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15课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教案4新人教版必修2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0447797
- 上传时间:2023-01-23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42.60KB
高中历史第15课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教案4新人教版必修2Word文档格式.docx
《高中历史第15课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教案4新人教版必修2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第15课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教案4新人教版必修2Word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看来同学们的基本功很扎实啊!
那同学们想想李白这句诗,有没有夸张呢!
他说去在他那个时候去四川比上青天还难,你们可以理解吗?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一张古蜀道的遗迹的图片,来看看李白描述的到底是怎样一个画面。
(展示图片)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古蜀道师建立在悬崖峭壁上的木质结构的道路,这个悬崖特别高,看起来非常危险,看到这个图片老师有一点理解李白的话了。
那么可想而知,古代的交通方便吗?
不方便
那我们现在呢?
现在大家去四川是怎么去的?
火车汽车飞机……
对啊!
现在的交通工具多种多样!
而且我们去四川的时间越来越短,这些变化是怎么造成的呢?
交通工具的进步
对!
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了解一下交通工具的进步,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交通与通讯工具的进步。
第十五课交通与通讯工具的进步
本课呢分为三个子目,铁路与公路水运与航空通讯工具的变迁,那么老师呢将一二个子目归为一起讲,分为第一部分交通事业的发展。
首先我们来学习第一部分。
同学们我们要了解交通事业的发展,是不是要知道交通工具现在师什么样子,以前是什么样子,才能感悟它的发展啊!
那我们首先来看一下这张清明上河图上描述的交通工具有哪些啊?
生1:
轿子,船,马车,驴车
很好,观察的很仔细,古代的交通工具呢,差不多就是我们在图上见到的这些。
现在请同学们结合教材第一段和学思之窗,思考一个问题,我国古代交通工具的地域特点是怎样的?
南方是怎样?
北方是怎样?
1、古代传统交通运输工具
地域特点:
①南方:
多水路,船是主要交通工具
②北方:
多旱路,人们以乘坐马车为主
同学们想想,我们现在还局限于南方舟楫北方马车吗?
我们地处南方出门是不是只有船可以坐?
不是
这很明显地说明了古代交通运输的原始性,落后性、缓慢性,这是社会生产力不发达的结果。
事实上,我们现在出门已经很少采用乘船的形式了,乘船主要是休闲旅游时所采用的交通工具,这个呢我们在水运与航空这一部分会讲到。
现在呢,我们来学习一下近代铁路的起步,同学们知道中国人是在哪里听到了第一声火车的汽笛声吗?
上海
很好,那么这一条铁路呢就是淞沪铁路,我们来了解一下淞沪铁路
2、近代铁路的发展
(1)近代铁路交通的起步:
1)19世纪70年代,外国商人擅自修筑从吴淞口到上海的淞沪铁路;
淞沪铁路虽然建成后不久就被清政府拆毁了,但是给我们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其中以李鸿章和曾国藩为代表的洋务派,认识到铁路的修建会为我们带来巨大的便利,于是李鸿章就提议清政府修建一条铁路来运输煤炭,清政府答应了,于是建造了唐胥铁路。
2)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唐山—胥各庄铁路(即唐胥铁路)——中国铁路诞生的标志;
可是建成以后又出现了问题(讲述马拉火车的故事)
大家想一想,淞沪铁路和唐胥铁路是我们中国人自己设计的吗?
那我们中国人自己设计的铁路师哪一条呢?
