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鉴赏例说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8854302
- 上传时间:2023-01-01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30.23KB
高考诗歌鉴赏例说Word文档格式.docx
《高考诗歌鉴赏例说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诗歌鉴赏例说Word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诗人李贺的吗,路人或拜谒者的吗?
当然是苏小小的。
由南齐到唐,四百年了,泪痕还没有干啊!
无物结同心——没有什么物件可以用来连接同心结。
谁和谁的同心结?
自然是苏小小和阮郁的同心结。
烟花不堪剪——为什么?
因为烟雾笼罩的花朵,是无法剪下来编织同心结的。
草如茵,松如盖——青草像地毯一样,松树像车盖一样。
哪里的草与松?
自然是苏小小墓旁的草与松。
周边环境渐次清晰。
风为裳,水为佩——风做的衣裳,水做的佩玉。
谁的裳与佩?
自然是苏小小的。
人物形象初具轮廓。
油壁车,夕相待——一乘小小的油壁车,夜幕中久久的等待。
谁的油壁车?
谁在等待谁?
自然是苏小小在等待阮郁啊,四百年了,痴心不改,还在期待心上人前来迎娶。
感情与寄托已经清晰地渗透出来。
冷翠烛,劳光彩——寒气逼压着小小的绿色蜡烛,它的光彩很难发散出去。
这翠烛,可能是诗人点燃的,也可能是诗人想象的。
诗歌由主体特写形象浸润开去,诗人的心境渗透出来。
西陵下,风吹雨——西陵的坟墓间,寒风吹着冷雨。
诗人在凭吊沉思中,回到现实,进一步感触到周边凄苦的氛围。
在西陵坟墓间,幽兰上每一滴露水,都如一只沾泪的眼睛。
没有可以用作同心丝带的物件,而袅袅青烟里绽放的花朵,又总是隐没在无边的黑暗。
绿茵茵的青草如毯,碧森森的松树似盖,风一样清冷的衣裳,水一般幽凉的佩玉。
一乘小小的油壁车,夜色中一个凄清的身影静静守候。
那翠色的烛光如豆,光影黯淡,幽幽闪烁。
西陵坟墓下啊,寒风吹着冷雨……
这样我们就大致读懂了这首唐诗。
唐代诗人李贺来拜谒情死的南齐钱塘名妓苏小小的坟墓。
在墓前,诗人触发想象,描摹了一场鬼魂的婚娶——这是一场现实中被阻隔,只能在诗歌想象中展示的婚娶。
诗人除了表达对墓主人无限同情,对坚贞爱情由衷赞许的感情之外,还传达出自己内心守候与凄迷的一份情愫。
既然名为泡,当然可以更开些。
要开,就要加入更多的联想和想象,只要它合理。
让我们举王维《山居秋暝》为例,进一步泡开来。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秋夜,雨后初晴。
一轮皓月当空,洒下清凉的月光,照着远近一带的松岗。
岗上远眺,但见周围山环立,在淡青色的屏幕上叠出黑色围屏。
岗下,平湖如镜。
清风徐来,湖上波光闪烁;
月光下澈,林间枝影横斜。
雨后湿润的空气中,弥散着松脂、青草、荷叶的清香。
耳边忽传来潺潺水声,循声望去,岩边一幅素练,凌空抖动银光,淙淙作响——原来是山泉映着月光,在青石上流淌,欢呼雀跃地向岗下湖中一泻而去。
蓦然间,山下依稀传来少女们轻快婉的歌声,那是勤劳的浣纱姑娘们,结束了一天的劳作,穿过湖边竹林走回村来。
竹叶沙沙,伴着女孩子们一路的欢歌笑语,似是彼此应答。
湖上也唱起旋律悠扬的渔歌。
歌声起处,一只只渔舟穿出湖边荷塘,徐徐驶向湖心。
迎着月光,鱼贯而行,撑船人和渔舟的剪影在银光闪闪的湖面上缓缓前移。
真令人陶醉啊,人们可以这样自由自在地欣赏、享受春天的美好景色,为什么我不长期的、永久的留在这里呢?
