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学案专题42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湘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6767101
- 上传时间:2022-11-25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171.49KB
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学案专题42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湘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学案专题42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湘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学案专题42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湘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A.华北平原B.青藏高原
C.南方地区D.东北地区
4.气候变暖对我国农业的影响最可能是( )
A.甜菜种植区域南移
B.小麦种植海拔降低
C.水稻种植北界北移
D.油菜开花期滞后
第3题,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东北地区两个时段年等温线同数值的间距较大,所以变暖最明显。
第4题,气候变暖使我国的生长期相应延长,农作物的布局北界会北移。
3.D 4.C
考向二 缓解全球变暖的对策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IPCC(全球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在全球气候变化评估报告中指出:
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共同驱动,全球气候21世纪会继续变暖。
这一评估报告认为,本世纪末全球气温可能升高1.1~6.4℃。
材料二 下图是中国能源消费构成示意图。
(1)根据全球气候变暖成因与危害之间的关系,把下列选项填入表格中。
A.极冰融化B.毁林
C.沿海低地被淹D.燃烧矿物燃料
(2)简要说明我国CO2排放总量大的原因。
(3)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有可能上升,将会对我国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产生影响。
为了预防海平面上升所产生的危害,可采取哪些措施?
(4)为抑制我国气候变暖的趋势,实现21世纪中叶碳排放的目标,请你从能源开发和利用的角度献计献策。
(1)(自上向下,自左向右)BDAC
(2)原因:
人口和经济总量大,能源消费总量大;
化石能源(煤、石油和天然气)占能源消费构成的比重极高。
(3)研究海平面上升的影响,加强城市规划;
加高加固防波大堤;
整理疏浚河流以提高泄洪能力,消除内涝威胁。
(4)①发展并推广先进的节能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②优化能源结构,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开发使用新能源;
③积极发展高效、洁净、低碳排放的煤炭利用技术,走“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
[课时规范训练]
一、选择题
全球变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
下图是全球温度上升3℃后,世界不同区域靠雨水生长的粮食产量的增减状况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全球温度上升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关系密切。
2009年联合国日的口号是“用爱温暖世界,而非二氧化碳”。
关于全球气候变暖的相关原因解释,正确的是( )
A.二氧化碳阻挡了地面长波辐射
B.二氧化碳能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
C.二氧化碳强烈反射地面短波辐射
D.二氧化碳能强烈吸收太阳短波辐射
2.有关升温3℃对靠雨水生长粮食地区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
A.全球变暖对全球各地区粮食生产都有害无益
B.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部分地区粮食产量会增加
C.低纬度和南半球地区粮食产量有小幅增产
D.西半球粮食产量普遍会增产,东半球相反
第1题,二氧化碳气体通过强烈吸收地面放出的红外线等长波辐射使大气逆辐射加强,从而起到保温作用。
第2题,根据图示内容可知,气温升高,使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部分地区粮食产量增加,而低纬度和南半球地区粮食减产。
1.B 2.B
天津五区县模拟)下图为1993~2003年西伯利亚(即亚洲北部)沙果特湿地上空(1千米高度)空气样中CO2含量的变化观测统计图。
读图完成3~4题。
3.“观测数据曲线”出现明显的波动性,其形成原因主要是( )
A.冬季人们大量燃煤取暖,排放多
B.冬季生物呼吸作用弱,呼出少
C.冬季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固定多
D.夏季人类活动强度大,排放多
4.分析“长期趋势曲线”可知,气候变化对西伯利亚地区的影响是( )
A.可以大面积种植热带作物
B.森林带分布范围向南扩展
C.高山上林带上限位置下降
D.北部海岸线位置向南退缩
第3题,一年中冬季生活取暖燃煤增加会使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夏季光合作用增强会使二氧化碳含量相对减少,故观测数据曲线有较明显的波动,故A项正确。
第4题,长期趋势曲线显示二氧化碳呈增加趋势,则会带来全球变暖。
全球变暖使海平面升高,则西伯利亚北部沿海可能被北冰洋淹没,海岸线向南退缩。
3.A 4.D
江苏盐城模拟)读下图,回答5~6题。
1990~2010年我国气候变化类型示意图
5.按图中的分类,下列对各地气候变化类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东部变冷干B.西部变冷湿
C.北方变暖湿D.南方变暖湿
6.在这种气候变化下,我国华北、东北农耕区土地利用类型发生的变化是( )
A.林草地转变为耕地B.水田转变为旱地
C.耕地变草地D.林地变水田
第5题,读图可知,我国气候偏暖,北方偏干,南方偏湿。
东西方向差异不大。
第6题,在气候变暖的情况下,偏北部地区原来适宜多年生的部分林草地接近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的热量需求,可以耕作。
5.D 6.A
衡水一模)洋面封冻产生的效应叫做洋面封冻效应,下图是洋面封冻效应与水、气候、生物相互作用关系示意图。
