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单元《磁铁》教参朱改.docx
- 文档编号:9766061
- 上传时间:2023-02-06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28.51KB
第4单元《磁铁》教参朱改.docx
《第4单元《磁铁》教参朱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4单元《磁铁》教参朱改.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4单元《磁铁》教参朱改
.第4单元磁铁的奥秘
本单元以磁铁为教学习内容,选自物质世界的能量表现形式部分。
三年级学生对磁铁并不陌生,他们大多见过磁铁、玩过磁铁,都知道磁铁能够吸引铁,所以他们把磁铁叫着“吸铁石”。
这种“吸铁”的神奇现象,自然会引起学生浓厚的探求兴趣。
在此基础上本单元以“磁铁”为教学载体、按“分——总”的结构设计了“神奇的磁力”、“司南的启示”、“磁铁游乐场”等三课。
试图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制作、游戏等活动,引导学生发现并认识磁铁的磁力、磁极和磁铁能指南北方向等性质,知道磁极相互作用的规律。
本单元围绕本册能力训练的重点,设置了众多的实验,且有学生探究过程的范例呈现于教材(包括有猜想、问题、实验的方法与记录表等),希望学生能举一反三地自主完成从“猜想——问题——实验——结论”的探究过程。
结论是学生对事实进行简单加工、整理、抽象和概括的过程,这是很重要的思维过程,是科学探究中不可缺少的一步,我们应该重视之。
指南针是我国的伟大发明,在本单元里,尽力地开发了“司南”的教学与教育意义,做到了科技史与教材内容的有机结合,凸显了本套教材的特色。
单元页画面自上而下为:
郑和下西洋的船队、司南、指南针和磁悬浮列车,洗练的跳跃式地呈现了人类应用磁铁的历史片断,要向学生传达的信息是,科技的发展会改善我们的生活、会促进我们的生产。
本单元教学用时大约需要4-5课时。
1 神奇的磁力
认识磁铁从认识磁力开始,为此本课设计了“水中取物”的教学引入和“探物游戏”、“哪里磁力大”等两个活动。
本课用“水中取物”做为教学引入,以激起学生的探求欲望、创设引发学生猜想的情境。
接着引导学生顺着猜想的思维轨迹去进行“探物游戏”,让学生通过“探物”试验去发现并认识磁力。
认识磁力后,“哪里磁力大”的问题就会在学生的头脑里油然而生,教学又引导学生依顺“问题——猜想——实验”的过程深入展开探究,让学生在实验中发现并认识磁铁的磁极。
本课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围绕“磁力”逐步展开教学,在活动中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实验能力,体会磁力的神奇。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进行实验。
2.能通过实验获取事实并做出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实验中尊重科学事实。
科学知识
1.认识磁铁能够吸引铁,知道磁铁有磁力。
2.知道磁铁磁力最大的部分是磁极。
教学建议
教学准备:
透明塑料杯、图钉、条形磁铁、各种形状的磁铁、回形针等。
课时分配建议:
本课建议用1课时。
教学导入:
本课用教师的演示实验“水中取物”来导入教学。
实验中的“魔棒”是一块包裹起来的条形磁铁,使得这个实验相当于一个“解暗箱”的活动。
这个活动负有双重目的,一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探求欲,为教学营造一个有利的心理环境;二是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教学铺设一段知识的阶梯。
教师要恰当地把握学生的心理表现与认知水平,适时地引导学生的猜想来展开教学。
活动1探物游戏
活动目标:
1.通过用“魔棒”探物的试验,发现并认识磁铁能吸引铁的事实。
2.认识到磁铁有磁力。
活动建议:
1.这个活动应该分为两步走:
先让学生试一试,看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不能吸引哪些物体。
然后再引导他们认识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是什么材料做的,不能被吸引的物体又是什么材料做的,使学生认识磁铁能够吸引铁的事实,进而认识磁力。
在活动中要鼓励学生通过试验去获取事实,去发现问题。
2.我们知道磁铁的周围存在一个磁场,在实验中,学生也会发现这一现象:
在一定范围内(隔物或隔一段距离)磁铁都能吸引铁。
当学生提出来这种现象时,教师可因势得导地引导,让他们知道在磁铁周围的一定范围内存在着磁力的事实。
3.学生们根据经验把磁铁叫着“吸铁石”,这是一个非科学的名词,在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逐渐用科学的名词“磁铁”来替代它。
这也是科学教育的任务。
教师可以告诉学生,磁铁不仅能吸铁,还能吸引镍、钴等金属,在磁性非常强的情况下铝也可以被吸引。
4.认识磁力是学生初涉“力”的知识,但目前学生对磁力的理解只能停留在“磁铁能吸引铁”的这些具体事实上。
在活动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当磁铁靠近物体,特别是靠近大头针等轻小物体时,物体被吸过来时的现象,也可以让他们描述这一现象,使他们在蒙胧中感知力的作用,也是为今后学习有关力的知识做一个长远的铺垫。
5.在活动中学生应该让学生知道各种磁铁的名称。
活动2哪里磁力大
活动目标:
1.能根据“磁铁不同的部位吸铁的本领相同吗?
