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孩子在成长中获得力量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7848727
- 上传时间:2022-12-11
- 格式:DOCX
- 页数:22
- 大小:44.89KB
如何让孩子在成长中获得力量Word下载.docx
《如何让孩子在成长中获得力量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让孩子在成长中获得力量Word下载.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遭到暴力《更好的世界》中两个男孩被同学暴力欺负
被欺负《猎犬》中的女孩被强暴
这几个故事中的孩子,都很大程度的受到他们群体的欺负和排斥,可是,他们的力量,到底是被谁剥夺的呢?
大李给大家点明了一个真理:
别人的恨和爱都不能剥夺孩子的力量,父母的看法才会夺走孩子的力量。
在这几部影片中,孩子们在学校(或其他环境)遭到的情况真是很糟糕,被学校的群体不接纳,成天被嘲笑,每天进校门的时候都要遭到暴力阻拦,动不动就遭到暴力威胁或者直接暴力殴打,甚至,女孩被强暴……
孩子们遇到这些不好的挑战,本身起因,就是因为父母对他们的看法,或者对待他们的养育方式,让他们成为了软弱,胆小,不懂得保护自己的人。
之后,仍然因为父母对他们的不正确的看法和方式,夺走了他们应对这些困难和挑战的力量。
作为父母要做的,是学习如何正确的看待孩子,期望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并且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采用正确的方法,而不是一味的凭借自己的父母当初对待自己的方式来对待自己的孩子,或者用自以为是的方式,来对待孩子。
这个社会在进步,孩子们的世界还我们当初面对的世界已经完全不一样,我们必须要与时俱进,去学习如何更好的养育孩子,才能让孩子有力量面对他在将来的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挑战和困难。
那么如何抓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帮助孩子拥有更强的力量呢?
孩子需要成长起那些力量呢?
1.面对欺负时有智慧解脱
在这一方面,成人往往会有一个误区:
让自己沉浸在美好世界的空中楼阁,也让孩子认为世界没有黑暗的一面,当孩子被欺负时,根本不知道该如何应对,在不断的被动被欺负中,会越来越沮丧,不自信,越来越没有力量。
如《猎犬》家长对孩子的忽视,让孩子只看到大自然的美好,不知道人类世界的丑恶面,遇到了危险状况不能很快觉察和应付。
《更好的世界》中,孩子被学校的同学暴力欺负,却不知道用正确的方法应对,要么用纯粹的暴力(却打不过对方),要么一味的忍耐,最后孩子可能会用极端的方式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造成伤害。
在电影里展示的这些例子中,孩子们都没有得到正确的教导和演示,没有人教他们遇到危险和遭到欺负时该如何智慧的面对。
对我们来说,孩子遇到被欺负或类似状况时,家长就应该抓住这样的机会,告诉孩子遇到类似的情况该怎么办,教孩子如何智慧的保护自己。
比如说,如果遇到对方打自己,第一反应就是抓住对方的手,不让对方打到自己,如果抓不住对方的手,就赶紧逃,在关键时刻,保护自己的安全是第一位的。
2.受到伤害时能重新站起来
《猎犬》中女孩被强暴后,在邻居黑人大叔的帮助下,重新站起来恢复阳光又成熟的笑容。
大李在这里又谈到一个家长们更经常的误区:
当孩子遭到欺负后,第一反应,以及投入最多的精力,就是去寻找凶手,考虑如何惩罚凶手,而不是如何去帮助自己的孩子走出阴影重新站起来。
大李举的一个例子就是,有一个女孩被强暴,她的爸爸妈妈痛苦万分,成天沉浸在这样的痛苦中,爸爸更是每天都惦记着要找到凶手,时时刻刻都在想这个问题。
这无形之中就是在时时提醒女孩,她是遭到过伤害的,这个伤害是巨大的,无法走出的。
后来女孩好不容易在妈妈的帮助下快要走出阴影,结果有一次全家人一起去看球赛,爸爸远远的看到对面的看台有一个人在拿望远镜看自己的女儿,觉得那个人肯定是凶手,越过球场揪出那个人狠狠的揍了一顿。
父亲的行为恰巧是向全世界宣布了自己的女儿是曾经受过伤害的,女儿无法忍受父亲这样的时时“提醒”,企图服药自杀……在女儿生命垂危之时,父亲才醒悟到原来自己更应该做的,是如何帮助女儿,而不是如何找到凶手。
这的确是我们的一个很大的误区,反思我自己也经常会这样,比如工作中遇到问题,第一反应不是如何去面对和处理这个问题,而是去追究这个问题背后的责任人。
还有一次先生带女儿在小区玩,当时女儿2岁,玩滑梯时有一个大男孩等不及动作慢慢的我女儿,就推了她一下,先生当时突然发好大的火,对着那个男孩怒吼:
“你多大?
