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考题演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7913452
- 上传时间:2022-12-12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61.89KB
第一讲考题演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Word文件下载.docx
《第一讲考题演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讲考题演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Word文件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重庆文综·
T9)1989年,邓小平会见来访的苏共领导人时,充分肯定了苏联对中国的帮助,认为“苏联帮助我们搞了一个工业基础”。
这里的“工业基础”初步建立于新中国的 ( )
A.国民经济恢复时期B.“一五”计划时期
C.“大跃进”时期D.国民经济调整时期
【解析】选B。
本题题干强调的是工业基础,“一五”计划的完成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工业化还没有开始,故A不正确;
“大跃进”是“左”倾错误在经济领域的反映;
国民经济调整时期中苏关系已经破裂。
故选B。
2.(2014·
海南单科·
T24)1950年,东北人民政府规定在大区范围内对煤炭、钢材等多种生产资料统一分配,随后,东北地区计划分配的物资种类逐年增加。
从1953年起,计划分配调拨体制开始在全国铺开。
这反映了中国计划经济体制 ( )
A.是新生国家政权的基础B.随着行政区域的扩大逐步建立
C.是在宪法原则下建立的D.随着工业化建设的进行而建立
【解析】选D。
新生国家政权的基础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故A错误;
材料没有显示出行政区域扩大的信息,故B错误;
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在1954年颁布,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错误;
依据题干时间1953年以及材料“1950年,东北人民政府规定……对煤炭、钢材等多种生产资料统一分配……从1953年起,计划分配调拨体制开始在全国铺开”的信息说明计划经济体制与东北地区发展重工业有很大渊源,这与新中国“一五”计划有关,故D正确。
3.(2014·
课标全国文综Ⅱ卷·
T31)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
粮食的统购统销 ( )
A.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
C.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
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
【解析】选C。
1949—1952年是国民经济的恢复时期,1953年后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不是恢复经济,而是向社会主义过渡,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故A不正确。
粮食的统购统销政策与农村的政权建设无关,也没有涉及农民的进城问题,故B、D不正确。
由题干中“实行粮食计划收购”“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的信息,结合“过渡时期”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相关史实,可知当时正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时期,故C正确。
4.(2014·
北京文综·
T18)“单干邀伴变互助,小组联起变大组,大组变做合作社,领导要靠党支部。
”这首歌谣反映了 ( )
A.人民公社化运动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农业社会主义改造D.中共八大经济方针
材料中的组织名称叫“合作社”而不是“人民公社”,由此可知A不正确。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分田到户,农民自主经营,而不是单干变互助,小组变大组,B不正确。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就是将分散的个体农民,通过农业合作化的道路,将生产资料私有制变成集体所有制,故C正确。
中共八大的经济方针是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坚持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D排除。
(2013·
安徽文综·
T17)从1950年到1957年,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从36岁延长到57岁。
学龄儿童的入学率同期从25%增至50%,进入大中学校的人数也大量增加。
这主要取决于 ( )
A.人们对健康和教育的重视B.教育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C.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完善D.社会主义制度的逐步建立
A、B只是寿命延长和教育发展原因之一;
C表述不准确,当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刚刚建立,并没有完善;
D社会主义政治和经济制度的确立为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促进教育发展提供了政治环境和经济基础。
高频点2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
3年7考
中共八大和国民经济的调整
(2)
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5)
海南T25
2013·
重庆T9
上海T29,2013·
江苏T10,2013·
山东T14,2012·
新课标全国T32,2012·
上海T28
1.中共八大的意义、国民经济调整的目的和措施。
2.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出现的原因、表现及历史教训。
T25)改革开放后,中共中央明确将中共八大作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端。
这是因为中共八大 ( )
A.客观分析了当时的国内形势与主要矛盾的变化
B.实现了工作重心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转变
C.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D.全面总结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验
【解析】选A。
中共八大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以后,开始探索中国经济建设的会议,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当时中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与落后农业国现实之间的矛盾,故A正确;
“实现了工作重心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转变”是十一届三中全会,故B错误;
“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是中共十三大,故C错误;
中共八大属于经济探索会议,与革命经验总结无关,故D错误。
上海单科·
T29)右图是某一时期的宣传画,它宣传的是 ( )
A.土地改革
B.“文化大革命”
C.粉碎“四人帮”
D.“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根据图片信息“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可知宣传的是“三面红旗”。
宣传“三面红旗”是在八大二次会议精神下进行的,“三面红旗”宣传的实质是八大二次会议提出的“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口号,故D正确,A、B、C错误。
3.(2013·
T9)下表根据国家统计局《新中国五十年》的数据编制,其中的数据变化反映了这一时期我国 ( )
1957—1960年经济统计资料(部分) 单位:
亿元
年份
工业总产值
重工业产值
轻工业产值
农林牧渔
业总产值
1957
704
317
387
537
1958
1083
580
503
566
1959
1483
867
616
497
1960
1637
1090
547
457
A.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出现问题 B.经济体制改革拉开序幕
C.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开始进行 D.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
A当时注重工业忽视农业,导致农轻重比例失调;