”的问题提出猜想,并能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2.知道磁铁的两端磁力大。
中间磁力小,知道磁磁力最大的地方叫磁极。
活动建议:
1.在前一个活动中,学生就有可能发现磁铁不同部位的磁力大小不同的现象,所以这个问题的提出是学生探究活动向前发展的必然。
只要教师引导得法,学生完全有可能自主地提出这样的问题来。
2.这个活动试图带领学生经历一个较以前更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基于三年级学生的实验能力尚差,教材呈现了“第三小组”的实验过程,以此做为范例来引导学生进行自己的探究活动:
“磁铁的不同部位吸铁本领相同吗?
”——提出问题;
“我的猜想……”——作出猜想;
“怎样设计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想?
”——制定计划;
活动场景的插图——实验验证;
“第三小组的实验记录”——搜集证据;
“把自己小组的实验方法和结果与同学交流……”——表达与交流。
3.学生可以按照“第三小组”的实验方法来研究条形磁铁磁力大小的问题。
在此实验基础上,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地来研究蹄形磁铁、环形磁铁等其他形状的磁铁的磁力大小的问题。
4.“将条形磁铁折断后,每一段是不是也有两个磁极呢?
”思维活跃的学生在认识了条形磁铁有两个磁极后,很容易会想到这个问题。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用“反证”的方法来认识这个问题:
“将两块条形磁铁拼接起来形成一块长的条形磁铁后,会有四个磁极吗?
”
本课教学札记
评价建议
本课的评价可以从学生在活动中是否能提出问题、是否能设计实验并做好记录等方面来进行评价。
课程资源
科学名词
天然磁石:
磁铁矿是含有磁性的铁矿。
从前人们曾把他叫天然磁石,意思是“指路石”;因为早期的航海家把它当罗盘用。
磁性的起源:
铁含有很多叫做磁偶极的微小磁体,在一般情况下,所有偶极都指向不同的方向,它们的磁性互相抵消。
在磁铁里,所有偶极都指向同一方向,所以它们的磁性就结合在一起使磁铁表现出明显的磁性。
磁石的吸铁性及其应用
我国是对磁现象认识最早的国家之一,公元前4世纪左右成书的《管子》中就有“上有慈石者,其下有铜金”的记载,这是关于磁的最早记载。
类似的记载,在其后的《吕氏春秋》中也可以找到:
“慈石召铁,或引之也”。
东汉高诱在《吕氏春秋注》中谈到:
“石,铁之母也。
以有慈石,故能引其子。
石之不慈者,亦不能引也”。
在东汉以前的古籍中,一直将磁写作慈。
相映成趣的是磁石在许多国家的语言中都含有慈爱之意。
我国古代典籍中也记载了一些磁石吸铁和同性相斥的应用事例。
例如《史记·封禅书》说汉武帝命方士栾大用磁石做成的棋子“自相触击”;而《椎南万毕术》(西汉刘安)还有“取鸡血与针磨捣之,以和磁石,用涂棋头,曝干之,置局上则相拒不休”的详细记载。
南北朝(512~518年)的《水经注》(郦道元)和另一本《三辅黄图》都有秦始皇用磁石建造阿房宫北阙门,“有隐甲怀刃入门”者就会被查出的记载。
《晋书·马隆传》的故事可供参考:
相传3世纪时,智勇双全的马隆在一次战役中,命士兵将大批磁石堆垒在一条狭窄的小路上。
身穿铁甲的敌军个个都被磁石吸住,而马隆的兵将身穿犀甲,行动如常。
敌军以为马隆的兵是神兵,故而大败(“夹道累磁石,贼负铁镗,行不得前,隆卒悉被犀甲,无所溜碍”)。
古代,还常常将磁石用于医疗。
《史记》中有用“五石散”内服治病的记载,磁石就是五石之一。
晋代有用磁石吸出体内铁针的病案。
到了宋代,有人把磁石放在耳内,口含铁块,因而治愈耳聋。
磁石只能吸铁,而不能吸金、银、铜等其他金属,也早为我国古人所知。
《淮南子》中有“慈石能吸铁,及其于铜则不通矣”,“慈石之能连铁也,而求其引瓦,则难矣”。
2司南的启示
在认识了磁铁的磁极后,学生自然地会对磁极的标记(磁铁上的颜色与字母)产生兴趣,所以研究磁铁能指南北方向的性质、知道“南极”、“北极”的磁极名字已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本课以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的司南做为教学的引入,并按认知的顺序设计了“自制指南针”、“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和“调查磁铁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等活动。
教材从指南针进入,明显地是要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有过的辉煌,以激发其民族自豪感,此为其一。
其二是要引导学生顺着“指南针能指南北方向,它有磁性吗?
