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经济形势分析及工作建议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8133024
- 上传时间:2022-12-13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30.86KB
绵阳市经济形势分析及工作建议Word格式.docx
《绵阳市经济形势分析及工作建议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绵阳市经济形势分析及工作建议Word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增农业产业化经营市级龙头企业34户,累计达297户,实现农产品加工经营销售收入225亿元。
新增省级重点龙头企业5户,总数达30户。
新增市级重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5个,总数超过300个。
工业经济快速发展。
在扩大内需、园区建设、灾后重建等因素促进下,工业生产较快发展。
全市708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1776.29亿元,增长32.1%。
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02.1亿元,总量居全省第4位,较2010年上升2位;
增长23.7%,增速高于全省平均增速1.4个百分点,高于成都0.4个百分点,高于德阳、宜宾、内江和乐山0.2个百分点。
全市工业对GDP的贡献率为64.9%,拉动GDP增长9.9个百分点。
“三倍增”计划实施成效显著,产业集群加快发展。
“2+4”重点产业增长较快,全市实现产值1620.06亿元,增长31.7%,占全市工业比重的91.2%。
在“2+4”产业中,材料、食品及生物医药、冶金机械产业分别实现41.3%、35.2%和35.2%的快速增长,化工环保、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产业分别实现31.9%、26.3%和26.1%的较快增长。
优势企业迅速发展壮大。
亿元企业队伍不断壮大,全市产值亿元以上企业达240户,完成工业总产值1532.2亿元,占全市工业的86.3%。
长虹、九洲、攀长钢、新华等扎根型龙头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其中:
长虹产值494.8亿元,九洲、攀长钢、新华产值超过50亿元,产值在5亿元到50亿元的企业达到39户,多点支撑工业发展的局面初步形成。
园区集聚效应初步显现,园区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比重达到81%。
高新区成为全省第三个500亿产业园区。
市级园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均超过25%,其中:
农科区增长33.5%,高新区(不含长虹)和经开区增长25.3%,科创园区增长25%。
县域工业快速发展,9个县市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均超过27%。
其中:
涪城区属增长31.4%,安县增长28%、三台县增长27.7%,游仙区属、盐亭县和梓潼县增长27.5%,江油市增长27.1%,北川县和平武县增长27%。
现代服务业集约发展趋势向好。
全年服务业实现增加值373.3亿元,增长9.9%。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12.2%,金融业增长5.2%,房地产业增长10.8%,营利性服务业增长15.3%。
石塘、龙门、新皂现代物流园区和一批专业市场、特色商业街等服务业重大项目加快建设。
涪城金家林总部经济试验区建设加快推进,邮政储蓄银行成功签约计划入驻。
长虹民生、富临物流、邮政物流、安运物流等一批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扩张较快,商贸、服务外包等行业获得较快发展。
旅游业加快发展。
七曲山大庙、窦圌山、西羌九皇山等传统景区实现全面恢复提升,北川地震遗址、北川新县城和药王谷度假区等新景区受到游客青睐。
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581.53万人次,增长32.4%,实现旅游总收入97.22亿元,增长49%。
(二)三大需求拉动明显
投资继续保持高位稳定增长。
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80.9亿元(含农户投资100亿元),总量继续保持全省第2,其中:
固定资产投资780.9亿元,增长7.4%,在灾后重建基本结束的情况下,保持了稳定增长。
投资结构得到持续改善。
从投资类型看,基本建设、更新改造和房地产分别完成投资422.4亿元、226.3亿元和132.3亿元,比重为54.1︰29︰16.9,较2010年同期,基本建设占比下降6.8个百分点,更新改造、房地产投资分别提高4.5和2.3个百分点。
投资增长方式正逐步由以基本建设和房地产开发为主的外延型投资,向以工业技改投资为主的内涵效益型投资转变。
从产业构成看,三次产业分别完成投资22亿元、244.8亿元和514.1亿元,比重为2.8︰31.4︰65.8。
二产特别是工业投资占比进一步提高,投资结构正逐步优化,内源性持续发展动力正在形成。
房地产和建筑业保持平稳增长。
全市商品房施工面积1586.2万平方米,增长39.6%;
竣工面积338.7万平方米,增长102.9%;
销售面积415.8万平方米,增长16.1%,增幅比上年回落23.2个百分点。
全市资质以上建筑安装企业236户,完成建筑安装产值206.1亿元,增长16.1%,完成增加值85.3亿元,增长17.8%。
社会消费持续繁荣活跃。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4.04亿元,增长17.8%。
城乡市场稳步增长,其中:
城镇市场实现334.61亿元,增长19.2%,农村市场实现159.62亿元,增长15%。
主要行业实现较快发展,其中:
批发业实现零售额27亿元,增长41.4%;
零售业实现零售额385.9亿元,增长15.9%;