京张铁路
3)1909年京张铁路建成通车,成为中国铁路史上的里程碑.这是第一条中国人(詹天佑)自行设计的铁路。
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京张铁路,京张铁路连接北京丰台,经八达岭、居庸关、沙城、宣化至河北张家口,全长约200千米,1905年9月开工修建,于1909年建成。
是中国首条不使用外国资金及人员,由中国人自行完成,投入营运的铁路。
这条铁路工程艰巨。
现为北京至包头铁路线的首段。
京张铁路是清政府排除英国、俄国等殖民主义者的阻挠,委派詹天佑为京张铁路局总工程师(后兼任京张铁路局总办)京张铁路是我国著名的铁路总工程师詹天佑设计修建的,詹天佑字眷诚,号达朝,中国近代铁路工程专家。
汉族,原籍安徽婺源(今属江西),生于广东南海。
12岁留学美国,1878年考入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专习铁路工程;
1905—1909年主持修建我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
创造"
竖井施工法"
和"
人"
字形线路,震惊中外;
有“中国铁路之父”“中国近代工程之父”之称。
。
4)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同学们,我们知道在辛亥革命以后啊,中国经历了一段动乱的时期,进入民国以后是战乱不断,在这一段时间呢,中国的铁路发展也是近乎停止的,这样的状况一直持续到新中国成立以后。
那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新中国成立后的铁路交通的发展。
(2)新中国成立后铁路交通的发展:
1)在“一五”期间(1953~1957年)建成了陕西宝鸡到四川成都的铁路——宝成铁路;
2)“二五”期间(1958~1962年)又建成了甘肃兰州到新疆乌鲁木齐的铁路——兰新铁路;
新中国成立以后,建立了包成,兰新等铁路,沟通了祖国的中部和西南,西北之间的练习。
那么到了九五期末呢,中国的铁路营运总里程也是达到了世界第四位。
3)到“九五”(1996~2000年)期末,京九铁路全线通车。
中国的铁路营运总里程已跃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
我们可以看到在2000年的时候铁路营运的总里程达到了世界第四位,那么现在呢,老师这里有一个2010年的数据(展示图片),从图上可以看出中国在2010年已经达到了世界第三位。
这总里程展现在我国地图上,就是我们所见到的线路示意图了(展示图片),在这些纵横南北的铁路干线中,还有一条大家需要重点掌握,这就是我们民族的骄傲,青藏铁路。
4)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彻底竣工并通车。
(展示青藏铁路基本信息和图片资料)
俗话说的好,要想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接下来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在铁路发展过程中,车头的发展。
(3)机车制造进展:
1)近代中国:
使用从国外进口的蒸汽机车;
2)新中国成立后:
国产“解放”型蒸汽机车→第一台内燃机车(1958年)→第一台电力“韶山”号机车(1958年)
3)改革开放以来:
①20世纪90年代末,高速列车“蓝箭”号开始在广(州)深(圳)铁路运营;
②2003年,世界上第一条磁悬浮列车在上海投入商业营运;
③1997~2007年全国铁路六次大提速,大大提高了运行的效率。
以上呢就是我们教材第一子目的内容,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公路的的发展。
3、公路交通的发展:
(1)近代:
公路交通发展受限制
1)原因:
政治腐败、民生凋敝、汽车和油料依赖进口等;
2)表现:
①20世纪初:
在上海等大城市开始出现汽车(仅为权贵、富绅的代步工具);
②民国时期:
陆续修建一些公路,发展受限制。
(2)新中国成立后:
公路运输发展快
①建立汽车制造厂:
如长春“中国一汽”(生产解放牌卡车、东风牌轿车、新解放、红旗世纪星、奥迪、捷达等)、湖北十堰“中国二汽”(生产“东风牌”卡车、“富康牌”轿车以及后来的“爱丽舍”轿车等)、上海大众、北京汽车制造厂等。
②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
以国道为主干,连接城乡,辅以高速,形成密集的公路网。
③黄河、长江等江河上架设了一座座公路大桥:
如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等。
④偏远山区也通了汽车:
如新藏公路、青藏公路、川藏公路、滇缅公路等。
(二)水运与航空
1、水运:
起步
列强的侵略;
洋务运动的开展。
①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纷纷在中国设立轮船公司,控制中国水上运输;
②19世纪70年代初期,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打破列强在中国的垄断局面。
3)作用:
推动了中国水上交通业的近代化进程。
发展、萎缩、改制
①发展:
国家统一管理
②萎缩:
20世纪90年代后,铁路、公路和民航快速发展的冲击;
③改制:
由轮船运输转向高档旅游服务业。
2、航空:
序幕
①1909年,旅美华侨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②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序幕。