——磁铁有磁性,能指南北方向吗?
”的思路来研究磁铁。
通过这种由此及彼的研究,使得学生对磁铁能指南北方向的性质认识就会变得“轻车熟路”了。
在知道了“N”和“S”的意义后,进一步来研究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能让学生更容易发现并描述这一规律。
最后了解磁铁的应用,将学生的认识落实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改善生活与促进生产有积极作用”上来。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会将缝衣针磁化并制作成指南针。
2.能用自制的指南针测定方向并能用自制的小磁针做吸引铁的实验。
3.能根据“指南针能指南北方向、有磁性”的事实,提出“磁铁也能指南北方向吗?
”的问题来,并自己设计探究实验。
4.能根据观察到的磁极间相互作用的现象,做出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指南针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发明,增加民族的自豪感与自信心。
2.知道科学技术的发展能改善人们生活促进生产发展。
科学知识
1.知道自制磁针的方法,学自制指南针。
2.认识磁铁能指示南北方向。
知道指南针是利用磁铁能指示南北方向的性质制成的。
3.知道同种磁极会相互排斥、异种磁极会相互吸引。
教学建议
教学准备:
条形磁铁、缝衣针、线绳、回形针若干、小碗、小水桶、水槽、旋转支架、泡沫小球。
课时安排建议:
本课建议用2-3课时。
教学导入:
本课可以用围绕司南为主题的阅读方式或谈话的方式导入教学。
在教学中不要忘记告诉学生司南是用天然磁石制作的,而现在用的指南针都是用“人工”磁体制作的。
“人工也能制造磁体?
”这样的问题就会出现在好奇儿童的心理,教师此时可因势利导地用“你们也想制作指南针吗?
”来激起学生的探究欲,将教学带入下一个活动。
活动1:
自制指南针
活动目标:
1.能用缝衣针制作成指南针,并会用自制指南针测定方向。
2.认识磁铁有指示南北方向的性质,知道指北的磁极叫“北极”、指南的磁极叫“南极”。
3.知道指南针是利用磁铁能指示南北方向的性质制成的。
活动建议:
1.本活动分两层,第一层是自制指南针,并认识指南针能指方向、有磁性;第二层是引导学生逆向求索:
在知道磁铁有磁性的认识上去探究“可以直接用磁铁做指南针吗?
