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成都中医药大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3197649
- 上传时间:2022-10-08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26.18KB
《中医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成都中医药大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中医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成都中医药大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成都中医药大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分学时
学分
4
总学时
72
成绩评定方式
项目 百分比(%)
出勤/学习态度 10
课外作业 30
期末理论考试 60
实践考核 0
教科书(书名、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
《中医学基础》(主编:
谢宁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十二五”规划教材)
2012年8月
1、 参考书目(书名、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孙广仁、郑洪新主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第9版),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2012年1月出版。
2、 高思华,王键主编.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第2版),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8月出版。
3、 李德新主编.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医基础理论(第2版)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年3月出版。
4、 王琦主编.中医藏象学(第3版),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1月出版。
课程网站(教师个人网址请列入)
httρ√∕⅛∕book-show∕flexΛook.html7courseNumber=320
先修课程要求、
适用院系及专业
康复治疗专业
二、课程内容简介(50-150字,双语教学课程须同时提供中英文内容简介)
三、课程主要教学内容(可列多级标题,如设有实验,还须注明各实验项目、实验目的及实验内容)
《中医学基础》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课程,属于中医
学的专业基础课,是学习中医、中药学的入门课。
主要内容包括: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阴阳、五行学说)、人体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藏象、精气血津液、经络、体质学说)、中医学对疾病的认识及防治(病因、病机、防治原则)、中医学的诊法与辨证(四诊、辨证)。
通过学习,对中医学的其他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绪论
课时:
共2课时。
教学要求及内容
掌握:
1.中医学及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内涵。
2.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熟悉: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条件。
2.辨证论治相关概念的含义
3.《中医学基础》的主要内容及学习方法。
了解:
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及发展概况。
2.中医学基本特点的主要内容。
一、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简要介绍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条件及形成的标志。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阶段:
简要地介绍中医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物学、方剂学、针灸学的发展沿革。
二、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一) 整体观念
1.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2.人与外环境的整体性。
(二) 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的概念以及症、证、病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三、 中医学思维方法特点(自学):
比较、类比、演绎、以表知里、试探和反证
四、 《中医学基础》主要内容(自学)
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人体的结构与功能、病因、病机、诊法、辨证、养生•防治•康复。
思考题:
1.什么是中医理论体系?
其形成的因素是什么?
2.何谓整体观念?
体现在哪几方面?
3.什么是辨证?
辨证与论治的关系是什么?
4.临床上怎样运用辨病与辨证的诊疗原则?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共8课时。
1.阴阳基本概念的内涵。
2.阴阳的相互关系。
3.五行的概念及五行的特性。
4.事物五行属性归类的依据及方法。
1.阴阳各关系的内涵。
2.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3.五行在一般状态下的调节机制和特殊状态下的相互影响。
4.五行学说在中医学申的应用。
1.阴阳学说形成的文化背景及其特性。
2.五行概念形成的时代、文化背景及事物五行属性归类表的内容。
第一节阴阳学说
概述:
阴阳学说的概念、形成时代及其特性。
一、 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
1.阴阳概念的形成。
2.阴阳概念的基本内涵。
3.阴阳的特性:
相关性、普遍性、相对性、规定性。
二、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在阴阳相互交感的基础上,其相互关系表现在如下方面:
1.阴阳的对立制约。
2.阴阳的互根互用:
阴阳互藏、阴阳互根、阴阳互用。
3.阴阳的消长平衡:
阴阳的相互消长及阴阳的协调平衡(即阴阳自和)o
4.阴阳的相互转化。
三、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2.解释人体的生理活动。
