看到了那可不得了。
奶奶一听,果然赶紧关上了防盗门,还唠叨着,对呀,我怎么忘了,屋子里藏着情报呢,
我不能开门,亏得你提醒我。
奶奶怕门没关牢,又推了一下才放心地回到了沙发上。
从那天起,奶奶再也不乱开门了,当她犯糊涂时总是自己唠叨:
我不能开门,屋子里藏着
共产党的情报,我不能开门,不能……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4年第8期)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奶奶因为爷爷的英勇牺牲变得痴呆后,不时期涂,开门张望爷爷归来,导致家里为她请的三个护工最终因她的“屡教不改”而辞职。
B.③、④两段写爸爸对妈妈的解释以及妈妈的通情达理,在文中可以说是赘笔,完全可以删去。
C.文中写奶奶举起拐杖狠敲屏幕一棍子,且振振有词说:
“我要打死那些日本鬼子!
”反映了植根于她内心深处的“忠诚”。
D.小说主要通过侧面描写(如:
三个护工的辞职)与正面描写(主要是语言、动作、外貌、心理等)来刻画奶奶这一人物形象的。
E.小说以奶奶生病糊涂为线索,逐步展开故事情节,为揭示主题服务。
(2)小说写到爷爷的故事,采用了什么叙述方式?
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4分)
(3)请简要分析奶奶这一人物形象。
(6分)
二、古诗文阅读(选择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曾肇,字子开,举进士,调黄岩簿,擢崇文校书兼国子监直讲、同知太常礼院。
太常自秦以来,礼文残缺,先儒各以臆说,无所稽据。
肇在职,多所厘正。
兄布以论市易事被责,亦夺肇主判。
滞于馆下,又多希旨窥伺者,众皆危之,肇恬然无愠。
元祐初,为中书舍人。
门下侍郎韩维奏范百禄事,太皇太后以为谗毁,出守邓。
肇言:
“维为朝廷辨邪正是非,不可以疑似逐。
”不草制。
四年,春旱,有司犹讲春宴。
肇同彭汝砺上疏曰:
“相与饮食燕乐,恐无以消复天变。
”翼日,有旨罢宴。
蔡确贬新州,肇先与汝砺相约极论。
会除给事中,汝砺独封还制书,言者谓肇卖友,略不自辨。
肇在礼院时,启亲祠北郊之议。
是岁当郡,肇坚抗前说,既而合祭天地,乃自劾,改刑部。
请不已,出知徐州,徒江宁府。
帝亲政,更用旧臣,数称肇议礼,趣入对。
肇言:
“宜于此时选忠信端起之士,置诸近班,以参谋议,备顾问。
与夫深处法官,亲近普暬御①,其损益相去万万矣。
”贵近恶其语,出知瀛州。
徽宗即位,复召为中书舍人。
日食四月朔,当降诏求言。
肇具述帝旨,诏下,投匦②者如织。
章惇恶之,欲因事去肇,帝不听。
布之拜相,肇适当制,国朝学士弟草兄制,唯韩维与肇,为衣冠荣。
建中靖国元年,太史奏日又当食四月。
肇请对言:
“比岁日食正阳咎异章著陛下简俭清净之化或衰于前忠邪不肖或有未辨左右阿谀壅蔽矫举民冤失职郁不得伸此宜痛自克责以塞天变”言发涕下,帝悚然顺纳。
崇宁初,落职,谪知和州。
四年,归润而卒,年六十一。
肇天资仁厚,而容貌端严。
自少力学,博览经传,为文温润有法。
更十一州,类多善政。
绍兴初,谥曰文昭。
(节选自《宋史•曾肇传》)
【注】①暬御:
左右亲近的小臣。
②投匦:
臣民向皇帝上书。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比岁日食正阳/咎异章著/陛下简俭清净之化或衰/于前忠邪不肖/或有未辨/左右阿谀/壅蔽矫举/民冤失职/郁不得伸/此宜痛自克责/以塞天变/
B.比岁日食正阳/咎异章著/陛下简俭清净之化或衰/于前忠邪不肖/或有未辨/左右阿谀/壅蔽矫举/民冤失职/郁不得伸此/宜痛自克责/以塞天变/
C.比岁日食正阳/咎异章著/陛下简俭清净之化/或衰于前/忠邪不肖/或有未辨/左右阿谀/壅蔽矫举/民冤失职/郁不得伸/此宜痛自克责/以塞天变
D.比岁日食正阳/咎异章著/陛下简俭清净之化/或衰于前/忠邪不肖/或有未辨/左右阿谀/壅蔽矫举/民冤失职/郁不得伸此/宜痛自克责/以塞天变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国子监,中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机构,有的朝代兼为最高学府。
B.朔,农历每月月中。
古人用“晦”“朔”“望”既望等名称来标识日期。
C.衣冠,“衣”指衣服“冠”指帽子。
“衣冠”指士大夫的穿戴,借指士大夫、官绅。
D.经传,原指经典和注释、阐述经义的著作,后来泛指比较重要的古书。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曾肇博览群书,熟悉礼制。
他努力学习,广泛阅览;太常礼院从秦朝以来文献残缺,他做了许多工作,关于礼制的见解多年后仍然受到肯定。
B.曾肇稳重自持,处事冷静。
他受兄长牵连被撤官,但并不钻营,平和淡定;为蔡确辩护一事,谏官认为他出卖朋友,他也不为自己辩解。
C.曾肇刚毅正直,敢于直言。
太皇太后要罢黜韩维,他说韩维明辨正邪,拒绝起草命令;春旱时官吏饮宴,他同彭汝砺上疏请求禁止。
D.曾肇忠诚国事,屡遭排挤。
他建议选拔贤良,不要亲信近臣,结果被排挤出京;起草诏令征求臣民意见,招致章惇厌恶,想借机打击他。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先儒各以臆说,无所稽据,肇在职,多所厘正。
(2)滞于馆下,又多希旨窥伺者,众皆危之,肇恬然无愠。
四、诗歌鉴赏(11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0-11题。
[双调]折桂令•九日①
【元】张可久②
对青山强整乌纱。
归雁横秋,倦客思家。