”,以此认识磁铁能指示南北方向。
2.教材用插图与指南车的话来指导学生的操作,将缝衣针磁化成小磁针。
为了适合一般的习惯,我们应该让针尖端成为S极(插图所示为方法之一)。
3.我们要告诉学生用缝衣针等钢质材料制作的磁体,磁性才能较长时间保留,初步使他们明白用缝衣针来制作小磁针的道理。
4.教材用“磁针四法”的科技史来指导学生接下来的操作,能够适合学生操作的比较好的方法可能是浮针法(所以教材以案例呈现),但所有的方法都应该让学生试一试,最后由他们自己选择一种方法来将小磁针制作成指南针。
5.因为有用小磁针做实验的铺垫,所以接着来用磁铁来做指示方向的实验对于学生来说应该是轻车熟路的事了。
活动2:
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归纳出:
同种磁极相排斥、异种磁极相吸引的规律。
2.启发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活动建议:
1.对磁极间的吸引与排斥现象,在使用磁铁的过程中学生们会有所感知,这种经验是实验前进行猜想的基础。
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调动和利用他们的这一经验,使猜想顺利进行。
2.本活动教材上呈现了一个学生实验的范例,与前相同,都是希望引导学生能进行举一反三的仿效,以逐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开始学生都会按教材上的方法进行实验,实验结束后,教师要反复提示学生注意指南车卡通人的讲话“我们还有其他方法吗”,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法进行实验。
3.要使实验中出现明白无误的“相斥”与“相吸”现象,而不是其中一磁铁“被”吸引与“被”排斥的假象,我们要注意:
一是两磁铁下的“轮子”的都要能灵活地滚动;二是两磁铁的质量应该相同;三是两块磁铁磁性强弱相差不可太大;四是实验操作时,应该推动两磁铁相向运动。
4.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反复多次实验,记录多次实验结果,再根据事实做出结论。
这个过程是要让学生明白科学是不能根据一次实验的现象来做结论的,实验应该是能重复的。
拓展活动:
调查磁铁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
活动目标:
1.了解磁铁在生活与生产中的应用,认识科学技术发展能作用于生活与生产。
2.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活动建议:
1.这是一个拓展活动,可安排在课后进行。
2.教材上例举了磁铁的几种应用,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不同的应用中是利用了磁铁的什么性质,这样才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3.磁悬浮列车是现代高科技发展的产物,例举它主要是要让学生了解最新的科学技术信息。
其它方面,只要学生知道磁悬浮列车利用了磁铁“同种磁极相排斥、异种磁极相吸引”的基本原理即可。
我们可以用类似教材插图上的实验来引导学生的认识。
4.磁悬浮列车与自动选矿机都是电磁的应用,在学生倘未学习电磁铁的现阶段,只是让学生了解表象的磁的作用。
评价建议
本课的评价可以从自制指南针是否成功、研究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时是否有实验记录、是否认识到磁铁具有方向特性、是否知道磁极间有怎样的相互作用等方面来进行。
评价内容
评价结果
自制指南针是否成功
研究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时是否有实验记录
是否认识到磁铁具有方向特性
是否知道磁极间有怎样的相互作用
本课教学札记
课程资源
科学名词
地球磁场:
指南针在静止时沿地球南北方向取向,这表明地球是一个大磁体。
地球磁体的N极(北极)位于其地理南极附近。
地球磁体的S极(南极)位于地理北极附近。
指南针正是借助于地球是个大磁体和利用磁的相互作用规律而制成的。
磁悬浮列车:
磁悬浮列车是运用磁铁“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性质产生“磁性悬浮”现象而使列车完全脱离轨道而悬浮行驶的“无轮”列车。
当今,世界上的磁悬浮列车主要有两种“悬浮”形式,一种是推斥式;另一种为吸力式。
推斥式是利用两个磁铁同极性相对而产生的排斥力,使列车悬浮起来。
这种磁悬浮列车车厢的两侧,安装有磁场强大的超导电磁铁。
车辆运行时,这种电磁铁的磁场切割轨道两侧安装的铝环,致使其中产生感应电流,同时产生一个同极性反磁场,并使车辆推离轨面在空中悬浮起来。
但是,静止时,由于没有切割电势与电流,车辆不能产生悬浮,只能像飞机一样用轮子支撑车体。
当车辆在直线电机的驱动下前进,速度达到80公里/小时以上时,车辆就悬浮起来了。
吸力式是利用两个磁铁异性相吸的原理,将电磁铁置于轨道下方并固定在车体转向架上,两者之间产生一个强大的磁场,并相互吸引时,列车就能悬浮起来。
这种吸力式磁悬浮列车无论是静止还是运动状态,都能保持稳定悬浮状态。