到1949年,中国民航共有国内外航线52条,航线总长度近八万千米。
①成立初期:
乘飞机有限制,民航发展有限
②改革开放后:
逐步放宽并最终取消了一些限制,航线和航班不断增加,并开通旅游航线和直通航线;
中国已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合作探究】
交通工具的发展特征
动力:
人力、畜力→机械动力
技术:
引进技术→自制自研
地区发展差别:
城市显著,乡村缓慢
对象:
平民化、普及化
进程:
先慢后快
三、通讯工具的变迁:
1、近代电讯业的变迁:
(1)电报:
①丹麦电报公司在上海建立电报机房(19世纪70年代)
1871年4月,英国、俄罗斯、丹麦大北公司铺设的香港至上海、长崎至上海的电报水线违反清政府不得登陆的规定,由丹麦大北电报公司将经由西伯利亚的有线电报电缆,在未得到清政府允许的情况下,擅自通过海路沿扬子江、黄浦江铺设到上海市内登陆,并在南京路12号建立了第一个电报机房。
6月3日开始通报。
这是帝国主义入侵中国的第一条电报水线和在上海租界设立的电报局。
②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1877年):
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用于军事;
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利用去台湾视察的机会提出设立台湾电报局,自旗后(即今高雄)造至府城(即今台南),全线长95华里。
这是中国人自己修建、自己掌管的第一条电报线,开创了中国电信的新篇章。
1875年,丁日昌又积极倡导创办电报局。
1875年,在福建船政学堂附设了电报学堂。
这是我国首所电报学校。
③上海崇明装置无线电台,设立无线电报局(20世纪初)——用于官商通报。
【材料再现】张之洞议电报之利
有事之际,军情瞬息变更,倘如西国办法有电线通报,径达各处海边,可以一刻千里,有内地火车铁路,屯兵于旁,闻警驰援,可以一日千数百里,则统帅尚不至于误事,而中国固急切办不到者也。
今年台湾之役,臣与沈葆桢函商调兵月余而始定,及调轮船分起装送,又三月而始竣,而倭事业经定议矣。
设有紧急,诚恐缓不及事。
故臣尝谓办洋务、制洋兵,若不变法而徒鹜空文,绝无实济,臣不敢明知而不言也。
──张之洞《筹设炼铁厂折》
这是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出于国防方面考虑要求架设电报的奏折。
(2)电话:
①上海招商局开通第一部(早期对讲)电话(1877年):
1876年,美国科学家贝尔发明电话。
翌年,上海轮船招商局已装用简易传声器(即早期对讲电话),至清光绪七年(1881年)租界内已有外商在外滩等处立杆架设对讲电话。
19世纪80年代初,上海最早的电话线路是采用单线架空裸线,以大地作回路。
清光绪十年(1884年),英商中国东洋德律风公司开始用铜线代替部分铁线,使电话通话音质得到改善。
②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19世纪80年代):
1882年2月,丹麦大北电报公司在上海开通了第一个人工电话交换所。
当时有用户二十多家,每个话机的年租金是银元150元。
③清政府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20世纪初):
2、新中国成立后电讯事业的发展:
①逐渐形成全国电讯网络;
②拥有的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量跃居世界第一位(到2003年末);
③还通过互联网发送电子邮件。
3、通讯事业变迁与发展的影响:
①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
②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体验高考】
1.(2011•上海卷)学习历史可以用想象的方法来“重建”历史场景。
假如你生活在1913年的中国,可能会看到以下哪一情形?
A.唐胥铁路开通B.街上路人互行脱帽鞠躬礼
C.《申报》上刊登北伐的消息D.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的演说
【解析】唐胥铁路开通是1881年,第10课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唐胥铁路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条铁路。
北伐发生在国共合作后的1926年。
《庶民的胜利》描述的是俄国十月革命,在1918年。
街上路上互行脱帽鞠躬礼正是体现了民国初年社会习俗的变革。
【答案】B。
2.(2011•天津卷)“盖天津(城)市发展之趋势,其初围绕旧城,继则沿河流,复次则沿铁道线,自有电气事业则沿电车道而发展。
”这反映出近代天津城市化进程的显著特点是
A.以老城区为中心不断扩展B.伴随交通方式的变化而发展
C.由城市周边的不断开发而发展D.伴随工商业的发展而发展
【解析】解答此题要注意抓住材料中的“旧城”、“河流”、“铁道线”、“电车道”等关键信息,这里很明显反映的是陆路──水路──铁路──电气化的交通方式的变化,而天津城市发展趋势如此变化,即是伴随交通方式的变化而发展的特点。
课堂讨论
近代以来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展,对人们的社会生活有什么样的影响?