B出现在改革开放后;
C是在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的;
D是在1960年之后进行经济调整,才开始好转。
【模拟题组】
昆明模拟)我国制定“一五”计划时,确定经济建设速度工业生产平均年增长为14.7%,农业为4.3%的发展指标,这同世界许多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相比,是比较高的。
“一五”计划完成时,工业生产平均年增长为18%,农业为4.5%。
材料说明“一五”计划 ( )
A.得到全国人大的批准B.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C.基本遵循实事求是原则D.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
“一五”计划实施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还没有建立,故A项错误;
材料中体现的是工业年增长率较快,但没有体现轻重工业的具体发展情况,故B项错误;
由于“一五”计划的指标都超额完成,这说明“一五”计划基本遵循实事求是原则,故C项正确;
题干只体现了工农业的增长幅度,没有体现“一五”计划的作用,故D项错误。
2.(2015·
邯郸摸底)随着公社化的实现,农村食堂、托儿所等组织日渐普及。
这表明人民公社 ( )
A.组织军事化B.行动战斗化
C.贸易自由化D.生活集体化
材料没有反映出人民公社内部军事化的管理,故A错误;
材料没有反映出人民公社内部生产的速度,故B错误;
人民公社内部取消自由贸易,故C错误;
农村食堂、托儿所等组织日渐普及,反映出人民公社内部还承担餐饮、教育的职能,将人民组织起来集体生活,故D正确。
常德模拟)下面的材料反映出1958年的中国 ( )
A.毛泽东决定在全国开展“大跃进”运动
B.发展重工业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关键
C.钢产量超过英国成为全党共识
D.经济建设中出现了明显的“左”倾错误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当时毛泽东认为应该在两年内赶超英国,这显然是在经济建设上犯了急躁冒进的“左”倾错误,严重脱离中国国情,故D正确;
A虽符合史实,但与材料主要信息不符,故A错误;
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关键是立足国情、实事求是,故B错误;
材料只显示毛泽东的指示,没有反映全党共识,故C错误。
4.1959年5月15日,陈云在写给毛泽东的信中提到教训时说:
“……把生产数字定得少一点(实际是可靠数字),会泄气,我看也不见得。
正如少奇同志在政治局讲的,定高了,做不到,反而会泄气。
”据此,陈云所说针对的是 ( )
A.高速度 B.高指标 C.浮夸风 D.共产风
高速度强调的是发展的速度快,与生产数字定得高低无关,故A项错误;
从“把生产数字定得少一点”“定高了,做不到”,可以看出是指高指标,故B项正确;
浮夸风是指虚报数字,与材料中的定生产指标不一致,故C项错误;
共产风是指实行平均主义,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
5.(2014·
济南质检)据统计,1949-1960年中国重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6.4%迅速上升至66.6%,1961-1966年这一比重降至51%。
这一比重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
A.“八字方针”的实施B.“文化大革命”的破坏
C.“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推行D.自然灾害的发生
结合史实可知1949—1960年中国重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迅速上升的原因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政策和之后的大炼钢铁的“大跃进”运动,“大跃进”运动造成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国家开始纠正“大跃进”等“左”倾错误,所以1961—1966年这一比重下降的原因应该是“八字方针”的实施,故A正确。
【拓展延伸】“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
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关系,主要是农轻重、工业内部、生产与基建、积累与消费等比例关系;
巩固已经取得的经济建设成果;
充实那些以工业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和手工业品的生产,发展塑料、化纤等新兴工业;
提高产品质量,改善企业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6.(2015·
咸阳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表格包含了大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材料一 1953-1960年苏联的粮食产量(单位:
百万吨)
粮食总产量
1953
82.5
105.0
1954
85.6
141.2
1955
106.8
124.7
1956
127.6
133.2
——樊亢、王金存《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七十年》
材料二 1953-1964年中国的粮食产量(单位:
166.83
169.68
169.52
143.85
183.94
1961
136.50
192.75
1962
154.41
195.05
1963
170.00
197.65
1964
187.50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年鉴(1953-1964)》编制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提炼1953-1961年中国和苏联在农业生产方面的两个主要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解析】
(1)两个主要信息的提炼:
从材料一图表1953-1956年、1957-1960年两个时间段粮食总产量的数字变化总结回答;
从材料二图表1953-1958年、1959-1961年两个时间段粮食总产量的数字变化总结回答。
(2)对提炼的信息的说明:
中国在农业生产方面的信息结合所学:
“一五”计划的实施、三大改造的完成、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为代表的“左”倾错误、自然灾害、苏联背信弃义等说明回答;
苏联在农业生产方面的信息结合所学赫鲁晓夫改革前期和后期的措施说明回答。
答案:
信息一:
1953-1956年,苏联粮食产量增长迅速。
1953-1958年中国粮食产量增长迅速。
说明:
苏联是由于赫鲁晓夫改革,重点放在农业生产上,一定程度上改革了斯大林模式。
中国是由于“一五”计划的实施,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的开始,计划经济体制的实行。
信息二:
1957-1960年,苏联粮食产量时有起伏。
中国1959-1961年粮食产量大幅度下降。
苏联是由于自然灾害,也有脱离实际等因素影响,导致垦荒地区上交的粮食减少。
中国也是由于自然灾害,也有决策失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苏联背信弃义等因素的影响。
均与计划经济体制相关。
(2014·
宣城模拟)下图为不同时期中国轻重工业比重图。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
①图一现象出现的根源是近代社会的特殊国情
②图二反映新中国优先发展重工业取得的成果
③图一表明中国近代工业在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④图一图二表明政府长期重视民生工业的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图一中国近代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衡,结合史实可知原因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故①正确;
图二中国现代工业发展趋于均衡,原因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故②正确;
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受双重压迫,发展缓慢,占据主导地位的仍然是自然经济,故③错误;
图一、图二轻重工业比重图不能表明政府重视民生工业,故④表述与史实不符,④错误,A符合题意。
【拓展延伸】“一五”计划把东北作为工业建设重点的原因
(1)东北地区的自然条件比较优越,工业矿产资源非常丰富,铁路交通十分发达。
(2)从历史上看,已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基础。
(3)由于当时这些项目要由苏联援助建设,东北地区离苏联距离较近,比较方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一讲考题演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一 考题 演练 中国 社会主义建设 发展 道路 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