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四年级下册科技活动教案.docx
- 文档编号:9740841
- 上传时间:2023-02-06
- 格式:DOCX
- 页数:21
- 大小:27.91KB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四年级下册科技活动教案.docx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四年级下册科技活动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四年级下册科技活动教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四年级下册科技活动教案
一、纸盒烧水
教学目标:
1、了解纸盒烧水的原因,并解释生活中类似的现象。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
3、培养小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纸盒烧水的实验。
教学难点:
纸盒烧水的原因。
教学准备:
蜡烛、火柴、三脚架、图画纸、回形针、胶水等。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提问:
平时,我们来烧水的水壶有哪几种?
除了水壶还能用什么烧水?
2、(出示纸盒)这只纸盒能烧水吗?
回答:
铝水壶、铜水壶、铝锅、搪瓷锅等。
学生讨论:
能。
因为……不能。
因为……解决方法:
实验
二、学习新课
1、讲解:
实验目的明确了,请大家讨论实验步骤并预测实验目的。
2、(出示图画纸)讲解:
我给你们一张图画纸,你自己来做个纸盒,小组中用做得最好的纸盒来实验。
3、教师巡视
4、提问:
纸盒能烧水吗?
为什么?
水烧干了会怎样?
为什么?
学生讨论实验步骤并预测结果。
全体学生制作纸盒,并分组评价,选择最适宜做实验的纸盒。
分组实验,并填写实验报告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回答:
纸盒能烧水是因为水吸收了纸盒传来的热量,即使水烧开了,也只有100摄氏度,达不到纸烧着的温度,所以纸盒烧不着。
纸盒里的水烧干了,热就传不出去,温度越来越高,达到一定的温度,纸盒就烧着了。
三、巩固总结
提问:
1、用毛竹筒代替饭锅做饭行不行?
为什么?
2、用钢笔包着的布烧得着吗?
为什么?
学生回答:
行。
因为这和纸盒烧水是一个道理。
因为(略)
学生回答:
(略)
四、布置作业
根据今天所学的知识设计一种防火用品。
可绘制草图,最好是制作实物。
教学后记:
二、蜡烛为什么会熄灭
教学目标:
1、了解铜线灭火的原因。
2、了解实验步骤,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
3、培养小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铜线灭火的原因。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
教学准备:
1支蜡烛和1盒火柴,1根铜导线,1支铅笔,圆形铁丝网。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熄灭一枝正在燃烧的蜡烛,有许多种方法。
我们来学习一种奇特的方法。
二、动手做
1、将铜导线绕在铅笔上,绕成长约5厘米像弹簧一样的螺旋状。
铜导线末端约留下10厘米长的一段,将铜笔从铜导线中抽出来。
2、点燃蜡烛。
3、手持铜线的末端,把铜线圈罩在蜡烛的火焰上,观察蜡烛火焰有什么现象。
三、研究研究
1、根据“铜丝灭火”的实验,你认为生活中还有哪些材料可以代替铜线?
请你找找这些材料,做做实验,并记录下来。
(注意安全!
)
实验记录表
灭火材料
实验现象
2、右图中,将一块圆形铁丝网放在蜡烛的火焰上。
请你猜猜会出现什么现象。
为什么?
然后请你找材料做做,是否跟你想的一样。
四、知道吗
铜线圈并没有把蜡烛火焰和空气隔纸,可是蜡烛却熄灭了,这不是很奇怪吗?
其实,你只要掌握了其中的科学道理,铜线灭火的现象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物体燃烧需要三个条件:
燃烧物、氧气、一定的温度。
当三个条件同时具备,就能产生燃烧。
当缺少其中一个条件,燃烧就不能进行。
蜡烛在燃烧时,三个燃烧条件同时具备;当铜线圈罩在火焰周围时,因为铜的传热本领很强,所以火焰的热量传到铜线圈上,并被铜线圈很快地传走了,这样,蜡烛火焰的温度降低到了“燃点”以下,导致火焰熄灭。
在铁丝网的实验中,火焰穿不过铁丝网也是同样的道理。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有许多金属材料能像铜线一样灭火,说明它们也有很好的传热本领。
教学后记:
三、空气压力
教学目标:
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的步骤,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及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的步骤,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及动手能力。
教学难点:
认识空气对人类的重要意义。
教学准备:
1块薄木板,大约40厘米长,3厘米宽,0.5厘米厚;1张大报纸;
1根小木棍。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桌上,有一片薄木板正睡着香甜的午觉。
也不知是谁,随手将一张大报纸摊在木板上,正好盖住了木板的大半截,木板觉得极不舒服,几次向上使劲也没抖掉大报纸。
报纸真有这么重吗?
