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师生交往中的教育职业道德.docx
- 文档编号:9730546
- 上传时间:2023-02-06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24.70KB
第三章师生交往中的教育职业道德.docx
《第三章师生交往中的教育职业道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师生交往中的教育职业道德.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三章师生交往中的教育职业道德
第三章师生交往中的教育职业道德
师生关系是儿童步入学校后的一个重要的人际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育的基石,师生关系如何直接关涉到教育的状况。
实践中:
师生感情好
表扬——鼓励批评——爱护
师生感情差
表扬——哄人批评——整人
第一节教师爱
一、教师爱的含义
教师爱:
教师对学生的爱。
爱在教育理论中始终处于核心地位,被视为教育的灵魂和教育的本质。
“学校教育到了现在,真空虚极了。
单从外形的制度上、方法上,走马灯似的更变迎合,而于教育的生命的某物,从未闻有人培养顾及。
好像掘地,有人说四方形好,有人又说圆形好,朝三暮四地改个不休,而于池的所以为池的要素的水,反无人注意。
教育上的水是什么?
就是情,就是爱。
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
”
——夏丏尊《爱的教育》译者序
现实的师生关系中存在的现象:
教师自认为是爱学生的,学生却不大认同。
一项关于师生关系的调查结果显示,有81%的教师真心地愿意与学生交朋友,但当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只有12.3%的学生首先想到找老师。
“心里有话要说的时候”,中有4.8%的人最想找老师说。
学生说:
“老师对我们不了解,不知道我们的想法,大多只关心我们的成绩。
”
给予学生的“爱”是怎样的“爱”?
什么是教师所应有的爱?
弗洛姆:
爱不是一个人偶然幸运地体验并“陶醉”的一种纯粹快感,而是一门艺术,一门需要知识和努力才能学会的艺术。
它的基础是给予、关心、责任感、尊重和了解。
爱与其说是一种情感,毋宁说是一种能力、一种态度。
重生存的爱:
“爱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这包括注意某人(或某事)、认识他、关心他、承认他以及喜欢他,这也许是一个人,或一棵树、一张画、一种观念。
这就是说,唤起他(她或它)的生命和增强他(她)的生命力,这就是一个人更新和成长的过程。
”
重占有的爱:
“以一种重占有的生存方式所体验到的爱则是对爱的对象的限制、束缚和控制。
”
雅斯贝尔斯:
爱是对不自由的束缚的解脱。
爱——主动关心他人的幸福;通过承认、喜欢、给予、关心、尊重、接受、赏识、责任感等方式来表达;是对人的不限制、不束缚与不控制,而且是对人的不自由的束缚的解脱;它可以唤起和增强人的生命力,促进人的成长。
这种爱不仅仅是一种情感,而且是一种能力、一种态度。
教师爱应该是一种重生存的爱。
教师爱是一种职业的爱而非私人之爱。
二、教师爱的特征
(一)成熟性——独立性和理性
独立性是指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不是一种自私的、统治的、占有之爱,不是不分你我的、缺乏独立人格的、缺乏主体性的“共融”之爱,而是以宽阔的胸怀、开放的思维、独立的人格,给予学生的生命之爱。
这种爱能够给学生带来宽松、自由的氛围,能够以赞许的态度对待学生的“独立见解”、“与众不同”、“标新立异”;能够以宽容的态度看待学生的过失、“恶作剧”等,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实现。
理性——是指教师对学生的爱,不仅仅出自于人对人、成人对儿童的自然之情,更为重要的是具有理性的自觉之爱。
教师爱和母爱的区别:
无私、“无类”、不求回报;超越母爱的“盲目性”。
是建立在对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充分认识、对教育本质的真正领悟、对教师职能和角色清晰把握的基础上的理性之爱
(二)创造性
教师爱的创造性是指:
1、教师爱应具有创造性;2、教师爱应能够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学生的独特性要求教师爱要与学生的独特性相吻合,教师爱必须有创造性
教师爱是对学生不自由的束缚的解脱,就是使学生的个性得以最大限度的实现。
这种爱只能是“鲜活”的、生动的和创造性的,是唤起和增强人的生命力之爱。
(三)教育性
教育性源于教育自身的特性。