这样的泡,对于提升用于作文写作的联想、想象能力,都可以说意义非凡。
正因为在古诗鉴赏的备考中,很多教师和学生的习惯是只重视题目而忽视诗歌,因此,我们特别强调重视诗歌,淡化题目。
因为任何题目,都是在考查对诗歌的一般性理解。
有了对诗歌一般性理解,有了泡开的基础,回答问题只需扣住三个层次的要点——思想、感情,形象、意境和语言、技巧,即可实现题目要求。
如图所示:
起点
重点
终点
语言、技巧
(形而下)
形象、意境
(核心)
思想、感情
(形而上)
下一讲,我们将就近年高考诗歌鉴赏的题目,逐次例析。
——高考诗歌鉴赏题目例说
【古代诗歌鉴赏要点】
高考考查的诗歌鉴赏是鉴赏的准备与基础;
理解诗歌并且泡开诗歌是回答问题的基础;
答题时要扣住语言、形象、感情依次落实;
泡诗和答题都是读、写的综合训练。
【例1·
2009年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石湖书扇韵
姜夔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石湖:
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姜夔(1155—1221?
):
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
浪迹江湖,终生不仕。
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理解泡开诗歌]
次石湖书扇韵——由注释可知,石湖代指范成大。
次……韵,按照某韵写诗。
诗歌题目的意思是:
按照石湖居士范成大题写在扇子上的一首诗的原韵作。
桥西一曲水通村——由注释可知,这里的小桥、曲水、村落应是范成大隐居处苏州石湖的景物。
这一句写的是诗人往石湖。
岸阁浮萍绿有痕——渐行渐近,连缀形象,绿色浮萍环绕着岸阁,这一句写的是诗人到石湖。
家住石湖人不到——到石湖之后,和范成大接谈,所见所闻归结为人不到,这正是归隐本色。
这一句写的是诗人在石湖。
藕花多处别开门——藕花即荷花、莲花。
莲,花中君子。
范成大在藕花多处另辟门径,可以看出这位石湖主人亭亭净植的君子情怀。
这一句写的是诗人赞石湖。
[译诗]
从石桥向湖西望去,曲折的溪水通往村落,
岸边阁楼浮萍环绕,呈现一线绿色的痕迹。
诗人家住石湖深处,没有世俗人等来打扰,
喜欢荷花亭亭繁盛,专在这里另开一门户。
【简答题目要点】
题目从语言形象感情三个层面考查,有些是显性题目,有些是隐性题目;
回答问题要在解读诗歌的基础上准确答出要点,不要纠缠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术语上;
备考中,不要盲目以参考答案为目标,解读尽量确切,作答要尽量流畅、完美;
考试中要从语言入手,以形象为核心,归结到感情,快速落实题目要求。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
请简要叙述。
[题目解析]
题目所问画面是总体形象,所问景物是细节形象。
把握细节形象,需要诗中体现这些形象的词语。
把握总体形象,需要连缀细节形象,结合注释要点归纳得来。
[评分答案]
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
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
[备考答案]
这首七言绝句《次石湖书扇韵》描绘了范成大的石湖别墅周边——一幅绿水环绕,清幽静雅的画面。
这幅画面是由小桥、曲水、村落、岸阁、绿萍、荷花、人家、院门等景物,有机组合构成的。
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
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请简要说明。
这一道题目,是就诗歌的思想感情的层面提问,涉及到对人这一形象的理解。
说明看法,就是谈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
而诗歌的思想感情,需要体会诗中的形象意境,化得来。
[评分答案示例]
观点一:
这种说法有道理。
此诗赞誉石湖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歌颂。