还是有别的秘密呢?
我们用实验来体会一下!
二、动手做
把薄木板长度的2/3部分放在桌面上,其余1/3伸出桌边外。
把大报纸盖在薄木板上,使报纸与桌面很平贴,薄木板的位置在报纸中央。
然后拿结实的小木棍急速用力猛击露出桌边的薄木板的末段。
也许你会看到报纸根本撬不起来,你可以连续试试。
也许你也会听到“喀嚓”一声,薄木板在桌边断开,但桌面上那段木板却保持不动。
三、研究研究
把报纸折小一点,我们再来做一遍上面的实验。
现象还一样吗?
如果折得更小呢?
……
说说你的感觉有什么不同。
四、知道吗
压住报纸的这股神奇的力量是谁给的呢?
通过实验,你怎样看待这股神奇的力量?
其实,这种神奇的力量时时刻刻都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它就来源于我们周围的空气。
根据测试,在地面上,每平方米面积上的大气压力有10336千克力,所以在每平方厘米的地方(大拇指指甲大小)承受着大约1千克力的大气压力。
量一量:
你的报纸有多大?
算一算:
它承受了多大的大气压力?
五、思考
我们居住的房顶受到多大的大气压力?
为什么没有被压倒呢?
教学后记:
四、“烧掉”的声音
教学目标:
了解声音靠什么传播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了解声音是靠什么传播的。
教学难点:
学会操作实验的步骤。
教学准备:
瓶口稍大、带有软木塞的瓶子1个,细铁丝1根,小铃铛1个,火柴,
纸条。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声音真的能够被烧掉吗?
我们必须用耳朵仔细听一听。
二、动手做
1、在细铁丝的一端系上小铃铛,另一端穿过软木塞并固定好,使小铃铛能在空瓶中自由摇动,听听声音的大小。
2、点燃纸条,快速地放进瓶子里面,并立即塞紧瓶塞。
(注意安全!
)
3、等火焰熄灭后,摇动瓶子,使小铃铛发声,听听声音的大小和刚才有什么不同。
三、研究研究
一部分声音真的被烧掉了吗?
四、知道吗
当瓶里燃烧的纸条熄灭后,摇动铃铛,我们听到的声音减弱了。
把瓶塞拔出来一些再塞紧,摇动铃铛,我们发现被“烧掉”的声音又回来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声音是要靠媒介进行传播的。
空气是常见的传声媒介。
纸条在瓶中燃烧,耗尽了瓶里的氧气,使瓶里的空气减少而变得稀薄。
声音在较稀的空气中传播,音量就减弱了。
把瓶塞拔出来一些后,外界的空气便进入瓶中,使瓶里的空气不再稀薄,所以听到的声音又变大了。
教学后记:
五、雨
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目标:
能举例说出有些物质的变化过程是可逆的。
二、科学探究目标:
1、能独立提出要研究问题的假设。
2、能选择不同的方法和材料进行研究。
3、能设计模拟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4、能根据漫画写一篇科普短文,向其他人介绍水的三态变化。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观点。
四、STSE目标
1、能分别举例说明物质的可逆变化在人类生活中的运用。
2、愿意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变化。
教学重难点
尽可能独立地探究雨的成因。
教学具准备
烧杯、皿盘、铁架台、酒精灯、火柴、石棉网、冰块、可以用来装冰的能吊起来的塑料瓶、塑料小碗、带盖的瓶子、实验记录表、开水等。
教学过程
一、利用古诗、雨景导入
1、谈话:
我知道同学们学过很多首古诗,我来说第一句,看你们能不能说出后面的诗句。
“好雨知时节”(学生接后面的诗句)……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写的《春夜喜雨》。
雨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自然现象之一,(放雨景画面)同学们看,你眼前就有一幅美丽的雨景,看着眼前的雨,你想到些什么呢?