3.解释人体的病理变化:
阴阳的偏盛偏衰、阴阳偏衰的相互损伤、阴阳证候的相互转化。
4.指导疾病的诊断:
症状、体征及证候的阴阳属性归类。
5.指导疾病的防治:
养生防病、治则治法方面的应用。
6.归纳药物的性能:
药物的四性、五味、升降浮沉方面的应用。
第二节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的概念及历史地位。
一、 五行的基本概念:
(一) 五行的概念:
基本内涵及其形成。
(二) 五行的特性:
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稿、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三) 五行的归类:
归类的依据是五行的特性;
归类方法有直接的取象比类法和间接的推演法。
二、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 五行相生、相克与制化。
(二) 五行母子相及与五行相乘、相侮。
三、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 说明脏腑的生理及相互关系:
人体的组织结构、脏腑的生理功能、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人体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二) 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母子相及的病理传变、相乘相侮的病理传变。
(三) 指导五脏系统疾病的诊断:
定位诊断、传变趋势、预后转归。
(四) 指导疾病的防治:
控制五脏疾病的传变、确定五脏疾病的治疗原则、制订五脏疾病的具体治法、指导脏腑用药。
1.筒述阴阳学说对中医理论形成的影响。
2.举例说明阴阳的相对性及其意义。
3.简述阴阳学说在解释人体病理变化方面的应用。
4.简述五行学说对中医理论建构的影响。
5.简述五行的生克及制化关系。
第二章藏象
共18课时。
1.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概念及其共同的生理特点;
2.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
1.奇恒之腑中脑、髓、骨、脉和女子胞的生理功能;
2.五脏与五体、五华、五窍、五液、五志的关系;
3.神志活动、呼吸运动、消化吸收与排泄、血液循行、水液代谢、生长发育、生殖能力、感觉功能、肢体运动的整体联系。
1.五体、五华、五窍、五液、五志的涵义及主要功能;
2.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的关系以及五脏与脑和女子胞的关系;
3•心包络和命门、胰、精室的内容。
第一节藏象概述
藏象的概念,脏腑的分类与区别,藏象学说的形成与特点。
第二节五脏
五脏的概念、共同的生理功能及特性。
一、 心
心的部位、结构及特性。
1・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主血脉;
主藏神
2.心与体、华、窍、液、志、时的关系:
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开窍于舌;
在液为汗;
在志为喜;
在时为夏。
【附】心包络
概念、生理功能及其意义。
二、 肺
肺的部位、结构、特性(如喜润恶燥)及肺气宣发肃降的运动特征。
1.肺的主要生理功能:
主宣发肃降;
主气、司呼吸;
助心行血;
主通调水道。
2.肺与体、华、窍、液、志、时的关系:
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开窍于鼻,喉为肺之门户;
在液为涕;
在志为悲(忧);
在时为秋。
三、 脾
脾的部位、结构及生理特性(主升、喜燥恶湿)。
1.脾的主要生理功能:
主运化;
主升;
主统血。
2.脾与体、华、窍、液、志、时的关系:
在体合肉、主四肢;
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在液为涎;
在志为思;
在时为长夏、四时。
【附】胰
胰与脾的关系及功能。
四、 肝
肝的部位、结构及特性(主升、主动、喜条达、为刚脏)。
1.肝的主要生理功能:
主疏泄(表现在调畅精神情志、维持津血运行、促进脾胃运化、调节生殖功能等方面);
主藏血(贮藏血液、调节血量、防止出血)。
2.肝与体、华、窍、液、志、时的关系:
在体合筋;
其华在爪;
开窍于目;
在液为泪;
在志为怒;
在时为春。
五、 肾
肾的部位、结构及特性(闭藏)。
1.肾的主要生理功能:
主藏精(主管生长发育与生殖、主一身阴阳);
主水;
主纳气。
2.肾与体、华、窍、液、志、时的关系:
在体合骨,其华在发;
开窍于耳及二阴;
在液为唾;
在志为恐;
在时为冬。
【附】命门
概念、部位及功能。
第二节六腑
六腑的概念、共同生理功能及共同生理特性。
一、 胆:
贮藏排泄胆汁;
参与精神情志活动。
二、 胃:
主接受、容纳和消化饮食;
有主通降,以降为顺的生理特征。
三、 小肠:
受盛化物;
泌别清浊。
四、 大肠:
吸收饮食残渣中的水分和排泄糟粕。
五、 膀胱:
贮尿、排尿。
六、 三焦:
通行元气;
运行水液。
上、中、下三焦的部位划分及三角分别有如雾、如近、如渎的功能特点。
第三节奇恒之腑
概念、归类依据、共同生理特性及功能。
一、 脑
1•脑的主要功能:
主宰生命活动;
主管精神思维;
主持感觉运动。
2.脑与五脏的关系。
二、 髓:
概念及功能(充养脑髓;
滋养骨髓;
化生血液)。
三、 骨:
贮藏骨髓;
支撑形体;
主司运动。
四、 脉:
运行气血;
传递信息。
五、 女子胞:
1.女子胞的主要功能:
主持月经;
孕育胎儿。
2.女子胞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附】精室
概念、形态、功能及其与脏腑经络的联系。
第四节脏腑之间的关系
一、 脏与脏的关系:
心与肺、心与脾、心与肝、心与肾、肺与脾、肺与肝、肺与肾、肝与脾、肝与肾、脾与肾的关系。
二、 脏与腑的关系:
心与小肠、肺与大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的关系。
三、 腑与腑的关系。
1.五脏、六腑的共同生理功能和特点是什么?
2.肺主宣降的共同生理效应有哪些?
3.为什么说脾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
4.脾气的运动特点及其表现如何?
5.肝主疏泄与肝藏血关系如何?
6.为什么称肝为“罢极之本”?
7.为什么说肾为先天之本?
8.连结心肺两脏功能的主要环节是什么?
第三章气血津液
共5课时。
其中气2课时,血1课时,津液1课时,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1课时。
1.气的概念、生成、功能及分类;
2.血的概念、生成及主要功能;
3.津液的概念及其主要功能。
1.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的过程及其与相关内脏的关系。
1.气运动的形式及与内脏的关系;
2.影响血液运行的主要因素。
第一节气
一、 气的概念(哲学概念、医学概念)。
二、 气的运动:
气机的含义、气运动的基本形式、气的运动与脏腑关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医学基础 中医学 基础 课程 教学大纲 成都 中医药 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