住宿业实现零售额13.5亿元,增长33.5%;
餐饮业实现零售额67.8亿元,增长18.3%。
主要商品销售实现较快增长,其中:
石油及制品类商品零售额增长44%,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37.9%,粮油、食品类增长27.5%,服装类增长34%,汽车类增长10.4%。
对外贸易有序推进。
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18.5亿美元,总量居全省第3,增长15.9%,其中:
出口9.74亿美元,增长17.8%;
进口8.78亿美元,增长13.8%。
实现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营业额1210万美元,增长22%。
企业“走出去”实现新突破,全年新增境外投资企业8家,累计达18家,中方累计投资总额5.53亿美元,居全省第2。
出口加工区呈现高速发展势头,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8.83亿元,增长15%;
工业增加值2.09亿元,增长14%;
进出口总额2.77亿美元,增长55%。
(三)经济运行质量持续提升
工业运行质量不断提升。
工业效益显著提高,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达到256.69,同比上升39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697.59亿元,增长33.7%,实现利税167.41亿元,增长38.7%,盈亏相抵后的利润总额达到96.3亿元,增长43.8%。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增加值率比上年提高0.95个百分点,对工业总量回到全省第4位发挥了重要作用。
财政收入大幅增长。
实现财政总收入172.11亿元,增长44.2%,较2010年提高8.5个百分点,其中:
一般预算收入65.39亿元,增长44.7%;
税收收入47.17亿元,增长37.6%。
一般预算收入占GDP比重为5.5%,较2010年提高0.8百分点。
税收收入占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为72.1%。
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
城乡居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998元,增长16%,较全国、全省平均增速分别高1.9、0.2个百分点;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183元,增量首次超过千元,增长20.9%,较全国、全省平均增速分别高3、0.4个百分点。
(四)经济运行环境逐步改善
物价逐步回落。
全市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CPI)上涨4.9%,比一季度回落1.3个百分点,比上半年回落0.7个百分点,比前三季度回落0.4个百分点。
食品类上涨11.1%,居住类上涨6.0%,是带动物价上涨的主要因素。
金融运行平稳。
继续创建金融生态模范城市,年末辖区内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932.66亿元,增长8.3%,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932.6亿元,增长16.1%;
各项贷款余额968.98亿元,增长12.9%。
在全国减少1.1万亿元的背景下,全年实现社会融资总规模233亿元,增加16亿元。
全年本地金融机构新增贷款119.6亿元,居全省第2位。
企业直接融资取得较好进展,东材科技、仁智油服成功上市。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
全年引进内资项目626个,到位资金487.7亿元,增长27.3%。
到位外资1.96亿美元,总量居全省第2位,增长29.9%。
(五)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持续提升
“两化”进程加速推进。
全市工业化率达到44.7%,较2010年提高3.2个百分点,与全省的差距由1.7个百分点缩小到0.4个百分点;
城镇化率达到41.84%,较2010年提高1.99个百分点,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大力推进“十大民生工程”,城乡居民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
就业规模继续扩大,全市城镇新增就业4.5万余人,4674名困难对象和1.4万名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和再就业。
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102户,城镇登记失业率3.67%。
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132.35万人,实现劳务收入112.57亿元。
3万多名退休人员的医疗保障历史遗留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年最高支付限额由8万元调整为16万元。
城镇居民统筹基金年最高支付限额由8.5万元提高到9.5万元,报销比例由原来的60%调整到70%以上。
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月人均增加174元。
新农合参合率达99.32%。
养老、城镇居民基本医疗、工伤、生育、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79.07万人、57.8万人、31.85万人、23.05万人、21.71万人。
开工保障性安居工程2.7万套,廉租住房政策受益家庭3.5万户。
节能减排工作成效明显,循环经济加快发展。