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
提高了生活质量
加快了信息传递
提高了效率
深刻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
推动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
★教学小结:
本课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近代以来我国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交通工具的发展,通讯工具的变迁。
这些内容一方面说明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另一方面也说明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道理,同时证明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英明论断。
【备课资料1】近代中国第一条正式营运的铁路——淞沪铁路
中国第一条正式投入运营的铁路——淞沪铁路,是我国最早的铁路。
于1874年开始修建,所谓“淞”即指吴淞江,淞沪铁路,是上海至吴淞的铁路,而其主要路段在虹口区境内。
1872年,淞沪铁路第一期工程的终点站设在江湾镇。
江湾镇作为近代中国现代化的标志,在中外报纸上频繁出现,遂为人所知;
1874年,由英商怡和洋行不顾清政府的反对集资兴筑铁路,1876年7月3日淞沪路的上海江湾段正式通车,1876年12月1日,中国大地上的第一条铁路——淞沪路铁路建成通车,全长14.5公里,轨距762毫米,轨重每米13公斤。
可是,事隔不久,清政府根据“烟台条约”,议定该路为中国所有,以二十八万五千两银子回购北路,1877年9月15日赎路款付清收回后遂将路轨拆个精光,铁轨抛入大海。
但随着时局的变迁的影响,这条“淞沪铁路”,于1897年(清光绪二十三年),有官款重新修筑了起来,终点延至河南北路,全长16.1公里;
在第二年,即1898年就恢复了运行。
1903年7月,由中英签订开发“淞宁铁路”之后“淞沪铁路”便成为“淞宁铁路”一条主要支线了。
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淞沪铁路的南段(汶水东路——北站)被拆除后,由现在的轻轨所代替,作为上海市交通的组成部分。
(北段何家湾——吴淞大桥仍保留)
据史料(申报、江湾镇志等)记载,1873年7月3日,淞沪铁路的上海江湾段正式通车时,由于中国从来没有过铁路,那天车站上盛况空前,像过节一样热闹,挤满了人群,上百里外的人们也远道而来观看开车典礼。
火车共拖有6节车厢,车票分上、中、下三等,不久车票就售完,车厢内座无虚席。
下午1时许,火车大吼几声后,车轮就慢慢滚动,越转越快,向前冲去。
站在站台上的人们看着这庞然大物吼叫着远去,不禁大声喝彩起来,不少年轻人还追着火车向往上跳。
火车一路飞驰而去,车上的乘客,看着窗外向后快速退去的绿树、庄稼,无不面带激动和喜悦,情不自禁。
开车开过的地方,一路上引来了无数观光的人群。
临近江湾镇时,随着几声汽笛鸣叫,火车速度慢了下来。
这时,铁轨两旁的观众“立如堵墙”。
中国近代铁路的几个“第一”:
最早介绍铁路知识的中国人——林则徐:
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林则徐与1839年主持编译的《四洲志》,介绍了当时外国的铁路、火车等科学技术信息。
首先提出在中国修建铁路的人——斯普莱:
1858年,驻印度英军退伍大尉斯普莱(RichardSprye),写信给英国外交部,建议修筑一条从下缅甸通过中国西南边陲重镇思茅进入华中的铁路,以应付“将来的竞争”,并且自印了一本《英国与中国铁路》的小册子争取舆论。
但英国政府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首先提出修建铁路的中国人——洪仁玕:
在近代中国,首先提出修建铁路的中国人是太平天国的干王洪仁玕,他在1859年写的《资政新篇》中曾经建言,给能造火车者以专利,并在全国“二十一省通二十一条大路,以为全国之脉络。
”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条铁路——京郊铁路:
1865年英商在北京城外修造了一条长约千米0.5的小铁路,试行小火车,由于时人不料北京人视之为"
怪物"
,喧哗若狂,慈禧急忙饬令步军衙门拆卸,成为铁路史上一大笑料。
此事,在李岳瑞的《春冰室野乘》,有记:
“同治四年七月,英人杜兰德,以小铁路一条,长可里许,敷於京师永定门外平地,以小汽车驶其上,迅疾如飞。
京师人诧所未闻,骇为妖物,举国若狂,几至大变。
旋经步军统领衙门饬令拆卸,群疑始息。
此事更在凇沪行车以前,可为铁路输入吾国之权舆。
【备课资料2】唐山到胥各庄的唐胥铁路
中国的第一条铁路,是英国人在上海修建的,以英国道路公司的名义修建的凇沪铁路,全长十二公里,但不久就被拆除,实际意义上的第一条铁路是由唐山到胥各庄的唐胥铁路。
1874至1875年间,直隶总督兼北洋事务大臣李鸿章先后派人到直隶磁州和湖北兴国勘探矿藏。
1876年11月,他又派唐廷枢到唐山开平一带勘察,发现了蕴藏丰富的煤,于是首先开办煤矿。
1878年8月,开平矿务局正式开办,“未出数月,出煤极旺”。
为了把煤从矿区运到最近的海口装船运出,唐廷枢在1879年禀请李鸿章准许矿务局修筑唐山到北塘口的运煤铁路。
李鸿章对修筑铁路很感兴趣,他早在1874年上奏清廷的《筹议海防折》中,就认为“南北洋七省,自须联为一气,方能呼应联通”,何况有事之际,军情瞬息变更”,“有内地火车铁路,屯兵于旁,闻警驰援,可一日数百里,则统帅当不至于误事。
”可惜他的主张,“其时文相目笑存之,廷臣会议,皆不置可否”。
接到唐廷枢的禀奏,李鸿章机敏地感到这正是实现他筑路计划的好机会,于是便立即上奏朝廷,请修铁路,以便运煤。