(点学生回答,教师视学生提问适当板书一些问题。
)
2、小结:
同学们看到雨景一下子想到这么多,我觉得如果弄明白了雨是怎么形成的这个问题,其他的问题你自己可能就会解决了。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雨是怎么形成的。
二、引导猜想
1、提问:
要想弄明白雨是怎么形成的并不难,它与上节课我们学的凝结现象是有关系的。
谁再来说一说什么叫凝结?
(板书:
水蒸气遇冷,小水珠)
2、引导学生根据生活中见到的凝结现象讨论、猜想一下雨的形成过程。
(学生交流猜想。
)
意图:
在此环节中要培养学生有根据、科学的猜想能力。
为此,我先和学生一起复习与凝结有关的知识,又让学生根据生活现象进行猜想,使他们的猜想科学合理。
3、总结:
同学们根据生活现象有这么多的想法,真不错。
怎样才能证明我们的想法是不是正确呢?
三、设计实验
1、谈话:
现在我们就动手试一试,通过模拟实验来推想一下雨的形成过程。
请同学们想想,要想做这个模拟实验,我们怎样才能得到水蒸气?
制造一个什么样的受冷条件,让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珠,落下来呢?
(让学生思考后交流想出的方法。
)
2、交流评价,完善实验方案。
(通常学生可能想到的办法有:
①根据凝结实验的启发,往烧杯里放热水,烧杯口盖玻璃片;②根据喝茶水时杯盖上有水珠启发,用口较大的瓶子,里面放热水,盖上盖;③根据对凝结实验改进的启发,往烧杯口放皿盘,皿盘里放冰,下面用酒精灯加热;④把前一种方法中的皿盘换成装有冰水的能吊起来的容器或小塑料碗,以便更清楚地看到小水珠落下来的情景。
)
意图:
本环节要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所以我有意识地启发学生结合相关的实验与经验,尽可能想出多个实验方案,然后再引导学生互相补充、完善,使实验方案更可行,为学生成功探究雨的形成打下基础。
四、实验、交流
1、谈话:
下面同学们就可以选择你们认为合适的实验方法动手实验了,在你们的桌子上已经有一些材料,如果你们选用的方法还需要其他材料,可以到前面来取。
在实验前我还有几个要求请同学们听清楚:
第一、写清楚实验材料和方法;第二、从实验一开始到结束都发生了哪些现象,要认真观察,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把分析填好;第三,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一定要注意安全。
请同学们选取材料,动手实验吧!
(学生实验,教师在巡视中提醒学生注意安全,认真观察记录。
)
2、汇报实验现象并分析。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适时地澄清以下问题:
(1)皿盘底部或烧杯壁上的小水珠哪儿来的?
水蒸气又来自哪儿?
(2)小水珠是在什么时候落下来的呢?
(3)小水珠是怎么增大的?
(4)实验中看到的白气是什么?
意图:
通过对以上几个问题的辨析,明确几个关键点:
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珠聚在一起;小水珠不断合并成大水珠或在原来的小水珠上继续凝结,使水珠增大;水珠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就落下来了。
这样,就便于学生在之后推想自然界雨的形成时提供帮助。
五、推想自然界雨的形成
1、提问:
刚才同学们的实验方法虽然不同,但我们都看到了类似的实验现象,谁能把这个过程简单地描述一下?
2、请大家分组讨论,推想自然界雨的形成过程。
(教师深入到各小组指导他们说清楚,并注重与实验现象紧密结合,如自然界中的什么与实验室中的现象相似等。
)
3、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这里有很大的伸缩性,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适当的引导和点拨,并结合多媒体课件使学生弄清楚;自然界中的水蒸气遇冷在高空凝结成小水珠,聚集在一起是云;由于高空冷云中有凝结的小水珠存在,当云里的小水珠大到空气托不住的时候就落下来,成为雨。
教师再适时板书地球表面的水,以及板画云、雨点等完成课题。
)
意图:
本环节意在给学生充分自主的空间,让他们亲历探究过程,自己探究出雨的的形成。
不仅如此,这样的设计还有意识地培养了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指导学生阅读科学在线“人工降水”进一步增强对雨的形成的认识;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利用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改变。
5、认识可逆变化,并通过举例加深学生的理解。
六、解决提出的问题并质疑
1、提问:
课前大家提出的关于雨的问题,谁能试着解释一下?
或者你又有什么新的问题想知道?