严格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加强对新上项目的节能环保审查,突出抓好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节能减排。
预计全年单位GDP能耗下降3.7%。
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加大,省政府下达的16户落后产能企业全部关停。
循环经济加快发展,我市2户资源综合利用企业被列入省“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和再制造产业试点。
加快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依法有效管护1838.7万亩林业资源,全年完成营造林75.22万亩。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深入推进,城镇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继续提高,农村环保设施持续改善。
二、宏观经济环境和经济运行需高度关注的问题
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严峻复杂,国内经济社会发展虽存在不平衡、不协调、不持续的问题,但基本面总体较好,四川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态势有利于我市加快发展。
十年西部大开发和绵阳国家科技城建设,尤其是随着灾后重建取得全面胜利和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加快推进,我市在产业发展、枢纽打造、城乡建设、民生改善、开放合作等方面打下了较好基础。
2012年是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我市由于经济外向度较低,受国际经济形势影响相对较小,又面临国家扩大内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成渝经济区建设和发展实体经济等战略机遇和灾区发展振兴、绵阳国家科技城建设等特殊机遇,推进跨越发展具备更大空间和更好条件。
但也要看到,我市面临以下需高度关注的问题:
(一)土地资金两道闸门制约凸显,投资持续稳定增长面临挑战。
土地方面,一是我市灾后重建边建边报批的用地约2万余亩,消化这些用地指标还需要较长一段时间。
二是国家土地宏观调控政策越来越严,受灾后重建结束和天府新区建设影响,土地指标供应更趋紧张,征地拆迁成本上升,土地供需矛盾突出,项目难以落地。
同时土地的投资强度不高、投资效益不佳亟待改善。
土地资源不足和存量盘活的问题,已成为制约城镇化和工业发展的突出因素。
资金方面,国家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虽然提出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但按照总量适度、审慎灵活、定向支持的要求,信贷增长回归常态。
截至2011年底,我市存贷差达963.68亿元,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尚未充分调动。
投融资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融资方式较为单一,平台公司融资困难,民间投资单一,并尚未有效激活,项目建设资金筹措困难,资金保障压力日益增加。
建设资金短缺,直接制约固定资产投资,投资持续稳定增长面临挑战。
(二)工业质量效益提升压力巨大,经济结构调整转型面临挑战。
一是工业质量效益不高。
较长一段时期以来,我市工业总产值体量虽然较大,但工业增加值增长相对较慢,利润仍偏低,对财税贡献率不高。
二是“购销倒挂”持续加大。
2011年全市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指数上涨1.5%,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IPI)上涨11.2%,差距由去年同期的4.9个百分点扩大到今年的9.7个百分点,进一步压缩企业利润空间,制约工业企业效益的改善。
劳动力和物流成本持续攀升,贷款利率提高,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经营比较困难。
全市企业家信心指数、企业景气指数同比下降。
三是经济结构不合理。
一产业比重仍较高,二、三产业比重有待提高,特别是三产业比重近年来持续下降。
工业经济缺乏核心竞争力;
民营经济多为小微企业,缺乏大企业支撑,发展仍显滞后;
战略新兴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高。
服务业发展层次亟待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
各县市区发展不均衡,全市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面临挑战。
(三)区域竞争日益加剧,全省第二大城市和区域性交通枢纽战略地位面临挑战。
“十二五”以来,国家大力推进成渝经济区、重庆两江新区发展,省委、省政府强力推进天府新区建设。
成渝经济区将成为引领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增长极和经济高地。
作为成渝经济区的双核,成都、重庆两地对产业和要素的吸引、集聚能力太强,使绵阳承接产业转移、招商引资困难重重。
由于绵阳不在成渝经济区的中轴线上,区位优势相比不优,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受到挑战,区域优势地位有逐步被遂宁、眉山、资阳、内江等地弱化的危险。
德阳、宜宾、凉山、攀枝花、达州在产业方面有独特的资源优势,呈现竞相加快发展的态势,对于绵阳在区域中的发展态势构成很大压力,四川省第二大城市和区域性交通枢纽战略地位面临挑战。
(四)要素供需保障矛盾突出,改革创新面临挑战。
全市煤电油气运等要素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特别是天然气缺口逐年增大。
2011年全市天然气供应缺口达1.2亿立方米左右,长富智能手机、旭虹光电、攀长钢等全市重点工业项目用气指标难以落实,影响项目的推进。