人是指势利小人,这些人在范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氏却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终生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
观点二:
这种说法不确切。
此诗描写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生活的赞赏之情。
人是只泛指,无人相烦正是幽静的要素,不是写范氏失势后的世态炎凉。
[备考答案示例]
我同意这种说法。
这首诗描绘石湖绿水环绕、清幽静雅的景色,带有鲜明的感情色彩:
既包含对村阁主人人生选择的赞许,也表达出自己同气相求、惺惺相惜的感情和价值观的褒贬取舍。
范成大去职归隐,姜夔也终生不仕,正是物以类聚,人以分。
姜夔造访这里,那类不到这里的人,当然暗指趋炎附势的利禄之徒。
范成大将别墅建在石湖,用意就在于疏远这些人,这些人自然也与范成大形同陌路。
诗歌选择的意象,也别有寄托。
水是自然的曲水,浮萍排开天然的绿痕。
尤其是藕花,从来被文人用作高洁的象征。
同为南宋文学家的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就赞美莲花亭亭净植,不蔓不枝的品性。
而石湖别墅的门与众不同地恰恰开在藕花多处。
石湖门向藕花开——姜夔别具慧眼,对别墅主人的用意心领神会,特别在结句中以此点睛。
其歌颂(更准确些应该是赞许)范成大品格,鄙夷第三句中趋炎附势之徒的用意委婉有致、含蓄鲜明。
泡诗和答题都是读写的综合训练。
【例2·
2009年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军城早秋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
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
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军城早秋——军事要地的城池,早秋的季节。
根据注释和诗句可知,军城应该是唐代西部的边城,诗歌题目交代了时间地点。
昨夜秋风入汉关——秋风从昨天夜里自西北方向吹来,汉关,是一种泛指,就是诗人戍守的唐朝边隘。
朔云边月满西山——朔,北方;
边,边塞;
满,笼罩。
随着秋风夜来,寒云冷月,笼罩边塞关山。
两句写自然景色突变,寓示着环境肃杀,军情紧急。
更催飞将追骄虏——在前两句环境描摹的基础上,诗歌后两句写局势行动。
飞将军,原指汉代名将李广,这里代指迅捷勇猛的得力将领。
追骄虏,表明骄横一时的敌军已经败退。
莫遣沙场匹马还——沙场,战场;
匹马,代指一兵一卒,败兵残部。
诗歌末句大有宜将剩勇追穷寇的气概,显示出诗人勇毅豪迈的卫国气概。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天夜里秋风劲吹,袭入了大汉的关隘,
寒云低压,边月清冷,笼罩着西山岭豁。
更督催部属飞将军进军,追击骄横敌虏,
搏杀战场,不要让敌人的一马一卒跑掉。
回答问题时要在解读诗歌的基础上准确答出要点,不要纠缠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术语上;
备考中,不要盲目地以参考答案为目标,解读尽量确切,作答要尽量流畅、完美;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有什么寓意?
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
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由夜色、秋风、汉关、朔云、边月和西山等景物连缀构成的初秋时节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画面,寓含着边境军情紧急、局势紧张的信息,也传达出军城统帅与将士紧张与警惕的心情。
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怀?