2、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实验推理,了解了雨的形成过程。
雨就是水的一种循环形式,来自于地面,孕育在天空,一旦时机成熟,就从天而降。
最后请同学们欣赏动画片《小水滴旅行记》,看完后教师还有任务交给你们。
(播放动画片)小水滴在旅行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请同学们写一篇关于自然界中水的循环的科学童话,要求用上冷、热、凝结等一些科学术语。
比一比,谁的作品更吸引人。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解决了一些问题,还有一些问题并没有解决,我希望同学们课下自己去解决这些问题。
可以向其他人询问,也可以到图书馆去查阅资料,还可以上网去查询。
相信同学们一定能找到答案。
教学后记:
六、长颈鹿
教学目标:
学会制作长颈鹿,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能够独立完成长颈鹿的制作。
教学难点:
通过制作长颈鹿,让学生们懂得废物再利用。
教学准备:
带弯头的饮料吸管6根、黑色即时贴1条、互楞纸1块、剪刀、热熔胶(或者橡皮泥)。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脖子长长似吊塔,穿着一身花斑褂,跑起路来有本领,奔驰赛过千里马。
”你们知道这是动物吗?
对,长劲鹿!
让我们利用废弃的饮料吸管来做一只可爱的长劲鹿。
二、动手做:
1、头号部:
取一根吸管弯成如教科书P17图1所示的形状,短的一端留30毫米,作为长颈鹿的嘴部;长的一端,用黑色即时贴缠绕成螺旋状,作为长颈鹿的颈部。
再取一根吸管弯成如教科书P17图2所示的形状,将两端剪齐;在弯头的内侧用热熔胶胶合在劲部与嘴部的弯头处。
调整角度,冷却定型,这就成了长颈鹿的双耳,如教科书P17图3所示。
利用多余的吸管,剪长约20毫米两小段吸管,用热熔胶胶合在嘴的根部,作为长颈鹿的双眼,如教科书P17图4所示。
2、身躯:
取一根吸管弯成如教科书P17图5所示的形状,短的一端留10毫米,作为与头部的接插处。
长的一端留40毫米。
再剪30毫米长的两段,胶合到40毫米长那段上,前后各留5毫米,成为长颈鹿的身体,如教科书图6所示。
另取两根吸管弯成如教科书P18图7所示的形状,将两端剪齐,作为长颈鹿的前、后腿。
在四条腿的底部绕一圈黑色即时贴作为蹄。
如教科书P18图8所示,分别将前腿和后腿胶合在身体的前后两端,调整角度,冷却定型。
3、尾部:
取一根吸管弯成如教科书P18图9所示的样子,将其一端留25毫米,剪成斜口,作为长颈鹿的尾巴。
另一端留10毫米,作为与身躯的插接处。
4、组装:
在身体前端插接处开一个10毫米长的口子,将颈部插入身体前端。
同样在尾部插接处开一个10毫米长的口子,将尾巴套装在长颈鹿身体的后端。
把四只脚底部涂上热熔胶,安放在瓦楞纸板上,如教科书P18图10所示。
整个制作就全部完成了。
注意:
制作过程中要注意安全,小心热熔胶烫了手。
三、试一试:
调整长颈鹿的颈部和尾部,它就能为你展现各种生动而有趣的姿态。
教学后记:
七、会转的娃娃
教学目标:
能够独立完成会转的娃娃的制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能够独立完成会转的娃娃的制作。
教学难点:
通过独立完成会转的娃娃的制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学准备:
饮料瓶、卡纸、细竹棒、橡皮筋、粗铁丝、胶带纸。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长得漂亮,又会“跳舞”的小娃娃,你一定很喜欢。
动手做一个这样的娃娃,让她来跟你做个朋友吧!