教育事业要求教师必须有爱的德性。
三、教师爱的重要性
(一)教育的原动力
爱是人的天性,是人的生命需要,爱的满足与否直接影响人的快乐与否、幸福与否。
教育是引人向善的,教师要担当这一使命必须要有爱
(二)学生个体生命健康生长的“太阳”
教师爱是学生生命成长的阳光雨露。
给点阳光就灿烂。
教师爱可以培育学生爱的能力。
(三)教师生命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师生关系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爱的缺乏引发心理问题。
调查显示:
教师存在的心理障碍,尤其是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社交苦恼与回避感情等问题多于其他职业的人。
一个精神上完整的人,一定是能够爱别人和为别人所爱的人。
教师不要吝啬爱,能够爱学生,说明教师自身有爱的能力,也是自爱的表现。
四、教师爱的具体体现
教师爱的内涵十分丰富,而且在不同的教师身上有不同的表现,需要在具体的教育环境和师生关系中予以领会和把握。
其主要体现为尊重、期望、理解和宽容。
(一)尊重
尊重学生个体生命的自主选择、兴趣爱好、情感愿望、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等。
具体做法:
1、在制定明确的规章制度以后,坚持原则,但尽量避免师生之间出现敌对局面,照顾学生的面子,不伤害学生自尊心。
2、允许学生保持自己的尊严。
3、不公开在课堂里,或者私下在同事面前损害学生的名誉。
4、对学生表示信任,乐意与学生交朋友,欢迎学生为班级做贡献,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5、允许学生保守自己的“小秘密”。
(二)期望
期望对生命成长而言是一种能量,是对什么信任的体现。
期望意味着不失望、不放弃、不漠视。
1、教师对儿童成长始终满怀期望,并通过肯定、信任的语言,满意、喜悦的神情来传达这种期望,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力量。
2、创造性的等待。
即给个体生命的成长“留有时间”,并在这一时间中不断给生命提供有效能量。
相信孩子,静待花开。
(三)理解
理解作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方式,对师生关系而言,具有特殊意义,它是师生关系和谐融洽的前提和关键。
学生渴望教师理解,喜欢有情有义能读懂他们、理解他们,对他们平等、坦诚的教师。
教师要具有较高的理解能力才能应对教育现实中的是问题。
理解学生可以通过理解自己的愿望和情感、自己的生命生长历程,从而跳出成人世界走入儿童世界。
保持童心
与时俱进
(四)宽容
宽容是教师爱的重要体现,爱本身就包含宽容;缺乏宽容,爱是不完整的。
人类之所以需要宽容,原因在于每个人生命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犯错误。
犯错误时儿童的权利,而且成长中的“错误”对个体生命来说并非都是坏事。
宽容的一个最重要的表现是“留有时间”,每个个体生命的成长都有其内在的时间性。
教育要给人的成长留有时间,就要忍耐,尊重个体生命成长的时间性,不能揠苗助长。
五、教师爱实现的主观条件
(一)关注儿童世界的心向及其敏感性
(二)责任心
(三)具有爱的能力
创造爱的环境的能力
把握爱的分寸的能力
防止和避免病态的、扭曲的爱的能力
指导家长走出爱的误区的能力
引导学生正确表达爱的能力
第二节教师公正
一、教师公正的含义
教师公正是指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根据公正的原则处理各种关系的善的行为,尤其是根据公正原则处理师生关系的善的行为。
二、教师公正的特征
(一)平等性
平等是公正的核心。
平等也是教师公正的主要特征。
表现为:
同等对待不同家庭出身的学生
平等对待不同类型的学生(成绩好坏、有无特长、有无职务、性格类型)
给学生成绩不同的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
平等地对待自己和学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二)适度性
对学生发展的独特性的尊重和遵循。
一是对学生期望值的适度性。
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应与他的天赋相符。
二是提供学生身心发展的适度性。
即提供的条件能够让学生达到当下最大发展的程度。
(三)开放性
面对价值观和知识结构多元化的学生,教师公正要具有开放性。
一是向学生学习,和学生共同成长。
二是对学生的支持。
不以个人喜好来对待学生世界里的新事物,只要大方向是对的,教师也应该予以支持和鼓励。
公正的重要性