她多大?
”(意思是想说你这么大了还对一个这么小的孩子粗鲁),还好男孩没有被我先生吓倒,想了一下很诚实的回答:
“我5岁。
”然后先生很生气的说:
“你5岁,你知道她几岁吗?
”(意思是说她比你小得多)小男孩有想了想:
“2岁吧?
”男孩很单纯,根本没听出大人背后问话的含义。
还好男孩看起来不像被我先生吓倒的样子,先生也没继续说什么,接着照顾女儿玩滑梯。
当时我看到这个场面,特别难过和愤怒,想到我30岁的先生居然对一个5岁的男孩这样发怒,我差点要对我先生发怒,但想到他当时肯定不会听我的,而且我发怒也不是什么好行为,就忍住了。
这个场面的我心里一直记得,我们暂且不说那个男孩是否受到了什么负面的影响,单说对我女儿的影响,如果爸爸总是用这种方式“帮助”她,那她就会认为和别人发生冲突都是别人的错,而且有爸爸帮她撑腰,一方面她的思维模式会越来越负面,遇到事情只会埋怨别人,另外当父母不在身边时她就不知道该怎么处理这类问题,反而遭人欺负。
反思一下,智慧的做法,应该是示范给女儿:
当有力量比你强大的孩子可能伤害你的时候,应该大声叫爸爸(或者妈妈),或者是赶紧躲开。
当时女儿才2岁,我们应该做的是给女儿一个好的表率,平静的面对这件事情,毕竟那个男孩也才5岁,他也不是故意想欺负这个妹妹。
现在女儿大了,有能力自己处理这类事情了,我们更是应该教她躲开危险,或者用自己的力量跟对方抗衡。
当然并不是说找到问题的原因或凶手没有必要,只是我们要分清主次,当孩子受到伤害时,如何给孩子力量,才是第一位的且更重要的工作。
3.在生存和生活中遇到困难时能够突破
如《家有跳狗》中男孩遇到被群体排斥的困难,迟迟不能突破,后来偶然在一次古墓锻炼中,成为孩子们眼中的英雄,进而成为孩子们的领袖,充分发挥出自己的聪明才智。
(桃子注:
这部电影我没有看过,对细节不做详细描述)
说到这里,我真是觉得很共鸣。
现在很多的家长花费大量的精力培养孩子所谓的多才多艺,可是,如果孩子的心智不够成熟,没有足够的力量去面对现实生活尤其是其中的困难,那些才艺又能有什么用呢?
才艺本身,不能给孩子带来力量,尤其是很多人大谈的所谓“社会竞争力”,即使孩子凭借一身的才艺暂时赢得了表面的胜利和“竞争”,那有咋样呢?
如果这个人内心力量弱小,在将来生活的考验中,一定会败下阵来。
我们从小要教会孩子的:
当需要一个东西的时候,不一定能马上得到,要学会等待;
当被别人打的时候,要学会保护自己不受伤害;
当其他成人的行为或话语伤害了孩子的时候,不是一味的逃避和让孩子受伤,而是教孩子在这样的状况下如何保持坚强的心;
当一家人对孩子的养育观念不一致,重要的是修好自己,并避免因为成人的冲突带给孩子的错乱价值观;
当我们爱一个人的时候(如弟弟或妹妹),要用正确的方式表达,比如轻轻的抚摸和拥抱,而不是粗鲁的塞给他一个你喜欢但他不需要的玩具……
这些才是我们第一要给予孩子的种种力量,让我们给予孩子的力量,成为孩子一生受益的源泉,在他的一生中,基于童年时获得的力量战胜生活中的种种困难,进而成长起属于自己的经验和力量,那该是多么美的人生!
