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方》集体备课教案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5686000
- 上传时间:2022-11-15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30.99KB
《前方》集体备课教案Word格式.docx
《《前方》集体备课教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前方》集体备课教案Word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指激动、愤怒等感情无法抑制。
( )
(2)形容神态失常,失去自制力。
多用于形容阅读诗歌、戏曲、音乐、小说等时的忘我的精神状态。
3答案:
按捺不住 如痴如醉
4.文学常识。
曹文轩,1954年生,江苏盐城人。
现任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主要著作有:
长篇儿童小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4.答案:
《山羊不吃天堂草》 《草房子》
二、课文探究导引:
1.文中表明作者立意的一句话是什么?
作者又是如何围绕它展开叙述的?
1答案:
提示:
“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特点反弹琵琶)(第2段)
第3段:
人类祖先在没有“家的意识和家的形式之前”就在无休止地迁徙。
第4段:
写人类有了家后远行的欲望没有寂灭。
第5段:
交代人类离家远行的原因之一:
外面世界的诱惑。
第6段:
交代人类离家远行的原因之二:
出自无奈(“家容不得他”或“他容不得家”)。
第7段:
交代人类离家远行的原因之三:
理想的诱惑,点出了“前方”,前方在这儿更多的不是空间上的概念,而是理想的召唤。
第8段:
回到摄影作品上来。
由“前方”到“路”到“汽车”,完成了从联想到摄影作品的思维过程。
2.从哪几段开始,作者转入对人生的思考?
9—11段。
第9段由“路”着手,着眼于“路”与“家”和“前方”的关系,日常的生活场景转入对人生(命运与内心世界)的思考。
第10段:
论述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第11段:
论述人处于走向前方与惦念家乡的矛盾中。
(“人的悲剧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
”离乡与思乡似乎是个永恒的矛盾,谈谈你的看法。
)
3.文章第1段和最后一段的关系如何?
3.答案:
第1段由摄影作品入手,猜测画面上人物的目的,说明“归家”和“远行”都是“在路上”,都与离家有关。
结尾再次猜测摄影作品“前方”中人们的命运,扣住文章的写作缘由。
首尾呼应,从浅层次的生活经历入手,上升到深层次的人生哲理的发问。
板浦高级中学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一》教案
课时编号:
019课题:
《前方》第一课时
主备人:
武传胜备课时间:
2010年9月29号使用时间:
教学目标
1、了解摄影散文的一些特点,体会联想这一创作手法的具体运用。
2、与文本直接对话,加以评点,了解人类的“精神家园”。
3、自主学习,反复阅读,加强文本与自己的对话体验。
教学重点
1、体会联想这一创作手法的具体运用。
2、加强学生与文本对话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
1、了解虚实结合的写法和本文反弹琵琶的写法。
学法指导
研读法:
自主学习,反复研读,思考探究。
教学过程
个人复备
一、导入:
印度和我们中国一样是一个人口大国,流动人口非常多。
一位印度摄影师拍摄了这幅照片题目就叫《前方》。
请大家认真看这幅照片,你看到了什么?
由这幅照片你又想到了什么?
请同学们来说一下。
(请生自由发言)
曹文轩看到这幅画面后也想到了很多,于是他就写了《前方》这篇文章。
(写出课题)
这篇文章是一种新兴的文体,称之为“摄影散文”。
所谓“摄影散文”,顾名思义,一摄影二散文。
它兼有摄影和散文两大优势。
我们知道,摄影最大的优势就是视觉上的直观性,具有冲击力,而散文最大的特点就是自由,可以自由地展开联想。
所以摄影散文就把两者的长处有机地结合起来,两者融为一体。
《前方》就是这样一篇“摄影散文”。
二、检查预习:
1、让学生先交流预习感受及见解,重点是“导学案”上的内容,然后教师分别让多名学生说说自己预习的情况。
2、教师可补充:
①简介作者:
曹文轩,生于1954年,江苏盐城人。
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他在台湾出版的书累计已达15本,他的创作已成为台湾许多高校中文系研究生的学术论文题目。
《红瓦》《草房子》以及一些短篇小说被分别翻译为英、法、日、韩等文字。
曹文轩反对文学过多的贴近生活,力图表现生活纯净的美。
他创作的倾向就是对人类精神家园的构建。
那么,在这篇文章中有没有对人类精神家园的探询呢?
②正音:
迁徙(xǐ)袭(xí
)击按捺(nà
)不住颠簸(bǒ)憔悴(qiá
ocuì
)惶(huá
ng)惑温馨(xīn)
三、互动探究、精讲点拨:
㈠整体感知,清文章思路
摄影散文一般由摄影照片切入,然后由这个画面展开联想,最后再回到照片上来。
《前方》是否也采用了这个思路,我们一起看。
请大家小声朗读课文,并思考本文思路。
明确:
文章第一段由这幅画面切入;
第二段开始展开联想,写他的感想、感触;
最后一段,文章又回到了这幅照片上来。
㈡让学生齐读第一段,思考:
前方就是前面,在文中体现的就是由一张名为〈〈前方〉〉的摄影作品引出的思考。
我们从第一段来看,提出的是什么话题呢?