二、动手做
1、按教科书P19图1所示,在饮料瓶的瓶腰上方沿直径方向钻2个小孔,并在小孔两边对称地刻出4条5毫米宽的细槽,然后沿虚线将饮料瓶的上半部分剪下,用来做娃娃的“身体”。
2、从饮料瓶瓶身上剪下2根5毫米宽、80毫米长的塑料条,将其弯成弧形后交叉插入“身体”下方的细槽中,并使其向外突出,如教科书P20图2所示。
3、按教科书P20图3所示的尺寸,在卡纸上剪下A、B、C纸样各2片,分别做桨叶及娃娃的手、脚。
4、取一根60毫米长的细竹棒,在其两端各劈开一条12毫米长的细槽,内侧分别用胶带纸缠绕数圈。
然后取一根30毫米长的粗铁丝,将其一端弯一个环固定在竹棒的中心位置,如教科书P20图4所示。
5、旋下饮料瓶的瓶盖,在瓶盖中心钻一个小孔,并剪一块圆形的卡纸片放在小孔上作为垫圈,如教科书P20图5所示。
6、将A(桨叶)插入竹棒两端的细槽中,用胶带纸粘贴固定,然后将竹棒上的铁丝插入瓶盖的小孔后,也弯成一个小环,并套上橡皮筋,如教科书图P21图6所示。
7、把瓶盖旋在饮料瓶上。
取一根80毫米长的细竹棒使其穿过橡皮筋圈,然后将竹棒插在“身体”下方的小孔中,如教科书P21图7所示。
8、把B、C沿虚线折叠后,用胶带纸将它们粘在“身体”的上下两侧,做娃娃的手、脚。
然后用彩笔在瓶上画出娃娃的脸,一个娃娃就做成了。
三、试一试
将桨叶朝一个方向拨动20多圈后,把娃娃放在桌面上,放手后,调动娃娃就开始欢快地转动起来了。
教学后记:
八、喷气式小车
教学目标:
通过制作喷气式小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
利用反冲力,做一辆用气流来驱动的喷气式小车。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学准备:
气球1个、牙膏盒1个、牙签2根、导线、卡纸、胶水、剪刀、小刀。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喷气式飞机依靠向后喷射气体获得巨大的反冲力而高速飞行。
利用反冲力,可以做一辆用气流来驱动的小车。
二、动手做
预备活动:
玩气球
关于气球,我知道的玩法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这样玩过气球吗?
将一个气球吹大,然后将气球口朝下,松手后会怎么样?
你能够想出办法来控制气球运动的方向吗?
制作喷气小车
1、做车身:
用牙膏盒做车身(其他细长的小纸盒也可以)。
在牙膏盒两侧距离两端各3厘米的位置平行钻两个小孔,留作穿车轴用,安车轴的孔要比车轴略大,要使车轴能自由转动,如教科书P23图1所示。
2、做车轮:
用卡纸剪4个圆睛作车轮,用牙签做车轴,每只车轮在车轴上要装紧,不能摇晃和滑动。
安装时,可剪取大小合适的电线塑料皮数段,作为塑料套管,紧套在车轴上,将车轮夹紧,再加些胶水粘牢,如教科书P23图2所示。
3、固定动力部分
用宽约1厘米、长约8厘米的卡纸,做成Ω形,再用胶水粘在车身上作为喷气管架子,如教科书P23图3所示。
取一支塑料活动铅笔杆,用刀子将笔尖一端切下约3厘米长的一截。
再在笔杆孔大的一端套上一只小气球,用线扎牢。
将套上小气球的笔杆插入车身上的喷气管架子中固定,小车就做好了,如教科书P24图4所示。
三、试一试
用嘴对着笔杆吹气,使小气球充气胀大。
然后用手指堵住笔杆口,不让气球内气体排出。
将小车将在平地上,再放开手指,让气球内的气体从笔杆口喷出,小车就会向前行驶。
直到气球内的气放得差不多了,它才会停下来。
四、想一想你有什么办法让小车跑得更远?
教学后记:
九、奇妙的陀螺
教学目标:
通过制作奇妙的陀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
能够独立制作奇妙的陀螺。
教学难点:
通过独立制作陀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学准备:
弯头吸管2根、竹牙签、卡纸、剪刀、胶水等。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对于陀螺,你一定不陌生吧,捏住它的转轴,使劲一转,它就会在桌面上飞快地旋转起来。
可我们今天玩的陀螺,不需要用手转,而是通过嘴把它吹转。
二、动手做
1、按教科书P26图1所示,在卡纸上画下这些图形,沿轮郭线剪下备用,并复制相同形状的风翼6个。
2、如教科书P26图2所示,把8片风翼沿虚线折成直角后,粘在部件A的相应位置。
并在其中心插上1根竹牙签作转轴,一个陀螺就完成了。
在陀螺的转轴上套1根弯头吸管,用力吹气后迅速拔出吸管,在气流的作用下,陀螺迅速转动起来,如教科书P26图3所示。
3、把B、C、D三部分沿折线折好,并用胶水把三部分黏合起来,做成一个圆锥形状。
把另外8片风翼按照部件B所示的位置粘好。
再在中间插入一根牙签作转轴,做成一个圆锥状陀螺,如教科书P27图4所示。
三、试一试
1、用一小段吸管套在陀螺的转轴上,扶正陀螺,然后将另一根弯头吸管靠近风翼,从侧面吹一口气后,拔去转轴上的吸管,陀螺开始旋转起来。
2、如果你不停地向正在旋转的陀螺轻轻吹气,它会长时间地旋转下去。
教学后记:
十、电子警察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交通规则,学会遵守交通秩序。
教学重点:
了解交通规则。
教学难点:
学会遵守交通秩序。
教学准备:
CAI课件,地图。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十字路口,红绿类有序地亮和灭,但我们却看不到开灯和关灯的人,即使没有一个交警站在路口,司机也不敢违章闯红灯,这是为什么呢?