讲到这里,大李分享了一个很好的感悟(她这些年被人问的问题太多了哈):
这些年来,家长问的大部分问题都是“我的孩子遇到XXXX状况,该怎么处理”,这样的问题大李回答了很多很多,但仍然有源源不断的家长来问同样重复的问题。
我们做父母的,在养孩子的过程中,重要的是树立正确的观念,是父母希望孩子将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而不是总是向专家请教具体的方法,如:
我的孩子不好好吃饭怎么办?
我的孩子爱打人怎么办?
……当你有了正确的观念,有了对孩子的具体期望,你自己就能在和孩子一起的生活中,找到正确的方法。
何况,针对看起来同样的问题(如不好好吃饭),每个家庭的背景可能不一样,适用于别人的方法,不一定适用于你。
比如你希望孩子成长为一个有自己独立的思想,有很高品位的人。
那下面的对话,就是在损伤孩子的品位。
下午见到孩子就问:
今天在幼儿园里好吗?
跟谁玩了?
白天吃什么了?
本来孩子刚刚从幼儿园回到温暖的家,最想做的就是和家人一起享受这份温暖,希望完全放松的和最亲爱的爸爸妈妈呆在一起玩耍,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和游戏。
结果妈妈上来就问这些无趣的问题,一下子又把大脑拉回到幼儿园生活,让孩子被迫(无意识被迫)跟着妈妈的问题回忆今天跟谁玩了,吃了什么这样无趣又对成长完全无利的事情。
成人就这样活生生的掠夺了孩子的心灵品味,时间久了,孩子的自我思维就被成人强行霸占,渐渐丧失了自己的思考能力,自己享受生活的能力。
再接着分析一下成人在对待孩子过程中的几个常见误区,并给予正确的建议。
《更好的世界》中有一个情节:
男孩在和社区里其他孩子玩的时候发生冲突,父亲过去调解,结果对方的父亲是很粗鲁没文化的人,上来就直接冲男孩的父亲挥拳,男孩的父亲是很强壮的,但是并没有还手,父亲并不是真的不想还手,而是希望给孩子做一个好的榜样,想让孩子明白内心的力量才是更强大的,打人是粗鲁的行为,希望把孩子培养为高尚的有忍辱精神的人。
孩子很不理解父亲的行为,向父亲发问,但是父亲也不作过多解释,男孩更不能理解,后来为了帮父亲报仇,找到对方的地址,请父亲去报复对方,结果父亲到了对方的家里,仍然用同样的方式,对方打他也不还手,希望用这种方式向孩子们展示内心的强大力量并让孩子们认识到打人是粗鲁人才做的事情。
最后孩子们为了帮父亲出气,而自己的力量又不足以面对成人,想出了一个找到炸药去炸对方车库的办法,结果差点造成惨剧。
这个情节,向我们揭示了两个误区。
误区1:
把孩子培养成道德模范
电影中的父亲,就是想把孩子培养成高尚的道德模范,结果让孩子变得软弱,在学校遭到别人暴力欺负也不知道如何应对,只是隐忍的笑笑和忍耐,反而遭到更多的欺负。
这是很值得我们学的功课。
有的时候,如果有别的孩子打我们的孩子,甚至别的成人欺负我们的孩子,很多家长会教孩子忍耐,或者很“大度”的跟孩子说“别理会这种人,这种人素质低”,我觉得教孩子识别不同的人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教会孩子在受到欺负的时候如何应对。
不管什么情况下,自己的人生安全(生命)比所谓的尊严(面子,高尚的道德)更重要!