煤炭供应不仅煤源落实困难,而且交通运输压力很大,2011年煤炭缺口达130万吨左右。
成品油特别是特种油品,在数量、区域、时段尚不能完全及时满足需求。
有效缓解要素供给与实际需求之间的矛盾,不断提高市场化配质资源的水平,是改革创新面临的又一挑战。
(五)物价上涨仍不容忽视,社会和谐稳定面临挑战。
尽管当前物价呈企稳回落态势,但2012年国内人力成本、资源成本、环境成本上升压力依然很大,一些推动物价上涨的因素将会长期存在。
物价的上涨导致了居民生活成本的增加,直接影响城乡低收入家庭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并诱发长期以来企业改制和征地拆迁遗留问题的反弹,对社会和谐稳定带来负面影响。
综合分析宏观经济发展环境,2012年,我市经济有条件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实现GDP增长13%、力争达到1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3%、力争达到2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00亿元、力争达到10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5%、力争达到18.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0%、力争达到3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3%、力争达到15%,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3.5%、力争达到15%的主要目标任务是可以实现的。
三、2012年经济工作建议
(一)千方百计保持投资高位稳定增长,推动经济加快发展
以拓宽投资领域为抓手,狠抓投资规模扩大。
认真梳理和对接国家、省投资方向和重点,积极拓展新的投资领域,在继续抓好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突出抓好优势特色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节能减排等产业领域的投资,千方百计激活各类资金投资,不断扩大社会投融资总规模。
坚持大抓项目、抓大项目,以省市重点项目计划为带动,加快续建项目建设和竣工投入使用,组织开工建设一批新项目,充分发挥重大项目对投资的支撑和辐射带动作用,努力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00亿元,力争1000亿元。
加强项目信息化平台建设,狠抓项目储备和前期工作,包装和挖掘一大批带动作用强、辐射范围广、发展后劲足的重大项目,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更多更大的支持,加快推动纳入国家和省“十二五”规划的重点项目立项和开工建设。
以建设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为重点,抓好全市重大项目实施。
坚持交通先行,纵深推进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大会战。
铁路方面,确保2012年底成绵乐客运专线建成通车,成都至兰州铁路、成都至西安客运专线在我市境内实现实质性开工。
完成火车货站搬迁选址工作,启动城市轨道交通、绵阳至南充铁路、宝成复线搬迁前期工作,确保绵遂资内自宜铁路列入《成渝城市群城际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方案》并争取先期开工建设绵阳至遂宁段。
公路方面,确保成绵高速公路复线、成都至绵阳至南部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力争今年绵阳至九寨沟高速公路全面开工建设,同时,推进绵阳至西充、绵阳至万源(绵苍段)、平武至广元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启动绵阳环线高速公路(安县宝林互通至新北川至江油至梓潼至盐亭)规划工作,加快改造省道302线、205线和101线绵阳境内路段建设,加快农村公路和乡村断头路建设。
航空方面,进一步完善机场配套设施,加快推进川航绵阳基地建设。
其它方面,加快涪江上游水电开发,推进浅层天然气开发利用,推进输变电工程建设和城乡电网升级改造,积极推进分布式能源发展。
进一步抓好重大能源项目建设,支持风电、太阳能、生物质等新能源和能源装备发展,重点抓好神华集团江油燃煤机组及储煤基地等重大能源设施项目推进。
以创新投融资方式为突破,大力推进投资实现“三个转变”。
积极探索投融资方式创新,拓宽融资渠道。
继续扩大直接融资,促进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规范发展,用好科技城产业投资基金,引导社会资金和金融资本投入实体经济。
规范管理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积极做好绵投第三期15亿元和科发集团首期20亿元企业债券发行工作。
落实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相关政策,扩大民间投资的市场准入范围,放宽市场准入条件,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和社会发展等相关行业。
支持中小企业投资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技术含量高、产品有市场需求、就业容量较大的项目。
有效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鼓励民间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切实放大资金乘数效应。
(二)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做大做强工业经济,推动“工业强市”战略深入实施。
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稳定工业经济高位增长势头,大力实施优势企业、产业、园区“三倍增计划”,认真抓好一批重大项目、龙头企业、拳头产品。