对就道德境界而言,公正远远低于仁爱和宽恕,但就道德对社会目的的效用来说,公正却远远重于仁爱和宽恕,也重于其他一切道德。
三、教师公正的重要性
(一)现代教师的职业责任
现代社会,教育是天赋人权,人人具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公正成为现代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职业责任。
教师公正是教师责任而非义务,强调教师公正的必须性、强制性、法规性。
责任和义务都有“应该”和“必须”之意,但义务重在应该且必须;责任重在必须且应该。
责任和职务相关,强调必须性、强制性、法规性;义务与职务无关,更强调应该性、道德性、教育性。
法律上的义务是指法律规定的社会责任。
《教育法》中规定“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受教育者在入学、升学、就业等方面依法享有平等权利”;“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等。
(二)学生接受教育与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
公正是人所追求的最为基础的生存状态。
人在成长过程中萌生公正意识是具有绝对性的:
没有长幼尊卑,没有等级差异。
教师公正与否,影响学生对教师实施的教育接受与否。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
教师的公正可以使学生以公正的心态对待教师,对待他人。
(三)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重要道德因素
班级是个小社会,公正是这个社会重要的道德基础。
在教育实践中,在具体的师生交往中,忽视教师对学生的公正,很难建立良性的师生关系。
教师对这种师生关系的实现,具有主要作用。
(四)学生认识和接受人类社会公正的桥梁
教师公正使学生体验到公正对自己、对他人、对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益处,有助于其公正品格的形成,并能激发学生为公正而努力。
教师公正还能使学生意识到,社会不公正的事经常发生,但不能因为不公正就丧失追求公正和践行公正的愿望和能力。
四、教师公正的具体体现
(一)一视同仁
教师不以自己的私利和好恶作为标准来对待学生,一碗水端平,不“看人下菜碟”。
具体就是,对不同层次、不同性别、不同特点的学生都要关心爱护;无偏见、不偏袒学生;不因为学生的学习成绩、家庭背景、经济状况、长相以及教师个人之间的关系影响对待学生的态度及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地位。
调查一:
家长眼中的教师公正
1、能做到一视同仁,能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
2、对学习好和学习不好的学生一视同仁;
3、对待每个学生态度一致,不论其出身、家境、俊丑等;
4、公正无私,不分好坏中等,不专抓好学生;
5、不对任何学生抱有成见,不论是“好学生”还是“差学生”;
6、对待学生一视同仁,没有偏见。
不论与学生家长是否认识都不影响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7.让学生轮流当班干部,培养综合素质和能力。
调查二:
学生眼中的就是公正
1、对待学生机会平等;
2、平等待人、不偏向他人、不嘲讽及轻视;
3、不考虑学生的家境、服装、以及学习成绩,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
4、没有特别偏爱的学生,也没有特别厌恶的学生,待人平等;
5、一视同仁,不对学习不好或纪律不好的同学怀有瞧不起的心理;
6、不给优秀学生开小灶;
7、对学生没有偏向心理,对每一位学生都能给与一定的进步机会。
8、对学生一视同仁,不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不论学生成绩如何,在同一事上采取同一态度对待;
9、一视同仁,对谁都一样。
比如上课发言,应该每个人都叫,不光叫一个人或几个人;
10、对待所有同学都一视同仁,不用有色眼光看人;
11、一碗水端平,不在投票选举时说一些暗示性的话。
注意:
一视同仁不能理解为一种刻板机械的、一一对应的教条的公正形式,还有考虑学生的个性、知识水平和智力程度等差异,应因材施“爱”、因材施“罚”。
教育的公正原则是,平等的应当平等对待,不平等的应当不平等地对待。
要正视学生的差异,不以静止眼光看待学生。
针对学生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措施。
(二)体谅和宽容
亚里士多德:
在有些情况下,公平对待也是体谅和宽容。
青少年的特点导致其难免不犯错误,但大多是无心之过。