请简要分析。
这一道题目所问情怀,是就诗歌的思想感情的层面提问。
诗歌没有直抒胸臆,思想感情,需要体会诗中的形象意境,化得来。
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
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
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为镇守边关的统帅,那种高度警惕,刚毅果断,胜券在握的豪迈情怀。
第三句写部署得力将领奋力出击,显示出胸有成竹的统帅气概和一往无前的昂扬斗志;
第四句写务求全歼进犯敌军的决断,宜将剩勇追穷寇,显示着必胜信念和御敌卫国的战略远见。
【例3·
2009年北京卷】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目。
西江月·
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
张孝祥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
波神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
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
注:
张孝祥:
南宋初词人。
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
与友人信中提到:
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
波神:
水神。
准拟:
准定。
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西江月,词牌,表明词的形式;
黄陵庙,词题,表明词的内容;
又题阻风三峰下,词的别题。
结合注释,可知词题简括了词的背景。
张孝祥——注释,南宋初词人。
——根据注释可知,时值秋日,诗人大约十天前乘船沿湘江北行,沿途好像装满了秋光。
刚到洞庭湖时,风平浪静,广阔的湖面上,水光灿烂。
波神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根据注释可知,诗人行至黄陵庙下,船为风浪所阻。
但是诗人并没有沮丧、忧郁,而是把这种阻隔当做波神的挽留,波神为了留我欣赏斜阳,还特意召唤来粼粼细浪。
明明是狂风巨浪,在诗人眼里,却成了粼粼细浪。
这是心胸的写照,而且也不仅指自然风浪。
——明天风向换,可以继续航行了就会更好,今天夜里就露宿在这船上又有什么关系?
一种豪迈和信念,自在其中。
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明明耳边惊涛骇浪咆哮,在诗人的心中笔下,却幻化成了水晶宫里演奏的《霓裳》乐曲。
明天我一准登上岳阳楼,从那里再一览洞庭湖光。
[译词]
西江月
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
满载着一船秋天的景色航行,开阔的水面平铺开明澈湖光。
是洞庭水神挽留我观赏斜阳,平湖上有意召唤起粼粼细浪。
明天风向改换将更利于航行,今夜何妨就露宿在湖面之上?
且听水晶宫里演奏霓裳乐曲,明天我准定能登到岳阳楼上。
在这首词中,是以怎样的胸怀对待风波险阻的?
举出两处具体描写,略作分析。
题目中的胸怀是就思想感情的层面提问,两处具体描写指的就是具体形象,略作分析则要求分析出是哪处具体描写(形象)怎样展示出的某种胸怀(感情)。
第一问:
达观、豪迈的胸怀;
第二问:
略。
在这首词中,是以从容面对世事人生的旷达宽广的仁人胸怀对待风波险阻的。
例如词的上阕,诗人乘舟北行,原本陶醉于秋色湖光。
忽然风起浪涌,船不能行,被迫滞留在黄陵庙下,但诗人没有焦躁牢骚,更没有满目萧然,感极而悲;
反而吟唱道:
在诗人旷达的胸怀里,险恶的风浪只不过是水神为挽留而召唤来的粼粼细浪,他仍然瞩目烂漫斜阳。
把风波险阻当作感受世事人生的机遇,这与穿林打叶,吟啸徐行的景象异曲同工,正是诗人宽广思想境界的写照。
又例如词的下阕。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
险恶的风浪中充满着对来日风回的信念,有着这更好的信念,那么今夜在风浪中露宿又算得了什么?
这真是达人快语,广阔胸襟。
在诗人耳内心中,风浪咆哮的声音竟如同水晶宫殿里传来的轻曼的《霓裳羽衣曲》,这分明是一种胜似闲庭信步的胸怀。
问君何能尔?