“无论归家还是远行,都与离家有关”。
“离家”即要探讨的问题。
㈢指名让学生朗读第二至四段,找出文中表明作者立意的一句话。
找出第三、第四段的中心句。
并且思考:
有家以前离家可以理解,那么有家以后又为什么离家呢?
本文是在提及人类的离家行为,而第三段中为什么要写电视上动物大迁徙的宏大场面呢?
立意:
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第三段中心句:
当人类还未有家的意识以前,祖先们是在几乎无休止的迁徙中生活的。
第四段中心句:
后来,人类有了家。
然而,先前的习性与欲望依然没有寂灭。
写电视上的动物大迁徙的宏大场面,以此类比,给人直观的感觉,目的是为了说明动物和人迁徙的“习性和欲望依然没有寂灭”,“人还得离家,甚至是远行”,由动物及人,人物一理。
㈣教师有感情朗读第五至七段,思考:
1、作者从人类有家以前和有家以后的表现,以及分析人类离家远行的三个原因来体现自己立意的正确,请具体说说作者是如何围绕自己的立意来叙述的。
人类有家以前,就有许多人类祖先带着大队迁徙的例子,这和动物大迁徙是一样的。
人类有家以后,先前的习性和欲望依然没有寂灭。
人类离家的三个原因是:
外面世界的诱惑(分析外面世界诱惑的原因是“获得生命的快感或满足按捺不住的虚荣心”,出自无奈(分两种情况:
“家容不得他”或“他容不得家了”),理想的诱惑。
2、“人的眼中、心里,总有一个前方。
”中的“前方”还是不是单纯的空间概念?
不是,更多的是一种理想的召唤。
3、为了说明“前方”的不确定性,文中用了什么样的修辞?
又如何写出了它的作用?
有什么好处?
运用了比喻,形象的写出了“前方”的不确定性。
运用排比描写了“前方”的作用,形象生动,给人具体的感受。
㈤第八段中作者又从联想回到了摄影作品上来,找出其中能体现作者思路转化的词语。
路、前方、船、马车、车
四、矫正反馈:
见巩固案
板书提要
教学反思
024课题:
《前方》第二课时
2010年9月28号使用时间:
研读发:
一、互动探究、精讲点拨:
(一)导入:
我们上节课讲到了文章中由摄影作品引发的联想以及又回到作品的整个思路,那么,我们再看课文9-10段,作者还有什么人生体会呢?
思考、探究:
1、“路”与“家”“前方”是什么关系?
作者仅仅在讲具体的“家”和“路”吗?
“路连接着家与前方”。
由日常的生活场景转入对人生、命运与内心世界的思考。
2.为什么说“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明确:
“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永远在路上流浪,永远处于一种寻觅的过程中,所以说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3.“在路上”是什么意思?
“流浪”是什么意思?
都并非实指,而是说人处在离家与归家中间的求索、漂泊的状态。
4.“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中“实质上”能不能去掉?
为什么?
文中说在路上也并非都是苦旅,有人坐的是豪华的游艇,有人坐的是舒适的汽车或飞机,但从本质上讲他们同样是想达到目的地而不能达到,想实现理想而不能实现自己所有的理想,实质上还是一场苦旅。
所以“实质上”不能去掉
5.“人的悲剧性实质”具体内容是什么?
请用原话回答。
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的或已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
悲剧的不可避免在于:
人无法还家;
更在于:
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
6.体会“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的或已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三个句子中的“家”到底是什么意思。
既实指那个实实在在的遮风避雨的家,又虚指精神上的一种寄托与归宿。
这三句中“家”的意思,是在这两者之间不断地跳跃。
㈡读最后一段课文,思考:
1、最后一段和第一段的关系如何?
这里的“家”和“旷野”如何理解?
第一段由摄影作品入手,猜测画面上人物的目的,说明“归家”和“远行”都是“在路上”,都与离家有关。
首尾呼应,从浅层次的生活经历入手,上升到深层次的人生哲理的发掘。
这里的“家”有两种含义,可以理解为实际的“家”和“旷野”,深层次的“家”指心灵家园,不一定与实际的“家”相符,也可能在远行的前方找到这个“家”。
反之,回到实际的家,也可能处于“心灵的旷野”之中。
2.我们前面学的几篇课文都是思念家乡的,而曹文轩在这篇文章中强调的却是“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那么离家和归家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
家是我们人生的出发点,而前方又时时刻刻召唤着着我们,我们总是围绕着家进进出出。
为了追求理想,我们离家;
为了寻觅精神家园,我们又归家。
在“离家”与“归家”的进出中,我们有了精神追求,寻觅着精神家园。
㈢小结
作者由一幅摄影作品《前方》引发了独特深刻的对人生的哲理思考。
行文结构独特,思绪由摄影放出再收回,几经反复,从“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到“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到心中想念的家“是由家的温馨与安宁养育起来的一种抽象的感觉”,层层深入地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
人生就是苦苦寻找心灵家园的旅程。
师(讲解)因为人要不断离家,向前,于是,便有了“路”。
如果说此前,作者基本上还是在讨论人的具体生活状况的话,那么,从这一部分开始,作者更多地是在关注人的精神状况,思辨的色彩也越来越浓。
“家”“路”“流浪”“旅途”等等,都是一些双关的语词,有时就纯粹是在哲学层面上使用它们的。
作者试图揭示并描述人的种种悲剧命运,不管你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前方 集体 备课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