教师在处理时要能够体谅和宽容,不要动不动就批评惩罚。
调查学生受到老师批评或惩罚后是什么感觉,学生一是感到委屈二是气愤,委屈是所犯错误却是不是有意的,气愤是老师批评惩罚完了,仍然不知如何改正错误。
学生成长中的一些事情,如果换个角度看,也许是另一番景象。
《读者文摘》中的一则关于学生“早恋”的故事
陶行知和四颗糖
小偷小摸行为
(三)给学生提供多样的发展机会
学生的健康发展是社会、学校、教师、家长和其自身关注的焦点,也是各方面追求的最大利益所在。
教师给学生以发展机会,对学生而言是最大的公正。
教师给学生发展机会要考虑每个学生的特点,给不同学生提供适合于其发展的机会。
给一部分孩子发展机会时,不能限制另一部分人的发展机会。
五、教师公正实现的主观条件
(一)认识与遵循学生生命发展规律
把握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才能对不同年龄的学生出现的问题公正的处理。
比如异性之间同学交往的问题
(二)充分发挥学生公正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教师要给学生显露公正心的机会,强化、增长学生的公正意识与能力。
儿童本身具有得到赞赏的愿望;具有不必别人差的自尊和自信;具有掩饰自己的错误,不为人知地改正的心理;具有利用环境提高自身的能力。
教师不要主观推断学生的言行是恶的、假的、故意的、破坏性的。
要给与学生自己处理问题的机会,让学生在处理问题中,显露公正心,认识对方的公正之意,增长公正意识和能力。
(三)自觉自愿
教师对学生的一视同仁、关爱等言行,都必须是出于真心,否则就是非公正的。
亚里士多德:
有些人做了公正的事情,却不是公正的人,例如某些人做法律所规定的事情却是不自愿的,或是无知的,有时甚至是别有用心,而不是就其行为自身。
教师的伪公正,弊大于利,教会了学生不公正、伪公正。
教师在行公正之事时,一定是出自于自觉自愿。
(四)理性
教师的权威性,学生的向师性,人的情绪、情感的强势作用,都有可能使教师自觉不自觉的根据自己的感情、好恶行事,或无限制地使用教师权力。
教师要具有较高的理性,防止和避免教师权力的滥用。
教师的理性品质与能力是教师公正的一个决定性因素。
教师对学生一些事件的处理是否公正,是受一定情绪状态与时间性限制的。
教师运用理性,避开激情状态,在各方面相对冷静时再处理,更易于公正。
第三节教师促进
一、教师促进的含义
促进:
促使发展。
教师促进主要体现在教师通过其言行、自身的生命体验,以及提供给学生的一些直接的、具体的、有效的帮助来激活学生的生命之需要、唤醒他们生命之沉睡的潜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等,实现学生生命的健康发展。
教师促进不是传统的教师职业道德范畴,是教育观念变革、教师角色和职责转换的必然。
教师角色的变化:
“越来越成为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
教师职责变化:
“已经越来越少地去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学会生存》
多尔在《后现代课程》中谈到教师权威指出,教师不要求学生接受教师的权威,相反,教师要求学生延缓对那一种权威的不信任,与教师共同参与探究,探究那些学生正在体验的一切。
二、教师促进的特征
(一)科学性
对人的生命发展规律的认识与遵从,是教师实施教育、促进学生发展的前提。
(二)民主性
教师只有采取民主的作风,平等对待学生,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与多样性,才能促进学生生命的健康成长。
(三)实效性
切忌空洞、抽象的大道理,要实际的、具体的、有用的帮助。
(四)创造性
教师促进学生生命的成长,没有固定的模式,也不可能有固定的模式,教师促进必然要求创造。
创造是生命的本质,教育只有充满了创造,才能更好地为人服务。
三、教师促进的重要性
(一)新型师生关系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必然要求
(二)学生生命健康成长的有利保证
学生对自身的认识,尤其是对自身潜能的认识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没有人能认识到自己天分中沉睡的可能性,因此需要教育来唤醒人所未能意识到的一切。
”(雅斯贝尔斯)教育是唤醒。
(三)教师权威的真正体现
权威是教师实现教育的重要保证,一个教师如果在学生面前没有权威,那么他的教育根本无法实现。
传统教师权威是建立在学生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的,或是教师角色本身所具有的(制度权威)。