因为诗人有坚定的信念:
明天准定登上岳阳楼。
这种倾慕和信念表明,诗人已经具备了宽广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仁人情怀。
【例4·
2009年海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鹧鸪天·
代人赋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这首词作于遭弹劾解官归居时。
青旗:
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代人赋——鹧鸪天,词牌,表明词的形式;
代人赋,词题,表明词的内容。
题为代人赋,有两种可能:
一种可能真的是代他人所写;
另一种可能是假托代他人所写。
无路那种情况,都是在表达诗人自己的思想感情。
辛弃疾——南宋著名词人。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陌上,村头(同学们学过陌上桑),村头桑树柔软的枝条刚刚绽放嫩芽,透露出早春的讯息。
东面邻居家养的蚕种已经有一些蜕变成了蚕儿。
江南乡村充满早春特有的生机。
桑叶吐芽,蚕种生化,多么和谐适时。
诗人选择典型事物,两句写出早春农事。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视野由村内扩展向村外。
平冈,矮矮的丘冈;
细草,冈上刚刚萌生细细的青草;
鸣黄犊,黄色的小牛犊在平冈细草间哞哞鸣叫。
我们可以想象,阳光暖洋洋地笼罩着平冈细草,牛犊告别寒冷,沐浴阳光,鸣叫格外生机勃勃。
一天将要过去,太阳西斜,照向带着寒意的树林;
还没有长出叶子的枝桠间,暮色里,栖息的乌鸦就像墨点点在那里,特别显眼。
它们作别了白天的暖意,此刻肃穆起来。
诗人用国画写意的笔法,两句,选择典型形象,勾勒出早春乡间的自然风光,由晨到暮,亦声亦画,有暖有寒,正是早春特有的料峭与生机。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山,有远有近,层次分明;
路,有横有斜,错落有致。
青色布旗上面张出一个酒字,这里显见是一家小小酒馆。
这两句写早春人的活动。
远远近近山上,人的身影可能看不大清楚;
横横斜斜路上,奔走农事的身影清晰可见。
那面酒家青旗,更是让我们想起牧童遥指杏花村的意境。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在前六句着意描绘早春景象的基础上,词结末两句异峰突起,点评春色,吐诉胸臆:
城中生长的桃花李花,正为连绵的风雨忧愁不尽;
而溪边大片娇黄的荠菜花,正展示、享受着烂漫的春光。
村头小路边桑树柔软的枝条,刚刚绽放嫩芽,
东面邻居家的蚕宝宝,已经有一些钻出蛹茧。
一脉平缓山岗上,细草间小黄牛犊儿在鸣叫,
落日斜照枯寒的树林,枝桠间归栖暮鸦点点。
山有的远些有的近些,路有的横向有的斜向,
青布酒旗那边有家小酒铺,可以打一些酒来。
城里的桃花李花把风雨当做折磨,一派愁苦,
最明媚的春色,正在溪头一片荠菜花中盛开。
8.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题目所问的景象是就形象意境的层面提问,请简要叙述则要求词的语言,并运用恰当的语言,将形象勾勒出来。
[评分答案]
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
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
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备考答案]
词的上阕描绘了早春时节江南农村景象,和平宁静,充满着盎然生机、生活情趣和诗情画意:
村头小路边桑树柔软的枝条,刚刚绽放嫩芽,东面邻居家的蚕宝宝,已经有一些钻出蛹茧。
一脉平缓山岗上,细草间小黄牛犊儿在鸣叫,落日斜照枯寒的树林,枝桠间归栖暮鸦点点。
9.词的最后两句用了哪种写作手法?
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词题为代人赋,为什么要以此为题?
题目所问的写作手法,是就语言技巧的层面考查。
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回答;
也可以用某些术语回答,而这些术语,无非是常识。
题目所问的感情,是就思想感情的层面考查。
两问都和形象意境紧密相关:
语言技巧,用来营造形象意境;
思想感情由形象意境表达。
至于为什么要以代人赋为题?
说明原因,也需要由语言形象感情三个层面探究。
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
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题为代人赋,实则为己赋,采用代人填词的形式,以荠菜花自况,效果独特。
词的最后两句用了虚实反衬的写作手法。
城里那些把风雨当做折磨,一派愁苦的桃花李花,是虚写;
在村边溪头盛开,展现明媚春色的那些荠菜花,是实写。
诗人以想象的虚景反衬眼前的实景,借景抒情,表达了自己虽遭弹劾解官,却没有半点失落的豁达情怀;
他嘲笑、鄙弃蝇营狗苟的官场,赞美田园生活,充满着自信和自豪。
可能的确是代他人填词;
也可能是假托代他人填词。
无论那种情形,都是在抒发自己的感情。
荠菜花是诗人自况,经城中桃李的反面衬托,更显得形象鲜明,色彩亮丽,具有特别动人的艺术效果。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诗歌 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