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徽州古典园林艺术.docx
- 文档编号:168737
- 上传时间:2022-10-05
- 格式:DOCX
- 页数:3
- 大小:18.77KB
论徽州古典园林艺术.docx
《论徽州古典园林艺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徽州古典园林艺术.docx(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徽州,其地理区域一般指明清时代徽州府所属的歙县、休宁、绩溪、黟县、祁门和婺源六县。
自古以来,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宜人,并积累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一、历史沿革
徽州园林的历史,有文献可以详实稽考者,当从南宋始。
南宋时徽州商业有一定发展,徽州商人均致力于在家乡建房、构园,如歙县行商南宋十一世祖吴起隆致富还乡,“创绿绕亭于正堂之外十寻许”,就是例证。
宋代黟县建了不少亭、楼、阁、祠等,如碧山的大圣亭、学士祠、淋沥惮院,婺源的明经书院等等。
这些亭、祠、院、楼等,并非是孤立的单体建筑,而是它所处环境中的主景,它们的审美价值也并不在于这些建筑的本身,而是通过这些建筑,可以使游人仰观、俯察、远望,扩大欣赏空间,“万山冠冕天宫耸,全淅源流掌上观”,“绿树荫中狮子窟,白云深处象王家”。
实际上,凡有亭、祠、楼的地方,均是一个独立的园林空间。
在宋代,徽州除官建园林外,私家园林也在发展。
黟县碧山村有南宋枢密汪勃故居培筠园,就是一座著名的私家园林。
《黟县志》:
“培筠园在碧山黄陵,为宋汪勃别业,双桧重重为古物„„”。
园内楼台亭榭,布局自然,错落雅致山石花木景色幽美。
园内主体建筑名白鹤馆,木、石雕精雅。
用青石堆叠的梳桩台,自然古朴,台下有山洞,拾级登台可饱览园中风光。
至今遗迹可辨。
元代由于蒙古贵族的统治,徽商消沉,经济萧条,园林建设处于停顿状态。
明清两代,徽州商业蓬勃发展,筑园之风也因此大盛,徽州园林进入黄金时代。
《太函集》载休宁吴用良“舍后治圃一区,命曰玄圃。
居常艺花卉树竹箭,畜鱼鸟充牣其中,每得拳石、巉岩、蟠根诘屈,不啻珊瑚木难”。
“其客虎林,受一廛吴山下,竹石亭榭视玄圃有加”。
《丰南志》载:
吴光训“半为家乐,远致奇石无数,取‘春色先归十二楼’意,名其曰‘十二楼’,兹又造‘松石庵’”。
《歙县志》:
潭渡人黄晟“家有易园,刻《太平广记》诸书”·其弟“家有十间房花园,容园,别圃”。
《歙事闲谭》载:
明嘉靖中,“吴天行亦财雄于丰溪,所居广园林,侈台榭,„„主人亦自名其园曰果园”。
另载:
“有《水香园记》,略言:
吾县西山水平远,居人复工选胜,园亭树石,错落分布于其间,与川岩相映发,而水香园为最着,载在邑乘,故余姻家右湘汪先生所筑”。
今右湘族健堂“爱是园之胜,遂从其家购得之”。
寺庙园林在徽州园林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数量较多,型制宏大,技艺精湛,而且在选址、结合地形和造园方面均有独特的风格。
如黟县淋沥书院,在明代得到进一步充实,建造规模更加庞大,有“江南无双胜境,黟县第一名山”的美称。
歙县宝纶阁和圣僧庵等都是明代所建。
不仅私家造园,还出现了村镇集体造园的情况。
如明嘉靖时,歙县郑村经族属苦心经营,致使呈现全村园林化的意境,族人郑九夏曾作《十二景图》,每图题诗一首,盛赞郑村园林美景。
清初,造园之风更盛。
歙县唐模村的檀干园就是这时建成的,“有池亭花木之胜,并宋明清初人书法石刻极精”,是徽州园林的代表作之一。
同时这期间营建第宅庭园也成了时尚。
如歙县西溪南吴鹤秋所造果园,《歙县志》称为江南才子祝枝山、唐六如规划设计,誉为徽州名园西溪南老屋角右侧有近400平方米的花园,园左侧还挖池塘,称渔翁塘。
此外,砚子园、枣树园等也极具规模。
雄村的竹山书院建于“雄村桃花坝上,乾隆间里人曹翰屏建”,是至今保存较完整的徽州园林。
休宁县隆阜的曹家花园,形制虽小,设计精巧。
乾隆举人王灼《游歙西徐氏园记》所记载的徐氏“就园”,建于歙县城西,广数十亩,其规模之大,在徽州园林中翘楚称王。
在黟县的西递,尚有桃李园、西园、东园,也是清代遗构。
园内花木繁茂,缀以楼亭、山石,别致而精雅。
值得提及的是,著名的徽派版画以及很多书籍(如方志)的插图、绘画中描绘徽州园林的作品很多,从中可见徽州园林的风采。
总之,从明代至清代,徽州园林不仅门类俱全,数量众多,而且造园艺术水平也有很大提高,是徽州园林的鼎盛时期。
谈到徽州园林,其含义:
狭义地说,是在徽州本土上兴建的园林,即为徽州园林从广义上来说,凡是徽州人(包括迁居外地的徽州人)所营构的园林,均可称之为徽州园林。
明清时代徽州商人遍布全国,尤以扬州为最。