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
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
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注】①九日:
又称“重九”,即我国传统的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
②曾任典史等小吏,一生怀才不遇,时官时隐,仕途上很不得意,平生好遨游,足迹遍江南各地,晚年居杭州,此为张可久晚年之作。
10.对这首作品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前三句,写诗人登高时所见之景,“秋”“归雁”之意象传达出困倦游子对功名未就、仕途失意的烦躁,“强整乌纱”表现了作者怀才不遇的苦闷。
B.接下来,“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三句,写尽了自己现在所居官场宴客场景的繁华热闹,采用了实写的手法。
C.七、八两句,“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是诗人有感于眼前之景,有思于今非昔比的境况而发出的深沉感慨。
D.面对已凋谢的黄花,连蜂蝶都要发愁,作者感叹:
人生易老,好景不常,游子不要留恋他乡。
E.综观全曲,一个“思”字贯穿全篇,语言清丽,对仗工整,清雅自然,其有典雅蕴藉之美,堪称元散曲中的精品。
11.作品末尾三句化用宋词人秦观的《满庭芳》的词句“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表达情感颇具特色,请结合全曲作简要赏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12.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5分)
(1)《登高》一诗的主旨句(表现诗人忧国伤时)的句子是:
“,。
”
(2)《师说》中,韩愈认为即使是圣人同样需要老师的指导,文中用孔子拜多人为师来证明此观点,这个句子是“”。
(3)《岳阳楼记》中描述“古仁人”的阔大胸襟的句子是:
“,”。
第Ⅱ卷表达题(80分)
三、语言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加点成语使用全部正确的一组()(3分)
①徽州的老房子,除了粉墙黛瓦外,高低错落的五叠式马头墙也似一首歌曲,抑扬顿挫、起伏变化,体现了皖南民居独特的韵律。
②在北京大学的求学生涯,俞敏洪不仅在学业上收获颇丰,而且也与同学们结下了了深厚的友谊,尤其是同一宿舍的,简直如手如足。
③语文教师大多非常感性,尤其是遇到自己喜欢的文章,总是爱不释手,根想与学生一起分享,在授课时也总是能上得得心应手,行云流水。
④日本政府非法将中国的钓鱼岛“国有化”,完全是他们和右翼分子一起苦心孤诣策划的闹剧,中国人民绝不会让他们的阴谋得逞。
⑤有的揶揄是有伤害性的,如起绰号、叫诨名、说不三不四的话,这时候揶揄就会被当作是骚扰、欺凌、精神虐待。
⑥被动挨打的尴尬,疲于奔命的险境,猝不及防的惊喜,绝处逢生的狂欢,让上海申花在中超联赛首场就经历了“最长的一天”。
A.①②⑤B.②③⑤C.②④⑥D.①④⑥
1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8月13日,新疆国道217线约900公里,铁力卖提隧道北面出口处,漫天雪花从天空飘落,满山一片雪白。
八月飞雪给途中的游客带来惊喜,纷纷停下车,感受这夏日的冰雪世界。
B.有人认为在语文课堂上让学生读读武侠小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有人担心,将这些与法治精神背道而驰的武侠戏、江湖情纳入课堂教学,会在学生心中增加暴力文化的“因子”。
对这种观点,我不敢苟同。
C.在此次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同学们常围在一起相互鼓励并认真总结得失,赢得的远远不只是比赛的胜负。
D.新一届领导人提出了“中国梦”的号召,青年要坚定信念,珍惜韶华,在追求中国梦的道路上放飞青春,以青春之我建设“青春之国家”!
1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比尔·盖茨首次支持在中国建立公益教育机构,他表示:
“通过发起成立深圳国际公益学院,。
”
A.我们希望共同消除不平等现象,为那些愿意贡献聪明才智和丰富资源的人提供支持,创造一个让所有人都能过上健康而富有成效生活的世界
B.我们希望所有人都能过上健康而富有成效的生活,共同消除不平等现象,为那些愿意贡献聪明才智和丰富资源的人提供支持
C.我们希望为那些愿意贡献聪明才智和丰富资源的人提供支持,共同消除不平等现象,创造一个让所有人都能过上健康而富有成效生活的世界
D.我们希望为那些愿意贡献聪明才智和丰富资源的人提供支持,创造一个让所有人都能过上健康而富有成效生活的世界,共同消除不平等现象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培养民族阅读习惯,重点人群是少年儿童。
阅读不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河北省 衡水 中学 届高三上 学期 期末 语文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