误区2:
父母不跟孩子分享自己的真实情感(尤其是坏的感觉)及家里发生的事情(尤其是困难)。
电影中当孩子对于父亲被打而不还手不理解时,问父亲为什么会这样,父亲不作回答,只是希望孩子从自己的行为中感受到父亲要传递的信息。
但是孩子不能理解,会认为父亲是不是因为软弱才不还手……
这个我体会也很深刻。
先说我小的时候,如果父母哪天情绪很不好,会无缘无故对我们发火,我就会很难过,认为是我的错,认为是我让父母不开心。
事后想起来,如果父母能跟孩子分享他们的困难,孩子就会明白,错不在自己,而少了许多无谓的自责,而且,还会很感恩自己能帮父母分担困难,认为自己是家里有用的一份子。
再说在夫妻生活中。
有时候我先生会回家很不开心,或者莫名其妙的为很小的事情冲我发火,或者对我态度很冷淡,我肯定是会认为我哪里又做得不好让他不开心了,我心里会特别难过,反省自己的同时,也会在心里埋怨他,觉得他不是个好男人,时间久了,心里积累的负面情绪就越来越多。
偶尔,我先生在不开心的时候,会跟我说一下他因为什么不开心了,很多时候是因为工作的事情,当他气愤的说起工作中遇到的事情时,我就会有一种被认可和被尊重的感觉,同时感觉自己是有用的,虽然我不能帮到具体的什么,但是倾听本身,就让我们彼此的情绪都向正面发展,他发泄了,我感受到被尊重了,没有任何负面的情绪产生。
很多父母,会特意把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向孩子隐瞒,很多成人,会把“不把工作带到家里”奉为圣经,其实是很错误的。
虽然你表面上向家人隐瞒了这些问题,但是你在这种压抑下向亲人表露出的负面情绪,会让亲人更受伤,甚至会积累为很难消除的积怨和伤害,在潜意识里不断影响将来的生活,真的是和我们最初那样做事的初衷完全相反。
让我们好好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和你的爱人(孩子)分享你的困难和负面情绪吧!
大李也特别分享了她家里的例子。
大李家兄弟姐妹四个,妈妈培养出了三个董事长,一个总工,真是一个成功的妈妈哈。
大李说母亲就经常跟孩子们讲家里的生活及遇到的各种问题,比如有人送爸爸礼物但是爸爸不收啊,爸爸单位里有人出了事故该怎么处理呀……小时候觉得母亲是唠叨,但是大了就发现,孩子们从妈妈的故事中就会学到很多东西。
从父母的经历中,孩子就会知道父母是怎么分析和处理问题,学到父母看待问题的角度,学到遇到困难时应该有的态度……这是多么宝贵的经验呀。
总结来说,人类社会环境是万向(各种各样复杂的)的,我们希望孩子在将来的生活中适应及应对各种状况,那就需要孩子自己的脑子里已经有过这种经历或经验,所以家长需要有设计的带孩子去经历各种体验(比如周末带孩子的扎堆活动,就可以有意设计一下,让活动更有意义,孩子收获更多),同时,家长跟孩子分享自己生活中的体验,也是很好的方法。
再零散的说几点大李想通过影片传递给我们的观点(电影赏析的形式,信息很零碎,整理起来还真是不容易!
)。
关于死亡的看法
《更好的世界》中,孩子们设计了炸掉打父亲的人车库的方案,在爆炸时,其中一个男孩为了保护路上的行人不被炸伤而去扑救,结果自己受伤,生命垂危,另一个男孩(母亲去世的那个孩子,炸车库是他出的主意)以为自己害死了自己的好朋友,对生命彻底绝望,准备去跳楼自杀,这时那个受伤男孩的父亲赶了过来,智慧的救过男孩,两个人展开了一段关于死亡的对话。
男孩在心灵最痛苦的时刻,终于向朋友的父亲说出了自己隐藏在心里的伤痛:
“我要是死了,会不会也变得看起来很小?
我妈妈死的时候,我就觉得她变得好小好小……”朋友的父亲跟他说:
“我们和死亡之间就象隔着一层白纱,当你有亲人去世的时候,这层面纱就好像消失了;
当时间过去很久后,这层面纱就又会偷偷的回来了……”
这是一段很精彩的对白,朋友的父亲帮助孩子走出了母亲死亡的阴影,勇敢的面对母亲死亡的事实,重新开始面对属于自己的新生活。
建议大家去看看影片,我因为没有看完全篇,不敢说得太多,给大家留白自己思考吧……
大李给我们说的是:
大人要有正确的对待死亡的观念,并且把这种观念合适的传达给孩子。
而不是像很多人做的那样逃避这个话题。
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类情况是:
某个孩子的亲人(如妈妈)去世,周围一堆好心的其他亲人过来安慰:
孩子,妈妈不在了没关系,还有爸爸会照顾你的,还有XXX,还有XXX,我们都会照顾你的。
这样孩子就会认为自己永远离不开成人,永远需要保护,永远不能站起来面对失去妈妈的现实。
在面对死亡这个话题面前,我觉得我还需要学习,因为我还从来没有真正面对过身边至亲的死亡,不敢说太多了,只放了大李的话供大家参考吧。
关于对孩子的尊重,以及如何在关键时刻给孩子力量
《猎犬》一片中,女孩被强暴,回来后呕吐恶心不止,躺在床上奄奄一息,隔壁爱她的黑人大叔知道后想抱她回他的家。
在楼道里黑人大叔跟她说了一些话:
“你身体的灵魂被一个黑洞给填满了,你需要去面对这个黑洞……”(桃子注:
跟原文有出入,没有时间去查字幕了,请谅解!