优化“一核四带”产业布局,积极发展壮大“2+4”特色优势产业,加速发展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两大产业集群。
积极推进冶金、化工、建材、轻工、纺织等传统产业优化升级。
积极开展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创建,做好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培育和实施一批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军工及民用光电子、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非动力核技术应用等为重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争取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促进资金的支持。
全力做好第二批军转民高技术产业链、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等对上争取工作。
突出抓好长虹富士康智能手机、九洲军民融合产业园、攀长钢改造提升、华晨汽车动力总成、川汽新能源汽车、东材化工新材料产业园等重大项目建设。
全力支持优势企业上市,竭力促成新晨动力、六合锻造上市,长虹佳华注资中华数据广播并上市,争取四川九洲再融资获证监会核准,加快富临精工、九洲光电等企业上市申请工作。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进一步增强城市活力。
坚持生产性服务业和民生性服务业并举,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加快推进服务业发展规划实施,研究完善和认真落实进一步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
大力培育和引进科技服务、软件开发、服务外包、金融服务和第三方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企业,推进二、三产业有机融合。
着力培育和引进现代商贸企业,加快石塘、龙门、新皂现代物流园区和商贸城、城市综合体建设,做好高水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等的升级改造和发展,形成特色商业街、专业市场和城市商业新商圈。
继续深化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深入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信息化试点工作。
积极引进金融机构,丰富完善金融业态,加强金融和保险综合服务能力建设,支持高新技术、高新产业、科技型企业和军民融合产业发展。
全力支持金家林总部经济试验区建设。
规范和繁荣文化新闻出版市场。
狠抓旅游重大项目建设和产品上档升级,推出李白、文昌、三国、大九寨东环线等特色文化生态旅游和“两弹一星”等红色旅游,打造北川地震遗址和新县城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有计划按步骤分阶段推进景区建设,加大4A、5A级景区创建力度;
加大全市旅游资源整合力度,改善接待环境和条件,不断完善功能配套,形成一批能大幅度提升绵阳旅游核心竞争力的旅游产品,做大做强旅游经济。
(三)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加快城市新区建设,进一步巩固四川第二大城市地位。
把新区建设作为“两化”互动发展的重要抓手,加快建设以科创区为主导的科教创新区、以高新区为主导的城西新区和以经开区为主导的城南新区,推进多中心、组团式、产城园城一体化发展,构建新型现代城市形态。
围绕打造“六个绵阳”,完善城镇规划体系,优化城镇布局和结构,建设显山露水、绿色低碳的现代山水生态科技城。
积极加大对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完善以绕城高速、二环路为重点的城市交通主骨架,改造提升成绵广高速磨家、金家林、机场“三个进出口”,改造和建设剑南路、火车站至机场直通道、一环路南段“三条主干快速通道”。
推进重大基础设施配套、衔接和共建共享,增强综合承载能力。
促进产城一体发展,构建新型城镇体系。
大力推进县城和重点城镇建设,将产业园区建设与城镇建设有机结合,促进产城一体发展,逐步把县城建设成为企业集中地、人口集聚地。
加强配套设施建设,着力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发展资源开发、旅游度假、加工制造、商贸流通等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发展一批特色鲜明的商贸镇、旅游镇、工业镇。
认真落实产业园区规划,协调推进产业园区建设,突出抓好北川、游仙、梓潼、三台省级经济开发区(工业开发区)的新设和扩区工作。
推进统筹城乡改革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
坚持全域规划,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充分发挥规划在城乡建设中的导向和引领作用。
着力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加快建设污水及垃圾处理、供水、供电、供气、道路等市政设施建设。
促进城乡就业、教育、卫生、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支持农村金融创新,培育发展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加快建立符合农村特点的担保体系,进一步完善农业保险政策体系。
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绵阳市 经济形势 分析 工作 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