读图完成7~9题。
7.根据图中各项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数字①②③所代表的内容分别是( )
A.①气候变暖②温室作用加强③气候变暖
B.①气候变冷②温室作用减弱③气候变冷
C.①气候变暖②温室作用减弱③气候变冷
D.①气候变冷②温室作用加强③气候变暖
8.图中由“二氧化碳浓度降低”导致①的过程中,体现出的地理原理是( )
A.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减弱
B.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增强
C.氟氯烃对臭氧的破坏作用加强
D.大气的温室效应加强
9.图中各项内容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一种动态的平衡关系,若其中某一环节遭到破坏,就会导致这种平衡关系的失常。
目前,这种平衡关系失常对人类产生的危害最有可能是( )
A.引起海平面下降
B.腐蚀建筑物
C.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D.皮肤癌患者增多
第7题,据图分析可知,图中各数字分别代表气候变冷、温室作用加强和气候变暖。
第8题,图中二氧化碳浓度降低,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减弱,气候变冷。
第9题,图中各项内容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动态平衡关系破坏,最有可能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7.D 8.A 9.C
读下图,回答10~11题。
10.该图反映的环境问题将给我国农业生产的布局和结构带来的影响是( )
A.我国冬小麦的安全种植北界将由目前的长城一线南移
B.农牧交错带将北移
C.土壤有机质的微生物分解将加快,造成肥力下降
D.该问题不会对全球乃至中国的粮食安全产生重大影响
11.该图反映的环境问题的成因和对策是( )
A.向大气中排放的SO2大量增多;
加强对煤的除硫处理
B.二氧化碳过量排放和热带雨林遭砍伐;
减少砍伐
C.工业化进程加快;
减缓工业化进程
D.生物物种增多,对食物的争夺加剧;
控制生物多样性
第10题,由图示可知,全球气候变暖,极冰融化。
全球气候变暖,我国种植冬小麦的北界将向北移;
农牧交错地带将南扩;
气候变化和极端气候的出现增多,已经影响到粮食安全;
气温升高使微生物的分解加快,使土壤有机质减少,肥力下降。
第11题,全球气候变暖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二氧化碳的过量排放,以及森林大量被砍伐。
10.C 11.B
二、综合题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5年1月至2月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欧洲陷入了极罕见的极寒天气。
极寒天气持续时期导致至少650人死亡,数十万人因暴雪天气与外界失去联系。
材料二 如下图。
(1)最可能与本次欧洲气温剧降有关的气压是材料二中的哪一个?
(从A、B、C中选择)在冬季,中欧和东欧的很多国家常出现暴雪天气,请分析说明这种天气现象的形成原因。
(2)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本次欧洲气温剧降的原因。
(3)近几年欧洲低温暴雪频繁,有人认为是全球变暖造成的,你觉得有道理吗?
试用所学知识分析。
第
(1)题,蒙古、西伯利亚是北半球冬季最寒冷的地方,大气冷却收缩下沉,形成北半球势力最强、覆盖范围最广的高压,该高压中心位于90°
E附近,与图中A处吻合。
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在西进的过程中与从北大西洋来的暖湿气流相遇,暖空气抬升,形成暴雪天气。
第
(2)题,欧洲西部主要受高压控制,阻止来自北大西洋西风东进,导致北冰洋的冷空气大量南下。
第(3)题,全球变暖导致北冰洋融水增多,南下海水使北大西洋暖流势力减弱;
同时,全球变暖使北半球中高纬地区与热带地区的温度梯度减小,导致西风环流势力减弱。
北大西洋暖流和西风环流势力减弱导致欧洲西部受冷空气影响强烈,暴雪频繁。
(1)A。
亚欧大陆中心是冷高压,势力强大,气流向中欧和东欧运行过程中,与从大西洋来的暖湿气流相遇,形成暴雪天气。
(2)西欧上空出现了大面积的高气压,阻止西风东进,留出来的这个空间便被从北极来的冷空气占领,导致气温剧降。
(3)有道理。
全球变暖后,北半球温度上升,使得北半球中高纬地区与热带地区的温度梯度减小,导致西风环流势力减弱。
全球变暖后,北冰洋融水增多,海洋水量增大,南下海水量增多,导致北大西洋暖流势力减弱。
北大西洋暖流与西风环流减弱导致欧洲西部受冷空气影响强烈,暴雪频繁。
13.《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会议于当地时间2010年11月29日在墨西哥的著名国际海滨城市——坎昆开幕,本次会议再次聚焦温室气体减排和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
根据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平均海拔m
1月
4月
7月
10月
年降水量
mm
气温(℃)
降水(mm)
墨西
哥城
2013
13.4
9
18.2
27
16.2
183
15.5
61
738
坎昆
53
22.9
26
27.6
23
27.4
162
25.8
82
989
(1)世界碳排放量的消费量大于生产量的前三位国家或地区是________、________和欧盟。
(2)图中甲地的主要植被是________,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该自然带将可能向________(北或南)扩展。
(3)结合材料二,对比墨西哥城和坎昆的气候特征的差异并分析影响因素。
(4)在坎昆气候大会上,中国近几年来“节能减排”的成效赢得国际社会的赞誉。
我国在控制CO2排放量,实施低碳经济方面采取的可行性措施有哪些?
第
(1)题,世界碳排放量的消费量大于生产量的前三位国家或地区是美国、日本和欧盟。
第
(2)题,全球变暖,甲地的亚寒带针叶林可能北移。
第(3)题,气候差异从月均温、年降水量两方面分析,影响因素从地形、海陆位置分析。
第(4)题,实施低碳经济采取的可行措施有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新能源、发展科技、加强资源回收利用、提高节能意识等。
(1)美国 日本
(2)亚寒带针叶林 北
(3)差异:
墨西哥城的月均温比坎昆低;
年降水量比坎昆少。
影响因素:
地形(地势、海拔)、海陆位置。
(4)调整产业结构,淘汰低能效工业;
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绿色能源);
发展科技,更新设备,提高能源利用率;
加强资源回收利用,倡导循环经济;
加强管理与宣传,提高节能意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届高三 地理 一轮 复习 专题 42 全球 气候变化 人类 活动 影响 湘教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