二、知道吗:
在十字路口,控制红绿灯按规律自动变换的是电脑,这种电脑还能起到督促驾驶员自觉遵守“红灯停,绿灯行”的规则,人们称这些电脑为“电子警察”。
三、怎么样
在20世纪60年代电子警察就上岗了。
不过最开始它只在交叉路口实行“点控制”——控制红绿灯变换。
在没有警察监督时,即使有人违反交通规则去闯红灯,也没办法对违规的人进行教育、处罚。
现在的电子警察可以通过摄像头拍摄车辆运行的情况,并且将图像传送到交通控制中心,如果有违章行为发生,控制中心的警察可以找到违章司机进行处理。
电子警察的摄像头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它会拍下违章汽车的牌号并且记录时间。
控制人员把违章车辆的牌号输入电脑,就可以通过电脑查找车主,再通知违章的司机接受处罚。
电子警察不分天气情况,不管白天黑夜都能忠实地指挥交通并进行监督。
通过电子警察的互相合作能使整个交通指挥系统更加科学,指挥中心通过电子眼看到某个地方发生交通事故或者有堵车现象发生时,可以及时果断地采取措施,减少损失。
电子警察还是最公正的管理者,它六亲不认,不会偷懒,不管是谁在什么时候违章,它都会如实地记录下来。
四、做一做
1、找一张城市地图,统计一下在这个城市里有多少个十字路口,如果要在每一个十字路口派一个交通警察,需要多少个警察?
2、想一想,如果不用电子警察,将会给这个城市带来哪些不便,给国家增加哪些负担?
3、在你的家乡,还有哪儿需要设置电子警察?
4、在我们周围,还有哪些像电子警察一样优秀的管理系统?
五、看一看
2003年10月,第五届全国城市运动会在长沙举行,为了更科学地管理好市内的交通工作,湖南省遥感中心采用卫星遥感技术制作了一张卫星遥感地图,通过计算机可以看到每条街道上的车辆行驶情况,甚至路上的行人与影子也清晰可见。
这样的地图不但方便交通秩序的管理,还可以科学地统计每条路上的车流量,为城市道路的规划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教学后记:
十一、机器人
教学目标:
学会制作机器人,培养学生的思维及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
能够独立制作机器人。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你一定在动画片或者电影中见到过神奇的机器人,它们具有超人的智慧,拥有特殊的能力,同时具有人的外形……其实,机器人已经走进了我们的生活,当然,它们没有动画片里讲的那么神奇。
二、知道吗
机器人是一种新型机器,是一种靠电脑“思考”、由电脑指挥它工作的机器。
当然,它的“思考”范围是由人编制的程序决定的,在程度设定的范围内,机器人可以独立地工作。
不过我们现在使用的机器人,大部分只是机器手一样的简单装置,离科幻故事里描述的机器人还有很远的距离。
三、怎么样
机器人能够模仿人的部分简单动作,比如说话、行走和干活,特别是在人不能直接进入的危险场所,机器人发挥的作用显得更加重要。
1、机械手:
机械手是模拟人手的功能做成的,式样很多,它可以用夹钳夹取东西,也可以用吸盘吸取东西。
2、工业机器人:
当你长时间做相同的工作时,也许会觉得枯燥、乏味,而机器人却不会有这些想法,也不会有疲劳的感觉。
比如,在汽车生产线上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湖南 科学技术 出版社 四年级 下册 科技活动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