《歙县志》:
“两淮八总商,邑人恒占其四,名姓代兴”,据光绪《两淮盐法志》列传记载,由明嘉靖到清乾隆期间移居扬州的客籍商人共80名,其中徽州人占60名(引《明清徽州农村》)。
他们致富后,重楼屋宇,大兴私园。
如著名的有影园、休园、嘉树园、五亩园,被称为四大名园。
它们的园主都是歙县客商。
《扬州画舫录》记载的康熙间的8座名园中,徽州人营建的就有影园、南园和筱园3座。
据统计,明清时代,徽州人在扬州筑有近40座园林,其中不乏佳构。
徽州人不仅在扬州留下大量的园林实物,而且留下了很多珍贵的构园文献,如郑元勋的《影园自记》,郑为光的《休园记》,还有程梦星的《扬州名园记》,汪兴庚的《平山堂揽胜录》等等。
这些徽州人在扬州(或在别处)所建的园林,与在徽州本土上兴建的园林,有许多相似之处,如建筑风格、装修手法、延山引水的规划布局、园林的秀丽精密特点以及庭园与宅屋的紧密结合等等。
从扬州园林风格上考察,无疑是深受徽州园林的影响,这些园主及其所构园林,也应属于徽州园林范畴。
二、徽州园林的分类
徽州向有大花园的美称。
徽州园林受历史文化、经济条件和地理环境的影响,使之呈现出多姿多采的面貌。
根据徽州园林不同的规模、布局特点等,大体可分为以下三类。
1.村郊公共园林
“吾徽居万山环绕中,川谷崎岖,峰峦掩映,山多而地少”(《徽商便览》)。
自古以来,“每一村落,聚族而居,不杂他姓。
„„乡村如星列棋布,凡五里十里,遥望粉墙矗矗,鸳瓦鳞鳞,棹楔峥嵘,鸱吻耸拔,宛如城廓。
”(《歙事闲谭》彩页图5)。
徽商富贾往往去不数里,“郊野择地”建成郊区公共园林。
比如唐模的檀干园、歙西徐氏就园、郑村村郊的大型园林、黟县的琳沥书院等。
这些村郊的公共园林,“依乎平冈曲坞,叠陇乔林,水浚通源,桥横跨水”,因借远山近水,与自然浑为一体,是徽州园中规模最大,造园艺术水平较高的一类文人山水写意园林,其功能除满足园主的需要外,主要供村民共同享用。
檀干园俗称小西湖(图1现状平面图彩页图1.2),在唐模村口,“昔为许氏文会馆,清初建,乾隆间增修”。
该园是以山水为骨架,以水体为构图中心,远山为背景衬托的山环水抱的园林布局。
溪流蜿蜒曲折,穿园而过,湖中有堤、岛,分割为里外湖,一大一小,水意连绵,湖水静而溪流动,湖水弥漫深远,溪水妩媚、湍急。
溪是湖之源,湖是溪水的延伸、扩展。
平顶山上古木森森,苍蔚蒙茸,一直伸向远方黄山余脉隐现,山与水,一虚一实,互呈对比,达到山为水峙,水为山映的意境,体现了文人山水园林独特风格。
歙西徐氏就园,方广数十亩,凿地为池,引溪水入园,并有山石建筑点缀其间中蔽以广庭,前缭以曲树,繁蕤翳生园之外,田畴相错,烟虚远树,历历如画,黄山的天都、云门等山峰,“浮青散紫,皆在几席”。
图1檀干园(小西湖)现状平面图
可见,徽州的村郊公共园林是因地制宜的创作思想和山水结合的布局手法,创造具有自然朴素、清新静谧风格的园林空间。
2.第宅庭园
徽州地区由于地少人多,用地紧张,所以徽州园林大量的是以第宅庭园的形态出现。
园林中,规模较小、以建筑空间为主者称为庭园。
这种庭园在徽州得到发展,是自然向建筑空间渗透的结果,是自然空间和室内空间之间的过渡空间,或称为中性空间。
它利用水、石、花木、建筑小品等素材,因借远处山峦重树,创造具有一定寓意和情趣的、适合人们生活起居的园林空间。
徽州的先民们很早就学会了利用这种造园手法,使建筑空间向自然空间延伸,扩大和丰富了居住环境。
根据其规模的差异,可以分为中型和小型两种,以小型为主。
徽州的中型庭园,其规模相对说来稍大,布局也较完整,独立性较强。
庭园内种植树木花卉,堆砌假山或散置景石,有较完整的道路系统,有的还以景区的划分来表现不同的意境庭园中置建筑小品,或有水池,围以石栏并在庭园周围布置书房、绣楼、长廊等不同功能的建筑,以作观景之用,使建筑与庭园紧密结合。
稍大的庭园中还有阁楼、水榭、亭等园林建筑。
徽州中型庭园的另一特点是使用功能上与住宅分开或基本分开,这就使庭园具有较强的独立的园林功能。
比如歙县雄村的竹山书院、黟县的培筠园、西递村口的胡宅花园、休宁曹家花园等。
徽州的小型庭园分布较普遍,歙县斗山街的汪宅花园(图2平面图)、某宅花园、黟县西递的西园(图3现状平面图)、桃李园、胡光亮宅园(图4平面图)皆是。
这些庭园规模较小,大者一二百平方米,小者几十平方米。
庭园中种有花木,或摆放盆栽、盆景、水池、散点景石,与住宅紧密结合,在庭园四围的墙上安装景窗。
小型庭园的景物布置,紧凑而活泼,尺度合宜,并常常借助矮墙、漏窗、门洞与自然山水取得联系,凭借远山近水,扩大景域空间,丰富景观层次。
徽州小型庭园的另一布局特点是,由于住宅的规模不同而有前庭、中庭、后庭、侧庭之分,它们大小各异,形状有别,朝向和位置不同,因而布置手法也有差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徽州 古典 园林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