清政府也深知中国的机械船只,以煤为命,所以很快就批准开平矿务局自修铁路。
李鸿章便聘请开平矿务局工程师、英国人金达负责督修。
谁知正在筹办之时,突然又奉旨收回成命,筑路计划再次流产。
铁路不让修筑,开平矿务局只好开掘运河运煤。
可是运河只能挖到胥各庄,因为胥各庄到矿区那段路地势高陡,河水上不去。
矿务局再次请修铁路,这次奏明只修胥各庄到唐山之间的一小段。
因清廷怕震惊了东陵的先王神灵而禁止使用机车,所以特别声明,路成之后,火车用骡马拖拉。
清政府才算批准了这个奏请。
铁路既修,首要的问题是确定轨距。
为了省钱,有人主张采用2英尺5英寸,有人主张采用日本式的3英尺6英寸,但是英国工程师金达力主采用4英尺8英寸半的标准轨距(1.435米)。
他认为这条矿山铁路日后一定会成为中国巨大铁路系统中的一段,如果现在采用窄轨,虽然省钱,却会对以后修路带来不良影响。
经过一番争论,金达的主张占了上风。
金达之所以坚持采用英国标准,自然是为今后英国与其他国家争夺中国筑路大权而打下基础。
1881年6月9日,中国第一条铁路——唐山至胥各庄铁路,历经磨难终于动工兴建。
7月1日,开平矿务局总工程师、英国人薄内的夫人在唐山钉下了第1枚道钉,11月工程告竣。
唐胥铁路全长11公里,每米轨重15公斤,共耗银11万两。
由于这段铁路用骡马牵引货车,所以被世人称为“马车铁路”。
唐胥铁路建成后,清政府以机车行驶震及皇帝陵园为由,只准许以骡马曳引车辆。
直至1882年始改用机车牵引。
这条铁路有利于当时开平煤矿的煤运。
3)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备课资料3】辛亥革命前后,列强掀起三次掠夺中国路权的高潮
1894年,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战败后,八国联军攫取中国的铁路权益。
一万多公里的中国路权被吞噬和瓜分,形成帝国主义掠夺中国路权的第一次高潮。
随后,他们按照各自的需要,分别设计和修建了一批铁路,标准不一,装备杂乱,造成了中国铁路的混乱和落后局面。
在清政府时期(1876~1911)修建铁路约9400公里。
其中帝国主义直接修建经营的约占41%;
帝国主义通过贷款控制的约占39%;
国有铁路,包括中国自力更生修建的京张铁路和商办铁路及赎回的京汉、广三等铁路仅占20%左右。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在1912年宣布“统一路政”,解散了各省商办铁路公司,把各省已经建成和正在兴建的铁路全部收归国有,用以抵借外债,因而形成了帝国主义掠夺中国路权的第二次高潮。
从1912年到1916年各国夺得的路权共达13,000多公里。
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7),在关内修了约2,100公里铁路。
1928年,南京国民党政府执政以后,主要是以官僚买办资本与帝国主义垄断资本“合资”方式修建铁路,从而出现了帝国主义掠夺中国路权的第三次高潮。
南京国民党政府时期(1928~1948),在中国大陆上共修建铁路约13,000公里。
【备课资料4】建国以来中国铁路交通事业的发展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一年共抢修恢复了8,278公里铁路。
到1949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共达21,810公里,客货换算周转量314.01亿吨公里。
1952年6月18日,满州里至广州间开行了第一列直达列车,全程4,600多公里畅通无阻。
到52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增加到22,876公里,客货换算周转量达802.24亿吨公里。
从1953年开始,国家进入有计划发展国民经济的时期。
到1980年铁路经过了五个五年计划的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1976年,中国人民粉碎了“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结束了动乱的十年。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拨乱反正,出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并提出“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铁路工作又逐步恢复和发展,到1980年底铁路营业里程达49,940公里,全国铁路网骨架基本形成,客货换算周转量达7,087亿吨公里。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民经济开始了新的发展时期。
1982年指出“铁路运输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提出“北战大秦,南攻衡广,中取华东”的战略。
到1985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52,119公里,客货换算周转量突破1万亿吨公里。
到1999年底,全国交通运输线路长度达到307万千米,比1949年增长16倍多,其中铁路里程达到5.79万千米,增长1.6倍。
铁路的复线率由1949年的4.0%提高到1999年的36.1%,内燃机率由1970年的3.2%提高到1999年63.6%,电气化率由1970年的0.7%提高到1999年的24.2%;
铁路机车中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已占机车总数的93%,而在解放初期至80年代一直作为主要车种的蒸汽机车已下降到7%。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历史 15 交通工具 通讯 工具 进步 教案 新人 必修