在新型师生关系中,教师权威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动与无知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的积极参与以促进其充分发展的能力上。
教师权威的真正来源是教师自身的魅力,它主要体现为教师能“唤起学生的兴趣、好奇心和个人热情;引导受教育者将其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使受教育者学会工作、研究、发明,学会参与教育过程。
”(查尔斯·赫梅尔《今日的教育是为了明日的世界》
四、教师促进的具体体现
(一)指导
主要体现有三:
1、能为学生提供时代的前沿信息,开拓学生视野,开阔学生的胸怀。
2、善于帮助学生发展自身的长处、优势。
魏书生: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从扬长开始”
3、给学生以积极的、向上的、有效的引导。
“教育即解放”《学会生存》
、
(二)激励
学生成长过程中需要受到不断的激励。
激励是相信生命的一个重要体现。
1、赞美、肯定式激励:
教师语言对儿童具有导向、暗示作用,它通过语言刺激,作用于大脑的情感中枢。
正向的、积极的、肯定的语言,开启“好”的基因,脑内吗啡分泌多,能引起学生愉快的情感,能增强学生对自己的信心,挑战自己的潜能。
相反,教师否定性话语打击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产生自卑和畏惧。
一般教师对学生的语言,否定性成分往往超过肯定性语言。
调查显示,大约有30%的学生能得到教师的鼓励,他们都是写成绩好的学生或班干部。
受到表扬的学生具有积极的人格特征;得不到鼓励的学生容易形成消极的人格特征,成为一群失败者,怀着一种灰溜溜的心情走上社会,成为社会惰性群体的一员。
严师出高徒与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2、批评中的激励
奖惩是生命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责备是必需的,问题在于要讲究方法,并同激励相结合。
具体做法:
改变对学生的态度和谈话语气;
责备时要多为学生着想;
批评时一定要说明理由;
让学生自己发现错误,允许学生说出不同的意见。
(三)对话
对话是学生十分渴望的一种与教师交往的形式,也是教师促进的具体体现。
首先,师生之间的对话可以达到彼此之间的理解和一致。
其次,师生之间通过对话可以建立和保持彼此之间的关怀关系。
“对话寻求的是理解、移情或者赞赏。
它能够是愉快的、严肃的、逻辑的、有想象力的以及过程性的,但它总是对某种不确定东西的探讨。
”(诺丁斯)
(四)帮助
帮助是教师促进学生生命健康成长的直接援助,是教师为学生提供直接的、切实有效的方法和条件。
学生最需要的是直接的、有效的帮助,教师提供切实帮助的能力非常重要。
1、特殊性帮助:
尼克老师对伊夏的帮助
讨论:
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原则、规范与爱的“冲突”,教师应该怎样对待?
当三者不一致时,应以爱为最高原则。
2、持续性帮助
对学生的问题不仅要有耐心的态度,具体细致的指导和帮助方法,还要坚持督促、检查和进一步细化的指导。
3、转移式帮助
当学生做出了对其他同学、老师或班级有消极影响的事情后,教师可以暂时先给出制止事件恶化或善后的一些建议,而将对事件本身的处理暂时“悬置”,待学生心情平静之后自己去处理。
在悬置期间,可以采取转移注意力的办法缓和关系、平静学生心态。
为此可以通过有意委以“重任”、对错误“视而不见”或改变环境等办法,主要对学生进行正向的关注和引导。
这就是转移式帮助。
五、教师促进实现的主观条件
(一)关注学生的生命经历、经验、感受与体验
人总是以其经历而形成的自我体验来感受生活、感受他人、感受世界的,从而理解生活、理解他人、理解世界的。
教育关注学生生命经验,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生命的健康成长。
(二)关注学生的生命需要
需要是个体生命多种可能生成的动力所在,它既是个体生命内在遗传规定性的显现,又是个体生命适应生存环境的反映,是遗传和环境共同运作的产物。
个体生命生成哪一种可能,在很多程度上取决于环境对他的需要的契合、激活或生成,并对这种需要满足与否及满足程度。
教师促进学生成长,必须关注他们的需要。
处理好关注学生理想性需要和关注学生的当下需要的关系
(三)肯于贡献自己的生命经历与生命体验
一个人不是在被教育是受到教育,而是在感悟他人生命的经历、体验时受到教育的:
他从中模仿、比较、反思、设计、行动、追求。
在师生生命的交融中,才能生长出健康的生命。
(四)具有较高的教育艺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三 师生 交往 中的 教育 职业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