)女孩由于受到了伤害,表现为对所有人的拒绝和不信任,对着黑人大叔又捶又打,用最恶毒的字眼骂他,黑人大叔仍然是坚定而又充满爱的等待和回应女孩,直到女孩发泄完自己的怒火,最后无力的扑向黑人大叔的怀抱哭泣起来。
特别说明:
这就是一个倾听孩子负面情绪的全过程。
孩子在受到委屈,伤害时,会需要发泄,发泄的最好对象就是和自己最亲近的人(一般是爸爸妈妈,或者其他更爱他的人),孩子会使劲的打你,大孩子的身体发泄甚至可能会对成人造成伤害,这时父母要做的就是保护好自己的脑袋,让他尽情的打你,尽情发泄,同时父母要冷静的接受孩子的情绪,坚定而充满爱的面对孩子,这是一个孩子修复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孩子会发泄掉自己内心的负面情绪,从最亲爱的人身上得到力量,感受到无条件的包容和爱,最后,孩子就会投入对你完全的信任,倒在你的怀里,接受你温情的安慰,这时他的心门向你敞开,我们就可以为开始为他补充力量了。
(桃子注:
推荐好书《倾听孩子》,没有看过的朋友一定要买来好好学习!
)
女孩接受了黑人大叔后,黑人大叔把女孩抱回他的家,这时他家里正好有一群朋友正在弹琴唱歌,女孩到达以后,大叔示意朋友们停止弹唱,把女孩放到客厅的桌子上,背对着朋友们,鼓励女孩唱出她最喜欢的歌《猎犬》,女孩在受到伤害之前,唱这首歌是非常自如,身体动作很放松,但此刻,女孩心中的羞愧被曾经的伤害唤醒,唱歌时感受到的是羞愧,唱不出来。
黑人大叔一直用坚定而充满爱的眼光鼓励她,用手帮她身体站直,挺起胸来,女孩在这样的鼓励下慢慢开始唱歌,一开始很小很小的声音而且很拘谨,黑人大叔一直坚定而爱的用眼神和动作鼓励,女孩唱歌的声音越来越大,身体也原来越放松……孩子的力量,重新又回到身上!
黑人大叔没有让孩子站在地上,面对乐队,因为这样就变成了表演,是为了取悦他人而做的事情。
而是让孩子背对乐队,并且站在桌子上,这样孩子会比成人更高,孩子是为了自己而唱歌,并且是站在比成人更高的位置,不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很低下渺小。
整个电影赏析的过程中,大李特别强调了很多次的一个点:
感受力。
人天生是有很强的感受力的,能感受到对方(孩子)的感觉,孩子不像成人那样能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绪,更是需要父母有很强的感受力,感受到孩子的内心。
《猎犬》影片中的黑人大叔,《更好的世界》中的男孩父亲,都是有很强的感受力,在孩子最需要的时候,虽然孩子不能用语言表达自己,但是能感受到孩子的内心,直觉就知道该怎样去帮助孩子。
感受力是与生俱来的,人天生就有感知周围环境和人物的能力,只是这个浮躁的,太多诱惑的社会,让我们把心都关注在很多外在的物质,外在的欲望,对孩子的苛求,而渐渐的蒙蔽了那原始而又纯真的感受力,让我们人类的情感世界,变得单调而乏味,更严重的是,当我们不能感受亲人和自我,我们的心就会变得越来越麻木和冷漠,浮躁而好动,花费大量的经历做很多没有任何意义的事情。
关于感受力,我也是深有体会,有时宸宸回来会因为一件小事儿哭闹,我会平静的让她哭,发泄完负面情绪,一般就会好了。
有一阵儿宸宸几乎每天是下午放学一到家门口就开始闹情绪,每次至少半小时,每次我回家,又是照顾宸宸,又是照顾小沫(弟弟),觉得自己心力交瘁的,这种情况几乎持续了一个多月,每次我都抱着两个孩子一起安慰,但是效果很不好,有时实在没招了就放下小沫,这时再抱抱宸宸,她一般很快就会好了。
迟钝的我在一个多月后才恍然大悟:
原来宸宸每天放学回来都好想和妈妈单独呆在一起,可是妈妈每天一回家就要照顾弟弟!