这次,我国自行开发的中低速磁悬浮列车就属于这个类型。
“若即若离”,是磁悬浮列车的基本工作状态。
磁悬浮列车利用电磁力抵消地球引力,从而使列车悬浮在轨道上。
在运行过程中,车体与轨道处于一种“若即若离”的状态,磁悬浮间隙约1厘米,其正常的运营速度可以达到每小时430公里,因而有“零高度飞行器”的美誉。
它与普通轮轨列车相比,具有低噪音、低能耗、无污染、安全舒适和高速高效的特点,被认为是一种具有广阔前景的新型交通工具。
特别是这种中低速磁悬浮列车,由于具有转弯半径小、爬坡能力强等优点,特别适合城市轨道交通。
指南针是我国最早发明的
春秋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就在采矿、冶炼中,逐渐认识了磁石。
到战国时期,就有人用磁石做成器具来判定方向,当时叫“司南”。
它是在一个无沿的方盘上放置一只水勺似的磁石,水勺的柄端向南指。
到北宋后期(公元11世纪),我国人民创造了人工磁铁,此后又创制了“指南鱼”,把用磁钢片制成的“鱼”放在水面上,以此指示方向。
后来经过反复研究改进,又把磁钢片改成细小的磁钢针,并使它的尖端成磁北极,末端成为磁南极,这就成了指南针。
随着文化交流的日趋频繁,往来于中国的船只上的水手们,将指南针传到了世界各地。
自12世纪始,欧洲开始自制指南针。
这种指南针是一根安装在固定轴上的磁针,能在水平方向转动并指示磁子午线的方向。
公元1250年前后,地中海地区所制造的指南针已经把磁针装在了有刻度的卡片上,并与中央旋轴保持平衡。
1560年,意大利人卡尔达诺发明了新的磁针装置──利用一种所谓三环式悬挂法的装置,使磁针指示的方位更加精确,无论船舶多么摇摆颠簸,磁针都能准确地保持水平状态,这种装置叫罗盘仪,只适用于木船。
时至今日,在有些轮船上,仍配备一个备用的传统标准罗盘。
指南针因航海需要而发展起来,逐渐扩展到了航空、地质勘探以及探险等方面,对人类的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北宋杰出的科学家沈括,对于指南针的制作和使用,作了许多科学的说明和分析。
正是由于指南针的出现,沈括最先发现了磁偏现象,他在自己于11世纪末著的《梦溪笔谈》中,在记述用天然磁石摩擦钢针可以指南的时候指出:
“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
”这是世界上关于地磁偏角的最早发现记录。
磁偏角、磁倾角(地球磁场和水平面的夹角)、地磁场的水平分量,称为地磁三要素。
欧洲人对磁偏角的发现,是在哥伦布海上探险途中的1492年,比沈括晚四百多年。
磁石的指向性及其应用
在我国很早就发现了磁石的指向性,并制出了指向仪器司南。
《鬼谷子》中有“郑子取玉,必载司南,为其不惑也”的记载。
稍后的《韩非子》中有“故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的记载。
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记有“司南之杓(勺子),投之于地(中央光滑的地盘),其柢(勺的长柄)指南”。
不言而喻,司南的指向性较差。
北宋时曾公亮与丁度(990~1053)编撰的《武经总要》(1044年)在前集卷十五记载了指南鱼的使用及其制作方法:
“若遇天景噎(阴暗)霾,夜色瞑黑,又不能辨方向……出指南车或指南鱼,以辨所向……鱼法,用薄铁叶剪裁,长二寸阔五分,首尾锐如鱼形,置炭中烧之,候通赤,以铁钤钤鱼首出火,以尾正对子位,蘸水盆中,没尾数分则止,以密器收之。
用时置水碗于无风处,平放鱼在水面令浮,其首常南向午也”。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里极为清晰地论述了热退磁现象的应用。
当烧至通赤时,温度超过居里点,磁畴瓦解,这时成为顺磁体。
再用水冷却,磁畴又重新恢复。
这时鱼尾正对子位(北方),在地磁场作用下,磁畴排列具有方向性,因而被磁化。
还应注意到,“钤鱼首出火”时“没尾数分”,鱼呈倾斜状,此举使鱼体更接近地磁场方向,磁化效果会更好。
从司南到指南鱼,无疑是一个重大进步,但在使用上仍多有不便。
南宋时,陈元靓在《事林广记》中记述了将指南龟支在钉尖上。
由水浮改为支撑,对于指南仪器这是在结构上的一次较大改进,为将指南针用于航海提供了方便条件。
指南针用于航海的记录,最早见于宋代朱彧(yù)的《萍洲可谈》:
“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
以后,关于指南针的记载极丰。
到了明代,遂有郑和下西洋,远洋航行到非洲东海岸之壮举。
西方“关于指南针航海的记载,是在1207年英国纳肯(A.Neckam,1157~1217)的《论器具》中。
3磁铁游乐场
做为本单元最后的一课,具有总结复习的意义,也具有评价反省的内涵,更有提高创新的思想。
为此安排了“沙里寻针”、“辨认磁极”、“制作玩具”和“我们还能利用磁铁的性质解决生活、学习中的问题吗”等四个活动。
前两个活动是引导学生应用本单元学习过的知识来解决实际的问题,考验学生能否活学活用知识,是对学生知识迁移应用能力的评价。
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制作磁性玩具无疑是一种综合能力的训练,复习、评价、提高均含其中。