怪不得每天去园里接她都高高兴兴的,在路上也开开心心的,从停车场一下车就开始哼哼唧唧了呢。
后来我就稍微做了一点调整,回家照顾小沫的同时会尽量多请宸宸帮忙,尽量设计两个人一起玩的游戏,游戏中都让宸宸帮助弟弟,让宸宸很有大姐姐的感觉,一段时间过后,回家哭闹的情况就渐渐消失了,而且,有一天晚餐的时候,一扭头居然发现宸宸在喂弟弟吃饭!
当我们认真的去倾听孩子的内心,就是在给予孩子更多的幸福和力量。
当我们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传导给孩子的信息不只是语言,更多的是表情,眼睛和心灵,尤其是心灵,这才是人类灵魂的内涵。
在当今这个浮躁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也是极其浮躁的,成人与成人之间,几乎完全是靠语言交流,交流时很少有眼神或者心灵讯息的传递。
我们习惯了这样漠然的沟通,和孩子时也总是这样,总是用语言要求孩子这个要求孩子那个,很多如我自以为正在成长的妈妈学到说跟孩子说话时要蹲下和孩子同样的高度,但是,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在和孩子交流的时候能感受到心灵的互动。
这之前我真的没有仔细考虑过这个问题,最近我正好很想帮孩子一起改善做事磨蹭的问题,有一天我要请宸宸去洗脸,她就一直忙着这儿那儿的招呼,或者是玩玩具,或者是屋子里走来走去的说话,反正就是不洗脸,我就一边自己洗漱,一边忙着用各种话要求她洗脸,有时,会把她拉到洗脸盆旁边,要求她洗脸,可她就是一直磨蹭,拿着毛巾就开始叠毛巾玩儿了。
这时,我突然想到眼神的力量,蹲下来,抓着她的两只胳膊,认真的看着她的眼睛,特别认真的跟她说:
“现在,请你去洗脸。
”那一刻,我感觉到我对她的尊重,感觉到她接收到了我要传递的力量和要求,很快她就乖乖的去洗脸了。
这一次的经验之后,这几天每次因为她的磨蹭而催促着她的时候,我常常会感受到自己内心的气是“居高临下”,“喋喋不休”,根本就没有站在尊重她的立场去看待这个问题。
昨晚,当我又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猛然发现,孩子的内心世界里根本就没有我们成人所定义的“磨蹭”这回事儿!
他们只是按照他们的感觉随性做事儿罢了。
比如他们磨蹭着不洗脸,不穿衣服,并不是像我们成人所以为的那样抗拒,懒惰,拖拉,磨蹭……他们只是当时有他们更想享受的其他事情罢了。
我们要做的,不是所谓居高临下的认为我们才是他们的神,不是所谓的如何指导他们更快的做一件事情,不是所谓的一定要立一个什么规则,我们如果能走进他们的内心,去感受他们,同时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内心,这一切,自然就会有解了。
大李说的:
我这些年跟孩子们在一起的经验说明,很多时候,发生的一件很小的事情就能改变孩子。
关键是,我们如何在每件小事中,都能做的好,都能给予孩子更好的力量和智慧。
后来我想,的确是那样的,如果我们能找回自己与生俱来的感受力,和孩子天生的感受力连接起来,那我们一定能处理好和孩子有关的每一件事情,这每一件小事,一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如何 孩子 成长 获得 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