最后一个活动显然更上了层楼,它要激发学生的创造欲,应用所学的磁铁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与学习中的问题。
从课题来看,本课是一个大的主题活动。
在教学中,四个活动可以按顺序在每个小组内逐一开展,也可以每个小组只选其中一项,即让四个活动在不同小组并列进行。
若是后一种教学方式,则要特别注意活动后全班的汇报交流。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应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创新能力的培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积极地参与活动之后体验实验的成功、制作的成功。
2.乐于用学到的磁铁的相关知识解决生活学习中的问题,从而改善生活。
3.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科学知识
复习磁铁的基本性质,能运用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建议
教学准备:
各种形状的磁铁、大头针、没有标明磁极的磁铁等。
课时分配建议:
本课建议用1-2课时。
活动1沙里寻针
活动目标:
能利用磁铁吸引铁的性质将大头针从沙堆里分离出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活动建议:
1.从操作上来说,这是一个很简单的活动,学生会毫不费力地找到用磁铁把大头针从沙里分离出来的方法。
但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解决问题的层面上,解决实际问题只是本活动的第一个过程。
从复习的意义上来说,明白其原理才是真正重要的,所以一定要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方法运用了磁铁的什么本领”,这是活动的第二个过程,这是一个思维过程。
请注意,伴有思维的活动,才是有意义的活动。
第三个过程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你还能用类似的办法解决哪些问题?
这是一个提高与创新的过程。
学生在三过程中的表现就是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对学生的评价。
2.沙子里通常会混有其他碎屑,甚至会有铁等磁性材料的碎屑。
学生在用磁铁去吸大头针时,也会吸起一些这样的碎屑来。
为了净化活动条件,教师应在课前对活动用的沙进行必要的处理。
若在室内来做这样寻针的活动,应该将沙洗净,以保持清洁。
活动2辨认磁极
活动目标:
能设计简单的实验,应用磁铁的有关性质来辨认磁铁的磁极。
活动建议:
1.如果说前面的活动都是以范例对学生的实验进行“教”的话,那么这个活动中的实验就只能说是“扶”了:
没有了实验操作的范例,而是用一张类似实验报告的记录表来引导学生的实验。
用表中所列的三项来规范学生的实验设计,让学生的实验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和训练。
2.一般地说学生会用磁铁能指示南北方向和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这两种办法来辨认磁铁的磁极,这也是教学应该达到的目标。
教师一是应该为活动准备足够的器材;二是当学生达不到目标时,应该进行必要的引导。
3.设计实验要集思广益,要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与合作。
这个活动可以先让学生在组内进行交流并确定实验方法、进行实验。
小组实验完毕后,再在全班进行汇报交流以获取更大的信息量,使自己的认识更上一层楼。
活动3制作玩具
活动目标:
1.能仿制或设计制作一个应用了磁铁性质的玩具。
2.在仿制或设计制作玩具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活动建议:
1.三年级的学生动手能力尚差,所以本册教材里的制作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简单制作”。
在本课之前学生已经经历了自制保温盒、自制简易风向标、自制雨量筒共三次制作活动,制作能力得到了初步地锻炼与相应地提高,所以本课的制作在难度上有了明显地提高。
“荡秋迁的小人”是一个较复杂的玩具,而教材上并没有分步制作图,教师要注意指导。
2.开展这个制作活动的基础,除了学生对磁铁性质的认识外,更多的应该是学生对已有磁性玩具的了解,教学可以从解剖已有的磁性玩具入手。
拓展活动:
我们还能应用磁铁的性质解决生活、学习中的问题吗
活动目标:
1.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训练。
2.检查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有关磁铁知识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磁铁 单元 教参朱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